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课程学期总结
地方课程学期总结
姜桂秋
通过地方课程的相关活动,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些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开辟多种信息资源,帮助每个学生体验和感悟成功的思想,明确成功的目标和方法,开拓成功的路径,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成功的真谛,体验成功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对本课题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地方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拓宽信息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但作为学生来说,存在着视野有限,信息流动渠道不畅通,信息源不广泛,可及的信息又不善于捕捉等现象,因此,我充分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机会,因势利导,帮助拓宽获取信息渠道,开辟多种信息源,让学生广泛涉猎,获取丰富的信息,将课本知识加以扩展延伸。
二.利用各种游戏,培养学生的成功欲望。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态度和欲望最为关键,关键在于学生有积极态度的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积极态度和成功的欲望,在游戏中就会淘汰。通过这个游戏,综合表现;了各种与成功相关的因素,包括合作努力,团队精神,机遇等。总之,使学生游戏中,感悟成功的真谛。
三.用开放的探究,掌握成功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各种教学环节和若干问题,表面上看很到位,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探究的精神也无从谈起,在地方课程 课的教学中,应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变封闭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感悟成功的思想,明确成功的目标。掌握成功的目标,掌握成功的方法。如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总之,在地方课的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探究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游戏、搜集信息等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取于梦想,善于把握机遇,全力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自己的成功目标。
第二篇:六年级地方课程学期总结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材的汇编
环境教育以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为编写的主线,以引导学生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为辅线,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为宗旨进行构建,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展开环境教育活动。坚持实践性、实用性、指导性、自主性的原则,建构具有山东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地方教科书。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能够重视安全,学会在生活中和活动中保护自己。从防震、防洪、防电以及杜绝吸烟、预防传染性疾病等方面进行校内和校外资料的整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
1.树立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培养珍爱生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2.知道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感受到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认识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危害。掌握我们应该怎样防止电子游戏的危害。
4.理解什么是传染病,它的发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了解常见急性传染病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症状、传播途径及危害。
5.引导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拒绝吸烟,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增强关注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的意识。
6.认识到生活中的冲突是难免的,错误处理冲突是很有害的。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三、基本思路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入手,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考虑到了以下几点:
1.考虑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地方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紧密结合少年儿童的个体生活体验。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社会实际、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特征。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通过调查自己当地的环境问题,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能养成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2.考虑地方课程的针对性:
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安全教育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意识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安全。同时掌握必要的自救措施和防护措施。环境教育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设计符合他们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的,他们乐于参加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考虑地方课程的时代性:
地方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安全教育在选择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平时生活、学校活动以及相处、交往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总结能力。环境教育以营造探究、实践、创新、合作和交流的和谐氛围为重要手段,语言和插图“伙伴化”,内容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体现出显明的时代性。
4.考虑地方课程的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安全教育通过分析危险活动以及交流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掌握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并能从自身出发,影响周围的同学。环境教育注意引导学生以解决身边的“真问题”、“实问题”和“小问题”为切入点,采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最终实现改进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评价内容
地方课程的评价内容各主要包括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课堂观察方面,学生方面,主要包括自主性学习状态如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合作性学习状态如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状态如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和灵活实践。
教师方面,主要包括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根据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学法指导,并渗透如何让进行安全活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紧扣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课堂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对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热情程度,学生在学习活动只能够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最佳注意状态、最佳人之状态、最佳情感状态、最佳意志状态。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教学设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第三篇:七年级地方课程学期教学总结
七年级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2010年1月4日
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更好的搞好我校的地方课程的教学,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了新的课程理念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地方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对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思想转变,还处在接受阶段,远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这就必须在认识的源头上下功夫,从而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发展,地方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化”途径,是更为适宜本校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地方课程应该是促进本校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承与授受,也包含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开发,获得新的知识。地方课程是为本校学生创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提升。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够获取已有经验,也能生成新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提高能力,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地方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环境。在这个样子?
二.真正实现了地方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地方课程对教师的定位与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被认为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师应该是互动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不是“填鸭式”。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教师还要学会互相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赏识、开发更多的课程。在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角色的定位应该也不外乎以上这些要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与其他老师、甚至学生相互学习?如何去学习成为一位学习型的老师?又如何去开发新的课程?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又如何才能做到以上那些要求?如果老师不能真正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按照这些要求来做,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构建学习化的校园,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校园。只有构建学习化校园,学校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致千校一面,何言特色?只有所有权归学校的地方课程才可能成为特色之源!
三、自从开设了地方课程以后,同学们阅读欣赏能力提高了,知识面开阔了,特别对国画、中国古代服饰、篮球等方面的了解加深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体现本地实际的素材较少。
2、学生活动方面做的不够好。
3、教师在此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还存在不少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改正不足,发扬优点,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2013-2014学第一学期地方课程总结
*******第二小学2013/2014学第一学期六(1)班
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之间,一学期已经结束,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开学初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读,并及时制定了教学进度计划。根据地方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我县的风土人情特点,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在教学中,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用本地或身边的地理概况、发展变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麻鸭文化和红军精神,以及学习杨至诚将军艰苦朴素的精神。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在每节课上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守纪习惯,坚持了多与学生交往、交流和多鼓励的理念,树立学生们学习的信心。
通过本学期的地方课教学,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掌握,会让同学们感到我们的家乡美丽富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回顾工作,自己仍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弥补不足,让工作更有特色。
2014年元月8日
第五篇:地方课程总结
八年级地方课程总结
唐艳丽
地方课是课改以来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地方课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可见学生的自主性在课题的研究中尤其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流。如一学生对手工感兴趣,他便主动去找老师进行研究探讨,让老师对其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等。现在,我们教师、学生都具有了这方面的意识,有利于个性化发展。活动内容不再以课程参考教材设定,而是由教师或学生来制定。在制定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校本的特点、学生的兴趣、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学校拥有的资源的优势等等开展活动,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内容来源。不固定本班的师生的合作实践研究,在教学时有时感觉,在班级内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自于伙伴和班主任的智慧资源都显得不足。因此,我倡仪教师一方面可采用年级打乱混合形式开展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互动;另一方面,以教师学习型小组为单位给予学生作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更加广泛的时空开展地方课,得到更加丰富的智慧资源。
由于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型转变为平等的合作型”。教师的切入及时、准确,启发得力,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抒己见,兴趣一旦被激发,思维就更加活跃。如果教师只是按图索骥,看图说话,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要被限制,就不能充分体现双方面的互动性。教师应即时表扬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这对被赏识的孩子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自尊心、上进心就能更好地发挥。
另外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与、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不得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地方课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身生长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本学期地方课的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