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研读总结(模版)

时间:2019-05-12 14:5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经典研读总结(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经典研读总结(模版)》。

第一篇:文化经典研读总结(模版)

2012级 人教版语文选修 编号:4.10.2 编制时间: 2014.4.14 编制人:董会军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组内评价: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总结 【课标要求】2014年高考语文考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积累对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学会鉴赏中国文化经典中的浅易文言诗文,对讲义进行阅读,并进行勾画标记。限时45分钟,自主学习。【学习内容】 古代文阅读的命题基本是稳定的,近年少有变化。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

1、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 ①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 ②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而且实词多来自教材。③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 ④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

2、人物性格由单一趋于复杂。以往所选古文语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处事或善用兵等。现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3、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近年的文言文考察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4、更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

为此,我们来学习以下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运用“三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意,需做到三动,即动口、动手、动脑。

1. 动口,即读。首先要读原文段及有关注释和作者及出处。这是初读,因而可以不求过细的推敲,只求懂得本文段说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即可。有关注释和出处及作者介绍等内容会对考生理解文章意思有启发作用。其次,要读文后所设诸问题答项。一方面可以让考生带着问题再去重新仔细阅读原文;另一方面又可以让考生明白文段中哪些是重点、难点,以便进一步仔细推敲。纵观近几年的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它往往只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选项,这样对考生理解文意又是一个极大的帮助。最后,在“动手”.“动

脑”两步骤完成后再重新阅读文段,以加深或纠正对文段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文意大体把握的目的。

2. 动手,即画。首先,在初读文段时画出人名,确定主要人物,这里应注意一点,古人有名又有字,如张衡,字平子。其次,画出官名.地名等专用名词,这样考生再读完文段后能理解本文段所讲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及有关涉及到的人物。最后,画出疑难点,带着疑难点读注释及文后所设诸题,以便在以下几个步骤中解决。3. 动脑,即联系。首先要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文语境,推导各别词句的意义;其次,要联系课本中所学的词句知识。高考试题的原文不管引自何处,它的考查点都来源于学过的课本。如2000年第11题D选项,“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中“信”解释为使者,在《孔雀东南飞》中有“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中的“信”就是使者的意思。可见在复习过程中,考生不应该丢弃课本。整体把握文意练习:

一、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注:①约:贫困。

1、综合上述材料,孔子对“富贵”与“快乐”持怎样的观点?

2、结合孔子的观点,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富贵”与“快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2012级 人教版语文选修 编号:4.10.2 编制时间: 2014.4.14 编制人:董会军 审核人: 审批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组内评价:

答案 答案

一、1、富贵是人们的正常欲求,并不绝对排斥富贵;但在富贵与道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坚守道义。道

一、1、富贵是人们的正常欲求,并不绝对排斥富贵;但在富贵与道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坚守道义。道德修养完善,具有仁德的人,内心无私,安于贫贱,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长久快乐;小人内心充满杂德修养完善,具有仁德的人,内心无私,安于贫贱,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长久快乐;小人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

2、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财富与地位的时候,如果以损害道德、触犯法律为代价,是不可取的,应

2、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财富与地位的时候,如果以损害道德、触犯法律为代价,是不可取的,应该感到羞耻。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面对富贵的诱惑,该感到羞耻。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面对富贵的诱惑,应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择手段。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看轻物质享受,保全了自己的人格,才能求得精神上的安宁,求得长久的快乐。

二、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解析:落实“事、为、辟、充”四个词。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②解析:落实“向、道、富、是”等词以及省略、判断等句式。

三、1、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2、无为,既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没有行动”。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违背自然本性”。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

四、1、会导致君主臣子等人遗臭万年;史官自身将受到很大的伤害:或处以刑罚,或被人嘲笑;绝大多数史官缺少刚直不阿的气概。

2、坚持原则的客观,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公正,不媚权贵的独立,不畏强暴的刚直,激浊扬清的宣导。这些精神可以让一个人、一个民族挺直脊梁,固守精神家园(从以上任意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五、1、“老人”的可笑之处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庸俗无知;“一人”的可笑之处是:不动脑筋,迷信盲从。

2、在两难境地之下,故此必然失彼;仔细权衡,避免鱼与熊掌兼失的情况。注意问题中的“通观”二字,避免单从人物的角度考虑。

六、1、人伦道德即是天理,天理与人欲是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互为消长关系,人应该彻底消灭人欲,让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发挥主导作用。

2、对社会稳定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操守;但由于它在人的欲望问题上采取了过于抽象和消极的态度,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压抑、扼杀了人们在自然和正当欲求。

七、1、依据文意简要说说“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造境指的是理想派,即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境指的是下文的写实派,即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联系:二者的写实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2、试分别举一个“造境”与“写境”例子。

写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造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应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择手段。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看轻物质享受,保全了自己的人格,才能求得精神上的安宁,求得长久的快乐。

二、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解析:落实“事、为、辟、充”四个词。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②解析:落实“向、道、富、是”等词以及省略、判断等句式。

三、1、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2、无为,既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没有行动”。真正含意应该是“避免违背自然本性”。要求统治者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动辄随意颁布这个法令、那个制度;或朝令夕改,不讲政策的连续性,用顺应自然不搅扰人民的方法安邦。这种充分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

四、1、会导致君主臣子等人遗臭万年;史官自身将受到很大的伤害:或处以刑罚,或被人嘲笑;绝大多数史官缺少刚直不阿的气概。

2、坚持原则的客观,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公正,不媚权贵的独立,不畏强暴的刚直,激浊扬清的宣导。这些精神可以让一个人、一个民族挺直脊梁,固守精神家园(从以上任意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五、1、“老人”的可笑之处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庸俗无知;“一人”的可笑之处是:不动脑筋,迷信盲从。

2、在两难境地之下,故此必然失彼;仔细权衡,避免鱼与熊掌兼失的情况。注意问题中的“通观”二字,避免单从人物的角度考虑。

六、1、人伦道德即是天理,天理与人欲是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互为消长关系,人应该彻底消灭人欲,让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发挥主导作用。

2、对社会稳定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操守;但由于它在人的欲望问题上采取了过于抽象和消极的态度,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压抑、扼杀了人们在自然和正当欲求。

七、1、依据文意简要说说“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造境指的是理想派,即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境指的是下文的写实派,即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联系:二者的写实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2、试分别举一个“造境”与“写境”例子。

写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造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知者乐(lè)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î)山,仁者乐(yaî)水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2、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3、其它自学内容:

学生自学教材第19页“阅读指南”之“《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了解孔子以及儒家的主导思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

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解读:

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得到我的关怀爱护。”(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关怀爱护)

解读:

这则语录中,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谈人的立志。

4..“雍也”篇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作为快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根本看不上眼)。”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解读:

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应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解读:

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解读:

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五、学习孔子有何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推荐阅读:①于丹《<论语>心得》;②钱穆《<论语>新解》。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尝试全文翻译。2.预习《<老子>五章》。

七、课外拓展 关于君子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 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第三篇: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③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1)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4分)(1)材料①②反映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1分)即明知不能做到却坚持去做,竭力而为。(1分)材料③反映了道家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则安然不为的淡然的处世态度,(1分)即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必费心去改变它,保持一种自适的态度。(1分)(2)认真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8分)(2)示例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要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不可”面前,我们决不能轻易放弃,要敢于抗争,迎难而上,逆流而进,有一种征服的勇气。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听天由命。如此,又怎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的奇迹发生呢?人生难免经历苦与痛,只有敢于拼搏,才有成功的机会,即使不成功,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二:人生需要一种顺其自然、保持自适心态的处世态度。我们处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活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艰险。面对种种艰险,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分勉强,冷静而不盲动,不被外物所役使,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这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备考指南

1.疏通文意,读懂原文——读懂。2.认真审题,明确方向——审题。3.联系教材,把握精髓——提要。4.联系现实,思考人生——联系。5.组织答案,条理清晰——条理。解题步骤:第一步 明确观点

第二步 阐述理由 扣文本 联现实

第三步 作出结论 真题体验——2011湖南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 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真题体验——2013湖南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答案] 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答案] 示例:我认为,学习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中的学习,贵在学思并进,思问同行,如此方能有大学问、大思想,然后方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远游中的学习,其实是实践书本理论的关键,将书本上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则始有大胸襟、大眼界。在无止远游中,学习方有了更高的升华,人心亦终得到天地的洗涤。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等)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真题体验——2014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随堂演练

材料: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 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思路指导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方法指导:抓关键词、疑问点

示例: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示例:“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确观点)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阐述理由)

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做出结论)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宋牼①对孟子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②,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孟子说:“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像这样,做臣子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译自《孟子•告子下》,略有改动)

【注】 ①宋牼,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牼音kēng。②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1)本段文字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3分)

答:【参考答案】(1)孟子认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或仁政思想)(3分,因未能穿透文本和不了解孟子而答成“仁义”思想仅给1分。)

(2)请分别从人际交往和商业经营两个角度,联系实际,阐发本段文字内容的当代意义。(6分)

答:(2)答案示例:讲究仁义是与人交往的根本,事业成功的保证。(明确观点)

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朋友、同事,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关爱和温情,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利尽而情终。(紧扣文本)这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真诚关爱,这样才能营造温情的生活氛围,获得温暖的人生感受,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联系现实)

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者可以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在经营中应讲究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营利应以有利于社会与他人为前提,商业经营也应该讲究“仁义”,像李嘉诚,连他的商业对手都非常信任他,他以其人格魅力获得了事业成功,而像三鹿集团,不顾人民健康来牟取利益,最终一夜垮塌。这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商业经营者应有人文情怀,应讲究“仁义”。(扣文本,联现实)

总之,讲究仁义会让我们收获成功的人生(做结论)课堂总结

• 1.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文本大意。2.结合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精髓。• 3.掌握题型,语言表达流畅规范。• 课后作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须、、。(3分)•

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 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

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同上)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 辨上的观点。(4分)

示例: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1分)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1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2分)

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 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

示例: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2分)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又如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

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4分)

(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

【参考答案】(1)① “主敬”是修身之要: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②“主敬”是处事之要: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主敬”而使人正直,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和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举例恰当2分,分析恰当3分。)

第四篇:穿越语言隧道,研读文化沉淀

穿越语言隧道,研读文化沉淀

喻语言如茗,品味中西语言文化之浓香

张素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把语言比作一杯浓浓的茶,让我们品尝那来自远古的大洋两岸之茗香。在浩淼的语言海洋中,比较中西文化沉淀的斑斓碎片。觉感到是两种语言的脉息、文化的网络、理念的构建都有着各自的自然规律。从中西语言赋予礼貌的意识里评味两种语系间彼此多彩的文化寓意,仿佛跨越大洋,穿过两条心路隧道,捡拾文化沉淀的点滴斑斓的碎片,探索心灵的秘密。从而得到对语言的把握。一种文化对外界万物的注意与忽略,选择与舍弃通常是无意识的,对周围事物赋予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文化感知的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走进语言宝库研读中西方语言表层的后面,看到的是文化风俗的巨大差异。

关键字:语言,文化,礼貌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无论言语方式如何本该无可厚非。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隐射出语言的轨迹。1.孰是孰非——称谓有异

1.1 社交称谓

倾听中西两种语言的称谓,朔源文化之别。中国人的社交社交称谓有职务、职称、职业等名称。有时真的不知道加何桂冠以取悦一人。即使毫无桂冠也要加一老字以示尊敬,如:“老张”、“老爸”、“老首长”或“老大哥”等,这是尊老之美德,谦和之祖训,礼貌之惯俗,这对于东方人来说蕴意重要即使这种称谓语复杂的程度让国人自己都有几分畏惧。

英语的称谓简单了许多。一般不用行政职务、职业等名称。在姓氏前加“Mr、Mz、Miss”等足以。“头衔”并不重要。但姓氏前加“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博士)等专业称呼以示对专业人员的尊敬还可多见。西方很随意,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员工可以直呼上司的名字,年纪小的直呼年纪大的名字。在西方文化里,“老”(old,senor,elderly)却是“无为”“无用”“走向衰败与死亡”的象征。所以千万注意不可用来称呼年长者。

走向两类称谓的后面,探其文化之源,中西称谓体系的不同展示了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人的头衔那般不可忽视,是因为那象征着权势、级别,社交能力和管辖领域。这是中国社会现实折射的语用真谛。那是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统治的结果。西方是法制国家,权力、地位淡泊很多,强调平等,人权大于职权。不过,今天的中国也在走向进步。1.2 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次第分明,体现了古老中国的长幼之级、男女之分、内外之别、亲疏之理。如称父亲的父母为“祖父、祖母”,称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以及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等。

在英语中只有“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Grandson 和Granddaughter”统称。“堂亲”和“表亲”也只有“cousin”一词。甚至在家庭中,子女可直呼长辈的名字。这在中国岂敢有此妄为。

文化基源,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男尊女卑。从历代皇亲贵族便可了然。而西方强调人权与人格平等便少了几多称谓的繁杂与麻烦。

2.异彩纷呈——关注问候 2.1 相见问候语

中国人见了面一般问:“你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1 “你去某地吗?”(Are you going to„?)

在西方,此类问候不如不问。反倒弄得尴尬。即所谓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他们以为 你在追踪别人的行踪,窥探别人的私事。

2.2 别后问候语

“好久未见,你一点没变。”(Haven' t seen you for ages!You haven' t changed at all!)

“你还是那么年轻!”(You still look young!)。

中国的别后语体贴,热情,赞美,或许有几分虚伪。西方人对那样的问候并非认同。甚至会让外国朋友很不高兴。因为西方人追求进步、变化、发展。所以他们接受不了如此美好的赞美。如果他们已经老了,还会觉得茫然不知何处此言。2.3 校园问候语

中国校园的简易问候语是见到老师时,直呼某某老师,师生都知道这是在打招呼。可是,外教却误以为你需要帮助,他会停下脚步回答:“Yes?”意思是有事吗?

其实,在英语中,问候很简单:“Hi!”或“Hello!”或“Hi”和“Hello”后面加上对方的名字。也可用含有祝愿性质的见面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Nice to meet you.等等。

如何问候无需褒贬。那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人,其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不同而已。只要增进了解便可相互接受。

3.思源析语——承接赞美

3.1 回馈赞美

中国人对别人赞美回馈是,习惯上先否定对方的恭维,再贬低自己一番,如: A:You look beautiful.(你好漂亮。)B:No,I’m old and not beautiful.(不,我老了,也不漂亮了。in Chinese)。

在英语中,被称赞人直截了当地否定对方的评价,违背了话语规则,违背了社会规范,破坏了交际双方的关系,甚至导致交际无法和谐进行。所以致“Thanks!”(“谢谢!”)以示接受。如: A:You look beautiful.(你好漂亮。)B:Thank you!(谢谢你!in English);

明察其源,赞美语是各种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美国著名作家Mark Twain说过:“我可以靠一句赞美的话生活两个月。” 英国戏剧大师Shakespeare也说过:“对我们的赞扬就是付给我们的酬劳。”可见,善于使用恭维语,会给交际双方带来益处。而承接赞美的语言却风格迥异。原因在于中国人对别人赞美是谦虚原则,谦虚是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美德,在接受他人赞赏时,应表现出谦虚的姿态以示礼貌,以免被认为骄傲自满缺乏修养。

西方人遵循Leech的“一致原则”即减少自己与对方在观点上的不一致,迎合对方的恭维,3.2 谦虚语

中国人邀请客人去家中晚宴常说: “诸位,星期天晚上可否赏光到寒舍吃顿便饭?”即“Would you honor me by coming to my humble home to a simple meal on Sunday evening?”这常常让西方人难以接受甚至引起他们的不快和误解。比如,美国人会觉得是一种侮辱,因为既然房子不好(humble home),菜不好(simple meal),为何还要请我们去?而去后一旦发现房子好,菜好,却偏要说得那么糟糕,岂非虚伪? 西方人更喜欢直白,如,“I' d like to have you come over for dinner Sunday evening.”(请你们星期天晚上到我家吃饭。)”。

这或许源于美国哲学家Grice言语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他明确指出了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使交际的过程朝着默契和合作的方向发展,说话人说的话要简洁、清楚。中华民族是个谦虚谨慎的民族。话语中富含谦卑感。谦虚本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礼貌。但是,过分的谦虚就会使人感到虚伪、不真诚,会冲淡彼此之间的感情。

4、各有千秋——话语与修养 4.1 致谢与道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在致谢道歉语的使用频率”上远远逊于西方人。在西方国家,无论级别辈分,不论场合怎样,人们常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都常说“Thank you!”。

按中国人的传统,下级为上级办事,晚辈为长辈效劳是应尽的义务,上级和长辈无需致谢。“上”犯了“下”也无须道歉。

原因何在?西方人拥有个人权益至上和强烈的价值理念。凡为你做事的人都花了时间、精力,而时间、精力就是金钱。西方人的致谢道歉行为是以言辞方式认定他人的权益和价值,维系良好的交际关系,包括亲密的人在内。中国的传统是“上尊下卑”理念即权利至上辈分至上。那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传承。

4.2 道歉场合

在中国请客吃饭或参加活动结束时,宾主道别是以相互道歉的形式进行,主人说:“招待不周,请多多见谅。”客人道:“真不好意思,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等,在英美通常是主人感谢客人参加,客人感谢主人的款待,如:“Thank you for a lovely evening.”。

国人与西方人所用的收授礼物的客气语亦大不相同。英美人收授礼物重在形式,不在礼物的价值,往往是道个谢欣然受之。而国人却常常看重礼物的价值,以“埋怨”客人不该破费之类语词和拒绝与无奈形式受之。道歉者似乎是客人:“东西不好,不成敬意,烦请收下”。

这所体现的是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礼仪方式及礼貌原则。5.文化排斥——话语小忌

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习惯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厚蕴藏。英汉禁忌语具有相似的“外观”却根植于相异的“内涵”。5.1 询问语

当我们看见朋友好像生病了,按中国传统的方式会问: “你病了?”,“你该去看医生。”或者“你该去买些药”表示关心、友好。

西方人避免说:“Are you ill?” 甚至说:“You should go and see the doctor.”,“You should go to buy some medicine.”,这会让他们难堪,还会伤了人家的自尊心,似乎有些侮辱。而询问健康的口气委婉、诚恳些倒可接受。如说:“You look rather pale.Are you all right?”(你看上去脸色不好,还好吗?),“You seem tired,are you OK?”(你似乎有些累,还行吗?)。

道理是在西方世界,个体价值得到广泛认可,没有人赋予他人关心别人的义务和权利,反之亦然。中国却以扶老携幼,关照他人为己任。

此外,询问年龄、工资、物品价格、婚否等是中国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在西方却是禁忌语。

在美国,询问某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是无礼的表现,所以美国人不会问一个中国人:Are you a Party member?在中国这样的问题似乎随时都会遇到,甚至人们更希望炫耀自己的党员身份。因为“党员”应是中华民中的先进分子,往往高于普通百姓。中国基于其特殊的体制文化,把权势、政治、信仰、伦理融为一体,伦理是政治的伦理,政治信仰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忌讳这些问题是为了避免冲突。其次,美国人认为选择宗教信仰和政治党派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过问。

6.结语

语言承载着各族文化的流程。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质,是文化的一部分,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对人生的看法。了解一点中西语言的差异可以克服从自己的视角 3 看待英语文化的狭隘和局限,以致从学习中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本领。

当我们潜心品味中西文化差异之时,可谓英语研学的点缀。俨然在翻阅中西文化的篇章,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庭院中徜徉。

第五篇:研读童话课题总结

课题总结 ——《通过研读童话故事 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子课题 童话——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具有丰富想象的,转为孩子们而创作的虚构故事,多少年来,它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去读它、讲它,也使他们从故事人物的真、善、美,假、恶丑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童话占有一定比例,每个故事都对孩子们有着教育的意义。因此,本学期以来,我们学校语文组的教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充分挖掘童话的特点,扎扎实实开展了以 “通过研读童话故事 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主题的阅读教学研究,以童话教研为载体,以童话作文活动为主线,以课内外阅读童话为主渠道,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了学校语文教学特色。

一、让童话故事陪伴孩子成长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们借助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开展了每日讲一个童话故事活动,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具体做法是:每一次语文课前三分钟,由学生到讲台前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从童话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童话伴随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让童话阅读走近孩子心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情感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就离不开一本本好书,好书是作者赠送给人类的礼物。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童话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奠定厚实的文化功底,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诵读目标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小故事大道理》《哈利波特》《皮皮鲁》等,在此基础上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其他名著经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1、多种途径开展阅读童话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

(1)成立图书角,利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积极配合,纷纷把自己最喜爱的故事书带到学校,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各班的图书角很快就成立并丰富起来。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交流环境建立以后,鼓励、吸引学生自由阅读。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互相讨论书中的内容,倾听同伴的讲述。

(2)在课堂上进行绘本童话阅读指导,一方面让学生看书中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来猜想故事情节、描述故事内容。我们班坚持每周的阅读课上阅读一个以上童话故事,有教师讲故事、听录音故事、由全班共同阅读童话,也有请同学来讲故事,从中培养他们爱阅读、爱倾听的习惯。同时教师引导对童话故事进行回忆、提问,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童话故事演讲比赛。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学生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我们让学生自己练习复述或配动作讲故事,也可以几个人组合边讲童话边演童话,然后每个月在班级开展一次讲童话比赛。本着让人人参与的宗旨,在童话演讲的过程中,配合音乐,运用语言、肢体动作、表情、道具等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来扮演各种角色,展现童话故事的内容。并评出优良者,颁发奖品,激励学生阅读童话,在童话中汲取知识养料,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3、每个月都有针对性地利用童话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卫生、安全、文明各方面进行渗透教育,规范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童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教材,不但容易接受,还蕴含了许多知识、道理,如《灰姑娘》培养学生善良纯洁、以德报怨、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德;《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让学生明白现实的残酷和无奈,是他们有良好的认知态度和科学的认知方法;《金鸡蛋》教育学生不要贪得无厌;《强盗和新娘》是要学会独立思考,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帮助幼儿纠正的不良行为习惯,明白做人的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开展听童话抄录好词好句和仿照童话进行创作。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准备抄录本,把童话中好词好句抄录积累,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丰富多彩。

三、实验阶段性成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吸引那些不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如何动员那些胆小的学生大胆地去说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摸索,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如:评比法、奖励法、合作法、表演法、绘画法等等。

四、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1、学生注意力普遍更集中,持续时间更长,在倾听能力上更具有优势,在他人说话时不轻易插嘴打断。

2、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强,敢想敢说,能说会说。在编讲故事时,能讲出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有描述有对话,有情节有结果,有表情有动作,有自己的创新。

3、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更强。

4、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进行类比,会自我反思。在情感上更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在思维能力上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强。

四、实验反思

我们在教育理论上学得还不够,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我们将在总课题组的统一部署下,在省、市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不断进取,把课题研究深入进行下去,争取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下载文化经典研读总结(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经典研读总结(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读教育专著活动总结

    研读教育专著活动总结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承担着“立人”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静得下心来,学习,思考,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徜徉在思想和知识的海洋中,多一些书卷味儿,少一......

    新课标研读

    研读新课标 解读新变化 7月15-19日,长沙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2012年暑期长沙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课标新教材培训班。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个培训班中的一员。培训期间,湖......

    研读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研读修订《课标》,探索有效教学 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学习,我了解了修订《课标》与实验《课标》的“变”与“不变”,知道了为何要“变”,“变”后的益处,教学工作中如何紧扣课标等......

    经典研读练习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研读论文的得失总结5篇范文

    研读论文的得失总结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不知不觉中 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 是你......

    孙子兵法研读论文

    《孙子兵法》站在战争的角度,对战争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军事理论,在实际的指导战争中,起到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作用,是军事著作的精髓,有着严密的逻辑和可行的方案。 通过对......

    研读教材三

    三、研读教材 (1)整体把握教材:要研读所任学科整个学段的全部教材,架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提倡精读高一学段教材。 (2)深入钻研教材:深入钻研......

    研读《弟子规》有感

    研读《弟子规》,规正己心己行,倡导孝道、师道、王道,写下心得体会。研读《弟子规》有感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清代李毓秀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