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2:2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

第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基本准则是“双元性”:首先学习大学的理论,然后应用于实践。但是,对于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整合模式的出现才得以缓解。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教师培养方式

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具有不断学术化倾向。

不菜梅大学的福利克斯教授指出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存在以下几个结构性问题:第一,缺少与实践的联系:第二,缺乏实地的工作经验:第三,职业知识的应用没有参照相应的大学研究;第四,缺乏工作程序知识;第五,职业教育教师培训J内容中缺乏技术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进行了大规模的革新。这在德国大学已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产生了许多刺激教师教育改革的因素。当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变化:一是增加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内容。二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其重心是培养教师能力,并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塑造进行培训。三是重视全球化、个性化、互联网和知识爆炸的挑战。

一、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

德国职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教师,即普通教育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Ⅲ1.普通教育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普通教育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一般是在完成中学教育后再进入大学学习,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在中等教育结业后,先经过双元制培训l,再获得入学资格[。有特殊能力却不具备高校入学资格的在职人员,可以参加一个特殊的高校入学资格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来确认学校要求的学历和能力。圆在培养的第一阶段,有志于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学生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习四至五年。以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为例,学业总课时数为160个周学时,其中80个周学时学习专业方向的内容,40个周学时学习基础课,24个周学时学习教育科学,16个周学时学习社会科学。大学学习结束时,这些学生需通过相应的工程师/技师资格考试和第~次国家考试。接下来是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在此期间,他们要学习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设备设施,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熟悉未来的职业环境,并培养良好的工作方式。

这是双元制所要求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在培养的第二阶段,即教师预备实习期(见习期),通常为两年,在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同时进行。按规定,每人选择两个今后教学的专业科目,并根据所选的专业科目挑选一所能提供这方面专业培训的职业学校。在预备实习期的第一年,新教师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上课,课时至少达到90学时。第一年结束时,校长根据新教师的教学效果,决定是否让新教师独立上课。进入第二年,根据各个学校及科目的相关情况,新教师每周独立上8—1 2节课。在预备实习期间,新教师每周必须有一天到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使新教师具备成为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其中包括了解有关学科教学计划的内容:掌握专业教学法;能够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以及开展评价工作等。

第二阶段结束前,学生需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查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力;二是考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学法以及学校法和公务员等方面的知识。这次考试要求学生撰写课外论文,上公开教学实验课,另外还有关于教学法、教育学、学校法方面的口试等。

2.专业实践课教师的培养

专业实践课教师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经过三年或三年半的双元制职业培训l,而后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之一继续学习:① 具有三至五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在一年制技术管理工人/师傅学校学习。② 具有至少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在两年制的技术员学校学习。专业实践课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也在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同时进行。在职业学校,他们听课、试讲,逐步练习独立授课,同时还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教学法、学校法等方面的内容。学习结束后也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

3.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同样受到重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要求职教教师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新规范、新专业知识、新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4]德国各'Jt、j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要不断进修,但是法律未强制规定教师每年的进修时间。例如,在下萨克森州,主要有三种教师进修形式,即全州集中性、地区性和学校内的进修。全州集中的进修由联邦文化部组织,每次培训旧寸间为一周左右 地区性的培训J由区政府组织,每次培训的时间一般为数天;学校内的培训l最为灵活,一般为一至两天。教师参加这些培训课程都是自愿和免费的。下萨克森州教师进修改革的趋势是把教师进修的经费~ 次性拨给学校,由学校自由支配。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启示

我国近几年出台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表明国家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做出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教师培养的优势,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1.企业参与并成为职教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师,必须经过大学本科教育,因为一定的学历可以保证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但是,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师、技术工人等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能随着实践的发展提高专业能力。大学一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唯有相关企业的技术员、工程师等一线人员才能传递这种经验。因而,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并依靠企业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2.保障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制度性我国《教师法》虽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有明确要求,但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却没有严格的限制。在德国,要取得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除了学历要求之外,还需要具备实际经验并接受师范专业的训练,这种对教师资格的制度性要求保证了职教师资的质量。笔者也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具备必需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也是不可或缺,否则就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或实训 旨导教师。

3.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培养效果的评价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更是如此,这与职业教育本身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关,也与人们长期形成的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关。德国成熟科学的职教教师评价体系对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评价标准既可以作为培养教师的目标,又可以作为衡量培训l效果的指标,在需要调整培养计划的时候还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因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

4.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师范性和专业性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传授给他们。但是,单纯的技师、技术工人不是合格的教师,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单纯的师范类或普通大学毕业生也无法成为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因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还要掌握教育学和教学法的相关知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师范性和专业性是必然趋势囡。

第二篇: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李露

摘 要: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它也被认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更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它的形成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发展;启示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领导下的学徒制。这时的学徒制是只有行业的师傅才有资格教育、培训学徒。之后,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个别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有300多个封建邦国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开始颁布这种强迫教育法令。而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期,比英国、法国要早一个世纪。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德国的各个城市许多人开始创办这类的实科中学。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性质。这类学校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摆脱了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逐渐开始适应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容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其社会地位比较低,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快德国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18世纪,德国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的教育上突出的表现在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世纪初,为了传授给学徒们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德国创办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新兴学校。与传统对小规模工艺生产的职业训练相比,针对产业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始于20 世纪 20 年代。20世纪60 年代后,当舒尔茨“人力资本论”风靡世界,给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剧变时,这种“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生产性事业”的理论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此期间,德国联邦政府于 1968 年召开了 11 个州的州长会议,就改革德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做出全面细致的研讨,最终各州长之间达成《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的协定》。该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创办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现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是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培训法》之后,它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企业的培训员出现,并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形成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想。随着对人的科学研究的深入,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呈现出从启蒙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经过理想主义职业教育价值观,直至向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演进。[1]

从启蒙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以最初的康德,以及后来的赛克斯特为代表的思想家从个人的幸福出发,主张普通劳动教育,反对传统的学徒训练。

从理想主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此阶段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这一时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泛爱主义在德国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后来的洪堡思想对德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从这时起,教育逐渐偏向双轨制发展,同时教学内容被分成适用于双轨制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两部分,这成为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以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为代表,他们教育思想中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变于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此阶段始于20世纪初。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为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三)德国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

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作为整个联邦范围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是企业内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基础。它阐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规定了职业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期限;对培训企业与受训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双方的关系做出规定;最后就培训机构及其员工的资格、职业教育的科学化管理和科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时比较基本的、系统的、权威的一项法规。并在实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科学化管理进程,同时也有效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地发展,为未来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5年联邦德国颁布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更加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在2005 年4 月1 日正式生效的新《职业教育法》标志着德国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职教模式再度焕发生机。[2]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一)“双元制”的基本概念

“双元制”是指青少年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3]参与者的方面,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与职业学校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或是是培训单位。

培训场所方面,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受教育者的身份方面,一元是指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另一元是指在企业的学徒。总体来说,双元制的本质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反弹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

1.完备的法律基础

企业职业训练的主管权属于联邦。1969年公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双元制”中的职业教育的主要法律依据,它明确规定,企业的训练承担者和受训学徒之间必须订立训练合同。合同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①职业训练的性质、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及目的;②职业训练的开始时间和期限;③训练场所以外的训练措施;④日常正规训练的期限;⑤试用期;⑥劳动报酬的幅度;⑦休假期;⑧合同宣布解除的条件。

2.教育生产结合紧密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进行学习的受教育者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练习实践操作,培养工作技能,而且所使用的设备和所学到的技术是培训企业目前使用的最先进的。这样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后,短时间内就可以再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真正掌握此项技能。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3.企业广泛参与,校企互通

企业广泛参与,大企业会拥有自己的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人员,有的甚至会企业自己出资办企业大学。而那些没有能力单独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可以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充分合作沟通,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共同履行培养人才的义务。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德国的职业教育考试包含了学习期间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上包含了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为了使职业考试规范化,德国陆续颁布了《考试条例》、《标准考试条例》、《职业教育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条列,这些法律条列规定考试的各环节由相互独立的机构执行,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如此一来,各部门对考试工作的联合参与保证了职业考试依据《职业教育条例》规范开展工作;确保了考试的客观、公正、独立;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了职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

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大优势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降低了企业的培训和质量成本。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费、实习基地、师资、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合理优化利用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可以更好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并进行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从而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造就我国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5][4]

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偏重于应用技术。核心的学宗旨是教学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际结果。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以职业群为重要的选择依据,针对性较强,适应面较广,受到企业的欢迎。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学校的培养模式从客观上使学生脱离了实际操作。现在,集中安排实习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达到学以致用。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化,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社会人才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里,由于经费所限,大部分学校很难独立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此外,由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识不强、互动性较差,在实际操作方面,学校也得不到相关企业的帮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受企业的欢迎。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无论是在职还是在校,接受职业教育者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就业。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达到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目标。

第四,德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建立起联邦政府协调领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的体制,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指导监督,也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时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体系,它对推荐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是被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然还会有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吸收其优势部分,并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人才紧缺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洁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611):88-93.[2]王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3):151-153.[3]张晓芳.浅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22-24.[4]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42-351.[5]孟华锋.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128-129.[6]顾明远,梁忠义.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

第三篇: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每年的2-5月是德国各州进行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时期。考试内容包括:①面对评委和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②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③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3、职后培训阶段

职后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起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任务。当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教育科学与专业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扩充教师有关教育工作的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重新认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在德国,政府和各种教育团体经常举办这种在职教育。教师在周末、下午或晚上均可自主参加培训。

(2)派出培训。经校方许可,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培训,获取另一种或更高级的资格。它主要包括另一种学科任教资格,另一种学校类型的任教资格,在实习教师研修班的任教资格,校长、督学任用资格等。

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特点

1、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

德国教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教师职业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师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传输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为此,德国大部分州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或者在入学前到中小学见习一段时间,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老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这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

第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和“实习阶段”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师,包括从理论到实践、从智力到品性、从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塑造。在此期间,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反复锻造、磨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第三,职后培训是“全程育师”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地从时代中吸取营养,学习最新知识。

2、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德国教师教育的显著特点。第一,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的感性认识。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听课、评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接触课堂现场的能力。带教老师从中小学选拔,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小学的教师,又是大学的讲师。第二,教育实习时间长、内容具体,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德国各州统一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为2年。花2年时间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全世界教师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德国政府培养教师执教能力的坚定决心。

3、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制度

德国政府规定,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四年一次的综合评价。完全中学、实科中学教师的评价者主要是学校校长,四年一次为每个教师作出翔实的考核报告。国民小学、主体中学教师的评价以督学为主、校长参与配合。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与教师本人见面并签字存档备查。督学的任务是到校听课,为每个教师建立一份“教师工作报告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分管的班级及学生情况,所承担的工作量等;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评定结果分为7个等级,1级最好。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一般为4-5级,能评上1级的教师较少,必须是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者。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鉴于德国教师培养的特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①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时机(观念、财力、物力)成熟的时候,把各级各类教师的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理想职业。②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国家应尽快制定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职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把职后培训与其聘任、提薪和晋级等方面挂钩;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申请培训,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培训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③凡报考师范类的学生,考前应该进行面试和职业性向测试,把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优秀学生选入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

我国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与德国相比相差甚远。首先,对教育见习整体重视不够。有的仅仅将教育见习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没有作出具体的检查落实;有的学校内部没有统一要求,有的专业见习,有的专业不见习,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思想。其次,教育实习的水份很大。虽然对教育实习都作了相应安排,但时间一般只有6-8周(仅仅相当于德国教育见习的时间)。有的学校派了带队老师专门蹲点实习中学;有的学校实行教育实习巡视制,选派相关人员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中学巡视一圈。可见,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实习中学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另一方面,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实习期间往往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部分学生不安心教育实习。

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制定《教师教育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作出明确的时间、内容规定及其目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与实习中学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实习中学中遴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既是中学教师,又是高校讲师,高等院校支付相应的报酬给实习中学和带教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实习中学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带教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师范院校应划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项经费,以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法较多,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如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评价的主要尺度是所教(管)班级考试排名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为此,我国应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并委托教育评估机构每个学,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比。将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并与其晋职、晋级挂钩。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导向,奖励表彰先进,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的督学体系健全,但其主要职责是宏观指导和例行视察,没有像德国督学那样真正地深入课堂,走访家长,对教师作出客观翔实的综合评价。两相对比,差距显而易见。我国注重教育过程的宏观遥控,德国注重教育过程的细微环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各有侧重。修业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基本能力;实习阶段着力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职后培训阶段着力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凸显出三个主要特点: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积极学习德国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篇: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 2006-12-23 11:57:20 作者: 于淑萍 点击: 134

摘 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双师型 就业准入 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主要解决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提高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好坚实的铺垫。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主要由企业负责

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毕业考试由工商联合会或手工业者协会主持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试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成为一名称职而敬业的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培训企业就业。虽然培训合同规定,培训企业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后留在本企业就业,毕业生也可自由择业,但是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一般来说,培训企业比较愿意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方面是因为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比较熟悉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很快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经过几年对学徒的培训后,对各学徒的能力素质有较多的了解,可以挑选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从总体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的职业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好于其它高校的毕业生,失业率也低于其它高校毕业生。

3、职业教育属于政府、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共同行为,但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行为

政府职能具体体现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位职业者或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本领和选择工作机会。政府不仅按各校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等。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企业、经济界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很大一笔费用落在企业身上。企业作为重要的一方具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决定企业职业培训的有关事宜(如制定培训条例等),而且有权参与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参与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德国职业教育成功运作,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功不可没。

4、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毕业,要学习专业和教育理论知识,到校后有两年的实习期,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以保持技术活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5、德国职业教育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

有人这样描述,德国最先进的设备可能不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而在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有优良和配套的实验设备,职业学校有自建的实验室,也有国家或企业建立的职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向社会开放,设备优良,许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可以利用。我们在德累斯顿一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几个机电工程师培训实验室看到,教学模式实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贯彻“规范操作、严格训练”的方针,每个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外,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这种训练严格到连锉刀上下、左右角度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由于训练很严格,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选题来自企业或学校本身。题目可小一些,有些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

6、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与道德观的熏陶

德国职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前所述的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这部分能力是学生今后完成技术工作所需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关键能力的要求(相当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关键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

三、感悟与启示

我国建国以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到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掀起了大规模发展的热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刻。此次欧洲考察归来,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认为事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力度,推进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产学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

一、专业设置不灵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职教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时间长等。造成这些难题与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不能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门类齐全的中小企业众多,这次我们考察的德国德累斯顿建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就很值得参考。所以,尽快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学合作”的可操作机制,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且更是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

2、学校应该主动敞开大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尽快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主动走向社会,主动走向企业,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服务企业。以服务为宗旨,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主动寻求工程项目,尝试通过工程项目的运作实现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

3、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建立双师型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

(1)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2)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完善、考核职教老师每年一个月下现场的制度化运作机制。

4、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深化专业建设改革,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办好高职的核心就是打造特色专业。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关键的是特色,最难办的是特色。首先要有质量意识,进而要有精品意识,最终要成就特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5、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项目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注重实践,严格训练,要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推进“双证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打造“零距离上岗”的人材培养模式。

6、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

要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全面素质培养的举措与途径,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人文环境。环境就是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创新人才不可能从封闭的校园中培养出来,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理性的人生价值观。

7、政府立法,明确政令

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以来,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5年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之,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证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具体运作机制,我国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长足发展。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法规方面还需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神州学人网。

[2]Prof.Dr.Hortsch德国的“双元”系统 讲座。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学习李文博《德国职业理论与前沿理论介绍》的体会 畜牧兽医专业谷振山01 2014.11.10 2014年10月10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博老师在全国中职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上给我们生动讲述了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并对其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学习后感觉受益匪浅,现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源于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的引导,德国的职业教育主流思想包括职业教育设计导向,职业教育能力的开发,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论等五个方面,核心的内容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这种模式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职业技能,而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其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所授课程中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受教育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际的生产岗位和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工艺知识的培训,又以“学生”身份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

二、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比较

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之后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按照各专业部制定的培训条例进行,并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并实施的,以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而在我国,则很少有学校和企业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种合作,具体表现是:

1、职业教育与企业脱节。要确保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用结合,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分配,尤其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前一直是由学校单独完成包括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教学内容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职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大量的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如今不少学校在推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企图通过此类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但是尽管在理论上谈的很多,真正能够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却并不多。

2、职业教育教学系统无法与市场紧密结合。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材经常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进行更新和替换,授课的教师也有很多时间下到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而在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的任务就是讲教材而且教材不变教师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就业市场没有去了解当前的形势缺

乏主动了解就业市场的积极性。

3、是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没有规范。教材改革盲目而上自成体系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材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编写教材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区域的标准和特色往往是各学校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所以教学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4、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监督体系没有形成统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部门没有真正地沟通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监督不力学校的理论教学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有些技能鉴定部门为了追求效益和合格率开始降低标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职业资格证书不能发挥作用行业协会基本没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没有为职业教育提供准确的用人信息。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单一的学校行为,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形式模拟的实践教育只使得职业教育的理论化和动手实践的形式化,成为偏离“职业”教育的障碍。虽然自我国大 力推进职业教育以来,已经有许多学校在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模式来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这些大喊“实践和教学要统一”的教育模式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少学校的学生即使要实习或者进入企业,都是被要求在校学习1-2年之后,才能到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实习。这种教育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并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把岗位需要与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把就业与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我国也急需建立合理的教育分流机制,改变不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招生考试制度,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当然,这需要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完善各种配套制度的建设。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对于我国的职业学校而言,虽然也 提倡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这一个层面,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改革探索的方面。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定职业教育的高质量。诚然,高要求必然会有高待遇,德国的职业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并享有一系列的在职培训和发展提高的机会。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系统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予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6.,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当然,对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不一定就能完全照搬照套,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适合中国自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模式,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真正的进入企业当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最适宜的一种模式。在共同商定课程计划、实训方案、考核标准、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了确切保证。在学校仍以班级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授课,在企业则分成小组由师傅指教。企业培

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解决受训者“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这种校企的结合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对解决对口录用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式及启示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定稿)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

    德国“双元制”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pood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谢定 生龙筱刚 [摘要]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特有的并享誉全球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模式,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职教师资培......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彭铁光 本人受学校委派,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到德国的黑森州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

    法国、德国、挪威职业教育的考察及启示.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法国、德国、挪威职业教育的考察及启示 作者:陈文举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8期 [摘要]2009年4月17~29日,贵州大学赴法、德、挪三国考察......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根据德国学校教育体制和继续教育体制的结构,以及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教育启示[精选合集]

    中等职业教育,自“文革”恢复高考、大学全面招生后,就逐渐被冷落,不太受国人重视,至少是不受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城市家长们所重视。除了学业不精实在无法继续深造的孩子......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一)政府的支持。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5篇)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及启示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王强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及特征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