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

时间:2019-05-12 14:5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

第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

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使其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的自身发展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需要和严格的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的大力发展,随之带来的最严峻、是突出的便是教师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职教师资问题,是当前办好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严峻现状的思考

教学问题,主要是教师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经过严格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不足,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质量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对教师的学历资格已经有了法定的要求。据1998年统计,上海现在共有职业学校274所,在职教师15688名,承担了28万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从这支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目前已达到本科学历的7893名(研究生54名),占教师队伍总数的50.63%,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0%左右的教师没有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全国有将近51万职教师资,学历达标的也不足31%。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则有断层危险。目前,上海职教师资中51岁~60岁的有5760名,占职教师资队伍的38%左右,不到10年时间,这批教师将陆续退休。另外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招生规模急骤扩大,从2000年开始,上海每年的招生计划数约为20000人左右,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或高等专科学校举办高职,师资基本上由本校教师转岗,普通文化课教师改行担任专业课教师的占28%,这些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践性差。高职教育发展速度之快,使得针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跟不上需求。仍然是这样一批教师授课,仍然使用原来大学、大专的教材,要办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要培养出实用性、技能性的人才,严峻的现实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之间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

二、德国模式的借鉴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协调的新型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教师是关键。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我们既要大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又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普通采用的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我们称它为“物理型”培养模式,一种是在不来梅地区实行的专业与师范教育混合模式,我们称它为“化学型”培养模式。德国普遍实行的职教师资培养叠加式模式。通过对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剖析和探讨,我们体会到德国注重职教师资培养是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其质量要求的。报考职教师资专业,首先有一个入学资格要求,除了必须持有文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外,还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其次是任职资格要求,学生完成九个学期的大学学业后,要参加二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这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通过了国家两次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其间各个教学环节,使一个职教预备教师在此期间,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师范内容,又多次经历了实践和实习的锻炼,为今后的职教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政府还制订了继续教育法规,要求在职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修。*SWS为计算单位,即每学期每周一学时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中国模式的探索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教师资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按照《教师法》、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建立一套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相匹配的职教师资培训、培训的机制和体制,开垦出一块适应职教师资茁壮成长的土壤和基地,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模式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应以能力为本,其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的教师都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外,更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能力素质,也就是说:职教师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知识储备更为全面,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更高,相关常识和知识面更广。总之,由于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规律,因此,对其也需提出特殊要求。像德国,非常重视职教师资的培养,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技能性培养,德国的高等专业学校、职教所往往建有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甚至实习工厂。他们通过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来实现实践和理论培训一体化。他们有自己的培训车间,可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生产的产品可直接投放市场,真正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有一支要求严格,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中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向成功,走向未来,教师培养是关键,是龙头,要办出高职的特色,就不能把职教师资的培养等同于普通师范生的培养,就不能直接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直接选来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必须建立起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特定模式。在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入学资格要求:应有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经历。根据中国国情,宜提6个月的实践要求,对中专生可免此要求,而高中生则应6个月实践环节。

(2)国家统考要求:对其能力可通过一定的国家考试,包括知识、技能及继续教育考核要求。

(3)待遇与地位的确定:建议定为国家公务员待遇,并不应低于普通教师待遇等。

(4)学制、计划、大纲、教材、招生等确定: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国内迅速探索一种相对统一的培养模式,制订教学计划、大纲,确定课程、教材等。

法规制订

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家对开展职业教育已采取了积极发展的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的目的,并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一样,同样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职责,只不过培养的目标不同。普通高校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的职教模式与职教体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日本、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我国绝不能将高职办成对不能升学者开放的“二等教育”,却应在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重要作用的认识。首先,确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确立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及职称待遇。应进一步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一系列法规,包括考试、入学资格、培养模式等方面。随着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认识,使职教师资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的确认,鉴于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复合型人才来担当,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色更优于普通专业人才,因此可推行此类教师享受两种职称的评聘待遇。在其他方面也给予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配套,并由政府和社会予以认可,使职教老师这一新型的教师职业得到人们更大的青睐和尊敬,从而为选择更优秀的人才就读于职教师资专业创造条件。

继续教育

在德国,根据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其中,教师进修有全州集中、地区性和学校内部三种。第一种由州文化部组织,每个课程培训时间为一周左右;第二种由区政府组织,每个课程时间为一至二天;第三种由学校组织,较灵活,根据学校的发展,缺什么补什么,时间也是不定的。由学校的培训更贴近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现在德国下萨克森州文化部把经费尽可能地拨给学校,以促进学校的继续教育。针对我国职教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学历和非学历,培养和培训并举的方针。一方面从本科毕业生中培养职教研究生,作为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师范类知识,到企业接受实训,在原来本科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和技师资格的训练,以熟悉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了解职业教育的目标与特征,从而使他们尽快成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目前职业学校尤其高职学校中任职的教师来自多种渠道,有普通高校教师转岗的,有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来的,也有来自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他们都不同程度上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以便尽快成为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在上海,职校教师也在开“240”培训,这不失为一种继续教育的好措施。这样的培训应作为一种规定,定期进行,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证,让职教教师得以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技能、新规范。

实训实习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实践、实训环节,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者,他们首先应该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在德国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挂钩,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加强职教师资的技术能力:(1)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习实训提供必备的条件;(2)提供的实验、实习设备必须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相适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力;(3)实训、实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聘用一定数量的一线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4)制订法规,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实训、实习的质量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注重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以保证这项指标的实现。

总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至关重要。我们呼吁立法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及办学单位需急切而又认真将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打下基础

第二篇: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由两类学校所构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

一、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模式

技术(职业)学院是政府与企业合作举办的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职业)学院与通常所说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而技术(职业)学院是招收文理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员。

技术(职业)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是为适应当时企业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技术(职业)学院是以面向企业,面向实践为原则,采取“双元制”的办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由经济界参加决定教育过程,并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地点实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的建立对全联邦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16个联邦州中已有11个州建立了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技术(职业)学院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技术(职业)学院由州政府负责,其经费得到了国家的支持,私立的技术(职业)学院多数是由企业行会或协会负责,由于它是以培养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目的,因 此经费得到了经济界的支持。这里我们以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为例对技术(职业)学院的教育特点与培养模式加以介绍。

1.技术(职业)学院的入学条件与培养目标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历者;二是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只有与企业主签订培训合同才能在技术(职业)学院获得求学的位置。学生的身份为具有培训关系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徒一样,在培训期间也从企业领取薪水。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生每个月从西门子公司获得1500马克的薪水。

技术(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在第三级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职业教育,成为比技术工人更高一层次的实用人才。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的助手(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层次),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起桥梁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面向国际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

2.技术(职业)学院培养模式的特点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把西门子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顾客为核心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特点表现为:

(1)倡导整体性教育

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的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授课的方式,采取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通过微型控制器项目,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灵活的生产项目练习,如生产、装配和维修,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处理实际中的用户订单,如为西门子公司内部以及外来用户设计互联网网页,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每个项目除了包含相应的专业知识外,都含有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整体性项目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与工程学士相通的培训模式

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学制是两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层次。在两年的培训过程中,前3个学期主要在学院里通过授课和跨职能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第4学期主要在西门子企业内各部门进行实训。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业技术员资格,大多数毕业生将在西门子企业就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业技术员(毕业成绩好于2.0)可以通过“双元制”(指柏林西门子公司与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合作,学制两年)补充学业,获得国际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在这两年的教育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内接受培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柏林专科高等学校学习,其中第四学期以在企业内为主做毕业论文,学业期满,学生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柏林西门子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看,无论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的培养过程,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学院与企业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 充分的准备。技术学院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解决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技术学院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结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

在企业的实训中,为了拓宽和加深专业知识,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认识,需要介绍企业领域的广泛联系和交往的经验。

在企业的实训中,工作技术与方法的培训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工程师的助手应该熟练地使用各种辅助工具,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做出判断。为了增强适应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企业的组织方面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能够从“他的”企业中了解到重要的经营过程、决策过程的经验。

二、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两大部分所构成。一是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特殊科类大学,属学术性大学。通常设置的专业广泛,以培养各类学术性人才为目标,标准学制为5年(但并不要求学生5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高教体系中的另一大类是专科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工程技术和企业经济等类别的专业领域,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组织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制4年,并要求学生4年必须完成学业,学生毕业授予专业硕士学位。

专科高等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是德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 人才,这对于侧重培养学术性人才的传统大学来说,明显不适应。在这种背景下,专科高等学校应运而生。

1.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

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主要有学历和实践经历两方面的要求。

学历要求。各州对于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求必须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此外,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也可以申请进专科高等学校。

实践经历要求。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德国的专科高等学校与传统的综合大学不同,对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文理高中的毕业生,要求必须有一定的、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要求3个月。申请入学者要自己寻找企业实习,并且要有带班师傅的鉴定。

2.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提出“专科高等学校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成更加接近顾客”。按照接近顾客的原则,专科高等学校要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培养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专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小企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3.专科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的特点

(1)针对经济界的需求设置专业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特别强调要适应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其专业设置不象综合大学那样广泛,而主要集中在工程类、管理类和社会类。

20世纪70年代初,对专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宽窄并存的原则。后来,在发展中,窄专业被不断地并入到宽专业中,形成了学生较宽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适应性。这样,形成了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宽口径专业,同时下设许多专业方向,使适应性与针对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2)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德国专科高等学校教学的实践性是由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之所以产生,及其现在之所以能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深受广大企业界的欢迎。因此,他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入学前的提前实习。没有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文理高中毕业生,在入专科高等学校之前应到与所选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如果入学前未能完成实习,有的学校规定可在入学后自己安排时间完成,但最晚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二是设置实习学期。德国专科高等学校一般都规定半年以上的实习,大多在第五或第七学期安排一个学期的实习。学生要根据所学课程要求,自己联系实习企业,要在毕业后所从事的类似岗位上实习。学生在企 业的实习主要由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由指导师傅写出实习鉴定,也作为毕业考试的必备的条件。三是在企业完成硕士论文。一般第八学期是学生专门做毕业论文的学期,不安排上课。学生要选择题目,到相应的企业去,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探索,完成硕士论文。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习。

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反映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某些趋势。德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专科高等学校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优势而新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专科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的某些特点,反映了德国教育改革的某些趋势,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例如,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历的入学资格;以岗位需要为导向选择企业实用的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实训与实习教学等。这些经验对我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第三篇:德国“双元制”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pood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定 生

[摘要]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特有的并享誉全球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培养的方式,本文总结了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并根据宁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

双师型教师

模式

Germany “Dual-system”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training mode and announcement

Abstract: Germany “Dual-system” VSTE is a global voca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a way of the distinct vocational teachers raising.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ontents of Germany “Dual-system”VSTE ,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ingbo situations.Key words:Germany “Dual-system” ; mode;double-competency teacher;

作者简介:谢定生,宁波奉化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高级教师;龙筱刚,宁波奉化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是2010年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基层县级电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A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人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宁波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实现之一重大转变,要求宁波各职教院校培养出企业满意、社会认同、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加强和改善宁波职教师资的培养职教院校面临的难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提倡不同机构和部门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师资质量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在个人的能力素质上达到“双师”素质,而且在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上实现互补,达到“双师”结构。由此可见,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1969 年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 1973 年德国文化部正式颁布职教师资培训统一规范,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走上了规范化的途径。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非常重视他们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

1、以“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

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但是从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职教教师是其核心目标。无论是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

pood 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

2、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

德国的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之间互相交织,密不可分,它既来源于企业的需求,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扩大。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而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一方面,各类企业都非常乐意为师资培训提供实习场地。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对企业内部的职工进行培训。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企业的生产活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这正体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特色。他们十分注重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挥校企双元的作用。

3、一体化的培养过程

所谓一体化,其核心就在于要将职教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连续过程中始终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培训与提高,使职教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

首先,职前培训,在德国,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学习4 至 5 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第二阶段是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阶段,又称为教育准备阶段,主要在各州所设的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

其次,职教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在德国,职业教师参加工作后还必须进行被称为“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的继续教育。根据联邦各州的法律规定,职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再次,科学的考评制度。为了确保职业教育师资质量,德国形成了成熟的职教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德国规定职业教育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进修一次,建立严格的进修制度,并将进修与物质利益挂钩,进修后可提高工资待遇,可改变教师职务等,这一作法有利于激发教师进修的积极性,从而使师资队伍知识不断更新,充满活力。近年来,德国很多职业院校成立了教师参与的专门管理小组,对教师进修的效果进行监督,督促教师的专业成长。德国职教教师在 30 年内,每 2 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均自然晋升一级,教师成绩显著的可提升为见习校长。“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职教教师提出的要求,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技术技能的考核,对教师实行动态、全面地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纵观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职教师资模式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发展而发展。

2、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特点(1)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作保障

战后德国对职业教育实行有效的法规管理,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德国十分重视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修订和调整,如 1981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对之前的《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2005 年以来,德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正常运行,同时也对职教师资作了相应的规定。

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资格和考核等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法律规定,同时国家也给他们的岗位培训、知识更新、进修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形成了一支力量强、素质高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在法律的保障下,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高质量的师资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各类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pood 从根本上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点。职教师资的培养与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职教师资的资格具有双重实践特征:一是作为职教教师的教学实践,它存在于教学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二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它存在与生产劳动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职教教师大学学习期间,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教育科学三部分的课时比为2:1:1,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对教育教学知识的重视。在第二阶段,学生要进行至少为期 18 个月的学校实践教育,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便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所以德国不仅注重职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强调他们在企业的相关经历,这正是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的表现。“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指导思想不仅贯穿对学生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对职教师资的培养上。(3)开放而不失规范的教学组织方式

德国的教育素来崇尚学术自由和学科研究,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学生在遵从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课程,课程一旦选定,就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职业教育的师范专业课主要有大课、练习、研讨和实习等形式,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开放,但又不失规范。通过对四个阶段的逐步深入的研修,使学生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处理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保证了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发挥,让他们从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学到的各种知识。

(4)树立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树立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明确专业化职教教师应具有的能力,能够承担的职业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能够达到的标准,明确评估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为此,要开展对专门化职业的内涵、职教教师专门化内涵及其内容框架、职教教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明确职教教师、普教教师与高教教师专业化的关系与区别同时,研究职教教师专业化途径,包括培养培训途径、制度控制途径与监督评估途径等建立职教教师职业化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培养培训机构、行业企业部门、职教教师自身的职业化组织机构、职教教师工作的学校、职教教师职业资格的认定机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课程的鉴定机构等。上述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在德国“双元制”教育过程中均有所体现,而且经实践证明是富有成效的。

二、宁波市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有待完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是做好职教师资培养的关键,目前,宁波及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出台“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制度,据对奉化、宁海等地成职教院校的调查,认为院校没有建立相关培养制度,也没有建设与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相关制度的占53.85%,只有15.38%的教师认为院校已经在建立相关制度。

二是“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有待提高。近几年来,各职教院校把“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各个职教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还是很低,据对余姚、象山等地职业院校的调查统计发现,只有30.77%的教师认为大部分教师具备了“双师型”教师条件,有69.23%的教师认为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了“双师型”教师条件。而实际上,目前宁波“双师型”教师处于评选阶段,尚未进入如同职称一样的评定和评审阶段。

三是教师进企业实践训练制度有待健全。为了加强对职教院校教师的培训,浙江省教育厅要求新任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各专业课教师每2年要有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但是实际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据对奉化、鄞州等地职教院校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完全达到浙

pood 江省教育厅培训时间规定的比例不到10%。

三是职教教师来源有待多元化。目前,宁波各职教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大学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和企业中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但从调查来看,院校大学毕业后直接引进的和从其他院校引进的教师分别占71.5%和21.6%,从企业技术队伍中直接引进的教师很低。

三“德国模式”对宁波构建职教师资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由于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双素质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在教师法规定的学历基础上拥有两个行业的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是作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拥有双素质从而任职的最基本条件。

2、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宁波教育主管部门和职教院校要把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明、专业等所获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岗位要求,制订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办法,实行分类评审。

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职教院校要建立开放式的教师培训体系,规定毕业于非师范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工人员必须进行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实践和一定学时的培训,使其实践技能和经验能为职业教育服务。建立职业教师实训基地,使专业教师能够定期参加生产实践、人才市场调查,实时了解行业发展,进而为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4、改革教师评价制度。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学校评价、教学督导评价、院系评价、学生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要与教师的聘任制度和激励制度相挂钩,使聘任、激励和评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能够大力弘扬“双师型”教师,彰显“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有效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结合起来。产学研结合对于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方面,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学校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实际上就是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要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互补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创建产学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重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职教院校“教学—生产—研究—实训”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产学研相结合是职教院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工作之一。没有对企业现实运作过程的了解和把握,学校培养的人才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社会考验的。因此,职教要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他们既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环境条件,又是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三)建立一体化的职教师资培养过程

目前,宁波市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职前职后的培养相互脱离,出现断层,两者互不沟通,重复低效是必然。所以,需要整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资源,pood 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师培养、培训体制,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改变过去互相割裂的局面,加强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促使它们在职能上共担、资源上共享、内容上共融、发展上共进,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关系,成为对职教教师开展终身教育的教育机构体系。在职前阶段,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在教学方式上,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新教师入职教育阶段,要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从学习环境到工作环境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要侧重帮助他们掌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确教师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快速了解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并对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在继续教育阶段,扩大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阵地,为教师的进修提供充裕的场所。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来保障职后培训的质量。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继续教育可推行弹性学制,教师可根据学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改革传统的继续教育评价方式,坚持能力本位的观点,注重教师实际能力提高的考核。

[参考文献] [1]陈明昆.英、法、德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34-35.

[2]杨勇,贾云楼,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及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版),2007(3):65-66.[3]滕勇,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特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7(3):16-17.[4]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85-87.联系地址:浙江省 宁波市

奉化市桃源路110号 奉化广播电视大学 邮编:315500 联系电话:0574 –88923635(谢定生)***(龙筱刚)

第四篇:德国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

简介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在诞生了像黑格尔、康德等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德国,其思辨的传统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正是在这思辨的土壤中,产生了许多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成果,凸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

纵观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将自洪堡大学开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在包括著名的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技术大学、达姆施答特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洪堡大学等24所研究型大学里,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0世纪的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高速增长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急需大批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职业人才。当时,担负人才培养任务的中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审时度势,在研究和比较了世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后,把眼光投向了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从借鉴和学习德国的经验开始的。管理体制

1.职权分配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 各州拥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 所以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 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 按州《州学校法》的规定实施;校外特别是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 则由联邦政府负责, 按联邦《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企业按《手工业条例》)的规定实施。

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有: 《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年)、《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1981 年)以及《手工业条例》(1965 年)、《联邦劳动促进法》(1969 年)、《企业宪法》(1972 年)、《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1976 年)。2005 年4 月1 日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 经修订后颁布并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2.管理机构

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有: 联邦一级: 联邦教育研究部和相关的联邦专业部, 如联邦经济与劳动部, 是职业教育教育立法与协调的主管部门。1970 年成立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 则是协助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解决关于职业教育根本性与全局性问题而设立的联邦级职业教育的决策咨询与科学研究机构。

州一级: 州文教部以及由雇主、雇员及州政府代表组成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各州教育的协调机构为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该委员会下设职业教育委员会。

地区一级: 行业协会, 包括工商行业协会、手工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律师协会、医生协会等经济组织, 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自我管理机构, 有8 项重要职责: 认定教育企业资质、审查管理教育合同、组织实施结业考试、修订审批教育期限、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3.经费投入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担情况, 以企业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 1998 年企业投入114 亿欧元, 国家仅16 亿欧元;2003 年企业投入203 亿欧元, 国家为27 亿欧元。全日制职业教育: 1998 年企业投入为零, 国家投入24 亿欧元,2003 年企业投入为零, 而国家投入29 亿欧元。总的来看,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担比例, 1998 年, 企业投入114 亿欧元, 而国家为40 亿欧元, 企业占65%;2003 年, 企业投入103 亿欧元, 国家为56 亿欧元, 企业占72%。体系结构

根据2005 年4 月1 日颁布并生效的新《联邦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以及职业改行教育。①职业准备教育的目标, 是通过传授获取职业行动能力的基础内容, 从而具备接受国家认可的教育职业的职业教育的资格。②职业教育旨在针对不断变化的劳动环境、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传授从事合格的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职业行动能力), 并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③职业进修教育应提供保持、适应或扩展职业行动能力及职业升迁的可能性。④职业改行教育应传授从事另一种职业的能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仅规范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部分。从层次上看, 德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 16~19 岁年龄组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者超过70%, 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向高等教育延伸, 出现了采用“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及部分“专科大学”, 可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

从内容上看, 德国职业教育既包括职前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职业教育), 又包括职后的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职业改行教育)。基本形式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1.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1)“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制度。企业为“一元”, 职业学校为另“一元”。这里所谓“教育企业”是必须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才有资格主办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制为2~3.5 年, 无入学条件, 但一般为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 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70%时间在企业, 30%时间在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 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 “双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以私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合同, 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

(2)全日制职业教育。主要为职业专科学校, 学制1~3年, 入学条件主要为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生, 以所谓德国历史上形成的“学校型教育职业”为主, 培养目标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所谓“双元制”替代型职业教育, 有乐器(如提琴)制作工、陶瓷造型工、金银饰品制作工、木器雕刻工等教育职业, 培养技术工人;一种是所谓与“双元制”平行的独立型职业教育, 包括技术、数据处理和工商以及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等教育职业, 培养技术助理、实验员、社区服务或护理人员。

其他一些全日制职业学校还有从事职业准备教育(1年)、职业基础教育(1 年)的学校和职业提高学校(1 年)等。

2.升学导向的职业教育

即所谓“立交桥”式的职业学校, 主要有三种: 一为专科高中, 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 学制一般为2 年, 其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各1 年, 毕业生直升专科大学;二为职业或技术高中, 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或已接受过职业教育者, 学制2 年, 全日制理论学习, 毕业后升入综合大学(有专业限制);三为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 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 学制3 年, 毕业生直升综合大学。

(二)高中后职业教育 1.高中后非高等教育

主要形式为专科学校, 属于职业进修教育, 入学条件是已接受职业教育并有2 年以上职业实践者。德国认为技师(师傅)和技术员的培养, 不应在职前而是在职后进行。

学制一般为2 年, 其培养目标为师傅(技师)和技术员。专科学校可分为师傅学校(行会主办)和技术员学校(国家主办), 学生修业期满经行会考试(师傅)或国家考试(技术员)合格者, 可获得上述称号, 若通过相关资质审核,还可担任企业实训教师。属于这类教育的还有商务师、手工业企业主的培养。

2.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

主要形式为职业学院, 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 学制为3年, 其中2 年后可分流。其培养目标为职业型高级人才, 修完3 年经国家考试合格者, 授予“职业学院工程师(经济师、社会教育工作者)”称号, 相当于本科教育;修完2 年后经考试合格者, 授予“工程师助理(经济助理、教育工作者)”, 相当于专科教育。

职业学院专业设置集中在工程技术、经济工程、社会服务三大领域, 采取“双元制”模式, 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 教学分别在学院和企业里进行, 3 个月轮换一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 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改革创新

1.颁布新《联邦职业教育法》

将1969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基本法—— 《联邦职业教育法》与1981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配套法—— 《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 提升了配套法中关于职业教育统计规划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新法还对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学习时间的折算、国外接受的职业教育的折算、职业教育结业考试的分阶段实施、职业教育联合体的建立做了新规定, 特别是对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地位的认定, 显示了德国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2.开展“职业教育攻势行动”

在2003、2004 年连续两年开展“职业教育攻势行动”,目标是增加职业教育学习位置。2003 年“攻势行动”措施包括: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联邦经济与劳动部和联邦新闻局开展全国性职业教育宣传, 三位部长联名给职业教育负责人和企业写公开信;教育部长与经济部长联手开展寻访职业教育“问题地区”的“职业教育远足计划”, 将2003 年6月24 日定为“职业教育日”等。2004 年“攻势行动”措施包括:实施将地区“职业教育结构改革计划”的投入由2 500 万欧元增加到3 700 万欧元, 提高近50%;将行业职业教育由传统机电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 如纳米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和为系统技术扩展并开展“联邦与各州职业教育学习位置拓展计划”。3.创新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创立生成性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定向的“职业科学”学说;确立不同于资格概念的能力概念, 对能力本位有全新的阐述;开发以“学习领域”形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4.建立职业资格早期辨识系统

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 吸收2 000 个代表性企业对职业和职业资格的产生、发展、消亡进行分析, 发布相关信息, 为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提供支撑。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培训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级小学教育,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总学制为13年。

学生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分为三条渠道,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九年制完全中学,另一部分学生进入五年制中学,还一部分学生进入六年制中学。第二次分流是在初中(五年制或六年制中学)毕业后,学生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学制一般2~3年时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从业,另一部分毕业生又可继续进入高一级职业学校学习。

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管是九年制完全中学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根据意愿都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在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读大学预科班,同样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形成职教与普教之间相互沟通,纵横交错而又畅通的网络。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构

德国职业教育梯次性很强,呈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结构方式,较高

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而且必须以具有一定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九年级初中毕业后的学生,经“双元制”职业教育或培训后,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以在经过起码的职业实践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条件。

德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很广。既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所实施的各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也包括如我国目前实施的各种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在职培训与进修,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以及各种特种教育等。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实施。

在德国,高中阶段普教与职教在校生的比重分别为22%和78%。其中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处在不同教育层次的分布比例为: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占89.3%,大专以上的占10.7%。普教与职教分流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5—19岁之间年龄组,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占该年龄组全部学生的39.7%,另外是20—24岁年龄组,占14.1%;25—29岁年龄组仅占1.8%。从性别结构情况看,德国实行男女机会均等,国家积极支持并采取措施使青年妇女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所有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据统计,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男生占55.2%,女生占44.8%。

德国实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制大多采用3年制,占73.5%,其它年限学制有一年或一年以下占4.9%;二年制的占20.1%;四年制的占

1.5%。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实施形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这也是其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教学模式。

在德国,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将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他无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即可进入企业或其它用人单位的培训机构接受某一职业的技能培训,同时也可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德国的青少年很多在高中毕业之后不是直接升入大学,而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培训。他们三分之二时间是在企业为接受培训,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进行理论教育。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这种学习形式被称为“双元制”。

德国的学校大多没有规范的校园,也没有固定的授课地点,职业学校是这样,作为职业学校,“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加上开放的学习形式就更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有利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所以,德国职业学校看起来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正规、传统的学校,实际上却为政府、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秀职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内容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内容

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校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企业内部的实习学徒制,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使受培训者更好的掌握“怎么做”的问题。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

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受训者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的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旅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3年的教育。

两类师资——实训教师与理论老师 实训教师由企业根据课程设置选聘,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5年以上职业时间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时间的各类“专科”学校毕业生。

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施大纲)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进行。

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全面实用,使得技能培训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他们自选教材,不断增添新资料,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

两条经费途径——企业与国家、州政府 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企业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

两种考试——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 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

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特点

——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

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

——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便进行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有效体制,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而使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其培养模式的启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XX区职业教育考察团20**年11月30日至月9日,以XX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

    德国职业教育新动向

    德国职业教育新动向 德国职业教育与工商界紧密合作具有悠久传统。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德国有近60%的青年接受双元制培训,学生每周在企业实习3~4天,辅之以职业学校实用理论的教学......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浦东新区职业教育考察团(执笔唐水明)2005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东新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职校校长尤庆华、群星职校校长顾晓光、新陆职......

    德国职业教育五篇范文

    1996年5 月,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修订、颁布了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建议在职业学校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随后在德国各州的部分职业学校开展了课程改革的......

    职业教育德国之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 基础部廖洁 5月22日我们重庆房地产学院同仁在朱校长的带领之下满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芬兰的航班,飞机落地赫尔辛基转机到达学习的第......

    德国职业教育思考

    第23卷第3期(总第102期)V01.23 机械管理开发MECHANIC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2008年6月 Jun.2008 No.3(SUM No.102) 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的理性思考罗建新(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广东佛山528225) 【摘要】介绍了我国职业学校学习德国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基本准则是“双元性”:首先学习大学的理论,然后应用于实践。但是,对于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直到20世纪90年......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含五篇)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赴德教育考察团 应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Germany's federal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BIB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