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石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石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10年6月,我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围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征求和收集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走访和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石泉县地处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地貌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所辖8镇7乡,202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县城总人口5万余人。县内气候属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877—1000毫米,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境内资源丰富,以生物、旅游、水力、矿产等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全县现有保护完整的原始森林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7.8%。县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大小溪流456条(其中较大的一级支流5条),水资源总量20.47亿立方米,全县人均占有水量3650立方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逐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工作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并且将环境和水源地保护纳入各乡镇政府及部门的年度考核,提出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水兴业”等产业建设作为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县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我县启动了生态创建工作,5个乡镇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27个行政村实施“生态村”创建。并力争到2015年,使50%的行政村完成“生态村”创建,80%的乡镇完成“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完成我县“全国生态县”创建。
按照中省市各级安排部署,全县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切入点,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行“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普遍开展了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2007年,全县乡镇、村垃圾清运量和简易处理量占总量的40%,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近几年来,县政府坚持把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方法,使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了工程质量,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我县农村饮水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县政府积极争取人饮工程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为全县各乡镇村组打凿水井,铺设输水管道,较好的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同时在建设上,实施排污处理与人饮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人饮工程基本上达到环保要求。全县累计新建各类饮水工程273处,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增加到1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6%,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上级国债资金投入到乡、镇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并结合沼气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人畜粪尿循环利用率有所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通过通村水泥道路项目建设,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沿途村落及农户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三)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处理。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制定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指导方案》,实行远离水源、河流,禁止直排,修建粪水池和沼气池,废水还田等措施,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减少了农村燃煤、燃薪量,巩固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通过科学利用,将沼液、沼渣作为肥性较高的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变“废”为“宝”,有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十一五”期间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7100口,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沼气池15口,预计到2010年底,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建成规模化蓄禽养殖场沼气池50口,建成农村户用沼气综合示范乡1个,示范村4个。
(四)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全县范围内先后投资30万元,在曾溪乡、后柳镇等沿汉江的人口集中的乡镇建试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个,有效的解决了部分乡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并力争到2012年前,使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在全县得到推广。
三、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情况
县政府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总体原则,认真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人员,建立了考核机制,并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创建整体稳步推进。二是认真制订创建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创建的乡镇、行政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小城镇环境规划》、《村庄环境规划》,确定了创建年度计划,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三是广泛开展生态创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动员广大群众和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将生态创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县有效推动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在国家政策资金大力倾斜支持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农村水、电、路、讯、沼综合配套基本完善,庭院、村庄、街道面貌极大改善。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分批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有力促进了“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进度。目前,饶峰镇光明村等27个村的“生态村建设”和池河等5个乡镇的“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已初具成效。
四、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为了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我县全面落实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领导机制,实行了水污染通报制度和饮用水安全通报制度,以保证辖区水质安全。一是实行规范管理。我县分别于1997和2005年下发了《关于汉江库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的通知》、《石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通知》,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管理部门职责,树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牌。二是严格环保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全面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已有排污单位限期治理搬迁,依法取缔了对水域造成污染的水电厂水禽养殖厂,及时安排打捞库区中的漂浮物,并组织执法人员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经常性检查。三是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各乡镇的饮用水源管理,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饮用水源安全责任书,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饮用水源地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县城饮用水合格率保持在100%。
五、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其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生活污染
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农民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城镇周边的村,借助于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垃圾与污水得到了收集,部分村的生活垃圾是随意丢弃或堆放,部分村是定点堆放。多数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少数村存在垃圾围村现象,另有少数村的耕地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全县绝大多数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环保基础设施欠缺,全县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大部分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堆放在沟壑、路边、地头等,回收利用率较低,其产生的渗沥液严重污染着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入环境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另外,秸秆露天焚烧情况仍有发生。
(二)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养殖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农村分散喂养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发展较快,生猪存栏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由于科学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到位,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场建在水源附近,不仅污染农村的水体、大气环境,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
(三)农村水环境潜在威胁较大。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目前,全县农村及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少,粪便经化粪池处理率较低,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四)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有待提高。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长久陋习的影响,加之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滞后,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下。加之对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五)农用化学品使用导致的生态失调与环境破坏
全县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另外,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大量废旧地膜遗留在耕地中,由于其难以降解,已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六)工矿企业“三废”引起的工业污染
全县10多个乡镇工矿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此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扬尘以及噪音都不同程度地对空气质量、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造成污染。
六、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意见和建议。
针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二是借助国家实行“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加快项目申报包装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三是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监管和宣传教育能力。建立乡镇环保机构,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和农业部门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置率。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农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第二篇:浅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范文
浅谈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西安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刘宏斌)
1、前言
生态保护是人类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有意识地对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对策及措施进行保护的活动。生态保护的关键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协调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是主要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捕捞、生物灭绝等。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物质或能量给环境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不良影响和作用。而农村环境保护,既涉及环境污染防治又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保护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多数地方存在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开发占地与生态破坏因素,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的难点所在,在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农村环境污染已经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已引起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根据《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的通知〉的通知》(陕环发[2008])4号)精神,结合西安市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西安市环境保护局近期发布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意见明确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市今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2、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单位面积施用量。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农业地膜的使用后碎片掩埋在土壤中加剧土壤污染,由于没有完整的配套地膜收集管理系 统,大量地膜短时间内难以降解。
2.2 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农民聚居点规模扩大。部分城镇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忽视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农村生活垃圾、秸秆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处臵和利用,露天堆放形成环境污染。调查表明,全国每年产生约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3牲畜粪尿和废水污染
我国乡镇生活废水超过250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全部直排,收水管网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匮乏,农村灌溉水形成的径流,化肥、农药使用后形成的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危害严重,由于大部分养殖企业规模小、投资少,治理设施基本没有,不仅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4大气污染
农业废气污染源来自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某些有机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施用的氮肥分解产生的NOx等。民用炉灶及取暖炉燃煤排放污染物(烟尘和有害气体),秸秆及垃圾焚烧废气,垃圾在堆放过 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放二次污染物。
2.5 乡镇企业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技术含量低的小规模、小作坊的乡镇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3、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目标
依照西安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到2010年,全市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基本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公众环保意识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经过三年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50%的区(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区(县)标准; —10%的乡镇基本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 —创建10个以上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村; —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5%以上;
—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20%以上;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臵率达到100%,综合利用 率达到50%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4、农村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建议
4.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工业污染防治基础上的,没有将农村污染和城市污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臵,农村环境管理滞后,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适用性不强,难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在广大的农村缺乏相应环保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1)、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臵于平等位臵,从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2)、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推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在关注经济发展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并列入考核内容。
(3)、加强乡镇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
4.2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多年来,政府污染治理资金基本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从财政渠道难以得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建设资金,也很少能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资金。乡镇和村级行政组织普遍财力不 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恶化。
由于农村环境广阔,管理难度较大,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保证。市县级政府应列支一定比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管理,也可采取政府的投入和企业的参与相结合。政府在政策要给予支持,促使企业在发展中自觉的做好环保工作,全社会来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3加快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加快探索和开发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模式。例如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有效治理措施、沼气池与生态果园建立、垃圾无害化及污水生态处理等。
农村污染面广分散,多个方面开展治理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1)重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废弃厂区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修复治理。难以修复的耕地应调整用途。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生产基地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2)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逐步在小城镇和较大村庄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开展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充分依托现有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区)中转、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3)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可采用沼气池净化、构建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分散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根据生活污水排放的水质与水量,采用强化一级处理或通过沼气池净化处理,也可将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开展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及示范建设。重点加强对“农家乐”污水治理力度。
(4)推广清洁能源污染净化新技术。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这种养殖—沼气工程—种植业所构成的食物生态链,实现了养殖场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系统内粪污的“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在秸秆资源较丰富的农村聚居区,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集中供热或发电工程,积极扶持秸秆收购企业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具体如推广农村省柴节煤,创建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模式,重视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风能、地热能、微水能等新能源。
(5)做好乡镇规划防治点源和面源污染。制订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合理规划村镇工业企业布局。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村镇产业发展必须符合村镇环境保护规划,新建项目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确保稳定排污达标,引导和鼓励村镇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 环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规范矿产资源开采行为,建立生态恢复责任制,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逐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进一步强化各类园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工业园区建设要推进同类企业、行业的集中,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集群;农业园区建设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循环化为原则,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出发,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6)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对分散式畜禽养殖采取分散治理措施。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进行限期治理。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7)加大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控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4.4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传统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关于对孟州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孟州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郑芳(孟州市环保局)
按照孟州市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和《孟州市环保局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方案》的有关要求和安排,2011年2月以来,我围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征求和收集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走访和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市情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在焦作市的西南隅。北和沁阳市、济源市毗邻而遥望太行山,东以猪龙河为基本分界与温市隔河相望,西跟济源市、洛阳市吉利区并靠接壤,南以黄河为界,同孟津市、偃师市隔河凝眸眺望。地理坐标东经112°33’— 112°55’,北纬34°50’— 35°02’,东西最长处33公里,南北最宽处25.75公里,全市总面积541.61平方公里。辖6镇1乡4个办事处,274个行政村,人口37万。古称孟涂国,秦臵河雍市,汉称河阳市,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升河阳为孟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为市,始称孟市,1996年撤市设市,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以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着力工作创新,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孟州,圆满完成了“加快发展年”各项目标任务,各项事业继续在高起点上保持高水平发展势头。先后荣获“2007全国中小城市投资百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河南省食品工业强市”、“省级文明城市”等195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新农村建设和节能减排工程,逐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工作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放在重要位臵常抓不懈,并且将环境和水源地保护纳入各乡镇政府及部门的考核,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城市,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市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我市启动了生态创建工作,3个乡镇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8个行政村实施“生态村”创建。并力争到2015年,使50%的行政村完成“生态村”创建,80%的乡镇完成“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完成我市“生态市”创建。
按照省市各级安排部署,全市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切入点,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行“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普遍开展了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2011年,全市乡镇、村垃圾清运量和简易处理量占总量的60%,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近几年来,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臵,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方法,使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了工程质量,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我市农村饮水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市政府积极争取人饮工程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为全市各乡镇村组打凿水井,铺设输水管道,较好的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同时在建设上,实施排污处理与人饮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人饮工程基本上达到环保要求,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上级国债资金投入到乡、镇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并结合沼气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人畜粪尿循环利用率有所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通过通村水泥道路项目建设,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沿途村落及农户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率先在焦作市编制了村镇体系规划,全面启动了中心村镇示范创建活动。投资5958万元,实施了五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6815万元,实施了四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193公顷。投资7394万元,建设提灌站119处,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农业基础更加坚实。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6个,配备清运车辆18台。实施沼气发电项目4个,建设户用沼气2.1万户。圆满完成“林业生态市”创建任务,村镇绿化率达到44%,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2384万元,新建农村公路32.8公里,道路通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处理。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制定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指导方案》,实行远离水源、河流,禁止直排,修建粪水池和沼气池,废水还田等措施,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减少了农村燃煤、燃薪量,巩固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通过科学利用,将沼液、沼渣作为肥性较高的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变“废”为“宝”,有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十一五”期间已在全市累计推广农村户用沼气近2.1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5.5%,我市的农村沼气建设,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位居焦作之首,在全省也名列茅。
(四)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全市范围内先后投资在槐树乡、南庄镇等人口集中的乡镇建试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有效的解决了部分乡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三、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情况
市政府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总体原则,认真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人员,建立了考核机制,并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创建整体稳步推进。二是认真制订创建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创建的乡镇、行政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小城镇环境规划》、《村庄环境规划》,确定了创建计划,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三是广泛开展生态创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动员广大群众和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将生态创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市有效推动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在国家政策资金大力倾斜支持下,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农村水、电、路、讯、沼综合配套基本完善,庭院、村庄、街道面貌极大改善。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分批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有力促进了“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进度。目前,桑坡村等村的“生态村建设”和槐树乡等乡镇的“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已初具成效。
四、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为了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我市全面落实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领导机制,以保证辖区水质安全。一是实行规范管理。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管理部门职责。二是严格环保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全面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已有排污单位限期治理搬迁,依法取缔了对水域造成污染的畜禽养殖厂,并组织执法人员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经常性检查。三是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各乡镇的饮用水源管理,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饮用水源安全责任书,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饮用水源地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市城饮用水合格率保持在100%。
五、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其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生活污染 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农民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城镇周边的村,借助于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垃圾与污水得到了收集,部分村的生活垃圾是随意丢弃或堆放,部分村是定点堆放。多数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少数村存在垃圾围村现象,另有少数村的耕地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全市绝大多数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环保基础设施欠缺,全市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大部分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堆放在沟壑、路边、地头等,回收利用率较低,其产生的渗沥液严重污染着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入环境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
(二)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养殖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农村分散喂养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发展较快,生猪存栏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由于科学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到位,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场建在水源附近,不仅污染农村的水体、大气环境,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道路上晾晒皮毛、渣污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
(三)农村水环境潜在威胁较大。
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目前,全市农村及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少,粪便经化粪池处理率较低,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四)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有待提高。
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长久陋习的影响,加之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滞后,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臵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下。
(五)农用化学品使用导致的生态失调与环境破坏 全市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另外,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大量废旧地膜遗留在耕地中,由于其难以降解,已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六)乡镇企业“三废”引起的工业污染
全市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部分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此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扬尘以及噪音都不同程度地对空气质量、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造成污染。
六、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意见和建议。
针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二是借助国家实行“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加快项目申报包装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三是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市级环境监测、监管和宣传教育能力。建立乡镇环保机构,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和农业部门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臵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臵率。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农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第四篇:关于对石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石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石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10年6月,我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围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征求和收集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走访和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石泉县地处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地貌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所辖8镇7乡,202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县城总人口5万余人。县内气候属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877—1000毫米,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境内资源丰富,以生物、旅游、水力、矿产等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全县现有保护完整的原始森林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7.8%。县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大小溪流456条(其中较大的一级支流5条),水资源总量20.47亿立方米,全县人均占有水量3650立方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逐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工作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并且将环境和水源地保护纳入各乡镇政府及部门的考核,提出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水兴业”等产业建设作为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县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我县启动了生态创建工作,5个乡镇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27个行政村实施“生态村”创建。并力争到2015年,使50%的行政村完成“生态村”创建,80%的乡镇完成“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完成我县“全国生态县”创建。
按照中省市各级安排部署,全县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切入点,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行“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普遍开展了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2007年,全县乡镇、村垃圾清运量和简易处理量占总量的40%,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近几年来,县政府坚持把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方法,使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了工程质量,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我县农村饮水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县政府积极争取人饮工程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为全县各乡镇村组打凿水井,铺设输水管道,较好的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同时在建设上,实施排污处理与人饮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人饮工程基本上达到环保要求。全县累计新建各类饮水工程273处,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增加到1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6%,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上级国债资金投入到乡、镇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并结合沼气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人畜粪尿循环利用率有所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通过通村水泥道路项目建设,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沿途村落及农户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三)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处理。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制定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指导方案》,实行远离水源、河流,禁止直排,修建粪水池和沼气池,废水还田等措施,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减少了农村燃煤、燃薪量,巩固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通过科学利用,将沼液、沼渣作为肥性较高的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变“废”为“宝”,有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十一五”期间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7100口,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沼气池15口,预计到2010年底,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建成规模化蓄禽养殖场沼气池50口,建成农村户用沼气综合示范乡1个,示范村4个。
(四)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全县范围内先后投资30万元,在曾溪乡、后柳镇等沿汉江的人口集中的乡镇建试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个,有效的解决了部分乡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并力争到2012年前,使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在全县得到推广。
三、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情况
县政府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总体原则,认真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人员,建立了考核机制,并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创建整体稳步推进。二是认真制订创建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创建的乡镇、行政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小城镇环境规划》、《村庄环境规划》,确定了创建计划,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三是广泛开展生态创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动员广大群众和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将生态创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县有效推动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在国家政策资金大力倾斜支持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农村水、电、路、讯、沼综合配套基本完善,庭院、村庄、街道面貌极大改善。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分批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有力促进了“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进度。目前,饶峰镇光明村等27个村的“生态村建设”和池河等5个乡镇的“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已初具成效。
四、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为了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我县全面落实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领导机制,实行了水污染通报制度和饮用水安全通报制度,以保证辖区水质安全。一是实行规范管理。我县分别于1997和2005年下发了《关于汉江库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的通知》、《石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通知》,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管理部门职责,树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牌。二是严格环保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全面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已有排污单位限期治理搬迁,依法取缔了对水域造成污染的水电厂水禽养殖厂,及时安排打捞库区中的漂浮物,并组织执法人员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经常性检查。三是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各乡镇的饮用水源管理,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饮用水源安全责任书,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饮用水源地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县城饮用水合格率保持在100%。
五、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其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生活污染 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农民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城镇周边的村,借助于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垃圾与污水得到了收集,部分村的生活垃圾是随意丢弃或堆放,部分村是定点堆放。多数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少数村存在垃圾围村现象,另有少数村的耕地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全县绝大多数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环保基础设施欠缺,全县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大部分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堆放在沟壑、路边、地头等,回收利用率较低,其产生的渗沥液严重污染着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入环境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另外,秸秆露天焚烧情况仍有发生。
(二)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养殖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农村分散喂养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发展较快,生猪存栏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由于科学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到位,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场建在水源附近,不仅污染农村的水体、大气环境,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
(三)农村水环境潜在威胁较大。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目前,全县农村及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少,粪便经化粪池处理率较低,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四)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有待提高。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长久陋习的影响,加之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滞后,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下。加之对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五)农用化学品使用导致的生态失调与环境破坏 全县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另外,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大量废旧地膜遗留在耕地中,由于其难以降解,已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六)工矿企业“三废”引起的工业污染
全县10多个乡镇工矿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此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扬尘以及噪音都不同程度地对空气质量、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造成污染。
六、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意见和建议。
针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二是借助国家实行“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加快项目申报包装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三是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监管和宣传教育能力。建立乡镇环保机构,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和农业部门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置率。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农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责任编辑:松岩柳石
第五篇: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发表日期:2009-12-8]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北戴河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环保优先、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北戴河区位于渤海湾北岸的中部,河北省东部。全区辖2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及省级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9.48平方公里,总人口7.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87万人,耕地1173公顷,农业生产总值1.44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490元。
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家开展的生态示范创建主要为生态省、市、县,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生态村的创建,创建考核指标涉及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从2005年起我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2007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2008年申报市级生态村1个,已通过验收;2009年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已通过省级验收。目前,我区已经启动北戴河生态区创建工作,《北戴河生态区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和区人大批准,开始实施。同时2010年计划完成启动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2个生态村的目标。2012年完成启动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并通过国家级生态区验收。
(二)农村饮水源地保护工作广泛开展。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区重点做好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主要采取污水流向规范化、集中化措施,用统一防渗管道排放污水,以消除地面污水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戴河禁止建设排污口,禁止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向戴河排放,以防止地表水侧向不及造成水源污染;在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不得使用持久性毒性或剧毒农药,不得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严禁堆放垃圾,防止对地下水源的污染;对已经进行自来水改造,解决饮水问题的村庄,在机井饮用水源200米内不许再打机井,500米内不许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排放污水,从而切实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目前全区25个行政村中,9个村饮用北戴河水厂的自来水、14个村采用集中式供水方式,2个村采用分散式供水方式。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始启动。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农村逐步建起了集中式住宅楼,生活污水对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加。为此,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对于城中村、城市区周边村庄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由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二是要求经济条件好、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车站村、北戴河村污水处理站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三是积极谋划戴河镇片区生活污水入网工程,拟将戴河镇片区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该工程于2008年开始启动,管网已经铺设完毕,预计2010年投入使用。四是积极探索对于经济条件较差、规模较小村庄的污水治理经验,到外地学习考察无动力生态湿地处理工艺,先行试点,条件成熟后推广使用。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一是制定《关于加强我区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我区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二是在农村开展村庄垃圾收集站建设,建立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专职保洁员。目前,我区90%以上的村庄建设有垃圾收集转运站,并由专职人员定期清运到垃圾处理厂。
二、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一)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区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大多数村庄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村民环保意识不强,个别村庄存在垃圾乱到的现象;无足够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目前,我区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小型养殖户,没有环评手续,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集中治理难度较大。
(四)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区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而这种普通化肥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三、关于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一是强化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各个环保责任主体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各级政府和村组要编制生态环境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二是各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通力协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配合,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二是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三是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逐步设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在乡镇政府建立环保检查员制度,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