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水务建设
数字水务”总体建设建设方案
“ 第一章 建设原则
水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依据《XX市水务信息化规划》,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务业务中应用的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分步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设原则:
应用先导
水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水务业务中应用的历史过程,应用是最终体现,因此,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基本出发点。
分步实施
水务信息化需要整体推进,但由于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实现水务信息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开放性与标准化,为了支持系统得克持续发展,必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应用功能等进行标准化。
安全优先
安全的系统才是可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相对的,但必须将其安全性放在首位,当其他需求与安全需求冲突时,优先考虑安全。
适度前瞻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需要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适度前瞻性,为业务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增强信息化的发展活力。
第二章 总体框架描述
“数字水务”的主要内容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三个平台为框架,包括行业基础数据库和局核心数据库、政务管理系统、三大决策支持系统和统一的社会公众服务系统。其中,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数字水务”框架体系见下图:
图表 1 总体框架图 第三章 本次项目建设内容
图表 2 本项目建设内容范围图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借鉴国家和地方信息标准,建设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信息标准,并整合为统一的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技术规程,使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共享,减少重复建设。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河道水闸、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排灌、堤防、供水、排水等行业基础数据库和水务局核心数据库两部分,分别存储和管理行业管理数据和水务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数据。水务数据平台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为基础,叠加河道水闸、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排灌、堤防、供水、排水行业等水务专业信息,为水务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各行业数据交换提供支持,同时与城市建设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无缝联接和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建立相应的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机制,实现不同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建立数据的路由功能,实现各个系统和核心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才有可能实现局层面的基础数据统一管理,并且随着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为将来的辅助决策支持和各个应用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也为完善水务GIS和提高水务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方面的应用系统建设,用于辅助水务行业规划、设施管理、行政执法、审批受理和应急联动等业务。
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管理系统建设:设计和开发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软件,明确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职责,制定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计划,落实考核办法,为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使系统真正能够实时、全面、高效、准确再现水务现状。
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的基础上,二期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建设完善信息采集系统,推进行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使信息化应用覆盖全局,从而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规范化服务。第四章 总体技术架构设计
4.1 总体架构图
“数字水务”一期工程的建设重点和基础是水务局核心数据库和各行业数据库,水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是在局核心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防汛、水资源管理和跨行业业务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水务各行业通过已建或在建数据采集系统、已有行业管理系统、行业数据普查等获取全行业管理数据,建立行业数据库。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各行业数据库的资源整合,建立局核心数据库,为跨行业业务应用提供服务,建立用于防汛决策调度指挥的防汛保安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用于水资源管理配置调度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用于信息发布的水务信息发布系统,全面服务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业务管理。
行业数据库包含所有涉水业务的行业管理数据内容,包含供水、排水、水利、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等。各行业数据库的内容主要通过各种数据采集系统获取,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需要经过数据清洗、校验、整编,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然后才能进入行业数据库。应用系统主要为行业规划、设施管理、执法管理、审批受理和应急联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其基本功能包含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报表、制图打印、信息发布、数据编辑、数据输入、数据导出和数据下载等。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有标准规范体系、通信网络体系和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等。
图表 3 总体技术架构图 4.2 架构设计思想
以业务需求为导向
充分考虑水务局决策层、行业管理层的具体业务需求,制定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以业务需求为核心,结合水务管理和服务的特点,便于改进方法,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快速信息化工作要求;可以整合防汛保安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集中存储与分布式存储相结合
以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为原则。建立水务局核心数据库,集中存储决策支持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存储水务局相关的应用系统支持数据,存储相应的管理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在各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行业基础数据库,用于存储行业数据及管理数据。
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市水务局作为全市水管理的行政部门,管理层次明确,各区县、运营公司负责管理设施和设施运营,行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行业管理和调度,水务局负责全市水管理业务的协调调度和决策。各区县和各运营公司、各行业管理单位、水务局共同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水务管理的三层管理模式。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设计符合水务管理模式。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三层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稳定性、延展性以及执行效率,因此,采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客户机应用程序/浏览器+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便于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可以提高系统安全性;提高业务级权限管理,减少网络负载,提高数据库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的扩展能力,同时,还能节省用户投资。
中间件支撑水务应用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中间件可以支持分布异构环境,支撑大量的应用,支持多种硬件和平台。已建的水务信息系统正是基于这种异构的分布式的环境中,利用中间件技术为水务应用提供服务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并能够很好的处理分布的异构数据处理,为各种专业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和应用服务。
4.3 架构设计原则
遵循项目可行性、实用性、经济性原则; 遵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原则;
遵循项目中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从长远发展上遵循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行业标准方面遵循统一性、标准化原则。
第二篇: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模版)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
一、概述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特别在信息化管理部门,意义尤为重大。水务信息化保障是水务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信息化要求资源的高度共享,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需要共享资源的健全机制,需要科学有序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根据水务局信息化规划,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阶段性目标,信息标准化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性措施和基础性的前期工作。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城市已将“数字水务”工程列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应用项目之一,开展水务信息标准研究就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由于涉及行业管理单位较多,各单位在建立信息系统时更多的注重了本单位的业务需要,没有从水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出发,使得数据重复采集、图式标准不统一、不能进行及时更新、与其它系统连接和数据共享上存在一定缺陷,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目前,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信息分类编码和图式标准都基本完成,并在局内试行,为建设统一的水务信息标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国家水利部、建设部分别制定了一些关于水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如:室内外给水排水术语标准、图式标准、防洪标准、水文等方面的标准等。从内容上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般只涉及到术语标准、工程技术规范等,没有涉及到GIS图式标准和数据库格式、内容标准等内容,而现代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有包含此内容的标准作为系统建设规范。从深度上讲,由于这些标准制定时间较早,多数只适用于手工制图或者计算机辅助的工程制图,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系统的多样化、通用性的表现方法的要求。再者,由于水务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从
总体上考虑水管理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
目前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已完成的内容包括:
水务管理信息术语和定义
水务管理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水务管理信息GIS图式标准
水务管理信息属性数据
本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以及水利、测绘、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二、建设目标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水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水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以保障水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开发,需要在信息采集、收集、传输、存储、处理、服务和交换等环节采用或指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在已有的各个层面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之上,针对满足水务信息化对标准的需求,结合水务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水务信息化有关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关标准,逐步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
通过本项目分别研究三大行业信息化标准,并进一步整合为统一的水务行业管理信息标准,并争取形成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尝试建设地方性水务信息标准,为水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三、建设内容
水务信息管理标准
包括分类与编码、数据属性定义、图式符号等水务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完成术语、河流(湖泊)编码、水利设施编码、供水设施编码、排水设施编码、水文设施编码、堤防设施编码、海塘编码等,形成各水务设施的“身份证“号码,为水务行业基础管理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奠定基础。
水务信息数据库格式标准的制定
数据存储标准规范主要用于约定数据入库的存储方式、存储介质、存储平台等与数据存储相关的标准规范。便于数据库系统的更新维护及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基本依据。
水务信息GIS元数据标准的制定
元数据构成了对数据库中采集到的数据的说明和背景信息的描述,是关于数据的说明数据,元数据的建立为数据的长久保存和持续使用提供了保证。
元数据库是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数据库,元数据是解决从分布式网络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建立原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同时建立结构相一致的元数据库体系。元数据对于中央数据库的求精处理、重构工程十分重要。
因为各层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本集和基础集可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得到。特别是,由于水利空间数据的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内容分别构建响应的元数据。
在系统建设考虑设计时,需要包含业务相关元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元数据库两部分内容。
数据采集处理标准的制定
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分成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各类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二是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的采集。
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的标准规范确立需要遵循各类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具体参考“数据采集标准”章节,从现有的数据采集标准中,提取与本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本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基于参考的数据采集标准上的更加适合用户自身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考虑从业务需求出发,需要采集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供系统使用。在制定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的时候,需要考虑实时数据采样频率、采样精度、通讯方式、通讯规约等方面内容。
数据交换标准的制定
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主要是用于约定各类子系统之间的系统交互,可以便于将来的业务协同工作,缺少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各子系统间相互剥离,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业务需求。
需要在项目中制定数据转换及数据传输的标准规范。其中,数据转换要考虑多种转换方式并存;数据传输主要完成数据交换双方以异步的或同步的方式互相传递信息。同时制定出来的数据交换标准需要制定松耦合的数据交换体系。
四、标准制定参考依据
本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以及水利、测绘、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第三篇:数字卫生建设规划样本
数字卫生建设规划(2008-2010)
一、规划背景
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近20年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应用系统从单机版、网络化,发展到如今的面向区域集成化;对业务流程的支持从手工操作计算机起步,演变为追求不同功能或部门业务流程之间的无缝集成和实时互操作;应用开发模式从单一客户手工流程的定制,转向追求可满足一定需要的模块化、构建式的开发,以实现“项目成本效益”与“个性化实施”的平衡;最重要的进展则在于,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的认知和期望已从业务层面转向战略层面:一些机构开始将发展战略与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化规划融合,一些机构信息化重点已从业务自动化转向决策自动化,信息化实践从“数据采集”转向“数据利用”。
随着宁波市通用就诊卡一期项目的顺利实施,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被提升到了区域集成化的历史新高度。如何在历史新时期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医疗业务流程,采集利用病人数据,方便群众就医成为当前卫生管理决策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区卫生局经过多方考察,吸取成功经验,并按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相关规范特制定本规划,以保障区域卫生信息化能够在三年里面有条不紊地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缓解“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深入应用,鄞州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纷纷采用计算机系统来管理日常业务,初步实现了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卫生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2.1 取得成果
全区所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已经全面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以财务管理为主线的部分子系统,包括经济管理子系统(门诊挂号、门诊收费、出入院管理、医保管理、农保管理、财务管理等)、药品管 理子系统(门诊药房管理、药库管理、住院药房管理等)及病区医嘱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系统,实现了医疗机构的药品流、现金流和医/农保结算的计算机管理。一些单位还实施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建立电子病历为目标”的临床管理子系统建设,建立起了门诊医生电子处方、住院医生电子病案、住院护士管理系统等HIS系统临床管理子系统的部分模块。
区卫生局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乡镇区域居民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中心下属的服务站使用电信宽带网络连接到中心,通过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CMIS)采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并集中存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库。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其下属的部分服务站之间使用了HIS系统的多药房管理及分院管理子系统,实现了中心对服务站的药 品统一采购、配送、销售的一体化管理。
已初步建成以鄞州二院为中心,以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节点的区域医疗放射信息网络,通过部署农村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TDS)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放射质控中心的放射医学资源共享和诊断信息互通。
另外,卫生部的传染病直报系统、市卫生局的妇幼保健系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计划免疫系统、区卫生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区妇保所的生育电子健康检测系统和生育关怀系统都已在全区全面应用。
2.2 存在问题
区内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没有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CMIS)软件,因此在服务站还无法对健康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了其服务范围内的大部分社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对农保参保人员还建立了电子体检档案。但目前的电子健康档案还仅仅是把采集来的健康档案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统计、分析和查询,仍无法在居民就诊过程中实时动态采集和记录居民健康信息。只有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CMIS)软件与医院HIS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换才能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实现在居民就诊过程中居民健康信息的实时动态采集、记录与调阅。目前来看,全区仅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咸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这一点。
鄞州二院与鄞州人民医院的放射科已建设了放射管理系统/医学图象存储与传输系统(RIS/PACS),实现了放射科内部放射图像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诊断报告交换共享和无胶片运行。但RIS/PACS统没有与HIS系统建立起有效的数据交换通道,没有实现院内临床检查工作流管理,医院的门诊医系生、住院医生、护士、手术室、麻醉室、医技科室等都无法与放射科进行实时信息交换。
除5家卫生院外,其余都已经实施了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LIS)。但LIS系统没有与HIS系统建立起有效的数据交换通道,没有实现临床检验工作流管理,门诊医生、住院医生、护士、手术室、麻醉室、医技科室等都无法与临床实验室进行实时信息交换。
特检(超声、心电、内镜等)系统建设还处于特检设备配单机版特检报告系统阶段,都没有形成特检数据的网络化采集、存储与诊断报告的交换共享。
三、制约因素
通过现状分析,我区卫生信息化领域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1、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作为疾病和健康信息主要来源的社区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不高,大部分HIS建设停留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财务与医/农保、药品、物资管理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电子病历、电子检验、电子检查等“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无法实施对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
2、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投入仍然不足,许多设备及网络都在带病运行。
3、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了医/农保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实施,影响了医疗卫生基础数据的准确、及时采集。
4、医疗卫生信息流通基础平台建设尚需完善。区卫生局办公网络与各医疗机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缺乏安全可靠的网络连接,政府在对医疗机构的宏观控制与指导缺乏快速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科医生首诊制、病人双向转诊政策、医院资源合理分配等政策的实施,都从客观上提出了以区域为中心,将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医疗资源与业务信息数据、公共卫生信息数据等医疗信息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协调使用的迫切需求。因此,在区卫生局下属各医疗机构建设“以病人为中心”、“以建立病人电子病历为主线”的临床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覆盖卫生局和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鄞州区区域数字化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鄞州区区域范围医疗卫生管理的数字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选择。
四、规划内容
根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鄞州区数字卫生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鄞州区卫生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一个以卫生局信息中心为中心,连接省/市卫生局、药监局、疾病控制中心、医/农保中心和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网络。为各单位信息的互连互通建立一条安全可靠的信息高速公路。
2、医疗机构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保所等机构业务运行的数字化。
3、区域医疗的数字化:实现区域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业务的协同开展的数字化管理。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管理的数字化:如计划免疫管理、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实验室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
5、卫生监督业务管理的数字化:如网上申报系统等。
6、卫生行政管理的数字化:实现卫生局对全区医疗机构的办公、财务、人事、医政、公共卫生、设备等业务管理的数字化。
4.1 医院的数字化建设
鄞州区数字卫生建设核心内容是医院管理的数字化,医院管理信息是其他卫生管理信息的源头。因此建设数字卫生,首先必须先进行医院的数字化建设。
根据各医院的职能定位把区内医疗机构分为二大类: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1.1综合性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内容
综合性医院以临床治疗为主要职能,公共卫生监测与预防保健为辅助职能。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这些业务职能来进行。
1.HIS系统
门诊子系统:门急诊挂号管理系统、门急诊收费管理系统、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门诊注射室皮试管理、门诊注射室输液登记管理等。
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医生电子处方系统、电子治疗单、门诊电子检验工作流系统、门诊电子检查工作流系统、传染病慢性病报卡等。
住院子系统:出入院管理系统、住院护士医嘱管理、护理文书管理、床边护理系统、病区呼叫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病区膳食管理系统、手术麻醉计费管理、医技计费管理系统等。
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电子医嘱、住院电子病历、住院电子检验工作流系统、住院电子检查工作流系统、医生移动查房系统、传染病慢性病报卡等。
电子病历系统: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护理电子病历、病历质控、护理质控等。
后勤保障子系统:中西药库管理、用血管理系统、供应室管理、总务材料管理、医用材料管理、设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财务管理子系统:财务核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医保管理系统、农保管理系统、票据管理系统等。
综合管理子系统:全院综合查询分析系统、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管理系统、防保管理系统、院感管理系统、医务管理系统、护理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医教管理、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备份与应急处理子系统:门诊应急收费与发药系统、数据库实时在线备份系统等。
外部接口子系统:与卫生局统计信息系统接口、与疾病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系统接口、社区医疗系统接口、医保系统接口、农保系统接口、通用就诊卡系统接口等。
2.病人服务系统
用数字化技术为方便病人就医而建设的各类软件系统。包括:门诊导医台管理系统、多媒体病人查询服务系统、门诊排队呼叫系统、药房排队呼叫系统、自助挂号收费系统、检查报告自助取单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病人回访系统、双向转诊系统、病人综合咨询服务系统、居民医疗服务网站等。
3.临床检验管理子系统(LIS)
检验科内网络化检验管理系统、全院条码管理系统、网络报告发布系统、与HIS的病人基本信息交换接口、与HIS的检验医嘱电子申请单接口、与HIS的检验医嘱电子报告单接口、与PACS系统接口等。
4.放射管理系统(RIS)
放射科内网络化工作流管理系统、与HIS的病人基本信息交换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申请单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报告单接口、与LIS系统的数据接口、与UIS系统的数据接口等。
5.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放射科内PACS系统、全院PACS系统、远程放射诊断系统等。
6.特检(超声、病理、心电、内镜等)管理系统(UIS)
特检科内网络化工作流管理系统、与HIS的病人基本信息交换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申请单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报告单接口、与LIS系统的数据接口、与RIS系统的数据接口等。
7.特殊临床科室管理系统
分娩室管理、血透室管理、麻醉管理、ICU室管理、病理管理、输液配置中心管理等。
8.公共卫生服务的数字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死亡病例监测、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与上报,慢性病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与上报等。
4.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建设内容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健康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字化建设主要围绕这三大职能的数字化来展开。
4.1.2.1健康保健服务的数字化
居民健康档案数字化:全面、动态、实时记录居民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如过敏史、慢性病史、传染病史、手术/外伤史、精神创伤史、残疾史、免疫史等;病情录、诊断、医嘱、处方、检验检查报告等文字信息;X光、CT、超声、心电图等医疗图像信息。
慢性病管理的数字化:各类慢病患者信息的自动获取,慢病患者的动态跟踪、回访,慢病健康干预的评估,慢病管理信息的动态记录等。
儿童免疫管理的数字化:受控儿童动态预测,受控儿童信息自动获取,免疫计划自动生成,免疫接种儿童自动通知,疫苗接种管理与免疫质控管理等。
妇幼保健管理的数字化:育龄妇女的动态跟踪,受控妇女及婴儿信息自动获取,妇幼保健、体检自动通知,妇幼保健、体检信息的动态记录,产后访视的电子化,孕产妇与婴幼儿保健的规范化与质控管理等。
计划生育管理的数字化:育龄妇女的动态跟踪,受控妇女信息自动获取,节育、避孕及流产过程动态管理。
残疾康复管理的数字化:各类残疾患者信息的自动获取,残疾患者的动态跟踪、回访,残疾康复干预的评估,残疾康复管理信息的动态记录等。
健康体检管理数字化:包括居民日常体检、学生体检、农/医保体检、老年人体检等体检结果的数字化记录。
健康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平台、语音平台、短信平台等多渠道、多形式(电子文档、录像、FLASH动画等)辅助开展健康教育。
4.1.2.2基本医疗服务的数字化
1、HIS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HIS系统建设内容与综合性医院的HIS系统其功能模块组成一样,但在具体实施时每个功能模块由于医院规模和业务环节管理模式的不同而不一样,需要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个性化需求来建设。
2、病人服务系统
用数字化技术为方便病人就医而建设的各类软件系统。包括:门诊导医台管理系统、多媒体病人查询服务系统、门诊排队呼叫系统、药房排队呼叫系统、自助挂号收费系统、检查报告自助取单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病人回访系统、双向转诊系统、病人综合咨询服务系统、居民医疗服务网站等。
3、临床检验管理子系统(LIS)
检验科内网络化检验管理系统、全院条码管理系统、网络报告发布系统、与HIS的病人基本信息交换接口、与HIS的检验医嘱电子申请单接口、与HIS的检验医嘱电子报告单接口、与PACS系统接口等。
4、放射与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RIS/PACS)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科设备配置相对简单,但其工作与管理模式是与综合性医院一样的,放射科需要配置与综合性医院一样的(RIS/PACS)系统,包括放射科内网络化工作流管理系统、放射科内PACS系统、与HIS的病人基本信息交换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申请单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报告单接口、与LIS系统的数据接口、与UIS系统的数据接口等。
5、特检(超声、心电等)管理系统(UIS)
特检科内网络化工作流管理系统、与HIS的病人基本信息交换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申请单接口、与HIS的检查医嘱电子报告单接口、与LIS系统的数据接口、与RIS系统的数据接口等。
4.1.2.3公共卫生服务的数字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病死亡病例监测、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与上报,慢性病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与上报等。
4.2区域医疗的数字化
区域医疗的数字化包括以下系统:区域药品采购流通监管系统,区域放射影像诊断系统,双向转诊系统,检验检查报告交换与授权共享系统,居民医疗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传染病、慢性病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等。
4.3卫生行政管理的数字化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提供领导决策,逐步规划、建设、完善卫生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社区卫生行政管理系统、卫生财务管理系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卫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卫生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等应用。
五、规划实施
根据区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区政府的卫生事业发展意见、IT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医疗体制改革方向,现就未来三年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分阶段规划如下:
5.1第一阶段:基础建设阶段
5.1.1目标
1、建设完善鄞州区卫生信息网络。
2、实现医疗机构临床业务管理的数字化。
3、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建设,实现鄞州区居民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采集、存储与管理。
4、实现卫生系统办公自动化。
5.1.2实施步骤
1、在2008年建设完成区卫生信息中心与卫生信息网络
在2008年结合区公卫大楼的落成,完成区卫生信息中心与区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区卫生信息中心建设包括中心机房建设、中心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建设。
2、在2010年前各医疗机构完成临床业务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在2010年区内所有还未实施HIS系统医院临床管理子系统的14家医疗机构都要完成该子系统的建设,初步实现居民门诊诊断、门诊处方、住院医嘱、住院病历等信息的实时数字化采集、存储。
3、在2010年前完成新建4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HIS系统建设
在2008年选择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系统(LIS)”条码化改造,完成HIS系统的临床检验工作流管理子系统建设。通过与医院已在使用的LIS系统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通道,医生(门诊、住院)只需在医生工作站下电子检验医嘱(检验申请),软件系统自动处理医嘱与收费项目的对应关系,自动计费,自动生成打印检验条码,自动发送检验申请到相应的检验科室,检验科室的检验结果自动回到医生工作站,医生在医生工作站桌面上就可以查阅病人的检验结果。实现医生检验申请单(医嘱)、检验费用记帐、检验报告、检验结果查阅等实验室检验业务在医生桌面工作站一站完成。同时,把检验报告记录到居民的健康档案中,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
试点成功之后,在2009、2010两年时间内将HIS系统的临床检验工作流管理子系统全面推广到区内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2008年完成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科接入到区放射数据中心,在2009年完成区内全部医疗机构的放射科接入到区放射数据中心,实现区内放射影像的远程诊断。
2008年完成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内PACS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建设,实现无胶片运作。到2010年完成全区所有医疗机构的院内PACS系统的建设。
2008年完成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检(超声、心电等)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特检(超声、心电等)工作流的无纸化运作。到2010年完成全区所有医疗机构的特检(超声、心电等)科室的业务管理的数字化。
2008年,在完成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PACS系统与特检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完成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HIS系统临床检查工作流管理子系统建设,通过与PACS系统、特检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通道,医生只需在医生工作站写电子检查医嘱(检查申请),由系统自动处理医嘱与收费项目的对应关系,自动计费,自动发送检查申请到相应的检查科室,检查科室的检查报告自动回到医生工作站,医生在工作站桌面上就可以查阅病人的检查报告与影像图片。实现医生检查申请单(医嘱)、检查费用记帐、检查报告、影像浏览等业务在医生桌面工作站一站完成,并把影像检查报告记录到居民的健康档案中,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
试点成功之后,在2009、2010两年时间内将HIS系统临床检查工作流管理子系统建设全面推广到区内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在2010年前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2008年,医疗机构全面实施HIS系统与CMIS系统的数据交换系统,完成HIS系统与CMIS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居民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的门诊用药记录、门诊诊断信息、出入院日期、住院诊断等就诊信息实时记录到居民健康档案中,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2009年,争取市卫生局的支持,实现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与市妇幼保健系统、市计划免疫系统的数据整合,真正达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数字化管理。
在2008年选择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慢性病动态管理的试点,2009年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应用,实现慢性病发现、建档、诊断治疗、随访、康复评估等全过程的计算机动态管理。
5.1.3在2008年实现卫生系统办公自动化
在卫生局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实现全区卫生系统内部通知公告、文件分发、计划报告、申请审批等办公业务的数字化。
5.2第二阶段:区域卫生数字化建设
在各医疗机构的HIS系统与CMIS系统建设到一定程度后,根据情况建设区域化的卫生管理数字化建设。
5.2.1鄞州区居民社区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在HIS系统与CMIS系统的基础上,在区卫生局建立“鄞州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建设鄞州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及鄞州区社区卫生行政管理系统。
居民医疗健康信息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居民基本信息,如就诊卡号、病历号、病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监护入、身份证号、医保卡号、农保卡号、血型、过敏史、户口地址、所在社区、婚姻状况、民族等。这些信息通过HIS系统的门诊挂号系统采集。
第二层次是居民医疗健康信息,包括:
1、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如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家族史、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体检记录、就诊记录、主要问题记录、长期用药记录、妇幼保健史、主要慢性病史、手术外伤史、传染病史、精神创伤史、职业病史、伤残史、转诊、会诊记录等,这些信息通过CMIS系统进行数字化。
2、就诊病历信息:如门诊病历、门诊用药记录、门诊诊断信息、住院医嘱、住院病历、体检情况、检验情况、检查情况、手术情况等,这些信息在HIS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中采集。
在2008年,将通过 HIS系统与CMIS系统之间的动态数据交换通道,先实时采集医/农保参保人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的门诊用药记录、门诊诊断信息、出入院日期、出入院院诊断等就诊信息整合到 CMIS系统的“社区健康档案信息”中,再汇总到卫生局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初步建立鄞州区医/农保参保人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鄞州区社区卫生行政管理系统,实现鄞州区居民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在全区医疗机构的授权交换与共享,实现鄞州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数字化。
2009年,宁波市通用就诊卡在鄞州区实施后,把就诊卡持有人的健康档案信息纳入到卫生局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以后,随着信息化的深入,逐步把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体检情况、检验情况、检查情况、手术情况等医院就诊病历信息纳入到卫生局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5.2.2鄞州区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
在建立鄞州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在卫生局建设鄞州区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以网站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在线导医、网上挂号、专家门诊、网上医疗、居民个人信息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医疗收费监督等医疗咨询服务。
5.2.3鄞州区医疗机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建设
在建立鄞州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设鄞州区医疗机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规范双向转诊工作流程,实现病人在鄞州区各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时病人的医疗健康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跟着病人流转。
5.2.4鄞州区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建设
在全面实现HIS系统临床管理子系统(门诊医生、住院医生、LIS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与HIS系统、CMIS系统紧密结合,从临床科室实时动态采集疾病诊断信息、慢性病、传染病信息到卫生局信息中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及时发现、上报处理慢性病、传染病,实现对慢性病、传染病的动态监测管理。
主要目的:
1、实现传染病、慢性病报卡的第一发现人实时报送。
2、控制传染病、慢性病报卡的漏报、迟报、重复报。
3、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实时的传染病、慢性病的预警与发生信息。
4、结合门诊诊断信息与住院诊断信息,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的智能采集、实时监测、动态分析与疫情预测。
5、为卫生局疾病统计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
5.2.5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鄞州区基本药品目录、鄞州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系统、鄞州区药品统一配送管理系统。实现把药品供应商、药品使用部门(医疗机构)、药品监管部门(卫生局、药监局)等药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通过软件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药品信息的实时互通。
5.2.6鄞州区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平台
在鄞州区居民医疗健康信息数据中心建设成功的基础上,通过HIS、CMIS系统动态采集各医疗机构的医生配备情况、医疗专家信息、护理人员配备情况、科室信息、医疗设备配置情况、床位配置与使用情况、药品库存情况、医用材料库存情况、医院的财务收支情况、医疗机构营业情况等医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建立鄞州区医疗综合资源数据库,并通过对数据库的挖掘,建设鄞州区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平台。
第四篇: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黑狼口中学
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确保其建设质量,本着“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服务中心,重点应用”的原则,我校根据“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
从2014年11月-2016年12月底,拟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
1、提出并确定“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制定“数字校园”的信息标准与应用标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
2、建立全校的电子身份体系,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
3、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建立一个统一的个性化门户,为校园网上的所有用户提供单一的访问入口点,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5、在网络平台不断升级完善、确保校园网络高效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重点完成校园网平台下网络信息化的全方位应用,构建一个具有渠中特色的数字化空间,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校园功能。
6、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整合环境、资源和活动信息,构建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我校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三、组织保障
为实现总体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部门,全面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
(一)领导小组 组 长:杨志海 副组长:李全海 王卫东 成 员:杜 旺 邹德君
(二)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 成 员:杜 旺 邹德君
四、实施步骤
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重要应用优先的原则、实际应用易于推广的原则,考虑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应用情况,我校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现总体建设目标。
(一)2014年11月-2015年6月底目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根据教育局统筹安排,计划在2015年6月底完成我校“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更新校园网防火墙、核心交换机(采用双引擎双电源)、核心路由器等关键设备,消除单点故障隐患;建设防雷、防静电及消防系统,以“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安装上网安全管理软件,为我校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快捷、高效、功能强大的校园网基础平台;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功能扩展预留接口;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后期项目打好基础。
(二)2015年7月-2016年6月底目标(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
1、建立“数字校园”规范体系、数据标准 由学校成立的“数字校园”建设专门管理部门,针对学校的现有信息系统,完成统一信息资源规划,规范“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即技术规范、数据库规范及基础数据规范、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规范、信息系统安全规范、系统运行保障规范等,为今后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可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2、建立公共数据库平台(含中心数据库)
公共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为今后建设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提供基础性的平台。建设覆盖全校的统一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继续教育管理、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教育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网络服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的网络支撑系统。
学校将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实施并完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班班通”建设,推广并完善集成数据环境中数据标准及共享数据库,实现全校内信息共享与交换。
3、逐步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的校园门户平台
整个校园门户平台是作为全校今后信息系统集成和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和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性平台。通过实施单点登录功能,使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则去访问不同的应用系统,提高信息系统的易用性、安全性、稳定性。
4、建立信息发布平台
统一学校主页和门户网站中各类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流程和规范,完善互联网开放管理日志、校园网中心机房维护日志,实现各级部门分级信息管理。通过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学校日常的所有主要信息发布功能,不用通过多个系统去实现,从而方便和简化用户的使用和日常工作。
(三)2016年7月-2016年12月底目标(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的全面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共享。
五、建设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渗透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建设任务。
学校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负责“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计划、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部门负责“数字校园”的管理登记和维护记载,落实任务布置、工作检查、过程督查、经验总结和组织考评验收等工作,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争取资金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上级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重点实施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加快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数字校园”建设,教师备课、教学和办公计算机配备率达100%。
(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建设人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我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师资信息能力培养培训工作,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在县内外及校内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方面的讲座、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建立学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网上学生宣传阵地,用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模式创新,以课件、网络辅助教学、网上独立课程等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使学科资源覆盖率达80%以上(其中优质资源占3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达100%,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格率为95%以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70%以上,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0%以上。学科教学中有学生直接运用网络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软件进行学习的课程和学习内容,鼓励教师开发特色资源,创建专题学习网站、学科网站、教师博客、学生博客、课件制作素材库,组织优秀教师开发、建设优质的校本教学资源,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活动,积极参与各级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活动,学校每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批培养各岗位的技术人员,使每位教师均达到一专多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第五篇:“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后溪中学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势在必行。教育信息化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为认真贯彻落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数字校园”的实施方案》精神,扎实推进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白友明
副组长:肖文富 白长青
成 员:白孝敏 冉娅琴 杨昌华 彭德胜 齐泽友 白孝全
三、建设内容
1.硬件建设。校园网、资源库、校园电视、校园广播系统、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
2.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四、实施步骤
1.2010年完成多媒体设备1套,增加电脑50台,使学生机比基本达到7:1;教师机比达到2:1;远程教育室增设投影仪1套。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线路整改,使网络更加流畅、快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2011年至2015年完成校园广播系统、班班通设备建设,建立校园网及资源库。第一步完成校园广播系统设备;第二部完成教学班、办公室的音箱设备;第三部完成教学班计算机+数字投影机+电视。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市级、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教师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且培训率必须达到100%。
六、保障措施
1.机制保障:学校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导处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维修等日常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工程”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坚实的基础保障。
2.经费保障: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学校自筹为辅的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源节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