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欧阳章锋
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渗透法制教育,通过每堂课的点滴渗透,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滴水穿石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训练良好学习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在政治教学中善与捕捉德育契机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政治老师,我及时的观看新闻,收集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如果没有典型的事例,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而有了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小故事,大道理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六七年级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自信的指挥家》、《差距》、《一位中学生的自述》等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也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交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作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价值所在。
第二篇: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新课标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深入挖掘政治教材,把握德育教育的支撑点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离开教材另搞一套,而应认真分析教材,既弄清教材的认识价值,又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
2、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渗透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
(1)注重教学艺术,增强德育教育的自然性
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思想政治课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
(2)创设良好氛围,添加德育教育的柔软性。
道德教育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刚性教育。它具有的严肃性和抽象性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绪场,让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能使之发生审美变形,从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3)引入多媒体,增强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概括出抽象的结论。
3、关注生活时政内容,捕捉德育教育的契机。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操,但这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品质。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可信度。
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所以,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开设选修课或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
三、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理法并用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开放民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
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
德化第三中学
葛和丰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政治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渗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有效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具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更是关系到学生成长、政治课堂是否有生机与活力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起码的审美判断力、鉴别力,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分辨美丑能力,既是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课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更能使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美育渗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由政治课自身特点决定的。政治课肩负的育人使命,其课程的阶级性决定了它的原则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课内容就可以一成不变,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当前社会实践中关于美丑判断的内容,如果政治课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引导学生审美的价值取向,政治课育人的使命就难于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政治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变革,也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重大变化,可以说政治课教材是与时俱进的。
如果我们仅把现行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课本,理论就不能与时俱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贯彻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政治课能力目标的要求。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政治考试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3+X考试中文科综合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更是以问题为中心了,涉及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文科综合考试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许多考试专家指出,要应对文科综合考试就应当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追求。
美育渗透对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在培养人们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时,必须调动人的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心理功能,使它们受到训练、提高。这些能力的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育和智能结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高中《文化生活》教材关于“传统文化面观”、“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实际上可以看作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很好素材,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素材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鉴于多年来应试教
育的弊端,升学率总是成为学校教育的无形指挥棒。许多教师在认识上的偏颇是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部分,以德育代替美育,将美育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并非易事,因为他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去,面临着是否因素质教育降低升学率的考验。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提高审美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发挥美育的作用会得心应手。
利用课堂教学营造教育氛围的美。教师是教育氛围美的设计师与主角,要充分利用小小讲台,诱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的狭小天地,把他们引入无限丰富、瑰丽的知识世界。教师动用自己的语言、板书表达思想,以其仪表、教态辅助其思想的表现力,因此,他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语句流畅,节奏鲜明、调值适中,表达精确、言语规范,语言形象、句型多变等语言美;必须做到整洁、大方、庄重等服饰美;还要有使人感到亲切、诚恳、激情、耐心、机敏、优雅等教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并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艺术,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尽可能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努力开辟主旨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讲学生之所想、之所兴趣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拓学生知识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
挖掘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批判生活中的丑。作为政治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挖掘和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丑陋现象,通过幽默、讽刺、夸张、打诨、诙谐等形式教育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通过美丑的对比,警示受教育者在心灵上挚爱美而憎恨丑。有三
位阔人下雪天在屋里饮酒取暖,一个秀才提议,要对景生情,集体吟诗一首,开头一句是:“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着吟道:“全是皇家瑞气。”地主又接道:“再下三年何妨?”到了第四句无人接吟。窗下躲雪的乞丐怒着吼道:“放你娘的狗屁!” 这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遭遇和感受,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这大致就是美与丑的两种结果。乞丐因为发抖畏寒、肚饥难忍、地主说再下三年没有关系,愤怒出诗人,这位乞丐诗句是美的,抨击了群丑,而迸发出美的火花,虽用语粗俗,既贴切身份,又变成了无情的投枪!现行高中《生活与哲学》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如果采用这个事例不仅既有说服力,还能对学生进行一次审美的教育。
政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思和探究,这一点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应该说,在这方面政治课已经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有了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多年来政治课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在课堂探讨社会热点等,这些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研究性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对于政治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所做的研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政治教师一起去努力。
第四篇: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李旭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要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再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更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人格上的塑造和培养,期待学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接班人。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指有知识涵养和职业技能,更有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由各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等构成,其中各学科教育占据绝大部分学校教育时间。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如果仅仅依赖思政教育和课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在思政教育或课外活动中集中进行的法制教育也往往令学生心生反感,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法制教育。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渗透法制教育。这里要注意的是“渗透”一词,强调的是不声不响、潜移默化,以在学生无意识状态中进行为好。因为如果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有意识通过教学讲法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要达到“渗透”状态,学生才会在无意识中接受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积极开发和积累渗透法制教育的数学教学资源
初中数学教师平时要注意多开发和积累渗透着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备教学时灵活运用。比如关于“正数和负数”部分的知识,可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渗透进去。比如《质量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第十二条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十四条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这些内容,则学生毫无兴趣。如果融合在数学题目之中,效果就会完全不同。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融合这些法制内容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法条的影响,进而建立起必要的法制意识。此外,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融合了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搜集备用。比如关于速度和时间问题中汽车运行类题目,往往融入了交通法制内容,平时积累起来,教学时供学生练习,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和熟悉交通相关法规。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法制修养
教师加强自身法制修养,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为学生敬仰之人,为学生生活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得身正垂范,率先提高自身法制修养。为切实树立榜样,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知法,而且在行为上要守法,守法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做人,踏实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教育法和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同时严格遵守学校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关爱学生,不体罚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守法模范,学生才能向师学好。另一方面是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法制修养,才有可能开发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教学资源,也才有可能发现和主动搜集融合了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教学资源。
三、把法制内容融入数学活动之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很多数学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形象生动地学习和感受数学。经过实践,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效率。
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国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同样,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适合社会。
四、把法制内容融入应用题之中
数学应用题是最可融入法制内容的数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应用题适当进行改造、仿造或创造,使应用题中包含着相关的法制信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知法制内容。如在学习指数、对数内容时,就有关于我国人口数的一个习题,通过计算表明,我国人口按1%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20.54亿人的惊人数字,为使我国人口在本世纪中叶不超过16亿,就必须年增长率不超过0.45%,但是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深刻地说明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通过巧妙切入、巧借载体,不仅改变了数学课的枯燥乏味,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学生宣传了计划生育政策。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理应主动承担起法制教育任务。教师应主动把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到数学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自觉得受到法制内容的熏陶,形成法制意识。
第五篇: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一年级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工作总结
财神镇中心小学:袁志军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知识点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已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借助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三、讲解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以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四、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例如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总之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教师要把法制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的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