教科版小学艺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美术(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3:0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科版小学艺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美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科版小学艺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美术》。

第一篇:教科版小学艺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美术

艺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包括六年来对艺术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本教材的编写思想突出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灵活主动性,从我们生活周围取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感受到美的存在,拉近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本教材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学生的美术的各项门类,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本教材的活动方式呈现了开放性,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体验教材的兴趣性。该教材还融入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体验到集体的凝聚力。本教材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美术的基本素养,在活动这一显线中,融入美术的基础知识这一隐线,还体现了人文性,与多学科相联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了解中国画、装饰画、图案设计、手工制作、雕塑的基本技法等基础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美术常识和绘画、雕刻、设计等基本技能,给学生大量的想像空间,同时从中学到人文文化。以学生的兴趣,和对美术的认识为出发点,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想象创造力,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正确、多元化的评价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团结合作精神,初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教学难点:

将美术知识、技法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注意学生对人文的感受。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三个班,由于已经学习过多年美术,在感受、创作、表现等各方面能力较强,教师应当去揭示美术这层面纱,让学生放开手脚,以良好、平和的心态进行美术学习。六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在小学中相对较大,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小学的最后一年中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各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2课时

第二单元„„„„„„„„„„„„„„4--6课时

第三单元„„„„„„„„„„„„„„4—6课时

第四单元„„„„„„„„„„„„„„4—6课时

第五单元„„„„„„„„„„„„„„6—8课时

第六单元„„„„„„„„„„„„„„4—6课时

第七单元„„„„„„„„„„„„„„6—8课时

第八单元„„„„„„„„„„„„„„4—6课时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

第一周第一单元《节日庆典》

第二周第一单元《节日庆典》第二单元《儿童剧场》

第三周第二单元《儿童剧场》

第四周第二单元《儿童剧场》

第五周第三单元《古埃及文明》

第六周第三单元《古埃及文明》

第七周第三单元《古埃及文明》

第八周第四单元《我们爱和平》

第九周第四单元《我们爱和平》

第十周第五单元《姥姥门前唱大戏》

第十一周第五单元《姥姥门前唱大戏》

第十二周第五单元《姥姥门前唱大戏》

第十三周第六单元《莱茵河畔》

第十四周第六单元《莱茵河畔》

第十五周第七单元《民间玩具》

第十六周第七单元《民间玩具》

第十七周第七单元《民间玩具》

第十八周第八单元《艺术家的故事》

第十九周第八单元《艺术家的故事》

第一单元

节日庆典 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画画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剪贴等活动 ,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体会节日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2.启发学生在欣赏有关节日情景的基础上 ,尝试用剪贴、绘画等美术方式将自己喜欢的节日有创意地表现出来。教材分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剪贴等活动 ,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体会节日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教学难点:用剪贴、绘画等美术方式将喜欢的节日有创意地表现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

课题广场大联欢 教学内容: 画画节日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如剪贴、捆扎、绘画、摄影、泥塑等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觉 , 在制作或绘画过程中 , 能进一步体会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及构图中的大小、虚实关系以及造型中的细节描绘等。2.

能积极参加讨论、主动搜集资料 , 并积极参与艺术活动 , 善于合作 , 在描绘过程中融入有创意的构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节日录像各种节日的资料图片等。

学生准备:节日照片、彩色笔、绘画纸、剪刀、胶水、废旧画报纸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觉得过节好玩吗?哪些节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过节的时候,你们都干了些什么,能说给我们大家听一听吗? 大家过几节的时候一定去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但是都有没有留心观察呢?现在老师就要提一个问题,看看大家在玩的时候有没有用心去玩!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过节的时候,好像都和平常不一样了? 有哪些不一样?

(大街上的气氛不一样,人们穿的衣服不一样,人们的心情不一样,脸上的表情不一样,家里的布置不一样,城市里的各种布置也不一样)

正是这些不一样,才是我们感觉到了有节日的气氛。那么这些不同是怎样来影响我们,让我们觉得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呢?让我们来看看录像。活动

二、尝试体验

1.(教师出示节日录像,学生欣赏)

2.录像看完了,请大家回答老师的问题,人们主要用哪些颜色、哪些物体来营造这种节日的气氛?

(主要用红色、黄色等颜色营造节日气氛,用的物品比较多,主要有灯笼、气球、烟花等等)(同时板书)

现在,我们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节日气氛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那么,如果要我们画一副表现节日气氛的画,我们应该怎样来画呢? 3.(学生陈述)

活动

三、示范

1.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自己要怎样来表现节日的气氛。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我们的画笔来表现节日的气氛,请大家翻开书第8页。(带学生欣赏书上的各种节日的场面和其它的小朋友表现的节日场面)

活动

四、运用

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要求大家用手中的颜色来表现节日的气氛,今天进行起稿的工作。(学生练习)

活动

五、体验

1.出示较出色的画稿,布置下节课所需的工具。(教师展示优秀学生的画稿,进行分析)

2.分析的着重点:画面的构图、布局、用色、内容 施教时间:9月4日-9月6日 札记: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画节日庆典并不困难,但要把构图、色彩都表现好却不太容易,因此教师要提供大量的欣赏图片,通过对比与分析使学生了解怎样运用颜色。

第2课时

活动

一、激发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来表现节日的气氛,大家还进行了“节日印象”这幅画的起稿工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位同学的画稿。(教师展示优秀学生的画稿,进行分析)

分析的着重点:画面的构图、布局、用色、内容

活动

二、尝试

我们看了其它同学的作品,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观看录像,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看录像的时候,大家也想一想,自己在过节的时候有哪些有趣的事?

现在请大家再次观看自己的画稿,进行修改,然后思考,自己该用那些颜色来装点自己的画面。

活动

三、运用 学生进行涂色。

活动

四、体验

对学生最后完成的作品进行分析,分析时对照黑板上写的要求看学生有没有做到。施教时间:9月7日-9月8日

札记:学生最后完成的作品效果非常好,因为加入了情感元素,所以画面气氛欢快,色彩艳丽。

第二单元

儿童剧场

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白雪公主

卖火柴的小女孩

英雄出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剪贴等活动 , 引导学生感受儿童剧场的艺术魅力。

2.启发学生在欣赏儿童剧的基础上 ,尝试用剪贴、绘画等美术方式将自己喜欢的儿童剧有创意地表现出来。教材分析:

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一些红色经典儿童剧曾经风起云涌,为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及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巨大意义。但是,进入90年代的多媒体时代以来,儿童剧作为一种较为单一的视听形式的艺术,没有及时补给新时代的艺术需求,却被淡忘出历史的舞台。童话故事是儿童知识的一个来源。是儿童借以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接触到较多的童话故事。每个故事所表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学习时可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做一简单的了解,在绘画过程中应允许学生加以充分的想象,而不拘泥于原来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剪贴等活动 ,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体会儿童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用剪贴、绘画等美术方式将喜欢的儿童剧创意地表现出来。

课题一

白雪公主 教学内容:

画白雪公主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用水粉颜料和油画棒混合的方法画画白雪公主的故事 , 在制作或绘画过程中 ,能进一步体会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及构图中的大小、虚实关系以及造型中的细节描绘等。2.能积极参加讨论、主动搜集资料 , 并积极参与艺术活动 , 善于合作 , 在描绘过程中融入有创意的构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白雪公主》片段、各种有关白雪公主的资料图片等。学生准备:水粉、油画棒绘画纸、毛笔、调色盘。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按常规上课。活动

二、讲一讲

1.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熟悉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大人国、小人国、灰姑娘等。

你知道很多童话故事。想像一下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有美丽善良的,有滑稽可笑的,有英俊威武的,还有又凶又丑的„„你喜哪个人物形象? 2.分别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活动

三、演一演

1.请学生欣赏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片段,并分角色表演其中的情节。2.请大家谈论恶毒皇后的形象在戏剧内容、情节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活动

四、想一想

1.启发学生进行构思,把白雪公主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画出来,即准备抓住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进行描绘。学生讲述某一段认为最精彩的情节,并进行画面的分析。2.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人物。

画面中人物的活动情节,动作及所处的环境。如:平地、高山、河流、森林、屋内或是屋外等等。

在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表情及服装是什么样的,怎么样使得其更好的为画面服务。

在童话故事中,其中的主人公往往要用到一些道具,他的道具是什么,怎么在画面中来更好地加以使用。

3.构图示范,讲清每一个注意点,在画面的构图中要注意背景的前后关系,使画面看起来更协调。

4.欣赏书本范图和童话故事的挂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了解作业的方法。活动

五、画一画

用水粉颜料和油画棒混合的方法画画白雪公主的故事。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绘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帮助。活动

五、评一评

先让学生评一评作品的创意、构思等,教师评作品技法的运用。施教时间:9月11日-9月15日

札记:正好学校有迪斯尼版《白雪公主》的碟,放给学生看后,他们马上就理解了书上提出的画面中心的问题,看来直观教学法还是最有效的。课题二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内容:

画卖《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用水粉颜料和油画棒混合的方法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在制作或绘画过程中,能进一步体会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及构图中的大小、虚实关系以及造型中的细节描绘等。

2.能积极参加讨论、主动搜集资料 , 并积极参与艺术活动 , 善于合作 , 在描绘过程中融入有创意的构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各种有关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资料图片等。学生准备:水粉、油画棒绘画纸、毛笔、调色盘。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

一、讲一讲

1.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熟悉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你知道很多童话故事。想像一下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有美丽善良的,有滑稽可笑的,有英俊威武的,还有又凶又丑的„„你喜哪个人物形象? 2.分别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活动

二、演一演

1.请学生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片段,并分角色表演其中的情节。2.请大家体会小女孩心中的渴望。活动

四、想一想

1.启发学生进行构思,把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画出来,即准备抓住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进行描绘。学生讲述某一段认为最精彩的情节,并进行画面的分析。2.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人物。

画面中人物的活动情节,动作及所处的环境。如:平地、高山、河流、森林、屋内或是屋外等等。

在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表情及服装是什么样的,怎么样使得其更好的为画面服务。

在童话故事中,其中的主人公往往要用到一些道具,他的道具是什么,怎么在画面中来更好地加以使用。

3.构图示范,讲清每一个注意点,在画面的构图中要注意背景的前后关系,使画面看起来更协调。

4.欣赏书本范图和童话故事的挂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了解作业的方法。活动

五、画一画

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和工具材料画画故事中的情境。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绘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帮助。活动

五、评一评

先让学生评一评作品的创意、构思等,教师评作品技法的运用。施教时间:9月18日——9月19日 札记:春天的时候,上海木偶剧团正好到青岛来演出过,我把剧照和演出花絮带到课堂上来,学生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竟然在舞台上和小火柴跳起了舞,惊奇得不得了。当看到小女孩冻死街头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趁热打铁,请他们说说感受,激发起情感后再进行创作,作业过程就简单多了。

课题:英雄出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话剧艺术的基本了解和认识,能够感受剧本、角色和表演的作用。2.喜欢本剧的故事 , 对剧目所表达的剧情感兴趣,对其内容的含义有自己的认识。

3.能够在分小组表演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角色进行塑造和表演。

4.尝试运用美术形式对戏剧的人物造型、舞台布景、招贴画等进行设计。教学准备

1.儿童话剧《岳云》的演出剧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和服装设计图。

2.儿童话剧《岳云》的文学剧本。3.表演活动的自制道具和服装。4.美术设计活动的材料。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活动一 : 我们自己表演的《岳云》

1.师生共同欣赏儿童话剧《岳云》的演出剧照,有条件的话可以欣赏演出的录像片段,并根据剧本的内容,讨论对这个剧目的感受和看法,初步了解话剧艺术及其表现形式。2.分小组按照剧本第二场的内容进行讨论,推举出小导演、舞美、服装设计、场记、剧务及不同角色的演员等,学生自己排演,小导演根据大家的讨论和自己的理解,对小演员表演的角色说戏,老师做场外指导。

3.朗读表演。根据话剧《岳云》或岳云的故事进行片段朗读和表演。注意语气声调、叙述性表现、情绪的表达等,分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有条件的话可将排演的儿童剧《岳云》在班级进行预演,征求同学们对演出的意 见,在对自己的表演反复调整后,在年级进行演出。

5.小演员和小观众对演出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对剧情和演出效果的看法。可以用板报的形式将大家的意见发表出来。

活动二:小小舞台设计师

1.欣赏儿童话剧《岳云》的舞台美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图,师生共同讨论设计在剧中的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假如自己是设计师 , 应该怎样去设计。

2.根据同学不同的特长分小组 , 分别尝试进行舞台背景的设计、人物造型的设计、服装的设计 , 然后将自己的设计在班里展出供大家观摩 , 大家进行评价。

3.学生讨论 , 选择大家熟悉的故事或童话剧 , 根据故事内容 , 设计有创意的舞台背景、人物造型、服装等。

施教时间:9月20日——9月22日

札记:由于我们小时候常常听评书,所以对岳飞、岳云的故事非常熟悉。但现在的孩子对此却很陌生,所以我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时间来讲述这个故事及其历史背景,才能使学生了解这个剧目,理解人物造型和舞台背景设计。第二节

活动一 : 不同的造型

1.在戏剧表演中 , 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角色的人物造型设计 , 包括人物的服装、不同场次、不同情境中的扮相 ,这是美术设计中的一项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话剧《岳云》 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图 , 交流对这一美术表现形式的感受 , 说说在不同的场次里为什么岳云的 造型不一样 ? 是剧情的需要还是其他的需要 ? 在表现时最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哪些 ? 比如构图、色彩上的表现等。2.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材料 , 分小组讨论后 , 为一个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的人物设 计造型。例如成语 “ 盲人摸象 ” 中 , 不同身份的人物 ,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年纪和角色 , 大家讨论后把人物造型设计出来。

3.设计表现的方法可以不同 , 既可以用最普通的勾线填色的方法 , 又可以用油画棒和水粉颜色进行油水分离的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是 , 人物的形态需要勾画清晰 , 衣服和不同的装饰都需要交代出来。

4.角色造型设计完成后在班级里进行展出 , 学生相互评价 , 然后将作品存入艺术档案夹。

活动二: 岳云与我们

1.讨论大家熟悉的岳云的故事或岳飞的故事 , 说说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为什么大家都喜爱 , 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自己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和活动有什么样的感受。

2.启发学生收集资料 , 用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岳云的故事 , 并在班级和小组里展示。

施教时间:9月25日——9月29日

札记:通过上节课对岳云的了解,本次作业中大家都能简单完成角色造型练习,不乏有个性的作品产生。古埃及文明 单元概述

滚滚的尼罗河,肥沃的黑土地。尼罗河灌溉黑土地,黑土地养育埃及人。

黑土地是母亲,尼罗河是乳汁。在母亲的怀抱里,婴儿吮吸甘美的乳汁。他们成长,逐渐变得聪明,富有智慧。于是,他们开始唱歌,歌颂黑土地,赞美尼罗河。

在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镶嵌着颗颗璀璨夺目的古埃及文明之珠。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罗河的丰沛水源、古埃及人的智慧、法老文化和“黑土文明”在那里完成了一次庄严的交汇。于是,流淌出经久不衰的文明故事,奉献出举世瞩目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尔纳克神庙„„

这里,弥漫着神奇的时空幻景,充满了悲壮和神秘。

今天,让我们在艺术课里一起走进埃及,去感受古埃及的文明。这个单元设《法老和金字塔》《象形文字与绘画、浮雕》两个课题,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古埃及文明和艺术。学生在欣赏、感受、分析单元内容和不同的艺术活动中,对古埃及艺术有所了解,产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欣赏、赞美和认同。

课题:象形文字与浮雕、壁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埃及金字塔的历史文化和相关艺术品 , 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2.了解古埃及艺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突出特点 , 尝试运用这种形式手法进行创作。教学准备

1.有关埃及象形文字与绘画浮雕的图片、文字资料。2.戏剧表演和美术活动的道具、工具材料等。课时:1课时。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 奇妙的象形文字 1.欣赏教科书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 猜猜这些图形代表的文字是什么。采取分组讨论 , 研讨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和形式把象形文字艺术地再现 ,可用绘画、剪纸、拼贴等形式动手实践 , 作品集中进行展示。

2.结合认识古埃及的书写工具 , 利用卡纸、布、泡沫塑料等材料分别制作成不同的形态 , 由学生扮演成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 代表不同的意义。

3.安排学生通过图书、画册、互联网等事先查找的古埃及资料和历史文化小故事 , 学生扮演成各种象形文字角色进行表演。

活动二 : 浮雕与壁画

1.欣赏古埃及尼巴蒙基壁画中表现宴席的局部图片 : 一位乐师正在演奏长笛 , 他的伙伴们拍着双手 ,舞女在酒罐边扭动着身体进行舞蹈。还有一幅浮雕作品表现了一位古王国乐 师正合着伙伴拍打的节奏吹奏长笛。

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 , 播放埃及的音乐 , 感受埃及的艺术风格。还可以根据壁画和浮雕作品中人物的动作 , 分小组进行表演。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古埃及的浮雕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人物造型 , 例如正面的上身、侧面的四肢、正面的眼睛、侧面的脸等 ,帮助学生发现古埃及艺 术中的 “ 侧面正身律 ”, 结合欣赏古埃及的艺术作品 , 尝试着用古埃及规范的形式手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3.欣赏教科书中古埃及壁画制作的图片 , 根据相关的文字介绍 , 尝试分小组进行壁画 创作。并回顾以前在哪一节艺术课上曾经学习过壁画 ,对古埃及的壁画和中国的壁画进行比较,讨论其中的异同点。施教时间:10月16日——10月17日

札记:利用网络上此课时,我重点布置孩子们利用网络查阅关于“金字塔”的有关资料。过了不一会我就发现,学生们在下面三五成堆、神秘的窃窃私语。原来他们在搜索的时候,无意中进入了一些不良的网站,里面用迷信、恐怖的语言和情节来描述有关金字塔的故事,还有一篇自称为“鸡皮疙瘩系列之金字塔篇”的网络小说,描述金字塔中有可以复活的木乃伊,可以转化成人形的圣甲虫„„其中恐怖的描写使学生既害怕又忍不住好奇想看看,反而对金字塔神奇的外形和结构失去了兴趣。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不禁开始犹豫:网络中的信息如此复杂,是否应该停止让学生上网搜索?

可是在课堂上不许他们上网不等于他们没有其他渠道去接触这些网上的不良信息,在今天的社会里,回避计算机网络,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只有植根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学习,才能真正使得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自觉地过渡到理性的学习上来。对,堵洪不如制洪,作为教师我有义务引导学生健康的上网获取学习资料。于是我故意悄悄的告诉我身边的几位同学:“听说金字塔不是外星人建造的,而是古埃及人资助建造的。”“不可能,那么大块的石头,古代人怎么能盖起金字塔来?”“我是从这几个网站上看到的资料。”一边说着,我把这几个美术欣赏网站的网址写在了黑板上。“这些网站的内容有趣吗?”这一来,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可有趣了,它告诉了我们古埃及人怎样建造了金字塔,还有不少技术秘密呢!快去看看吧,看谁找到的秘密多!”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们纷纷登陆这几个网站,认真地阅读了有关金字塔的文字。“我知道了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了!古埃及人很迷信,以为人死了可以复活,其实至今没有一个木乃伊复活!”“我知道建造金字塔的材料是从别处运来的,运的时候使用了滚木!真聪明!”“科学家们说建金字塔时用的是堆土成山的办法,没有用脚手架。”在兴趣的作用下,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加积极,同时也对古埃及人民产生了无穷的敬仰之情。

我又利用这个“情”字,鼓励他们继续上网搜索有关金字塔建造过程中古埃及人民是怎样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不一会儿,孩子们就激动地向我汇报了他们搜寻的成果,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意见。而且在这两次的搜索中,没有一个孩子偏离问题的中心去浏览不健康的网页。

通过这次美术欣赏课与网络结合的学习,我认识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植根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学习,才能真正使得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自觉地过渡到理性的学习上来。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寻找到了他们的兴趣和乐趣,他们也时刻领略到新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气息,以及在技术变化过程中给自己所带来的希冀与心动。当然,在上网的过程中,青少年不免会有一些较为集中的行为或情感上的偏差,需要成人来疏导。作为教师要注意这种倾向,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跟上。千万不能忽视、漠视,以为是个别现象。教师正确、及时地引导能够使他们以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网络的生活与学习。学生的网络学习任务策划在老师,学习资源来源于因特网,学生的学习超越于资料,创造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独特的思考与材料的组织之上,强调通过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这种通过切身体验而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只不过是学生们把原本松散的资料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之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视角的知识理解而已。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体会中这样写道:“在活动中,我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个性化的思想。在进行的一些调查中,使我对问题的看法有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使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当我们看到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网络学习,上网有张有弛,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和自主成长的时候,我们再以一种平静的心情来看待他们的网络学习,这时我们不仅有的是一种宽容和体贴,而更彻底的是一场生命之间的真实对话。我们爱和平单元概述 战争,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战争对儿童的伤害,尤其令人痛心。那些生活在血腥、惊恐、贫困中的孩子,他们渴望能听到鸟鸣、能闻到花香,而不是炮声、硝烟!

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祥和、宁静美好的生活,要为还生活在战争中的同伴献上自己的关爱和支援。要为和平奋斗!为和平呐喊!

本单元分为两个课题,《哭泣的和平鸽》和《和平鸽在飞翔》。通过欣赏中外艺术家的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等作品,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深切体会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比战争带来的灾难,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通过歌唱、制作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热爱和平的情感。

课题:哭泣的和平鸽 课时:2课时 教学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一 : 和平鸽的故事

师生课前共同搜集有关和平鸽的故事。

1.鸽子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 ,“ 国际和平年 ” 的徽标就是用稻穗围绕着 手放飞一只鸽子的图案 ,它象征着和平、友谊和五谷丰登。世界许多著名城市广场上 ,翱翔着成千上万只鸽子。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市内 , 矗立着一位妇女的塑像 , 她身披古希腊的传统服装 , 张开双手托着一只鸽子及鲜花迎接游客 , 为的是让人们牢记战争的不幸 , 珍惜和平、热爱生活。师生对话, 引导学生讲述故事。2.展示、交流资料 , 简单讲述和平鸽的故事。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 , 并被世界公认,始于毕加索。1940 年,希特勒法西斯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 ,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 , 这时有人敲门 , 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 , 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 ,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 ,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 ,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如果用白布条就表示向敌人投降 , 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显眼 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 ,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 , 他惨死在街头 , 匪徒们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老人讲到这里 , 对毕加索说道 :“ 先生 ,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 ,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 听完老人的讲述 , 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 , 挥笔画出了一只鸽子一一这就是 “ 和平鸽 ” 的雏形。1950 年 11 月 , 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 , 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 它叫做 “ 和平鸽 ”, 由此 , 鸽子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3.利用教科书提供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 欣赏有关以和平为题材 , 运用不同的艺术表 现形式 ,如摄影、油画、版画、速写等创作的艺术作品。师生共同讨论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含义。注意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所隐含的知识与运用的不同表现技法。施教时间:10月18日——10月20日

札记:我在六.二讲毕加索与和平鸽的故事时,不少平时上课坐不住的学生都沉默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我趁机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和平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诉说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反思自己平时的浪费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的目标。第二节

活动一 : 战争的记忆

1.看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片段或优秀摄影作品图片 , 然后请同学们说说都看到了些什 么 , 同时又想到些什么。

2.师生总结 : 战争使那里的孩子在痛哭 , 战争使他们失去亲人、故土、家园。和平鸽在哭泣 , 和平鸽在流泪。活动二 : 共同的心声

1.回忆、欣赏毕加索与齐白石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 , 讨论作品的艺术形式并分析比较。2..通过教学 , 使学生知道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而画家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来 表达热爱和平的情感。活动三 : 书画和平

1.欣赏教科书中油画作品《到处是生活》 , 说说铁窗里的人们渴望着什么 ? 这幅作品都运用了哪些手法 ? 2.同学们自由地组成小组 , 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呼唤和平? 在讨论过程中对比战争带来的灾难 , 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讲述和平鸽的故事。

2.能分析同一主题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作品。施教时间:10月23日——10月27日 札记: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了解到了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而画家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热爱和平的情感,我们也可以这样做。课题:和平鸽在飞翔 教学目标

1.欣赏艺术家的绘画、雕塑作品和学生的作品 , 了解同一主题的(教学课例)多种艺术表现形式。2.学唱歌曲《我热爱和平》 , 感受歌曲的情绪 , 能够准确唱好歌曲中经常出现的八度音程。3.学习并运用立体构成的形式表现和平主题的雕塑作品。教学准备

1.有关和平的雕塑图片、学生绘画作品。2.《我热爱和平》的录音带。

3.制作立体构成的材料 , 如吹塑板、卡纸等材料。课时2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活动一 : 飞翔的和平鸽

1.欣赏歌曲《和平鸽在飞翔》 , 感受歌曲的情感、情绪 , 体会歌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 再一次昕赏 , 唱好八度的大跳音程 , 交流音乐旋律对表现主题、反象的作用。

活动二 : 我们的呼唤 1.欣赏艺术家的绘画、雕塑作品 , 探讨艺术家运用了哪些雕塑的艺术语言。了解有关圆雕、浮雕等知识 , 比较具象和抽象的雕塑作品。3.评价分析学生的表现。

施教时间:10月30日——10月31日

札记:我在六.二讲毕加索与和平鸽的故事时,不少平时上课坐不住的学生都沉默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我趁机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和平主义教育,引导他们诉说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反思自己平时的浪费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的目标。

第二节

活动一 : 播出一片情

1.学生小组创作和平鸽的图案形象 , 小组间相互交流。2.教师出示带有插口的和平鸽的图案形象。

3.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插口,插口的设计要科学。4.教师与学生合作示范怎样制作立体构成的雕塑作品。5.分析比较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6.小组合作 , 共同设计制作运用立体构成的艺术形式表达和平心愿的雕塑。7.制作完成后 , 小组之间交流。活动二:教学评价

1.学生能自己欣赏、分析雕塑作品。2.能准确歌唱《我热爱和平》这首歌曲。

3.能用立体构成的方法表现飞翔的和平鸽。施教时间:11月1日——11月3日 札记:通过前面几节课对战争的了解,本节课中孩子们都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反对和对和平的拥护之情。莱茵河畔 单元教材分析

你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用欢腾的笑脸滋润着广袤的欧洲大地。

你奔向北海之滨,蓝天、森林、风车、堤岸构成你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啊!莱茵河,你是欧洲的骄傲。

在你的身边曾经留下黑格尔、马克思、歌德、贝多芬„„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你有勤劳、智慧的人民,精美的产品、永不停懈的思索共同雕凿出你永恒的理念。

今天让我们伴随着舒曼的乐曲一起轻轻地漫步在莱茵河畔。

本单元通过对莱茵河畔的德国、荷兰两个国家艺术家的伟大创造及两国民风、民俗的了解,体会蕴涵在艺术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特点,尝试运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练习。

本单元共设两个课题,它们是《格林童话的故乡》《郁金香盛开的地方》。两个课题分别介绍了历史上德国与荷兰著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感受他们的风格、特点,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品味异域文化带来的不同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欣赏和歌曲学唱, 感受德国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学习和练习变化音。歌唱和八六节拍的准确掌握。

2.通过欣赏美术、设计作品 , 感受其风格特点 , 学生选择最有兴趣的方面进行练习和创作。教学准备

1.有关德国的风光图片 , 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和相关的资料。2.德国著名古典音乐家作品的 CD 光盘等资料。3.格林童话作品。

4.美术、音乐活动的工具、材料、乐器等。课时:2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 演演我们熟悉的童话故事

1.情境创设 : 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查找资料,根据自己熟悉的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格 林的童话作品,分小组表演不同的童话故事片段。学生各组选择的内容有所区别 ,各小组在 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演绎。其他同学在观摩表演时要认真观看 ,并选出代表对演出的结果进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 , 简要讲述德国著名文学家格林的作品的风格和 特点 , 利用游戏活动形式 ,分小组讨论交流除了在课堂上各小组表演的这些格林童话作品之外 , 还知道格林的哪些童话作品及作品的意义。活动二 : 涓涓的小溪 1.欣赏巴赫的音乐作品《小步舞曲》 , 感受德国古典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 , 了解巴赫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师生一起观看表现德国的影片、图片资料 ,联系学生对德国历史的了解 ,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对德国文化艺术的感受。

2.结合对巴赫作品的欣赏和对音乐家巴赫的了解 , 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对巳赫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自己的印象、感受。还可以选择相同乐曲不同的演奏形式 ,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巴赫及其作品的体验与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查找资料,了解德国历史仁其他著名的音乐家,以分小组抢答比赛的游戏形式,加深印象。

4.了解著名作曲家舒曼学习音乐的小故事 , 欣赏舒曼的钢琴作品《梦幻曲》 , 视谱歌唱 并背唱这段旋律主题。引发学生讨论、交流 , 说说这首作品所引起的想像, 感受作品所表现 的美好幻想和浪漫主义色彩。5.欣赏并学唱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 , 让学生知道这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作品。活动三:影响世界的设计 1.德国的现代设计,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教师可以先展示不同的设计作品,特别是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设计作品,结合德国经典的设计进行比较,请学生根据比较的感觉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曾经学习与张我的不同表现方法,结合以上的知识,设计一件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作品。可以是平面作品也可以是草图,也可以是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的立体作品。活动四:关注现实生活。1.了解德国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影响的画家从小学习美术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他们的绘画作品,感受这些画家是如何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德国劳动人民生活的。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对艺术创造的直接影响,再通过相互的探讨与交流,加深理解,初步建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概念。

2.结合以上所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德国的初步了解与印象,进行绘画练习,把自己的创作练习与大师们的作品一起展示出来,进行对比与评价。施教时间:11月6日——11月9日

札记:德国的现代设计 , 不论是建筑设计 , 还是工业设计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教师可以先展示各地不同的设计作品 , 特别是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设计作品 , 结合德国经典的设计进行比较 , 请学生根据比较的感觉谈自己的感受 , 发表自己的见解 , 如 : 这些设计作 品你认为有什么特点 ,与其他的设计作品有什么区别。教师再介绍德国最著名的设计思想 “ 包豪斯 ” 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始一种创新思维的探索历程。

课题二郁金香盛开的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荷兰的风土民情 , 欣赏荷兰画家鲁伊斯达尔、霍贝玛等人的作品 , 感受荷兰风景画的风格与特点。

2.通过欣赏霍贝玛的作品《林间小道》 , 了解绘画表现中的透视法则。学习运用透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风景画写生的作业练习。

3.结合对荷兰风土民情的了解 , 学习荷兰民族舞蹈《木鞋舞》。

4.运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荷兰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练习。教学准备

1.表现荷兰风光、民俗的图片影视资料。

3.鲁伊斯达尔、霍贝玛等画家绘画作品的相关资料。3.荷兰民族音乐作品或民族舞蹈的伴奏录音带等。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活动一 : 美丽的郁金香

1.组织学生欣赏表现荷兰的图片影视资料及荷兰音乐作品 , 使学生在感性上了解荷兰、亲近荷兰。了解荷兰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低地国家 ,荷兰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不懈地围海造田 , 终于造就了今天的荷兰共和国。也正是因为地势低、海岸线长 , 气候非常湿润。2.在这里 ,多彩的郁金香和高大的风车共同构成荷兰共和国美丽的田园风光。组织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荷兰及对荷兰哪些方面最感兴趣。组织学生一起欣赏鲁伊斯达尔、霍贝玛等人的绘画作品, 使学生知道鲁伊斯达尔和霍贝玛是荷兰历史上两位非常杰出的艺术家。由于历史背景 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荷兰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上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这一点 上 , 在鲁伊斯达尔和霍贝玛的作品中都有明显体现。组织学生进一步了解鲁伊斯达尔和霍贝

玛艺术作品中不同的风格与特点。活动二:荷兰的绘画

1.欣赏霍贝串的风景画作品《树间小道》 , 了解这幅画是怎样运用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技法来表现渐渐消失的树间小道的。引导学生运用透视法则进行风景画写生练习。

2.结合对鲁伊斯达尔和霍贝玛绘画作品的欣赏以及作品表现内容的分析 , 使学生对荷兰的 历史民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历史上荷兰是尼德兰的一部分 ,16 世纪时为西班牙所统治。尼德兰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斗争 , 才使北方诸省首先获得独立,1609 年成立了荷兰共和国。活动三:表现荷兰的风情

1.引导学生完成一幅能反映透视现象的风景写生作业。2.回忆过去多次相遇的画家凡·高 , 欣赏他的代表作品《向日葵》 , 大家讨论新的感受 , 结合教科书中的语言提示 , 对作品分析和体会 ,对色彩表现感情有进一步的理解 , 同时进行绘画表现和创作。施教时间:11月13 日——11月14日

札记:对于荷兰,学生以前只知道有郁金香和风车,但具体怎样就不清楚了。通过观看录像和教学光盘,大家充分领略了荷兰的异地风采,再看梵高的作品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了。第二节

活动一: 轻快的木鞋声

学唱荷兰民间歌曲《沙拉士碰达》。这是拿着木鞋边唱边跳的一首歌曲。引导学生用踢踏舞步或即兴的动作 , 边唱边舞。学唱歌曲时 , 指导学生能看谱视唱并背唱旋律。活动二

鼓励学生收集荷兰的相关资料 , 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些表现荷兰风土民情的手工制作 , 如风车、木鞋、郁金香等。

结合对荷兰的了解 , 在荷兰音乐的伴奏下 , 用绘画、制作的形式表现荷兰的民间艺术作品一一木鞋、国花一一郁金香 , 还有著名的风车。施教时间:11月20日——11月23日 札记:

今天正好有位同学将家长到荷兰出差时带回的小木鞋挂件带来了,大家传看的同时感叹它的精巧细致。我鼓励学生用橡皮泥精细的捏出木鞋,用点、线、面进行装饰。由于做的小,学生反而特别用心,作业效果空前的好。民间玩具 单元分析

玩具俗称“耍货”“玩意儿”,指民间专供儿童玩耍游戏的器具。早在汉代史料中,便记录了马骑、假面、偶人、泥车、瓦狗等玩具。唐宋时,陶瓷玩具已很普及,还出现了丝绸制作的人形玩具。《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梁录》《武林旧事》均提及玩具生产情况,李嵩和苏汉臣《货郎图》中,所绘玩具有几十种。中国历代老百姓以其智慧、热情和技巧,创造了源远流长、千姿百态、才情飞扬的民间玩具艺术。它凝结着浓郁的乡土感情,孕育着浪漫的艺术想像。民间玩具的产生基于自身生活的直接需要——哄逗婴儿,打扮孩子,美化自身,装点生活环境。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传统的审美习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愿望。中华民族以其深刻的人文精神、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淳厚的乡土风俗,造就了民间玩具或诙谐、明丽、活泼,或端庄、幽雅、古朴的审美品格。

玩具是孩子们最好的伙伴,它承载着孩子们纯真、善良的情感,寄托着美好的梦想。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今世界,要引领孩子们不可迷失我们的文化之根。

本单元共有四个课题《民间玩具百宝箱》《人见人爱的大阿福》《七巧板与九连环》《光芒四射的花灯》。通过欣赏、分析让学生由面到点地了解玩具的历史文化、种类及艺术特点,通过仿制、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玩具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结。课题:说说民间玩具 教学活动

活动一 : 说说民间玩具

1.课前进行社会调查 , 查找有关中国民间玩具的资料 , 如民间传说、文化背景、著名艺人、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及地域特点等。

2.在家里向长辈了解 , 他们小时候都玩过什么样的玩具 , 怎么玩的。如 , 砸元宝、跳皮筋、滚铁环、打火枪、捉特务、摔纸片、团泥巴„„能找到实物或图片最好。

3.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调查结果。指导学生要尽量展示出玩具的实物或图片 , 介绍玩法时要结合表演进行 , 如果能在表演时配上合适的儿歌、童谣、顺口溜等 , 可能会更 加吸引人。还要说说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趣事和感受。

4.教师展示中国宋代名画《货郎图》等民俗画卷 , 引导学生欣赏 , 借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民间娱乐活动 , 关注我们祖辈们的娱乐方式。

5.教师展示各种玩具的实物或图片 , 请学生根据自己在调查中获得的经验判断一下 ,哪些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 , 哪些不是 , 为什么。活动二 : 玩具的故事

1.课前安排学生回家整理出自己的所有玩具 , 并与它们拍一张合影照片 , 把自己最钟 爱的一两个中国民间玩具及照片带到学校来。

2.课上请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照片和玩具 , 说说其中的故事 , 并展示玩具的各种玩法。

3.以自己和玩具的故事为基本素材 , 画一幅主题为《我的玩具百宝箱》的创作画。活动三 : 演演玩具的故事

1.各小组成员将带来的玩具即兴创编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

2.配合乐曲、音效或对白分别进行表演 , 要求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协作完成 O 结束时 , 交流表演和欣赏的感受。教学评价

1.对中国的民间玩具表现出一定的热情。2.对中国民间玩具的表现形式、制作手法、艺术特色等进行初步地探讨。能用恰当的词语、短句、动作等表达自己对中国民间玩具的感受。施教时间:11月27日——11月28日

札记:我从学校课件库里找到了一盘“民间玩具鉴赏”的录像带,边放边讲解,这使学生对这些平时很少接触的民间玩具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所以说电教手段的运用对美术欣赏课有很大的帮助。

课题二人见人爱的大阿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的赏玩 , 结合学生的亲手仿制、合作游戏等体验活动 , 引发学生对民间彩绘泥塑玩具的兴趣 ,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朴拙而又炽热的民俗文化的元穷 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的民间玩具、民俗文化 , 发掘出本地区的民俗艺术教学资源。教学准备

1.中国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实物资料 , 歌曲《泥娃娃》的录音带。2.蒙古土、陶泥、面泥、各种废旧材料等。课时建议 2 课时。教学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一 : 社会调查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 收集有关大阿福的故事、趣闻、传说 , 了解它的文化 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

2.让学生找找家乡有什么类似大阿福的泥娃娃玩具 , 跟大阿福相比 , 在外观造型、色 泽花纹、功能及玩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 能找到实物或图片最好。

3.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结果 , 重点探讨彩绘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工艺过程。活动二 : 塑造阿福

1.录像欣赏各种泥塑、面塑人物 , 说说与之相关的故事 , 并讨论其艺术特色。2.回顾学习过的歌曲《泥娃娃》 , 在歌曲声中师生共同捏泥人。

3.根据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 , 进行泥塑或面塑人物创作。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加入新型材料 , 比如七品芝麻官的弹簧脖子、不倒翁的圆底座等。4.举办小型 “泥娃娃超市 ”活动。

施教时间:施教时间:12月4日——12月8日 札记:其实青岛地区的民间玩具中还真的没有泥娃娃,倒是我在进修时专门学过两周泥娃娃的制作。于是我把当时的作业带来给学生看,并讲了一下自己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怎样解决的。学生听得很认真,制作时还真的没犯同样的错误。第二节

活动一 : 家乡的泥娃娃

让学生找找家乡有什么类似大阿福的泥娃娃玩具 , 跟大阿福相比 , 在外观造型、色泽花纹、功能及玩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 能找到实物或图片最好。活动二:重塑泥娃娃

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或有一技之长的热心家长 , 到学校来教学生制作当地的泥娃娃 ,并讲讲这种泥娃娃的民俗、趣闻以及通常的玩法。

没有正规陶泥的话,可开发当地资源 ,如岭上的黄泥、田里的青泥、砖泥、瓦泥、塘泥或自己制作的面泥等。还可鼓励学生制作能吹的陶玩具。

请民间艺人讲讲泥娃娃的一些特殊的玩法 , 比如有一种叫 “ 盘中戏 ” 的民间盘中泥 人玩具。泥人着彩装 , 并在底围插一周鬓毛。玩时将泥人放在铜盘上 , 敲打盘边 , 泥人就会 不规则地旋转、走动 , 酷似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将收集到的或自己制作好的各种民间玩具进行拍卖或义卖 , 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 走近民间艺术 , 感受民间艺术 , 热爱民间艺术。教学评价建议

1.对元锡泥人大阿福的故事感兴趣 , 对自己家乡的泥娃娃感兴趣。2.能用泥土塑造泥娃娃的形象 , 并能尝试掌握彩绘技能。3.能说说自己创作的泥娃娃的故事。施教时间:12月11日——12月13日 札记:请民间艺人来讲泥娃娃我们的条件不允许,但是我从网上找到了民间你玩具欣赏的网页,通过点击网页,我们认识到了不同地区的阿福的不同特征,如:无锡的细致,江西的大气等等。

课题三七巧板与九连环 教学目标

七巧板是中国民间玩具中益智类玩具的代表。本课通过对七巧板的研究 , 让学生了解我 国古代的民间玩具中所蕴涵的现代平面设计知识和几何学知识 , 在玩乐中体验图形变幻的无 穷乐趣。教学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一 : 益智玩具七巧板

1.教师展示一些现存的由七巧板拼贴而成的各种图案 , 引导学生欣赏。

2.启发提问 : 你们知道这些图案都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吗 ? 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构成规律 ? 活动二:我也会玩七巧板:

1.教师复原出七巧板原始图 , 请学生也用彩纸照图示切出七巧板。2.学生尝试拼出七巧板新造型 , 体验创造的乐趣。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用七巧板拼出的七巧板新造型 , 畅谈创作感受。活动三:电脑也可以玩七巧板

1.展出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 , 告诉学生 , 可以用七巧板这种切割移位构成的造型方法 , 利用电脑设计出更多、更新颖别致的新图案来。2.学生利用电脑“画图软件”设计七巧板玩具造型。施教时间:12月14日——12月15日

札记:数学学具盒里就有一套七巧板,虽不宜直接使用,但在拼摆环节它可立了大功,利用现成学具教师的讲授就省了不少的事。第二节

活动一 : 拼图比赛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 1米见方的硬纸板切成的七巧板。2.分别在七块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 并用贴纸或彩绘的方式进行装饰。3.带学生到操场上或草地上 , 进行小组协作拼摆。可以多尝试几种造型 , 选择一个最好的图案造型 , 与别的小组比赛。

4.组织学生观摩别的小组的作品 , 说出自己的观后感。活动二 : 其他民间益智玩具 ·请学生课前找找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七巧板的其他民间益智玩具 , 比如五子棋、九连环、百巧图、华荣道等。·开小组会讨论 , 你还知道有什么样的益智玩具 , 如果有的话 , 大家都带来一起玩。3 ·与数学老师合作 , 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如果对七巧板图形做些限制 , 如拼出的图形必须是凸多边形 , 那它的数量就有限了。近代有人证明 ,七巧板所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凸多边形最多不超过 13 个。请学生拼拼试试。教学评价

1.能自制七巧板。

2.能用七巧板拼出奇妙的图形。能创造出其他的益智玩具。施教时间:12月18日——12月21日 札记:

课题四光芒四射的花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对中国民间花灯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2.结合学唱民间歌曲《玩灯》,用自制花灯进行歌舞表演,展现表演的创意。课时:2课时。教学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一 : 1 ·播放我国南北方张灯结彩闹元宵节的录像片段 , 感受节日的气氛 , 了解元宵灯会的由来

2.欣赏一组彩灯图片 , 了解彩灯的造型特征与艺术特色。彩灯的造型特征有几何形的(如宫灯、大红灯笼), 有象形的(如荷花灯、鸟儿灯、兔子灯)。3.介绍制作花灯的三步骤 : 扎一糊一饰。分小组设计花灯造型 , 并进行分工合作 , 设法解决彩灯发光的问题。·大家将做好的彩灯带回家或悬挂观赏 , 请家长评价自己的作品 , 或请小伙伴观看和评价。

活动二 : 花灯舞

1.欣赏一段白族的花灯舞表演。

2.学习民间歌曲《玩灯》 , 唱好这首七声音调的民间歌曲。伴随着歌曲 , 分小组手持自制花灯进行歌舞表演。在表演中看哪组的配合更好 , 更有创意。活动三 : 花灯游园会

1.请学生分组设计制作花灯 , 鼓励有创意的造型。

2.布置由整个年级同学制作的花灯展区 , 并在每个花灯边上贴上谜语彩条 , 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

3.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行游玩活动。结束时 , 安排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游园感受的图画 或作文 , 并在班级里展示。活动四 : 社会调查

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灯具专卖店 , 看看现在的灯具造型与传统的彩灯造型有什么区别 , 你所了解到的灯具大致可分为几类 , 传统艺术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2.将自己的调查和采访写成调查报告 , 与小组其他同学讨论。教学评价

1.了解花灯的由来和艺术特色。2.能制作简单的中国民间花灯。

3.积极参与歌曲表演和花灯游园会的活动。施教时间:12月25日——12月26日 札记:

艺术家的故事 单元概述

冰冷的大理石有生命吗?为什么可以听到石像的呼吸和心跳?粗糙的石灰墙有情感吗?为什么可以看到壁画的欢欣和忧愁?也许,它们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只是因为那饱含了激昂的刻刀赋予了它们生命,那蕴藏着热情的画笔交托给它们情感。因为那颗跃动着灵感的心不甘于平淡,所以才会用生命挑战极限,因为那颗永不妥协的头颅充满了想像,所以才会用灵魂铸就永恒。

如果我的眼睛里充满了忧郁,那是因为我对祖国的思念太深,装满故园泥土的金杯里,颗颗粒粒都是祖国的回忆;如果说我的音乐中跳动着激昂,那是因为我的心脏跳动着强音,把从始至终飞扬着生命激情的音乐留给人类。

生旦净末丑,青红黄白黑。在台上以花脸示人,因为戏文里有太多的世故离情,喜怒哀乐忧,酸甜苦辣咸。在台下堂堂正正做人,因为人生要用正直来书写。

山和水是什么颜色的?青山绿水,还是„„不对,不对,我们睁大了双眼:春天,小草把山打扮得嫩绿嫩绿的;夏天,天空把水点染得瓦蓝瓦蓝的;秋天的时候,山是红的,因为枫叶要落了;冬天的时候,水是白的,因为雪娃娃要来了。山和水是五颜六色的呀!老人含笑点点头,没有说话,只是漫笔点染出一幅幅黑色的山水„„

本单元共有四个课题《用激情挑战极限》《台上演好戏

台下做好人》《把心脏留给祖国》《美在心灵》。向大家介绍了四位中外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袁世海、肖邦、李可染,从不同的侧面讴歌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艺术成就。引领学生在欣赏、感受、歌唱表现、表演、绘画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艺术家的可贵精神。

课题一用生命挑战极限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艺术家艰苦的创作经历 , 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投入热情和艰辛的努力才可以取得成功。从故事中得到精神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2.结合雕塑和绘画欣赏 , 运用线描、写生的表现形式 , 学生进行造型能力的锻炼。3.学唱歌曲《平安夜歌》。结合欣赏教堂建筑和米开朗琪罗的教堂壁画 , 体会歌曲的情绪、气氛。教学准备 1.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摩西》《大卫》《昼》与《夜》和米开朗琪罗的绘画作品《西斯廷天顶壁画》等图片资料。

2.有关米开朗琪罗的故事和资料。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有关资料。

4.基督教音乐、唱经音乐的录音带或 CD 光盘。

5.钢笔、铅笔、水彩、水粉、油画棒、图画纸等绘画工具。课时2 课时。教学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一 : 激情的光芒

在庄严肃穆的宗教音乐中聆听米开朗琪罗创作《西斯廷天顶壁画》的故事 , 体会当时他创作过程的艰辛和顽强的毅力、高昂的热情。活动二:欣赏讨论

欣赏《西斯廷天顶壁画》 , 大致了解壁画内容。

讨论米开朗琪罗创作热情的源泉 : 对艺术的迷恋、对生活的热爱。活动三:体会壁画中的感情:

根据故事情节 , 设计人物、台词、场景并创编短剧 , 分角色表演(提示 : 墙壁可以说话 , 亚当、上帝及画中人物均可以形象出现和对话)。活动四:再造壁画

根据米开朗琪罗的故事 , 进行绘画创作(水彩或钢笔、铅笔淡彩均可)。教学评价建议

1.学生能用较生动的语言讲述米开朗琪罗创作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的故事 c 2.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戏剧的创编、舞台设计、表演等各项活动。

2.在绘画作业中能看出对米开朗琪罗坚硬、顿挫线条的模仿和表现。施教时间:12月27日——12月29日 札记: 第二节

活动一 : 你看 , 那强壮的臂膀!1.欣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昼》与《夜》。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 观察《大卫》眼神细腻的刻画 , 结合《昼》与《夜》体会 人体在运动、用力时 , 颈部、肩部、手臂发生的变化。

3.根据自己的观察 , 进行手臂等局部的线描写生练习。活动二 : 线条的节奏

1.欣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塑。

2.体会作品中胡须、衣裙、身体线条的不同对比(疏密、松紧、柔软与坚硬等)。3.根据体会 , 尝试人物写生练习。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进行 , 也可以集体进行。4.学唱歌曲《平安夜歌》 , 体会歌曲所表达的宁静、安详的情绪 , 练习八六拍的准确歌 唱。这个学期在 “ 做做游戏 , 练一练 ” 中的《春之歌》《纺织姑娘》有八六拍的练习, 第 六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八六拍歌曲 , 这个单元的《平安夜歌》和《战士》也是八六 拍的歌曲。

具体练习时 , 可以让学生手拍两个 “ 大 ” 拍子 , 口读 “ 嗒嗒 ”(手拍的每个节拍对应三 个八分音符时值), 熟练掌握节拍、节奏。施教时间:1月2日——1月5日 札记:

课题二

台上演好戏

台下做好人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艺术家的小故事 , 学习、感受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艺术 , 对本课题的人文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2.欣赏袁世海创作的不同京剧艺术形象 , 了解京剧铜锤花脸行当 , 接触京剧表演艺术 ,感受戏剧瑰宝的绚丽多彩。

3.通过绘制有鲜明形象的脸谱和欣赏折子戏等活动 , 引发学生对欣赏京剧的兴趣并从综合艺术的角度欣赏国粹京剧。

4.学唱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唱段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获得戏曲演唱、表演的体验。教学准备

1.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先生的小故事、演出剧照、图片等课件资料。2.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演出剧照、唱段录音带等。

3.自制表演活动的道具、美术活动的工具材料、京剧铜锤花脸音像资料、京剧脸谱图 样、绘制工具等。教学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一 : 德艺双馨

1.欣赏教科书中袁世海扮演的不同角色图片 , 老师讲述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的故事 : “ 架子花脸铜锤唱 , 艺德双馨曲动人”。曹操、李遥、张飞、牛皋、鲁智深、鸠山„„ 这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京剧人物形象被袁世海塑造得栩栩如生 , 出神入化 , 被他演活了的那 些人物永远定格在舞台上。

袁世海是一位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 在半个多世纪里 , 他把架子花脸这一行当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 为世人所称道。活动二:感受他的精神(课件)

他既是每一位优秀的继承者 , 更是一位大胆的改革家。他的表演艺术强调 “无动不舞” 的特点 , 细腻传神 , 给人以充分的美感和动感。表演上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 , 即演人化的戏 和戏化的人物 , 实践了 “跟我学戏 , 你得把我捏碎了 , 再成一个‘你 ' 才行 ” 的原则。

他说过 :“架子花脸是京剧舞台上的一片大绿叶 , 衬托的是花 , 展现的是绿。行当如 此 , 为人也如此。”他把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人 , 他经常说

:“演员有两出戏 , 一出在台上 , 一出在台下;在台上演好戏重要 , 在台下做好人更重要 , 要想演好戏首先得做好人。”

让学生感受他的精神和艺术作品 , 分小组讨论 , 说说自己的感想。活动三: 人物形象设计

1.回顾曾经学习过的戏剧角色的形象设计 ,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京剧《红灯记》四个主 要人物形象的欣赏和感受 , 分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人物形象设计 , 并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 设计图。

2.欣赏京剧剧照 , 用临摹的方法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画下来 , 表现形式不限。施教时间:1月10日——1月12日 札记: 第二节

活动一: 有趣的京剧脸谱

1.“唱、念、做、打 ”话京剧。2.京剧艺术家一一袁世海。“ 脸 ” 上文章传神达意 , 唱腔做派 “ 抒 ” 情 “ 描 ” 魂。欣赏袁世海先生的艺术作品 ,着重介绍他对于人物形象脸谱勾画和唱腔神态上的完美结合。

3.欣赏京剧脸谱。师生共同收集多姿多彩的京剧图案 , 并从各种介绍中了解其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表现。知道京剧中的脸谱是京剧艺术表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演手段。

4.绘制脸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欣赏能力绘制京剧人物的脸谱 , 也可以根据京剧中人物的表现为其绘制有特色的脸谱。

5.京剧脸谱展览会。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注意要将自己绘制的脸谱连同其代表的人物性格做一介绍。活动二 : 铁面无私 “唱”包拯

1.讲 “ 清宫包拯 ” 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包拯的廉洁奉公、铁面无私和一视同仁。

2.学生欣赏袁世海表演的 i“ 包青天 ”, 尝试从多种角度分析人物性格 , 并尝试进行唱腔的模仿或念白的表演 , 体验其中的韵味。

3.进行念白和唱腔设计。组织同学们表演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演出 O 活动三 : 京剧豪杰人物大聚会

1.欣赏几部京剧折子戏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表现英雄豪杰的折子戏 , 感受他们在脸谱、唱腔和做派等方面的不同风格和丰富表现。学生还可以尝试着学习自己喜欢的一两句唱 腔或念白、做派等。

2.集中欣赏袁世海所创作的京剧人物形象。通过欣赏袁世海先生不同的人物形象表演 , 了解他对艺术的深度追求和精益求精。师生可以选择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进行学习模仿, 加深 对他刻画的人物形象的感受。

3.学生绘制活动。将自己印象深刻或喜欢的人物形象绘制成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展示。如学生可以画画京剧脸谱、京剧人物形象图 , 制作京剧脸谱面具、长靴等。教学评价:

学生的表演和演唱采用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 , 老师再进行总结性评价 , 特别是对唱腔的演唱进行比较细致的点评 , 或结合以前的学习, 对京剧艺术中的亮相表演进行评价。施教时间:1月15日——1月19日 札记:

课题四

美在 心灵 教学目标

1.从李可染先生的故事中 , 感受和学习李可染先生的顽强毅力 , 得到人格的感染。2.对李可染的创作特点有所了解 , 尝试运用水墨的形式进行山水、人物画创作。

3.通过作品欣赏、分析 , 进一步丰富、积累绘画语言 , 对绘画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 认识。教学准备

1.李可染绘画作品(人物、山水、建筑)图片资料和建筑、自然风光、人物照片或图片课件等。

2.有关李可染绘画创作的故事 , 李可染的简介、绘画特点介绍等。

3.准备水墨工具毛笔、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和写生工具图画纸、钢笔、碳素墨 水等。课时 1 课时。教学活动

活动一 : 是什么感染了我

1.请学生昕李可染先生学习和绘画创作的经历。2.欣赏李可染绘画作品课件。李可染人物画的特点(线条大胆、造型夸张、简单、用色少而淡等)。李可染的他作思想。3.讨论 : 说说你知道的李可染。

对李可染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 说出故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 说出原因。谈谈对李可染绘画作品的印象。

4.根据师生间的讨论 , 整理自己的观点 , 写出一段关于李可染及其绘画的评论。教师创设情境 , 语言启发。什么是胆 ? 舌战群儒是胆 , 勇冠三军是胆 , 仗璧脱赢是胆 , 敢于创新也是胆。没有胆的人怎么敢一改青绿山水金碧辉煌 , 怎么敢一反文人之风濡墨点染 , 创出一派黑色山水

? 什么是魂 ? 精忠报国是魂 , 临危不惧是魂 , 宁死不屈是魂 , 坚持不懈也是魂。没有魂的人 , 岂能笔下风物睁蝶自创一格 , 岂能废画三千长啸丹青之林 ? 可贵者胆 , 所要者魂 , 可染笔墨数百年。活动二 : 到生活中寻找

1.欣赏李可染的绘画作品 , 了解他的绘画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大量的写生。

2.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建筑、自然景观写生练习;在班级中进行人物写生练习;或者 对照照片进行建筑、自然景观、人物写生练习。活动三 : 黑黑的画面

情境创设 : 山和水是什么颜色的 ? 青山绿水 , 还是„„不对 , 不对 , 我们睁大了双眼 : 春天 , 小草把山打扮得嫩绿嫩绿的;夏天 , 天空把水点染得瓦蓝瓦蓝的;秋天的时候 , 山是 红的 , 因为枫叶要落了;冬天的时候 , 水是白的 ,因为雪娃娃要来了 O 山和水是五颜六色的 呀!老人含笑点点头 , 没有说话 , 只是漫笔点染出一幅幅黑色的山水„··

不对 , 不对 , 爷爷你画错了 , 孩子忙着纠正。

画错了吗 ? 老人笑了 , 如果把绿、蓝、红所有的颜色混合在一起 , 那是什么颜色呢 ? 黑色·„··这不就是黑色的山水吗 ? 山水为什么是黑色的呢 ? 因为山水有胆有魂啊。

为什么有胆有魂的就是黑色的呢 ? 因为可以包容一切啊!1.欣赏李可染山水、建筑画作品。

2.说说李可染山水、建筑画的特点(黑、满、对逆光的表现)。

3.教师讲述李可染的创作特点(积墨法 : 用深浅不同的墨色进行层层渲染、效擦;五 度法 : 将画面分为五个层次 , 白是 1, 黑是 5, 在 1 和之间画出不同的灰度)。

4.根据自己的写生作业或照片 , 进行山水、建筑水墨画创作。

教学评价1.学生根据对李可染的评论文章能明确地说出其绘画作品的特点 , 并从故事中感受李

可染具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

2.学生在绘画作业中能基本表现出李可染绘画作品的特点。3.积极评价在写生作业中端正、认真的学习态度。施教时间:1月15日——1月19日

第二篇: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六年级美术上册(十一册)教案

(2 第二学期)教者:

第1课 祖国在我心中

教学程序

1、欣赏导入:

欣赏几个校园黑板报,了解黑板报的用途。

2、师生小结:黑板报可以美化教室和校园,体现班级和学校的精神风貌。

了解常识

(1)、看教材上的黑板报图片,了解黑板报由哪几部分组成,设计和出黑板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

(2)、师生小结:黑板报由刊头、标题、正文、插图等部分组成

刊头是一个黑板报的中心,观众对板报的性质和内容通过刊头能有个概括的了解,所以要醒目。

(3)、栏目的题头文字比刊头要略小,字体可有变化,但大小要基本统一。

(4)、每个栏目之问以及和黑板报边框之间要留有空隙,栏目板块之间要相互适合。各栏目中的文字应整齐划一。

3、欣赏评论:

欣赏粘贴排版后的黑板报,对照优秀黑板报的要求,评价小结:黑板报应主题鲜明,版面变化而统一,生动活泼。

4、设计表现:

1、提出黑板报的主题和作业要求,学生设计版面效果图。

2、选择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欣赏评价选择出一个最佳方案参加班级的竞选,最终全班选一最佳方案,共同完善后实施。

5、课后延伸:

学生利用课余到各教室去欣赏黑板报,并在教材中“学习屋”的调查评价表上作出自己的评价

第2课社区即景(活动一)教学程序:

1、收集信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社区生活、社区景色的图片和照片。预选一至两张准备介绍其来历及背景故事。

2、认识领悟:

(1).设疑导入。老师这几天闲暇时玩起了DV机,拍了许多我们身边的生活,这使我觉得原来美是无处不在的,它离我们是那么那么地近。看过之后,你们会觉得很是亲切,也许还会引起你许多的记忆呢!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1

(2).感受社区之美。

A.欣赏时,教师适时进行解说描绘,唤起学生对社区的审美感受,让学生找到社区之美。

B.分类列出休闲、饮食、文化、体育、交通等各类社区环境,清晰学生的思维路线,同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社区。

3、分享交流

(1).分组展示。

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收集的社区照片、图片。请你们把它们放到你们小组的展板上,让伙伴们一起分享好吗?(组内交流讨论)

(2).自我推荐。

这些照片可真美,他们一定有让你感动的地方,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来历和故事。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资料,介绍你的照片呢?(每组请1—2位同学为代表,推荐、介绍自己的照片和图片)

(3).巡回观看。

看来同学们带来的资料还真丰富,你们想去其他组参观吗?

(以组为单位巡回参观、讨论)

(4).信息反馈。

说一说最让你感动、让你记忆深刻的社区情景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构图取景。

利用课件开展“找焦点”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张空泛的图片,谁能够移动课件中的取景框,帮我找到最适合的视觉焦点。(一幅图可能有几个视觉焦点。)

2.绘画语言的表现指导。

(1)同学们,我这里有两张作品,你们说一说,哪一张作品更好,为什么?(两张作品:一张画只是简单的平涂;另一张进行深入刻画,有明显的对比。)

(2)那么我们一起来改一改怎么样?

教师动手演示,将简单平涂的画修改加工,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a.色彩。(冷暖)h.明暗。(深浅)c.空间。(前后)d.线条。(轻重)

6、展现自我:

7、作业要求:

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社区风景画。

8、步骤:

(1)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构图。

(2)将构图平均分为6份,小组成员每人一份。(3)同学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塑造、表现。

9、课堂小结

社区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学习、生活的大空间,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社区公民吧。

第2课社区即景(活动二)教学程序 :

1、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社区活动的照片、资料,以及本社区的一些宝贵文化遗产的2、导入新课

导:1.我们的社区,有优美的自然景色,有繁华的商业景观,有高耸入云的楼房,这些在上一节课都互相介绍过,也都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描绘过。那么,除了这些,我们的社区里还有别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2.学生回答,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总结归纳,导人正题:社区里有生活着的人们,时有发生的社区新鲜事儿,还有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健康向上的社区活动。

3、欣赏感受

看:1.通过 看一些社区人们工作、学习、休息、休闲娱乐的特写照片,以及社区活动(如运动会、游艺会、联欢、集体募捐等)的场景、录像。2.引导学生观看,唤起学生对自己社区的相关情形的记忆,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分析评述

说:1.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之间自主交流,说说在自己心中社区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或新鲜事。(注意从正面去引导,避免社区不良事情的负面影响。)2.学生以单个讲述、分小组讲述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点评,为后面的表现作铺垫,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5、深入体会

论:1.将一些构图取景不成功、中心不明确的社区人或事的照片,利用CAI课件,与学生互动。解决在画面中怎样安排人和物的位置、面积的大小、怎样传达自己意图的问题。

(1)学生上台参与,利用CAI课件进行人和物的选择,位置及大小的变化,组合出不同感觉的组合画面。(如同拼图游戏,例:社区的健身场,有很多人在健身、休闲,但不可能都画下来,只有有目的地取舍、组合,才能画出一幅出色的画来。)(2)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适当的技术指导,学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绘画中人和物的位置、面积的大小的表现要点、方法

2.继续使用上一节课的CAI课件,对两张范画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事物深入具体地描绘的能力,提高表现能力和空间意识。

(1)学生对两幅画进行对比分析、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将感受升华为理论技法。

6、创作表现

画:1.通过前面的感受、交流、体会,学生开始尝试着创作。作业要求:尝试画一画,在你心中社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或新鲜的事。

2.利用CAI课件播放一些欢快的乐曲,渲染气氛,激发灵感。

3.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6、评价总结

评:1.自评:学生给自己这幅画、这堂课打个分,回顾一下这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进行,教师巡视并收集个别信息。2.互评: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进行交换评价,并选出1~2幅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师评。3.师评:以展出的作品为主,教师巡视所看到的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为辅,进行师评,侧重于学生在绘画中的构图、表现能力。

7、拓展延伸

拓:1.现在,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社区的建设也是马不停蹄。在我们的社区里,是否有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否得到了保护?社区里的人们对它们的爱护、维护怎样?2.CAI课件展示一份社区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书,简要指导学生怎么做调查报告。3.课后做一份关于社区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详细记录社区文化遗产的资料,社区的保护措施,遗产的损坏情况,以及我们保护宝贵文化遗产的行动情况。

第3课科幻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 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是古时候梦寐以求而今天已 经实现了的事物?(学生回答后讨论)

2.小结: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比如像小鸟一样飞行是人类一直 以来追求的幻想,飞天神仙、长着白色翅膀的天使都表达了自古以来人类飞翔的梦想,飞机、宇宙飞船早已实现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的幻想就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

3.提问: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面临着哪些生存危机吗?(学生回答后讨论)4.小结:人口拥挤,战争,环境污染等等都威胁着我们美好的生活。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危机?我们可以试着把自己的设想画下来。(板书课题:科幻画)

二、学习欣赏

1.受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电子图片启发创作的《修补臭氧层》的绘画。

2.受交通拥挤启发创作的可以低空飞行的汽车。

3.受洒水车启发创作的以水为动力的洒水车。

4.受房屋拥挤启发创作的飞行的家等等。提问: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困惑?分别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梦想?(学生回答后讨论)

三、启发思考

1.提问:你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烦恼?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2.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然后把自己的烦恼告诉大家,可以请同学们帮忙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3.构思: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想,看看怎样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创作中找到最科学的方法,关键一步是怎样把它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四、指导创作

讨论:1.你决定用什么样的工具材料表现?2.你打算怎么构图?3.你的创新在哪里?4.你为人类解决了哪些烦恼?将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烘托画面气氛?绘画要求:表现形式不限,构图饱满合理,色彩鲜艳。

五、学生创作

学生开始创作画草图,教师个别辅导。

六、总结交流

学生草图展评:把最吸引你的科学幻想画的感想写下来交给创作者,看看你对作品的评价,然后贴在作品的下方,供画色彩画时参考。

第4课小记者

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报纸的版式,收集有自己喜欢看的版式的报纸。

2、明确学习任务

前面我们在课堂里了解到有关新闻的知识,同时积累了很多好的新闻素材。前几天,老师听说学校的橱窗要更换内容了,我们把前面学习中创作的新闻作品在这堂课内用集体的智慧汇编成一份份手抄报,供全校同学欣赏,共同分享我们的成果、快乐,好吗?

3、信息交流

学生将带来的报纸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这一版式的原因,初步了解版式的构成、结构。

(1).个别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报纸在全班进行介绍。

(2).同座之间相互交流。

4、作品欣赏

展示历届优秀学生作品欣赏(包括彩色、黑白、手工、电脑绘制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了解手抄报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它们在版面的位置:刊名、文章版块、标题、内容、插图等。

(2).手抄报主题的确定:呈现手抄报的主要内容,如卫生保健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科学幻想、文化艺术、综合知识等。

5、尝试设计

根据小组的素材,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每位同学尝试在纸上设计一份手抄报的版式草图,不需写文字,只要用线画出刊名、文章版块、内容、标题、插图的大致位置即可。

教师收集部分学生的草稿,师生共同发现存在的问题。

1.刊名的大小及位置。2.文章版块的外形及组合。3.插图的合理穿插。

6、师生互动

结合动画课件的互动演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尝试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加深了解手抄报版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师随机示范演示)1.刊名:

一般在报纸的上方醒目的位置,刊名的字体样式及粗细能直接吸引读者。2.文章版块:

(1)外形

规则形、不规则形

(2)组合

文章版块的大小穿插组合——版式和谐美观。

文章版块不同外形的组合——版式活泼有变化。

文章版块之间距离疏密得当——版式清晰明了。

3.插图

(1)内容:围绕文章的主题。(2)大小位置:不能喧宾夺主。

7、学生再设计

1.小组合作,确定手抄报主题。

2.整理采访记录及图片,补充相关素材,编辑文字、图片。

3.选择最优版式进行设计制作表现。

(如一课时不够,可延伸到下一课时或课后完成)

8、课堂小结

1.自评,小报的题材及版式。

2.互评,自己或他人成功、不足之处。

3.师评,学生参与的状况、任务达成等。

第5课能干的工程车

教学程序:

一、分析材料,学习方法

2、认识我们的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每种材料可以做什么? 怎样制作?(如纸盒经过剪贴可做车身,瓶子可做车轮,吸管、纸

桶可做车上的线路管道等)

二、范例分析:出示挖土机的图片,说说每个部分可以用什么

制作。

三、学习方法: 1.细致观察,巧妙分解;

2.明确分工,分块制作;

3.合作组装,装饰完成。

画面对比出现真实的机械 与制作作品的对比图。

三、分工合作,共同创造

1、依据本组材料的特点,互相讨论,明确本组设计制作的主题。

2、对本组制作的工程车仔细观察分块,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

3、分工制作部件,共同组装完成。

4、教师指导帮助。

四、学生分组欣赏交流。

剩余材料组织的场景

五、共同评价,共同提高

1、教师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要注重对自主研究、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2、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

第6课丰盛的大餐

教学程序

1、教学准备

学生:各种水果(每人至少三种),小刀,硬纸或盘子若干,塑料垫板一块。

教师:自制水果切面贴图,欣赏图片或课件,设计用纸。

2、创设情境

(1).盛赞奥运会中国健儿的赛场表现,激发学生热烈讨论。

(2).假设学校为他们安排了一桌庆功宴,宴席最后该上水果了。

(3).结合自己所知,学生讨论吃水果的形式。

(4).揭示课题——水果拼盘。

(5).欣赏各种精美的水果拼盘。

3、方法探索:

1.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水果拼盘的制作步骤,教师小结:(1)构思;(2)切;(3)拼摆。

2.师生讨论几种水果的基本切法。

如:甜橙:(1)横切成片;竖切成片。(2)切圆片;切半圆片。(3)去皮,分两半;去皮,逐一分瓣。

3.展示水果的复杂切法图片或实物,并复习“蔬果雕镂”的旧知。如黄瓜、苹果等的切雕造型。

4.小训练尝试。请学生上台将切好的水果拼摆造型,其他的学生在设计纸上进行设计。

5.引导学生质疑:只能拼摆出抽象图案吗?欣赏教材中具象造型的作品。

6.以“花”为题,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所带材料进行制作,画出设计稿。各小组展示并说明各自的设计方案。

4、创造表现

1.展示两种作业中常见问题:(1)造型过于饱满,盘子装不下。(2)造型不够饱满。(3)切割过于复杂。

师生讨论后小结:(1)要从盘子造型、大小开始构思、制作。

(2)已出现问题时,如果是纸质盘子,可以将盘子加大或剪小。

(3)造型应尽量简洁,以免丧失水果新鲜的特征。

2.以小组为单位,共享材料,自主或两人合作制作一个水果拼盘。可以为作品取名。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5、欣赏评述

学生下位欣赏各小组作品,展开互评和自评。

第7课巧用肌理

教学活动;

1、情意目标:

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2、认识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

3、能力目标:

发现或制作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肌理,学会用拓印的方法采集图案。

用于拓印的工具材料。

用于举例的图片和范画。

一、触觉和视觉感受,活动导入。

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沙纸。蒙住一位学生的眼睛,让他用手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教师将学生摸过的材料分别拓印下来,再让这个学生猜。对号入座,并说出触摸与眼观的感觉。

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

实物材料和拓印工具

二、提供空 间,主动学习

1.拓一拓,找一找

请学生翻一翻自己身上,看一看自己的学习用品,有什么可以拓印的材料,找找身边有什么值得拓印的实物。

如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象棋;大实物:水泥地面,井盖,木桌椅,花玻璃,树干。

2.组织室内外活动

(1)规定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组长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三、提供材 料,探究其它拓印方法

提问学生除了摹印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拓印方法吗? 示范揉纸拓印。

教师提供几组拓印材料,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拓印肌理。毛线,胶棒,抹布,清洁球,泥沙,绿豆,洗衣粉,胶水,颜料,水粉笔,各种色纸等。

四、感受过程,提出问题

1.整理材料

教会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工具材料。

(1)说说你是怎样利用老师的材料来拓印肌理的,你碰到了什么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2)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的拓品有什么质感,给你什么感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把以上问题制作成卡片,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

2.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利用起来作画面。

五、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课后寻找其他获取肌理的方法,教师提示,如选取印刷品局部纹理、用复印机复印实物或用计算机制作等等,都可以得到有趣的肌理纹样。

第8课 自制小盆景

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树木盆景实物和相关图片。

学生:了解有关树木盆景及树形态和造型的常识。

准备细铁丝和橡皮泥等材料。

一、欣赏交 流

1.引导学生欣赏树木盆景,初步感受盆景中树木的形态和造型。

2.学生谈谈课前所了解到的对盆景的认识了解和兴趣所在。

(1)小组交流,师生畅谈。

(2)课件文字展示:盆景是植物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形象思维艺术,也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于一体的精神文化。

不同时代的人,亦有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栽种盆景那是自古至今都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富、和平环境下的一种精神文明表现。树木盆景在我国盆景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技巧。其表现手法随着地区的差异,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而千变万化。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

3.欣赏示范作品。用铁丝、橡皮泥等相近材料塑造的各种树的造型。

(1)比较后面的盆景和前面所看到的盆景的共同点和差别。

(2)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盆景中的树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发现材料:细铁丝、彩色橡皮泥等材料。

展示实物盆景

二、探究体验

(一)尝试制作

(二)实践反馈

1.学生尝试:根据刚才所看所想,试着运用所准备的工具制作一棵简单的树。

2.学生交流,在制作中积累初步经验。

师生探讨:在尝试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铁丝、橡皮泥

三、学习新 知

(一)了解

常见树木的基本特征。

(二)学习

制作树木模型的方法和要领。

1.欣赏图片与讲解:松柏直立挺拔

柳树婀娜多姿

枫树色彩艳丽

2.学生观察,教师示范。树干的塑造:注意树干的造型有特色(斜卧式、直立式等)。枝、叶的塑造:注意疏密组合。

3.学生总结归纳制作步骤要领:

(1)整体构思,细铁丝捆扎出树干和树枝的整体造型。

(2)用彩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加工树干、树枝使其更加逼真。

(3)用彩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出树叶,制作出大方逼真的树木模型。

资料图片 铁丝、橡皮泥

四、学生二人合作完成作业。

1.设置情境,展示活动方案:展示一条宽敞的马路,请每两个小朋友合作制作一棵大方逼真的树,全班同学的“树”都“移植”马路两旁。

2.了解作业要求:同桌二人,相互协作,运用铁丝、橡皮泥等性质相近的材料,捆扎、捏制出大方逼真的树木模型。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拼摆活动场景

五、作业的 展示和评价活动。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马路两旁。(教师事先在讲台上布置)2.说一说:在制作的想法和在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评一评:你认为造型大方逼真的树有哪一些?

六、课后思 考

教师提示:如何将自己制作的树的模型制作成盆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大胆尝试,做一个树木盆景。

第9课 壶中日月

教学程序 :

一、激趣导 入

1.学生欣赏《红楼梦》中妙玉储雪七步煮茶的片段。

2.请学生上台模仿妙玉煮茶、沏茶、品茶的系列动作。

3.教师小结:茶文化和壶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历代通茶经懂茶道的文人喝茶是很有讲究的,好茶要用好壶沏,中国的壶文化源远流长,你对壶文化有多少了解呢?

课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二、研究讨论

1.信息收集: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或民间搜集实物收集有关壶文化的资料。

2.交流感受:相互观摩,交流感受,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针对学生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完善,使学生对壶的历史文化、艺术特点、造型结构等方面有初步的认识了解。

4.学习指导:

(1)引导学生欣赏画家齐白石、吴昌硕、朱建新画的壶。

(2)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

(3)教师总结:他的画风格独特,多辅以长题,构图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画壶时中锋行笔,流畅生动,画面纯真朴素,真诚天然。

5.学生试画并学习作画方法和步骤。

(1)请几个作画大胆的同学上台示范。

(2)教师修改学生不恰当之处。

(3)师生总结作画方法和步骤,提出作画要求:

采用多种方法和墨色浓淡表现壶的不同形状。以壶为主,文字

或其他物品为辅,注意形状大小、线条疏密变化,构图美观大方。

可通过视频展示台展示有关资料和实物造型。

三、创造表现

运用所学的笔墨技法创作一幅以壶为主的中国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讲评

表扬作画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五、总结拓 展

参观茶艺馆,欣赏各种各样的茶壶以及茶艺表演

第10课唱大戏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 入课题

教师:戏剧是我国四大精粹艺术之一,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点。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画戏剧脸谱,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画戏剧人物。

二、学习新知识

1.提出问题。

说说自己知道的戏剧,有什么特点?和现代人比较有什么区别? 2.学生交流。

3.欣赏短片。注意仔细观察短片中戏剧人物服饰、装扮、动态的特点。看从短片中你能学到一些什么。

4.学生总结。

师:好,看完了短片,大家一定又有新的收获。谁来总结戏剧人物装扮、服饰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

化妆的特点:强调人物特征,夸张,程式化。

服饰的特点:宽松,修长,色彩艳丽。

5.观看戏剧,模仿表演。

师:自由模仿唱腔、动作,体会戏剧中人物的亮相、身段、眼神。

6.学习画法。

教师演示并讲解绘画步骤。

(1)构思:确定画什么类型的戏剧人物。

(2)画形:抓住戏剧人物的特征、神态、比例,线条流畅。

(3)涂色:根据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力求色彩鲜明生动。

(4)整体调整:可加入主观想像,适当修改添画完成。

(板书:1.构思2.画形3.涂色4.调整)7.作品赏析。

你觉得这几幅戏剧人物绘画作品感觉怎么样?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边讲边出示步骤板书及分步出示演示步骤图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1.根据记忆画1—2个较熟悉的不同动态的戏剧人物。抓住人物亮相、身段、眼神和服装道具的特点,表现出戏剧的韵味。

2.分组开展比赛,评选“最佳作品组”。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分组展)1.说说自己的作品。

2.评评别人的作品。

五、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宣布“最佳作品组”。

2.介绍各地传统戏剧的种类。

六、布置作业

课后将教材上的填空题和问答题完成,下课。

第三篇:教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架起沟通的桥、泥火传情、明月寄深情、美妙的创造、人类的朋友、茶香飘飘、哭泣不是错、艺术家的故事八个单元。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突出艺术学习的艺术价值;以学科知识技能为隐线,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采用点式、跳跃的、随机的、积累的方式,服从、渗透于人文主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每一单元都有“做做游戏,练一练”的活动中,继续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各种有意思的多声部的节奏配合,结合音乐结构发挥我们对动作与声音之间关系的想象,学习七声音调的多声部歌唱以及音乐的“变奏”]等等。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重视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激发少年儿童的活泼、朝气和对艺术的向往与憧 憬。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不盲目的把艺术学科简单的叠加,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知识和能力:

美术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继续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各种有意思的多声部的节奏配合,结合音乐结构发挥我们对动作与声音之间关系的想象,学习七声音调的多声部歌唱以及音乐的“变奏”]等等。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 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先为学生分好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 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艺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养。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

第一周《高高低低的桥》

第二周《小桥流水》

第三周《我心中的桥》《化土成器》

第四周《泥儿生花》

第五周《月亮的情怀》

第六周《月亮的遐想》《月亮颂》

第七周《神奇的洞洞 舞动的圈圈》

第八周《川剧的变脸

多彩的面具》《创意无极限》

第九周《沙漠之舟》

第十周《跪拜的藏羚羊》

第十一周《我们该怎样对你》

第十二周《歌乡茶舞》《小茶壶的世界》

第十三周《一只流浪的猫》《怎么哭了》

第十四周《对着镜子笑起来》

第十五周《多才多艺的李叔同》《色彩与浪花的印象》

第十六周《点线面的交响》

第十七周《不屈的巴托克》

第十八周期末测评

五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 单元主题:架起沟通的桥

单元包含课题: 《高高低低的桥》 《小桥流水》 《我心中的桥》 单元教材分析:

桥对于交通来说太重要了,它使天堑变通途,桥也记载了历史的发展,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同风格、材料。造型各异的桥还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单元力求从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相联系的视角,引导学生了解桥的重要,知道桥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和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单元共设计了《高高低低的桥》、《小桥流水》《我心中的桥》三个课题,通过绘画、立体制作、歌曲演唱、乐曲欣赏、舞蹈、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演唱能力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欣赏桥的图片,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制材料设计与制作折纸简单的桥梁模型。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材料信息,撰写一 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独立或集体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难点: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课时安排:5课时 课题:高高低低的桥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设计、运用”学习领域中的阶段目标设置。本课的学习主要为欣赏和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进行纸制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欣赏桥的图片,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制材料设计与制作折纸简单的桥梁模型。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桥梁实地艺术考察或收集图形材料信息,撰写一 篇相关艺术考察报告。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独立或集体制作一座拉索结构的桥梁模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

难点: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第一节

(一)欣赏讨论:

欣赏不同造型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问题的探索热情。1、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飞跃。

2、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普修桥,建于清代,它与当地的侗族民俗习惯、民俗活动有密切联系。

3、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建于隋朝,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二)考察安排:

1、把全班分成几个考察队。

2、分配考察任务。选出组长。

3、每队提出考察方案,讨论确定,课外实施。

(三)发展阶段:

1、学生欣赏桥梁模型。(运用多媒体)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桥梁?这些桥梁的造型有何不同?(对桥梁的作用、造型结构、艺术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3、教师:古往今来,桥梁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桥梁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就用简易的桥梁折纸设计立体贺卡,表达一份对朋友的友情吧。

(四)演示讨论:

1、展示桥梁立体贺卡。

2、平展贺卡,展示平面效果。

3、课件演示制作桥梁折纸立体贺卡。(三维动画效果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4、学生观察思考:

1)材料要求

2)结构要求

3)制作步骤

4)制作要领

学生针对所要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材料需要用硬卡纸,结构上可以采取拱桥式的造型;制 作时运用切割和折叠的技巧。

(五)学生尝试动手:

1、学生制作折纸桥梁贺卡,写上祝福的语言。(注意:设计卡片时应要考虑文字的位置。)

2、展示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六)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工具,以两名到三名同学为一组带纸板、剪刀、胶水、棉签、彩笔。

札记:正值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启发学生将自己藏在内心中想对老师说的感激的话、委屈的话、祝福的话、秘密的话全写在自己制作的连心桥的后面。然后把这件作品当成一件礼物送给老师,使这件作品真正成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第二节

一、整理考察结果:

1、引导学生分析考察成果。

2、课后整理、加工考察结果。

3、建议撰写考察报告或写一篇考察心得。

二、桥梁常识:

1、现代大型桥梁设计的两大类型:斜拉桥、悬索桥

A、斜拉桥:用锚在塔柱上的多根斜向钢缆吊住主梁的桥。(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多罗多大桥813米)

B、悬索桥:有缆索(包括吊柱)、塔和锚三者组成的桥梁。(世界上 跨径最大的悬索桥: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米,建成时间是1998年,在日本)

2、欣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桥梁:金门大桥、悉尼跨海大桥、香港大桥等等。(多媒体图片)

3、其他类型的桥梁:拱桥―――赵州桥

城市中常见的桥梁类型:高架桥、人行天桥、立交桥等等。

4、桥梁的基本结构:

支撑作用部分:柱、墩、供、梁、架、索。交通部分:桥面 安全与装饰部分:护栏

5、桥梁的种类。根据用途分: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根据材料分:竹桥、石桥、木桥、铁索桥、钢筋水泥桥等;根据外观分:平桥、拱桥、曲桥等。

三、学生尝试:

1、教师用筷子搭一座桥。

提示:如何做到搭建不用连接的配件,大家观察步骤。

2、学生分组搭桥比赛,看谁又快又好。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拱桥,称为虹桥。引发学生对桥梁结构与力学原理的思考。

四、欣赏讨论:

1、欣赏济南黄河搭桥图片。

2、从桥的造型、线条、色彩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了解斜拉桥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缆索、塔柱、桥墩、主梁和辅助墩等。

4、斜拉桥塔柱结构的主要造型变化:四种。

五、制作步骤:1)设计草图。

2)按尺寸制作塔柱与桥面(注意色彩搭配)

3)利用缆索平衡塔柱与桥面。

4)根据设计粘接缆索,固定桥梁结构。

六、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表扬好的作品并展示。

课题二

小桥流水桥流水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以欣赏的形式分别向学生展示绘画作品中的桥和古代设计优秀的桥梁。配以美文引导学生欣赏,启发创造。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美术创作,利用身边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

2.在美术作品欣赏中能够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关联表现形式。教学准备

1.有关国庆节的影视资料。

2.美术活动的材料。

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1.欣赏美术作品《水乡》(于炳强作),欣赏后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都表现了什么?从画中桥的表现猜测一下,这幅画产生于哪个年代?画中的人物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给大家讲一讲。

2.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画一幅桥的儿童画创作,作画的工具和材料可以自由选择,并将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和班级里进行展评,由大家评价作品。

课题三

我心中的桥的桥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上几节课所学的历史的桥、文化的桥、学习的桥引申到“心灵沟通的桥”。激发学生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渴望。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对有关桥的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良好品质。

2.通过艺术课的学习,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桥的造型艺术的表现。

3.尝试运用艺术手段进行以桥为题材的艺术表现,陶冶情感,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不同的表现材料进行桥的造型艺术的表现。

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桥的录像资料,有关表现桥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影视艺术等。

2.桥造型表现所需的工具材料。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折一折(手工制作)

1.通过观察、讨论,使我们认识到桥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不但和生活、文化、科学相关联,而且还寄托着人们的某些感情。造福人类,而且它们奇特的生理特征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

2.借助相关乐曲或录音资料重新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自然界小桥氛围,使同学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自由地进行艺术表现。教师根据同学们的不同需要,建议性地向同学们介绍几种有关桥造型表现的方法如撕纸、剪纸、折纸多种材料制作等。

3.利用制作完成的手工作业来进行角色玩偶游戏,演一演你手中可爱的小青蛙。活动三:学生有感情的表现

画一画,画出未来的桥,学生进行创作设计,看看谁设计的桥美观,实用,而且富有创作性。

活动四:

展示作业,提出期望。

第二单元

泥火传情

单元概述:

陶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陶艺则是人类最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儿童所喜爱的各种活动中,玩泥巴是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玩陶”就是玩泥巴。在儿童玩陶的过程中,你能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快乐,你会发现他们脸上充满动人的表情。他们的双手在不停地摆弄,或搓,或揉,或压,或刻,使手中冰冷的泥团变得温热,变得富有灵性。在这种思考、把玩、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着“玩陶”的快乐。陶艺造型的基本方法是乎捏成型、泥条盘筑和泥板拼接,儿童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后可任意发挥,创造出无穷的生动

形象。当一只神态憨趣的小狗、一座童话中的小房子、一只好看的罐子、一个构思独特的“牛角杯”等渐渐地显现出来时,你会惊叹人类的童年和人的童年何其相似。不管是古代先民还是现代儿童,在与泥土的交互作用中往往折射出生命的痕迹。玩陶的快乐就源自这种不自觉的生命体验,玩陶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生命价值的过程。本单元分为“化土成器”和“泥儿生花”两个课题。在第一学段“感受泥性”

“初识陶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参观、游戏、创作等活动开发儿童更多的智慧和天性,继续探索陶艺的历史和文化,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与解说表演,在陶艺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文化和科学的关联中,寻找泥与火的生命意义和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泥土情怀。

美术侧重的课时:4课时。

课题一:化土成器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把玩、鉴赏、表演等多种艺术活动中,体验玩陶的快乐,感受古代陶艺作品带给人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初步探索陶艺的历史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

2.在仿古游戏活动中,简单了解陶的历史发展是人们审美智慧、创造精神、科学意识及综合素养的结晶。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民间艺人的泥塑作品和各种陶俑的活动,学生有兴趣探讨陶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尝试将其中的情节表演出来。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代陶艺作品图片或光盘、绘制有仿古图案的素烧陶坯或白瓷盘、惠山泥

人、民间泥塑作品图片、光盘,埙二重奏《楚歌》音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收集的陶艺作品、泥团、素烧陶坯或白瓷盘、水粉画工具材料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 我的创意作品

1.学生在捏泥过程中了解认识泥性。

2.在交流和实践中展示不同的捏泥的手法:如捏、搓、捻、揉等。

3.欣赏民间陶质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知道它们的不同造型。

4.学生欣赏教材上的作品,多角度地赏析,获得陶艺制作的基本常识。如捏制比较大的球体时注意要用大拇指将泥团捏成空心,这样在烧制时才不会炸裂。

5.学生进行创意制陶活动并展开作品展示交流活动。活动二

陶艺与陶的故事

1.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各种古代陶艺作品,将自己的作品和古代先民的陶器作品进行比较,上课时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对作品的感受。2.了解什么是陶艺: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人们的创造意识智慧地通过对陶瓷原材料加工后并进行造型、装饰赋予人为的形态,经炉火烧炼获得新形态的全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3.探索陶艺的历史:中国历来就有“陶瓷的故乡”之称。在距今约10000年前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就制作了丰富多彩的陶器。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人类的 审美智慧创造性地得到了发挥。恩格斯论述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 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

4.了解陶艺的起源:陶艺起源于大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认识并掌握黏土的可塑性能,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懂得了土块经过烧烤之后而变得坚硬,于是人类尝试将黏土制成泥坯,把它烧制成能盛放液体并能耐火烧的陶器。

陶艺的工具材料:儿童玩陶的工具材料有很多,除泥以外,竹签、梳子、牙签、筷子、擀面杖、树皮、纱布等都可用作工具材料。

活动三

美丽永恒的陶器

1.欣赏黑陶《蛋壳黑陶豆》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舀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属东农山文化的胶县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豆,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欣赏彩陶《人面鱼纹盆》和《舞蹈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在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顶饰物,或在耳旁画出双鱼,或在嘴边衔着双鱼。这种人面图案或与大鱼并列,或与网纹相伴。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堪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在接近盆口的内壁,绘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1人,皆腰系兽皮,并肩携手,欢快起舞。画面再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生动景象,堪称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艺术之杰作。

3.欣赏陶塑《少女头像》: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高12.5米,陶色橙黄,额上用泥条堆塑发辫,脸型圆润丰满,五官部位妥贴,艺术手法颇为洗练概括。

活动四

淳朴丰富的民间作品

1.欣赏泥塑《驴背短笛》;欣赏惠山泥人彩塑作品:通过图片、影像资料观赏惠山泥人——大阿福、少年十八罗汉、水浒英雄等;欣赏天津的泥人张捏的泥塑。

2.欣赏民间说唱俑、舞蹈俑及兵马俑等。

3.将其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学生将泥涂在脸上、身上或手上模拟陶俑进行表演,体验玩陶的快乐。

活动五

《秦始皇兵马俑》影视作品或图片欣赏千年兵马俑

1.欣赏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影视作品或图片,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陶艺的壮观、浩大和精美。

2.师生赏析兵马俑的神态与造型表现特点。

3.学生模仿兵马俑造型的活动,增加学生对兵马俑的精美传神的感受。

4.欣赏舞蹈作品。

活动六

表演原始人生活

陶艺作品的造型、纹饰、色彩等特征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背景和状况。在欣赏古代陶器作品时,学生自由想像原始人的生活,用身 边的材料,如报纸、碗碟、木棍等将自己打扮成原始人,敲击节奏,高声叫喊、围成一圈舞蹈,模拟表演原始人狩猎、祭祀、庆祝等场面,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

活动七

进行仿古创作

1.欣赏古代陶器作品的纹饰和造型特点。

2.画坛坛罐罐。模仿古陶器的装饰风格,体会纹样与器皿相吻合的特点。用水粉颜料在素烧陶坯或泥碗上设计仿古图案,如:云纹、鸟纹、鱼纹等。

3.在前面活动一的基础上学习用泥条盘筑法进行仿古设计,创作一件造型洗练、概括、古朴、稚拙的生活器皿。

4.有意将作品打碎,然后集体进行拼贴,体验考古工作的乐趣和艰辛。

课题二泥儿生花

教学目标

1.能基本掌握玩陶的方法并能加以综合运用,在欣赏现代陶艺家作品后,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意表现。

2.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作品中的展览和评价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现代陶艺家作品若干、玩陶用具、彩泥等。

学生准备:各种器皿、玩陶工具材料、陶艺作品等。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活动一

欣赏中外现代陶艺家的作品

1.欣赏中国陶艺家作品:如《母与子》(邓箭今)等。2.欣赏外国陶艺家作品:如日本陶艺作品。

3.比较、了解现代陶艺的特征:“现代陶艺”指有别于现代:工业和日用陶瓷的大规模、机械化、标准化陶瓷生产产品。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表现中注入了创造性和现代意识,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智慧情感。

活动二

憨态可掬的泥娃娃

1.学习用徒手捏制法捏一个小泥人.注意表情和形态。

2.学习彩绘,用各种釉色装饰小泥人或进行创意,没有釉色的也可用水粉颜料来绘制。了解釉色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窑变。

活动三:将自己的创意和同学交流。

小组内交流,选出比较有特点的在班级内交流。收拾与整理 第二节

活动

一、泥娃娃过河(连环画创编)

1.根据泥娃娃的特点,创编——个泥娃娃过河的蛮话故事,可 用集体创编的形式,也可采用故事接龙的形式。

2.将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小组分工,各组负责画一段故事情节,要有字、有页码。

3.将故事进行整理,、装订、编码并命题,没计封面。将故事用说或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4.把连环画放入班级艺术档案袋。

活动

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1.师生共同讨论创作意象,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确定表现的内容和方法,并大胆尝试抽象表现形式。

2.具体方法举例。

用泥板成形法做陶杯

(1)在垫布上用木棍滚压一块大泥板,将它裁成长约35厘米,宽约20厘米的长方形,另外再打制一块圆形的泥板做底。(2)用垫布托起长方形的泥板,围合成一个圆筒,放在泥底上。

(3)将泥板接合处打毛涂上泥浆,用手指轻轻捏合。圆筒和底部的粘接处也用手指抹平粘牢。

(4)用泥刀将杯口挖成斜波浪形,并用手捏出水嘴;再将底部多余的泥切去。

(5)用刻、挖、粘贴等方法对杯口进行装饰。

(6)搓一根粗细均匀的泥条,将它弯曲成“S”形,粘接在与水嘴相对的位置做把手。

(7)壶身的图案装饰,可以用泥板粘接,也可用竹签、泥刀刻,图案 的内容可灵活变化。

(8)运用泥板围合的方法,切、挖、刻、粘接,可以做出各种漂亮的器皿,如花瓶、水壶等。

另外,用泥条盘筑法和徒手捏制法还可以捏出自己想表现的内容,将几种方法综合运用,会有不凡的表现。如《猫头鹰》,就是综合运用了几种造型的方法创作而成。

教学评价:

1.学生的综合创意作品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2.几种玩陶的方法是否运用自如,能否充分利用身边垂手可得的材料玩陶。

3.在表演、义卖等综合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并积极贡献智慧。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可将自己的作品置于案头、书桌作装饰品,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2.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变奏,如用旋律加花、节奏变化、节拍变化等方法进行变奏。

教学参考资料

陶器

依陶器的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

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分,则有素陶、彩陶、印纹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植物和人物。

第三单元

明月寄深情

本单元设置了“月亮的情怀”

“月亮的遐想’,“月亮颂’’三个课题。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制作、表演等艺术活动,产生丰富的联想,体验温柔、抒情、浪漫情怀,引发学生的自由想像,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时建议:3课时。课题一

月亮的情怀

教学目标:学生尝试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月亮宝盒”,发挥想像,巧手变宝,借物抒情。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以月亮为主题的艺术资料。

2.工艺制作的材料、工具。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

一、我的“月亮宝盒”

月亮一直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灵感源泉,启发学生以月亮为素材制作一个“月光宝盒”,送给最敬爱的人。

1.把课前准备奸的盒子用彩纸包裹起来,以月牙儿为基本形状展开丰富的联想,可变换多种角度,如想像成小船、小床、香蕉,等等。

2.用剪贴或彩绘的方法进行装饰,在:‘月光宝盒”

上配以自 编的小诗或创编一段旋律。

3.学生交流活动——“我的月亮宝盒”

课题二

月亮的遐想

教学目标

1.在对月球相关知识的交流与了解中,激发学生向往月球、关注科学的兴趣,拓展想像。

2.欣赏美术作品发现其中丰富的想像表现。学生利用色彩、构图、简单的透视关系等,尝试自己进行“月亮的遐想”创作,启发学生创造和想像,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艺术表现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美术创作的相关工具、材料。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月宫探秘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引发学生对月球的无限遐想与科学探索,激

发向往月球的情感。

2.通过对《月宫探秘》等想像画的欣赏,发现其中的创作要素,如色彩、构图、透视关系等。

3.以“月宫探秘”为主题,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创作一幅想像画。

4.学生作品的展示评价会。

活动二

月亮寄深情

欣赏课本中以月亮为主题的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读画(画面形式美感及画面背后的故事)过程,体会画家对月亮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课题三:月亮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朗诵苏轼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学生感受古人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并创设月夜情境在表演活动中加深体会。

2.学生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发现以月亮为题材中的不同的情感表现和丰富的想像,启发学生创作以《月亮颂》为主题的创意画,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思。

3.学生欣赏舞蹈《月亮部落》,了解少数民族中有关月亮的故事和传说,感受他们的生活情感与月亮间不解的情缘,知道《月亮部落》舞蹈中蕴含的彝族舞蹈风格。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乐曲音带、舞蹈欣赏资料、绘画材料等。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

一、月色多美好

1.艺术家与月亮。学生聆听、讲述艺术家与月亮的故事,知道古今中外艺术家与月亮的情怀密不可分,丰富学生的常识、拓宽艺术视野。

2.欣赏有关月亮的儿童美术作品、聆听《月亮歌》《春江花月夜》,分辨音乐、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现形式,感受艺术作品的情感世界。

3.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美术、音乐,展开主题为“月色多美好’’的艺术活动。

教学评价

1.学生收集以月亮为题材的音乐、诗歌及绘画作品,并把它命名为“月亮集”。

2.举办“月亮颂”音乐欣赏会或美术展览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及想像力。

教学参考资料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四单元

美妙的创造

本单元包括“神奇的洞洞

舞动的圈圈”“川剧的变脸

多彩的面具”和“创意无极限快乐大错位”三个课题。在此,将带领学生走进抽象和单纯的艺术世界,感受和体验自然界、周围环境与生活中所蕴藏的强烈的色彩、运动的线条、夸张的造型的美妙,领略现代艺术创作的标新立异与不同凡响,打破创造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励学生运用绘画、陶艺、制作、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认识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创造经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兴趣与艺术创造力。

课时:4课时。

课题一

神奇的洞洞

舞动的圈圈

教学目标:

1.欣赏世界著名美术大师米罗和摩尔的艺术作品,体验大师的创作追求,了解创作风格,在模仿性创作活动中展开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2.欣赏、体验米罗、摩尔美术作品的抽象风格,感受概括、简约风格的表现手法,体会其作品带给自己的视觉及心理感受,大胆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

3.大胆想像和初步理解大师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以及造型特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趣味性,发现其中的设计要素,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尝试设计和创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准备

1.米罗、摩尔的作品以及和作品相关意境的背景音乐。2.水粉画用具、彩卡或油画棒等作画用具以及黏土和用于美工活动的废旧物品。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太湖石与摩尔的洞洞

1.欣赏太湖石与摩尔的雕塑作品,启迪学生理解和想像自然与艺术的关联。

提问:你能从自己手中的教材上辨认出哪幅图片是太湖石?哪些图片是摩尔的雕塑作品吗?你能说说太湖石和摩尔作品的美感特点吗?

教师:太湖石形成于天然,由于被水严重地侵蚀,使其中空有洞,积水藏虫,有的还能通风透光,它是自然调和的天然美。摩尔的雕塑也有很多洞,很像中国的太湖石。据摩尔自己说,他从天然的鹅卵石上得到启发,因此,他的作品崇尚自然,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形体,洋溢着与整个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气息。

2.讨论与交流生活或大自然中的美妙创造因素。

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富有美妙创造的事物,并将自己的发现用文字、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举例说出生活和自然中与摩尔的洞洞雕塑作品相似的现象。(见摄影作品:奥运会)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印象深刻和艺术感染力较强的雕塑作品,能简略地介绍作品的名称和造型特点,并能与摩尔的雕塑作品进行比较。

4.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摩尔的雕塑作品想像的结果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加以个性化的再现和发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感受。

5.组织学生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创造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建议。

第二节

活动

一、点点、圈圈形成的画

1.欣赏米罗的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和讨论其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以及造型特点。

米罗的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点点、圈圈,极富节奏感,具有音乐一样的美。画的色彩大多用没有调和过的纯色,明亮、热情、单纯。

欣赏这样的画,使人充满幻想,欣赏者常常会被画中的各种造型和符号深深吸引,使欣赏者觉得画中的事物比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更为生动。

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对大师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作品。

活动

二、绘画游戏:点点、圈圈一幅画。

1.提问:你能借鉴米罗大师的方法,用点点和图圈绘出一幅荚妙的作品吗?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到了米罗大师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幅,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尝试画一幅有自己的创造与想像的画,你可以用水墨、水粉、油画棒,也可以用布或纸剪贴、撕贴出一幅画。相信你一定会享受到这个美术游戏的乐趣。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和创作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及相互间的合作,鼓励他们大胆地交流和表现。

3.组织学生进行审美评价。

(1)启发学生在自己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联系大师的作品,进行初步的审美评价。

提问:你喜欢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吗?为什么?

(2)激励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进行审美评价。

提问:你喜欢自己的作品吗?你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精彩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同学的作品是很棒的,为什么?

(3)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保存起来,并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存人艺术成长档案内。活动

三、有趣的洞

1.陶泥游戏:雕塑的洞洞。

2.学习运用摩尔的雕塑创作方法,在实体中挖洞,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体验大师的创作风格和艺术创造的乐趣。

3.绘画游戏:{彩色的圈圈}在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声中,全体学生用绘画表现跳动着的点点、圈圈,富有动态的曲线、对比强烈的色块。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对欣赏大帅作品是否感兴趣,是否专注,能否大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在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能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能用富有个性的表现方式表现出自己的创意。

教学思路拓展

1.选择有关摩尔、米罗作品的网站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深后有兴趣去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大师。

2.开展“我们与大师对话”“我们与大师挑战”等艺术沙龙和艺术展览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创造精神。

教学评价建议

I.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井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感受,对积极而富有个性表现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

2,展示学生的创作作品,结合大师的作品与学生的作业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艺术信心和成功感。

课题二

川剧的变脸

多彩的面具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的地方戏剧——川剧,初步了解中国戏剧脸谱艺术,引发学生对川剧艺术的喜爱愿望,学会尊重地方艺术,加强民族情感。

2,通过简单学唱川剧的唱腔和模仿川剧表演动作,激发学生深入感受川剧奇妙的“变脸”、高亢的腔调等地方戏剧的特点。

3.了解川剧“变脸”艺术的有关知识和面具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并探索“变脸”和面具的不同表现形式。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准备

1.面具数个、川剧唱段录音和“变脸”的剧照或光盘,关于面具表演的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2.制作面具的废旧物品、画纸、彩笔、颜料、剪刀、胶水、黏土及制作泥蛆的工具等。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川剧和变脸

1:观看有关“变脸”的川剧表演片断,了解中国地方戏曲中有关脸谱和面具方面的知识。

2.欣赏和模仿川剧的唱、做、念、打等基本戏剧表演技能。

3.组织同学做变脸的游戏:表演者面部光固定好一个表情,然后用手掌或书本、手帕等遮挡物快速抹一下脸,立即换一副表情,表演时两种表情之间的反差要大,反应要快,看谁表演得不重复、花样又多。

4,你还能设想出别的一些“变脸”的游戏吗?可以用在脸部绘画(尽量要用戏剧化妆油彩等健康的颜料)或手工制作面具的方式做一些准备后再表演,活动二

奇异的面具

1.刨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客人。他们的面部非常特别,请你们先闭上眼睛,等他们 出现时再睁开眼睛欣赏。”

请几位头戴面具的学生出场,表演所饰的角色。奇特的面具和滑稽的表演激发学生对面具探索的兴趣。

2,了解面具的由来。面具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品,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头戴面具,挥动兵器,驱鬼降魔。面具又是一种世界艺术,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

3.欣赏不同的面具,了解面具的造型特色。

教师: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和外田人都有戴面具舞蹈的习惯,下面 我们欣赏几种中外面具,仔细,见察这些面具的速型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歪嘴婆婆、吞口面具、龙王、纸面具、龟壳面具、瓷画具。

彩绘面具、铜铸面具挂饰、木雕印第安人节日面具。

(1)面具的外形新颖、造型奇特,可设计成几何形和不规则形的。

(2)面具的五官要夸张。眉、眼、鼻、嘴的不同表现方法,加上一些花纹图案突出五官。

(3)面具的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

这些面具有木雕的、瓷做的、龟壳刻的、也有纸制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制作特别精美。

4.探究面具制作方法。

分组仔细观察刚才学生表演时用的面具,看看教材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造型特色及制作材料。鼓励学生动手拆开做好的面具,通过看、拆、重新组装探究面具的结构。

5.小组合作制作面具。

根据所带来的物品和提供的材料,讨论、想像可以做成一件怎样的面具。制作的面具可以是一个人戴的,也可以是几个人戴的。

6.播放音乐,展示与表演。

(1)各小组选派几名学生上台展示制作的面具。

(2)学生头戴面具,在音乐声中同舞共乐,将本课推向高潮。

活动三

我画的脸谱

1.观看京剧或川剧表演片断,了解有关京剧或川剧的脸谱知识。

2.展示儿童绘制的戏剧脸谱作品,组织同学用水墨、版画或油画棒的形式,画一画戏剧脸谱。在画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临摹,可启发学生大胆想像,创造自己的人物脸谱。

3.你还能设想出别的一些“变脸”的游戏吗?可以用绘画或制作的方式作一些准备后再表演。

活动四

我的另一张脸

1.鼓励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形状的材料来设计面具,立体或平面皆可,规格大小与自己脸的大小相当。

2.可以试着尝试使用下列材料来制作:布、木板、陶土、亮片、面具模型等所有你认为合适的材料。

3.设计并画出自己的面具草图,确定自己制作面具所需用到的材料。

4.欣赏、分享、交流。将学生制作的作品一一挂在教室四周,请同学评选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特别的面具。

请同学们主动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请同学介绍自己制作面具的过程及创作构思,描述面具所代表的特性、意义等多种信息。教师参与和关注学生的交流与评价,引导学生用较客观的方式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让学生学会赞赏自己和他人的创作特点,为他人的创作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札记:可惜到处也没找到川剧的视频资料,无法让学生看看真正的“变脸”。好在多数同学都在电视上看过变脸,我再将资料里的变脸原理 一讲,大家也就明白了。再创作时就轻松多了。施教时间:10月31 日——11月1日

课题三:创意无极限

快乐大错位

教学目标

1.欣赏具有丰富想像力、创造性和夸张强烈的艺术作品,熟悉造型艺术的快乐和创造无极限的艺术法则,开展夸张创意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2.通过打破常规进行艺术思维的意识创意活动,让学生大胆尝试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学会夸张变形。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准备

具有丰富创意的艺术作品范例、废旧材料、手工材料,绘画工具等。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

大胆妙想

1.欣赏达利的超现实绘画作品,感受自由创想的艺术魅力。

谈话:奇怪的艺术发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雪花从天上飘下来,苹果树结出苹果,小猫氏着四条腿,植物的花儿和叶,小朋友们都长着一个脑袋两只眼睛,等等。如果我们大胆想像一下,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太阳绕着地球转,雪花

从地上喷出来,苹果树结满了鸡蛋,小猫长着四只汽车轮子、植物的叶子变成了一个个脑袋,小朋友们的身体变成了可乐瓶,眼睛变成了星星、月亮,等等。告诉你,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偶尔异想天开一下,还是很有趣的,如果画下来呢,就更有趣了。

2.我的妙想。请学生对照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大胆设想,看看谁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说得越出乎意料越好。

3.快乐错位画一画。请学生自己寻求合作伙伴,用绘画的形式画出自己或两人共同的 妙想。

4.评价交流作品。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像,体验创新和想像的快乐。

活动二

电脑魔法师(在有电脑教室的条件下进行)

1.欣赏感知多媒体动画和奇特的配乐。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快乐、新奇的科幻意境,吸引学生对艺术创造的探索兴趣。

教师:“在科幻王国里,一切都是有规律的,突然一切进行了快乐大错位,你们想知道这些奇妙的创造吗?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一个很有趣、很快乐的地方去哥找创意和错位。”

2.积极想像,大胆表述。鼓励学生想像:

“你去了科幻王国,会发现哪些快乐的错位呢?”请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感想。

3、教师示范引导。教师边与学生讨论边在电脑上作画(可事先调入几个很普通的人物、动物和植物的造型,在电脑中采用复制、移动、添加、镜像、变形等方法加以变化,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4.组织学生欣赏若于幅电脑创意绘画作品,鼓励学生自由、愉快地讨论。

提问:你喜欢这些作品中的哪一幅,为什么,你认为哪儿最有趣、最奇特,如果你把科幻王国的快乐大错位画下来,你会怎么画?

5.请学生将自己的想像在电脑上表现出来。同时鼓励学生边画边把自己的想像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作业时,配以快乐的音乐。

6.展示作品,分享快乐。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网上发布信息,并把自己的想像用简短的语言同时发布。

教学思路拓展

1.了解装置艺术展览会,课前请同学从家里收集一些废旧的材料备用。

2.欣赏装置艺术的有关作品,分析作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体验装置艺术。上课时以小组方式把大家带来的废旧材料集中在一起,教师随意从各组中抽选一些,作即兴的创意组合,并给新的形象起一个有趣的名字,让学生懂得这个新的形象就是“装置艺术”。

4.小组尝试制作“装置艺术”,边讨论边完成自己设计的艺术品。

5.组织“装置艺术展览会”,邀请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家长们来参观和评价学生的作品。

第五单元

啊,人类的朋友

本单元共设三个课题“沙漠之舟”“跪拜的藏羚羊”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你”。三个课题以递进交错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认 识、表现、反思的内容结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培养学生与自然界的朋友和睦为邻、共生共存的生态意识。课时建议:5课时。课题一沙漠之舟

教学目标

1.利用故事及影像资料熟悉骆驼的生活与劳作活动,了解骆驼与人类发展间的密切关系,感受骆驼坚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2.知道沙漠之舟——骆驼的造型特点,欣赏、评析不同时期、不同手法表现骆驼的艺术作品的美感,学生能够选择、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骆驼,创作富有个陛的艺术作品。

课时建议:3课时。教学准备

1.表现自然界中骆驼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课件、多媒体教学系统。

2.表现骆驼或沙漠的歌曲、乐曲、诗歌、美术作品等。3.学生绘画、手工制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4.收集生活中、文化上与骆驼有关的资料,丰富本课的课程资源 第一节

活动一

你从沙漠中走来

在茫茫大沙漠中,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天气多变,白天好热好热,晚上一下子又变得好冷好冷,别的动物都害怕这种环境,只有我们骆驼不怕酷热严寒,不怕饥饿干渴,所以人类又称我们为“沙漠之舟”。

通过对影视资料、图片资料的欣赏向学生介绍骆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直接感受骆驼,通过对骆驼的观察、了解、写生等形式,提高学生对骆驼的整体把握和特征了解。欣赏表现骆驼的艺术作品,看一看艺术家是怎样对骆驼这一题材进行创作表现的。这些作品向大家传递了哪些关于骆驼的信息,展现了骆驼的哪些精神。

欣赏表现骆驼与沙漠的乐曲,感受乐曲带给你的意境,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色彩。尝试运用美术中的色彩、线条表现自己对乐曲的体验与感受。活动二

心中的骆驼

联系对表现骆驼的歌曲学习和自己对骆驼的了解,思考以下问题:

(1)骆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2)艺术家表现骆驼这一题材时注意突出了骆驼的哪些特征,运用了哪些方法手段?(3)艺术作品从哪些侧面刻画了骆驼的内在精神? 欣赏:《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胎呈白色。骆驼昂首朝天,张口嘶鸣,立在长方形踏板上。驼身施淡黄色釉,颈部和前胯带有几条赭色斑纹。背上铺有圆形垫子,边饰蓝彩。垫上置支架,架上搭一平台,罩长方形毛毯,毯子边呈浅蓝色,中间刻画菱形纹,分施赭、绿、蓝、白各色相间的釉彩。七个男乐俑手持箫、笛、箜篌、琵琶、拍板、排箫、笙等乐器,面向外盘腿坐在平台四周,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演奏。乐队中间站一丰 盈秀颊的长袖舞女,边歌边舞。乐俑头戴幞头,朱唇,穿绿、黄、蓝等色衣衫。造型新颖,独具匠心。1959年在陕西西安墓葬出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欣赏,用自己的语言对《三彩骆驼载乐俑》进行表述。谈一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结合以上欣赏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骆驼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朋友。认识骆驼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联系“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了解历史上骆驼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发挥过的重要作用。第二节 活动一

欣赏表现骆驼的艺术作品,看一看艺术家是怎样对骆驼这一题材进行创作表现的。这些作品向大家传递了哪些关于骆驼的信息,展现了骆驼的哪些精神。活动二:

回忆以前学习过的手工制作内容,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进行骆驼题材的手工制作。制作参考:(1)表现骆驼的挂饰、装饰画、纸立体、软雕塑等。(2)注意所选材料不同质地之间的对比美,培养学生有目的使用表现材料的能力。如:毛线能更好地表现骆驼的鬃髻与驼峰,细沙撒在涂胶的版面上可以表现出沙漠背景的画面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表现材料,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3)想一想在沙漠里还生活着哪些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你能用造型艺术的语言表现这些动物吗? 作业要求:选择身边的材料进行骆驼题材的造型表现。表现时应充分 利用材料的质地、肌理以突出作品的视觉效果。

造型表现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一种材料的。注意应突出对象的特征和内在的精神。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活动三:

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进行骆驼的造型表现时的创造性发挥,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手段、表现材料来创造性地完成骆驼这一题材的创作、表现。

施教时间:11月10——11月11日

札记:其实用陶泥来表现骆驼效果最好,其质地与颜色与骆驼最为相似。有的孩子用陶泥作了骆驼后又用彩泥团了一个个小球,装饰在骆驼的脖子周围,效果非常的好。第三节 活动一:

1.欣赏故事《离不开沙漠的骆驼》(故事附后)

2.讨论、交流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以及故事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

联系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验。你从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获得哪些感受?

3.联系故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离不开沙漠的骆驼》的连环画创作。(学生分组完成)活动二:戏剧表演。

结合故事内容,启发学生给故事配上合适的乐曲。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戏剧表演。进一步尝试运用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来呈现故事内容。如:依据故事情节和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地方戏曲的创编表演等。

还可以结合你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当地的一切文化资源,自行选择学生喜欢或熟悉的故事内容,进行戏剧表演练习。

教学评价

1.鼓励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对骆驼的体验与感受,说一说在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和骆驼一样默默奉献吃苦耐劳的动物朋友。(如:牛、马)3.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投身到本课学习中的学生要给予了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由骆驼这一主题拓展到对大自然的关注,丰富师生的课程资源。

教学思路拓展

1.结合本课学习鼓励学生探究有关沙漠方面的知识,了解沙漠的形成与由来,认识土地沙漠化的严重性。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2.从骆驼适应在沙漠艰苦环境中生存,进一步认识自然物种“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处基本规律。

3.联系相关历史文献,组织学生畅谈骆驼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和它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产生过的巨大影响。附:离不开沙漠的骆驼

一位商人一次到沙漠深处的城市去做生意,途中遇上风暴,被一骆驼救起。为了报答骆驼的救命之恩,商人做完生意后将骆驼带出了沙漠。骆驼走出沙漠时,不断回头张望。商人对骆驼说:“从此你就结束了在沙漠中的艰苦生活,再不用负着重载,在烈日下踏着流沙奔走了。”骆驼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商人说:

“反正是好地方。”骆驼来到商人的家里,被关在一所有花园的小院里,每天商人给它送来饲料和清水,吃饱了,就卧在树阴里休息。过了不久,骆驼越来越瘦弱。商人问骆驼是怎么回事。骆驼回答说:“我不习惯这种生活。”商人问:“为什么?”骆驼回答:“因为我爱沙漠。”“这好办。”商人把骆驼牵到海滨,这有长长的沙滩,骆驼吃饱了可以在沙滩上散步,可以看无边的大海。可是过了不久,骆驼 却病倒了。“你不是爱沙漠吗?”商人说,“你到了海滩,怎么反而病了?”“我爱的是沙漠里那种在烈日下奔走的生活。”骆驼慢吞吞地说,“要知道我是骆驼,只有劳动才能使我愉快,也只有劳动我才不生病。”“这可难了。”商人说,“你现在一身病,是再也回不到沙漠中去了。”当天夜里,骆驼悄悄离开海滨,朝它的故乡走去。它拖着瘦弱的身子,一连走了五天五夜,终于又回到了大沙漠。它的身子虽然瘦 弱不堪,但照旧在烈日下奔走,不以为苦,因为它是骆驼。(选自《365夜童话》)

课题二

跪拜的藏羚羊

教学目标

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以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形式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通过给作品配上合适的乐曲,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以及表现藏羚羊的舞蹈。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戏剧的光盘、磁带等。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一

美丽的高原之灵

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结合表现藏羚羊的影视欣赏,感受藏羚羊运动的节奏、韵律,师生一起尝试着给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配上合适的音乐。

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结合师生的学习活动内容,教师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的担忧,树立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联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师生一起欣赏表现藏羚羊的造型艺术作品和舞蹈剧照。看一看,艺术家都抓住了藏羚羊的哪些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段,体现了藏羚羊怎样的一种精神。结合以往美术学习的经验,组织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造型艺术表现。

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活动二

藏羚羊跪拜

组织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作品附后)

体验作品所呈现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谈一谈读完这部文学作品有何感受,老猎人和藏羚羊不同的心理活动。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教学评价

1.本课是在以往表现动物题材的基础上,从更深的层面来挖掘动物与人的关系。所以学习评价应着重放在学生对表现对象的情感体验上,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野生动物——“人类的朋友”正面临着来自人类的灾难。

2.对在学习中能用“心”感受,艺术表现时能有“感”而发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表现要真情流露,要呈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3.对学生在本课题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地进行藏羚羊表现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对能联系以前的学习内容,反思以前的学习经验开展自主学习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附:藏羚羊跪拜

王宗仁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口只将母爱浓缩于探深一拜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印难以到达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风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入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权子枪斜挂在他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碴长头去拉萨朝觐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权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慵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 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权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一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叫6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感到有些跷蹊,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铺上他久久难以人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藏羚羊的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型,自然足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

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向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第四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使用工具》

【教学反思】: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杠杆的科学》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入手,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杠杆的科学概念;在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之后,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具中的变形杠杆,出示部分生活工具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杠杆,再到生活中找杠杆;在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与费力的原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

二是重视在实验中学科学。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方便。

整个课堂由于为了刻意提高课堂效益,课堂容量设计太大了,课后感觉各个环节有点走马观花,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因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其实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这样前半部分更加扎实,后半部分探究的也会更加充分!

《轮轴的秘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反思】

在六年级三个班都上了这一课,发现此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欠缺也在此课上暴露了出来,如下就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感想!

1、学生动手操作上没有时间概念。在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定滑轮的环节中本来应该说一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有好几个班级的学生足足花了5分钟才安装完成。大多数学生的动手操 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学生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一些科学课的基本习惯和要求能很好的遵守,可事实上并不如此。到了六年级再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规的习惯,浪费了很多正常化教学的时间。因此,当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时候,尤其是三、四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常规习惯。

2、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制定实验计划的问题。但这方面一直是科学课上的薄弱环节。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学生能独立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上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在经过前几个班级的试上后,我决定将制定实验计划这个环节简化掉了,只在口头上制定,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3、记得以前出现过用杠杆的原理去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力的题目,因此我在第一个班级中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效果不好,却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的力,我觉得在小学阶段不用讲解,而且动滑轮只要知道省力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省一半力,这些都是初中才学的知识点,小学阶段不用太多讲。但如果有个别学生需要这方面的讲解的话,我觉得可以个别辅导,也符合“吃不饱”、“吃饱”、“消化不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原则。

《滑轮组》

【教学小结与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注重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利用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四大心理特点。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你知道起重机的作用吗?学生对起重机装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处去的呢?”紧接着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学生在玩、动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滑轮组的研究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竟在课堂上兴奋得手舞足蹈。如:当他们发现最简单的滑轮组竟能省一半力的时候,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尤其在做游戏时,学生的兴奋已达到了极点,他们就像是在看一场非常令人充满激情的奥运会体育比赛。当然课堂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比较困难,甚至不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特别是那些落后生。今后,在课堂上要多重视、多关心这些学生,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增强信心,从而乐于参与到科学小组活动中去。

但对于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是有难度的,主要是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要每组有所不同,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斜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感觉真是时间紧凑啊。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好建议,有待于我更好的改进。

1、课前引入时放的视频《头文字D》,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法很好,但赛车场面太少,无关内容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引入本课内容的作用。

2、科学是一门发散学生思维的学科,引入斜面后,如果让学生先提出许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斜面的问题就更好了,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再说,本节课主要解决第几个问题。

3、让学生探究实验前,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设计完,教师再适时补充引导。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再次注意提醒学生操作问题。

4、实验前,可让学生假设实验结果,在进行实验,看是否与自己的假设相符,这样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在学生实验结果展示时,最好让学生自己说。另外,教师准备的表格太小了,致使展示时不怎么清楚。

下次,一定要准备的很清楚,让学生看的很明白。

6、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一定要严谨。“从实验结果中有什么发现?”不是“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问题上来。使学生产生误解:好像实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似得。

7、课件中有的小细节也要注意:某些词会不会把学生引入误区? 以后教学一定要仔细审核自己的课件和语言!

8、谈斜面的应用时,教师举例可少些,尽可能让学生多举例。举完斜面生活应用后,最好再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原因。

9、最后,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何较容易骑自行车上陡坡?"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发表看法。

10、另外,课堂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再多问一些这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问题。让学生更多的用知识解决生活。

11、如果将一些实物:斧头、剪刀、螺丝钉等带到课堂展示就更好了。

12、最后让学生动手用纸卷铅笔,在课的结尾也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众老师的点评,真的是让我受益非浅啊!感觉每次都能学到很多,无论是好的教学方法,还是管理学生方法,或者是平时的准备工作等一些小细节。小细节也能决定大问题呢!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中的各种简单机械原理,也算是第一单元的一个小结性活动。本课安排了四个活动:

1、了解人脚蹬的力通过链条和齿轮传到了车轮上;

2、了解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

3、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4、简单机械的应用案例

上课准备工作前,我遇到的麻烦是:学校里找不到自行车,更没有变速自行车。最后只能自己组装齿链传动等装置并结合电脑课件进行演示。

第一个活动,学生身有体会容易理解。

第二个活动“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因为每班骑过变速车有过切身体会的学生不多,所以除了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之外,在通过自行车实物进行分析后,让几个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改变一下齿轮比,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从而加深印象。

第三个活动“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定要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动手感知才好。但实际课堂上这样的条件不允许,只能通过个别学生的动手感知加上小组的讨论,以及课件上的标示,将它们一一展现。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主要是杠杆和轮轴的应用,在分析时,如果认 为是杠杆的应用,就要让学生找找支点、阻力点、用力点;如果是轮轴的应用,就让学生找找轮和轴,这样可以加深理解。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如下:

①自行车上的杠杆

A、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平衡.B、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C、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的飞轮,可以省力。

②自行车上的轮轴.滑轮组

A、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 B、自行车手把与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

C、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轴带动轮转动)。D、前轴上的大车轮与小车轴:组成省力轮轴 ③自行车上的斜面 螺丝与螺帽

本节课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1、学生可能对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还不熟悉,上课前没有介绍各个结构,结果导致学生汇报时很混乱,各种名称都有。

2、实验过程中,细节性问题处理不够完善,如在研究自行车前后(大小)轮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上我分别安排了测量大(前齿轮)轮转动一圈,小(后齿轮)轮转几圈?小齿轮转动几圈大齿轮转一圈?结果我只让他们测了第一个,后面得就没有测,直接让他们报出来了,这对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及加深印象没有帮助。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失误。

3、没能把齿轮的力量放大功能用实验仪器展现出来。本来计划是制作好齿轮盒后再在各个轴上装上槽轮,槽轮内绕上线,线的一端挂上钩码,用各轴上钩码的多少来体现省力的多少。但出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没能及时制作出来。只能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有点不太真实。

《抵抗弯曲》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听了几位教师的意见,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是教师的基本功这块内容,板书的字还需要多练习。上课语言表达能力上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课堂内评价性的语句太少,没有给学生一个激励,同时也需要肢体语言的结合应用。说话的内容太多,有些话其实不需要一再重复,说一遍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不需要反复强调。提问时言语还不够明白、准确,要让学生知道你在问什么,这样他们也才能准确地回答。一堂课上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后要注意增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活动,今天的课上活动前没有交代完所有事情,导致最后实验器材的整理上就出现了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回避了学生的一些问题,这样也不好,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捕捉,就算没有按你预先设想的回答那也要对他的回答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备课时的学生预设还要加强,多请教老教师,请教学生在这堂课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当中就充分做好准备。以后还需要多听课,多和老教师交流,学习更多内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时应改变的条件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应该保持不点的条件认识上有不科学的地方。学生人为应该保持厚度不变,他们不觉得纸被折成“W”形后厚度有变化。这不利于学生理解 “L”形抗弯曲能力增强的原因。

2、有些形状不利于用回形针做实验,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安排,灵活利用教材。

3、学生举例时可以给予积极的引导,要求学生能科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拱形的力量》

【教学反思】:

《拱形的力量》的核心概念是: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产生外推力。如果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我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展开的。首先,我通过小松鼠过河这个故事来让学生联想到拱形的桥,这样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拱形的力量》就水到渠成了,原本在这环节我预测学生会对桥的形状有所怀疑,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明白拱形的桥已经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没有必要过多的去设计这一环节的问题,不然反而会适得其反。接着通过让学生自己试验平纸和拱纸在受力时所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亲眼目睹了拱纸承重过程中的形变,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点,再由教师演示平桥和拱桥承受能力的对比试验,使学生明白同样大小和材料的拱纸比平纸承重能力强。在一环节中,学生对拱桥受力所发生的形变的解释很模糊,不能从力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表述也出现了错误的理解,导致在引导学生得出“拱形收到压力时会将力向下向外分散开来”这一科学概念时费了比较大的劲。庆幸的是学生也都能理解这一概念。另外在这一环节上,我的实验顺序的安排上有些累赘,本来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受力时的形状变化的同时,也让学生直接对承受能力做出实验,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也更直接。最后,在学生对拱桥在受力时,拱足会向两边展开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力?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物体来抵住拱足。接着就引出用书本抵住拱足来增强拱纸承重能力的实验,在这一环节上,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讨论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直接放一定的本书数量来测试,二、书本数量从少变多的顺序来测试。第二种方案是我事先所料想到的,因此我想都没有想就否决了第一种方案,让学生全以第二种方案来进行试验。事后我细想了一下,第一种方案也可以,可以让学生自己采用小组的方案来测试,等到结束后,教师进行统计,将结果统一在一张表格中,然后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得出书本越多越重,拱形的承受能力也在增强。在这个实验中,对于拱形受力的标准,我定得过于模糊“拱顶变平了”,学生在试验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事后,我想可能在拱的下面放个一定高度的物体,以拱顶碰到这个物体为标准这样操作性可能更强。

科学课上有很多的意外和突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不仅做到备课本还要做到备学生,尽可能的对学生可能的回答和想法进行预测,并且不能一味地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来安排过程,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同时,本来这堂课应该是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上,来进行教学的,可是临时出现没电的现象,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使得事先想好的实验提示要点都忘了提醒,这也对本节课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都要有两手准备,甚至更多的准备。《找拱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找拱形》

【教学反思】:

关于《找拱形》这节课暴露出的学生的初始想法有两点。一是关于圆顶形与拱形的联系,学生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但具体是什么联系并不明确。所以我就摆出了一个拱形的模型,然后把拱形和圆顶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终于有学生说到了圆顶形和 拱形一样上部都是拱起来的,还有学生说圆拱形从侧面看就是一个拱形,我就见机让同学发挥想像,我把拱形沿着拱顶和拱角中点连线为轴旋转就形成了一个圆顶形。以此来告诉学生圆顶形就是拱形的组合。二是关于球形结构坚固性的质疑。学生的初始想法“球形结构并不比圆顶形坚固”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是课堂中的一个生成点,却也是来自学生最真实的想法。由于学生用于验证自己想法的证据并不科学,而且这里牵涉到物理学中“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在本节课中不适合展开教学。我就让学生作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圆顶形和球形一起放在桌上,然后用力去压,结果学生发现了圆顶形相对于球形而言容易压扁。同时我还让学生把圆顶形的半个乒乓球和球形的整个乒乓球放在手里捏,学生也发现半个乒乓球比较容易捏碎。这样总算把学生刚开始认为圆顶形比球形坚固的想法给扭转过来了。

对于“塑料饮料瓶形状”的研究,涉及到的科学道理较多,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很多的道理,刚开始还以为学生会讲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结果学生都想的很全面,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瓶口为什么要做成螺旋形状的,原因是因为运用了斜面的原理,可以省力,这一点我自已也没想到的,虽然他说的不太准确,但这个学生居然还会运用斜面的知识来解释瓶口要做成螺旋形的,把前几面课上学的内容运用上来真的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对他进行了表扬。还有就是关于瓶身为什么要做得很软很薄这个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思维都局限到本节课所上的内容上了,他们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经验,我就开始加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要从生产厂家来考虑这个问题,经我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明白过来了,做的薄是因为厂家想要节约成本。

《做框架》

【教学反思】

1.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

2. 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

3. 我感觉在“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建议要作调整,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我个人觉得这里是一节课亮点出现的最好时机,可以好好思考思考,预设一个非常棒的构思;

4. 知道了三角形稳定性好的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改造四边形框架,从而认识斜杆,并了解斜杠的作用,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解释加入斜杆的原因,课件在其后出示,包括上面的“三角形框架受力”课件也是如此;

5. 设计的“立方体框架加固比赛”(书上是正方体框架)是非常好的,但我建议是小组比赛,锻炼合作能力,(其实这也是一种考验,不是每个小组都能非常好的合作的)同时时间也会节约很多;

6. 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中,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很值得学生思考——“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杠?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了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杠?”,如果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是否如此,可以自己动手试试,我感觉可能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

7. 最后就是材料了,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的探究当然很重要,因此,小棒要尽可能做到大小、粗细和长短一致,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探究材料,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建高塔》

【教学反思】

学生对塔铁特点的认识很清晰,能比较容易找出铁塔不倒的原因。在设计高塔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些学生知道可以用吸管扩大底部的面积,还有同学在塑料瓶的连接处也用上吸管,使塔连接处更加牢固。

《桥的形状和结构》

(反思:从材料这个角度再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桥的形状与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挑战难度从简单到复杂,最终呈现很难完成的任务:用筷子搭一座能跨越筷子本身长度的桥。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进行设计并思考面临的困难,让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适时、适度的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觉得容易之时增加难度。选择一次性筷子作为主材料,准备容易,随处可得;同时又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这么熟悉的材料居然能做这么特殊的“桥”;相信每个孩子在经过这样的课堂探索之后,能自发的把课外延伸活动延续,从课内到课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用纸造一座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小课题,是一节探究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各学科的一个整合,因此结合六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了这次小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标,也不以能否对知识进行复述为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活动的目标更着眼于逐步完善学生内在的素质结构,追求的是学生独具特色的和谐全面发展。

学生兴趣浓厚,探究欲望强就是活动最基础的前提,完全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并且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当中来,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一节课下来,我认为有一下地方还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太好。

一、学生在做完造桥的设计方案后,应该给同学们一个交流研讨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够找出自己小组的问题,对后面的造桥工程又很大的帮助,但是我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给学生这个时间,造成设计方案最终被闲置的结果。

二、这节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真的造出一些特立独行的桥来,而是让学生掌握造桥的方法和造桥是应该考虑的的一些影响桥称重量的因素。当然,造出桥来更好,因此,我重点应该对学生的造桥计划进行指导,而不是一味的评价学生的桥造的怎样,好不好,能不能承重。

三、虽然教案里设计了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小组的桥的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按我要求的去做,在这个环节预设和生成没有把握好。

四、检测桥只是一个提高的环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造桥的欲望和决心。在检测桥的时候,如果把监测台再搭高一点,让后面的同学都能够清楚的看到各个小组的检测过程,效果更好。

《电 和 磁》

【教学反思】

电和磁是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单元导入课,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点,稍微地提了一下。有关电的只是是小学科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会运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尽量尊崇深入简出,实验中学的方法使学生理解。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是按照“复习导入电和磁,来引出课题——讨论研究电和磁的关系——电和磁的应用”这样三个环节来的。在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上的,整体的思路在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清晰的。整堂课开始的时候就出了一些小意外,实物投影机接触不良导致浪费了好几分钟,这也是后来拖堂的原因之一,以此为鉴,以后上课得找个助手以备不时只需。刚开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有点小慌,最后以口述的方式介绍奥斯特,这样就导致了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在做完通电导线会导致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之后,得出两个结论:电产生磁和电本身包含磁。由于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个情况,所以上课的时候粗略地排除了后者,根据“拿一个电池放在指南针周围,看看指南针会不会动”。上完课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试了一下,事实上指南针是会动的,因为电池旁边有铁片等金属。所以这种方法是不能排除“电本身包含磁”。所以后来我再想了一下,不用深究到底是电产生磁还是电包含磁,只要得出电和磁有关系就可以了,只要知道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是因为有磁性。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能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是我上课遇到的两个小意外,第三个意外就是拖堂了!在此之前,试上了2节课都能按时下课,可见在时间掌控上还得加强。这次最主要时间也太短了,再者我又不知天高地厚地选了一课这么难上的课,导致了以上三个意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教育这条路我还是刚入门,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加油前进呢!

上完这堂课之后,我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感觉砸了,但是又不知道具体砸在哪里。在王慧敏老师、陈晓霞老师等前辈的帮助下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在哪里摔倒,这样我才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往前跑!

《电磁铁》

【教学反思】

我上的《电磁铁》一课,使我对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本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与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性质、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相关应用等。课堂上我采用我来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中发现问题后,大胆猜测,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培养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时,我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为主线,具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此我设计由魔术引人,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通过我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三、寻找电磁铁的应用,通过电磁起重机与电磁吸盘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知道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其对电磁铁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电磁铁的其它用途,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电磁铁》一课起初的教学设计中,分组实验时每个小组只打算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后来我觉得四个学生共用一套器材,很难达到人人动手的目的,必须把开始的实验设计拆除再进行第二个对比的实验,我决定每个小组准备两套器材。本课课件的制作也很花费了一番精 力,为了强调并表明电流对磁性的影响,我毅然把原课件中的电阻改成电池,一个装置使用一节电池,一个装置使用两节电池,使学生非常明确地感知到电流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成功的地方有: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区别。

二、我努力扮演好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角色,处理好“教、扶、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去实验、去探索、去分析、去交流、去总结,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课教学中,让我高兴的是,在分组实验,学生不仅发现了电流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还提出了“通电时间的长短”和“铁芯是否生锈”两个不在本课计划范围内的因素。虽然这有些令我措手不及,但我还是很开心,决定下节课继续探究相关问题。

虽然《电磁铁》一课教学效果良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困难与不足:

一、电磁铁这一装置是学生不太了解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电磁铁、了解其性质是很抽象、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制作简易电磁铁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减小认知难度。

二、本课教学中,我的语言还存在指导不到位、不够简练、不能一语中的等问题。

《电磁铁》一课的教学既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认识。

《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反思】: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我认为这是科学课的重点,也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点而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处事的方式,培养一种科学的意识。

《电磁铁的磁力

(一)》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单元的第3课。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作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一步骤中,我让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反思】

1、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区级的教学展示,再加上意外的发生,紧张的情绪影响了我上课的激情,我没能用自己的的激情感染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一直到制作强力电磁铁使方才活跃起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情绪最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时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教学时间掌控失误,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实验用电磁铁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制作,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操作的不熟练,用时过长;

二是由于临时的停电,许多内容无法在大屏上展示,只能是口述,既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多花了一些原计划不该花的时间。

教学时间掌控失误,让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的教学机智还有待训练与提高,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上,学科知识储备以及教学实践还远远不足。

当然,在这堂课上,我还有许多的不足,还望对会儿评课的老师以及评委老师们能给我指出,谢谢!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反思】

学生亲自拆开小电动机,对里面的装置了解地更明白,有更多兴趣想去探究。当问到电动机是怎么工作时,学生对几部分零件就更加好奇,但是直接让学生说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比较困难。先复习第二节课中用指南针偏转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以及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再引到磁铁,电磁铁,电源三部分组成使得小电动机会转。在实验中既是验证也是让学生加深印象,更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实验中先把转子接在电源两侧,观察是否会转动,再在转子两边靠近小磁铁,观察现在转子的转动情况,学生就恍然大悟,体会到其中磁铁和电磁铁的相互作用。

《电能和能量》

【教学反思】:

《电能与能量》讲述的是能量之间的转换,教材由学生最为熟悉的电能入手,首先让学生思考,电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做什么从而引出电能的概念,并由此让学生思考除了电能以外,还有什么能量?这些能量能够做什么事情?

至此教材进入第二环节,这些能量“躲”在哪?而作为引入,同样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我们自身运动时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食物,食物中储藏的能量叫什么能呢?化学能,化学能躲在食物中,其他的能量分别躲藏在什么地方呢?

第三环节,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吗?由第二环节进入第三环节,在教学上感觉比较突兀,过度不自然,第一次授课时感觉及不自然。

因此,在后面的授课中,将教材上的授课流程加以改进。

同样,由电能够做什么进入本课,引出电能概念,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除了电能还有什么其他形式的能量?

学生例举了风能、水能、光能、太阳能等等。

教师有意将动能放在了学生举例的最后面(如学生提前说出则最后加以总结),并请一位同学起来做跳跃运动并提问:“他在运动吗?他具有动能吗?他的动能来自与哪?”在这一步已然开始向学生渗透能量可以转换的概念。

学生回答:“他的动能来自自己的身体。”

“是的,他的动能来自自己身体,而在科学上,我们把类似与人体自身这样所具有的能量叫做生物能,每一种生物都有生物能,可是我们的生物能又是从哪儿来的?”

“食物”

“食物给予了我们能量,我们把食物中的能量叫做化学能,化学能躲藏在食物、燃料以及化学物质中,那么其它能量躲藏在什么地方呢?”

至此教学跳过教材中的一个小环节,并未让学生讨论并说明其它能量可以做什么,直接进入了教材第二环节,能量储存在哪儿。在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则将课堂的中心再次回到电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并进一步提问:“电能可以做这些事情,其它的能量可以用来做些什么事情呢?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它们还是原来的能量吗?”至此教学进入第三环节,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

修改后,感觉教学更为平滑,没有了一开始的突兀感,自认为学生更容易接受。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反思】

今天,上电能从哪里来这一课,偷偷地跑到科学探究式,把里面的手摇直流发电机全都拿了出来,上课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都积极地做着实验,课堂相当的热闹。但是下课的时候,我把手摇发电机收起来的时候,心情却不怎么好了,弄破3个小电珠,郁闷中,这下自己要掏钱买了„„

细观这堂课,那是相当的简单的,为了使课堂不至于无聊,无奈,只好千方百计想了一些有趣的活动,首先是我让学生研究普通电池,用榔头和钳子把以前用过的旧电池拆开,研究内部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能的初步感知,然后就是介绍学生认识和使用手摇直流发电机,对于这个学生最感兴趣,一堂课到处是擦擦擦的发电机齿轮的摩擦声,不过虽然有点闹,但帮助孩子们认识各种发电厂的基本原理。

临近期末,着实让孩子们乐了一把,就当减轻学期末的负担吧„„

《能量与太阳》

【教学反思】

《能量与太阳》是《能量》单元中最后一课的教学,在总结前段时间的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情感态度,教师直接讲授的道理学生都懂,但未必能深入的体会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从能源的来源、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源的紧缺、新能源的开发等环节的安排上体会出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才是最深刻的思考。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太注重知识的讲授,自己说的太多。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还有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说不完整也要注重让他自己组织语句。

2.提问不够谨慎,学生回答完问题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要多表扬。3.讨论不够充分,突法发事件处理不够妥当。4.重点环节安排可以再详细一点。

《校园生物大搜索》

【教学反思】:

为上这一课,我特意跑遍了整个校园的角角落落,因为我知道上这课的难度——肯定会被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问倒。于是我查了不少的资料,请教了不少的老师,希望自己能一看到一种生物就能马上指导孩子哪里去查找资料,怎样去熟悉这种生物。

带领孩子们去熟悉校园生物的时候,我在安排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实际对观察范围做了适当的调整,因为我们的校园比较大,把整个校园观察遍,估计安排半天时间都来不及,这课的教学要在一堂课上完成校园生物的记录那是很不现实的,时间上不太允许,于是我缩小了调查的范围。

在调查中,意料中,孩子们对很多生物都是陌生的,只知道蚱蜢、西瓜虫、狗尾草,而对于很多常见的生物他们其实也是叫不出名字的,在教学中,对于有些生物我是给他们直接介绍的,因为我感觉种种画下来,去调查,这是不太现实的,于是只安排了5种左右容易查找到的生物,让孩子们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名称和特性。安排的时候尽量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然这样课的教学是很会失去调查的兴趣与欲望的。

整个课下来,前面几个班级因为自己教材的理解上、时间的把握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感觉不怎么流畅,但是但第四班上的时候,自己很有感觉了,而且自我感觉效果也还可以。

《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内容,得花上两教时了。光让12个小组汇报、交流、补充在这两天里对校园分区域搜索的结果,就花了整整一堂课。虽然时间花费较多,但还是值得的。一则说明学生认真参与了,因为仔细搜索过才会有那么多可说的;二则交流的过程越充分越详细,对“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这项后续活动是有利的。因为我是将全班分四大组分别搜索四分之一校园区域,此堂课作为一个汇总阶段,所以还无法让学生回答:校园里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在汇总交流时,还应让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仔细搜索了,但并没有发现校园内所有的动植物,因为季节原因,因为观察疏忽的原因,由此体会到生物种类的繁多。

《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认为利用校园中学生观察过了解过的植物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事先给校园的植物拍好照片,通过媒体展示给学生。因为学生对这些植物已有一定的观察认知基础,所以感触更深,对分类活动的开展更有利。在分类时,先确定标准。分类的标准,学生除了依据书中介绍的草本和木本,水生和陆生之外,还能提出开花和不开花,有种子和没种子等分类标准,有些可以教师补充,如按常绿和落叶分。确定标准后,依据不同的标准给植物分类这项活动,最好是提供各类植物的照片(名称),然后依据学生的汇报,用磁铁在黑板上排列分组,再换一个标准进行分类、排列,这样,就能很直观地发现: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而且有利于交流讨论。我没有按设想的印出那么多植物照片,就改为发卡片让学生写出校园植物名称进行排列,效果也差不多。依据校园植物,使学生了解了分类标准,了解了如何按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之后,可以将范围扩展到校外植物,让学生说说所认识的校园外的植物中,哪些是草本、木本、水生、陆生、常绿、落叶„„

按着分类活动的延续,将植物分为开花和不开花植物。对于开花植物,学生了解较多,可以结合四年级种植的凤仙花对植物加以了解进行说明。而对不开花植物,学生了解认识不多,需要向学生介绍:苔藓、蕨类、藻类。其实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般校园中都能有所发现,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教师课前最好搞些实物来供学生观察了解。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反思】:

在分类教学时,着重应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了解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身体特征。借助实验室里的部分动物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结合平时生活中吃鱼、吃鸡时的感受,学生对脊椎动物的特征能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但在给昆虫、鸟、鱼、哺乳动物添加成员时,却又出现了各种问题:鸡、鸭、鹅不当鸟类;蜘蛛、蜈蚣当昆虫等,真是难以理解六年级的学生怎么还会有这种低级错误。在出现这些问题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书本中关于四种动物的概念定义,再结合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区分删选,及时把问题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还会提出:蜘蛛、蜈蚣还有校园中常见的蜗牛、潮虫(西瓜虫)不是昆虫类动物那属于哪类动物?可以找些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下。学生还会提到校园中看到的毛毛虫,要向学生说明,毛毛虫是蝶蛾动物的幼虫,不是单独的一种动物类别,而蝶蛾属于昆虫类动物。

《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举例各种相貌特征,说说有哪些不同,按照学生的说法,教师板画,以此来确定分类的方法,并指导学生了解一种相貌特征的不同类型,指导学生该如何描绘不同的相貌特征,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组内的观察活动,描绘同组内同学的相貌特征。

全班的相貌调查、统计活动,课内让学生自行面向全班开展调查活动,有一定难度,纪律不好控制也浪费大量时间,课后调查,又无法保证学生是否会去完全。所以,我安排了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带来小镜子,观察自己各方面的相貌特征,然后教师进行统计,学生记录数据。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反思】: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不同地区的植物两方面,对植物的根、叶两部分进行研究。教师应准备些植物样品,便于学生更直观的进行观察、分析。教学前,让学生联系四年级时学的植物知识,说一说根、叶对于植物的作用,再结合浮萍、草的根的结构特征加以区别,说说为何会这样?这样学生对于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的根的特点,为何会长成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讲解植物叶的特征,过程方法同上,先说说叶的作用,然后说说仙人掌、松树、香蕉树三种植物叶的特征,再结合各自的生长环境分析植物的叶与环境的联系。最后,再让学生举例类似的植物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以此来拓展巩固学到的知识。

不同环境中的动物。鸽子和金鱼这两种动物的特征较明显,生活的环境也完全不同。对于体形,纺锤形,学生不理解,只会说是流线体,教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纺锤。其他的特征及功能,学生还是能说的很好的。教师重在引导他们分析。

实验证明部分功能的作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用保鲜膜包住鲫鱼的身体,使鳍无法运动就能了解鳍的作用了。不能把鱼鳍剪了,这样伤害小动物,有违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体形的研究,用泡沫块割成不同形状,进行适当配重,使其略没入水中,然后用大小相同的力推动,可以看出鱼的纺锤体体形在水中有利于减少水流的阻力。

最后一部分,讨论生物的器官特点,分析它们的作用及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均能结合实例很好地说明。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反思】:

青蛙的去与留。看图,说说黄色青蛙和绿色青蛙的身体特征,根据特征,推测它们的生活环境,这项活动,学生较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结合图示予以讲解,讲解时要说明背景色彩的变化喻示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由草地变成了荒漠,随着环境变化,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青蛙能更好地伪装自己保护自己就能避免被天敌消灭而生存了下来的道理。

大自然选择了它们。出示几种学生说的极地动物图片,如北极熊,企鹅,北极狐,海狮,海豹等,通过观察,来发现它们体形上的共同之处:体形都较大,有厚厚的毛皮及脂 肪。然后将同类不同种的动物进行比较,如将红狐与北极狐比较,将棕熊和北极熊比较,通过图片观察,学生会发现,极地动物的体形真的要比同类其他地区生存的动物要大,要圆,而且附属器官会较小,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自然会提出这个问题。通过资料阅读,了解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理。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中,三个瓶子分别代表了体形大而圆的极地动物,体形小而圆的动物,体形不圆但大的动物。按理论而言,应该是大而圆的烧瓶降温最慢,而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实验误差,教师应事先反复尝试几次,选择较为合适的,有一定差异的实验器材才会使实验效果明显些。这个实验中只需要了解哪个降温最慢就可以,其他两个的快慢比较不需要深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资料库中的“从北极熊想到的”这篇文章,能加深理解。

选择改变着生物。动物的变化,学生较易理解,尤其对于金鱼是由鲫鱼培育演化而来的较为新奇。植物的改变,需要强调,并不是偃麦培育成了小麦,而是偃麦和小麦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杂交小麦,同理,稗子与水稻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杂交水稻。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反思】:

“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物”教学环节,并不是从生物的食物联系角度来分析,而是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内容,要充分展示学生集体的思维结晶,一两个学生是举不出太多例子的,而在全班共同的思考、讨论下,学生能讲出很多实例,如:苍耳有钩,借助有毛皮的动物来传播种子;鳄鱼靠牙签鸟剔除牙缝里的残渣;犀牛靠犀鸟来预警等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然明白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也自然懂得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该如何保护?这是本课的最终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家长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联系生活,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破坏、伤害动植物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倡议,尤其要强调“人类是生物家族中平等的一员,不可任意主宰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否”这一思想。本课结束后,我布置了一份作业:以“校园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中对校园动植物的了解,结合本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说说自己的感想。我想,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应该更有话说吧!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

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画一画奔马,体会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手机徐悲鸿的相关资料、中国画的工具。

(教师)中国画的工具、教学课件、奔马图片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公司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让学生竞猜成交价。作者是谁?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2)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3)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

(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2)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3)课后收集奔马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体验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第2课

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向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倡导在结合戏曲艺术人物造型、水墨戏曲人物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以展开。戏曲是一项中华民族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人物造型、服饰、化妆及道具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趣味。采用水墨这一传统绘画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我国的艺术家曾作出过广泛探索,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启迪学生的水墨表现和个性创作。为此,我们要善于用好戏曲艺术、水墨表现戏曲人物作这两大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收集戏曲人物图文资源和课堂的典型图片导引等办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强化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抓住戏曲人物的艺术造型特点,并采用水墨方式加以童趣表现,这是本课关键学习点。为此,我们要善于选取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等方式感受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创作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表现。水墨画的表现上,不仅要借助教师的局部示范获得创作所需基本表现技能的支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多样个性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之获得稚拙、天真、自由的水墨造型表现信心与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及其相关故事等资料;水墨画的相关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水墨微动画,趣味人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水墨微动画边想一想这段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用水墨表现的戏曲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2)引出学习主题:(戏曲人物)

2.欣赏戏曲人物.获得感知:

(l)以“我的戏曲印象”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戏曲。戏曲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研讨、发表个人独特看法。

(2)引导学生说一说戏曲人物有哪些特点。请他们秀秀戏曲人物的有趣造型:谈一谈这些戏曲人物在服饰、化妆和道具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3.探究水墨表现,增长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关良的作品《戏曲人物》,思考:艺术家是用怎样的笔墨来表现戏曲人物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图片解构,进行必要的提点和示范,从而使学生获得多种水墨表现技能:

4.借助比较欣赏,发展个性。

(l)比较陈九和韩羽的戏曲人物水墨画作品,说说其不同之处(如线条、墨块等)。

(2)比较这两幅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一幅色彩比较艳丽浓重,一幅以淡雅点缀为主)。

(3)再看这组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和前一组相比,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这组纯粹以墨色的变化来加以表现)?这样的水墨画创作需要注意什么(如水的比例控制、墨色浓淡变化等)? 5.我画戏曲人物,个性表现。

(1)学生选择收集的戏曲人物图片,截取最佳的表现角度。(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表现戏曲人物。6.展评结合拓展,激活学习。

(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水墨韵味、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赏评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自我、他人的作品评议过程中,获得对于本课所学的“活用”。

(2)我们再来欣赏几种表现戏曲人物的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和喜欢的理由:想一想:我们还能怎样表现戏曲人物?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创新表现的积极学习情感。

第3课

水墨人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掌握用水墨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2、在欣赏名家水墨画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用水墨来写生表现身边的人物。

3、提高对水墨画的兴趣,培养对这一传统绘画方式的持久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体验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难点: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教师)范画、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教学过程:

1、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三张画,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画种。让学生比较它们不同的特点。(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赏一赏。

(1)、教师通过从古至今水墨人物画图片欣赏,介绍水墨人物的历时发展过程,感受水墨艺术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对名家作品进行谈论、交流,分析水墨人物画不同用笔和表现方法。

(3)知识回顾: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泼墨写意、勾线设色、墨色的浓淡变化等。常见的画法有:纯用水墨画法、色彩渲染画法、细线勾描画法,粗笔大墨块画法,细笔与粗笔结合画法、干擦与湿染结合画法等。

3、想一想。

出示爱因斯坦像与学生的作品。仔细观察,作者是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爱因斯坦的形象的?着色有什么规律?

4、学一学。(1)、出示一幅课本中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作画的步骤是怎样安排的?对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补充。

(2)、教师示范:

1、从五官入手,先画眼睛,以淡墨为主画出人物脸部。

2、用变化的浓墨以侧锋画头发。

3、画出人物的胸部及上肢。

4、添加人物背景。

5、待墨色干后着色,完成作品。

(3)、学生交流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相关的问题,如“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吗”、“画面中怎样安排人物形象才好看”等。

(4)学生作品欣赏。

5、画一画。

要求:根据素材,观察人像特点,创作一幅水墨人物画。

6、作业讲评。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7、课后拓展。

欣赏彩墨人物画作品。

第4课

画家林风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台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2、讲授新课。(1)、初步了解。(林风眠生平介绍)

A、了解林风眠生平

B、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2)、作品初赏。

A、师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B、教师提问。(说一说)

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C、学生欣赏、讨论。(3)、对比欣赏。(比一比)

A、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B、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仕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C、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D、教师总结。

什么是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林风眠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为“风眠体”的彩墨画。

(4)、尝试实践。(试一试)

A、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PPT演示作画步骤:第一步:勾线打形;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调整。

B、学生作业。

C、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笔。(5)作业评价。(评一评)

A、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B、同龄人作品欣赏、林风眠作品再欣赏。

3、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思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4、课后拓展。(1)、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2)、收集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

第5课

蔬果造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蔬果自身的特点加以想象进行夸张装饰,掌握蔬果造型的基本方法。

2.运用蔬果变化多样的质感、肌理及形状,采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艺术源于生活,那些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蔬菜瓜果只要稍加改变,就变成了情趣盎然的艺术品。在课上学生找到了立足点,点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用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要求学生首先选取相应的蔬果,然后根据塑造对象特有的形、色进行联想,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做一个有趣的蔬果动物造型,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快乐,在动手操作中提高造型的技能。

2.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创作出有趣的蔬果形象。

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创作生动的蔬果造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参考教科书设想自己想要的造型,寻找合适的蔬果。牙签、切刀、彩纸及一些废弃物品等。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蔬果、刻刀等。教学过程

1.情境演绎,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蔬果: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形状及颜色特点。

(2)观察自己带的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3)揭示课题。

2.深入感知,发挥想象。

(1)变变变,我是怎样变出来的?(指向蔬果造型的不同方法。)

(2)变变变,看我有几变?(指向相同蔬果的不同造型。)

①萝卜变变变。②茄子变变变。③菠萝变变变。④生姜变变变。

(3)变变变,大家一起变。(指向多种蔬果的组合造型。)3.熟悉技能,尝试表现。(l)变变变,我来变一变。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蔬果展示出来,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

(2)指导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做出作品的大致造型,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教师现场制作兔子造型。)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刀具。(注意用刀安全。)

(3)分组自由创作。4.展示评价。

(1)这节课你开心吗?

(2)这节课你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了吗?(3)课后你会尝试做更有趣的蔬果作品吗?

第6课

秋之韵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收获与色彩缤纷之美,掌握用秋天植物材料造型的方法。

2.利用植物的原始形状或纹理来造型或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培养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增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秋天是多彩的,那黄叶、绿树、红花,还有那旷野、长烟、黄昏的牧童、暮色里的笛声、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秋林间的美丽背影„„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在人们的心头萦绕,牵动着人们一片片悠悠的远思。

教科书通过各种摄影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美丽。这些图片为学生观察、感受秋天提供了很好的视觉资源,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秋天。特别是从自然、生活等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运用秋天大自然所特有的植物树叶、树皮、种子等材料进行造型表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用植物材料表现对秋天美的感受。

难点:植物材料的运用和创作主题的结合。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师)课件,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欣赏一段时长2分钟的关于秋天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有更直观的感受。

(2)说一说:能用最美的语言描述你喜爱的秋天吗?(在视频欣赏、图片感受、身边亲历之后谈感受。)

2.欣赏评述。

(1)讨论:所谓“一叶知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随风飘落的秋叶缤纷满地。你有办法留住秋天的美吗?

(2)美就在脚下,你发现它们了吗?这些树叶美在哪里? 3.技法探究。

(1)每一片叶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的想法一样。

(2)仔细观察自己捡到的叶子的形状、颜色有什么特点。

(3)拼摆游戏。

和同桌一起拼摆一下自己的叶子,根据形状和颜色,启发学生讨论该材料最适合表现的形象。

(4)想一想:除了变换角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联想?(上下左右旋转、正反面、叠加、适当裁剪、各种植物材料组合„„)

4.评价交流。

(l)欣赏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究这些拼贴作品的制作方法。(材料、技法、粘贴的顺序等)

(2)师生共同讨论综合材料的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布局、预先拼摆、拼贴先后顺序)

(3)工具使用注意事项。

(4)白选作业。

①可以用树叶、树皮、草、枯枝等材料拼贴一幅作品。

②可以用以上方法拼贴设计一枚独特的书签。

5.展评拓展。

(l)教师巡回指导,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观赏。

(2)师生互评;学生自评。

(3)学生自我小结实践心得,说一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需要完善的部分。

(4)拓展:收集落叶和种子、剪刀、双面胶等,可以在课余制作信纸、贺卡等。

第7课

做做陶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艺的制作方法,进行立体造型练习。

2.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在实践中用捏塑、泥片、拉坯成型等方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3.提高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泛指以陶瓷为主要媒材,从事艺术创作的活动。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中,陶瓷以其丰富的造型与多彩的釉色,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珍品.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陶器诞生于火与土的交响之中,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被自然而然地发现的。制陶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有着近万年的历史。陶器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碗、盘、杯、壶等日用器物扩大到现在的建筑、室内装潢、卫浴设备、机械工具、医疗器具、电器材料、电子制品、航天工业等,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由此可见,陶瓷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现代陶艺作品是从日用陶瓷品中演变而来的,它更注重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摆脱了实用功能的制约。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知识及简单的技法,并大胆进行立体造型。教科书呈现了古今中外几件风格各异能陶艺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激情,使学生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和审美情趣。教科书中的“小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白现代陶艺作品的主要特点,初步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制作工序图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陶艺制作的不同工具材料和一般制作工序,从细致处感悟到陶艺制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科书还提供了陶艺成型的四种简单技法图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不同的制作技巧。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陶艺知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技法,大胆尝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学生泥塑的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这“土与火的艺术”的情感。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及简单的技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陶艺作品。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

(教师)课件,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东汉时期的陶艺作品《绿釉陶水亭》图片,感受该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欣赏隋代的陶艺作品《彩绘伎乐陶俑》图片,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做做陶艺》。

4.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了解陶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学生欣赏现代名家的陶艺作品《碗》、《狗》,说说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

6.欣赏比较:与古代的陶艺相比,现代陶艺作品有什么新颖和奇特的地方? 7.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

8.引导学生认识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9.玩一玩:感受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掌握陶土的特性。10.课后拓展:查阅中国古代陶艺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教师)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陶艺相关知识。

2.师生共同探究:重点了解陶艺的捏塑成型、泥条成型、泥片成型及拉坯成型四种成型方法,学习一种简单手工成型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结合步骤图,教师适当进行演示其中捏塑、泥条、泥片等方法。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陶艺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5.学习建议: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6.展示评价,以“陶艺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7.拓展延伸: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8课

中国扇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扇子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点,掌握用水墨画扇面的基本方法。

2.欣赏不同时代和不同种类的中国扇子,体会中国扇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扇子制作的工艺和扇面的绘制过程中,感悟中国扇子的独特魅力。

3.感受中国扇子的文化气息,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与热爱。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扇子虽然是我们夏季日常纳凉的用具,但却有着丰富的种类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我国的古代,扇子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以及与诗书画的巧妙结合而成为一种艺术品。这种把实用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科书中呈现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作品的局部,引导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扇子的文化背景。同时,教材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有关中华扇子的种类、形式、内容、结构、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扇面的表现内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解与感受、比较与分析,在欣赏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理解,并展开自己的创作活动。构图作为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始终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掌握随形构图的能力。由于教科书中以欣赏优秀的中华扇面作品为主,较少有学生水墨创造素材和方法的展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给予一些考虑,适当地提供一些学习的素材,演示一些简单的水墨表现技法,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水墨创造活动。由于教科书中关于中华扇面的知识点涉及较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了解与感受,多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而不要过多地对有关知识进行讲解与灌输,要注意充分地挖掘中国扇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国扇子艺术特点和构思构图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目 的性和有效性,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2.重点、难点。

重点:对中国扇子的了解、感受与创造。

难点:根据扇面的特点来设计创作水墨画。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工具,收集一两把好看的扇子带到课堂。

(教师)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包括一些优秀的中国扇子、人们日常使用的扇子、扇面画等图片,教学示范用的工具与材料,裁成扇面的宣纸(学生作业用)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们是怎样纳凉消暑的?

简单交流,教师引出《韩熙载夜宴图》,简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与作者,然后请学生观察:

“古人是怎样纳凉的?”揭示课题《中国扇子》。2.了解与感受。

(1)设问:“画中的扇子叫团扇,根据形状、材料、结构等的不同,扇子还有许多种,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扇子?你带来的是什么扇子?每个部分可以怎么称呼?”了解扇子的有关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扇子和中华古代的扇子图片。

(2)比较分析: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扇子与我们中华古代的扇子,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结合自己带的、教师带的扇子、课件上展示的扇子进行交流,了解与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术与文化。

结合学生的交流与回答,教师再展示一些适合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国画扇面作品。

3.布置作业。

在感受扇面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临摹或创造性临摹。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由于刚画好的扇面展示起来不太方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评价的标准可以这样建议:你学习的是哪一幅扇面画?是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画面的安排是否好看?等等。

最后教师可以把各小组较好的作品用扇面的底板与骨架进行展示,并开展一些全班性的评价交流活动,共同学习与提高。

6.课堂小结拓展。

教师小结:从中国扇子可以看出传统艺术的优秀与伟大„„

拓展要求:课外制作或购买一把白底的扇子,然后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美化。

第9课

小小果壳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果壳箱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果壳箱设计的基本知识。

2.设计造型新颖的果壳箱,并用废旧材料等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有句戏言说得好:“看别人的果壳箱,就能知道这户人家的生活水平。”以往不被人们重视的果壳箱,现在已经是“家居用品”的重要部分。看看路边的果壳箱,就能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小小果壳箱》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果壳箱进行功能、材料、外形、色彩与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在设计时是要与实用相联系的,启发学生从既美观又实用的角度出发,进行果壳箱的设计。在设计与制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的空间,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动手、动脑,使设计制作出来的果壳箱不但外表新颖,而且注重功能设计:通过设计与制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废旧材料、纸张等设计并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难点:启发探索创新。

三、教学课时

1或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瓦楞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课件、范作。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前导入。

教师:我们在欣赏一座城市美景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街边的“环境卫士”呢?请学生们猜一猜街边的“环境卫士”是什么呢?

学生:果壳箱。

揭题:《小小果壳箱》。

2.引导谈话。

你们知道果壳箱的作用是什么吗?

配合出示的图片,初步了解果壳箱的构造,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①你在哪里见到过果壳箱呢?

配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果壳箱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

②让学生说一说室外果壳箱和室内果壳箱有什么不同,材质的不同:

室外:木质、水泥。室内:不锈钢、塑料。

形状大小的不同: 室外:形状较大。室内:形状较小。

3.欣赏图片,发散思维。

(1)教师出示果壳箱的构造图,请学生简单了解果壳箱的构造。果壳箱分为箱盖、投入口、箱体、箱底、可开启处。

提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果壳箱的每个构造区域想要设计的形状。

(2)欣赏果壳箱图片,说一说这些果壳箱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果壳箱的外形你们有什么新的设计吗?

(4)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发散设计思维。(请学生说一说投人口有哪些类型。)

(5)出示制作步骤,进行简单讲解。

(6)每个果壳箱都有不同的形状,也有不同的作用,请学生们说一说设计的果壳箱是在什么地方使用的,有什么功能。

(7)了解不同的垃圾。

4.学生创作。

(1)用准备好的瓦楞纸和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新颖的果壳箱。

(2)注意色彩的搭配,做到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统一。

作业: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果壳箱。

要求:①造型独特,美观实用,注重环保并符合学校环境;

②合作完成的要合理分工。

5.教师巡回指导。

6.课后评价。

投票,交流评价。

(1)在展台(讲台)展出学生作品。

(2)选择典型作品,请学生口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或想法。适时教师点评或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

(3)收集制作过程中的垃圾,作为选票,投入不同功能的优秀的果壳箱作品中。谁的果壳箱里的垃圾多,谁的作品就最有人气。

教师小结: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赏识它们的眼睛。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个小小环保者,用慧眼和巧手变废为宝。

7.课外拓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不能随便乱丢垃圾,还要注意垃圾分类。

第10课

流动的风景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装饰的方法和作用,感受车身外部装饰的魅力.2.通过汽车装饰的赏析,尝试用剪、贴、绘等技法体验车身装饰,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车身装饰作品。

3.培养对汽车装饰的审美能力,生活美的鉴赏能力,拓展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装饰改装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汽车文化潮流,并发展成为一项庞大的汽车文化产业。教材列举了不同款式装饰的汽车,通过欣赏汽车图案,感受点、线、色彩等造型元素带来的视觉美感。进一步讨论分析、了解汽车装饰的方法和作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装饰技法对汽车进行装饰美化,以此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下一课的《公交站台设计》做铺垫。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汽车的装饰方法,尝试车身的装饰。

难点:运用多种装饰方法美化车身。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学生)彩色卡纸、双面胶、尺子、水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美工刀等用具。

教学过程

1.设疑导人。

(1)猜一猜用青花瓷纹样装饰的是什么,先后出示5个青花瓷纹样,最后完整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青花瓷纹样装饰的汽车。

(2)引出课题:《流动的风景线》。

2.问题探究。

(1)汽车装饰的起源——赛车。

(2)汽车装饰的作用: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美观等作用。

(3)什么样的车能进行装饰?

3.交流技法。

(1)汽车形体大揭秘,分析了解大巴车、货车、小汽车三种汽车的基本结构。

(2)汽车的车身装饰有哪些基本方法?(图形装饰法、文字图形装饰法、色彩线条装饰法)

方法拓展:文字装饰法、线条图形装饰法等。

(3)如何装饰汽车?从图案位置、图形面积、主体色调等三方面分析,强调装饰汽车应注意的问题。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4.实践探究。

(1)作业布置: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平面的车身设计,并用剪、贴、绘等技法进行车身装饰与美化。

(2)动动手,做一做。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参考图片动手制作,完成作品。

5.评价展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一条车辆通行分道线,小组把完成的作品按车道线贴于黑板,形成流动风景线的景观。

6.拓展延伸。

趣味装饰汽车欣赏,开阔欣赏视野,增加学生兴趣。

第11课

公交站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公交站台的功能和特点,学习设计一座有特点的公交站台。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尝试实践应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等方法来大胆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公交站台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公共设施之一,其外观可体现一座城市的审美价值取向及文化底蕴。本课学习材料和前一课《流动的风景线》是一个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用美术的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环境设施功能后进行站台设计的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站台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学会根据站台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本课学习内容以身边的公交站台实景图片欣赏分析来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这些来自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可以启发学生懂得设计和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性。同时在欣赏评析三个不同风格的站台中也可以启发学生知道公共没施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要有多元化的视角,教材中呈现的提示和几种常见的公交站台造型.绘草图构思独特、创意新颖,从内容纠形式,从艺术手法到表现语言,都透出真实而又有震撼的艺术力量,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书中的学生作品可以为学生后面的创作开阔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中深刻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设计公交站台的基本方法。

难点:抓住站台的功能和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设计,并能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构想。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色卡纸、美T刀、胶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美工刀、胶水、彩色卡纸、公交站台纸模型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公交站台图片后,教师简单介绍公交站台的功能,并出示课题《公交站台设计》,提出本课学习任务——初步了解环境设施功能,进行站台设计。

2.分析、了解公交站台的结构等知识,初步感受公共设施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公交站台设计图绘制方法,尝试手绘一座公交站台设计草图。

4.引导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自主交流评价:说说同伴设计的公交站台哪些地方最吸引你。教师巡视辅导,启发学生重点注意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5.教师演示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能通过卷、折、穿插等技法用彩纸把自己的设计稿制作成一座立体的公交站台模型。

6.布置作业要求:能用纸张制作表现一个公交站台,要体现自己的设计构想。

7.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放在造型上是否已将自己的设计构想表现出来。

9.教师小结: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身边的公共设施不完美的地方,试着画画重新改进后的设计稿。

第12课

街市新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明确店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在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时提高设计应用能力。

2.学会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规划与设计“特色街”平面图或模型。

3.通过综合探索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城乡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已经渐渐接近国际步伐,我们能从街道两旁的店面变化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的速度,比如,街边普通小商铺的每个设计细节,都体现着个性化经营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调查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让学生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美术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美术表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规划设计“特色街”,并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各种店面,添加绿化植被、电话亭、行道树、公共汽车站等道路设施,使“特色街”丰富完整。

2.重点、难点。

重点: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进行店面设计,并合理规划设计“特色街”的平面图或立体造型。

难点:街市特色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瓦楞纸、彩色卡纸、双面泡沫胶、彩色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纸雕范作、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欣赏感受。

(1)走进古街。(欣赏《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一幅传世名作的局部画面?它描绘了什么?

了解: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这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f]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

(2)同到现代。

(3)小结:我们家乡的街道日新月异。揭示课题:《街市新貌》。

2.任务学习,了解提升。

(1)走人特色街。(展示:特色街图片)

提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特色街?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色街?

提问:这条街有什么景致最吸引你?它的“特色”是什么?(仿古建筑、民间游戏项目、小吃食品、T艺品、扮演者等)

了解:特色街的“特色”是什么?(文化主题、商业主题、美食、休闲等)

小结:特色街道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商铺店面,还是街头的电话亭、指路牌、花坛、座椅、行道树、路灯、街边的雕塑、人行道的砖面„„都要围绕主题,整体规划。

(2)了解店面设计。

①特色街上有许多特色店铺。

提问:走进特色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店铺)

了解:店面没计包括招牌设计、店门设计、橱窗设计、外部照明设汁、壁面照明等。店面设计是店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能够体现店面的档次和个性。从整体风格来看,可分为现代风格和传统风格。现代风格的外观给人以时代的气息和现代化的心理感受。传统风格的外观给人以踏实稳健、传统丰厚的心理感受,许多百年老店,成为影响中外的传统字号,其店而形象早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固定模式,其传统的外观风格也能吸引部分顾客。如果店铺开在一个充满古朴色彩的老街中,也可采用与整体风格相一致的传统风格。

②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题一:比较两家特色商店的店面特点,你更喜欢哪一家?为什么?(店面和招牌的设计富有个性,感受不同)

“学习单”题二:找一找,店铺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招牌、门头、橱窗、陈列的商品等)

小结:店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能够体现店而的档次和个性。设计必须与经营内容、周围环境、商店建筑结构相协凋,要先确立是现代风格还是传统风格,招牌要体现该店的经营特点。

3.观察学习,概括方法。

(1)欣赏作品,概括方法。(纸质、平面、剪贴、组合)

(2)技法点击,鼓励创新。(材质、半立体、立体、折等)

4.欣赏作品,拓展思维。

提问:这些作品的创意在哪里?

5.精心策划,组合构建。

(1)分组规划,同建“特色街”。(我们都是城建设计师)

讨论:你们组“特色街”的主题是什么?想怎么规划设计?

交流:①如果你将成为特色街的小店老板,你想开一家什么样的店铺呢?②你的小店要装修,你有什么好主意让小店引人瞩目,招揽生意呢?

建议:与同学一起规划,设计特色街。(注意布局的合理性、设施与环境的协调性,并规划出绿化植被的面积)

(2)学生创作(合作完成作品)。

6.作业展示,教学评价。

(1)欣赏同学设计的特色街,并展开美术评价。

(2)学习同伴的设计理念,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7.综合探索,知识拓展。

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对家乡的特色街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街道的历史和现状,人文特色,建筑风格与环境氛围。

调查方法:可采用新闻调查、网络搜索、摄影摄像、速写笔记等方式。

调查报告形式:图文结合。

第13课

生活与科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与科技的关系,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科学创意的方法。

2.欣赏改变生活的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想,提高创新能力。

3.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同时兼有“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的学习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奇妙的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丰富多彩,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并进行科学创想。学习用科学创想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绘画手段表现出来。书中的图片给我们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方便,科幻画将人类的梦想表现出来,但要飞得更远,更好地开发利用一切资源,还需我们不断地进行幻想和艰苦地实践。科幻画是科学创新与绘画表现的有机融合,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的艺术表现性。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和平时实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部分的科学技术知识,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孩子已会关注四周环境,愿意并善于幻想。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学习基础,科幻画的创想课完全能有效地开展。但学生们往往在科学设想和构思上还需教师加以启发引导,教师应收集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图片资料,在学生画科幻画之前进行欣赏,使学生能心中有物,以物画之,天马行空地想象。在导人时将图片、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的科幻知识。当学生拥有相关材料后,才会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草图表达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后进行想象创作直至完成。怎样画的问题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也要进行一些的指导。如构图的饱满、所画形象的生动以及色彩等。科幻画创作可按照三大步骤进行:①联系生活创想构思;②整体把握画草图;③浅入深出的绘制。这可以利用已有同龄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借鉴画家作品加以引导,途径可以是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

2.重点、难点。

重点:用美术的形式表现科学幻想。

难点:从不同角度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先进的科技用品和存在的问题;准备水彩笔、油画棒、彩铅等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智能手表型手机f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准备)、科幻画作品展示台。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块有趣的手表,它可不是一块普通的手表哦!”(展示手表,学生猜一猜。)

教师:

“这是一块多功能的手表型手机,它和你的手机通过蓝牙连接,就可以直接打电话、拍照、发短信了,有趣吗?而且戴在手上,不容易遗失,打电话又方便。这就是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舒适。”

2.继续感知,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展示图片。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会飞的汽车,时而飞在空中,时而降落到地面,时而行驶在陆地,最后停在家门口)

教师:

“这样的汽车不仅体型小巧,而且还会飞!大家堵车的时候,是不是总幻想自己的车子能够长上一对翅膀立即起飞?如今,人类的无限想象力和高科技的融合已经让这些幻想变成现实。”

教师:“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未来都是如此,人们拥有着科学幻想,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3.实例赏析,了解如何创作科幻画。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介绍达·芬奇手稿作品,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达-芬奇是一位15世纪意大利画家,他不仅画画特别棒,也非常有创新思想,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科学幻想,科技创作手稿达10000多页。500多年前他所画的设计手稿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因而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例如:密码筒、机器人、闹钟、照相机、温度计等,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2)继续了解先进的科研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我们来说说目前科研的一些实用产品。

①电动型自行车电动功能藏于小巧的细节中,轻便、实用)。

眼镜摄像机(戴着眼镜就可拥有拍照、摄像等功能)。

教师:

“这些发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②学生讨论科幻画的创作步骤及科幻画的意义。

教师小结: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科学依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科学创想

“科”——科学性——基础

“幻”——想象性——内容

“画”——艺术性——形式

(3)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科幻画的创作过程。

①展示图片,思考创作过程。

②启发思考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说一说生活中令你最烦恼事是什么?(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

教师小结:我们的社会,大到宇宙,小到家庭,每天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发明创造。

首先要解决科幻画的“科”。

“科”——科学性——基础

③教师总结遇到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完成讨论:如何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老师展示的5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构思如何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科学幻想内容,解决科幻画的“幻”和“画”。)

④展示科幻画作品,思考如何表现“幻”与“画”。

“幻”——内容需要大胆想象、创新。

“画”——形式需要追求美观、新颖。

教师小结:

A.以上科幻画作品想法新颖、独特,画面的色彩很好地烘托出画面的气氛。

B.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我们要运用科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把生活变得更美好!

C.我们现在真处于一个高科技的社会,今天的幻想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现实,未来的生活是美丽的,未来的世界是靠大家去创想的。’

⑤欣赏作品,引导启发与思考:

思考课件所展示的科幻画属于哪一范畴的科学幻想,分析作品的科学幻想性,并从创意、构图等稍作简评。

结语:这些小画家用丰富的绘画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科学幻想,我们也一样,不但要幻想未来,还要将幻想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4.指导创作。

提出作业建议: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想,并创作一幅科幻画。

提示: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科学思想,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的艺术表现性。

5.学生创作。

教师巡视辅导。

6.展示、交流。

(1)欣赏科幻画作品。

(2)课件出示评画标准。

①学生根据评画标准,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科幻作品:

②陈述自己对于科幻作品的欣赏感受。

③教师:

“同学们的科幻画各具特色,今天你们的幻想,将会成为明天的现实。至于实现这个幻想需要多久,也许会很长,也许会很短„„”

7.视野拓展,趣味引导。

(1)继续欣赏别具特色的电脑绘制的科幻画作品。

(2)鼓励学生课后从多角度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地创新。

(3)也尝试用电脑技术,进行科幻画的创作。

第14课

窗外的风景

一、教学目标

1._了解窗户的造型特点,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表现窗外的风景,掌握画面取舍和构图的方法。

2.欣赏不同形状的窗口美景,强调取景的重要性。通过取景框来取舍不同构图的同一处风景,领会画面构图、景物取舍的方法。

3.体会不同的窗户结构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感和情趣,引发美化生活的情感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窗既为建筑的室内空间提供自然采光、通风,满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灵活多变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窗是中国圆林中结构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元素之一,是建筑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棂与栏杆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即用门或窗作为取景的画框,每一个窗(门)就像一个取景框,在画框内有计划地组织景面,框取不同的景物。外面望去,窗(门)内就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正是这些不同类型的窗的存在,才使园林空间更加深邃,景色更加丰富。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欣赏窗户和窗外的美景,感受不同的窗户带给人们不同的看景心情和生活情趣,同时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窗外风景。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江苏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内的窗景:斋壁上置有一方方精雕细刻的木格花窗,斋后的小天井里略置垒石,再植数棵梅、竹、芭蕉、天竹等,透过花窗,便形成了绝妙的框景,如同一幅幅雅致的国画。由于花窗与天井里的花木形成空间距离,小小的书斋显得从容畅达,景面丰富多彩。教科书还选用了江南园林的窗景、江南水乡的窗景以及一些不同形状的窗户与窗外的景色的摄影作品。图片中这些造型不同的花窗犹如一个个天然的取景框,与窗外的景色相映成趣,一年四季,无限景色入画来。教学时应寓景于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绘画基础,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学习风景画构图基础知识以及一般的表现方法。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观察取景时,要抓住重点,进行取舍,强调构图的安排,通过造型实践提高学生表现风景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的造型特点并表现窗外的风景。

难点:观察取景时,画面的主次关系及一定的概括表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或水彩笔或水粉(彩)颜料等工具。

(教师)课件、油画棒或水彩笔或水粉(彩)颜料等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欣赏苏州网师园“殿春移”内的窗景,思考图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

(2)提示课题:《窗外的风景》。

(3)试一试: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不同形状的窗户。

(4)欣赏一组江南园林的窗景,说说有什么特别的美感。

(5)小结:窗口就是一幅美丽风景的取景框。

2.深入探究。

(1)以窗口为画面的取景框,练习取景。

①分析比较同一景致不同的取景方式,理解不同的构图给人不同的感受。

②提示:观察取景时,要进行取舍,琐碎和难于表现的可舍弃,应强调构图的安排。

(2)教师示范窗外景色的绘画步骤。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

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画出窗外的景色,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窗外的景色。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窗外的风景”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构图合理、主体突出、层次丰富”等方面进行评价。

5.课后拓展。

欣赏不同方法表现的窗外的风景,鼓励学生课后也去试一试。

第15课

新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建筑设计的有关知识,掌握建筑模型制作基本的制作方法。

2.欣赏新家园的建筑及环境没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制作新家园的模型。

3.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古人为了生存结庐而居,随着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家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层住宅、花园别墅,人们不停地追求“好”房子。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呢?豪宅不一定都足好房子,好宅不必是蒙宅。家是幸福的源泉,住得好足人人所追求向往的,“新家园”所谓的“新”,不该是一味追求环境的改变、新建筑的落成;而是让我们用另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住宅,看看房子是否能提供自己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看看房子是否能满足新时代的环保节能的要求。其实,只要有足够的信念、知识和经验,动动手,老变新化腐朽为神奇,那是绝对有可能的。通过本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艺术,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动手能力。通过推广环保绿建筑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对于居住质量的要求除了舒适、健康之外,还应倡导人造的建筑不能对r|然环境造成过多的负担。

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五大块。第一,欣赏各类住宅建筑。学生比较、讨论与思考,对什么是宜居的住宅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了解住宅建筑建成的大概流程,体会相关人士的付出与努力。第三,寻找灵感,进行住宅建筑的草图设计。第四,将设计的草图制作成模型。第五,展示、交流与思考。

2.重点、难点。

重点:新家园的建筑草图的设计与模型制作。

难点:将建筑的设计草图制作成模型。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记号笔或水彩笔、彩色铅笔。

(教师)收集有特色的建筑图片和小区规划图,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邀请学生聊聊所居住的房子与小区环境。

(2)教师:你对自家的房子满意吗?如果你现在有能力买房,那么你会把新家园选择在哪里?选择什么样式的住宅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一般人对好房子的定义是地段好,面积足够,视野好,周边环境漂亮等等。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看看其他人眼中的“好”房子。

(3)出示课题:《新家园》。

2.欣赏与思考。

(1)出示卡延塔的图片。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高层”、“豪宅”,老师先带领大家到迪拜,欣赏高达310米的扭曲住宅大厦——卡延塔。这栋大厦包含456个居住单位,建造花了8年时间,耗资达81亿美金。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教师简单介绍卡延塔的建筑特点与设计理念。

2.出示流水别墅的图片。

教师:有些同学向往别墅生活。我们到美国的流水别墅看看!这是建筑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别墅共三层,约380平方米。看到它,你能感受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吗?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

(流水别墅的简单介绍)别墅坐落在岩崖之中,与自然契合,与环境交融,成为一种以建筑词汇再现自然环境的抽象表达。它可是非常上镜、被拍摄最多的私人住宅呢!

(3)出示高迪的米拉之家图片。

教师:你会选择这样的住宅吗?为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

教师:这样不算雄伟宏大的石头楼房,却被许多人评判为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独创性的建筑。米拉之家是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简单介绍米拉之家的建造过程,设计理念)

教师:课前,许多同学们提出好房子要新建。米拉之家建于1906-1912年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如今仍有八家住户,非富即贵。

(4)出示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的图片:

教师:好房子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工人的努力,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重新进行规划整建。老树发新芽,魅力和作用得到再次的体现。

(5)出示江南民居和福建土楼,小区和农村的住宅建筑图片。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代表着一方人民的生活习惯。

3.深入探究。

(1)不管我们现在居住的家同,还是我们欣赏的这些有名的住宅建筑,它们是如何建成的呢?大概有哪些流程?

学生交流、分析与回答。

教师总结:住宅建筑的建成,简单地可分为前期规划与设计、住宅建筑的建设、后期的装饰与美化三大步骤。造房子是个大工程,这期间我们会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帮忙。

(2)教师:我们如果要造一栋住宅建筑,会需要哪些擘业人士的帮忙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包工头、泥水匠、装修设计师、水电工、园艺设计师„„一栋优秀的住宅建筑,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合作才能完成。今天的作业也需要同学们团队合作,小组完成所布置的课堂作业。

4.作业布置与学生练习。(1)6人为一组,每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相关建筑专业人士,合作设计一栋理想的新家园住宅建筑。(建筑风格不限,以草图的形式展现设计成果)

(2)学生合作设计。5.交流与评价。

(1)学生展示设计草图,教师请三个小组派代表阐述设计构想。(2)学生自评与互评。

(3)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设计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并准备好下一节课要做新家园住宅建筑模型的材料。

笫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水彩笔、双面胶,剪刀.纸板.彩色卡纸,各种废旧盒子(如牛奶盒,薯片盒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种相关制作材料,一 教学过程

1.导人。

同顾上节课,展示学生修改后的设计草图。

教师:同学们,家园住宅建筑设计草图你们已经完成,那我们如何把草图制作成模型呢?

学生交流与讨论,每小组派代表发言。2.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制作的大概过程,并讲解建筑模型制作要点和技巧。

示范一:建筑模型如何用粘贴才牢固。

示范二:门窗的剪贴与制作。

示范三:建筑的美化(如用水彩笔在建筑外观上画一些漂亮的图案、用彩色卡纸美化等)。3.学生制作与作品展示。

(1)学生以6人为一组,根据上节课的设计草图进行制作。

(2)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发现学生制作得精彩的地方,及时地进行展示与肯定。

(3)制作成果展示——新家园建筑模型展。学生自评与互评。

教师点评,与学生一起评出优秀作品。4.教师小结。

家是使人获得安全和舒适的地方。住宅和人的关系,就是要考虑到人在使用上的功能。现代城市固然提供了各种便利,但唯一缺乏的,恰恰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人性的关怀。好的住宅就像衣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房子设计也不同。好的住宅设计应该具备基本可能性和未来改造的可能,留给使用者有个性化的改造余地。

第16课

金银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金银器的工艺、造型、纹样的特点,掌握传统金银器的欣赏方法。

2.从工艺、造型、纹样、功能等方面欣赏传统金银器,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评价。

3.感受传统金银器的美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金银工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历来强调“物以稀为贵”,金银器要经过采矿、冶炼、加工等非常复杂的程序,所以总体数量上较为稀少,传世的金银器文物也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课集中呈现了较多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金银器。教科书对大多数作品做了简要的解读与说明,同时通过“小知识”、“说一说”、“学习建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金银器,感受传统金银器的美感特征。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金银器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各朝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造型、纹饰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金银器,以及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各朝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教科书。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出示PP1提问:

①请看大屏幕,这两幅照片拍的是哪里?

②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你见过金银制品吗?你的家人谁有金银制品?是什么样的?你对他们带的金银制品怎么看?为什么?你有没有见过古代的金银器?

(2)教师小结谈话,呈现课题:今天一起来学习我国传统的《金银器》,出示PPT。

2.初步赏析。

(1)提问:

①书中介绍的金银器涉及了哪些朝代?可以分成哪几类?

②书中介绍的金银器和现在的金银制品有什么不同?

③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中国传统金银器的特点?

(2)教师归纳小结:中国传统金银器的特点: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工艺精湛。

3.深入探究,(l)教师出示《金虎》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

①《金虎》是什么材质?属什么类别?是什么朝代的?

②《金虎》动态是怎样的?

③纹饰有什么特点?

小结:《金虎》是金制品(金器);属饰件类;姿态生动,纹饰概括、简洁。

(2)教师出示《金梳背》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

①《金梳背》是什么材质?属什么类别?是什么朝代的?

②《金梳背》的纹饰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制作工艺?

(3)教师出示《银水壶》。请学生做介绍,分别从朝代、材质、类别、纹饰及工艺等方面进行介绍。

4.尝试赏析。

(1)作业要求:请自主选择还没欣赏过的一件金银器。分别从朝代、材质、类别、纹饰及工艺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谈谈欣赏中国传统金银器后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内容。(2)欣赏其他古代金银器。(3)欣赏现代金银器。

课后有必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收集欣赏更多的金银器。

第17课

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习与讨论,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发展探究思维,提高审美趣味。

3.培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记忆,具有物质和文化价值上不可代替、不可再现的性质。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自然、文化遗产首先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为其文明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原动力和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世界遗产又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人们的交流、理解及其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老悠久、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壮丽的国度,自1985年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以来,已经成为发掘、研究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支积极力量。截至2012年7月,我国共有43处世界遗产。它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本课以欣赏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主线,了解世界遗产申报的条件和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通过对部分遗产的现状欣赏,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骄傲,重点是感悟对这些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世界遗产在中国,既是中国的幸运与责任,也是世界的幸运与责任。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既能使我们认识民族文化 传统的世界意义,也能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应该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看看、想想、谈谈,提高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2.重点、难点。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课件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大佛。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这里欣赏比较的世界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

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 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

(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 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神州风采》,学生欣赏。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并将感受写下来。)

提示: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l)每一组把写好的感受进行汇报交流。

(2)全班评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教师小结。

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1)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并且写了自己的欣赏感受。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事物,也许更多更美的世界遗产就在你的身边。

(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状资料以及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欣赏比较,启发谈话。

(1)出示黄山申报时的图片以及现在黄山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谈话:看了这两幅图片有什么感受?

(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2.结合教科书,激发创意。

(1)看书讨论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①你最喜欢哪一处世界遗产?准备给它取个什么保护口号?

②你认为小组内哪位同学的口号提得特别好?为什么?

(2)结合课件中的作品,深入探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和方法。

3.构思主题,深入探讨。

(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料,集体讨论是否具有申报的价值。

(2)针对讨论结果议一议怎样来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争取。

(3)将申报项目的设计稿写下来。

4.讲述作品,集体评价。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趣味、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启发评价方法:可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3)活动过程:

①讲述自己的作品。

②四人小组讨论。

③班级交流。

6.联系生活,欣赏拓展。

(1)总结本课内容。

(2)欣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下载教科版小学艺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美术(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科版小学艺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美术(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时间 : 1 课 时 课业类型 :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

    六年级美术教案上册全册

    潭东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刘开连 第一课中外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

    教科版小学艺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美术[优秀范文5篇]

    多彩的秋天 教学内容: 1、欣赏秋天的画 2、学会秋天的诗歌 教学目标: 1、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小学生认识秋天,往往是从色彩变化开始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色彩的......

    教科版小学艺术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美术

    四 年 级 下 册 美 术教 案 2012年春季 执教者:王媛 第一单元小溪江河大海 课题一滴水成溪 教学目标: 1、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中小水滴的可爱和小溪清澈透亮、蜿蜒曲折、缓缓流......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

    教科版小学艺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4.9

    三年级上册艺术教案(教科版) 2014年秋季 第一单元《摇啊摇》 单元概述: 母亲的怀抱、外婆的摇篮、月光下、池塘边、草垛旁„„每当想起这动人的情景,耳边回很自然的想起那一首......

    教科版小学艺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音乐

    教材:二年级艺术第三册第三单元 课题:做个虎头演起来 教材简析 《做个虎头演起来》是小学艺术第三册第三单元"十二生肖"中的一课。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生动、造型极富趣味,关于......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目 录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 ............................................................................ 2 第2课点的集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