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时间:2019-05-12 14:4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第一篇: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

中职文化基础课(简称文化课),指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的,满足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文化基础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学科教学中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将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本课题国外、国内研究现状

德国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课有德语(母语)、政治(或宗教)、英语、体育等,德国文化课教学是中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肩负着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责任;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是从事职业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它是进一步扩展知识和技能,继续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双元制”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闻名于世,而“德国制造”也以其高精品质赢得了全球顾客的青睐。

美国的职业教育称为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CTE),现今形成了以综合高中为主体、依靠区域CTE学校或中心的基于职业生涯群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有三大机构共同提供:综合高中、全日制CTE高中和区域CTE学校或中心。综合高中的职业教育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职业教育主要提供一些选修课程或开展“职业生涯学院”等专门项目,校外职业教育主要依托区域CTE学校 1

或中心开展。

日本中职教育以学科为本位,增设很多新学科,实施职业教育多样化、细分化的政策,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数学、英语等基础学习比专业技术更重要。总之,日本对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读、写、算基本能力。

目前我国各地已掀起中专文化课新课改的高潮,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但是在内化中专文化课的意义,提高中专文化课的意识,迫在眉睫。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贯彻中共十八大的会议精神、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构想、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文化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但是当前的我市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理念落后、教与学相分离、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中职文化课教学现状总体现状仍是:耗时、费力、低效。文化课老师大都循规蹈矩地按教学大纲要求,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制定的教学任务;大都僵化地遵循普教的教学模式授课,完全不考虑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学力差的现实。长此以往,对中职学校发展不利,对中职教育不利。不仅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学应有的效果,而且进一步阻碍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难以适应21世纪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笔者在本文中深入剖析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现实困境及成因,提出文化课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为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子。深入研究此课题,有利于广大中职教育者进一步认识中职文化基础课的重要地位,在实践中更应注重对中职教育中如何发挥文化基础课教学应有的作用。促使文化基础课教师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使我校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我校一线文化基础课教师以及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研究思路

第一、查阅或网上搜索有关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方面的政策、文件、报道、评论、论文等资料,全面、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

第二、通过调查问卷、电话、网络、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有关我校文化课教学情况。

第三、分析当前我校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第四、通过多听课、上课形成课例集。

第五、协调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教师依据本学科特点,遵从适应本学科教育的要求,在文化课教学中自觉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改革。第六、开展文化课教学互动实践活动 第七、试行方案、形成研究成果。

通过调查我校文化课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探究科学合理的文化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提升学校教学的质量,促进我校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部分 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探讨文化基础课的特殊性及在中职教育中作用,透视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并深入分析困境存在的原因,提出全面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二、研究内容

(一)简述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在中职教育中开展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关于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但都有一个共识: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变得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总的来说,具体来说计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基础课教学是实现中等职业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信息急速变化和更新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以及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意见》中明确指出,中职学生“应当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制定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3:3”。由此可见,文化基础课教学是实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确定的中职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

2、文化基础课教学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瞬间千变万化,竞争空前激烈,仅靠掌握一种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求,只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才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使得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生产工作中对知识需求的日益增加,完成工作更多取决于人丰富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果敢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需求,都彰显了文化基础课教学对一个中职学生在当今社会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文化基础课教学是增强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适应市场成为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条件,有着深厚文化基础的学生在就业中必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就业后会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比如在文化基础课中的的口才、演讲、调查等实践训练,为中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环境。此外,中职文化基础课程中哲学、经济政治、应用文写作等能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4

提高解决实际生活、工作问题的能力。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为中职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提供了可能。

(二)调研我校文化课教学现状、揭示文化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

1、文化课定位的模糊

2、处理专业技能课与文化基础课二者关系存在的困惑

3、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的缺失

4、我校文化基础课教材存在的不足与各专业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分析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的原因:

1、受市场经济功利性因素的影响

2、管理者缺乏现代课程改革意识

3、文化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

4、中职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找出解困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应增加课程改革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力度

2、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3、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培育自身良好的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三、创新点

本研究透析新世纪中职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其原因,提出了解除困境的策略。诸如: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建设及投入;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等对策,以期能为未来的中职教育中文化课教学提供可鉴之蓝本。

从国家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层面、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方面探讨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及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弥补以前研究仅从课改、教师层等单方面泛泛而谈的缺陷,有利于为我校中职文化课教学提供可鉴之资。

第三部分 研究思路、方法及实施的步骤

一、研究思路

第一、查阅或网上搜索有关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方面的政策、文件、报道、评论、论文等资料,全面、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

第二、通过调查问卷、电话、网络、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有关我校文化课教学情况。

第三、分析当前我校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第四、通过多听课、上课形成课例集。

第五、协调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教师依据本学科特点,遵从适应本学科教育的要求,在文化课教学中自觉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改革。第六、开展文化课教学互动实践活动 第七、试行方案、形成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法、互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个案研究法等。分解如下: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分析成因及对策。

个案研究法:对不同学科进行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规律。

互动研究法: 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完善教与学的行为。

教育叙事研究法:通过研究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及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背后的文化课教学的方法技巧。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搜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2-2014.4):收集资料,确立课题,开题报告 负责人:宋洁

第二阶段(2014.3-2014.5):对课题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负责人:宋洁

第三阶段(2014.6-2014.10):小组成员所在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考察和调研。

负责人:孙丽、王采栾、王晓蕾、韩灿月

第四阶段(2014.9.-2014.10):课题组成员对所在学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 负责人:孙丽 史随林、朱洁

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课例集,完成调研报告和阶段小结。负责人:宋洁、王采栾、王晓蕾、徐宝安、张继英、董继红 第五阶段(2014.10-2014.11):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课例集 负责人:孙丽、史随林、王采栾、王晓蕾、第六阶段:(2014.10--2014.12):课题组成员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完善提高,写教育教学论文。负责人:宋洁、孙丽、史随林、王采栾、王晓蕾

第七阶段(2015.1—2015.4):课题总结。对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加工, 深入思考,寻找规律,写出研究报告。负责人:宋洁 孙丽

第四部分 研究报告

一、我市职业教育教育文化课教学现状和特点

贯彻中共十八大的会议精神、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构想、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文化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深入研究此课题,有利于广大中职教育者进一步认识中职文化基础课的重要地位,在实践中更应注重对中职教育中如何发挥文化基础课教学应有的作用。促使文化基础课教师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使职业学校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我校一线文化基础课教师 7

以及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为了更好我校发展职业教育,我们根据我校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切实起到促进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我校职业教育整体文化课教学的水平,我们面向广大职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开展了课题问卷调查的活动。希望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参加我校职业教育整体文化课教育的老师与学习的学生对职业学校文化课的理解和感受,也向广大教师征求推进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及管理和学课题研究的意见。

二、调查问卷及结果

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文化课情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平顶山市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研究调查小组,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愿意抽出时间来填写这份调查问卷。这是一项关于有关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的调查问卷,是为我们平顶山市职业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努力,请您放心大胆的作答。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期待您的参与!(该问卷可以多选)

(参与人数:51人)

1.你为什么来职业学校上学()

A中招考试分数低,上高中考大学没有希望。(26人)B 家庭经济低,为减轻家庭负担(15 人)C想学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好工作(10 人)D其他(0人)2.你怎样看待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课()A学不学无所谓(20人)

B学好文化课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为将来打下基础(11人)C学好专业课能走天下(20人)

3.当别的同学上文化课踊跃发言时,你是否会或者想像他们一样来配合文化课老师的教学()A 会(10人)B 偶尔会(26人)C 从来不会(15人)

4.当别的同学上专业课实践时,你是否会或者想像他们一样来配合专业课老师的实践动手操作教学()A 会(36人)B 偶尔会(15人)C 从来不会(0人)5.上课时有的同学会把文化课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记下来,你会像他们一样吗?()A 会(13人)B 偶尔会(22人)C 从来不会(10人)D 没有发现同学记重点(1人)

6.上课时有的同学会把专业课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记下来,你会像他们一样吗?()A 会(29人)B 偶尔会(13人)C 从来不会(3人)D 没有发现同学记重点(1人)

7假如你上课从来不听,现在换老师,讲课生动,你是否觉得你越来越喜欢上这门课?()A 是的(40人)B 偶尔听听(3人)C 像以前一样(3人)8.上课你无意中看到同桌在玩手机,你会怎么做?()A 和他一块(20人)B 制止他(3人)C其他(29人)9.同学文化课考试成绩优异,受到老师的表扬,你会怎么想?()A 为自己打气,向他学习,下次也要超过他(44人)B没想过(6人)C他受表扬和我没什么关系(0人)D 学习好没什么大不了的(1人)10.你能独立完成作业吗?()A 完全可以(15人)B 可以完成几门(35人)C 几乎不能(1人)11.你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A 对自己喜欢的科目用的时间多(34人)

B基本是平均分配(13人)C 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5人)12.你认为目前文化课的教学方式()A 很好(5人)B 一般(29人)C 很糟(12人)13.你一般上网花在什么事情上的时间最多?()9

A 聊天,游戏(14人)B 浏览新闻(6人)C 查一些学习方面的资料(18人)D 其他(14人)14.如果你发现这节课你感兴趣,你会选择()A 好好听课,做好笔记(50人)B随便听听(1人)C 感兴趣是感兴趣可是还是不想听(0人)15.你在学习文化课时最喜欢的教学方式?()A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42人)B 在实践中学习文化课(40人)C 文化课课堂上练习题较多(14人)D 无所谓(8人)16.父母对你的学习成绩()

A 很在乎(0)B 一般(44人)C 漠不关心(6人)17.和家人吃饭时,和你聊的最多的是()

A 学习(27人)B 随便聊一些(14人)C 其他(9人)18.你认为你学习文化课的困难来自于

A 对概念不理解(12人)B 读不懂题目的意思(10人)C 虽能读懂题目,但不知道怎么答题(25人)

D找不出题目的隐含条件(22人)E 粗心(22人)F 上课没注意听讲(19人)

G 老师分析例题能听懂,但是自己做题目就不行(27人)19.文化课老师上课所教的课程你能否听得懂 A 听得懂(11人)B 基本能听懂(19人)C 有时能听懂(20人)D 一点也听不懂(0人)20.你觉得职业学校文化课不学的主观因素是()

A专业课重要(35人)B文化课是副课,不重要(12人)C想学好(2人)

通过问卷、访谈、平时的细心观察,了解到当前的我校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理念落后、教与学相分离、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中职文化课教学现状总体现状仍是:耗时、费力、低效。文化课老师大都循 10

规蹈矩地按教学大纲要求,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制定的教学任务;大都僵化地遵循普教的教学模式授课,完全不考虑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学力差的现实。长此以往,对中职学校发展不利,不仅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学应有的效果,而且进一步阻碍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难以适应21世纪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得知以下我校文化课教学现状及文化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

三、调研我校文化课教学现状、揭示文化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一)文化课定位的模糊

在教育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是搞好其它课程教学的前提,在中职学校课教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个文件体现了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上述文件笼统的表述使得学校、教师及研究人员对中职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产生多种理解。在中职教育中,文化基础课被教师视之为任务,使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位置。目前中职文化课教学大纲没有明确规定中职学生必需的文化课基础知识所涵盖的内容,导致教师无规可依,只能依靠教材及教参来把握,且在具体教学中随意性大。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更是无所适从,学而无法。此外,文化基础课教材使用参差不齐。定位的模糊,使中职文化课教师很难系统地把握文化课的教学思路,这与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严重背离。

(二)处理专业技能课与文化基础课二者关系存在的困惑

中职学校大多以专业教育为主,文化课为辅。人为地造成“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困境。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设置应有适当合理的比例。但部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中职学校难以把握。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基础课,市区职业学校能完成《新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一般教学时数不得少于32至36,而我市县区职业类学校少安排德育课课时,有的甚至不开德育课现象。而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智能和技 11

能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管理者来说,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何兼顾专业技能课和文化智能课,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如何将文化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成为其头等重要任务。对学生来说,面对市场的竞争以及有限的学习时间,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兼顾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感到困惑。

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一直以来,中职学校教育都是采用分科教学,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众所周知,知识的各个领域总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技能是可以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例如,语文是容纳量很大的一门学科,除了其本身的知识体系外,在日常的读、写、听、说活动中会大量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是最不能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的。然而,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基础课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基本处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脱节状态。导致了部分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了应用文的写作却不会写经济合同,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学习了说明文不会写制图说明等等怪现象的出现。这种语文教学理念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科本位意识使语文基础课失去了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三)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的缺失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发展。当前中职学校语文基础课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互动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普遍存在不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求创新,但求及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的“一书、一板、一支粉笔”,仍然是目前一些中专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堂课灌输到底,缺乏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两张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不粘连。这成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痼疾,严重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常见的这样的场面:教师在讲台上自编自演,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口干舌燥。台下学生“自学”,甚至是呵欠连天,吵吵闹闹。然而,部分教师不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却自认为已圆满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其实,教和学二者的值是相等的,就像买和卖一样„„ 12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来做的,并且是为了自己而做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教师是一名向导和指导者,教师掌舵,而驱动船只前进的力量一定只能是来自学生。” 在学生方面,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但由于中职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在文化素养上有较为严重的欠缺,文化课基础相当薄弱,知识贫乏。如表现在:字词句掌握情况差;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普遍低下;阅读能力低下等方面。虽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基础的薄弱,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往往是被动去学习,冷漠对待,学习兴趣很快转移,从而缺乏学习目标,学习目的不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就很难配合教师教学,影响了文化基础课教学效果。(四)中职文化基础课教材存在的不足与各专业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大纲是由教育部制订的教学大纲做出统一的规定。但《大纲》所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教学目标从表面上来看很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但却过高估计了大多数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符合各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现状与需求。这种整齐划一的模式会销蚀文化课学习对于特性鲜明的专业学习有效的推动作用,也就很难满足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导致学生对文化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

《大纲》的笼统规定导致了教材编写的落后,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为例,该教材分为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作品欣赏和文言文阅读等五个板块。从五个板块的内容看,反应了该教材设计者十分注重语文基础课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但忽视了一些特殊专业对教材的特殊需求,致使他们感受不到该教材对自己专业技能培养的影响力。比如计算机、财会等专业,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影响教学效果。一些家长还向学校建议,职业中学的任务就是只要教会学生技能就可以了,学习语文并无用处。这种思想对中职学校的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分析文化基础课教学在我校中职教育中所处困境的原因:(一)受市场经济功利性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积极推进教育与社会发展接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对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表现为:中职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恶劣现象,过分追求短平快,即时效应。这种观念的存在致使学生家长、学校、政府都把办学和上职校的最终目的就是面向市场。

许多学生及其家长认为:上中职学校只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有技术就能走遍天下,又不需要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学不学文化基础课无所谓。而大部分中职学校为争得生源,迎合家长和学生口味,片面地认为职业教育仅指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终身教育、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等长期目标服务,在这种指导思想驱使下,各类职业学校几乎不约而同地把专业放在了‘空前绝后’的位置。文化课教学则成为摆设、边角料,可有可无。这种偏颇的观念使得短期内难显效果的文化基础课遭到冷遇。显然,这种观点和做法不利于中职教育本身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的一些错误导向也从中发挥了作用,一味地强调“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用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来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这种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办学思维,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者缺乏现代课程改革意识

从国家层面来讲,课程开发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质量的必由之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虽经国家多次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进行开发,但仍出现了调查中反映的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课程建设没有突出针对性与适用性,没有真正满足学生今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也就是没有体现课程开发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问题。重要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缺乏现代课程改革意识,没有充分考虑到到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需求机构档次不同、继续教育和升学的机会不等、地区产业机构对中等职业教育要求不同等因素,导致中职文化基础课教程开发的滞后,跟不上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变一级开发为多级开发,国家在注重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地方或有实力的学校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从中职学校管理者方面来讲,不可否认,专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专业技能的培养成果更易显现,能更快的体现经济效益。对学生而言,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走向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本。因此,中职教育管理者不可避免地会着重抓专业教育,忽视文化基础课教学,人为造成了“专业技能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权重失衡。此外对教育功能认识的偏颇,也导致了管理者对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认识。中职教育管理者大多按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确定教育目标,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文化基础课课程,至于选用哪种文化基础课教材随心所欲,更谈不上积极进行现代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而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和改革,势必会使现有的文化基础课难以适应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过多地重视专业课,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会成为一个不健全的技术能手。

(三)文化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

文化课基础课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基础课教师对中职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中专的文化课只不过是个点缀,可有可无。因此,大多中职教师在理论上怠于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求创新,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教学方法使教育和教学流于一种单向的信息输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分裂状态,从而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据本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方式‘很好’的仅占9.1%,‘一般’的有58.13%,‘很糟’的有23%。82.3%的学生主张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79.85%的学生主张在实践中学习。26.30%的学生主张文化课课堂以做练习题为主,11.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中职学生对当前中职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可,从而使得文化课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正如《叶圣陶教育论集》中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绝熟之功弥深”。此外,大部分文化课教师是为文化课而教文化课,对专业课缺乏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专文化课的关联性,让学生不能感受到文化课学习带给专业学习的好处,导致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漠视。

(四)中职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缺乏正确学习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的无知。大多数学生对上职校以及文化基础课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偏差。从问卷调研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选择上职校一是因为无奈,普通中学进不了,只好来上职中;二是为了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找份工作,至于是否是为了多学一点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从来没有想过,也觉得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将来当工人没有多大关系。”并且在 “职业”的导向性影响下,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学生们“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比较明显。

在对文化基础课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同时,“快餐文化”的盛行以及中职生所接触的媒体不规范语言表达的充斥,对中职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多中职学生沉迷于流行而不重视传统,心浮气躁,一窝蜂地套用时尚流行语,在词语使用方面出现不以为错、窃以为喜的“硬伤”。这些负面现象自然对中职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中的态度和学习动机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学习文化基础课动机不强,只是处于消极应付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等。据对平顶山市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认为文化课学习对中职生“很重要”和一般的学生各占31.13%和68.87%,过半数(69%)的学生对学习文化课只是“一般”程度的喜欢与努力,这对职业学校文化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对中职学校发展不利,而且进一步阻碍了我市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

五、找出解困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家有关部门应增加课程改革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力度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和建设应该做到理论先行,要组织一批包括教育界、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者以及社会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因为各方专家在各自研究领域能从更高层次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文化基础课程的基本问题和改革方向。但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仅凭理论研究者就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课程研究改革的力度和投入,制定合理的规划,建立完善的实施机构和机制,16

采取合理的步骤,政府、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及基础课教师通力协作,完善学术参与机制,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使课程改革成为一种连续的社会性行为,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业务素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国家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文化基础课教师培训的投入。近些年,国家及相关部门也组织了一些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但许多流于形式,高谈阔论,没有切合实际,空洞无物。培训理念落后,培训面较窄,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质量不高。因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文化基础课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制定教师培训提高计划,确定培训重点,优化培训形式,立足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师综合素质,逐步使文化基础课教师适应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中职教育、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增强后劲。

(二)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管理者首先应摈弃教育功利思想,因为教育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过分注重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解。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说明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具有经济功能外,还应具有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个性的功能。文化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兼顾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训课三课的关系,因为文化课,不仅仅为专业课或实训课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相应人才的文化素质。总之,中职学校要增强社会竞争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应该避免短视行为。只有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最终有利于中职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认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在中职教育中,不少文化课教师缺乏对中职教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17

更缺乏对我靠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关系的正确认识,他们视文化课教学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项充满乐趣的育人工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课教师大多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结果的掌握,基本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中职学生无法在文化课教学活动中介入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境界。我国教育学者王长纯先生曾说:“日常的教与学的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动深厚的不尽源泉。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实现对每日每时的常规教学的问题解决,对教与学现有发展水平的超越。这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意义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处理好文化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树立教育民主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精心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开展综合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情感、情绪、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布鲁纳曾指出:“一般说来,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可以看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文化课教师应“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且参差不齐,如果按照“整齐划一”的常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很难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文化基础课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培育自身良好的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文化基础课素质是将来择业的重要砝码。因此,中职学生应摈弃种种错误的认识,首先应摒弃重技术、轻文化 18 的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在学生的眼里,文化课的学习,学生认为能应付过关就行。对以前没有学过的专业有新奇感,学习很有信心。学生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的误区。因此,中职学生应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亲身体会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树立文化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和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的正确观念。更重要充分意识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是自身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筹码。

在学习态度方面,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基础课学习。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教师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可见,人文素养的获得要主要靠自身努力才能实现。在学习方法上,首先应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文化课学习的学习计划,既要有长远的打算,也要有短期安排,只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即使自身基础再薄弱,也能学好文化基础课。其次,要明确文化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建立是实现文化课学习动机内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最后,应做到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发挥,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如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及学生会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专题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活动。

六、结束语

职业学校文化课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中职教育固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校中职教育大多偏向实用性,而忽略其可持续发展性。文化基础课作为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校中职教育中不同程度受到轻视,如何合理有效地兼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不仅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学校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现实难题。文化基础课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如何有效地发挥文化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中职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9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职教育受到了国务院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也有了更为清醒和正确的认识,相信平顶山市工业学校的教育一定会突破重重难关,迎来新的一片天地。

第二篇:《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一小

?

我校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的指导下,于1999年底,参与了武汉市《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的子课题《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研究工作,成为该课题的成员学校。几年来,我们按照总课题组的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工作,具体研究了课堂教学创新范式、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策略。现将子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提出。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是通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的,所以,知识经济社会呼唤创新人才。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审时度势地作出新的抉择——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2、根据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书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新性,也可以扼杀创新性。”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和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我们的教育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发展。其后果严重,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下降,创新个性压抑,探索精神萎缩,根本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1、调查目前课堂教学现状,探究课堂教学中影响或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2、研究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范式。具体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创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以及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发展其思维。

3、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初期,我们选择基础较好的甘红枝老师担任的四(4)班、易小华老师担任的四(1)班进行行动研究,到2001年两个班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2001年,全校教师都参加了该课题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为了摸清教学现状,使研究工作更具针对性,学校教科室对3-6年级全体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梳理出不同年龄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2)行动研究法。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丰富理论研究知识;改革常规备教方法,探索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开展专题研究,构建课堂教学创新范式;开展“三优”评比,验证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阶段。

(一)??? 调研阶段(1999年10月-2000年7月)。

采取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表现情况,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完成调查报告。

对教师着重调查了以下问题:

1、备课时你考虑最多的是什么?

2、上课时你是否介意学生中途打断你的讲课而提问?

3、在课堂上你多半关注的是怎样的学生?

4、课堂上哪类学生向你提问最多?

5、你对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和经启发仍不能回答时的态度怎样?

6、课后有多少学生愿意接近你?

8、你经常向学生征求他们对你的教学意见吗?

„„

对学生着重调查了以下问题:

1、? 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2、? 当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怎么办?

3、? 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上课?

4、? 上课时你能积极与同伴讨论吗?

5、? 上课时你能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吗?

„„

调查结果发现:

1、学生对那种缺乏宽松、和谐、自由的沉闷的课堂极其不满;学生希望课堂上能经常与同伴讨论,反对老师不停地讲课;学生希望老师对他们亲切一点,经常鼓励他们,给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学生更希望老师教学方法新颖,能时时激发他们兴趣。

2、有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教学方法较陈旧,课堂上包办过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机会较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没有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开放性和有效性;教学中不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多数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会制作课件。

可见,师生关系不民主,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方式不灵活,学习内容不开放是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二)??? 实施阶段(2000年9月-2002年7月)

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方案。通过上研究课、观摩课、开展学术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研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构想课堂教学范式,讨论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学习《研究方案》,聘请专家讲座。

研究初期,教科室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学习《研究方案》,之后,又多次聘请市教科所陈思淦、李汉元、区教科室李忠洲来校为全体教师作“创新教育”专题报告。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该课题研究目标,各位教师对创新教育含义有了深刻认识,并感到以前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自2000年春至2003年秋,我们每学期均雷打不动地开展一次区级课题研讨活动。如2000年3月,蒋皓月老师执教一年级《春风吹》,2000年10月,王丹老师执教古诗《画鸡》,2001年3月,陈唯老师执教第八册《全神贯注》,2001年12月,易小华老师执教活动课《东南西北》,2002年12月,陈朝霞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2003年张建明老师执教《圆的周长》,刘梅玲老师执教剑桥英语《colour》。同时,各学科开展一次校内大型研讨活动。每一次活动,课题组成员均参与听课、评课,并以此研讨课堂教学策略,逐步完善教学范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3、专题研究教学范式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开展创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同时,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构建了适合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并总结出其特点及操作要求。根据市教科院拟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意见稿)及教学实践经验,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三)??? 结题评估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收集整理资料,完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提高了教师的改革意识。

自1999年秋承接本课题之后,学校通过向教师宣传有关政策,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改革理论,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形成了以下共识:

1、?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全面转轨。

2、?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需要全新理念作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通过课题研究,我校教师深深认识到没有丰富而前沿的理论作基础是不能搞好课题研究,更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目的。因此,老师们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学习外,还纷纷自觉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查询教育文献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校内形成了一股浓厚的自觉学习理论、相互交流研讨的好风气。丰富的创新教育理论,为老师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了基本的教学范式。

教学范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或活动程序。通过专家指导、课题组研讨,我们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1、基本范式。

我们构建了自主互动式、问题探究式等范式,其基本步骤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感知,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整理归纳,提炼升华。

2、操作要求。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通过生动的语言,启发性的提问,鲜明直观的实验,精彩的游戏,图表、CAI课件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学习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求知欲望。

第二步,自学感知,提出问题。自学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可设问: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些什么内容?发现了些什么问题?自学活动结束,让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并提出疑问,由教师整理问题并分类板书,变学生学习需求为多维学习目标。第三步,独立思考,自主探悟。这一环节以学生自思、自悟为主。通过自学反馈活动,学生解决了一些问题,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教师可再次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或读或写,或圈或做),选择板书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悟,写下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对那些学习方法好、自觉主动学习的学生要适时评价激励。

第四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分工明确的互动性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尝试等探究活动,并给予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和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促进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主动探究。

第五步,整理归纳,提炼升华。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活动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系统整理,提炼升华,使学生从中领悟学习方法、知识规律,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范式特点。

创新性课堂教学要体现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探究性,本范式较好地体现了以上“四性”。

(1)变讲堂为学堂,突出了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的过程,老师把住教学舞台津津有味地讲授,学生循规蹈矩、认认真真地听讲。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背诵、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消蚀殆尽。我们所够构建的基本教学范式,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指导,在目标上强调主体发展,在过程上主张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在活动上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在五步结构中,其中四步以学生为主,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悟自探、合作探究,结论由学生总结归纳。这样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讲堂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堂,确保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变静态为动态,体现了实践性。

静态教学的表现是“教师系统地讲,学生静静地听,认真地记。”学生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课堂上如一潭死水。学生创新能力是在不断亲身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创新性课堂教学应由静态变为动态,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自主探悟,合作交流,自由表达,分析归纳等探索性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构建的范式,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活动空间,让他们自由选择问题,自选学习方法自悟自探,自选伙伴交流,学生在自主读书、动手操作、相互表演、相互交流等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操作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3)变孤立为合作,体现合作性。

创新性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与学脱节,彼此孤立的状态,倡导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多向交流,教学有机结合,多边互动的合作教学形式。本范式中第四步较好地体现了合作性,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教师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共同探究。师生间平等对话,学生之间互助互学,使得师生在观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中,触发灵感,激励创新。

(4)变接受为探究,体现了探究性。

创新性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反对因循守旧,被动接受知识。本范式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教学,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学生围绕问题首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小组中与同伴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探究性。

4、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亲近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要尊重、信任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其三,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课堂上要给足时间让他们畅所欲言。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克服一切困难,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创新的又有力动机。可采取正面引导法、激情导入法、创设情境法、名人引路法、竞赛夺标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状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实施范式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指导方法。如语文课中引导学生质疑可指导他们从课题质疑,从文章重难点处质疑,从文章感情浓厚的语段质疑,从句中标点质疑等。

(4)建立自主、灵活的评价机制。

重视积极评价也是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保证。实施范式过程中,可建立以下评价机制:以自查为主的自我评价机制,互查互评互帮的互动评价机制。,教师实施适度评价激励机制。

5、实施说明。

(1)实施范式要体现灵活性。以上范式虽然是综合考虑各学科特点而构建的,但由于各年级学生基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所以,在运用范式时要做到常中有变,有所侧重,对大步骤可分解,可变化。

(2)实施范式要体现创新性。任何教学模式范式的构建,必须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创造性地运用它,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

(三)?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师生关系紧张变为融洽、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由过去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如语数学科教师能自觉地灵活地运用范式进行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读书提出问题,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放手让学生共同研讨,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能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效果显著。音美学科一改过去讲练为主的模式,突出审美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师生共同参与表演、操作实践等。现在的课堂融入了新的理念,展现了新的活力。

(四)??? 促进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现在的课堂上看到的是一张张活泼的求知的面孔,看到的是孩子们为一个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听到的是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听到的是教师热情洋溢的赞美声。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小组合作等环节中,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思维活跃,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潜能得到最大开发,时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几年来的课题研究,锻炼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使他们与课题一起成长起来,迅速成为学校的教科研骨干。甘红枝、李松波、杨明清、王小东等被评为黄陂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张祥奎被评为中央教科所教材实验先进个人。王小东老师2003年参加中央教科所组织的教学比武,荣获二等奖,陈唯老师2001年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荣获三等奖。2002-2003年,易小华、许婧两位老师参加市级教学比武荣获一二等奖。易小华、陈唯、黄国祥、张建明、蒋皓月、张兰娇等10位教师参加黄陂区课堂教学比武均荣获一等奖,刘梅玲、张丽霞等6位老师获二等奖。2001-2003年间,张祥奎、王小东老师撰写的创新教育论文获国家级二等奖,雷爱香、甘红枝、陈朝霞、冷琼、等老师的论文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李文丽、杨明清、龚梅华、蒋皓月、何叶等30多位教师教科研论文荣获区级一二等奖,伍付英、熊朝晖、彭丹、刘梅玲等10位教师教学案例获市级一二等奖。陈亚初、邓格枝、张祥奎、乐秋华、甘红枝、冷琼、陈唯、钟诚等25位教师50余篇教学论文发表在《成才》、《小学语文教学》、《湖北教育》、《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刊物上。几年来,学校先后编辑了《创新教育论文集》三本、《教学案例集》三本、《优秀教案集》五本、校刊《学习与研讨》三期。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表现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优异。近三年,学生参加楚才作文竞赛24人次获二三等奖,80余篇学生习作发表在《家长报》、《武汉晚报》、《小学生作文》等报刊上,参加全国计算机理论与操作比赛28人次获一二等奖,21人次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参加武汉市劳技创新作品大赛,8人次获一二等奖。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也因此迈上了新台阶。

?

课题组成员:

陈亚初? 邓格枝? 张祥奎? 乐秋华? 杨明清

陈? 维? 伍付英? 王晓东? 甘红枝? 熊朝晖

(执笔:邓格枝)

2004年8月30日

19日晚,我校科研处在多媒体教室举行国家级课题《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专题培训。科研处叶主任就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作了详尽地布置,要求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的既定方案和预期目标开展各项研究。叶主任还就课题研究方案作了解释,在提到课题研究的意义时,叶主任指出,问题就是课题,课题不但能引领教师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成果,带动教师尝试改善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式,课题还能有助于教师总结提升,把平时过程性资料积累起来,变成有价值的经验。

韦校长从自身经验谈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认识,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成长,最终受益的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还有身后站着的一个个学生。表示学校将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对于工作出色的教师进行奖励。

第三篇:我校体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我校体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王广容

摘要:对于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我的理解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讲解、准确娴熟的技能示范、形式多样的教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较好地领会较多的技术要领,掌握最多的技术动作。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性活动,而课堂教学是多样性的,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堂中高效组织学生学习与锻炼。其特点就是这种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与体现,要求我们有效利用和把握体育课各个环节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认真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不断创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创设高效率课堂。

关键词:校本教材;新课标;体育高效课堂;细节;反思

前言:

现在我校有36个班,5名体育教师,以学校“崇文尚雅,和谐发展”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发出独具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以“德育、体育、校风、学风”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课间培养学生柔刚相融的儒雅精神与高贵气质,从而落实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标准和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考核的要求,并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关于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研究的法律法规以及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和文件,参阅《学校体育

学》、《21世纪学校体育工作全书》、《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中国体育报》等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收集了相关文献资料,为制定校本教材和各年级特色的课程提供理论指导。为科组集体备课、个人备课提供核心目标,为我校体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核心目标。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校如何在实践中研究小学体育高效课堂。

1、有效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研究,明确体育高效课堂的实质

1﹒1走出传统教学观念,构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新理念

走出传统教学观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概括地讲,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通过每星期五下午的集体备课和科研,以及根据我们学校实际状况,经过反复论证,并多次有关专家、领导进行指导,而且已对这方面工作进行长达一年多的尝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故预想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我校实际,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加快我校体育高效课堂的实行。

1﹒2提高教学目标意识,科学高效地选编教材

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活动

能力,它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标志。体育教材是我们在体育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精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它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材料,上好一节体育课的中心在于教材内容,因此,教师要科学选编教材,应在大纲指导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教材感兴趣,乐于接受,又能使学生学到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益于陶冶情操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我校把跳绳作为校本教材。一二年级以跳短绳为主,以并脚跳、车轮跳、速度跳等作为教学内容;三四年级以跳短绳结合中绳为主,在熟练掌握一二年级跳短绳的基础上,加入多种跳短绳的交叉跳、并合跳、双飞跳等等的花样,跳中绳要求以一字绳为主;五六年级以跳短绳的各种花样结合学生本人创新的动作为教材,五年级以中绳的“十字跳绳”为主,六年级以“跳网绳”为主。教材上规定的一些单个教材内容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创新性地编成联合动作,增加一定的练习难度,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1﹒3备好教材,“先备人,再备课”

我校体育科组坚持有备课才能上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备好课就要了解场地器材,深入学生了解实际情况,还要研究教材,抓住教学重点与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体育课堂效率低,和体育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或根本不备课有极大关系,以至造成常规体育课学生懒散的现象,体育课变成了放羊课、课外活动课。创造高效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是构造高效体育课堂的必由之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针对不同年级和其不同的体育知识面以及身体素质,选好教材,有效的备好每一节课。

如:一二年级的跳短绳技术教学中,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这样学生很被动,能力差的学习动作难度大,学不好又怕同学耻笑,一来二往就产生了厌学的思想。能力强的学生,本身素质就很好,我们又

要他去反复练习,时间一长也会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特点和能力组成兴趣小组,教师提供不同技术动作的学习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讨论,自学自练,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不断启发,点拨学生,创建高效体育课堂。

2、要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有效地管理好课堂,上好课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管理课堂。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生的体育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个体差异,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这样学生就会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切忌:学生才是课的主人翁,学生是课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这样学生就会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1要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

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有文化属性,即教师和学生在何种氛围中发生互动和如何互动。教学不但要对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场地器材的布置等认真研究安排,还要对学生个体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感态度、体验感受等方面认真分析、关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生也不例外。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进行选择性活动,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而能够主动地、愉快的学习。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了体育知识和技

能,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兴趣是学生对新事物愿意积极学习的最佳动力,通过实践证明,浅层次的兴趣学生产生的快消失得也快。如:我校邱旭凯老师的公开课——海岛之旅-投掷 水平二,第一次教学生的时候,邱老师只是平常的教学模式,学生不感兴趣,因为没有情景导入。但是,第二次邱老师用了情景导入——海岛之旅,学生学习兴趣好涨,教师授课时每个环节衔接完美。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对一项体育运动产生深层次的兴趣后,这项体育项目既有可能成为其今后的终身体育项目,并且从中会得到到极大的乐趣。2﹒2学生才是课的主人翁,学生是课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体育高效课堂

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质得到激活,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望得到激励,认识事物的思维得到发展,整个课堂教学在一种积极的情感氛围中运作,愉快、主动、高效的学习景象的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好好把握教学语言艺术在体育课堂的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用积极肯定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训练、指点练习方法,控制调整学生练习活动。以情导教、以行助学给学生以启发,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练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形成有利的教学环境。如:一二年级跳短绳,重复的动作会让学生最枯燥,但是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创新,这时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像力,教师及时在旁指导,学生轻松的学会了跳短绳的并脚跳、车轮跳、开并跳、双飞跳等等,学生从中得到的乐趣将会是持久的,学生将会终身受益。进而促进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有序快速发展。

3、体育教师要善于反思

体育教师有了对新课标的深切理解,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初步制定校本教材的能力,备好课,上好课,但是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善于反思,及时反思。反思是一个认知自我优劣、及时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有效工具。及时对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进行梳理,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取优补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上充满信心,促进体育高效课堂教学。3﹒1每一节课后的迅速反思

体育教师在每一节体育后的短短10分钟的反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经验。我校体育科组的每个老师都深有体会。课后立刻在备课本上自我点评本节课的优劣,对已较差的和不解的环节给以重点标记,有待课余和教研时研究解决。如果在上下两节课同是上一个级部,而不同班的时侯,迅速反思的效果显著。如:第三节,跳短绳套路一二节、一(3)班,下课后,我立刻反思:总体各个环节效果较好,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提不起来。反复看过备课,才发现重复的动作会让学生最枯燥。记住这个缺点后,上第四节课的时间快到了。第四节是与一(3)同一级部的一(5)班,教学内容:跳短绳套路一二节,我采取了多种形式,先激励学生自主创新,这时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像力,教师及时在旁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但自我反思的能力提速了,而且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3﹒2科组坚持每天课余以及每星期两节课的集体备课的反思

科组每天集体课余反思,主要是围绕科组内某位老师提出当天上课时遇到有碍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的难点,进行研究、讨论。时间定在中午或下午第三节课后。每个星期五下午的集体备课,主要是围绕这个星期我校进行体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时所遇到的难点,进行反思。第一是解决所讨论的疑难,定出更好的教学方法;第二是通过这个星期的实践对校本教材进行改进。反思就是提升,为提高我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得到了保证。

4、结论

我校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是对传统常规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科组里五名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对此进行过思考和实践;而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只有改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为目标。以在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技能和身体有效地得到锻炼,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超常收获,超常提升,实现学生发展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高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校现阶段实践的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研究。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

[2]杨贵仁:《21世纪学校体育工作全书》,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4]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6月。[5]朱慕菊 《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第四篇: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模版)

活用变式——求异创新——乐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文明与友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创新是教育的结果,而创新教育走自古以来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苦苦思考寻找答案,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要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反对教师的权威,到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这些思想无一不体现着创新教育的精髓。当今世界突显经济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征炙需要把创新挥到极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成为人们的共识。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我们所说的基础教育中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已经外化的创造产品,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质疑,探索中关注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规律,从而形成具备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教育是整体他的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评价手段,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把创新教有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个才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的基本途径,每位教师应该自觉地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任务,学生特点,有针对松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教育谋略,思路,方法,步骤,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与学生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主要因素,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传统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斌挥,粗舰儿女人主体性,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尊重儿童自主精神,又贬低了教师的积极作用,今天的教学改革,强调建立一种新型教学关系,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两者一方面各自发挥自主性,创新性,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另一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应该涵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一 动机激发策略

任何学习行为的产生都由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与有明确所指的目标相结合而来的动机支配,要实现课堂中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坚持自我创新学习的动机,意愿和要求,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以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精神力量为转移。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即来自于人的天然的探索本能和求知欲望,更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追水及社会责任感,没有这些需要作基础,学生就不会把已经观察发现的问题上升为自己主动探索研究的课题,创新思维,创新行为也就不会产生,所以,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贵仕感教育是培养创新行人才的关键任务之一。

另外创新潜质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有表现万式,层次水平的不同,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以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经历,周围人物创新故事做榜样,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随时注意学生中好奇心的萌芽,保护他们的探究欲望,形成人人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园,由被动等待教师的牵引转变为主动求新,以创新为荣。

二 设疑促思策略

创新总是在面临问题时产生的,创新始于疑问。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教材内容的讲技者,还应该成为问题的“制造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引导探究,促成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过程紧密相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问题的提出是依从于一定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应是对学生有意义的。一方面具有可接受性,即学生愿意解决这种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头脑不灵活,对教师的提问启而不发,难以落实教学目标。其实有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存在问题,即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回答不上泉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问题具有挑战性,对于解答者来谈及有可直接解决的方法,不能或很难运用已有知识,不能核现成的程序或常规套路去解决,必须思考,探究,寻找处理方法。这类问题具有发散性,探讨性,发展性特点。

不同的教学时段提问的目的有所不同,初使的问题在于诱发思维,集中注意力,不必追求“难”“怪”,而在于“顺”“快”以利于导出新课;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水到渠成的解诀重难点;教学结束时可提出带有总结或延伸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创新,需要注意问题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要充分考虑到个别差异,面向全体,有所针对。

三 参与探究策略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的研究与探索,强调主动求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首先教师要押碍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教学的个程中。改变教学的封闹状态,教师“的一言堂”,建主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权”,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制定,到作业布置可以由师生共同协商来确定。

探究学习中注重“实践”以获得亲身体验是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不止是外化于行为上的“玩玩做做”更多的体现出“思维实践”的特点。学生头脑中思维活动的积极活跃仿佛比外化的行动表现更为重要,是主动实践参与的内在机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彩,思维加工过程,要改变那种只强调结论,重视结果的做法,认识到学习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要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材料,这些知识之间应该是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又不能拿来就用的,需要重新加以组织,而且能从中发现新知的。学生的探究体现在以自已对教材内容的独立领会,背景材料的独特解读,解决方式的缜密思考。通过观察,调食,实验,查阅资料等具体方法,形成关于新知识的初步体验。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帮助不可忽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并不是教师轻松自在,不闻不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新教有中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一方面体现在对探究过程整体走向的把握,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脉络,适时加以引导,使探究活动不会天马行空,偏离目标,去之甚远。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时知识形过程的展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具有结构性,普遍性,迁移性的高效率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加蚀本学科中的概念,定理,公式,规则的教学,使学生熟练记忆,明确他们在何种条件下才能运用,另一方面要在潜移默他的渗透中巧妙的展现学科的知识结构,落实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单元之中,要把每一部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关键,加以提炼总结,使学习走向纵深,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 交往互动策略

教学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特点形态是教学过程本质的表现之一,其中身即具有教育性,一个具有爱,鼓励,平等,安全,合作,分享的教学过程必然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需建立在安全,自由的氛围之中。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以平等的眼光接受与已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无条件接受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才会乐于承担敢于表达自己不必顾虑犯错误而遭到批评的风险,不会担心老师舍审视我,会嘲笑我,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创新的种子找到了沃土。

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起到相互学习,彼此互补,寻求共识的的作用。在互动式的学习中,具有相同知识背景又具有独特个枯的学生彼此敞心扉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他人分享,同时又在不断吸收不同的思想观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范围;而且学习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增加了解他人的机会;更重要的在互动中加强储感上的沟通与交融,有利于形成友爱,积极,互助的集体,提高创新的整体效应。

五 学会学习策略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成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会学习的人是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弃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在于她,可以通过学习者自我监督调控,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灵活处理学习情景中的特殊情况,促进学习进展,提高学习效率。策略受制于人,造成学习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自身学习活动的监控性。

关于策略的知识是对学习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如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几乎在每一门学科中都要用,因此一般性策略。外讲授是有必要的,他可以便学生对策略有初步的感知,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学习策略与学习内容相结合更容易收到实效,因此有人提倡策略“学科化”。

策略的形成不是靠知识教学就能掌握,几节课就能形成的,策略很重要的特点在于实践性,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的重点之一是寻找学科问答与策略的最佳切合点,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策略加以训练;教学中教师要有策略教学的意识,经常性的变换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在不同情景下运用策略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感受策略如何使用;在与教师讲授和同学之间的比较中,归纳总结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优化”策略,真正做到个性化,创新性的学习。

六 评价激励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的评价是教师关注学生的成绩,分数,与不足,是着眼于“过去”,这样的评价使学生感到焦虑,担心,害怕,使其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代教学评价更多的着眼于未来,以改善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教育性,发展性”成为现代教学评价的本质属性。

评价活动是仗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手段。一方面把学生的学业达成情况和进步情况反馈给学生,以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增强信心,另一方面把存在的问题及要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学生,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制定可行性的激励目标。

评价是考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评价不仅是最后的分数,还包括学习努力程度,学习的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效率如何来自己过去相比较的进步等全面情况。

评价是双向的。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时监督,评价自乙的教年情况,不断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们目结合的多样性评价方式,并且逐步加大自评的分量,提供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善于观察自己,逐步提高“自省意识”,形成自我评价一调整规划--自我监控--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总结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l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歌向的教育实践。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中学阶段对学生进厅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最主要时期,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这阶段的创新教育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和方式应符合中学生的特点。

一、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建立良好、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当今实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拐、,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问题。而教师应由单纯的解答问题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问题意识才能逐步养成。

二、激发学生的柬知役和创新欲。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求知和发现新关系的力量,这种力量大的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格外敏感,垂青言行的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时,这样开场:“同学们,你们有谁能简单地测出一座山的直径吗?今天这节课我将教给你们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它的突出表现是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实际获得知识)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高,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使有外部刺激的干扰,学生仍会保持开放心态。在解决问题时敢于冒风险,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系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和从事活动的内部动机。宜根据教材和学生实精选择素材设疑置景,以引发发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忌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又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学生介绍:“早在十五世纪人们就采用“+”和“-”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一”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和创造欲,常用的策略有二:一是提供相应信息价发创造需要,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亟需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的信息,有关科学家或青少年创造发明使社会进、。个人发展更好的信息,以及有的青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攻克科学难关取成就的信息等,使学生由感动到羡慕再萌出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二是组织、争活动,激活创新动机。…竞争激励上进。在谈堂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机,适当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良品格。

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资。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竟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为了突出教学难点,也以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能熟练地分解因式是一个教学难点,对此,可组织“因式分辨对抗赛”。竞赛分三轮。第一轮是小组之间的对-抗,第二:轮是班级间的对抗,这两轮的试题由教师提供;第三轮也是班级间对抗,但试题由各自的对手提供。在竞赛活动中,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倍增。为了出好一”份给对手的试卷,各班的课代表的组织下,层层推荐,认真挑选…表现出了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中代数第一册下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例如初中代数第二册Pl35上的例题:“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16X-2都有意义?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是排异法:要找到使该分式有意义的值,我们先找到那些无意义的值而排除掉,于是剩下的数便是有意义的值了。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领域,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的解法,而且学习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我再学习、应用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而是培养学生丰富、独到的良好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必须善于发散求异,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开发思维引伸,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要做到:其一,选择有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工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良好的学习惯则指主动自觉独创性地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以及用脑卫生的习惯等。一个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青年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一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中诸如观察的细致性,思维的严谨性,作图的精美性,书写的规范性等品质主要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工夫进行这方面的示范,并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

创造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时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创造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可见,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

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来说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第五篇: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现实依据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因而开发创新能力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是决定我国21世纪教育基本走向的里程碑式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国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更是强调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乡镇小学,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弊端:(1)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缺乏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技能;(2)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师生关系不够和谐;(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对新的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技术欠缺,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因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在重庆市教科院龚春燕老师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市不少学校就创新学习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成果改革我校课堂教学的弊端,有效促进新课程的落实,这是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校实施“科教兴校”战略的需要。

我校作为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从1998年起,我校就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市级和县级课题的研究。2002年,我校承担的市“十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圆满结题。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的研究顺利结题。另外有五项县级课题都圆满地结题。在此基础上,我校针对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科研课题“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着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形成我校的育人特色。

2、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

(2)以创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理论为依托。

3、课题的界定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就是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

教学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技术三个方面组合的。教学内容即课程与教材;教学组织即怎么来组织教学;教学技术即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

课堂教学(又叫“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把学生按年龄和发展水平分别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 教学内容是以课为单位进行组织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创新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核心,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活动设计,让课堂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物、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和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2、构建科学的创新性课堂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3、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课堂教学氛围。

4、积极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原则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活动性原则

要求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活跃性、组织形式的针对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4、个性化原则

坚持个性化原则,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化,师生之间必须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学生在共同性前提下的独特性;再次,废除给予性学习,实行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实行知识、技能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有,必须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5、师生协同原则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认识活动,因此这一活动的创新必须有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有机结合,即教的创新应该是充分了解和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创新,应该是与学生学的创新具有内在结合点的创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应达到高度的和谐。

三、研究内容

1、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

2、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四、研究对象、方法及周期

研究对象:澄溪小学部分班级(?)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行动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研究周期:三年(2003.5——2011.9)

五、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03.5——2003.8)

拟定总课题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实验教师、培训师资、拟定各学科课堂教学子课题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审定、论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研究实施阶段(2003.9——2011.2)

各实验班认真开展实验、召开实验教师培训会和研讨会、加强过程管理,收集整理师生实验过程成果、做好各年级实验班阶段性实验总结工作。

3、研究总结阶段(2011.3——2011.9)

进行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做好结题工作,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申请结题评审。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构建课题“三级管理模式”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县、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黄凤德校长亲任课题组组长,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况红英校长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的管理和指导;程小翠主任任实施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课题组还建立了三级管理机制:学校领导——教科室——研究教师。这样的机制既有利于课题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对实验工作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做到了信息的畅通和管理的顺达。

为了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制定了《澄溪小学课题申报制度》、《澄溪小学课题管理制度》、《澄溪小学创新教学指南》、《澄溪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制度》、《课题实验目标考核制度》、《课题实验经费管理制度》和《课题成果评价推广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对实验教师的实验工作作了明确的说明。例如,实施研究例会制规定:课题组应该在期初、期末、每月各一次研究会,及时总结、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又如,教师学习制度规定: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学习记录不少于20次,总量不少于2万字。其中重点学习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理论。

(二)探寻教师“三条培训途径”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研究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实效。为了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师队伍,课题组采用了三条培训途径:

1、专家引领,专业培训

学校课题组针对研究情况,分阶段有计划地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我校进行专业指导。几年来,市教科院王伟虹院长、龚春燕主任、张宏老师等领导及县教研室刘健春主任、贺恩明老师等多次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

2、合作交流,互动培训

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定期开展“同一堂课互动论坛”活动,让教师们通过个人反思、集中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自主学习,自我培训

课题研究人员总是以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严格自律培训:每天到图书室阅读或通过网络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每天的读书笔记不少于400字。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已经成为我校教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课题组一方面提倡教师自学,强化基本功,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三课”研究平台,组织教师与专家、兄弟学校教师对话,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学校安排课题组长、课题组负责人赴北京、上海、海南、西藏等地听取权威专家们关于“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学术辅导报告;安排课题组成员赴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等地区感受其鲜活的现场情景;安排有关领导老师参加市县级课改培训。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50名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听课,参与教改科研培训,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等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光碟等)交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培训,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有了很高的提高,对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总体设计“三个研究主题”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着力点是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实现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研究伊始,课题组便采用了“整体设计、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课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

这一方面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围绕“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着重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着重处理课堂教学里面教与学的关系问题,着重探索“研究性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和蓝本。由于创新性课堂涉及的学科多、人员广,课题采用分学科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实验教师设计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在研究会上进行探讨修订;第二步,实验教师通过自己实验的教学来验证修订;第三步,进行再次验证,确定教学模式的成型,并加了阐述。

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

着重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水平的科学评价,试图探索新型的学生评价机制;对老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角色定位、学习环境营造和教育技术运用的综合评价,试图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制定“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新颖性的评价语。如,用“你真聪明,想的和别人不一样”、“你这种想法很有特点”等鼓励性的语言。

(四)整体推进“四大立体课堂”

四通八达的教学时空是网络型新课堂的实施基础。我校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狭隘的课堂观,以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沟通家庭、牵手社区、链接世界”为目标,构建了以学校课堂为核心,家庭课堂、社区课堂、多媒体网络课堂四大课堂联立的大课堂体系。

第一课堂:室内课

教学目标:以问题为核心,建立“问题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让“问题”充满课堂:问题指向创新。(1)分年段突出问题的连续性:低段——以封闭性问题为主;中段——半封闭半开发问题;高段——开放性问题。

(2)创设问问题的时空:设问题园地,建问题簿。初步形成创新性课堂特有的室内环境文化。

(3)教给问问题的方法。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3、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初步构建起较完善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4、形成多元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想问。

5、完善师生行为指南,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第二课堂:校内课

教学目标:以校内活动为核心,建立“活动的课堂”,锻炼学生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组织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校内活动。

2、开发学生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课

教学目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核心,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落实社会实践基地(大雷天然气矿、火烧山等实践基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开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四课堂:网络综合学习

教学目标:以网络环境为载体,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补充。

(五)特色升华“三种研究活动”

1、赛:开展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们在创新课堂教学的比拼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在 “创新杯” 优秀论文评选、创新教学片断、教案(案例)展评、阶段研究成果展评等竞赛活动,强化教师间的互相学习提高。

2、联:联系家长,做到家校结合

课题组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评教活动、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大家长了解课堂教学、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下面家长问卷调查后的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实验对对孩子的促进作用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最大变化统计图

3、新:创新学生学习活动

(1)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

每位研究教师都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如语文学科的特色活动有:儿歌诵读、古诗欣赏、新闻快报、好词佳句交流、猜谜语等。数学学科的特色活动有:速算练习、对口令、数学趣味笑话、数学游戏、知识问答等。

(2)建立问题簿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意识培养”和“求异思维训练”为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班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簿”,每人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3)开展创新大赛

课题组定期开展“我的创意”作品大赛、创新作文大赛、、“创新杯”手抄报(或电脑绘画)展评等活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享受创新成功的喜悦。课题组用“成长记录袋”将学生一期以来的重要学习资料保存起来,期末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足迹。

七、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愉快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1、动态的物质环境

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了生动优美的物质环境,如名人画像、版面布置、绿化、音乐等等。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些教学物化环境利于“静听”的传统模式,然后去营造一种多变的,学生有权利主动创设的动态环境。比如“让座位‘动’起来,课堂上,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排列呈多样式;课堂上老师走向学生,亲切自然地融入学生中;甚至可以“撤掉作为课堂中心地位的教师讲台”。让整个课堂教学都融合在动态的物质环境中,更大效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宽松的制度环境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个体。课堂上要改变一味地“要学生怎么样”,“不许学生怎么样”,甚至“禁止学生怎么样 ”等一些视学生为“敌对”的管理政策。取消不利于学生课堂上发挥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上课时的端坐、举手、答问时的套话等等。可以形成一些诸如允许“插嘴”、“争论”、“标新”、“质疑”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更为“人情化”、更关注“人性化”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制度。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宽松自由、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愉快。从而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插入《澄溪小学师生行为指南》)

3、民主的人文环境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真切的信赖、殷切的期待、热切的激励,会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学的民主。以自身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才能去熏陶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友善相处、真情相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少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激励。许多教师采用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坐坐学生的小板凳”,“老师在学生面前流露真情实感”等方法,对学生说“我们是朋友”。对课堂上的学生插嘴现象、思考时做小动作的现象,举手时的激昂现象等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归因。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有信心学习好占83.6 %,能主动回答问题占69.1 %,,喜欢老师的占90.0 %„„这些数据说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氛围。

(二)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灵魂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

1、注入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师生可以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增删。特别是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联系实际,补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学习知识是有用的。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圆明园》时,便结合保护文物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选择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1)多教材组合。以一本基本教材为纲,结合专题性的教材和活页资料,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专题性教材在知识专门化方面的优势。

(2)案例分析。除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精选的中外案例进行讲解,还收集、积累了一批原始案例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与网络。使用了PPT、电脑投影、胶片投影、实物投影、录像、因特网、音响、等手段,在同等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大大增加了信息量。

(4)课程实践。结合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带着问题走访企业单位,了解社情民意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3、进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情趣活动中理解知识,体验情感。如儿歌演唱、歌舞表演、课本剧表演、角色扮演、调查访问、谜语竞猜、趣题练习、设计日程等活动。

(三)生成教学模式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骨骼

创新性课堂教学着重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教材内容的综合运用。我们重视将教育科研的落脚点植根在语数等基础学科中,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让这些学科大胆创新,以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改特色。像有的语文老师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方面进行探索;像有的数学备课组根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开设数学活动课,实现“生活化数学”上作有益尝试。在研究中我们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在教学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将“激发创新”的精神渗透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重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美术、社会、自然等学科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情景模拟、问题探索、专题研究、网上实践等方式,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三是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离不开实践,在课堂中,我们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造。通过实验,我们探究出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三大模式”是:自主活动式教学模式、尝试探究型教学模式、问题发现法教学模式。

(四)多元的教学评价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动力

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认为:能否实现或者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评价一节好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着力构建适应新课程推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课堂环境新

1、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整洁、美观、做到以人为本

2、有展示师生创新作品的场所,设计有个性、有新意

师生关系新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

4、生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竞争

教授方式新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6、对教材的运用有创意,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7、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网络优势)

8、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9、既重知识传授,又重学生良好习惯和创新品质培养

10、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学习方式新

11、全体学生均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浓

12、生生间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效果好

13、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较强的质疑意识和创新意识

评价新

14、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5、善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有利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时,对于教学目标的构建,着重考察“能否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对于教学程序的设计,着重考察“能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能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对于学习环境的管理,着重考察“能否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否合理地调控课堂的学习情绪”;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着重考察“能否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教学方法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坚持评价的多元性,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在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评价如雨后般的春笋,层出不穷。如“你的见解真独特,请你将所知与大家分享,分享那无比的快乐。”“孩子,交换苹果,手里还有一个苹果,交换思想,脑里却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你像沙滩的阳光,给人关爱,你轻轻滴落的雨点,多愁善感。”“你今天的举手很高,我一眼就看见了,我想经常看到你举起的小手,行吗?”

(五)开放的课程资源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源泉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资源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建设是网络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前,教育资源匮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要扫除这一障碍,学校必须一方面引导师生树立新的资源观,将知识、经验、社会关系、信息、人力等具有社会属性的“非自然物的存在”全部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另一方面必须千方百计多渠道开发整合教育资源,使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创新校本资源

①优化物性资源 “校园时时有故事,校园处处皆资源”。我校在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的优化上努力追求:让每一种标志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成资源,让每一处场景皆育人。

②激活人本资源

学校师生既是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又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时时待续的书,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时时更新的站,一个年级就是一张时时扩张的网。学校一方面鼓励师生以个体为单位用好现有的显形资源,一方面激励师生通过“个体创造、互动生成、网络共享”等方式不断开发隐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是我校激活人本资源的最具特色的方式。我们通常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说讲评互动论坛”、“网络化集体备课”等主题活动,深化年段资源;以校级学科组为单位举行学科组“网络看评课”、“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建设”等专项活动,扩展学科资源;以课题研究组为核心开展研究活动,生成综合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和更新率。

人本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师生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实现了师生精神生命同成长。

(2)拓展社区资源

家庭、社区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通过建家长学校、设校外基地、请业余辅导员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侧面整合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学校教育资源蕴藏量。

(3)引进专业资源

网络型特色学校的资源建设少不了专业资源的引领。我校引进专业资源的方式有三: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引入专业理论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二是合理购置质量较高、生成性强的声像素材资源;三是加入城域网建设,引进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

我校“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思想亦随着网络型教育资源的层层建构不断得以提升。

(六)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

课题资料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佐证。在开展实验工作时,课题组重视课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共有文字档案资料119卷、特色专集12本、照片档案1册、课题展板4块、光盘资料28盒(盘)、课题网站1个、校本教材24册(小学语文、数学各12册)。

(七)促进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1、带动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在该课题的带动下,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3个。

2、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配备了Dell和langchao两台服务器,建立了校园网,并联接互联网,并有自己的学校网站和科研网站,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提高了实验师生的水平

通过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前,许多实验教师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通过实验,实验教师基本上都能熟练地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Author ware和flash等,制作的教学软件也多次获市县级等级奖。

4、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近四年来,学校迎来了中央电视台、重庆台、重庆日报等电台、报刊、杂志社的采访、报导,接待市县级领导频频来校视察工作3次,各级各类获奖(见图表4)明显增加。

这四年来,学校获市级以上各级各类团体奖15项,承办县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二十多次,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论文51篇,市级以上获奖436人次,参加县级以上公开教学7人次,教师参加县以上交流、讲座350人次。目前学校有31名县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学生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621人次,其中县204人次;市级361人次;国家级56人次,在县以上获奖及发表文章139篇。学校汇编校刊《走近创新》4期;《教育信息》9期;汇编《育人苑》17期;《淼苗》7期。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长达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给这所学校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育改革的长足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我校被评为重庆市绿色学校;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演讲赛集体奖;市级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结题;重庆市爱国卫生单位;重庆市诚信文明先进单位;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第五届”星星河“全国少年书法摄影大赛集体优秀奖;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陈天宇等10名学生获电脑平面绘画创作国家级等级奖,郑文岚等180多名学生获重庆赛区等级奖。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结题为优秀。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教育研究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赋予创新性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对我校甚至其它学校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新课题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讨论与思考

(一)要正确处理继承、创新二者的关系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大部分教师对课改精神、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有了不同程度的领悟,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堂组织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教师将课改精神和要求内化在教学中,展示出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创新精神,优质高效的新课型,可供借鉴和推广。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上课虽然已经是“全新化”,却令人担忧:有的一节课提问学生四、五十人次;有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小组讨论;数学课也安排多次小组讨论;有的语文课小组上互读互听,同桌互读互听,课堂充满“噪音”;有的课让一批批学生上台表演动作,教师、学生都没有“光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也还有一部分教师使用新教材教学,仍然把着讲到底。后两种情况在实验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最后一种情况在中学还比较突出。这些情况值得反思,值得研究。看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必要思考、研究教学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二)不同条件的地区的教学应运用不种形式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如我县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层次,有的学校已经开放了电脑班,连接互联网,而有的偏远学校还没有一台电脑,投影教学仍是他们的主要媒体教学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不同条件的学校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样的分层发展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同条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就有了针对性,同时,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也会为后来的学校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创新能力不是教而得之的,而更多地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发展起来的,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支配的空间越大,所产生的创新性的火花就越炽热,创新就越有机会达成。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将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中继续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

下载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创新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校文化课课堂教学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科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大水学校 徐沙沙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导......

    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创新 ————课改与洋思理念的践行 一、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偏重知识灌输的影响,严重阻挠了师生双方心智的......

    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题简介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

    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教育技术系2013届免费师范生在职研究生班学号:51130104024条吐尔孙卡热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是我在我校教研组的的组织下,各......

    当前我校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中学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 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的和谐学校。开学以来,学校专注于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围绕提出的“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的研究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