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困难及对策范文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困难及对策
贵州省赫章县教育局教研室阳世宇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世界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虽然使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工程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笔者仅从自己从事师训工作的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难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落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教师素质总体不高,教师继续教育困难重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继续教育学习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必订的几本资料外,其它资源廖廖无几,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上网学习更是天方夜谈。从而使得继续教育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混乱、重复培训、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然而,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既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还须接受政府其它有关部门的管理,因此,在相关部门缺乏统筹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培训,导致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较坏影响。尤其个别部门仅以通过培训捞取收入为目的,组织的培训内容既缺少针对性,更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如多个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与考试等。因而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认识不到位,工作被动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或有关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的开展将难以保证质量。由于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被动,常规性的工作都难以保证其质量,更谈不上对工作的深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
(四)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者素质难以适应当前教师培训的需要
培训机构不健全或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不仅培训机构不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培训者队伍素质不高,人员稳定性较差,骨干培训及全员培训都不同程度出现倒金字塔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培训质量的低下及培训的随意性。
(五)培训内容过于整齐划一,脱离贫困地区教师实际
教师培训内容统一过多,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参加学习学非所用。一些学习内容教师要花较大的精力、较多的时间去学习,然而却由于条件所限,学非所用,脱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
(六)经费缺乏保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然而,由于农村政府财政本身相当艰难,再加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往往难以形成保障机制,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履艰难。
(七)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负担过重
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编制紧缺,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达百分之一百六、七十之多,城镇学校教师也由于班额过大(七、八十人一个班的现象常见),教师也是超负荷工作,难以抽出较多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切实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此可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每一个人都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更应当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表率。“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古训,对我们可谓不无启迪。因此,无论是从事教育管理者还是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学习型社会这一共同的愿景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理顺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培训,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管理,是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而一段时间以来对教师培训管理的混乱状况,也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不仅需要考虑教师群体的需要,而且需要考虑教师个体的情况,还要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否则不仅使培训缺乏实效性,教师参加培训更因不堪重负而丧失其积极主动性。因此,只有理顺管理体制,认真研究贫困地区教育的现实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才能做到切实减轻教师工作上、经济上的负担,真正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建章立制才能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农村由于本身各方面基础薄弱,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尤其突出,要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必然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农村要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设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除了自身多方筹措外,还需要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当然,在有了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将难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只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整合有效培训资源,确保教师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教师培训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素质的高低以及培训者对其它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由于培训者素质本身的限制,加上其它培训资源的严重缺乏,中小学教师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求培训者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训者还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拓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选择培训内容的空间
从多年来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上由国家、省两级制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训内容必然难以照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这必将使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国家、省在制定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政策方面,应尽量为县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留下足够的选择空间,以确保培训内容适合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六)真正贯彻执行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政策
“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认真贯彻执行好这一基本原则,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工程”的目标。
(七)抓好校本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要求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立足于教师所在学校,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培训基地。它不仅能较好地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工学矛盾,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更能确保培训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要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只有扎扎实实开展好校本培训,注重过程管理,才能真正确保继续教育工程的质量。
(八)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培训者队伍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适应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更需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稳定的骨干培训者队伍。从而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不断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原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希望在教师。温家宝总理强调“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出路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教师负担较重、学科教师不配套。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教师 现状 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与教师座谈中强调:“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要办好农村教育,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优秀农村教师队伍。”。
那么,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是: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从师资来看,城市教师质量明显高于农村教师质量。表3比较了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状况。2001年,城乡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都在96%以上,两者差距不大,相差不到3个百分点,但城市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大大超出农村比例,两者相差超过20个百分点。初中教师队伍质量城乡之间差距更大,城市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超过92%,而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不到85%,城市比农村高出将近8个百分点。城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的比例是农村2倍以上。
(二)、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龄化严重;从学科结构上看,英、音、体、美教师奇缺。
(三)、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四)、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五)、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日趋严重。以我校为例,我校共有教师26人,其中50—59岁12人,40—49岁9人,30—39岁5人,平均年龄47.19岁。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缺乏创新精神;二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三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多数都是“半边农(教师的配偶是农民)”,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六)、农村编制不合理、教师负担较重。
城镇所有小学都是严格按照师生比1:24配置教师的,但农村学校学生数少班级多,政府要求开办的学前班也不在比例之列。这样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异常紧缺。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担任两个及两个以上个年级的课程;有的甚至实行“包 2 班制”,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一般在10科左右),我们经常戏称我们农村教师是“万金油”“是全才”。如此一来,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又谈什么教研活动,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七)、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要求必须开设英语,而全乡没有一名专业英语教师,学校只好赶鸭子上架,只要稍微懂一点点英语懂教师去上英语课;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如何了。体育、音乐、美术同样没有专业教师,二、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状况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
2、加强教师教育。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待岗和降级处理,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3 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减轻负担,提高待遇。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还要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吸收农村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入党,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对于耕教矛盾比较突出的,各中小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缩短教师本人的农耕时间,充分保证教学时间。每年的农忙假要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庄稼收好种好。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将农村教师的退休年龄提前,将教师退休年龄提前几年,然后招聘一批实力派的大专毕业生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三)、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跨地区的城乡差距有待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而现在需要努力的首先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马蹄镇在这一点上一曲的一定的成绩,如到有经验的地方学习交流等,但是还远远不够。现在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的超前性,更应有公平的竞争性。可以先从年青教师做起,即规定城市年青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但是,做的力度和广度显然还不够,除了本地区的交流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在城乡学校、教师以及东中部与西部的交流方面,不仅 4 是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而且从现代化的进程而言,应该看作是现代教育与现代文明的传播过程,应该认识到人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可以在团中央现在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扩大其范围,适当提高其服务期的待遇,让各类高校的毕业研究生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服务1~2年,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因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五)、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政府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使年轻教师留在农村安心从教。温家宝指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键是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
摘 要: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缩小城乡差距是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是关键,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契机,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是有效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是保障。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造成的。
1.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加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是他们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2.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村青年就业、致富更为困难和艰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生产力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除了种植和养殖以外很少有其他出路。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手段还十分落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资金匮乏,即使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其创业空间也不是很大,而且十分艰辛。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是要进入城市,并且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太热情,学习成绩较好的,更多地愿意到普通学校学习,希望将来能够升入高等学校;学校成绩较差的,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3.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考试分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盛行。和城市学生的家长相比,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各种机会面前处于不利境地,只有依靠较好的学习成绩,确切地说,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因此,从家长、学生到老师都非常清楚: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在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4.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
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5.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曾在四个县的农村小学、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周周考试、以分数排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校“应试教育”更加严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6.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城市的管理不同,目前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县教育局代表县政府具体进行的,县教育局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目前;许多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表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另外,农村教师的流动也进二步强化了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凡是教得好的老师即所教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很快就调入城里,即使本县不调,也会有其他地方来挖,而所教学生成绩较低的教师只能留在原地,甚至还要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得不好的教师即所教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教师,也会被“流动”到农村学校。
二、素质教育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对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论及实践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素质教育这一普通词语带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并且产生了新的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含义或特性。
1.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性就是要求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远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尤其是对德育重视不够,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理解不深,特别是没有理解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分为几育来谈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和理解。实际上这几育所育成的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每个人就是靠着这个整体素质来发挥本人的作用的,所以发展的全面性应与整体性结合起来理解,几育不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整体的作用就难以正常地发挥出来。
2.全民性与民主性。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权
利与义务。当然,由于人的天赋潜能之不同,不能强使所有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但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
3.终身性与可持续性。素质教育要及早开始,要在中小学打好基础,但在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仍应巩固提高,并且坚持终身。今天之所以强调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及适应职业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个性与差异性。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小或大的差异,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所谓因材施教。只有把各人不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算是充分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见,这里提到的个性与差异性和前面提到的全民性并尤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5.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是离不开学习者的主体性的,教育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主体性的重要,才能派生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条件,也不断给予主动性以生长与活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对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克服枯燥单调的知识记忆,克服学生厌学具有重要独特价值。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对于保障每位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于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潜能和特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及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三、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前,许多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么将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不要升学率了,因此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拒斥素质教育;要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课外活动,甚至在课外活动方面与城市学校盲目攀比;素质教育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要克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全部围绕考试进行的做法。
当前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和留级率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依然要强调升学率,但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强调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或终身发展、生动活泼学习前提下的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县级政府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发展观和绩效观直接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当前,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的障碍。因此,要通过研讨、培训、考察、学习等,使各级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县教育局代表县级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教育局负责人的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直接决定其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决定着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评价,决定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应加大培训的力度,要选拔那些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于部担任教育局局长或主要负责人。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与任用,对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避免单纯按照升学率来进行。
4.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
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
6.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国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且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是十分需要的,对于促进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搞好对口支援对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解答校长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或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应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措施。
7.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
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第四篇: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中学胡才丰
内容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五个问题。一是硬件环境差,课时不足;二是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性不强;三是重复式的教育抹灭了教师的激情;四是学生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认识;五是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解决的对策也有五点。一是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三是优化信息技术课课程结构;四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五是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困难对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和决定性因素,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关系到将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让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素质教育魅力的利器呢?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又面临哪些困难呢?
首先,硬件环境满足不了日常教学,课时不足。
经过两次“普九”工作之后,农村中小学普及了计算机机房,但由于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七八年前购置的机器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以我校为例,校机房的机器是十年前教育局统一配置的,又经过后来的升级,赛扬1.7的cpu、128M的内存的电脑几乎只能满足OFFICE系列的教学,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里所要求的PHOTOSHOP、FLASH等软件就很难运行,特别是关于声音处理、机器人方面的内容,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这方面的内容就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而且有的学校机房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至今没有组成局域网,教师无法广播教学只能一对一进行辅导,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一直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主要原因。在硬件环境、师资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一般是每周一节,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甚至两周一节。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对知识连续性的要求很高,一节课45分钟对于既要接受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很少,再加上课与课之间相隔的时间过长,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学什么忘什么,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内容滞后。教师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无法完成实践内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曾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后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可是从其他学科“转行”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却占有很大名额,这样做确实可以弥补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也大幅度降低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尽管政府、教育局加大了信息技术方面教师的招聘力度,但受到待遇和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之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升华。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是现学现教,根本就没有精力去深究教学内容,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学方法。而且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还担负着学校档案管理员、学籍管理员、课件制作员、网站编辑等角色。由于农村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不够,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解决计算机问题的专业人员,当网络、计算机、打印机、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时,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办公室、会议室,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面对繁杂的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不好说拒绝的同时,投入到本学科教学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也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第三、同课多上,重复式的教学抹灭了教师的激情。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中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到两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目前有些农村中小学,一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多达十个以上,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十次左右。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讲授,磨灭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激情。加之班级容量过大(50人左右),机器数量不够,常常是2~3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分一部分精力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几堂课下来已经是身心俱疲,教学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激情也没有了,开始机械式的应付教学。
第四、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对校两个年级十几个班进行了一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才接触信息技术课,其基础为零。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学,其基础也仅限会正确的开关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不会,而基础为零的同学,面对电脑屏幕、键盘竟无所下手。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比较强的过程,前面学习的内容和打下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化,基础好的同学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好,没有基础的同学依旧不知所措。长期如此,部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的认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玩游戏、休息的课。甚至有学生抱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太多,留给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太少。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没有分量,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教学便成了单方面的事,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第五、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
目前,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非统考科目,不受领导和师生的重视。由于中、高考成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农村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信息技术课总会被数学、语文等学科占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成了摆设,随叫随停。遇到学校统计报表、录入学籍档案、中考报名等工作时,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停课,教师被抽调借走,去完成这些任务。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师专业前景一片暗淡,教师不抱积极态度,消极面对日常教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思创新。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在年级内、校内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常只有1~2名,无法在科内组织教研活动,在校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也几乎是由非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评价,无法给出实际建议,评价一片叫好,没有实事求是。缺乏有组织的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就像井底之蛙,接触不到新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一成不变,没有新意和活力。
面对这些问题,都有哪些解决对策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愚见。首先,根据现有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灵活组织教学,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硬件环境不理想、学生基础差的农村中小学,要尤其重视分组教学,把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选派有责任感的小组长,给予小组长最大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管理组员,督促和监督组员完成课堂实践内容。
另外要合理改编教材,适当降低内容难度。因为小学和初中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适合各个地区的通用教材,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材也不尽一样。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来选定合适的教材,适当的时候还要对教材进行改编,例如: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十五课《机器人训练营》,就要进行适当修改,应该把这节课,变成一节机器人的展示课,而不是研究课,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片展示了解机器人知识,而不是通过调配实体机器人进行学习。
其次,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
实践证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加快教育信息的传播,用现代观教育念冲洗头脑,彻底摒弃沉默守旧的思想,要与时俱进。那怎样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呢?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师是什么。信息技术教师是一名技术人员、是一名出色的授课教师、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服务者、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抬头走自己的路,做学科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要专一,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剖析自己,发掘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事业的第一位,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在教学上下足功夫,在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上,虚心求教,向同行前辈请教,向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请教。要善于阅读,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最后,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职业信仰,要坚定不移的把信息技术教育这条路走下去。
再次,将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优化信息技术课课程结构。
信息技术教师虽说是技术型的老师,但其主要的工作仍旧是课堂教学,虽说目前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缺少电化方面的人员,但学校可以通过招聘等方式来解决电化人员缺乏的问题,不能把信息技术教师借来填数,要把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还给学生。
而如何去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笔者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本身上努力。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阶段课时不少于68学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这里就需要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肯定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和贯彻好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去履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
2、在课程结构上下足功夫。例如:在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中,活动内容被分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PHOTOSHOP图形处理,这个三活动单元。教师在进行这个三个部分的教学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三个模块的课时安排进行科学的设置,避重就轻,在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内容上要增加课时,在难度大、对电脑硬件要求高的内容上适当减少课时。
3、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在学期开始时采取诊断性评价,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的信息技术基础。在平时作业管理时我们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去发现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学习。在一学期结束时,采取终结性评价,考察学生这一学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第四、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社会、学校、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政策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在每年暑假期间都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每个学科的每个教师去宣传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课,都重视了信息技术课,潜移默化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守护好自己的阵地,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点向学生宣传它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用说教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体会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和接受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甚至极力排斥。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玩游戏入手,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要有自身的课堂特点,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要让学生真正的当家作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快乐的。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
传统的教学研究形式是在学科内或者校内进行的,而信息技术学科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教研活动的方式除了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座谈等形式外还有一种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教研方式——网络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学科内或者是校内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校间教研活动难以组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研室的安排下,进行网络教研。当然信息技术学科不能单一的采用网络教研,要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让它们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利用网络教研促进常规教研更上一个台阶。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能让信息技术教师接触到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参加每年举行的教师教育技能大赛和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之外,还要多参加市区校各级举办的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公开课,优质课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进行的展示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专业底蕴,但有时却不能充分体现常规课堂的情况,因此举办常规课评比也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评比,认清自己的不足,集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那些问题和所面临的那些困难,不是一天所成的,而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我们也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那些问题,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这片贫瘠而又渴望生机的土壤上发芽,生根、成树、成林。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论》王吉庆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学计算机教育学》张晓如张再跃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5]《教育学》 [6]《心理学》
[7]《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李冬梅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分析及对策(定稿)
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分析及对策
作者: 陈明念(初中地理
广安市初中地理564班)
评论数/浏览数: 9 / 400
发表日期:
2012-09-28 11:22:45
| 优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特殊时期,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学校教育紧随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与此同时,我国广泛存在的、肩负重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产生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危机感,这种压力日趋剧增,使本群体教师产生了高度的紧张与焦虑不适感,影响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导致不利于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健康发展,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在减轻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避免教师心理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中国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总体压力感较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感更是较为突出。有关调查显示,有77.8%的教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压力较大或很大。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存在“工作超负荷、收入低、继续教育质量不高、不满现状”等突出问题。
那么,“现在作为一名农村中小学教师你感觉有没有压力?具体有哪些压力?感觉压力大吗?”
根据参阅有关文献、调查访谈,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对我县五所农村中小学教师做了简单走访调查:据统计,该五所农村中小学50名教师中,有80%的教师反映目前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且压力偏大,急需调理自己。
老师们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反映问题众多,普遍表示压力偏大,且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分析
教师职业是一种高压力情境的特殊职业,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经济腾飞、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教师的压力问题凸现。教师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既有社会、生活、工作方面的传统压力,又有新课改实施后的新兴压力。结合调查,我们将农村中小学教师较大压力的因素进行原因分析,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归类为工作、经济、精神压力三大方面,以便于问题的解决。
(一)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
1、课时太多,学科杂,工作量过大
像我们学校任主课的班主任教师,周课时多达17、13节,而且杂事多,这种情况几乎代表了所有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状况。李老师的苦恼几乎也是所有农村班主任教师的压力状况的反映。另外,由于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教师,但又必须完成教学任务,造成很多老师工作量大,课时多,他们不仅跨年级教课,而且跨学科教课。例如我校教师罗老师,目前担任七、八两个年级四个班的生物和化学教学任务,加上早自习,周课时同样达18节之多,而且兼任实验室管理员,像王老师这样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老师在农村中小学不在少数,他们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量大,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2、工作条件差,缺乏教学资料
许多教师反映农村中小学校工作条件差,缺乏教学资料和设备,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更多的高科技素材授课的能力,但是教学资料的不足,使得新课程的实施如同无源之水,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心头平添压力。
3、新课改带来的压力
教育理念的更新、引进新的教育模式,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压力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逐渐增大。新课改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因为自身素质较低,为了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模式,常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新课改要求备课质量高,农村教师缺乏辅导资料,想要上好高质量课程,往往在课前下大功夫备课、搜集资料等。
4、学生基础差、素质低
虽然我国农村在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村中小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导致他们各种行为问题多、学习缺乏情趣和动力,给教师造成农村学生难教的消极印象。另外,农村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复杂多面的学生情况也是导致教师压力陡增的因素之一。
5、学校体制呆板
关于农村中小学学校体制,经调查总结,多数教师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量化过于细,造成老师们过于追求量化成绩而形成不良竞争,破坏学校教师之间的和谐;管理体制的落后、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使许多有能力、有抱负教师在学校得不到重视,心生怨气且易与学校管理人员产生冲突。
6、工作中教学外的杂事多
迎接检查多、形式主义多的情况在广大农村中小学中广泛存在,教师们纷纷为此苦恼。学校一开课,名目繁多的检查团以及各种活动便纷至沓来,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仅存在于形式,无实质性内容,过后又要求教师填写各种各样的表。不少教师都反映说:“一次形式主义最起码影响我们三天的备课、上课。”
(二)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欠佳,给他们造成经济方面的压力。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工资福利待遇欠佳,农村教师的经济处境依旧不算良好。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要大声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呼吁。”调查显示,本地区教师经济压力依然显著。
(三)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
1、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中为生存竞拼!而每个家庭都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强烈的愿望,希望他们子成龙,女成凤。此时,往往家长、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过高,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只讲奉献,就应该不图回报,做的比一般人好。社会成员对教师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值,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农村家庭,农村父母的生活压力更大,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而且教育手段落后,强烈的期望便寄予在负责教学的农村中小学学校和教师身上,神圣的职业压力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心力憔悴。
2、学历、进修、论文压力大
为响应新课改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首先被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新课改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众多进修培训、以及晋职要求的科研论文,往往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找不着北。实质上,这些进修一般都是两三年的时间,学校外严内松,很多老师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应付没有实际意义的自考、函授类的考试,既占据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精力,又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3、家庭方面的压力
我们知道,教师这一职业,教师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特别是农村教师,他们肩负更多的责任。在农村,家庭对教师的需要程度不亚于教学,而农村教师们对家庭的照顾不到位,却往往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况且,如果配偶没有工作,他们还要为生计犯愁。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家庭压力相对较大。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压力对策
我们知道,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个体长期暴露于应激工作环境而无法对其有效应对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面对各种压力时不能采取的合适的方法疏导,过重的压力势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社会、学校、家庭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施以关心和爱护,积极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心态,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对我们国家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更重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也要学会心理压力的自我调节,通过合理的支配自己的情绪,培养高尚情操,排出外界压力,从而更好的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具体对策分析如下:
(一)全社会关注、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题
1、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要增加农村教师数量,培养专业人才,针对教师工作量偏大的现状,国家政策应继续向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倾斜,增加农村师资分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培养,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二要增加农村办学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向农村学校配备教学设备、促进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三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完善教师福利待遇措施,通过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手段保障教师收入。
2、改变公众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期望值
要改变公众对教师期望值,还原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角色。对教师更多的宽容,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工作条件艰苦,负担重,我们更要多多体谅他们,对他们的期望值必须合理,给与他们工作以外更多的自由。
3、家长配合教师教学
经常组织学生家长到学校,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引导他们重视教育,使他们了解当前学生境况,对学生不放任,不放流,积极配合教师,共同管理好学生。
4、净化校园,去掉形式主义
学校是专门教学的地方,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建议各种没有必要的检查、评比,还是少进校园的好,让老师的精力集中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水平。
5、家庭成员要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多的关心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奉献,要求教师家庭成员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多的关心和温暖,理解和支持教育事业。
(二)学校管理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增加支持与帮助
1、支持教师的工作,帮助教师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农村学校管理者应对本学校教师持积极肯定态度,使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尊重的,是得到信任的,因而使教师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从容面对课改工作中得与失,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2、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关心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激励,更应注重关心他们的生活。如果某校教师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该校长能对其加以关心,能给予该教师最大程度地关怀,想办法解决困难,那么一定可以缓解该教师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促进了该学校的队伍建设。
3、学校体制的合理化建设
建议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和合理的教师量化标准,充分尊重教师,鼓励教师创新。
4、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交往的环境,协调教师同事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每天的工作特点——独立性。而可能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压力,引发种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不良是其压力的源头之一,在教师的个人工作中,部分教师容易走进误区,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教学。学校管理者应该全面促进教师交流,促进学科了解,并且经常组织教师团体活动,缓解教师压力,促进教师团结,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另外,有条件的话,建立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为教师心理做好保健工作。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的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因为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好,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引起不良情绪的因素。因而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
1、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课改带来的压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重视,社会要求教师有更新、更高的职业精神及专业能力。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视学校为自己不断学习的平台,视教育教学改革为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对自己的能力要求更高,从而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
2、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保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压力容易导致教师心理问题,这不仅压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大大降低老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直接威胁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教师在做好学生心理工作的同时要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所学知识应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课,还应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产生重视,有所研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些心理调节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基本解决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1)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不断的适应与摸索教学工作中,遇到压力,应学会自我调节,正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学会自我减压。可以通过放松情绪、转移注意、与人交谈等方法来减轻工作压力。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磨练自身意志,增强感受及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压力,将压力视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纸老虎,它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将自身看成发展的,改变观念,从而达到心理自我调节目的。
(2)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减轻压力
时间遗忘法。一切随时间过去,所有问题均抛之脑后。积极忘记过去,随时改善心情,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忘却痛苦,摒却不良情绪,只注视自己现在和未来,才能拥有更好的心情去工作。自我解脱法。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不那么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学会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干点自己乐意干的事情。
淡化功利法。给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生活目标。清楚的认识生活工作中的名和利,无论是学历、职称、职务、工作还是人生,都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功利性思维。
自我回避法。在众人面前多观察、多思考,不要盲目表现自己。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在众人面前盲目表现之后,却后悔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损于形象而忧心忡忡。
读书学习法。读书看报不仅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而且还有利于心理保健。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提升个人素质,在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中,获得动力,树立理想,从而刚强自信起来。用知识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美化仪表法。一般地,我国农村教师不注重自身衣着形象,向来以朴素简单为主,我们提倡教师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但是部分教师形象实在欠佳,尤其当教师精神压力大的时候更无暇自身形象问题。经研究发现,美化仪表法既可以提升教师形象,又可以起到增加教师自信,改变教师心境的作用。
生理保健法。我们知道,运动是消除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一贴良药,在工作余暇,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打打球、跑跑步,有条件地还可以去游游泳等,多参加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娱乐了身心。
自主激励法。自信是自我发展和进行美好人生的基础。给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顽强、积极地面对人生。在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任何困难、压力和挫折,都要坚强勇敢的面对,不断激励自己迎难而上,相信机成功就在前方。只有积极的心态,才能不断激发潜能,顺势而上,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愿每位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