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坊子区2017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坊子区2017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坊子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围绕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脱贫要求,进一步强化担当精神和严实作风,持续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完善大扶贫格局,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一)突出产业扶贫。立足坊子城郊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今年安排扶贫资金221万元,以街道(发展区)为主体,实施了5处设施农业项目,建成17个高标准蔬菜大棚,于9月份全部完工并出租运营,产生纯收益20多万元,受益贫困户102户217人,户均增收800-2000元,保障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按照去年区里制定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加大奖补资金投入,鼓励扶持贫困村发展农业园区,助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贫困群众增收,对石坑、肖家、岔子官庄3个省定贫困村落实农业园区奖补资金15.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二)加强行业扶贫。建立行业帮扶台账和驻村帮扶台账,落实行业扶贫责任,推动各部门单位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一月份组织各级各部门单位做好保障贫困群众“过暖冬”“过好年”工作,开展为困难群众送慰问金、取暖煤炭、碳晶电暖板、米面油、衣物等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累计投入资金160多万元,惠及贫困群众6500余人。工会、工商联、团委、妇联等单位先
后组织500余名志愿者和多家民营企业,慰问帮扶贫困群众200多户,捐赠物资6万多元。开展教育扶贫,统战部利用泛海助学资金10.5万元资助21名贫困大学生;教育局组织为贫困师生捐款7万余元;区妇联牵头组织各单位开展“大手牵小手 爱心伴我行”助学活动,为87名贫困学生送去5.5万余元助学金。开展健康扶贫,卫生部门组织为贫困群众免费查体400余人次;开通运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系统,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效率,减轻贫困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到目前已为贫困群众报销住院治疗费用170人次、10万余元。开展法治扶贫,司法部门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10月份统筹安排“慈心一日捐”资金21万元,为422户困难贫困户购买型煤和节能环保炉,解决贫困群众“过暖冬”问题。
(三)扩大社会扶贫。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区新生代企业商会组织青年企业家捐款3.1万元,对20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潍坊移动公司为贫困村小学送去1200册图书及部分学习用品。山东中微光电子有限公司捐赠10万元照明灯具,帮助城后村实施路灯改造工程。潍坊增能社工服务中心投资8.3万元为肖家村实施了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解决了全村群众用水不便问题。潍坊天使公益服务中心投入8万元在岔子官庄村成立精准扶贫村民互助合作社,举办草编手工加工技术脱贫培训班,培训贫困妇女30余人,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足不出户”就能创业增收,同时为贫困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日间照料、心理关怀等服务。坊子区国红风筝加工厂设立扶贫车间,吸纳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引导金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水墨庄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家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返租、吸收就业等方式,带动就业增收贫困人口90多户、200余人。
(四)强化政策惠民。扎实落实潍坊市关于教育资助、基本医疗、危房改造、低保救助等精准扶贫惠民政策,对26名贫困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资助,为20名贫困学生落实“雨露计划”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资助资金6万元,为202名贫困人口办理扶贫特惠保险,为6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危房改建、修缮加固,将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和五保范围,保障标准提高到3900元和4500元,实行财政兜底保障。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涉及140余户、330余名贫困群众的安置项目已全面开工,确保按时回迁,让贫困群众安居乐业,同时通过拆迁补偿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统筹使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6万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1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8万元、支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0万元、农村幸福院补助资金6万元、公益事业扶贫基金274万元,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开展“助农贷”业务,政府与潍坊农商银行、市再担保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吸收贫困群众长期就业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支持,缓解农业发展融资难题,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二、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扶贫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一)强化动态管理。为全面掌握贫困户脱贫后基本情况,5月份集中对2016年贫困退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街道(发展区),扎实搞好整改,进一步厘清贫困底数,确保贫困退出质量。按照上级关于对不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清退的通知要求,8月份组织交警、国土、市场监管、金融办等部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财产信息进行核查比对,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建立清退台账,按程序进行清退。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公开,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认真做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11月份组织各街道发展区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8个贫困村信息采集,核准核实不享受政策和继续享受政策贫困户,确保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
(二)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完善扶贫项目库,搞好项目规划论证,组织专家对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合规性评审,并在区政务网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按项目实施方案和有关规定组织招标建设,加强施工监管,在确保质量前提下按时间节点要求加快推进,今年5个产业扶贫项目都于9月底前按时完工,引入第三方进行竣工验收并及时报账,完善了项目档案。加强项目运营管理,选取有实力的生产经营大户或合作组织租赁经营,保证项目收益率,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将项目收益及时分配到贫困群众。
(三)强化资金监管。制定《关于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应整尽整,集中财力支持脱贫攻坚,今年以来共统筹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1万元、财政涉农资金12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和贫困村农业
生产、开发项目、道路建设、危房改造等扶贫开发工作。完善《坊子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坊子区扶贫资金账务处理与会计核算办法》《坊子区公益事业扶贫基金运作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在区政务网对 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计划进行公示,将各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督促各街道(发展区)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加强跟踪监管,并组织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情况进行综合审计,坚决杜绝违规问题。
(四)强化档案管理。按照全市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培训会议要求,组织扶贫干部赴安丘市学习经验做法,并专门召开会议、下发通知对扶贫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按照集中收集、分类整理、严格审核、统一归档等要求,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管理,确保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积极做好“我眼中的脱贫攻坚”影像档案征集工作,收集提报了坊子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视频材料。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一)严格责任落实。将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任务工作,与全区“四城四区”建设统筹推进。召开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推进会议,与各街道发展区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印发《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和《2017年全区精准扶贫重点工作任务目标分解一览表》,将扶贫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扶贫责任。充实驻村帮扶和部门包靠力量,对脱贫退出的省定贫困村继续派驻第一书记,为2016年90户已脱贫户继续安排帮扶关爱小组,督促各街道(发展区)、包村部门与贫困户签订并履行好帮扶(关爱)
小组联系贫困双向承诺书和帮扶协议,切实发挥好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的作用,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得到有效帮扶。
(二)强化工作力量。重新调整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充实区扶贫办工作力量,督促各街道(发展区)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扶贫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全区扶贫干部到安丘、寿光以及淄博沂源等先进县市区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寻标对标提标达标。积极组织扶贫干部参加省市区组织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扶贫宣传、信息统计、档案管理、廉洁扶贫等培训班,不断提升扶贫干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今年以来共组织扶贫干部外出学习和集中培训200余人次。
(三)加强督查考核。通过召开会议、信息报送、电话调度、下村督导等形式,加大扶贫工作督促检查力度,结合市区两级督查,全年共组织到街道、村开展现场督导20次,下发督查整改通知16次,召开领导小组和扶贫办调度会议12次,督促各街道(发展区)和贫困村对贫困档案、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贫困识别退出等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和规范完善。将扶贫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两办”重点督查内容和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推动扶贫工作任务落实。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和执纪监督工作,着力发现和解决扶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坚强保证。
(四)扩大扶贫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组织开展好全国扶贫日宣传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公众号、简报等渠道,及时总结扶贫开发经验,展示扶贫开发成果,宣传扶贫开发政策,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在中央电视台、潍坊日报、潍坊扶贫、潍坊电视台及新华网、齐鲁网、潍坊传媒网等主流媒体,刊发我区扶贫工作情况100余篇次。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扶贫工作精细化程度不够高。个别街道贫困精准识别、项目管理等基础工作不细致,档案资料不够规范完整。二是产业扶贫成效有待提升。受国家政策性因素影响,光伏收益国家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产业扶贫渠道相对单一,开展特色扶贫路子不够广,推进扶贫开发与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不够紧密。三是扶贫合力需要加强。有的行业部门参与扶贫积极性不够高,工作开展不平衡,社会扶贫的参与面还不够广,需要不断加大督促协调引导力度。四是涉农资金整合受机制体制影响,区级开展工作有难度,成效不够明显。五是扶贫工作力量需要加强。区扶贫办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编制,都是临时抽调,人员思想不稳定,影响工作开展,建议上级统筹考虑。基层工作繁杂,街道扶贫力量薄弱,素质能力不能很好适应扶贫开发工作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
下步,坊子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完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与全区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是围绕“增收”做加法,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强扶贫对象造血能力,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根本举措,不断加大产业扶贫投入,督导各街道(发展区)抓好产业
扶贫项目谋划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项目健康运行、资产循环利用,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项目收益精准发放,贫困群众持续受益稳定脱贫。着力扩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度和受益度。立足坊子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做好与全市“四个城市”建设结合文章,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新途径新路子,因地制宜开展光伏扶贫、特色种植扶贫、农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围绕“减负”做减法,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好上级各项扶贫政策,全方位保障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让贫困群众减轻负担,有更多的获得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工作,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借力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居住环境。开展大规模走访慰问,做好保障贫困群众“过暖冬”“过好年”工作。积极落实“助农贷”政策,扶持各类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三是围绕“扩面”做乘法,进一步凝聚扶贫合力。坚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落实行业部门责任,聚合社会扶贫资源,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送项目、送科技、送培训、送健康、送文化、送法律、送就业等活动,为贫困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加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力度,集聚各行各业资金用
于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强扶贫干部教育培训,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发挥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四是围绕“整改”做除法,进一步夯实扶贫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以各级督查考核为契机,督促各街道(发展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强扶贫工作问题排查整改,抓好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管理和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着力提升扶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坚决杜绝违规违纪问题。加大扶贫巡察和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加强警示教育和正风肃纪,促进各级各部门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确保扶贫工作风清气正。
2017年12月5日
第二篇: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12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计划和省市农业农村及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增强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
相结合、智力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扶贫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帮扶力度,有效改善移民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移民增收致富产业,移民乡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000人,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2012年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精心安排部署,移民乡村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对移民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岁末年初召开的全县2012年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今年扶贫开发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和部署,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项听取了扶贫项目编制和工作情况汇报,制定出台了《关于2012年全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安排意见》。积极推行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各项目标任务逐级细化分解到移民乡和县直各部门,纳入综合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特别是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县上精心安排部署,各级干部积极深入联系乡村扎实推进“六大任务”的落实,并以情暖乡村的实际行动和作风,驻村进组入户开展生产帮扶指导,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帮助移民解决了农业机械、籽种、化肥等方面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突出整村推进,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移民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平台和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全年共争取实施省、市整村推进项目6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37万元,完成危旧住房改造450户,衬砌支渠3公里、斗渠12.6公里,铺筑村组道路2公里,改良土地1000亩,种植枸杞4600亩,修建日光温室100座,扶持贫困户修建暖棚养殖圈舍210座,调引基础母羊1450只,栽植农田防风林680亩。在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整合财政、发改、建设、水务、交通、林业、农牧、国土等部门资金4032万元,加大了项目村资金投入量和项目建设规模。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项目村移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收入快速增加,整体面貌大为改观,示范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3、狠抓产业扶贫,移民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移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依托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力度,引导移民群众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12年,全县6个移民乡共落实种植面积17.2万亩,较上年增加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1万亩,经济作物13.1万亩;改良盐碱、板结土地2.5万亩,修建日光温室130座,落实养殖小区13个,示范养殖户500户;移民乡牛羊饲养量达到10.73万头(只)。各移民乡相继成立了甘草协会、枸杞协会、红花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户走“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鼓励有一定规模、能良性发展、愿意与贫困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诚信度高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到移民乡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引导,有力推动了移民乡产业发展。全年投入产业扶贫和贷款贴息资金80万元,建成枸杞、甘草制干加工等“农”字号企业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家,1.3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2012年,疏勒河、九甸峡项目移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635元,较2011年增长30%,产业发展促进了移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4、强化科技扶贫,移民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坚持把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劳务输转技能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整合“两后生”培训、“阳光工程”、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积极推进贫困群众参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全年在移民乡村组织开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等劳动技能培训和农牧业科技培训140场次,发放科技资料2.44万份,培训人数达1.4万余人次,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46期,培训“两后生”440人,输转劳动力1.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
5、注重改善民
第三篇: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省、市扶贫办的正确指导和省、市直帮扶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贫困村新型家园建设扎实推进,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总目标,以“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整村推进建设贫困村新型家园”的实践载体,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年初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责任状,我县实施11个贫困村的第四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扶持1940户贫困户当年脱贫,年人均收入实现xx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87.6万元,其中省投473.4万元,省劳动力培训资金30.4万元,市投134万元,县财政160.4万元(路154.4万元,边沟6万元),群众自筹41.4万元。共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31项,具体完成情况是:
(一)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情况
1、道路建设项目:今年为7个重点实施村建设水泥路14.8公里(51800平方米),总投资455.8万元,其中省、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0万元,县财政收入154.4万元,群众出工出劳建设路户和边沟41.4万元。水泥道路建设情况是:金河村2180米、永河村2426.2米、宏兴村2043米、清茶村2100米、富乡村2060米、德兴村xx米、自然村2133米、三站二村1872米,已经全部完工。并且投资39.9万元(其中扶贫资金33.9万元,县自筹6万元),完善了德兴村水泥路两侧石砌边沟6547米边沟;投入23.4万元,建设铁杖子5201延长米,已经完工。
2、饮水建设项目:总投资17.1万元,为漂河村454户实行自来水入户,已经全面完成。
3、三室建设项目:总投资49.4万元,为漂河、大古洞、西胜3个村分别建设了村级“三室”3座,总面积520平方米(大古洞村、西胜村、漂河村村民活动室各100平方米,大古洞村、西胜村卫生所和计生服务室各80平方米;漂河村卫生所和计生服务室各60平方米),已完工。
4、发展生产互助资金项目:在老站村、四马村、解放村实施了发展生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每村投入国家配股资金30万元,吸纳农民入股资金30万元,已于10月份发放到户。
5、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今年向省扶贫办申报电焊、计算机及电子、服装加工、汽修、餐饮等5个专业320名贫困劳动力培训计划。我们先后与上海、杭州、苏州、浙江、长春、哈尔滨等省内外各家企业签订了培训订单,有计划地输送贫困劳动力到外地培训和打工,增加收入。目前,已经在培训基地培训贫困劳动力160人,并成功转移到浙江、上海、哈尔滨等地就业,人均月收入800元以上。
6、扶持贫困户项目:针对各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扶持以发展大鹅养殖为主的脱贫产业项目。今年共投入22万元,扶持294户贫困户养鹅5.5万只,每只鹅利润10万左右,预计到年底可增收55万元,实现贫困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
(二)帮扶工作情况
在完成上述扶贫开发计划项目的同时,我县还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的投入,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一是充分利用省、市部门帮扶的契机,主动协调13个市直帮扶部门投入115.3万元,为我县第四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11个重点村解决了发展生产、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等许多实际困难和急需。市直机关工委投资27万元,为漂河村维修农道21公里,建设桥梁1座,并维修了村内道路;市水务局投入50万元,帮助清茶村打抗旱井11眼,为五味子园区配上了喷灌设备,建设了水泥路两连的边沟和入户桥,维修了村民活动室,并以贴息方式扶持贫困户养殖大鹅;市国土局投入12.6万元,为德兴村6户贫困户建设了稻草板房;市残联投入5万元,帮助三站乡二村维修了农田路,绿化了树床.市教育局投入10万元,为永河村打自来水井1眼;市科信局投入0.6万元,帮助金河村打抗春旱井2眼,并为村里送去价值0.4万元的电脑2台;市委宣传部投入0.6万元,帮助自然村建设了村文化室;市城管局投入3万元帮助大古洞村维修了村屯道路;市劳动局投入6万元,为富乡村修建村内水泥路1300米;市司法局投入1000元资助5名贫困学生就学。二是深入实施“四三二一”帮扶工程。县扶贫办作为牵头部门,督办指导全县89个县直部门的机关企、事业干部对714户贫困户进行定点包扶,对1886名贫困学生进行助学。年初以来,全县广大包扶干部共投入43.1万元进行扶户助学。其中,全县8个乡镇的党政班子成员,为所包扶的109户贫困户送去1.8万元的生产生活物资,406名乡镇机关干部为所包扶的贫困学生送去了价值2万元的学习用品。本文由工作总结网:www.xiexiebang.com上传
第四篇:2010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10“双到”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化州市派驻谭灯村扶贫开发工作组
2010年12月8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帮扶任务,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市建设银行化州支行迅速联合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对口帮扶谭灯村,落实责任人。2月3日,驻村工作组由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对口帮扶谭灯村委会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卓庶同志带队进驻谭灯村委会。当天,李卓庶同志还带领卫生局党委成员深入谭灯村调研指导,召开村两委会议,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我们挂钩帮扶的贫困村由214户贫困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现就工作开展以来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扶贫开发新策略,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要途径,是社会资源有效配臵,是促进全面平衡发展的举措;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为了切实加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化州市谭灯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卓庶任组长,爱卫生办主任凌湛鸿、建设银行化州支行行长林保兴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派驻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谭灯村扶贫开发工作,并指定卫生局党委副书记李与云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分管领导。4月21日,制发了《化州市谭灯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加强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管。市分管领导政协副主席吴敬斌,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卓庶,卫生局党委副书记李与云及卫生局班子成员,市爱卫办领导等,多次深入到谭灯村委会进行调研,并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共同研究制订脱贫措施。为谭灯村委会贫困农户及早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
二、艰苦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1)摸清底子,制定方案。谭灯村大部分自然村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工作组全体人员克服了生活上、工作上的重重困难。早出晚归,吃住在农村,白天进村入户和村民深入交谈,夜晚汇总材料、填写登记卡。有些农户白天干农活不在家,工作组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走访,常常工 作到深夜。通过祥细的调查摸底,我们制定了符合谭灯村贫困户发展的帮扶《实施方案》和《2010年工作计划》,为确保在2012年底前谭灯村贫困人口纯收入均达到2500元以上,彻底改变现在214户贫困户的落后面貌,确定了正确方向。
(2)认真做好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为了能够在4月底全部完成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上传资料等工作,驻村工作组放弃假日休息坚持工作,在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成员、耕地、住房、收入等综合情况后,根据“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求,对各农户户主和居住房屋,各拍一张照片,然后逐一登记造册,建立电脑和纸质档案卡,于4月底已全部完成建档立卡工作,为下一步制定规划帮扶措施打下基础。
三、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做好发展规划
驻村工作组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经综合整理,对贫困农户根据各家庭状况,发展生产的条件,以及农户对发展经济的愿望等进行分门别类,制定了适合于各个家庭实情的帮扶措施和发展计划。
一是实行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学文化、学专业技术)增加劳务输出收入水平;二是选择符合农户实际的经济发展项目,如家庭畜禽养殖,种桑养蚕、种香蕉、种树等经济作物;三是以承包方式利用外地资金发展植树造林、养鱼、养 猪等大型产业。在帮扶的形式上主要是信息服务,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解决生产发展所需的种子、种苗和生产资料资金。
四、帮扶渠道多种多样,扎实有效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谭灯村委会共有14条自然村,到目前止,镇到村委会公路已实现硬底化,西中坡、良塘、办必、上谭灯、下谭灯等自然村已实现进村公路硬底化,其它自然村已实现通机耕路。其中大坑村已自筹资金10万元,计划争取上级公路部门支持,共投入27万元,修建一条通往大坑新村硬底化道路1公里,该路现已建好基础,预计在今年12月底全部完成;筹资5万元扩改村委会交通主道从派出所入口至西中坡大桥出口,全长3.5公里,解决因路面过窄、没有路肩和被台风〝灿都〞冲塌的路面而造成的交通阻塞问题
2、农田水利扩改水渠建设。筹资3.66万元修建旺村至谭灯村水利工程2.2公里、青山至陂头水利工程2公理,使受益面积达350亩。
3、建设新农村。大坑村现有农户25户,因分散住在山沟里,用水比较困难、电线维护困难、行路更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已筹集180万元建设大坑村新农村,目前搬迁住新农村的已有10户。
4、搞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多方筹集资金2.76万元为谭灯村214户贫困户,920人参加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现谭灯 4 村214户贫困户,920人又全部交费参加了2011年的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户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得到解决。
5、开展免费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9月11日,化州市卫生局抽调市人民医院、播扬卫生院高年资医生组成医疗队,到扶贫点谭灯村委会进行免费义诊及健康教育活动。当日上午10时许,在活动点谭灯小学校园里,人潮挤涌,笑语连连,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高兴了。他们既可以免费检查身体,又可以免费用药治疗。据统计,本次义诊活动,为群众诊病250人次,免费送药2500元,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000多份。
6、抓教育抓培训。谭灯村委会214户贫困户中,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子女267人,2010入学率达到100%;今年考上高中的10人、考上大学的1人、读技校的5人均能顺利入学。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了市畜牧局技术人员、农业局农艺师到村讲授种养技术和防病知识培训班。目前共举办了3期培训班,参加人员达415人次。
7、文化建设。筹集资金新建了一间文化活动中心;同时,投入资金0.5万元对村卫生站进行改进,特别是购臵了电脑和打印机,对农民看病实行门诊电脑打单收费和清单制,提高了卫生站的信誉。此外,各自然村均已实现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文化建设有了很大提高。
8、发展工商业。下谭灯村引进外资60万元建设造纸厂一间,投产后年收入可达60至70万元。
9、村委建设。村委会已建成大型养猪场2个、100亩养鱼场一个、砖厂一间,以承包的方式,年承包金2万元;村委办公楼已建成,计划投入4万多元进行装修,二楼办公,一楼出租,可收入可达0.5万元;村委会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村委在今年收入2万元的基础上计划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决心逐步改善落后面貌。
10、“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助发展种养业。谭灯村委会各农户原有蚕桑500多亩,香蕉200多亩,通过省市扶贫资金和帮扶干部共同努力,共投入资金4.5万元,为群众购臵蚕具、建蚕室、购种苗、买化肥等多种帮扶方式,今年来共扩种桑田200多亩,年可增收120万多元;扩种香蕉50多亩,年可增收25万多元;大坑村岭多地少,缺乏资金,因此今年引进湛江商人,承包山岭200亩,年承包金5000元,大坑村120人,人均年收入增加40多元。此外,帮助贫困户人员进行劳务输出187人。到目前止214户贫困户中,预计该村214户贫困户,今年能脱贫的有88户,脱贫率41.2%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2501元至3000元的有72户、356人,年人均纯收入3001元至3500元的有14户、65人,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的有2户、10人。
11、改善水资源环境。为改善水资源环境,减少生活污水污染水源,在市爱卫办的帮扶下,已向省申请改水改厕资金10万元,计划对全村委会符合条件的250户进行改水改厕,其中有 65户属贫困户。同时,今年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有23户,这样,谭灯村委会的农户安全饮水率将达到100%。
12、开展结对帮扶和慰问活动。把市卫生局干部职工39人、市爱卫办干部职工9人、建设银行化州支行干部职工17人,对谭灯村委会214户贫困户,开展结对扶贫。市卫生局、建设银行化州支行在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组织购买了节日慰问品大米450斤,花生油150斤,慰问金5000元,对15户特困户进行了慰问,把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送到群众家里;7月1日,市卫生局全体党委委员又到谭灯村参加党员座谈会,共讨帮扶措施,并对个别党员进行了慰问;9月20日,市卫生局、市爱卫办单位和部分干部给部贫贫困户送去合计3000元的中秋节慰问品、慰问金。12月上旬,李卓庶局长带领卫生局全体干部职工,分别对各自帮扶户,送帮扶资金每户200元,并面对面共商脱贫措施,共谋发展计划。
五、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驻村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1)农民的经济收入上升幅度小。由于原有经济基础差,发展项目规模小,农民收入提高不快。(2)农民收入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而且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因此容易造成收入不稳定。(3)缺乏基本的脱贫致富本领。全村多数人文化程度低。生产能力差,增收渠道 狭窄。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开展扶贫开发。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种香蕉、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变小打小闹为主导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强科技扶贫力度,提高农民素质。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三)继续配合市有关部门搞好挂钩扶贫村劳务输出工作。鼓励挂钩扶贫村农民外出打工,开眼界、长见识,学习先进技术、创收。
(四)拓宽村财收入渠道,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并争取筹资装修现村委办公室。
(五)帮助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第五篇: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乡镇2011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11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县惠民行动的整体部署,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解决贫困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到村到户的扶贫开发方针,结合乡镇实际,制定了《乡镇扶贫解困惠民工程行动计划》,并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了各项扶贫解困惠民工程顺利推进,较好地完成了省、市、县下达给我乡的扶贫解困惠民行动目标任务,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1、目标任务
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8人。
2、完成情况
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10户,18人。
3、解决的措施
在新村扶贫等扶贫项目中,以落实“首扶制”为重点,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共投入各种帮扶资金8266元,解决了10户,18人的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一是在新村扶贫中安排部分入户项目,对绝对贫困户进行重点扶持。在长田坎村安排大米、油等,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2户、6人。在柏垭子村投入移民扶贫资金32000元,对4户、8人绝对贫困户进行了移民搬迁。投入农房改造资金3.43万元,受益绝对贫困户4户4人;二是积极协调,争取将绝对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三是通过其它其它项目进行帮扶。以上帮扶措施,除相互重叠部分外,实际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0户、18人。
(二)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情况
1、目标任务 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130人。
2、完成情况
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完成500余人。
3、解决的措施
启动了长田坎村、金银岩村、石庙村和柏垭子村,共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实施了村道公路、沟渠整治、人畜饮水、农房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程项目建设,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
1、目标任务 扶贫培训500人
2、完成情况
完成劳务扶贫培训转移500人。
3、解决的措施
在总结2009年、2010年劳务扶贫工作取得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完善培训体系,拓宽转移渠道,提高培训效率,在培训任务重,时间要求紧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500人的劳务扶贫培训任务。一是在劳务扶贫培训体系建设上,从源头上抓起,组建了村级劳务扶贫培训联络点,设立了专门的招生联络员,负责宣传劳务扶贫政策,调查统计和各培训机构的生源组织工作,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培训体系;二是在引入竞争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率;三是在培训方式上,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为贫困村定向培训农民建筑工等方面的技术工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解困惠民行动,将“新村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三个扶贫项目作为全县重点惠民工作,进行重点督查督办。乡长岳凯作为牵头人,制定了项目执行目标和执行流程,进行了目标分解,制定了执行方案,明确了具体责任人。按照项目建设目标和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强力推动扶贫开发、扶贫解困惠民工作顺利开展。
(二)搞好规划,扎实推进
根据扶贫解困惠民工程的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结合乡镇实际,在深入调研,充分与各涉农部门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乡镇扶贫解困惠民工程行动计划》,并按计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项扶贫解困惠民工程。
(三)夯实基础,抓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为摸清我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现状,实现贫困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同时也为制定新时期扶贫规划,落实到村到户措施打好基础,根据省、市、县扶贫部门的要求,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通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认真搞好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公示公告、统计汇总、数据调整、微机录入、建档立卡等方面的工作。目前这一工作已全面完成。
(四)完善机制,专类管理,提高扶贫惠民工程的显示度 一是加大对扶贫解困惠民行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群众会议、工作简报、设立专栏等方式,大力宣传扶贫解困惠民行动,使贫困村群众知晓、支持这一行动,提高扶贫惠民工程的显示度;二是全面推行“阳光操作”。对惠民行动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公示公告,给每户受到帮扶的绝对贫困户发放了明白卡,从而提高了扶贫解困惠民行动的透明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针对扶贫解困惠民行动设立了专题档案,对每户纳入扶贫解困惠民行动计划的低收入贫困人口和绝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做到“一户一卡”。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今年的惠民行动任务下达时,2010年的村扶贫项目即将实施完毕,在当初编制项目计划时,没有要求专门针对绝对贫困户安排入户项目,而2011年的新村扶贫项目尚未启动,因此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农村平均主义思想严重,部分群众对绝对贫困人口享受的重点扶持政策有抵触情绪,乡、村两级开展工作难度大;三是帮扶项目从开始实施到见效有一定的时间,并不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