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职称之殇
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职称之殇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施行已历二十余年了,这一制度的施行对今天中国大地上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促进作用又如何呢?有何影响?它又为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什么?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走访了部分县区农村中小学,就农村中小学现有教师职称制度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分析,希望籍此以推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民主化、公平公正化,并振救中国濒临崩溃的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
就目前所知,中小学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滥”、“脏”、“差”。而直接导致的后果也可以概括为:“收入悬殊,劳资倒悬”;“疲于虚政,凉了爱心,怠于上进”;“职称体制,祸国害民”。这里笔者绝对没有诋毁这一伟大创举之意,只是就其所造成的影响作一陈述,希望能引起一点注意,抑或对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的“滥”
职称本应该是对一个人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的认可,是对其继续努力工作、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种鼓励,但现在看来,职称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成了一种特权和利益的代表,也成了教育混乱和衰败的致乱之源之一。具体表现为:
学校中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没有民主,校长、中心校长一手遮天,我行我素,这是致乱之首;
同工不同酬,多劳少得,不劳者多得,教师怨气炙天,出勤不出力,教学质量每况愈下,这是第二;
违法乱纪者享之,遵纪守法者烹之,职称评定背景优先,金钱次之,工作不算,不务实绩,这是第三;
职称管理混乱,体制滞后,政策弹性大,有时人为设置障碍,上下沆瀣一气,只看礼厚贿重,不问工作实际,这是第四;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具体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职称评选过程中,校长、中心校长权力过炽,每年考核、评优、评模,自己最先,好恶、背景、金钱优先,工作放在最后。只要你肯送礼,愿意向“领导”靠拢,评优、评模优先;只要你肯“孝顺”,愿意与“领导”打成一片,可以不用代课,不用上岗,工作自有“革命的老牲口”们去做,评优评模照常优先,评定职称更是优先;每年考核,被考核者先签字同意考核结果,然后“领导”“集中”评定,秘密进行暗箱操作,任你累死累活,优秀模范与你无缘,还落个日日批评、月月挨骂。
连法律都写的清清楚楚——“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但再看实际刚好相反。晋升了职称的人有40%以上的早已不再代课或不用代课了,他们中的人有的当了校长、中心校长、报账员、督导、扫盲指导等等;有的看门房、送报纸、伙食管理员等,去充实所谓的后勤工作了,使得学校后勤人员总数远在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另外一部分仍处在一线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绝大多数不再担任所评学科的教学工作,去从事地理、生物、社会自然等不作考查的学科的教学工作;更有甚者,二十几岁晋升中级职称后,就整天喊“老了”,不能再任所评学科教学工作了,工作松懈、吊儿郎当,一些没有了晋升前的影子,请假后应聘到私校却又活力再现。因为近几年来物价飞涨,连续几次调资都按职称上调,一些不反映工作,工资差距愈拉愈大,尤其是冠以缩小收入差距的所谓“绩效”施行后,更是雪上加霜,而那些集中从事主要教学工作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晋升或没有该死的指标而不能晋升的,几乎丧失了从教的信心。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职称的人工资不仅比其他人高,就连采暖也比别人多,似乎初级职称的教师不怕冷不用采暖,或者他们太过劳累了,少采点暖也无所谓吧!
面对这种种不公平现状,他们只能怨气炙天、无能为力,所多的只是对工作的懈怠,他们绝大多数人每人承担着近两个人的工作量和教学任务,(一半是自己的,另一半是挣工资而不用上岗的人的)如此一来,一人松懈出勤不出力,耽误的却是两个人的工作。农村教育就这样一天天疲软、疲软、再疲软,到了几近崩溃的边沿。
对于每年职称评定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怪现象,足令还有点人性、有点良知的人发指、义愤填膺。笔者刚参加工作的一个学生,是山区定向师范生,其成绩可见一斑,但这个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因教不了书,家庭条件好,买了一辆二手桑塔那,整天载着中心校长下乡“检查工作”,在条件刚够的那一年,中心校长力排众议,人为设置障碍,将其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教书的教师挡在晋升门外,而将晋升职称的指标直接给了他的“司机”;还有一教师,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放假时校长才发现他所教的班级数学有一整章竟然没上,就是在造成如此重大教学事故的当年,此君依然顺利评上了中学一级教师,成为当地最年青的中级职称教师。
在这没有丝毫民主管理体制下,那些勤勤恳恳、认真诚实的教师对评聘职称愈来愈不抱什么希望,许多人破罐破摔,于是工作开始松懈,态度逐渐冷淡,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民怨沸腾。无怪乎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乘法时出现了不少诸如“三八二十七”、“七八五十四”的笑话,更有甚者不知道二和三的最小公倍数是几,其实这些学生又何尝不是小学高级教师们的高徒门生呢?我曾接手一位小学高级教师送上的一个班级,该班内学生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不会背乘法口决,更遑论其他的了。(我们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到如今,农村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一些的到外县私立学校,家庭中等的上了本县私立学校,尽管私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经验因客观因素普遍不被看好,但人们仍然把子女涌向私校,其中原因恐怕只有家长们明白。于是出现了部分公办学校教师数量多于学生的现象。在这早已僵化的体制运作下,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被闲置,大好的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过程的“脏”
评定职称本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但其操作过程却从令人作呕。
为了争取指标,不惜重金行赂所谓领导有之;为了争取指标,不惜金钱购买论文、买荣誉、买模块,甚至制作假论文、假荣誉有之;为了争取指标,不惜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挤压打击他人的有之;也为了争取指标,有的女教师不惜放下人格尊严,用身体换取优先评定的机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听我的一位同学说,他妻子多年来勤奋工作,但每次评定时总是被率先刷下来,气愤不已,准备花三万元评一小学高级职称,但终因是县直小学竞争过于激烈而不能。听说现在许多地方仅从中心校长手中购买指标已突破万元大关了,这还只是取得了参评的资格,还得托人找关系去贿赂评委,又是一笔不斐的支出。据说这些评委们在楼价飞涨的今天,每年评一季课,起码能弄再三套楼房,当然有时还不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体制同时还促进了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比如评定职称积分用的论文,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是花钱购买的,起初还比较神密,后来有人干脆印着名片到各学校散发,专门联系出版论文业务,只需交钱,从写作到出版自有人负责,过一周,你未曾谋面的大作赫然已成铅字出版成文。再如电脑模块,许多中
一、小高职称者们手中哪个没有三、四个模块,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连起码的文字编辑都不会,更不用说表格处理等难一点的了,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想作一点修改,不得不去求助于专业教师,真不知他们的模块是如何取得的。
三、教师职称评定后的“差”
按照正常思维考虑,能够评上中、高级职称的人一定是模范遵守国家政策、业务能力强,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或者是学校教学工作上的骨干。但有数据显示,在各地方占教师总数近三分之一的不上岗(请长假)、无岗(学校不安排岗位的)或闲岗(校长、会计、扫盲、督导)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不下70%,也就是说,真正一线教学的没有多少人能评上中、高级职称,职称基本上没有起到它应有的鼓励一线教师终身从教的作用,反而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教师只要评上中、高级职称就可以请假回家作长期休养,这几乎成了“制度”,连村民农妇也知道“某老师评上职称了,人家级别上去了,应该回家去坐着了。”
更有那听了令你咋舌、默然的。有部分年轻女教师,评职称时生育的是一胎,等评上职称后,请假回家长休,再三年后再瞧,二胎的小子也会打酱油了,可谓“鱼”与“熊掌”二者得兼,羡的你大跌眼镜,自叹弗如。
四、收入悬殊,劳资倒悬;凉了爱心,殆于上进
从读书到从教,我经历了中小学教育的极盛阶段和疲软衰退阶段。记得在读书时,教师们工资也不高(即使现在也不高),但收入水平差距非常小,各学校校长、教导主任们等都在一线任课,教师们的工作量较现在也大得很,工作时间长,可他们相互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因而相处融洽,工作十分积极,认真负责,唯恐亏对了下一代,他们的努力工作并非为了职称,那时的职称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十分模糊、淡薄。现在不同了,每次调资唯职称是务,工资差距越拉越大,尤其是那所谓“缩小收入差距”的绩效的施行,原本每月一、二百元的差距突然变成了每月七、八百元,甚至更多。在工龄、文凭相同的情况下,有无职称的差距几乎是工资总额的30%还多,对于一个收入微薄的教师来说百分之三十多的工资意味着什么?由于所谓“值数”的限制,许多人与晋升无缘,于是在教学工作上松懈了,尤其是在看到有职称,领取高工资者们不劳动,更是失去了上进的信心,于是有人放弃了最后的道德防线——学生成长的好坏与我何干?这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每况愈下,引起社会民众的不满,形成对教师整体的仇视。于是来自国家的、社会的、还有学校的压力,同时作用在了教师们那本已脆弱的心灵,造成了许多教师心理健康失衡,长此以往,真不知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将走向何方。
刘植荣在《猴子贪财好色机理》一文中曾形象地用体育比赛说明了分配不公平对效率的影响。更有人调侃地解释现在的“幸福”——“看着别人上班,拿着别人的工资。”政府仍在推行这样一套极不公平的分配制度的同时,还妄谈什么“绩效”呢?如今,除了一部分名校仍能用经济刺激的方式维持高升学率外,其他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眼见着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了。每年几十万的教育经费拨到学校,教师们上课别说多媒体,连起码的三角尺、圆规也没有,国家拨款举办的“国培计划”,地方教师还得自己从那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埋培训的单,晚上回家挤时间上网培训,真个身心俱疲、哀痛欲绝。
总之,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酿造出什么样素质的人才。今天,相对滞后的教师职称制度已成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进步发展的严重羁拌。如今推出的职称改革,“新增正高,跨校评聘”,将为更大更多的腐败大开方便之门。而实验区的成效虽被媒体炒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事实却更多蹊跷。我想,如果不能建立起科学、完善、公平、合理的职称评聘体系,只是在原来不合理现状的基础上新增一些枝节末叶的东西,不去触及那些根本的敏感的利益,寄希望于这些枝节末叶来改变基础教育的疲软现状,无疑只能是雾里看花,抑或变成雪上加霜,制造出更多的不合理和更多的矛盾,最终以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崩溃为代价。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年终履职总结
XXXX年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已接近了尾声,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担任六年级数学和科学两科的教学任务以及班主任工作。我认真学习新的小学数学和科学课程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到我的教学中,从一定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了个细致的计划,精心布置。在工作中,我热爱学生,关心自己的学生的生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做人;工作中服从组织安排,与同事和睦相处,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始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做了大量的教学笔记与理论笔记。
经过一年的教育教学,也让我在历练中不断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以上好课为己任,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以下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个知识点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在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工作后,认真备好课。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但有实效,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五年级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下床铺。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事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通过一年的努力,也让我看到不少学生的进步:有的学生原来连最基本的计算都不会到现在已基本能正确计算,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太差,没礼貌,现在也变得懂事多了,很多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本学年我担任的数学和科学两科的成绩也占到了全镇同年级同科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当然,我的教学离学生的实际还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把我的教学生活化,更接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确
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三篇:浅谈中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浅谈中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 2006-10-15 6:40:00 | By: 大庆商江 ]
浅谈中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商江
三、2003年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水平。《2002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422元,比上年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5%。其中国有单位12869元,城镇集体单位7667元,其他单位13212元。
《2003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040元,比上年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577元,城镇集体单位8678元,其他单位14574元。
2004年9月10日[沈路涛 吕诺][人民日报海外版]《从“臭老九”到“香饽饽”见证教师变化》:2003年,全国高校和中小学教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达到23307元和13293元。
可以看出,全国中小学教职工2003年平均工资达到13293元,比全国2003年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040元只少747元。比全国国有单位2003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577元只少1284元。
四、2004年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水平。2005年7月1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 郑燕峰 实习生 王禹涵)《山东苍山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他们因从教致贫》:来自年初山东省教育工作会的数字,山东全省农村教师工资2004年比2003年增加
4.5亿元,补发往年拖欠工资889万元;全省139个县(市、区)均已做到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其中58个县(市、区)做到了全县教师统一工资标准。但山东省教育厅2004年的一份教育督导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农村教育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有保障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机制。报告说,全省还有122个县(市、区)没有将教职工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82个县(市、区)教职工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有45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尚达不到国家必保工资标准。成武县2003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平均月工资仅390元,其中平均月工资最低的乡(镇)只有308元。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某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某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1771元,高低相差1289元,达到3.67倍;农村初中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县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工资为1653元,高低相差1171元,达到3.43倍。
2005年8月12日[朱建军、王志恒、朱建军][新华社]《西部代课教师:17年工资涨到200元》:据甘肃省教育部门统计,甘肃省农村代课老师有3.2万多人,占到农村小学教师的28.2%,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代课教师占的比例更大,而除200元左右的月工资外,他们没有任何福利待遇。这些农村代课教师承担着100多万农村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省小学生的三分之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会宁县副县长李全杰说,会宁县7654名教师中近十分之一是代课教师,他们待遇很低,但在广大农村教育一线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5年8月19日《市场报》(第六版)《难言的教育投入不足之痛》:山东省教育厅2004年的一份教育督导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农村教育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有保障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机制。报告说,全省还有122个县(市、区)没有将教职工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82个县(市、区)教职工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有45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尚达不到国家必保工资标准。成武县2003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平均月工资仅390元,其中平均月工资最低的乡(镇)只有308元。
2005年8月26日 北京晨报(记者 罗德宏)《赴新加坡教汉语月薪最高超两万 万人争抢70个名额》:记者昨天从国家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外志愿者中心获悉,新加坡高薪聘请我国中小学汉语教师。本次报名条件比较严格,除了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两年教龄外,报名者需毕业于新加坡指定的我国国内院校。赴新志愿者享受的是当地正式教师的待遇,本科学历教师每月薪金为2232.46-4352.72元新币(约合11160-21760元人民币),非本科毕业生每月薪金为1630.62-2624.48元新币(约合8150-13120元人民币);月薪高者达到1万到2万元,而且领取13个月的薪金。尽管只招收70名(中学教师40人,小学教师30人)赴新加坡汉语教师,但全国报名人数估计超过1万人。2005年10月发表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国内刊号:42-1275/G4国际刊号:1003-8078)2005年增刊第64页-第65页(责任编辑周觅)
浅谈中国教师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 2006-10-11 7:09:18 | By: dqddsj ]
浅谈中国教师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商江
2005年1月16日《新京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日前建议: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代表国家向接受义务教育的公民履行政府责任,既然是代表政府办事,就应当纳入公务员队伍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尤其是落后地区教师的福利,稳定这个队伍。
2005年2月22日《将教师纳入公务员队伍》:进行义务教育的教师与公务员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务员是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其有权行使一定的权力,但也必须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并且其在权力的滥用时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并不享有公权力,有其自身的规律。因而,有关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职位分类、录用、监督制约、职务升降等等许多方面的规定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教师,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如果将进行义务教育的教师纳入公务员队伍不仅存在理论上的悖论,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会出现诸多的困难。
2005年1月20日龙虎网(作者:赵诚)《001号议案关注教师待遇 教师应享受公务员待遇》:昨天,潘溪民等10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一份议案,建议江苏中小学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这份议案被列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1号议案。潘溪民认为,教师应享受的公务员待遇应当包括工资、奖金、地方性补贴,以及公务员享受的车贴等。
2005年09月19日《江南时报》第四版/《我国公务员年均工资排中下位 目前为15487元》:目前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国家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资机制。按照法律规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
水平的依据。
在实践中,要做到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有一定困难的。
公务员的工资与行政级别联系,教师的工资与专业技术职务联系。
以上可以看出,教师与公务员的工资是不同法律规定的,是不同的工资系列,有不可比因素。、教师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没有比较标本
信息导刊》(2005年第三十八期)《公务员津贴补贴将规范》:在全国10多个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处于中下位次。以2003年的数字为例(2003年后国家没有再统一调整公务员工资),全国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为15487元。可以看出,2003年全国公务员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国中小学教职工年平均工资。
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调查
发布时间:2006-03-27
文/林琴
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
尽管教师工资的发放已经制度化,然而工资克扣的现象却是时有发生,甚至在个别地区还较为普遍,而且越是基层的学校这种现象就越严重。有的地区、学校甚至将这一行为逐渐向教师的基本工资引申,数量上大抵接近普通一个月的工资。究其根由,在于一些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的行政性摊派渐有日趋严重之势,如强制性要求教师学习某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目的在于向教师卖书、收取培训费。特别是人事部门挟其掌有教师职称评、聘之权,培训活动很多,收费纠纷不绝如缕,以至在个别地区出现打到教师工资卡的基本工资就并不完整的奇怪现象。
2.教师群体内部差距大,收入不均衡。从我们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月收入400元以下的占1.3%,401—800元的占20.4%,801—1500元的占51.6%,1501—3000元的占25.1%,3001元以上的占1.6%,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教师(占78.3%)的工资是在801—3000这个层次。
3.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的差距
有人把教师工资的提升看成了一场追赶公务员收入的赛跑。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虽然教师的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基本工资,但是公务
员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补贴,这样就比教师高出很多。《教师法》里教师的工资是说教师的基本工资还是基本工资加补贴并不明确。实际上公务员工资连年三级跳,教师工资却远远落在其后。也许正是因为基于待遇方面的考虑,本次调查中83.4%的教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定位为公务员”。
二、教师的福利待遇
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也就是所谓的“三险一金”,是当前教师福利待遇的主要内容。由于福利发放主要依靠各地区、各学校收入状况,教师的福利待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据我们调查的数据反映,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给教师购买失业保险。73%的教师选择了所在单位没有为他们提供失业保险。住房问题成为了教师最为关注的福利之一。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单位福利分房的占
9.7%,集体宿舍14.7%,单位补贴买房3.8%,自已出资买房50%,租房15.6%,其他6.2%,这表明能享受单位福利分房的教师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教师需要靠自己的能力购房。而大部分学校目前都不提供教师住房补贴,因而教师在这方面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实际状况与《教师法》中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郡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的规定相差较远。农村教师生活的地方,其医疗条件普遍较城市差,看病吃药很成问题。他们常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离不开孩子,走不出教室,对自身的健康状
况根本无暇顾及,一般都是“小病靠拖,大病吃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进医院治疗的。很多被访对象向我们反映,农村教师的工资基本上刚够一家人维持生活,根本看不起病。在城镇,学校一般都定期组织教职工体检,这在农村是不可想象的奢侈。定期的身体检查早已被“不定期”所取代,甚至有的老师从担任教师以来就没有体检过。客观地说,国家有关农村教师的健康问题尚无配套的政策相规定。在调研中,我们将医疗保障落实情况和学校组织教师体检的情况列入问卷中,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9.8%的教师选择学校没有为他们购买医疗保险,80.2%的教师选择有。但是仅有9.6%的教师认为医疗保障落实得很好,31.4%的教师认为医疗保障落实得较好,42.6%的教师认为基本能落实,16.4%的教师认为医疗保障根本就无法保障。这与《教师法》中“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的规定是不符的。《教师法》中“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的规定,在实际落实中并不尽如人意,休养名额极少,几年也轮不上一次。对于学校组织教师体检的情况,调查数据表明:一年一次的占25.2%,两年一次的占17.9%,偶尔的占30.7%,从来没有的占24.4%。这正好与我们访谈的情况相吻合,也说明了问题的严峻性。
当我们问及是否为女职工购买生育险时,85.3%的教师选择没有。这显然对女教师的职业保障是非常不利的。
摘自《中国教师》2006年第3期
第四篇:中国之殇——三农问题
中国之殇——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直到现在,农民依旧占全国人民的大多数,三农问题能否快速有效的解决将关系到中国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实现城乡统筹。
当前城镇与农村之间存在者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的差距,包括总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的差距,受教育情况的差距,生活环境的差距,在近些年来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 7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 7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扣除城镇经商和务工收入,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差距在天壤之间;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拥有而农村居民所没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二者之别,距离更大。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超出合理的范围,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造成城乡收入差距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二、农民的消费份额在下降,三十年来,中国农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下降到最低点2007年的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民消费所占比重从30年前的62%下降到2007年的25%,下降近37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收难,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水平。长期以来,农民收入虽一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者农民的消费水平。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民的即期消费。总的来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政策覆盖面小,农村贫困面还较大,从而加大了农民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预期,农民不得不控制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的入不敷出风险。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
4、长期以来,我国工商企业一直把生产经营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大部分消费品是按照城市需求设计的,在农村的实用性差,与农民收入、农村消费环境及农民消费观念相一致的产品不多,使很多农村消费者对此望而却步。
5、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农民跨期消费的可支付能力。农村资金市场存在资金引力小,资金市场价格高,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不规范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征地拆迁问题矛盾突出。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私有房屋被夷为平地,拆迁量连年上升,农村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日趋尖锐,对抗性越来越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规范不到位。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村房屋拆迁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对农民房屋的私有财产权,一直采取忽略或放任态度。
2、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是农村房屋拆迁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深层次原因。
3、补偿不到位,导致拆迁对农民来说是个无利可图,更多是亏本的生意。农民的生活因拆迁普遍有了下降,因而表现出抵触的情绪。
四、乡镇负债的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财政体制由于自身的缺陷,加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少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乡镇债务负担过重,减债压力巨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难以正常运转,甚至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主要归因于:
1、二元经济结构下国民收人分配的严重扭曲,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2、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加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
3、公共财政制度没有最终建立,造成了乡镇政府职能非正常移位:
4、行政管理体制滞后,机构臃肿,冗员过多;
5、现行的干部任免和考核机制,导致各种政绩工程和达标活动层出不穷;
6、县乡财政困难,为乡镇债务推波助澜。
在 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而若不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将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首先,三农问题关系者社会的稳定,三农问题导致的农村与城市的不公平待遇会加剧农民的不满情绪,从而造成社会动荡的隐患。其次,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三农问题的形成成因复杂,要想解决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如今,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完善城乡关系中急需改革的制度。首先,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危害社会公平、阻碍经济发展等方面表现越来越突出,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基础上,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加速人口城市化的步伐,促进城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土地制度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改革问题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今土地改革必须朝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维护农民基本权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向进行。再者,改善农民工体制。正确对待农民的就业流动, 建立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完善劳动合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的政治权利,重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推进社会保障,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最后,完善财政体制,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的超编问题使三农问题雪上加霜,许多乡镇因此入不敷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进一步导致了农村五花八门的滥收费。我们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支出管理制度,推进支出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五篇: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2010)
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2010)
——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主要人口
大国等38个国家的比较分析
教师发展研究中心1
简介:本报告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教师发展水平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由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承担。本报告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人事司提供了决策参考。
本课题组主要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考察了中国教师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基本状况。通过对每万人口中的中小学教师数量、生师比、教师工资等18个指标的比较发现,中国教师发展水平与2007年相比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主要人口大国相比,仍然处于偏低水平。
一、中国每万人口中的中小学教师数量有所增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偏低
每万人口中的中小学教师数量,即指一国中小学教师的总数与该国总人口的万分比。它是体现一国教师相对数量的综合指标,反映该国教育投入的总体水平以及教师的工作条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数据中心有关数据资料,2008年,38个国家每万人口中的中小学教师数量,冰岛最高,为24756人,较之2007年净增5254人;中国为9345,比2007年高出019人,在38个国家中排名第34位(见图1)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每万人中的中小学教师数量偏低,这反映了中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总体水平还不够高。课题主持人:于发友;核心成员:陈春勇、单志艳、燕学敏、李新翠。
数据来源:每万人口中中小学教师数量,根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报告公布的一国中小学教师总数,以及由世界银行官方报告公布的该国总人口数字,通过计算得出;2008年,冰岛一国的中小学教师万人比,根据来自联合国数据中心(UNdata)的数据得出;荷兰、瑞士、挪威、爱尔兰、意大利、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丹麦、印度、比利时、希腊、加拿大、土耳其、尼日利亚14个国家的数据,取自2007年,其2008年数据暂缺。
二、中国中小学生师比偏高,教师平均面对的学生偏多
生师比,是指各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量与专任教师数量的比值,是用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国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规模的大小、学校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生师比的确定,应从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发,保持相对合理,不宜过低或过高。若生师比过低,学生数量偏少,教师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会降低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若生师比过高,每名教师面对过多的学生,教学中批改作业、课堂教学管理等任务过重,会影响备课和科研、培训等工作,也不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
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各国小学阶段的生师比平均为16.8,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93。其中墨西哥最高,为28.0;波兰最低,为10.5。中国小学阶段的生师比高于各国平均水平,为17.9,比2007年下降0.92,在38个国家中名列第26位,位次比2007年提前一位(见图2)。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各国中学阶段的生师比平均为13.8,相比2007的平均值下降了0.81。其中,墨西哥的生师比最高,为30.7;葡萄牙生师比最低,为7.7。中国中学阶段的生师比高于各国平均水平,为16.7,相比2007年平均值下降了2.47,在各国中位居第34位,位次较2007年靠后两位(见图3)。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由上述数据可知,各国中小学的平均生师比与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教师平均面对的学生数量有所降低。中国的中小学生师比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仍然偏高,高于各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中学阶段的生师比与其他国家相比排位靠后,差距偏大。
三、中国中小学班额太大,小学和初中班额均列38个国家之首
班额是指一个班中的学生数额,是衡量一国教育资源、教师工作条件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源数量、教师数量、学校数量、学校教室等教学设施等条件都会直接影响班额。小班额使得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减少处理问题所需的课堂时间,从而有助于减轻课堂教学压力,维护课堂教学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
根据统计数据,38个国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小学平均班额为每班21.6个学生,与2007年持平。2008年有20个国家的小学班额低于该平均数,其中,卢森堡小学班额最少,为15.6。中国小学的平均班额在38个国家中最大,为36.6,与2007年相比,位次没有变化(见图4)。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根据统计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初中平均班额为每班23.7个学生,相比2007年有增加趋势,平均每班增加0.1个学生;俄罗斯、瑞士、卢森堡、冰岛、芬兰的初中班额每班接近20个学生,而俄罗斯的平均班额最少。中国的初中平均班额最大,为55.5,与2007年相比有所减少,但在38个国家中班额依然最大(见图5)。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四、中国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阶段教师的构成情况。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学识、经验、精力、能力、创造力等方面表现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年龄偏大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有可能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另外,与善于从多渠道、多途径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学生相比,年龄偏大的教师接受能力较慢,还会与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距离。而年龄偏小的教师虽然精力和创造力相对较强,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业务知识和专业能力尚有较大的有待提升的空间。因此,我们认为,合理的年龄结构应当是老中青各年龄阶段的教师适当搭配,以中青年为主。
(一)小学教师
根据统计数据,比利时、法国、爱尔兰、韩国、卢森堡、斯洛伐克、英国、巴西、中国和以色列40岁以下小学教师所占比例超过50%,其中卢森堡最高,占59.5%,较之2007年提高了3.6%;中国位列第三,为57.4%,与2007年情况相同。德国、瑞典和意大利50岁及以上小学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50.3%、48.8%和42%。与2007年相比,德国和意大利50岁及以上小学教师所占比例分别降低了2.5%和6.5%,瑞典则提高了2.8%。中国50岁及以上小学教师所占比例为18.4%,位列倒数第五,比2007年提高了0.8%(见图6)。
图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及其伙伴国家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丹麦、冰岛无小学教师数据;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和俄罗斯的50岁及以上小学教师所占比例数据暂缺。
(二)初中教师
比利时、芬兰、法国、冰岛、韩国、挪威、波兰、葡萄牙、英国、美国、巴西、中国、印度尼西亚和以色列这14个国家40岁以下初中教师所占比例都超过40%,其中中国比例最高,达72.4%,与2007年相比略有降低,实际降低1.5%。意大利、德国50岁及以上初中教师所占比例比其他国家相对偏高,分别为59.7%、52.2%,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0.8%、0.2%。中国50岁及以上初中教师所占比例最低,仅为7.8%,比2007年略有上升,实际提高0.1%(见图7)。
图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及其伙伴国家初中教师年龄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墨西哥、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无数据。
(三)高中教师
智利、匈牙利、爱尔兰、韩国、卢森堡、波兰、葡萄牙、英国、美国、巴西、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40岁以下高中教师所占比例超过41%。其中中国最高,达75.2%,比2007年降低了1.5%;其次为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均为51.2%。德国、冰岛、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爱沙尼亚50岁以上高中教师所占比例超过46%,其中意大利、挪威、瑞典和德国较高,分别为53.5%、50.3%、46.5%和46.5%。意大利比2007年提高1.7%,而挪威、瑞典和德国分别降低0.8%、0.1%和0.3%。中国50岁以上高中教师所占比例最低,仅为5%,比2007年降低0.1%(见图8)。
图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及其伙伴国家高中教师年龄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墨西哥、土耳其、印度、俄罗斯、丹麦无数据。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韩国、巴西等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而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国的小学教师年龄趋于老化,原因不尽相同,但大多与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密切相关。韩国一直重视教育,教育经费投入较多,教师工资待遇等比较高,用人制度也比较合理;巴西作为“金砖四国”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并且重视教育投入,其教师聘任制度也比较合理。相比之下,瑞典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数次削减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待遇下降,加之教师招聘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瑞典中小学师资匮乏的状况日趋严重。另外,有些国家的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年限也各不相同,这可能也是导致不同国家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时间各不相同。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西班牙为三年,德国为五年半。而不少国家的初中和高中教师
职前培养时间超过小学教师。澳大利亚高中教师必须接受至少三年半的职前培养时间,而在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高中教师必须接受六年或以上的职前培养。
中国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相对合理,40岁以下教师占较大比例,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轻教师培养数量不断增多、教师队伍资源配置等方面投入不断加大有很大关系。
五、中国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所增长,但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有待提高
教师的学历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学术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基础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研究显示,大多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标准要求普遍都在本科以上,甚至要求高中教师的达标学历为硕士学位。如,芬兰所有高中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英国小学教师申请者须有教育学士等学位。美国要求中小学教师申请者必须具有本科学历,并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有些州甚至要求小学教师须有教育硕士学位,高中教师除有一门学科的学位外,还须获教育硕士学位。日本的《教师许可证法》规定,中小学教师须为大学毕业,并通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严格考试,才能担任教师;日本《关于改善教员的培养和许可制度》规定,除高中教师外,面向幼儿园、小学、初中、聋哑校、盲校、养护学校的教师增设以“硕士学位”为资格的教师许可证。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3—4年的高等学校学术教育。
中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也就是说,中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起始达标学历分别为中专、专科、本科学历。当然,当前中国中专师资培养数量渐少,而专科和本科师资培养数量渐多,中小学教师达标学历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趋势。
根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中国小学教师高中及以上达标学历者2008年所占比例为99.27%,其中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仅为15.66%;初中教师专科及以上达标学历者所占比例为97.79%,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为53.21%;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达标学历者所占比例为87.63%。由此可知,2008年,中国的绝大多数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历已经基本达标,并且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者的比例比前一年有所增长,但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者的比例总体上看仍然偏低。
六、中国教师师德建设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内化和养成不够,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师德规范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研究发现,不少国家,尤其是某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大多着重规制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社会等的关系,并以规范师生关系为核心内容;强调师德的内化和养成,重视通过教育过程获得教师自身人格的逐步提升和对学生正义感和独立性等的培养;师德的实践性和可操作
性较强。如,德国教师作为国家公务员,除要承担国家政治方面的义务(如忠实、宣誓、无党派、政治活动的平和与节制)以外,还要承担教师的职业义务,如对教学及学生的直接责任;在自我责任和教育自由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咨询和评估;与学生监护人进行充分信任的合作;在教学工作中保持政治中立;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英国将师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前培养始终强调,接受师范教育者要掌握关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卫生安全、与学生家长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性。2006年英国颁布的合格教师资格标准涉及对师德的诸多要求。其中,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规定,教师要保证学生发挥潜能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具备积极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与学生、同事、家长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并承担合作共事义务等。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协会于2006年颁布的《安大略省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修订版规定,教师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品质:关爱,为提升学生潜能所表现出的同情、包容、兴趣与洞察力;尊重,教师尊重人的尊严、情感健康和认知发展;信任,教师与学生、同事、家长、监护人和公众的关系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正直,包括诚实、可靠和道德行为。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组织代表大会于1975年通过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努力帮助学生实现潜能,激发其探究精神,不应无理限制学生的独立行动;不应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应故意隐瞒或歪曲有关学生进步的主题内容;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应为保护学生作出恰当努力;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不应基于种族、肤色、宗派、性别、婚姻、家庭状况等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同时,该伦理规范还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水准;避免不合格人员从教;不应在求职申请资料中故意作错误陈述;不应帮助在道德、教育背景等方面不够格的人进入教育职业;不应透露在职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同事的信息,除非完全用于职业目的或法律要求;不应故意对同事作出不实或恶意陈述;不应接受可能有损职业决定或行为的酬金、礼品等。日本教师联合大会于1952年通过了《伦理纲领》并沿用至今。该纲领规定,教师自身应有健康适度的生活习惯及教养;有坚强意志和坚韧的性格;自主、自律、诚实并具有责任心;有进取心,热爱真理、努力追求并实现理想;对他人具有慈善、体谅、亲切、温暖、感谢心与同情心;尊重他人;社交礼仪举止适度;具有健康的异性观;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新西兰教师委员会于2004年颁发的《新西兰注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教师对学生、家长、社会的责任。它规定教师要为学生负责;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并努力鼓励学生对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有明智的理解和认同;教师与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及家人是合作关系,应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教师应积极支持有关促进人人机会平等的政策和计划,开展平等合作。
中国的师德规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1984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制定并颁发了首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1991年对其修订后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如下要求:一是爱国守法,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等。二是爱岗敬业,包括忠于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等。三是关爱学生,如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等。四是教书育人,如实施素质教育,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五是为人师表,如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举止文明,团结协作,尊重同事,作风正派等。六是终身学习,如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业务等。
由上可知,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师德规范对教师与学生、同事等的平等、合作关系等描述更为具体、朴实,可操作性更强,而且师德规范大多融入教育工作本身之中。而中国的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主要限于教师的职业操守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和指导,抽象性、理想化描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够强。实践中,教师师德的内化和养成不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七、中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总体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中小学教师工资是指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定工资,是衡量一国中小学教师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基本指标。提高教师工资标准,对于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相关数据根据《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1986第112号)和《2006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按照国家标准(不包含奖金和津贴部分)计算得出。教师工作15年后的基本工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110%。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的统计,2008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 233.50国际元和22 698元人民币,将教师工资换算为国际元。38个国家加拿大、斯洛伐克、土耳其、巴西、俄罗斯、印度、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以色列等国数据缺失,这些国家的数据使用工资与人均GDP之比的平均值,由此根据人均GDP再算出工资。的小学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平均每年为30 997美元,比2007年增长1 256美元。其中,卢森堡为67 723美元,位居第一位,与2007年排名相同,但实际平均工资有所降低;中国为3 744美元,排名第32位,实际工资与2007年相比变化不大(见图9)。38个国家小学教师工作15年后的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平均比率为1.11,比2007年降低了0.06,其中韩国与2007年一样仍保持最高,为2.01,比2007年降低了0.2;中国为0.60,位居第37位,排名偏后(见图10)。
图9 38个国家小学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单位:美元/年)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图10 38个国家小学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比率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38个国家的初中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平均法定工资为每年33 420美元,比2007年有所上升,实际增长1 717美元。其中,卢森堡最高,为每年98 849美元,比2007年增长8 985美元;中国为每年4 498美元,位居第36位,排名靠后(见图11)。38个国家初中教师工作15年后的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平均比率为1.18,比2007年降低0.05;其中韩国最高,为2.01,比2007年降低了0.19;中国为0.72,比2007年降低了0.16,位居第36位(见图12)。
图11 38个国家初中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单位:美元/年)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图12 38个国家初中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比率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38个国家的高中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平均法定工资为每年36 166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2 324美元。其中,卢森堡最高,为每年98 849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8 985美元;中国为每年4 953美元,排名第33位,排名靠后(见图13)。38个国家高中教师工作15年后的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平均比率为1.44,比2007年增长0.14;韩国与2007年相比,依旧保持最高,为2.01,但降低了0.19;中国为0.79,位居第36位,与2007年相比,依旧排名靠后(见图14)。
图13 38个国家高中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单位:美元/年)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图14 38个国家高中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比率
数据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从数据统计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小学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法定工资水平偏低,这可能与中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数据的获得有关。本研究是按照国家最低标准计算的中小学教师的法定工资水平,只包括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因此会影响到中国中小学教师工作15年后的法定工资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小学教师工作15年之后的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比率也不高。可见,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待提高。
对比38个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可知,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今后,中国要适度扩充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大幅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要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安心从教、长期从教,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