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碧波小学第二轮智慧课堂小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深圳市碧波小学第二轮“智慧课堂小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在这半年多的小课题研究工作中,学校共11个小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实践,及时总结,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现就我校小课题一学期以来的研究工作做中期阶段总结。
一、研究步骤
我们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阶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组建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确定研究课题及试验班级,并分步骤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
(二)课题实施阶段:在进行充分的课题准备工作后,各个课题组根据方案因地制宜,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小结整理阶段:各课题组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资料、数据及各种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二、积极动员,全面部署
在小课题活动开展之初,学校就召集学校年轻骨干教师,申明小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及操作性,指出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小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的改进有实际促进作用,并指导年轻老师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领域和专业特长来确定课题。会后,老师们积极交流,并细致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最终确定了11个课题,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健康教育、综合实践等9个学科。教师参加研究的积极性高,参与教师达到了80人次,个别教师甚至横跨多个学科,比如白云鹤老师,所参与的课题就包括《整合社区、家长资源开发通识课程的实践研究》、《心理教育整合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建设中的应用》、《小学音乐课堂律动教学实践研究》。
在确定选题之后,学校进一步指导教师如何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对课题开展进行全程部署安排,形成课题申报与研究方案,并根据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
三、大胆实践,百花齐放 在研究方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各自任教学科和试验班级大胆开展课题实践,形成了精彩纷呈的课题研究局面。邓婷婷老师主持的《运用“英语微信群”优化“习本课堂”的实践与调查》一开展即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欢迎,家长和学生们在微信群上开展口语对话、单词背诵、英文歌唱,并互相评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丁光辉老师主持的《整合社区、家长资源开发通识课程的实践研究》目前已经开展了“故事妈妈进课堂”、“法律知识讲座”、古筝社训练等活动,拓宽了学校课程领域,丰富了师生的教学生活。各个课题组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发挥作用,让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生活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支持,同时为课题进一步顺利开展创造了有益条件。
四、存在问题及思考
(一)资料收集整理不足
虽然我们前期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甚至个别课题已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但研究过程中的许多成果没有将之形成资料保留下来。接下来我们要注意通过文字、照片、录像等形式,把每一步的研究成果都记录下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个别教师有畏难情绪
个别老教师在信息化及教学观念方面相对落后,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对课题研究就产生畏难情绪,导致课题研究在相应的班级开展不够到位。我们要注意发挥年轻教师的力量,帮助老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三)科研成果不足。
目前教师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教育教学方面,没有进一步形成科研成果。接下来我们要鼓励教师们积极寻求理论知识,及时反思总结,形成研究心得或论文,提高科研水平。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计划,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该课题研究的目标有:
1、教会学生如何上好实验课,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学会学习。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精心准备每个实验,给学生创造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会动脑。
3、寻找有效的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实验教学模式。
4、提高理化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反思,教育叙事,随笔,教学案例和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苏科版物理为媒介,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八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培养动手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研究。
4、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范围:蒿坪初级中学的八年级物理课和九年级的物理课、化学课 对象:八年级、九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循序渐进式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6至2014、9)
1、由物理、化学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成员,明确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目的。
2、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各成员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基础。
3、接受教科室课题研究培训,制定计划,明确任务,撰写开题报告,并发博客接受监督和指导。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9至2015、4)
1、了解学情,分学科进行问卷调查,做出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分物理、化学科组集体备课,精心准备每一节实验课。演示实验时,力求做到:装置正确,整洁美观;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严格要求,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夯实学生实验基础知识。
3、上好每一节实验课,认真上好实验基本操作课,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力求使学生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夯实基本操作技能。精心准备学生分组实验课,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六个基本要素预以掌握,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主要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4、注重了家庭小实验布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购买小型实验仪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装置,通过以上方式有效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5、与班主任积极配合切实加强实验小组建设,为课题开展营造和谐氛围。
6、组织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大赛,体验成功,激发实验兴趣。
7、实验教师相互交流实验课堂上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收集整理材料,着手改进教学方法或模式。
8、及时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归纳总结经验和教训,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4至2015、5)
总结经验,撰写成论文,并展示《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六、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用教材提供的课堂演示实验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活动调动起来,让实验带活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和验证理论上有关的知识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标准示范,用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与课本演示实验不同对比因势利导,诱发出实验装置优劣的对比、药品是否节约,是否污染环境,操作是否简单易行,用实例和一定模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策划,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体验成功。
3、“下放”演示实验权,增强学生探究体验。演示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大胆并主动地给同学、老师讲解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讨论与交流,增进认识。从而自觉地抵制了传统演示实验中老师把实验方法、操作步骤详尽细致照搬的模式,以避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限制和束缚.(二)、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1、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发现提携实验小助手,加入到实验准备行列中。
每次学生分组实验,我都选拔四到六名学生利用课余帮助我准备实验,解决了因实验员不足而无法开设的困难。同时培养这几名学生的操作规范性,使其在实验课上帮扶有困难的学生,形成“老师带兵,兵帮兵”的课堂体系。竭力关注所有学生,克服不明不白,盲目实验的学生,监督不规不范,草草收场学生。
2、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每次学生分组实验都与班主任协调,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加强个别辅导,保持学困生热情,随着基本操作的熟练,在依情况分合作小组培养协作能力.3、在学生分组实验学习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行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异于验证实验的方案,即使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
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敢想的作风。在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准备,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我尽力配合学生完成,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课题研究时间短,理论多于实践,取得效果尚不是很明显,仍需以往实践经验支撑,需大量事实来佐证。
2.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够,理论水平匮乏,在课题研究中只能停留在表层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验的具体设计上,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去研究、改进,直接阻碍了研究深度。
3.课题涉及两个年级两个学科,学生差异大,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深度。
4.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实验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常常感到时间紧迫,有时会消极应对。
(二)改进思路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
2.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3.设计实验时尽量考虑周全些,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多为学生创设实验中生成性问题,多挖掘、寻求与中考实验结合点,减少学生迷茫与无奈。
第三篇:小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初中生自觉预习课文习惯的策略研究》
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构建终身教育系统和学习化社会是现代国际社会教育的共同趋势,新世纪基础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自学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作为新世纪的语文老师必须变化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愿望和能力作为终极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索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然而,根据这几年上语文课的观察,发现初中生在上课之前几乎没有预习课文。造成每次上新课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给学生熟悉课文。而且由于没有事先预习课文,给新课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造成语文课堂费时多,见效慢的现象。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尝试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一个主要途径进行索求和研究。力图通过研究,能掌握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一)研究基础
在这之前,也有不少关于课前预习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但他们都更多的从单方面进行研究,或只针对某一单元组,或只针对一种文体,并未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这次研究,力争将预习方法内容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加强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二)、指导思想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理解
陶行知在他的教学思想中深刻指出:“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指导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批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而预习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的前题。也是老师课堂教学的依据。
2、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然而根据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当我们上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根本不熟悉,对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根本无从下手,更不用说自己提出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3、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思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当今社会的发展却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样,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要重视方法的传授,只有帮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预习,是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研究内容和目的(一)研究内容
(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新课改以后的教材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教材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每单元前面都有导语,每篇课文后都有思考练习题,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课文有何帮助呢?学生在预习时应该如何来关注这些内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
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二)、研究目的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教材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说,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反思多年的语文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有效性预习。教师如何对班级好中差三类不同群体有效地设计出不同的预习任务?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来把握预习的侧重点?什么样的课前预习最有效?等等,这些都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通过研究,找出影响初中生养成预习习惯的原因有哪些,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而探索出一些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课前预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特色:
1将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课前预习地位提升,通过各种方法指导,使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2、重视方法指导。课前预习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效果,因此方法指导既包括预习内容,又包括方法。
本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费时多见效慢的教学现状,结合初中语文编排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及配套资料,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作法
(一)成立实验机构
课题组长由陈雪梅老师担任,组员陈美华,两人都是任教八年级语文,因此,本课题主要在八年级开展。
(二)实验阶段与步骤
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时间:2011年9月——2012年6月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10月)
学习、查阅有关资料,策划制定课题方案。
2、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预习能力的培养方案。
3、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5月)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通过“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4、第四阶段,整理阶段:(2011年6月)
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申请结题。
目前已进行到第三阶段,进行中期测评,整理研究过程。
六、主要结论
以单元组为突破口,进行预习方法和预习内容的指导。现行语文教材是根据表达内容来编排课文的。因此,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内容,了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及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再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提出预习内容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预习方向。
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练习,让预习内容具体化。课本中的课后思考题及我们
现在学生所拥有的课时训练,是最好的预习内容。让学生在通读之后,根据这些题目尝试解决,很好地解决了预习内容的问题。
课堂环节的展示环节解决了预习激趣问题。
七、课题实验的效果、体会。
课题实验的效果:
1、预习方法
通过这个阶段的课题实践,许多学生能学会在学习单元组课文之前阅读单元导读框,了解了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之后,根据单元导读框中的阅读要求进行每一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并且能大体把握不同的体裁文章根据不同的要素来预习的方法。
2、预习内容。
通过实验,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根据要求在预习时完成课后思考题1、2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并完成配套练习中所要求的课前预习部分的内容。并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实现了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有目的的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激发预习兴趣
实验前,学生不爱预习,也不愿预习。通过课堂预习展示环节的增加之后,连最不愿意预习的学生他也要先去看看字词,争取有一次可以展示的机会。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展示的项目,所以课堂展示很好的解决了预习兴趣的问题。
做课题体会:
通过这段时间做课题,让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艺术性。它既要求我们有专业的文化知识,更要有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最的效率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课堂吸引力,也以此来不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八、展望
通过做《培养初中生自觉预习课文习惯的策略研究》小课题研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课前预习对学习的帮助,能掌握预习的方法及预习内容,极大的提
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相信我们每个人会延续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会探讨出更好的预习方法。
第四篇: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性小结
《如何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环保意识》中期阶段性小结
李树梅
一、课题进展情况
我们申报的课题在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就开始行动起来,购买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我们开始准备工作,根据我们的环境状况和我国的环保情况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于是,我们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当地情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结合校园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指出:可供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如果遭到了毁坏,不但人类要自食其果,而且还将殃及子孙后代,人类是否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及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繁衍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1992年,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环境教育是教育战线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学生如果不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将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近几年来,环境知识普及教育的课程已陆续在全国各类学校开设,国家已把环境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从幼儿园、中小学抓起。旨在通过基础的社会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的行为与环境相协调,并自觉地参与到对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为此,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我们的课题申请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准备,上网查阅各地和国外的环保资料,订阅购买相关的书籍,制定了实施计划。学校召开了科研课题开题会议,大家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开始了研究工作,并确定三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研究方案的制定
子课题立项后,我们课题组着手设计并制定研究方案,我们初步决定把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预计用一学期的时间,根据我区的环境状况和我国及世界发达国家环保情况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形成对环境需要保护的意识。
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预计用三学期的时间,探索对小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时间,空间及程序,初步建立小学生环保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预计用一学期的时间,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教育模式,以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形式,书面总结小学生环保教育的实验研究成果。
我们预期的目标是通过对整个过程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生环保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提出在小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意见;
3、制定在小学生中实施环保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小学生各学科环保教育的教学基本理论;
5、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五、学校对课题的管理
校长多次强调:学校对课题研究将在多方面给予支持,承担各个课题的教师要保证充足的研究时间,要不断的积累第一手资料,做好平时的研究记录,要求全体研究人员参加的课题研讨活动和课题小结。每一阶段结束后,写出高质量的阶段性总结。
六、在学校课程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过程
1、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求各学科的老师认真研究教材,利用教材的内容及时告诉学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垃圾给地球母亲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我们应该了解这个家,爱护这个家,因为地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再讲耕地在呼唤时告诉学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就会被打破,如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的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传递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如发生在日本的水俣事件。在讲述食品卫生时,告诉学生发展绿色食品,既有助于健康,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告诫同学要注意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结合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今年我校进行了校舍改造,过去陈旧的校舍一改旧貌换新颜,学校更加重视了对校园校貌的环境保护。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安排每位学生写一份保护学校环境的计划,还指导学生写了一封致全校师生的公开信,信中提到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响应和支持,大家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爱护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自觉遵守的原则和应尽的义务,使每位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保教育。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科学老师指导学生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还通过STS(科学技术社会)讨论了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并组织学生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统一管理。在暑假里还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周围和家庭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咨询。结合本地近年来人口数量变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分析了在生态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有关部门和公民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方面应当如何做,写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环境保护日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中我还通过一些环境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每年的2月2日世界湿地日,教育学生要爱护湿地,保护好地球的肾。3月21日世界森林日,教育学生要保护好森林,要青山常在,才能永续利用,3月22日世界水日,教育学生我国是一个淡水缺乏的国家,要珍惜每一滴水,不要使我们已很匮乏的水资源再受到污染。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5月31日,教育学生,印尼的森林大火,使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又严重污染了环境。6月5日世界环境日,教育学生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我还通过新闻报道的有关污染环境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青岛崂山海滩、海南博鳌海滩、降旗后的天安门广场,垃圾遍地,一片狼藉,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环境,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中,往往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从人类的开始诞生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是保护改善和创建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为了少走弯路,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全社会一定要进行环境保护,这就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也就是说,我们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充分认识污染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才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七、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明确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2、落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关键在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然而,大多数教师长期习惯于一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仅满足于课程实施,视教材为圣经。因此,必须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正确或合理的课程理念,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
3、确定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界限,把多门学科通过事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4、联系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绝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并能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
5、编写教材。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并形成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以教材的形式反映出来,为进一步开发和实施作参考或有利于推广,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
6、开展评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探索的实践研究过程,成功与失败并存。评估既重视结果,更应注重过程。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目的各异,所以国家很难采用类似于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因此,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总之,经过多年来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受益匪浅,但是,毕竟还只是起步阶段,很多事情还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其中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曲折,但我们也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做,认真去做,我们学校的校本开发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
香坊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是我们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共同承担的小课题。自立项以来,在上级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和进修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教研员关于小课题研究的系列讲座的指导下,成立小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工作分工。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是我们的研究情况的汇报。
一、准备阶段:首先,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之初针对小课题研究的进程,经过认真研讨,迅速成立了以网络社群为主体的研究小组:网络研修、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整合应用、教育技术等专门组织了小组成员的专题讲座、布置工作分工,明确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具体实施如下:
2013年4月开始为准备阶段:明确研究小组成员和小课题的研究方案。做好小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借助开学第一次的教研活动,向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传达本小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针对学科教师的特点:广大学科教师的科研能力薄弱,对小课题认识不清的现状。请教育科研的小组组织相关专题培训,由教育科研社群的负责人风华中杨青清主讲,明确了对小课题的理解: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接下来,明确小课题的特点及理念:它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并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点和网络社群教师的研究方向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进行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3年5月开始,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开始全员参与,师生配合,利用网络搜集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用制度和应用加强教师积极性,并发挥活动和赛事的推动作用。首先在利用网络搜集符合学生特点,利用教学应用的教学资源,同时注意整理历史资料,把各自上课的资源:课件、教案、录像、获奖的公开课等可制成光盘备用。其次利用各项赛事和措施刺激广大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在资源收集整理阶段并进行了电子教案,课件制作比赛:请擅长flash的XX中学的XX老师做一系列的flash培训。在此基础上组织制作比赛:包括flash制作和ppt制作两种方式,以此培训教师课件制作的能力。每位教师制作的课件都由课题研究小组保存了起来,作为研究成果的展示。XX中老师XX老师及其资源建设小组负责资源的管理,小组成员与学科教师共同提供、更新。第三点 建立沟通机制,坚持各组每周一次课题研究碰头会,实验教师每月进行一次课题材料资源的整理,总结经验并查找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师在一起进行互动研究,解决了很多的困惑,教育技术小组提供了很多必要的支持,提供了大量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等。
2013年6月开始开展不同的教研活动模式,着重关注教学资源的平台建设,注意对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专业指导。把技术的优势和网络的特点发挥出来,重点发展教育平台,让资源得到有序,有效的网络化管理,使其对于教师和学生方便可重复利用,才能发挥课程引领方面的作用。我们重点培训了两个适用的平台:ITtools3和魔灯。使其既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机房教学环境,又使得教师可以充分采用技术手段去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ITtools3就是一款针对课堂教学展开教学辅助的网站平台。从2005年研究开发至今,经过七年的不断完善,ITtools3.0版在2011年5月正式发布。该平台整合了课堂调查、教学帮助、师生互助、作业提交、作品互评、课堂测验、Flash操作题批改等功能,强大的分析功能和灵活高效的课堂教学支持。是一款免费的网络平台管理应用。魔灯(Moodle)是最早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Dougiamas 博士开发的一款开源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最初, 魔灯(Moodle)的对象是大学教育, 现在它已经在中小学以及企业中得到大量应用。由于没有许可证成本和更新方面的限制, 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地下载、使用这个软件, 并可以遵循相关原则修改并发行它。截止到2006 年10 月21日, 据Moodle.org 数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使用魔灯(Moodle)的国家达到168 个, 站点总数近20, 000 个, 用魔灯(Moodle)开发的课程已经从2003 年的2, 000 门上升到656, 920 门, 学生也从2003 年的1.7 万上升到678 万。是一款成熟高效的网络应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得我们前期搜集整理的教学资源得到系统化的管理,也为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深入提供了支撑平台。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每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协作,既可以远程编制个性化的教案。又能根据课程的需要随时调用平台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又能进行网上的交流和研讨。比如我们的网络研修小组正在进行跨区域集体备课的实验工作。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关键,队伍的科学管理是顺利完成课题的必要条件。我们深知骨干的引领作用基于这一点,近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塑造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队伍。除了理论引路、课题带动、规范落实等措施外,我们还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积极创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力争把学到的经验加以复制传播。近一段时间来来,先后组织教师去省市、外地参加各种培训。我们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学校教师参加各类的研讨课观摩学习,如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评比展示会、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评比展示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研讨会等,通过学习,使大家了解了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最新动态及先进教学理念,为今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他们所看到的,听得到,学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介绍给我们的青年教师。这样我们就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核心力量。此外,科学的管理也是必备的条件,我们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科研档案,把老师的信息集中录入,并把他们参与的活动和开展的工作情况记入档案。管理表格示
四、存在问题与关于小课题研究开展情况的反思
教育懈怠与非正确认识导致小课题研究的低效率。个别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懈怠,个人主观意愿不高,研究效率低下。有的学校研究条件较差。在我区的实验学校中,大部分的学校只有几个多媒体教学平台,一个网络教室,教学资源缺乏,研究经验不足,操作有难度,这些都严重影响课题的研究。个别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保证教研时间,经常性的占用学科教师,使得学科教师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参与研究活动,进而影响到研究的进度,或间接成果档次不高。为了顺利完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的小课题研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 研究方向与专业社群相结合,实现有序分工,合理发展,相互拉动,交流发展。
2继续做好小课题研究的培训指导工作,让大家的小课题研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人指点,大家参与。
3.继续做好小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与过程控制,把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发挥出来,做到网络协同,项目监督和实施共同进行。
4.及时总结,建立相关档案。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成果。让成果成为指导大
家教育教学的有力武器,提高小课题研究的时效性。.构建与本课题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建立专题性的评价量表、探讨质性评价的工具、使用及方法)
6.建立区级专题网站资源库与网络实验平台,对使用新教材的年级进行教学内容的分类,研究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网络教学、哪些内容适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为下一步研究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