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疆县乡镇党校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边疆贫困地区乡(镇)党校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元阳县南沙镇党校教师 刀朝文 边疆县乡镇党校是基层干部党员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上级培训机构的延伸和补充。它每年承担了数量不等的乡镇、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对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乡镇党校在建设发展上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设施简陋。部分乡镇党校的处境比较尴尬,设施十分简陋,有的甚至仅仅只有一块牌子,没有办公室、课桌椅等实物;有的会议厅当作教室,没有单独的课堂。而诸如教育培训基地、图书资料室、电子教学设备等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是缺乏师资力量。有的没有聘请专职教师,有的没有配备兼职教师,待到举办干部培训班时才临时抱佛脚。
三是经费缺口较大。一些乡镇疏于党校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历年欠账较大。
四是没有中长期培训目标。有些乡镇党校没有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长期培训规划。有些虽然有制订年度培训计划,但未能组织实施,用于应付检查。有些单位只是根据需要才临时办班,存在以会代训的现象,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部分乡镇党委未能意识到乡镇党校在干部培
训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设立领导机构,或只存在于红头文件上,虽然名义上任命了正副校长,但只是挂个名而已,做个摆设,没有切实履行职责。有的借口经济工作压力大,中心工作任务重,基层工作头绪多,乡镇党委无时间、无人员、无精力去抓党校建设,更谈不上制订干部培训规划。
二是财政较困难。当前,由于乡镇一级的财政状况比较紧张,很难有能力对党校必要的财力投入。
三是培训动力不足。存在过多依赖上级,往往是上级有要求,下边就执行,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村镇干部对乡镇党校缺乏认同感。部分干部认为乡镇党校只是业余性质,培训环境较差、教学力量较薄弱、学习收获较少,远远比不上上级党校。从而对乡镇党校的培训兴趣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党校的生存发展。
几点对策:
一是要纳入考核机制,促进长期发展。要把乡镇党校的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乡镇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党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兼任党校校长,给其压力,促其出力,以保证党校长期有序的发展。
二是要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原来“一桌一椅办党校”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基层干部培训的需要,要使党校适应新形势,提高教育培训档次,必须改善办学条件。可采取上级财政和上级自管党费各出一点、社会筹资一点、对培训学员适当收取一点等方式,切实解决
乡镇党校经费缺乏的问题。
三是要规范管理、完善党校制度。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办好党校要有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了使乡镇党校教育规范有序,要从制订中长期规划、健全制度入手,做到教学计划、课程提纲、学习总结及纪律制度等配套齐备。
四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要真正提高乡镇党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离不开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乡镇街道要保证党校具备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要扩宽师资来源渠道,发挥名师优势,通过聘请上级党校教师或党政干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担任党校兼职教师。
五是在办学模式上实施“资源整合”。要通过对乡镇培训资源整合,如民主法制、计划生育、农村实用技术、安全生产等专门培训整合到乡镇党校,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坚持从服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出发,在服务地方中心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党校与其它培训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以适应大规模培训基层干部的需要。
六是注重实际,突出重点。在教学重点上,要注重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注重农村、乡镇实际,重点突出能切实增进乡镇、农村党员干部干事的能力。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如农业专业知识、防范自然灾害知识等,使广大学员感受到培训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吸引住学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课内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除定期的理论培训外,还可以组织举办一些活动。
第二篇: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2年8月21日 第23期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 施基城
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是2000年市一次党代会上确定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以乡(镇)村为基础,以县(市、区)为基本实施单位进行小康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到2001年底止,全市已有39个乡镇、1137个村通过市、县两级考核,达到了浙江省乡(镇)、村小康标准,分别占全市乡镇和村总数的20%和31%。通过乡镇小康建设工作,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条件较差。我市要全面实现小康将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认清当前小康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对策和建议,是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做法
三年来,小康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稳步地推进了农村小康建设工作。主要做法有:
1、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农村小康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生活质量才能提高,小康才能实现。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一是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丽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是我市的一大特征。各地以山区资源为依托,做好“山”字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水(干)果、中药材、竹木等产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笋竹资源丰富,竹园面积达1.6万亩,人均近2亩。为了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该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施万亩竹林高效示范园区项目建设,聘请浙江林学院的教授及竹林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竹笋单产由亩均200斤提高到1000斤,亩均立竹量由60株增加到130株,经济效益明显。该乡的“小忠冬笋”荣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2 博览会银奖,远销日本、韩国等地。2001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081元,其中竹业收入占35%,是我市首批实现小康的两个乡镇之一,也是全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小康乡。
二是发挥中介作用,调整农业结构。我市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市场、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全市种植业结构的粮经比已调整为66.5:33.5,畜牧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区域布局进一步合理。莲都区的碧湖镇,是一个传统的产粮大镇,近几年来,他们发挥丽水市碧湖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莲都区庄稼人农产品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把莲都区碧湖镇的农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江苏、温州等地,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全年种植各种蔬菜可使碧湖镇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是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把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拉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出台了有关政策,确定了一批龙头企业,在资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据统计,全市产值超百万元的加工型企业有180家,超千万元的有48家。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庆元县的隆宫乡,以竹资源为依托,发展加工业,生产竹筷、竹席等系列竹制品,成品、半成品企业达40多家,还有二、三百家与其配套的家庭工厂,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是利用区域优势,招商引资办工业。如青田县的温溪镇,利用毗邻温州的区位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温州等地的企业。形成了鞋革、服装、五金、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2001年该镇实现工业产值12.5亿,农民人均收入达3208元。再如缙云县的新碧镇,利用毗邻永康的区位条件,主动接受辐射,通过兴办工业园区,加强服务,引进永康企业,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各县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创业,劳务输出。云和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异地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引导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从事农业开发等,达到异地致富奔小康的目的。2001年,云和县有6000多农民,到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84个县,从事食用菌、茶叶等农业开发,年创产值7000多万元,创利3000多万元。龙泉市塔石乡南弄村,全村800多人,近一半人外4 出打工、经商;宝溪乡宝更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上海、石家庄等地开建材或服装店。据“五普”人口统计,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35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4%。另据邮政部门统计,2001年从外地汇入的资金达6.38亿元,多数为劳务收入。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小康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体现,而且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首先是加快人口集聚,提高资源共享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各地把小康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通过以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居住环境较差的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迁居,支持他们下山脱贫、下山奔小康。云和县到去年底,已有2600户、9400人下山脱贫。龙泉市的锦溪镇坚持“方便生产、就近搬迁、自愿搬迁”的原则,调整村镇规划,引导高山自然条件恶劣、致富门路少的自然村农户和已脱贫的农户向集镇、中心村移居,为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年来,以小康创建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采用“以奖代补,积极引导”的方法,进行 “一治、五改”,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据遂昌县统计,几年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670多万元。莲都区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新建机耕路63条120公里。2001年验收的66个小康村,大部分村的主要道路修建了水泥路,在2000、2001两年间,共迁移粪缸4000多口。交通、卫生条件的改善,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缙云县在2001年验收的92个村中,新安装自来水15个村,新安装有线电视43个村,新开通电话45个村。龙泉市在小康建设工作中,提出每个创建乡镇、村都要为民办好十件事。通过创建小康,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广大群众说:“这样抓小康我们看得见,摸得着,非常满意。”
3、党委、政府“有为”,稳步推进小康建设。
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党委、政府加强协调,部门大力配合,群众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地推进。
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市里成立了以分管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和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了事业心强、懂业务的同志组成小康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监测、考核等工作。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还联合下发了文件,提出了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6 整体规划和具体的措施要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农村小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小康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日常的各项工作,把小康建设落到实处。机构的建立,从组织上确保了小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部门帮扶,形成合力。小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市里专门发文,明确了小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小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市本级和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市)还建立了部门挂钩乡镇帮扶奔小康工作制度,共同参与所联系乡镇、村的小康创建工作,并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龙泉市要求市直部门所挂钩的村达到“五好”目标,实现“四通”。遂昌、龙泉还从挂钩单位选派了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康村担任村干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小康村建设工作。
三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小康建设涉及面广,只有大家认识到位,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工作才能落实。为此,市、县(市、区)两级每年都召开会议,对小康创建工作进 行总结表彰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宣传小康内容、目标、意义和小康示范典型,以此来提高广大群众对小康工作的认识,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
四是加强督促,狠抓落实。为了避免小康建设工作流于形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督查联系制度。做到经常督查,严格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2001年先后两次对全市的小康建设工作进行了督查,各地也采取了县(市、区)领导亲自督查,定期召开有关小康建设工作例会,小康办工作人员经常到乡(镇)、村检查、指导,刊发小康工作简报。遂昌县还制定了《小康村动态管理》办法,对已达标的小康村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对指标较上有所下降的进行警告,问题严重的撤销“小康村”的称号并作相应的经济处罚。
二、农村小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1、对小康建设工作认识不足。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存在畏难情绪。我市一部分乡(镇)村由于受交通、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较差,群众致富门路缺乏,小康建设工作难度较大,干部群众对实现小康信心不足;还有一些干部、8 群众把小康建设神秘化,认为小康生活是高不可攀的。二是把小康建设与扶贫脱困工作对立起来,有的担心达到小康以后,争取不到扶贫资金,反而吃亏,产生了“宁可戴贫困帽子,不要小康铜牌”的思想;还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小康建设是上面布臵的政治任务,是“数字文章”,于是消极应付,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三是对小康建设缺乏宏观思考,缺乏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就村论村,就指标论指标,没有站在一个乡镇、一个县乃至全市的角度去考虑,没有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去思考。
2、农民增收渠道少。由于我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快,农业人口就业不充分,非农收入比例不高。据统计,2001年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从乡村企业得到的收入只占了20%。再加上一些乡(镇)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缺乏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2740元,比全省低1842元,只有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60%;与3200元(现价)的小康值相差460元。另据2001农经年报统计,农民人均收入在小康值3200元以下的有181个乡(镇),占全市196个乡(镇)的9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 元的还有12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6.1%。
3、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虽然省里近几年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地方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我市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低。如青田县公路通车里程百平方公里不足20公里,全县仍有96个行政村缺路少桥,特别是农用车、三轮车禁止客运后,农村行路难问题特别突出;全县还有l86个村,l5万人饮用卫生水困难;部分乡村电网十分落后,供电成本高、可靠性差,完成改造需投资7000多万元;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同时,从我市村落分布情况分析,其特点是“面广、点多、分布散、人口少”,据统计,我市每百平方公里有村21个,每个村的农业人口平均为583人,而全省每百平方公里41个村,每个村农业人口平均数为830 人,分别是全省平均数的50%和70%。导致我市小康建设成本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资源共享率较低,客观上增加了我市小康建设的难度。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是影响小康建设的难点之一。土地承包经营以后,一些村原有的集体耕地、山林以及其它一些集体资产分给了农户,或进行出售,没有了集体资产,村集体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据统计200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1453个村,占全市村总10 数的40%;1至5万元的1369个,占了村总数的37%;两项合计占村总数的77%。另据遂昌县统计,纳入今年小康达标验收的34个村,有20个村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在100元以下,占验收村数的58%,其中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最低的只有50元。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相应地影响了农村的小康建设工作。
5、小康建设工作机制存在问题。机构改革后,小康办基本上设在农业局(农办),由科室干部兼职。而小康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工作又具体,目前的机构设臵显然与所担负的工作不适应。另外,农村统计基础比较差,存在漏报、瞒报等不良现象,给指标考核带来难度。
三、乡镇小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浙江省小康建设标准要求,县(市、区)要实现小康,需要有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按此测算,到2005年全市至少要有2198个村达标,今后几年全市至少还要达标1061个村。为如期完成我市小康建设任务,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小康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正确认识小康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小康是指在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民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是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我市由于经济基础较差,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发展步伐,正是基于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市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其目的就是通过小康建设这种有效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小康建设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历史意义。我们的各级领导对小康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康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它具有客观性,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小康的概念具有确定的内涵和现实的要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具有全面性,既包括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好转;小康又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富裕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它还具有共富性,既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我们要树立信心,端正认识,既要克服“现在都提现代化了,还要建小康干什么?”的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心态,也要克服畏难情绪,消除小康建设是“数字游戏”等错误认识。二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建设小康的积极性。农村小康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小康的积极性,变“要我建小康”为“我要奔小康”,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为此,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奔小康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使群众真正了解小康的内涵,达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增强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树立和宣传小康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典型,让群众看得见小康所带来的变化,以避免小进则满及一味等待上级扶持等不良现象。形成一种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小康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小康办的建设,县、市机构改革后,要及时调整、配好、配强小康办组成人员,以便能够担负起组织、协调小康建设工作的重任,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财、物上积极支持小康办。要完善部门联系制度,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为农村引进项目,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班子既是农村奔小康的决策者,也是直接实施者,班子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康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在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哪里的班子有战斗力,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小康建设也就越容易。
2、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小康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收入问题。我市属欠发达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农业收入。因而,如何做好农业的文章,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要解决农业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以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模式和传统农业仅停留在生产环节的状况,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连接大市场,延长产业链。既可避免千家万户面对市场生产的盲目性,又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可以把市场上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给农户,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近年来,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市场竞争力较弱,附加值不高,带动能力差。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14 的指导和管理,制订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途径,加大培育的力度,使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在量上能有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选择、资源流动、逐步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二是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引导广大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连接的有效载体。在我市莲都区、缙云县等地涌现出了这样一批组织,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基层供销社、农技部门、贩销大户等联合起来,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促使他们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各有关部门也要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由协会对这些专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发生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同时,通过协会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打响丽水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行业协会的建设可以选择县市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是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我市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单元和生 态屏障,生态环境优越。要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以订单农业、建设示范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为奔小康创造条件。
3、小康建设要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相结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我市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滞后。2001年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低于全省16.9个百分点,与温州、金华、台州等市分别相差19.9、19.4、21.9 个百分点。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一方面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同时,农村工业化水平低,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相应地制约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因而加快工业化步伐也是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一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要积极宣传发展工业的意义以及有利条件,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市情,增强发展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工业企业进入成本。要对现有的审批制度作进一步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建立承诺制,对每个环节都要作出承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制,真16 正树立起为业主服务的思想。三是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创办工业园区有利产业集聚,并在集聚中获得优势。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外部的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集聚有利于减少公共设施的投资,提高资源共享率;集聚有利于分工,形成专业生产与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集聚企业之间竞争压力表面化,有利于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因此,创办工业园区,是形成我市块状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对工业园区要根据产业状况进行合理的布局,积极探索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要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利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省里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把握机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把工业园区办成我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和主要增长点。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鼓励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机械化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集聚。要做好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区域经济要求、自然条件特点,对行政村进行适度调整,适当扩大行政村的规模,使其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臵优化。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集聚,实现异地奔小康。要加大对农业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比较薄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一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每年集中一定的财力,有规划地分期、分批帮助解决农业和村镇的基础设施问题;二是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包装,充分利用省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加强与省里沟通,争取省里对我们更多的支持;三是利用好土地等公共资源,筹措建设资金;四是要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筹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动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小康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制定奔小康规划和小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做好与现代化建设的衔接工作。在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等等都要为现代化发展留有充分余地。
4、积极引导劳务输出。
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就业岗位不足。劳务输出就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要积极加以引导,并建立起相应的机构,进行组织、管理,为他们外出创业提供方便和帮助。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以提升其就业技能,拓展其18 就业空间,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当前劳动力市场上,一边是急需用人的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另一边是众多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这反映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太少,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也反映了我们的劳动力培训与市场脱节。因此,一是要在农村初中阶段教育中,增加一些实用技术教育内容,使初中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二是要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要有针对性地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建设。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我市实现小康的难点之一。为此,要因地制宜用好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村集体资金来源渠道。设想可以利用上级的扶持资金、土地补偿资金或盘活集体资产参股经营小水电,或者在集镇、县城购买店铺出租,将所得作为村集体资金;可以通过将村集体山林、茶园等集体资产进行转租,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可以采取“返租倒包”的方式,将外出打工农户的土地承租以后,经过整理倒包给业主,进行规模经营,村集体从中收取一部分管理费,作为村集体资金;还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扶持上一些村集体项目等等,以解决当前 村集体资金无来源的状况。对于确实无法解决的,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为村集体注入一部分资金,确保村两委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任务也很艰巨。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扎实工作,为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而努力。
───────────────────────────
送: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市委常委,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长,市委特约调研员
发: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委办公室
───────────────────────────
签发:李卫良
责任编辑:杨圆华
第三篇:关于乡镇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乡镇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开展机关效能工作的意义
在乡镇机关开展效能建设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之一;是建设“小政府,大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一种变革,是讲效率追质量的一项创新性实践活动;是落实中央关于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措施,是改变当前乡镇机关管理中不良现状的迫切需要;是倡廉政反腐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行为,是标本兼治、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二、乡镇机关效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进展不够平衡、措施不够扎实和群众满意度不够高等问题,乡镇机关效能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素质能力问题。通过近年来的干部调整充实和加强学习培训,乡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有了一定改善,但乡镇干部“素质不高、本领恐慌”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部分乡镇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责任性不强是影响乡镇机关效能建设首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够强。一些乡镇干部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认识不够,理想信念淡化,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所疏远,缺乏为农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情。二是工作能力有 1
待提高。突出表现为缺乏“三种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些乡镇干部有为群众办事的愿望,但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政策把握和依法行政能力欠缺,难以开创工作局面。部分年轻干部没有掌握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三是干部人才资源匮乏。目前,乡镇非常缺乏农技、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四是学习培训质量需要提高。近年来,干部学习培训较多,但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不够。一些培训形式主义严重,如何通过学习培训,真正提高乡镇干部为“三农”服务的知识和水平,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2、进一步转变乡镇干部工作作风问题。乡镇机关效能建设重点应抓好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目前,乡镇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联系群众上“沉不下去”、“深不进去”。有的乡镇干部习惯于“坐堂门诊”,不搞上门服务,群众对此十分不满。乡镇干部进村少入户少,到村主要是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家里,蜻蜓点水,与普通村民接触很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更少。二是工作停留在忙于应付、敷衍了事上。一些乡镇干部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群众利益不够关心。部分乡镇干部缺少群众观念,摆官架子,打官腔,盛气凌人,群众非常反感。三是“事难办”现象比较突出。乡镇机关办事拖拉推诿,工作效率低下。有些事项需由乡镇送县审批,但县级机关审核太慢,周期太长,乡镇“代人受过”,有苦难言。有限的权利,无限的责任,没有措施、手段、安全、信访等有关事情
3、进一步规范乡镇机关行政行为问题。乡镇机关行政行为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比较突出,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之
一。一是部分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意识不强。一些乡镇干部对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没有及时调整,习惯于凭经验、靠感觉办事。二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不够。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乡镇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方面不作为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乡镇机关工作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够严格。乡镇都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衔接配套不够,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现象依然存在。
4、进一步完善乡镇绩效考核机制问题。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影响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因素。绩效考核,包括对乡镇机关的考核和对干部个人的考核两部分。目前,对乡镇机关的考核,往往无所不包,而且有名目繁多的目标责任制,动辄“一票否决”。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带来乡镇行政行为的无序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机关效能的提高。目前,乡镇机关还存在着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的问题。对乡镇干部的考核,总的来说,量化程度不够,科学性和操作性仍然比较低。考核欠客观公正,没有说服力,加上乡镇干部交流不多、“出口”不畅,干部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5、进一步理顺乡镇管理体制问题。乡镇职能界定不清晰、体制机制不顺影响了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现在乡镇职能呈弱化趋势,责权不相对称,经常面临有责无权、有事难管的窘境。如土地管理、交通管理、卫生和工商管理、宅基地审批等,都是由市县级机关派驻乡镇的站所负责审批。这些站所由于人员限制等原因,工作不能完全到位,但出了问题,上级和群众往往指责乡镇。比如,农村违章建筑很多,土地所限于人力无法处理,而乡镇熟悉情况,但限于职权无法处理。区级主管行政机关与乡镇之间沟通不够,没有建立
运转顺畅、职能明确的协调互动机制,对站所的管理监督也不严,从而导致互相扯皮,办事效率低下。乡镇自身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等不尽合理,也影响了办事效率。
三、关于抓好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建议
乡镇机关效能建设,应根结合乡镇实际,以抓效能、强服务、促小康为主题,明确重点,加大力度,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1、深化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要对乡镇及干部进行机关效能建设的再教育再发动,进一步引导广大乡镇和乡镇干部增强对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要注意把握好机关效能建设的特点,不能将效能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务虚”工作,要做到动真、抓实、过硬;二要注意统筹兼顾、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做到“两促进、两不误”;三要注意教育广大乡镇干部增强服务意识,防止和克服乡镇“失权”、“无权”的思想,做到执政为民、服务第一;四要注意狠抓工作落实,防止和克服轰轰烈烈走过场、冷冷清清无所谓和先紧后松等收场的思想,真正把效能建设抓实抓好。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区上要运用总结推广典型、舆论引导、召开现场会和定期督查等方式,加强工作指导。乡镇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力度,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把效能建设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2、多办实事好事,解决突出问题。要重点解决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开门征求意见。乡镇可以推广和借鉴“效能听证会”制度,定期听取群众对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建议。已建立“民情恳谈会”等制度的地方,可以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3、规范工作载体,密切联系群众。要创新载体,建立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逐步使联系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推动乡镇机关及乡镇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每位乡镇干部要知“三情”。即村情、民情、社情。每位干部要填制村居、农户、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建立村情、民情、社情档案,了解联系村居、农户和企业情况,做到村村有乡镇领导联系,户户有乡镇干部服务,月月有干部上门访问。通过走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要求,掌握社情民意和信访动态。落实帮民富民的具体措施,着重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上下功夫,在服务农村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同时要推进政策法规进万家,文化活动进万家,科技卫生进万家。
4、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制度。完善各类便民服务措施,在乡镇建立全程办事代理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希望区上抓紧研究制定乡镇政务公开的具体规定,规范乡镇政务公开的对象、内容和形式。三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量化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程序,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机制,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倡导正确的政绩观,形成乡镇机关和乡镇干部的正确导向。四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要通过干部自评、领导点评、群众和效能监督员测评相结合的机关评议,对机关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要抓紧建立效能告诫、诫勉教育、责任追究等制度。
5、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服务本领。乡镇干部是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的主体,要抓好提高乡镇干部素质的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干部学习培训。乡镇干部的学习培训,要做到有规划,季度有计划,每月有安排。对乡镇干部的全员培训,要以短期培训为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渠道分层次进行,着重提高乡镇干部发展经济、依法行政、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鼓励乡镇干部利用中心组学习、网上远程教育、电大、函授、在职自学等多种形式,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管理、法律等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辞职辞退等制度,加大乡镇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建立待岗和淘汰制度。三是调整充实乡镇干部队伍。拓宽乡镇干部队伍来源,既要继续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工作,又要从优秀的村两委干部中定向选拔乡镇机关公务员,着力解决乡镇机关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以柏塘镇为例
班级: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笔者以柏塘镇小城镇建设为例,简要阐述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柏塘镇小城镇建设现状
柏塘镇地处广东省博罗县东北部,全镇总人口5.6万人,总面积25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万亩,山地25.9万亩。近几年来,柏塘镇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已初步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城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9年全镇外贸出口累计265万美元。镇内村村通汽车,广梅公路贯穿全镇,距广梅汕铁路杨村站仅3公里,到河源50公里,距惠州55公里,距深圳100公里,距广州1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地处赤水河、黄江河交汇处,有两座日供10万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可解决全镇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位于镇区范围内有一批标准厂房可利用,现办有电子、制衣、玩具、五金、木制品等生产行业。目前正在开发的金湖、罗塘、高坳和平安兴旺工业基地也有近万亩土地可供利用。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三)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 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四)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各县(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市里要全面综合考虑,不应受各县(市)行政区域的限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不能始终停留在几年前业已编制的规划上。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市建设、规划部门要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指导,实行规划招投标市场化运作,建立专家库,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有了科学的规划及规划体系以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必要管理权限,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加强小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对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要加大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小城镇创卫力度,使所有小城镇能在二、三年内通过省、市卫生镇的考核验收。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
(三)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持等。
(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 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谢健:《温州小城镇发展启示》,《农村经济》杂志,2002(8);
4、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与农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杂志,2000(1)。
第五篇:边疆县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边疆县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 要]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是解决农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边疆地区农业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普遍滞后,本文通过对文山州富宁县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4)04-0044-01
一、存在问题
1.农技人员流失、离岗严重,非专业人员涌入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由于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晋升空间小,部分农技干部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农弃农人员增多,而同时非专业人员不断调入。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底,全县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有21人,离开队伍有37人。另外大量农技人员被抽调到非农岗位,从事行政事务,离岗、“占编不在岗”现象普通存在。特别是年轻干部,大部分都被乡镇政府或县级部门抽调,仅乡镇农技站技术员长期被抽到非农部门上班的就有40人,占在职人员的28.2%。同时,农技岗位很难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不断有如“教师”、退伍军人、部队家属等非专业人员涌入,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特别“人权、物权、财权”归乡镇管理后,此现象更为严重。目前,全县农业系统有专技人员159人,占在职人员的67.4%;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77人,占在职人员的32.6%。
2.队伍“断层”情况日益严重,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不断弱化
一是“知识断层”。由于科技人员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陈旧,缺乏创新,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乡镇农技员极少参加县级以上业务培训,县级大部分农技人员也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和正规的培训,知识储备、更新远远跟不上发展需求。
二是“技能断层”。年轻农技人员有较新的农业理论知识,但安排到乡镇农技部门就业后,长期被抽调从事非农业工作,脱离农业实践,脱离推广队伍。随着老一代技术员退休,新老接力将中断。
三是“服务断层”。表现在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目前,实施高端技术研究的都是大学科研院校,其与基层推广、与农户相脱节,很好的研究成果因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断层”,在“最后一公里”断了线。
3.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被“弱化”,逐步“边缘化”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但大部份是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民的扶持上,对农技队伍建设的投入却很少。农技人员工资收入长期增幅小,办公条件差,大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交通工具为个人购买的摩托车。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无资金,责任大,权利小,工作被动,缺少办法,难以取得显著成果,领导逐步忽视,农业逐步变成“弱势”部门,基层农技人员变成弱势群体,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边缘化”。
二、成因分析
1.对基层农技推广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1.1长期忽视农业。对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都十分清楚。但在市场产品供应短期内相对充裕的今天,政府领导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大型项目建设上,放在抓财政收入上,放在容易出政绩的工作上。有的领导从内心里就认为,农业生产是其它地方的事情,本地只要埋头发展经济就行,重视农业也仅成口头重视、会议重视。
1.2认为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农技推广行业的特殊性,农业技术与其它行业技术相比,在普及对象与传播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首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因此推广农业技术必须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尽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听得懂、做得到;其次,农业生产最终效益高低,不单取决于技术,还要受当年年景(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农户自身栽培水平、市场价格等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这就使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搞农业“普通农民都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进而认为农业有没有技术人员指导并不重要。
2.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
富宁县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很难安排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谈不上安排专项资金考虑农技队伍建设。现行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经费从项目中来,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尽管农业部门也争取了不少项目,但项目资金大头都是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放在企业发展上,真正投入到“种养殖业”上的数量十分有限,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项目资金农业部门无支配权、无监管权,也就没有“话语权”,资金使用处处受制于人,有时甚至强制受制,致使农业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手段”。这是导致“农业弱”、“农业部门弱”、“基层农业部门更弱”的又一重要原因。
3.农业部门自身建设严重滞后
3.1推广体系尚未健全。我县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但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与农产品供应状况的逐步好转,在后来的基层改革中,农技推广人员逐渐被视为地方财政的“包袱”,乡镇农技中心管理主体随意变更、管理权时收时放,推广经费一再削减,工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村级机构被撤销,原有的推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虽经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村级机构恢复,乡镇农技站元气大伤,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保障不力、基层队伍不稳等问题依然根本性转变。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农业部门自身建设,进而给正常的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3.2基层农技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人员结构老化、知识技能弱化、整体素质下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与农民群众新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非常突出。其主要原因与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生存困难,接受培训少、知识更新难有关,同时也与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激励、成长机制,缺乏编制、经费、安全保障、人员难以流动更新、技术推广后继无人等因素有关。
3.3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县13个乡镇农技站,除了剥隘、者桑抓住移民搬迁工程新建外,其他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目前已是严重危旧房,部分推广站至今没有办公用房。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设施、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更没有公用交通工具,进村入户服务全靠个人购置摩托或步行,办公条件差,效率低。
3.4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动力不足
一是缺乏成长激励机制。过去,乡镇农技人员属“农技干部”,有“身份”,有机构与编制,在编在岗,可以交流、提拔、任用。但现在乡镇农技人员人定在乡镇,进城必考,交流、提拔、任用路子基本被堵死,致使很多乡镇农技站,无论是普通技术人员还是负责人,都觉得心里不“踏实”,感到做事再多,在社会上仍然低人一等、前途无望,因此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个人,在自身建设、公益推广上,都很难有长远的规划与打算。二是县级单位编制限制过死,使用不灵活,长期空编。全县核定编制252人,其中县级100人,乡级152人,现实有人数236人,其中:县级站106人,超编6人;乡级站130人,空编22人。三是中高级职称岗位应用不活,高评低聘普遍。乡镇年龄结构较小,中高职称人员少,中高级岗位闲置造成浪费。县级人员年龄偏大,评得中高级职称人员多,但岗位紧缺,高评低聘,全县高级职称岗位聘用率67%、中级职称岗位聘用率42.5%,岗位闲置浪费严重。而评而聘不上又严重打击工作积极性。
四、建议
1.切实提高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稳天下平,农业是一项基础工作,农业科技人员的缺乏并非
一、两年形成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通过3至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各级政府要确实转变作风,在思想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予重视和支持,切实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动农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2.切实提高对农业科技工作经费的投入
借国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契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新建、改建农技站,完善设施。目前,富宁县农业部门没有试验示范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的多个环节,都需要政府工作经费的支持。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从想干到有条件干和要干好。要重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立项、评审和评奖,提高农业科技奖项的比例,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农技中的才能作用。
3.完善县乡专业技术评聘制度
应结合实际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最大限度通过职称评聘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和推广体系的建设
农业生产在加快发展,农民的需求也日趋提高,而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以前学的都是大宗粮油作物的知识,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是农业科技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此,应加强对科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业务培训,提高科技人员适应新形势下工作技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连文.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农技推广,2014(4):11-12.[2]黄仁跃,晏丕振.对云南革命老区县(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及建议.农业教育研究,2010(3):1-4.[3]徐海滨,林淑红.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思考.基层农技推广,20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