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年养护机制改革总结
XX年养护机制改革总结
为深化养护机制改革,全面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与养护管理市场化接轨,同时巩固几年来养护和路政机制改革成果。根据省、市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交通局公路处《养护中心实施细则》和《关于继续深化路政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今年,我工区对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人员采取投标的方法进行竞争上岗,顺利地完成了养护与路政机制改革工作。
认真学习省市文件精神,提高职工竞争意识
为增加竞争透明度,工区首先召开全体职工会议,贯彻传达省市交通会议关于养护系统机制改革文件精神,使职工从思想上对改革充分认识,自愿投入到改革中来。会议通过广泛讨论,仔细研究,根据我工区实际制定了养护路政承包、投标实施方案,并对今后的工作做了相应的安排和部署。
养护、路政机制改革承包投标具体方案、根据市公路处养护中心实施细则,结合我工区实际,制定了养护投标方案。中心站长为养护中心指定承包人,工区及中心本着公开竞标、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承包段及承包人,每2公里为一承包段,每一承包段确定一名承包人,另外根据各中心的养护里程、道班数量,在承包段确定的承包人数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开清扫机人员和看家做饭人员。
2、根据我工区实际情况,路政机制改革完全遵照市公路处《关于继续深化路政机制改革的通知》的规定进行。中队长为工区指定承包人,并签定承包书,严格落实考核制度、风险抵押金制度、末位淘汰制度。
3、在竞标以前,每个职工都要写出书面申请,自愿竞争上岗,XX年未中标者一同参加此次竞标。竞标标底每个承包段***元,承包期限为一年,竞标后固定工、合同工在竞标工资的基础上可根据市处规定,按工龄补贴费的办法进行补贴,代表工工资为竞标工资。中标者,代表工交纳500元风险抵押金,固定工、合同工以及所有路政人员交纳1000元风险抵押金,抵押金由工区统一保管。
机制改革顺利完成
在市交通局公路处的正确领导下,加上我们前几年的成功经验,今年的机制改革尤为顺利,工区现有干部职工***人,竞岗后机关管理人员**人,养护人员**人,路政人员**人,分流到工区三产**人、工程队**人、从事其他工作*人,有**人待岗,待岗者每月领取一定的生活费,代表工150元,固定工、合同工200元。
有竞争才有生存,有竞争才有发展。竞争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竞争上岗,广大职工自觉有压力,从而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责任意识。现在工区上下团结一致,职工奋发向上,扎实工作,形成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工作风气。
第二篇: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情况汇报
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情况汇报
近几年来,公路局始终把公路养护机制改革作为挖掘内部潜力,促进路况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和完善了《公路局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推行了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特别是今年,全市11个县区公路局全部实行了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实践证明,实行公路养护招投标,对挖掘内部潜力,降低养护成本,改善管理
方式,提高路况质量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改革(招投标)的模式
首先,各县区局从事养护工作的机关管理人员从局机关中分离出来,成立养护公司或养护大队,再由养护公司或养护大队直接向局里总承包,承包的内容主要包括公路养护的全部工作任务和总经费等。各养护公司或养护大队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负责制作标书、制定百分制评标评分细则和计算出标底,标底主要包括人工工资、机械使用费、间接费、材料费(指支线砂路砂石费)等费用,其它材料费由养护公司或养护大队统一掌握。招投标办法中规定投标人必须是参加工作两年以上的本局在职正式职工,实行内部公开招投标,每个标段的投标人应不少于3个,实行一个标段一个标段的开标,前面标段没有中标的投标人可以参加后面标段的投标。招投标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明标。开标时,当场公开标底,投标人报价在低于标底5(含等于)范围内的报价为有效报价。第二种为暗标。开标时,不公开标底,只公布标底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基数、标段人数编制和计算方法,投标人报价在标底±5(含等于)范围内的报价为有效报价。如果有效报价只有一个,那么该报价就为中标价,该报价的投标人就为中标人;如果有效报价有2个或2个以上,那么就根据百分制评标评分细则进行评标,得分最高的有效报价就为中标价,该有效报价的投标人就为中标人。最后,由中标人直接与养护公司或养护大队签订承包合同。
二、承包的方式及作业形式
目前,公路局公路养护的承包分为集体承包、个人承包和家庭承包三种方式。水泥路路面和油路路面的养护实行集体承包,专业队养护,计量支付;水泥路、油路的路基及干线砂路的养护采用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两种方式,实行单独作业的形式,月底检查,考核支付;支线砂路的养护有个人承包和家庭承包两种方式,实行单独作业形式,月底检查,考核支付。
三、养护管理人员工资的分配形式
通过改革,根据分工的不同,所承担责任的大小,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拉大了养护管理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工资的分配基本上按照分管领导的工资系数为1.5;养护公司经理或养护大队长的工资系数为1.2;其他管理人员的工资系数为1.0。工资基数1为养护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
四、改革的效果
公路局经过养护机制改革,公路养护实行内部招投标,主要产生了以下效果:一是养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变被动安排做事为主动积极干事,变等事做为要事做、找事做;二是公路养护的成本得到了适当的降低。在保证职工的工资、待遇,公路路况的稳定及公路养护各项生产任务按要求顺利完成的前提下,适当地降低了养护成本,与改革前相比平均降低了10到15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一是减少了人员编制,人头费开支节约。二是部分砂石自备,降低了材料成本。三是精打细算,节约了间接费和机械使用费的开支;三是劳动纪律得到了明显加强,劳动工效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经估算与改革前相比,劳动工效提高了1.5至2倍,这几年各县区局共先后辞退临时工近400人,在迎省检时,不请社会劳力,不搞突击花钱;四是公路路况稳中有升。通过改革,养路工人的责任性加强了,他们把自己的“责任路”当成了自己的“责任田”、“责任地”,精心养护,及时养护,科学养护,确保了公路路况的稳定上升;五是职工的收入增加了。改革的目的,改革的落脚点是看在保证公路养护各项生产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的前提下,职工的收入是否增加了。通过改革,减员增效,职工的收入明显增加了,平均每人每月增加收入近100元。
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承包以后如何保证日常养护的劳动力?实行承包以后,养护编制相对减少了,这就很难达到养护线路上有足够的劳动力上路的要求。
第二,养护机械配套和使用的费用如何保证?改革以后,特别是实行承包以来,养护机械的配套和使用与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大,甚至出现承包人用不起养护机械或不愿使用养护机械的现象。
第三,如何平衡养护管理人员和养路工人的工资待遇?通过改革,拉大了工资待遇的差距,虽然起到了奖勤罚懒的作用,但个别局养护管理人员的工资系数偏高,挫伤了养路工人的积极性。
第四,承包期应以多少为宜?承包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养路工人的投入和路况的稳定。承包期较短,投入就较少,路况起伏就较大;承包期较长,投入相对较多,路况也就较稳定。我们认为:承包期一般应以2至3年
为宜。
总之,公路局这几年的养护机制改革是成功的,利大于弊,功大于过。我们要加以总结,不断完善,把养护机制改革推向纵深,使之真正成为公路养护的强劲动力。
第三篇:警务机制改革
关于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考
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
叶小飞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针对动态化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积极应对,大力探索实践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工作效能,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服务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深切地感受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大潮扑面而来。
一、创新警务机制的必要性
(一)创新的时代呼唤着警务机制创新。从更广的层面讲,创新是人类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谋求未来发展的一个时代理念。从国家来讲,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民强,改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公安机关来讲,面对世情、国情和区情深刻变化,仍然延续传统的坐等办案、被动管理工作模式,难以有效服务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创新已成为时代之呼唤、现实所需求,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与时代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公安机关的内在潜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复杂的治安形势倒逼着警务机制创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总会伴生伴长一些新的问题。在社会治安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增多,各类案件、事件高发、多发、突发性越来越强,公安机关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在社会管理方面,面对人口大流动,新生社会组织、行业、场所的蓬勃发展,不知如何管理或有效管理,信息不能及时采集更新,漏管失控现象严重,隐患较多。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客观上要求公安机关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要求警务机制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期待、新要求。在社会治安方面,不但注重自身安全,而且关注公共安全以及整个生存环境的安全。在执法办案方面,不但要求少发案、快破案,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或得到补偿。在服务方面,不仅要求快捷、高效,而且要求主动服务、全天候、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面对人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办法不多,方式简单,或者因循守旧,甚至不作为。
(四)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积弊要求警务机制创新。机构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职能交叉,警力分散,机关与基层争利,推卸责任,警力内耗,影响警务效能发挥。所有的公安工作都要靠基层来落实,但由于基层工作辛苦、环境差、提拔慢,民警不愿意在基层干一辈子,总想找机会跳出基层,基层老、弱民警多,责任过重、警力弱差的现象突出。
二、当前警务机制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根据现实需求,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创新尝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相比,制约公安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主要体现在四个“不一致”:
(一)思想重视与实践力度“不一致”。当前,改革创新大潮方兴未艾,无论是对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或民警都会产生一些触动和紧迫感,进行了一些尝试,尝到了一些新型警务机制的“甜头”。但既然是改革,必然要舍旧取新,扬弃传统的不符合现实工作需求的地方,而旧的警务机制形成的工作模式在一些民警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重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民警无论在工作方式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学习、转变、掌握、熟练的过程,从按部就班到不适应再到习惯成自然,必然有阵痛,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有的地方虽然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下不了决心,等待观望,得过且过,缺乏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机构越改越多与警力下沉的要求“不一致”。每个新成立机构都要有一套领导班子、内勤、民警,均要从基层抽调民警,导致民警下沉难。同时,新成立部门均作为内设机构设臵在机关,看似明确了责任,却以上级指导部门自居,将本应自身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推给了基层,定期不定期进行考评和检查,出现警力上浮、责任下压现象。
(三)大干快上与延续传承“不一致”。各地对改革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受政绩工程影响,有些改革创新缺乏充分调研论证,仓促上马,并要求短期内见到成效,基层大干快上,过于追求结果,导致过程不细致,基础工作不落实,影响了改革创新反哺实战的效能,最后不了了之。有些改革创新出发点也好,也非常有利于工作,但在运行中,由于缺乏制度(资金)保障或升级改造中技术性难题无法解决,只好“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运行机制创新与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不一致”。碍于人情观念和维护队伍稳定的实际,改革中,往往突出运行机制、勤务模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对队伍管理机制创新偏弱,或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但抓落实力度不够;或只满足于扩机构、增待遇,给民警做办“好事”,不愿意进行动利益、动关系等“得罪人”的创新。
三、改革创新警务机制建议
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时代使然,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问题,建立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符合实战需要、满足群众要求、切合当地实际的现代警务机制,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受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地区、内地与沿海省份、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一般地市、城区与农村派出所,管辖的面积与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差别较大,社会治安状况千差万别,问题不尽相同,同一地市的各县(市)区、乡镇都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治安问题,也不可能运行完全一致的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经济社会需求、人民群众期盼为导向,以信息化为纽带,通过整合警力资源、优化警力配臵、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反应快速灵敏、打防严密有力、执法严格公正、矛盾化解及时、管理有序到位、服务方便快捷、社会多方参与的现代警务机制,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稳定有序、适宜人居、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公安工作良性运转、社会大局平稳、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目标。
(二)要以整合警力资源为突破口。针对机构过多、职能交叉、互相制肘的现象,必须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提升警务效能。一要整合机构。对县市层级公安机关业务相似、职能交叉的部门和科室,可以保留牌子、解决民警职级待遇,进行撤销或合并,不强调上下一致,将富余警力尽可能压向基层一线。二要理顺条块关系。以扁平化为方向,简化条状管理,突出块状权限,业务部门以协助、支持为主,赋与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更大的管辖权限。扭转实战单位机关化的倾向,县市级公安机关内设科室及专业支队(大队、警种),要从上传下达、收集报送数据、考核评比职责向为基层一线提供服务和保障转变,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直接参与基层重大行动、重大案件办理或其它具体事务,分担基层压力。三要牢固树立一警多能理念。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现实需求,国家不断修订、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上级公安机关适时对警务信息系统、办案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如果民警长时间仅专注某一方面工作、不了解其它警种业务知识,将会出现业务知识面过窄、最终难适应公安工作现象,一警多能有利于民警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教育民警淡化警种意识,强化警察责任,承担全警职责。在基层所队层面,在相对明确刑侦、社区、巡逻民警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民警要学习其他警种的业务知识,主动参与多警联动、综合执法行动,全面提升业务技能。在制度保障层面,要将轮岗交流作为基本制度固定下来,民警在一个岗位工作3年至5年后,应进行轮岗,既可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又可丰富工作经验、提升业务素质,也可以防止长期在某岗位工作可能产生的懈怠或人际关系上的负面问题。
(三)要以派出所的为重心。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最前沿的综合性作战单元,集防范、打击、建设(基础工作)、管理、服务、形象展示等多种职能于一体,虽处于神经末梢,但地位举足轻重,关系公安工作成败。要按照做精机关、做强中层、做大基层的原则,做大做强派出所。一要强化保障。确保派出所日常运转所需,全额保障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用,上级公安机关部署基层所队重大建设或改建项目时,同时争取上级政府或财政部门配套出台相关经费保障政策,从上至下予以解决。津贴补贴基层民警应高于机关,装备保障应优先基层,努力减少机关与基层争利的现象。新招录民警必须充实派出所工作三年以上。抽调基层民警到机关工作,要按照进出有序、总量不变的原则,从机关调出相应民警补充基层,保持派出所警力不低于总警力的40%。二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把信息化警务、社区警务、巡逻防控、侦办小案件作为派出所的主要勤务方式,在信息化警务中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研判治安形势、提升工作科技含量和效率;在社区警务中采集基础信息、发现管理漏洞、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在巡逻防控中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及时帮危解困;在侦办小案件中及时挽回群众损失、和谐警民关系、提升素质能力。三要切实减负。部门、警种不能把自身承担的基础工作任务推给派出所,对派出所部署工作由局机关统一协调。减少纸制台帐、统计报表,尽量通过警综平台或其它信息化方式上报,简化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达标和考核,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时要考虑派出所警力、实力状况的承受能力。
(四)要以信息化为纽带。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民警日常工作中,成为基层民警须臾不可缺少的工作“帮手”。要围绕“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目标,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载体,在夯实信息基础、提升服务实战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一要明确全警采集职责。把信息采集、录入作为全体民警日常基本工作之一,按照部门、警种岗位职责,围绕人员、案件(警情)、物品、地址、组织机构、情报线索等要素,应采尽采、应录尽录,做到信息采集、录入警种化、常态化。要硬化部门、警种信息采集职责任务,严禁将自身信息采集任务转嫁给基层。二要形成信息共享格局。对内,全面梳理、整合各类信息系统,按照层级、角色、权限等实现最大限度共享。对外,推动政府牵头整合工商税务、金融、通信、水、电、气、电信等信息系统,实现社会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公民衣、食、住、行、工作等生产、生活信息,扩大基础信息覆盖范围。三要营造全警共用氛围。建立完善信息化应用奖罚激励机制,规范信息化工作流程,引导民警积极开展网上侦查、网上追逃、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工作,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形成全警参与信息化、全警应用信息化的工作格局。对民警采集的信息在侦查办案、行政管理、服务群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进行奖励。
(五)要以主动警务为方向。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多样化期待和需求,必须转变“被动作为”的工作方式,大力实施“主动警务”战略,积极作为,主动进攻,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一要主动防控。织密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防控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最大限度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将更多的警力投入基层一线,依托巡逻车、街面接警平台等,将大量的警力部署在街面,直接从事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工作。狠抓社区警务战略工作措施的落实,使更多的警力走进社区、融入群众,开展安全防范、信息采集、治安管理等基础工作,维护社区的和谐平安,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二要主动打击。坚持以情报信息引领实战,建立和完善以警情收集、分析、评估、预测和精确打击奖惩激励机制,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打防重点,增强打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强大震慑,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因地制宜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性的、短平快式的专项打击,以点带面,以区域稳定带动全局稳定,积小平安为大平安,促进社会治安整体好转。三是主动服务。建立完善“一站式”服务、代办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急事急办等人性化服务制度,组织民警定期到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开展上门服务,在主动服务中拉近警民距离、和谐警民关系,打牢警民共建平安基础。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建立网上公安局、派出所、警务室和民警微博、QQ群等警民联系新平台,将现实公安工作能够在网上公开的事项、运行的工作全部移转到网上,逐步实现所有行政办事项目互联网受理、公安内网审批办理,群众、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相关审批事项。
(六)要以激励机制为保障。改革创新所有的工作都要依靠民警来落实,要建立切实可行、民警充满希望的激励机制,引导民警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推动改革,快乐工作、用心干事。一要让多干事的人不吃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一网考”为抓手,每月、季度、科学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与民警的评优评先、干部提拔等政治待遇挂钩,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二要让能干事的人不吃亏。对业务骨干、工作能手、技术人才要大胆提拔使用,体现人才导向,营造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工作氛围。三要让老实人不吃亏。树立干部从基层出的导向,评先选优、提职晋级提高基层民警比例。
第四篇: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2008年底,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部署了4个方面、60项改革任务。
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举措频出的良好态势。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艰巨的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砥砺奋进。
第五篇:深化养护管理机制改革
深化养护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公路服务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作为公路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依法治路为保障,始终做到建、管、养并重,为社会提供好更安全、更畅通、更和谐、更高效的公路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铜川公路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道全部实现水泥路面化,省道全部实现沥青路面化;“四纵四横一大环”路网规划的建设,使包括崾旬、耀柳、黄陈、宜白等一批农村公路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使85%以上的乡村都通了公路。未来几年,随着包括高速公路、跨地区公路、通村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我市的路网密度将居全省前列。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无疑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并且更要发挥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公路是一种公益性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养护可以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提高公路建设投资效益。我们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行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实现公路建设成本的最小化。为此,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积极落实 “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三项措施。只有这样,我们的公路服务才能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公路人也才能真正履行好“三个服务”行业发展理念。
纵观我们的公路养护管理现状,要创新管理,确保 “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就必须加快公路养护管理的规范化、机械化、市场化进程。本着这一精神,2007年,我们在省有关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实施了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全市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由一个行政主体统一领导,一个专业机构统一管理的运作机制。通过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过去全市公路多重管理、造成资源分割性浪费的问题,为全市公路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性框架。在此基础上,公路局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内部实施了事企分离、管养分离、路基养护和路面专业养护三分离改革。将局原属企业市路桥公司、勘察设计所、试验室等生产经营单位一一进行了更名和独立法人工商登记,三家企业开始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模式独立运作。将养护单位从事公路施工维修人员和富余人员组织起来,组建了以公路路面养护为主的机械化养护中心,即铜川市通宇公路机械化养护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公路的日常养护,由局属各公路段分别组织实施,公路局对其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各公路段按照落实日常保养路段责任人管理要求,与各路段养护责任人签订管理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按照精干、统一、高效的原则,对局机关各科室进行了撤并整合。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目标要求,在全局上下推行了全员聘用制,通过定编定员,定岗定责,对现有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并实行了岗位工资、效益工资、计件工资和按生产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制度。
同时,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公共财政为投入主体、以市场机制为养护主体、以交通部门为监管主体的农村公路“四主体”管理养护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正在走向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应该说,这一运行体制、机制的建立,既实现了养护管理的程序化运作,更确保了养护责任的落实。现在,对于干线公路的养护,我们通过落实合同管理、计量支付的养护生产组织方式,确保了各项养护工程进度、费用、质量管理三落实;通过落实 “县段自检、管理局核查、市局巡查、省局督察、社会监督、综合评价”制度,确保了逐级检查、逐级负责的养护质量考核体系正常运行。对于农村公路,四县区均完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对主要路段也都落实了养护管理责任,新的管理模式为全市所有公路纳入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证。
但是,机制的创新不可以一劳永逸,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完善才能奏效。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突出的表现在,要在深化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首先,要加强县、乡、村公路的规范化管理。要切实落实农村公路“四主体”责任。各区县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把通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配套资金和日常养护经费落到实处。各县区交通局要规范养护生产作业体系,落实路段管护人员责任,将村公路纳入管护;要通过开放县、乡公路养护市场,引进具有养护生产能力的企业、单位,规范提高县、乡、村公路养护生产管理水平。公路局要积极履行行业统筹管理职能,按照省公路局制定的四个上位、七个下位管理目标,修订完善新体制、机制下各项管理工作制度;通过修订完善工作规程,促进全市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协调发展;要通过探索机械化养护中心的运作模式,逐步实现辖区内养护资源的有效整合;要做好分离企业内部机制的创新,进一步研究“事企分离、管养分离”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将改革推向深入。其次,要细化责任管理,严格落实养护考评机制。按照逐级目标责任和养护管理检查考评办法,坚持道工每日巡查责任路段,养护站每日全程检查,县段两日巡查一次,每周全程检查,局每月检查一次。逐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管理、考评办法进行处罚和整改,对没有及时解决的问题,要倒查追究相关检查考核人员责任。要不断深化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作业理念,按照精修细养、勤修细养的养护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标准,细化养护指标,实现路容路貌天天一个样。要按照养护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明确养护生产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作业规范、质量标准,从生产、管理、检查、考核等方面建立公路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三,要加强路政管理,切实维护路产路权。要转变和更新执法观念,把路政管理工作作为保护公路产品、维护使用者权益的行政管理手段,探索路政与养护相结合的有效巡查模式。路政支队做到每月上路稽查不少于10次,大队每月上路巡查不少于20天;充分发挥路政执法职能,继续加强路产路权维护,确保公路、桥梁安全畅通。要加大保护公路环境宣传和治理力度,巩固示范路创建成果,不断提升依法治路和护路水平。要坚持和完善目标责任制和路政工作月、季考核制,深入推进和理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严格赔(补)偿费票据的管理和使用。
要认真落实国家九部委和省、市治超长效机制要求,以建立盲区路段治理常态机制为重点,重点推进农村公路治超工作。优化干线、农村公路联动治超检测网络布局,形成以干线带动农村公路,以农村公路巩固干线公路的治超格局。坚持治超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工作责任,进一步推进区域、干支、部门、固定与流动 “五位一体”联动治超,积极探索联动、高效、互补的治超工作运行机制,科学评价治超效果。认真落实责任倒查、超限车辆“黑名单”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治超管理工作制度和运行规程,形成治超工作稳定态势。要建立健康、规范、公平、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保障公路、桥梁设施完好和安全畅通。第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树立“窗口”文明形象。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做好养护管理机制改革的深化,我们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专业化的养管队伍。为此,要加强养管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业务素质培训和观摩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养护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整体素质;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和培养,根据养管工作实际需要,配备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并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公路文化,以行业核心价值观来凝聚、激励全体职工,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突出强化路政、治超和收费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管理规范、执法严明、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精干高效的执法队伍。为此,要继续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教育和考核,将军事化管理理念引入细枝末节,广泛开展执法人员业务知识竞赛、技能比武、军事训练和拓展训练,使路政、治超队伍整体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要继续坚持实行末位淘汰制,严格推行治超队伍轮岗和廉政保证金制度,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严明工作纪律,纯洁治超队伍,树立公路行政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总之,只有机制的创新,才能实现工作的创新。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从铜川公路工作的实际出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发挥新体制、新机制的能动作用,就能够做好“三个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好“畅、洁、绿、美、舒”的公路交通服务,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公路人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