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体态语言的美在体育课中绽放
让体态语言的美在体育课中绽放 金坛常胜小学
马军
体态语言是指体育教学中除口头表达的语言之外的,以身体作为媒介载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主要有仪表、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示范等,优美的体态语言是人的身体的动作姿势或姿态的一种美好表达,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我们经常说“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学就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体育教学蕴含着身教的内容,体育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所以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的优美与否会在体育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师通过美的体态语言来感染学生的心灵是体育教育的特点。以身体的活动来“寓教于乐”,通过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语言美来激荡人的情感和产生感情共鸣。
一、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美及其价值的认识
体态语言美是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聪明智慧、文化教养等方面的内在境界通过人的身体动作姿势或姿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美,人们通过体态语言表现出来的现象的判断、欣赏和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并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享受,就是体态语言的美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这种美,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陶冶,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态语言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的实质,从体态形象上看,主要是指健康匀称的体魄、优美的姿态、高雅得体的举止、意韵洒脱的神情、大方的仪表以及敏捷、熟练、协调和优美的演示性操作等;从伦理内涵上看,体态语言表达真与善,即反映正面精神品质的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坚毅的性格、豁达的胸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二、体态语言的表现方式和使用方法:
我们知道常用的体态语言主要有仪表、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示范等如何在教学体现我们的体态语言那。我们应该从下面的方面努力:
1、注重仪表、善于着装
“秀雅合适的动作之美,又高于相貌之美”,仪表是一种人体外在的打扮,它是师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要努力养成的基本功。体育教师的仪表要端庄,举止要优雅,行为要高尚,衣着要得体,这本身就是一种美。俗话道:“人靠衣裳,马靠鞍。”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室外上实践课,对体育老师严格的要求就是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如果条件不允许,所穿的服装必须要轻便、宽松、整洁,适合于运动,着装要体现运动的特色,现在有的体育教师上课比较喜欢穿牛仔裤,认为这样既可以上课又可以在课余时间穿,省去换衣服的麻烦,有的教师平时习惯了穿西装,到上课的时候就匆忙地换上了运动鞋,这样不搭配的着装不仅不好做示范,而且会让学生感觉课的不严肃性,当然也很难要求学生在服装上做到体育课的要求,“身教重于言教”,一方面我们规定学生的衣着,另一方面自己却在违规。时而久之,体育教师的威信、地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淡化,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体育教学。我就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体育老师课后把一个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说他上体育课居然穿皮鞋,而学生却不以为然地说:“老师,你不是也穿西装吗”老师无言以对,好在这位老师比较聪明,对学生说:“哦,今天我们两个人都犯了错误,那老师保证以后的体育课都穿运动服装,你也能做到吗?”学生当然很爽快的答应了。还有的体育老师虽然也穿运动服,但身上的运动服却又脏又旧、甚至衣不蔽体,这样的委琐形象不光影响了上课的效果而且也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渐渐丧失。所以体育老师一定要善于打点自己,让自己的“美“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2.合理地运用手势
手势是配合教师讲解教材内容的模拟性动作或想象性的动作,是体育教师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手势做出的相应姿势所传递的无声语言。体育教师运用这些生动的示意性体态语言,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讲解效果。另外,体育教师的手势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成绩有提高,技术有改进,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时,教师可竖起大拇指,或拍手鼓掌以示表扬。有时候说太多的表扬的话不如向他肯定地竖一下大拇指。手势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比如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时,教师左手举起,右臂平伸,就是在示意学生以右翼排头为基准按身高排列向右看齐,左手竖起的手指告诉学生是几列横队。教师在做示范技术难点和关键之处,可以用手势指点动作用力方向,比划高度、长度等,用手臂的摆动来代替动作的幅度和速率,使学生对动作技术建立时间、空间的概念。在排球的扣球练习时老师利用慢动作的手势表演来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过程和要点。在排球移动练习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能力,以及适应实战需求的能力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手势,随着教师的手势而左右移动。手势的运用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如何去合理地利用手势语言,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在无声中体现完美。3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教学新动作时必须进行的,动作示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它最直观的诠释了教学内容,是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正确、动作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最直接的了解动作,形成一个初步的动作概念,正确的示范可以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使人对某种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欲求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点。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并由此而产生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的极大兴趣。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过硬,应该是动作的典范。一般要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教师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的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气氛,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轻松的示范动作会减轻学生练习的压力,如果一个体育教师在做动作示范的时候感觉比较吃力,甚至是失败的话,这个教学内容就先在学生的心理造成紧张的因素,对下面的练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上课时,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完成动作质量不高,教师可以恰如其分的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或适当采用夸张的手段,让示范起到一个“镜子的作用。优美的动作示范不紧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会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和信心。要想做到优美的示范,首先自己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复习练习,还要在平时保持好自己的体型,现在太多的体育老师已经过早的加入到了“富人”的行列。这不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影响了教师的形象。4注意眼神、面部表情的应用
课堂上需要宽松、和谐的气氛,教师和蔼可亲的面容,富有温暖感的举动以及优美自然的教态等,都是促成这种和谐课堂气氛的调色板。如果教师在上课 的时候表情呆滞、生硬,眼睛毫无生气、目光游离就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学生也会奄奄欲睡,所以要调动课堂的气氛首先教师自己要先兴奋起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及时通过目光接触,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就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授课质量。如教师侃侃而谈时,学生流露出赞许敬佩的目光,教师能及时感受到这一点,必然会在师生的心灵中引起“共振作用”,能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增加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如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时,教师辅以和蔼热情的笑脸,投以鼓励信赖的目光,能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会使学生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如学生对教师的上课内容流露出茫然、疑惑不解时,教师也能及时中止或调整谈话内容。一个眼神就可以制止学生的一个小动作,一个面部表情可以教育学生与无声只中。丰富的面部表情的需要我们的爱心去支配,只有真心的去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才会让我们的友善、和蔼不断地沟通着学生的心。
三、使用体态语言基本要求 1 准确适度
体态语言表达方式要准确,要符合社会习惯,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习惯。其定位是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如果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滥用,必然会适得其反。2 自然流露
体态语言是教师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应该发自心泉,真诚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新颖、贴切,反之会成为运用者和接受者双方的共同负担,失去应有的作用。3 正确选位
体态语言还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动作在不同的距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正确的选位不紧能增加体态语言的效果还能加深师生感情,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双边的积极性。如在分组练习时有些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或议论其它事情,影响教育的正常进行,此时教师应从学生心理出发,可以有意地靠近他们。表明教师已经察觉到他们的言行,并希望他们自觉改正。这种方法有时比厉声的批评更能凑效;在观察一排学生练习时,不要总站在一端,也应到另一端看看。这小小的站位变化,让学生在心理上能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无时不在的体态语言,是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一个鲜明的区别。“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潇洒、漂亮、完美的示范动作和教学过程中乐观、自信、开朗的特点,以及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体育教师只有平时注意点滴的积累,练好基本功,强化专业训练,提高示范动作的水准,多听一些其他学科教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同时注重自身形象和气质的塑造,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为人师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充分感悟体育语言的文化含量,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应有的娱乐功能,最大限度地领悟体育的无穷魅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体态语言所带来的好坏结果、美丑结果,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美的体态语言传授给学生。让美丽的体态语言绽放于体育课堂,绽放于学生的心中。
文献资料:
[1].孔令明等
《教师教学技巧》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12 [2].李振村.庄锦英
《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 [3] 洪道毅
《加强体育课中体态语言的美育作用》
浙江嘉兴新塍镇中学
第二篇: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的世界,是“美”的世界。人类社会的美无处不在,宽阔壮丽的山川河流,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高尚纯洁的人文情感等,无不闪现着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师应该让“美”在语文课上生动起来。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学生的美育!美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便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育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趋善避恶,抵制一切卑劣的思想和行为。可见美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美”在语文课上尽情流淌,激情飞扬,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呢?
笔者结合自
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畅游
1.自然美,令人陶醉
俗话说:“天下美景,尽收眼底。”显然,美对视觉器官的冲击不容忽视,而语文教材中壮美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渗透于语文课堂。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似一条奔腾欲飞的巨龙蜿蜒于广漠之上、盘旋于丛林之间的万里长城,以及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美妙绝伦的敦煌莫高窟等,都以其震撼人心的美使世界瞩目,令人神往。因此,语文教学在涉及自然景观、人文建筑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的敬仰之情。
这样,学生可以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2.社会美,震撼人心
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用心揣摩就可以发现。实际
上,语文课本中描绘的许多历史事件、历史画面,通过作者语言文
字的生动描述,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如临其境,往往能给学生一种真实的社会美感。如《史记》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场景;《三国演义》中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壮观场面;《水浒传》中林教头谦和礼让,比武时善待洪教头的动人画面……这些历史故事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善于点拨,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美。
与自
然美相比,社会美的内容更为丰富,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更大。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培养学生健康的欣赏情趣和审美能力,突出语文教学教书育人、抑恶扬美的功能。
3.人物美,启迪心志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历史人物,以他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塑造出无数的光辉形象,为人们世代相传,也成为学生学习和行动的楷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美的丰碑。例如:从拯救天下黎民百姓、勇射九日的后羿,到主持修建“泽被千秋,功著万代”的都江堰的李冰;从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到率领船队浩浩荡荡七下西洋的郑和;从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甘愿以生命唤醒民众的谭嗣同;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开国元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数不胜数的历史人物,能让学生深深感悟出他们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这对于启迪学生的心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语文课堂进行美育教育的绝佳素材。
二、结合文本,张扬个性,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要让语文课汁鲜味美,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结合文本和自己的个性,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
1.要上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美、社会美与文化美等。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听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就有这样的感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课堂上,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总之,教师、学生、教法、教材中所体现的美已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发展了学生,而且也发展了教师自己,师生在课堂中得到了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是美的,美在课上得到了张扬,课后连教师自己也觉得回味无穷,美不胜收。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自然不会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相反,他们会因此而深爱上语文课,这也是语文教学魅力之所在。
2.教师要教出自己的个性美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尽量避免自己的短处,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如果做到这些就会在课堂中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美”。例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情溢意涌,那么,在施教时,就应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情蜜意中得到陶冶,受到情感美感的教育,从而感悟语文课堂的美;有的教师沉静稳健,敏思善辩,那么,在施教中,就应用自己的智慧的雕刀,对色彩斑斓、充满美意的课文内容,沉着而次第地进行解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那么在施教中,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总之,如果每位教师都自觉地“潜进”“溶入”自我,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得之功,那语文课堂能不美吗?学生能不爱语文吗?
教师:陈艳
第三篇:多媒体教学,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论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活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且具有交互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实现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掌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片段的前半部分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后半部分则选择了另几处独具特色的景点,如假山池沼、亭台轩榭、花草树木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这一课的热情,我在放映片段的同时还配上了古典音乐并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中聆听,在聆听中想象、感受。然后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第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欣赏完片段后,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引导、分析、理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亲眼目睹了苏州园林的阵势,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采,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画面,进而对本节文章的脉胳有了更好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多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模仿讲课时片段的顺序,把学校教学楼前面小花园的几处景点放映出来,并加以配乐和讲解说明,使学生犹如进入了美妙画卷畅游现实之中,感受大自然和校园的那份美。这里的景物学生们大都比较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小花园的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顺序把学校的小花园向大家介绍一下,然后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就成了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应用写作能力,激活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造势,让古诗词教学更精致唯美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和爱戴。但由于受年龄和艺术欣赏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古诗词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往往不易让学生所接受,学生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在每一阶段的篇目选取中也是不多,课文中大都是一些经典名篇,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其涵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唐宋诗词的欣赏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之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名篇佳作供学生自由欣赏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如能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新知,这样学生对平日里感到比较乏味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置身在诗的画卷中,自己手握着画笔,自己去设计、去创造一幅幅美妙而多彩的诗的画卷。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身心健康地发展,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实践创新、不断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风格!
第四篇:让朗读之美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让朗读之美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摘 要: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审美情趣 想象力 激发兴趣 理解情感内蕴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声音清楚响亮;读,看着文字,发出声。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同样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现在,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则是中小学校园里最美的晨曲。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但是不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茫然,不可能领会到有声语言的精妙,不善于朗读,精采的内容被读得吭吭哧哧、支离破碎,哪里还有什么享受可言?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字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字作品的意味,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因此,听者和朗读者的语言造诣越深,才越能体会到和体现出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说明语言与人的精神世界血肉相连的关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结、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
育(即育人)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二、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读需要朗读者披文入情、析文入理,准确地把握古诗文文本的情感基调与变化脉络。古诗文写作年代离现在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可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学生自然就会设想,一代文豪苏轼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然后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朗读此文,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朗读来创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呢?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可以多种朗读方式。读有大声朗读,有小声轻读,也有默读。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通过音节的变化领略文本的音律美,特别是诗歌里富含的音律美是老师任凭口若悬河都无法分析得出来的。例如李白的诗,慷慨激昂,豪迈洒脱,让人沉浸在潇洒的情思中。大声的朗读还可以通过平平仄仄间声调的变化很好地把握作者及作品的思想感情。小声轻读更能让你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世界。例如读李清照的词,浅吟低唱,婉转动人,带给人美的感染。默读则是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品味的余地,让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解。朗读训练可用的方法很多,如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读、将文章分段来读等等。事实证明,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朗读,学生兴趣大,读得也比较认真,效果很不错。学生在准备朗读时,也会认真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对理解文章是有帮助的。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因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
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四 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蕴
朗读是将文字的视觉形象转换语音的听觉形象的一种阅读活动。朗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怎样读,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章法、句法,乃至用字、用韵等等,是提高朗读效果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入情,理清脉理,分析句读,揣摩炼字炼句的技巧,体会作品的风格,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才不会盲目、机械。例如教读《琵琶行》一文,对课文第二段中琵琶音乐描写的十四句诗的朗读,要表现出与琵琶曲旋律相应的高低起伏抑扬不定的节奏、语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赏玩、领会这十四句诗所表现的琵琶乐声的声音、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提示朗读的重音处理、停顿节奏等技巧。再如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学生通过激情朗读后,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气韵,这首词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磅礴的气势?词人借描绘的形象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其中的词句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研读,赏析词的具体内容,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准确的把握词的意境。然后选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设疑讨论,这样边读边赏,边赏边读,作者写景写人的精妙,旷达的情怀,豪放的风格就在学生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例如《荷塘月色》一课,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怎么办?读,响亮地,有感情地去读,你会发现眼前霍然开朗,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须知,光靠老师讲,学生思考,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高中阅读理解得分不多就是明证。我们不要忽视朗读理解文章的作用,而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文感和情感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多朗读。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切实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指导能力,把本应该属于学生的朗读时间还给学生,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上美妙动听的曲子!
第五篇:让体态语言的美在学生心中绽放
让体态语言的美在学生心中绽放
体育教学蕴含着较多的身教内容,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反映着教师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等方面的境界,优美的体态语言不仅能“寓教于乐”,而且能激荡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一、直观的体态语言,能增强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师的眼神、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性行为对学生具有心理暗示作用。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较好的,用赞许的目光给予肯定或引导集体鼓掌,学生就会受到鼓舞,而对体质较差、一时未能掌握好技术动作的学生或因胆小,害怕等心理原因造成的因难,如跳小山羊、跳高等项目,教师可用亲切和蔼热情期待的目光,捕捉学生的视线;用温和的微笑对待他们,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神态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克服因难的自信心,激发其练习的积极性,产生“老师相信我,我也能做好”的自信心理。如有的学生兴奋性较高,课中自我表现欲很强,以致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练习,教师对他的行为要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但以不能过分地指责,以免压抑了他的积极性。而对有些自信心或基础稍差,练习不够主动积极的学生,要经常用目光注视督促他,并用表示鼓励的体态语言,激励其增强信心,勇于进取。当学生较好地完成动作练习时,通过点头和微笑表示对他的肯定和祝贺。面对动作练习失败的学生,教师可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安慰,再握拳用力一抖,表示对他的鼓励和信任。学生由此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不能辜负老师希望、努力进取的信心和动力。
二、得体的体态语言,能营造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神饱满,举止得体、目光期待、表情和蔼,面带微笑,并伴以生动的语言,刚毅果敢良好的运动性格和气质风度,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会对运动行为产生很大的感染力。师生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情感,形成一种和蔼、快乐、活跃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表情、行为也应当随之变化,如:队列练习,要挺拔威严;游戏活动,要快乐活泼;技术动作示范,要一丝不苟;教学比赛,要认真公正。这类丰富的体态语言,无疑会使体育课的教学和运动气氛更加活,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三、象形的体态语言,能促进情感交流
体育教师的多种情感通过一定场合和一定形式流露出来,会给学生的学习、锻炼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上低年级体育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做模仿操时教师要形态逼真。比如在模仿各种动物走时,教师不妨与学生一起来做,并提醒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在游戏中,特别是对抗性强的游戏,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加油!”此时,切忌因队形乱而去阻止他们,让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满足。体育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用表情或掌声或动作手势来加入他们啦啦队行列,创造一定的情景与气氛。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取得点滴进步或动作完成得优美、准确时,教师及时用掌声表示祝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精神上产生愉悦感,进一步激发其他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四、变通的体态语言,能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技术动作的示范,一般是整个身体运动的展示。但是在有些技术动作的讲解分析、纠正错误时,常常运用一些变通的示范动作。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手臂来代替身体伴随口语比划讲解,说明动作技术环节和运动形式等。有些竞赛裁判手势(如暂停、交换场地等)和代表某种意向的特定手势与动作。在体育教学中通常代替或辅助口语指挥学生和组织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口语的效果,而又能牵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适宜的体态语言的美,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节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自学、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让体态语言的美在体育课中绽放,让体态语言的美在学生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