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必看]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
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
强化研究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随着2007年新课改高考的结束,新课改工作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年。三年多来,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深入研究、有效实施、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可以说,实施新课改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中我们既有接受新理念洗礼的欣喜,也有探索新课改模式的辛酸。正如许多学校老师所说,面对新课改,我们曾经豪情满怀,也曾经犹豫彷徨,但我们毕竟走过来了,而且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今天,我们认真地总结课改三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
济南市高中实施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本”,采取“培训、模拟,推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建立了起能够适应济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对于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济南教育“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新跨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济南市教研室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围绕高中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教学的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和高考复习的有效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基础建设,搭建优质教育平台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解放思想、解放思路、解放手脚”为根本指向,创造性地、响亮地提 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新理念,以此统领全市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 施“中心提升,周边发展,城乡互动,优质均衡”的四大战略,大力实施了“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市教育局直接投入资金1.2亿元,带动县(市)区政府财政、学校、银行贷款以及社会投入资金30.39亿元,先后为各学段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l_8万多个,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了教师培训“双百工程”,每年选派各100余名教师到澳大利亚、英国、加
拿大等国接受国外培训或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高校接受培训;针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校长治校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生就学难的现象,启动了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了农村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校长培训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学生“爱心助学工程”,组织了“农村义教大行动”、“支教支校”活动,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在我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05年普通高中一批招生学校由3所增为12所学校。总之,经过近几年努力,我们筑就了一批优质教育高地,为全市选择优质教育开辟了更多更好的空间,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搭建了更宽更广的优质教育平台。
(二)注重实效,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为增强课改师资培训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对高一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及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采取“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培训方式,从“两个阶段、三个维度、四个层次”全面展开。“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集中培训,以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教材培训为主要内容,在教师实施新课程教材之前进行。以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对话研讨等为主要形式。第二阶段为分散研修,在课程改革推进和新课程教材使用整个过程中进行。通过教研活动、课堂观摩、课例研讨、跟踪指导等有效形式开展校本研修,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促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个维度”即师资培训工作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教材培训”三个维度展开,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高中教师参加全员性通识培训;高中骨干教师和承担高一新课程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
四个层次”即按照“因人而异,因校制宜”的原则,第一个层次是对教育行政干部进行通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使广大教育干部集中精力学习,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课改的目的意义,同时可以创造高中课改工作氛围,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增强对高中课改的紧迫感,提高了培训质量,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第二个层次是对各级教研员进行培训。专门组织高中教研员学习研讨高中课改实施意见,邀请部分知名课程专家讲课,赴定点学校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观摩。各学科教研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学科中心组成员共同研修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第三个层次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者培训。在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基础上,近几年组织1000多名学科骨干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高中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全部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骨干教师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市教育局组织的教材培训,初步建立起全市高中新课程培训者队伍,承担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开展全员性教师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个层次是对一线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经验,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规定凡拟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均应接受新课程师资培训,并参加相应的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市教研室十科教研员对承担新课程的全市高中一年级全体5000余名教师分学科集中进行教材培训,提前进行备课,并就新教材的组织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师研究课标,驾驭教材,科学的取舍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反思,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交互式研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家一致认为,学科教材培训尤其是案例教学是我们能够顺利进入高中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抓典型学校,以点带面
按照省教育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有关要求,济南市确定了省实验中学、历城一中、济南九中三所普通高中学校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定点联系学校。根据三所学校实际和不同办学特点,在全面模拟的基础上,分别确立了重点研究课题。山东省实验中学办学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生源质量较好,办学优势明显,重点研究模拟新课改中的课程管理、课程编排、学分管理等内容。济南九中,作为一般普通高中,地处济南市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市区西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多年来,九中坚持探索课改,全校选修课及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有声有色,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此我们确定九中重点研究高中课改行政班与教学班结合下的学生管理办法。历城一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地处济南南部山区,依山傍水,有着极为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可供开发,为此我们确定历城一中在课改实验研究中重点放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三所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的放矢,积极展开各项课改模拟实验,在全市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上三所学校均做了典型发言,为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四)科学谋划,推进课程落实
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使教育者在责任、意识、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从观念和管理上取得了突破,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体现。根据国家课改要求和济南市教学实际情况教研室制定了《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科学研究,整体谋划,分类推进,开设好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必修模块是新课程的核心部分,从根本上决定着高中教学质量。我市按照课标及模块学的课时要求认真开设。必修课的开课思路是,在高一年级开齐学术类课程的必修模块,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较早地进人课改的氛围。当然针对有些必修科目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的情况时,学校也会及时作出调整,适当增加课时。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而选择性的实现则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实现的。按照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升学需求的选修课开设体系。
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是:高一以校本课程选修为主,高二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对于国家课程的选修从非学术性课程人手,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依次推开,逐步延伸到主要学科,最终实现全部学科的自主选修。全市大多数学校能按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文化课领域里的课程都能开足开全,音乐、艺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课情况较好。多数学校能够突出学校特色,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为引领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市开展了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开放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气、活力、激情与创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如:济北中学、山师附中、济南中学等学校开展学案导学法、历城二中的情境教学法、章丘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山师附中的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济钢高中形成了“情景倒人——合作探究——达成共识——理解运用”式教学模式;济南一中、济南二中、济南九中、章丘四中等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济钢高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四环节”教研模式。即:研究一节课——学习一篇理论文章或经验介绍材料——集体备课——总结。实验中学创新采用“六人圆桌”式课堂教学模式等。生物学科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政治学科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于2006年3月结题。“读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化学有“学案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提倡合作探究式教学,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地理学科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六)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教学质量检测
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渝的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座谈会、研讨会,调研等活动发现,教师能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在课堂教学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但忽视了关注课堂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实施新课改,要向课程改革要质量,以市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坚持“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大了对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力度,市教研室各科室和各区县教研室把教学监测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去抓,教研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实行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监测制度,随机实施课堂教学监测,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指导。课堂教学质量检测措施得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也已列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教研人员下校听课,举行观摩课、评优课的重要环节,形成惯例,成为促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2006年市教研室下校开展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共有30多校1000多位教师300多个班18000多名学生,认真编写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倡导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与以往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不同,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多数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知识竞赛、环保活动、科普活动、参观名人故居、办学报等,并且使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取得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如历城二中学校的二十多架钢琴向全体学生开放,使音乐教育不仅面向特长生,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济南二中的“机器设计制作”活动、章丘四中的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济南九中、济南中学、外语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让学生走出了教师和校园,广辟了更为广泛的学习渠道,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山东省实验中学几年来还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不仅使高中新课改走向纵深,而且探索了高中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二版头条刊发山东省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成特色“品牌”的专题报道,介绍省实验中学的经验。他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部分,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一目标定位,与素质教育的重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实验中学每到暑期,都有上千名学生、百余名教师参与行业体验。校外实践内容不仅有列车乘务服务和超市服务等行业体验,还有1698名学生注册了青年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暑期的“游学天下”也受到400多名学生追捧。几年下来,实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同的社会群体直观地感受了新课改的现实转变。
(八)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高水平的指导,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是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教研员要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强调研究、指导和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新课程实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而是挑战。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为发挥各级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和服务型的教研队伍,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教研员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在每年教研室举行的读书班上,除了组织政治理论的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外,我们还安排了教研论坛和教研员上研讨课,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大家互相评课,在教学研讨 的过程中,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教研工作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在教研工作中实施了三项转移。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和课题研究前移。探索“四个转变”的教研方式:一是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既教研人员要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起确定具体的课题,边学习理论,边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边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与推广。二是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的整体研究,既教研人员从学科型转向综合型,由单兵作战转向协同作战,既要重视学科教学各个学段之间的纵向研究,又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横向研究,特别是综合课程的研究。同时,还要把必修课、选修课、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等结合起来研究,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得更好的整体效应;三是变应试研究为素质评价的研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从评价体系的高度来研究考试。“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四是变单纯教的研究为学和教的研究,我们要引导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并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高效率学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法。
三年来,市教研室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 学习和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和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完成了大部分必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印发给全市各校,为帮助教师把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思路和案例。其中多项成果已正式出版。在全省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有150多篇优秀教学设计获一等奖。九个学科《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教学案例分析》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省推广使用,其中《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必修1和必修4》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使用。九个学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复习指导丛书》也由山东教育出版社。
(九)以教学能力大赛促课程改革
三年来,市教育局为了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基础教 育教学质量,由市教研室承办的全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和骨干教师大赛活动。活动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宗旨。大赛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四项。
全市中小学4万多中青年教师中参加,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初赛(区县教育局、市直基层学校)选拔,全市共有61个团队、292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笔试,经过笔试产生出1045名入围选手进行了封闭式课堂教学比赛,经专家组现场考核,产生出513名获奖选手和18个团体奖,并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市教育局刘元刚局长在表彰大会总结中说到:大赛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展示了风采,提高了素质,锻炼了队伍;二是总结了经验,体现了创新;三是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研究的合力。市领导对大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价这次大赛有三个好:一是形式好,大赛是一次大练兵、大竞赛、大提高;第二是组织好,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参赛的教师发挥了水平,有许多创新和发展;第三是效果好,大赛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冲击力,使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大赛中得到充分的释放。他要求认真总结大赛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办下去,争取越办越好,使之成为我市教师岗位竞赛的品牌平台。大赛的成功组织,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加强新高考的研究,实现高考新突破
山东2007年“3+x+l”新高考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突出了我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等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在高考备考中,济南市教研室本着“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对高三年级复习备考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在指导思想上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握目标。要贯彻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要求,加强对山东省2007高考方案的学习和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加强对复习策略的研究,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全面领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深入学校虚心听取各高中学校对高三年级备考的意见,我们组织了全市分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围绕省“3+x+1”高考改革方案举办了三次专家报告讲座,成立了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小组,积极开展高中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工作,举办了“06、07年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2次研讨会”,编制“基本能力测试”调研试题。
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备考中,我们加强了对高考备考的分析和研究,注重了考试诊断功能的研究。采取了“一试带四会”的形式和做法,即每次大型考试,都及时召开教学工作现场会;召开各学科的教学分析会,分析查找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局领导参加高三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求:一要坚定信念和目标,让济南市的学生能上理想的高校。二要狠抓两项工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三要落实集体备课的时效性,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研究高考信息,贴近高考命题。四要平心静气不浮躁,取长补短,实事求是,找到切入点,冷静应对高考。在全市高三教学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将落实进行到底”的要求。对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落实、信念落实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找出不落实的问题、分析不落实的原因、制定抓落实的措施、重建抓落实的制度。市教研室实施的集中教学视导,有力的促进了不落实问题的整改。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力拼搏,我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又上新台阶。今年我市保送生388人,占全省843人的46.02%;本科录取2007年比2006年增加1742人。一批本科录取人数比去年净增998人。章丘四中学生景清以总分696分的成绩,成为高考济南“裸分”第一名,同时也是山东高 考理科“裸分”第一名,实现了我市高考成绩的新突破,2007年高考我们向全市人民交了 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引发的思考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
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目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处在深化实施的关键阶段,有些问题是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需要解决的,还有许多问题,不是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所能解决的,而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的问题,需要行政部门领导和业务职能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位专家、同行们帮助解决,在这里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1.评价制度的问题
新课程下的高考制度改革滞后。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用人制度、观念和现实状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矛盾,加上目前学生结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要求接受高层次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导致社会上过热的追求升学教育,、高中发展过热,职业教育受到冷落,使国家各类教育不能科学地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理念很好,但是,操作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且各校之间在学分认定上存在差异。如何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高考如何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正确的导向?这一系列问题,尽管我们作了许多努力,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问题依然很多,这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也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2.师生面临的压力问题
课改的初衷,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给学生个性发展据供空间。但是由于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压力问题、课程与教材问题、优质教育不均衡问题、学校管理和师生教与学自身的问题等等,使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很无奈的工作,但高中毕业生必须要面对高考,虽从07年山东高考方案中看,关注了一些问题,但是由于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两条线的现状,以上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负担过重的问题,比起课程改革前没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压力和负担正在向低龄学段延伸。造成“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健康状况下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渐行渐远,使人们产生了不少困惑,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课程开设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全课程,把国家课程人为地分为主科与副科,课程开设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严重。综合学科课程的开设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开时停,把课时挪做他用的现象较为常见,特别是《通用技术》课,有的学校甚至长期不开课。有些科目成为课程表上有而课堂上无、检查时有而平时无的“形式课程”,导致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打折扣。音、体、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随意眭很大,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高中课程的建设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4.师资培训需要持续有效
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许多教师反映,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培训者介绍的理念非常好,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真正落实起来很难,既使用上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方法,教起课来也走样、变味。其实通识培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
另外,课程改革的理论较多,可指导教学实践的专家不多,部分学校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学习和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较少,信息闭塞,不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发展变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到位,缺乏操作层面上的高水平的指导,平时又缺乏自觉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造成了教学上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基本能力下降,导致一些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这部分教师急需加强学习和培训。
5.教学效率低、教学模式形式化的问题
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能力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已经成为一个较明显的问题。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操作上又不自觉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在学生的课桌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练习集和成套的考试题过多,缺乏教师的指导选用,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各科练习叠加在一起,使学生陷于题海之中。有的教师教学起点把握不当,教学内容过难,备课不充分,念教材、抄教参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还存在一些教师存在依赖《教参》和“教案集”的现象,不会合理的取舍教材,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学生要学,新课程删去的内容学生要补,有的学校干脆给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教材或者参考读物,新课程力求改变的“繁难偏旧”现象,还一时难以改变。
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对话”变成“问答”,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探究活动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现代教育技术不用或滥用,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集中表现为课件泛滥。有的课堂上教师播放一张张幻灯片,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课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战。
6.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材的模块增多,知识量增大和书本增厚,明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以高一语文为例,传统的教材仅一本共29篇课文,一学期教学刚好完成。课改后,必修的部分一学期有2本教材,共50篇课文。在教材编排上,学科之间的不协调,物理学习中用到数学学科的一些知识时,数学还没有学到。教材从内容上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许多过去一个整体的知识,被人为的割裂开,比如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就在数学2中先讲“立体几何初步”再在选修2—1中讲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时间跨度大,而且在“立体几何初步”中也把过去的知识顺序进行颠倒,先讲几何体,再讲严密的点线面关系。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细致研究解决。
三、深入研究、扎实推进、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一)深入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一轮课改之后,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人研究。
为了更好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要积极进行新课标、新课程的探索和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新课改必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靠一两次的培训来解决的,也不是靠一两个名师就能解决的,所以要想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使每个进入课改的教师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才能解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体系,一是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与促进,二是能达到资源共享。教研室为进一步搞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了重点联系学校。2制定和规范了校本教研制度。3.根据各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学实验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扎实有效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1、加快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要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入探索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提供教学案例,精心打造师生交流的平台,更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交流渠道。深入研究新课程下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和谐统一;坚持知识的有机整合;坚持讲练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要重视课标和教科书资源的利用,力求做到吃透课标,理顺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编写顺序,按照服务于教学需要的原则,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好教科书。要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新课程下的学生既是教学信息的“需求方”,又是教学信息的“供应方”,学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注重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质疑、观点及其搜集到的资料等重要教学资源。要主动开发社会资源。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理清教材思路;明确分工,集思广益寻找鲜活的教学案例,精心设计问题,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3.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各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保证高中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教学质量水平,按照“看基础,比发展”的原则,结合实际,完善我市制定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分类评价试行方案,要在实践中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还要重视教学过程性的评价。要对学生上课的表现,给予及时地评价和记录。要保护学生参与的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和书面作业情况纳入过程性评价之中,详细记录。改革结果性评价。要对考试题,进行大胆改革,突出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的考查,同时不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4.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研究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始终抓住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不放松,建立课堂质量监测制度,以学生的发展、提高、收获来评价教师的教,不只是以教师的讲课、表演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随堂检测”的研究,将“随堂检测”与视导、听课、评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相结合,形成惯例,把检测寓于一切教学研究活动中,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堂上,解决在今天,决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成为“问题学生”。总之,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的需要,我们必须要积极地去面对,坚定不移地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课程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教研室要在课程改革中充当先锋兵和生力军,过去和现在我们一直在努力地为课程改革做作贡献,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为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益经验,为“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公地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
公地学校新课程实验总结报告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积极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模式及规律。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课改培训
1、进行通识理论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新课改以来,我们积极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明确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利用读书工程、业务学习等机会要求教师学习关于新课改的各种书籍资料。引导教师进入新课改实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分组参与培训,系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教师逐渐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关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1、我们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与广大一线教师一同分析教材,研究教学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我们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每学期定期安排集体备课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备课研讨机会,指导一线教师理清备课思路整理并确定教学案例及设计思路,帮助教师设计典型课例,提高备课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从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上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解决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典型引路,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形式,同时引领其它年组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使用新教材。着重探讨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知识教师要讲解,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2、组织和指导一线教师按照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并 1 要求他们经常性的相互听课,定期进行交流、研讨。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促进教师在自省自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积极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逐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过分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行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实行口试与笔试结合,在成绩表述上采取等级评价,以激励性和指导性评价为主。促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感到成功的喜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评价,也要集中突出评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通过积极、客观的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一线教师备课时不再只是关注如何处理教材,而是能注意分析学生的情况,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考虑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独立思考和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驾驭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现在,教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时,把生字的组合编成儿歌,在课堂上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老师能把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的情景引入课堂,是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实验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通过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在教数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把这几种分法即不重复又不遗漏的分 出来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在课堂上,同桌合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景随处可见,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能经常行的看到:师:“先自己认真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学生先是若有所思,然后便开始和同桌交流起来;再然后就开始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全班交流。对于一些适中的问题,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自己就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另外,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在小组合作时为了一个问题同学间相互争执陛下的情景。所有这些可喜的变化,都为我们不断推进新课改增强了信心。
五、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侧重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的角色转变,要求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现在大多数教师上课都能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问学生这节课你还想学点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六、校本教研积极推进
新课改以来,我校以示范课、集体备课、校本培训和联片教研等为基本教研活动内容。我们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在学校课堂出现典型的普遍性的问题时,在骨干教师接受新方法新理念时,在外配教师外出学习归来时,我们及时的要求他们做示范课,力争能及时的把最前沿的东西普及到学校每位教师;每次开学初我们就安排好本学期的集体备课,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有机会参与,每次活动中广大一线教师都能积极参加,踊跃发言,有时候为一个环节的去与留,为一个知识点的怎样处理都能争得面红耳赤;针对学校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学校每学期的发展计划,我们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安排校本培训,力争解决存在与教师和学校中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有计划地的联系周边学校搞连片教研活动,通过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总结报告
新会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科组
我校从2001年开始,在初、高中各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就更加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按省的有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课,在这几年中,信息技术课的管理得到加强,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一、加强校本教研,重视质量监控
1.组建实验研究小组。组建科组、备课组二级新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形成教研网络系统,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2.搞好师资培训,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召开新课程计划和新大纲、新教材培训会,举办研究课、观摩课及评价活动等。通过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抓好教师对新大纲、新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环节,达到转变教育思想,由“三个不适应”(对实施新课程的观念不适应、把握不适应、方法不适应)到“三个适应”,树立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驾驭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价和总结教学的能力。
3.加强教学专题研究。抓住试验过程中的重点课题,如新课程的使用和评价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4.监控质量。从宏观上研究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秀课例比赛和编题比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实际进行模块教学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高一实验了科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粤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两本教材。总体感觉两本教材一是内容太杂,整本教材重点内容不突出,学生学下来感觉什么东西都没学到,教师教起来也没有成功感;二是过于侧重文字化的东西,课本好像文科教材,实用的技术内容太少,而且教材中还有多处较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对中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考虑得也不够。我们的改进措施是结合课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技术中渗透素养,突出技术。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市招生,既有实验班、又有普通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主要是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同学虽学过信息技术,但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教学方式上我校是传统集体备课,目标达成度高,每课都有课堂任务文件,并自建学习用网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任务文件、素材、教学指导和学习范例,为学生相互交流信息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平台。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一 课时是我校“老传统”,老师如果讲得多、细的话,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习,老师如果讲得少、操作简单的话,学生又不明白,而且到下一周上课时,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只能通过完善网络服务,完善学生机器软件,完善教学方法上动脑筋。对于知识性、理论性、常识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以Word形式填写知识要点并上交;而操作性、技巧性强的内容,我们以作品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上交,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教学设备上,机房除了教师机外,均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为机房提供保障服务。充分利用校园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子教室软件用远志多媒体教学平台,能有效操控学生机器,学生机都带有硬盘保护,秩序井然。
在高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计算机品牌机与组装机的比较,Photoshop学习之旅,病毒的防与治,电子竞技的利与弊,家用电脑配置方案,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都觉得课标是最大的权威,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也是最大权威,本模块我校试验了粤教版的教材。老师实施课程的时候,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造成了课堂的内容与课本某些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又由于虽然现在有个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但信息技术课目前而言还摆脱不了“次科”的境地,作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再三强调也于事无补,班主任等老师与家长也“私下”对信息老师要求:课外时间不要安排信息科的作业。
而且网络技术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门比较“伤脑”的科目,中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够成熟,实施起来就更加举步唯艰了。实际教学的解决方法:
1、尽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条理的组织;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建立起课堂网站主页,并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访问;
3、实验课内容则通过模拟演示与老师示范为主进行讲授,如组网中双绞线、水晶头制作与网卡安装等,则采用老师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知道制作过程,再结合教学视频演示,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晶头,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简单的组网方法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实验了粤教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以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教材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如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5种常用的方法,声音的采集提供了4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选择其中某种方法 2 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集方法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校具有良好设备条件,基本可满足本模块的实验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的处理,需掌握大量的软件工具,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周一课时,平时缺少上机练习,很难满足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工具的学习应有主次之分,教材应以
一、两个软件为重点,贯穿全书,以点带面。
(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人们目前普遍都有一个共识: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依附到一定的具体的领域方面的应用才能真正的体现信息技术价值。所以信息技术自然而然的被指望用于改进其它学科教学的新工具之一,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课例评比都是以“应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简单的要求制定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我觉得这是非常教条的做法,因为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最客观的标准应该是本节课内容是否被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学以致用了,而不是以某一种是否被应用了做为标准。
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它们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比较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本学科的互补优势在哪,这才是最根本的。
我校在一些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整合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数学课程内容,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就非常紧密,只是中学数学目前对算法的要求较低,学习算法时,不上机似乎也影响不大。信息技术可以是教师教的工具、可以是学生学的工具、也可以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已被广泛认同,但对后两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科组教师2004年以来撰写了以下教学论文:《在高一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探讨》,《浅谈高中IT教材处理的几点原则》,《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程序设计课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教学模式》,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在《广东教育》(综合版)发表。
三、形成发展性管理的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我们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缴交及考勤等方面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再加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出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等级考试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只要练习一下模拟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加大难度很有必要,甚至要提高等级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而且至今为止,下一届学生等级考试的方案仍未出台,希望能发挥等级考试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中学的地位。科组教师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开发在线评价系统,开展小组互评的实验,并积极撰写论文,其中《利用校园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在2006年在《广东教育》(教研版)第6期上发表。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与积累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它应该满足教师自由存放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满足资源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利用方面的可比性与可改进性,与方便教师之间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且这一点对于其它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且想方设法让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是达到共享、互补,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积件(即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完整课件,如动画演示、视频、网络程序以及文档介绍等)、科技小论文、时事新科技报告等。我们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以备课组为依托,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全部放到校园网,实现高度共享。
由于新课标实施至今,信息技术教师除上课外,还要参与机器维护及处理日常与计算机相关的事务。但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思考、收集、制作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网络技术应用课有些内容是相当抽象的,如二进制、IP地址与掩码和计算机网络了网划分的关系,域名与域名系统,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如果不借助科学、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演示再结合讲解与实验,恐怕想学好这些基础是比较费劲的事。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我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在教师中开展宣传,布置各备课组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本学期,高二级开设校本课程《算法的实现》,由高二学生自主选修。
五、课程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能力能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我校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做好“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的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抓骨干,以点带面。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科组中有广东省中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高中新课标培训主讲教师。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同时,落实师徒制,做好传、帮、带,促进一批教师的成熟。
3、抓示范,共同发展。加强各类学校的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到其他兄弟中学进行听课学习。
4、抓活动,提高效益。教师培训工作要抓落实就离不开培训活动,在新课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一方面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多种渠道自觉进行自我培训。由于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素质。(2)一般活动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备课组、科组研究活动,开展随堂课、示范课等听课、评课活动。结合这些活动,积极推荐实验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论文竞赛和课件(积件)制作比赛活动。(3)学习、运用、总结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学,实现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动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加强小组、个人经验的总结,写出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在应试教育尚未彻底退出教育舞台,面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要求,科学地评估教师新课程实验工作,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着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校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不但观其言,更要观其行。评价中,不但要关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首创性,更要注重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新知识特别重要,我们在科组在努力实践校本教研的构想,把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团队。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非零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非常大,这给我们开展教学带来困难。我们希望,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逐步缩小与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差距。信息技术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扎根于实践,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其基础,教材的编写要渗透基本功的训练,明确对学生上机实践的具体要求,要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技术,提高素养。部分学生上了高中,键盘的操作还非常陌生,导致各种各样的操作效率低下,影响学习的效果,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的操作技能,如指法练习,汉字输入不能丢掉,这些都是学生享用终生的。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我们要从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削弱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的学习。当然,我校的教学设备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某些模块的要求,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的科研力度也还有待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教学交流较少。总之,我们会跟着新课标一起成长。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实验计划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精神,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策略贺扎实的措施,因地制宜开展课改活动,扎扎实实地搞好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
一、明确改革的意义,加强组织领导。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
育变革。它对于从根本上确立广大教师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改进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确保基础教育有重大突破,使用面广量大的有个性、有创造力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能肩负起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一批批人才茁壮成长。
二、加强学习,提升教育理念。在社会变革、教学转型时期,最大的困难
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水平不断地面临挑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1.学理论文章。我们要充分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参与讨论,以此切实
转变观念,把握精髓,少走弯路。
2.学习他人的教育案例。多看一些他人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学案例,然后结
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变革。课改工作组将编印一至二期课改案例集供老师学习。
3.多看、多听他人的课。俗话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积极参与学校举
办的校内公开课,示范课,教师课堂达标活动,“大奖赛”,教师岗位大练兵等活动,让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议,看到自己的不足,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念真正化作广大教师的具体行动,从而确保课改落到
实处。
三、深入课堂研究,注重教学实践我们要课改组的每一位教师明确一个课
题。
1.通过平时的学习、实践、反思,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2.上好一节研讨课。既然是研讨课,就不要求面面俱到,试图解决所有的问
题,我们制希望教师能围绕所确立的课题,在某一个方面环节作一些探讨、做一些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就可以了。一个教师上研讨课,其他教师也要当做是自己的事,因为“只有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可以在课前出谋划策,听完课后,给予真实的评价,这样的过程,无疑慧给课上教师及听课教师带来很大的提高。
3.本学期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在组内组织开展新教师过关、组内示范课、组织选拔参加“大奖赛”人员。
4.养成反思的习惯。课改实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成功贺教
学进行理性思考,认真写好教学环节反思、反思小结。每学期至少交两篇论文、两篇教学心得、两篇说课稿。
四、尝试教学评价改革。
1.评价目标从智力因素贺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入手。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
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占80,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四者同
时参与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可以用自评、他人评、学生评、学校评四者相组合。
3.评价方法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重在真实、鼓励。可以用定性评价和定量
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知识、解题能力等方面可以给予量化,而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操作、说话、朗读等方面则可以给予定性评价,即可以用言语给予学生的一定的评价,并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五、课改要求
1.积极参与课改计划的制订。
2.收集有关重要课改文章供教师学习。
3.积极参与课改组的活动,无非常特殊的情况,不得缺席。
4.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得少于20节。
5.上好校本课,做好业务笔记。
6.每组织开展具体了解各位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体的课改实况贺进度,提出建议性意见,积极讨论向四十分钟课堂效益。
新课程改革实验计划
牛
家
梁
镇
九
年
制
学
校
中学 部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在我校实施已经近一年了,一年来,我校按照《诸暨市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工作意见》精神,扎实有效地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改实验工作回顾
(一)统一认识,树立课改新理念
早在2002学年,课改的信息如春风吹进校园,随着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进行,以及校本培训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老师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不求课改,会被淘汰;被动课改,会被落下;主动课改,将会优秀。”尽管在我校,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曾经的骨干老师、教坛新秀济济一堂,但老师们充分意识到:这张“旧船票”,已经不能登上课改的“新客船”。新课改,已经把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基于这些认识,学校举行了一些树立新理念的课改活动。
(1)各教研组组织全面学习和讨论,形成课改共识。为此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专门发放了《新课标活动手册》,要求各教研组认真加以学习,并及时加以总结。
(2)邀请专家讲座。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教师学堂”这一校本主阵地,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绝大多数是围绕新课程而展开的,其中有宁波教研室主任沈海训所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报告。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与市教科所联系,特地邀请了首批实验区宁波北仑区实验学校的名优教师来我校展示课堂艺术,使老师们对新课标及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3)举行了校首届“新课标” 论坛活动(新理念、新方法、新资源、新手段),老师们大胆亮出自己的在学习新课标后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的观点与效果。
(4)领导带头,大声喊出“向我看齐”。在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中,领导积极带头,大胆尝试,向老师们亮观点,请老师进课堂。校长还专门赴上海闸北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学习,并及时向全体教师传达了有关精神。
(5)向家长传达了课改精神,形成教育合力。开学初,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为实验年级家专门开设一堂理念课,学校向家长们介绍了全校课改的动向,传达
了新课标的精神,使家长们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思想。
(二)改变教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改,不仅要改变教师教育,而且要改变教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必须“忍痛割爱”。我们开展了一些针对性活动。
(1)以实验年级教师为靶子,进行了课堂教学诊断分析。学校教科室特地安排实验年级教师赴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宁波东海实验学校考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否做到教育均衡、是否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等等的行为方面进行剖析,使实验年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明显改进,促进了实验年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以点带面,使其他教师“引以为戒”。
(2)开展“一周一反思”活动。全体实验教师,根据学校的反思内容,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一周一反思”,使老师们时时提醒自己,我的教师角色转变了吗?为了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学校特地组织安排了部分教师赴浣江中学参加课堂教学艺术周活动。
(3)开展“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所有参加实验的教师,在教研组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一名代表执教一门学科,向全校教师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向老师明确提出如下转变;师生关系进一步向平等融洽转变;教学关系进一步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教学活动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导处还安排了“我校课堂教学艺术周”活动,推荐一些老师,向外来参观的老师们开课,介绍课改情况,其中有十多位老师,因兄弟学校的要求,为兄弟学校同行执教了新课程课堂观摩课,并介绍了课改经验谈。
(4)开展了“教学行为大家谈”活动。学校教导处组织全体老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举行了“教学行为大家谈”活动。执教展示课的教师与听课教师面对面进行辩论、商讨、甚至是批评,那种精彩热闹的场面不亚于“实话实说”栏目,教导处为此还专门发放了新课标活动手册,将新课标活动
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去。
(5)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由实验年级向非实验室年级辐射,学校明确提出,非实验室年级的老师,要穿旧鞋走出一条新路来。为此,在新学期学校正着手准备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得失谈以及论文答辩,评选出奖次。在后半学期,学校还将举行中年教师教学示范活动,由此,促进我校全体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专业成长。
(6)实验年级教师向家长全方位开课,使家长亲身感受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从而也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方式方法。
(三)改变学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传统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了我们的核心任务。
(1)改变材料来源。尽可能使用由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改变分析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问的由学生问,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给学生做,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合作,善于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提供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学校开设了形体(武术)课、书法课、阅读课等校本课程,尤其是阅读课,爱好文学的、爱好历史的爱好科学的,在阅览室里,各取所需,有的学生对课外书,甚至爱不释手。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爱买书。
(4)布置弹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
(5)研究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老师们互相合作,资源共享的意识,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四)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多元发展
评价由甑别性功能向发展性功能转变,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元化功能发展,这在课改实施前,我们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这一年,我们在面上和深度上不断完善。
(1)学生评价体系的确立。以各班级实施一年来的档案袋制为蓝本,向实验年级推进,实验年级各学科教师在制定出本学科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案,经校教导处审定同意后,开始启动实施,一学期后,向非实验年级各学科推进。评价的内容由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学习方式、学习成果、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等广度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一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根据阶段性评价情况得出总评成绩。
(3)学校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将要出台我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旨在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完善制度,保障课改顺利进行
针对实验年级,坚持完善五个一制度,重视课改资料的积累。对非实验班教师的导向是“穿旧鞋,走新路”;保证每一教研组每周两小时的时间进行有关新课标的学习、讨论和课堂点评;教师学堂保证每学期至少两次。
二、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校的课程改革虽然刚刚实验了一年,但是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一)教材活了。老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圣旨。我们再也不是仅仅教教材,教学生学教材,而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运用教材,并且超越教材。在课前,老师们能整合相关知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出发,合理地处理教材,使教学资源变得丰富。
(二)课堂活了。课堂不再是学生在老师导演下演教案剧,老师们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着眼于、着力于、着重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正确面对课堂生成,随时应变课堂的“生命流”。课堂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充满人性人情,有一种浓浓的情意流淌于整个课堂,迥汤于整个过程。
(三)学生活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已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成参与者,探究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补。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怀疑,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课外,拥有自己拓展性学习时空。
三、新课改中的体会与思考
一年来,校领导与、实验教师一起投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大家共同的体验与感受有以下三点。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等。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并且使其成为教学行为的指南。我们深切体验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决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学习、领会,不断反思、对照,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时学习。为此,我们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放在教研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不放松,时时宣传不懈怠。同时学校领导应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不断地用新理念分析认识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一起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2、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就是“先立后破”。课改实验充分证明:实验教师只有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并且指导课改实践,才能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如前所述完成好课改实验任务。我们感受到,许多教学中凸现的问题,往往是教师理念尚未更新所造成的。因此,学以致用就成为搞好课改实验的关键。对于教师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指导解决。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思考去分析,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行为。
3、以科研为先导,搞好课题研究是搞好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观念彻底转变的深刻变革。课改中的许多课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实践证明,教育科研项目仅靠
一、两个人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全校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才行。至今我校已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初中语文积极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初中社会政治课开卷考试教学和应考对策研究》、《初一作文法实践研究》《数学多元化教学研究》《新课标下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龙泉江水质的调查与监测》等9个市级科研课题,已结题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题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荣获诸暨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初中语文积极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二等奖。
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刚刚起步,虽然我们作许多努力,也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1、理念与行为的关系:一部分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脱节现象还明显的存在,如何尽快缩短周期?
2、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一批教师已经走在比较前面,那么新课程如何尽快被每一位教师所接受?
3、特长与全面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发现特长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使它全面的真正的发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还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如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但是新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深感责任重于泰山,同时面对挑战,我们也应看到更多的将是机遇和希望。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一定会踏实地、豪迈地迈出更多步。
诸暨市我校
2004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