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6:2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第一篇: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我们信息技术科组是一个特殊教研组,即承担本组的教学内容,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又要参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培养适合现代化教学的教育人才;因此,我们组的工作重而繁,成绩突出但不明显,主要为其它组提供技术支持,做一个幕后工作者。在这样重而繁的工作中,我们组成员也全心的投入高中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组积极备课,认真研究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的指标、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实施过程性评价,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一些困惑和疑难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方面

我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间已十年有余,并于1999年开通校园网络。现我校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电脑室有3个,电子阅览室1个,共有电脑200多台。为高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每周1课时;高二开设一门选修模块,每周同为1课时。至于其它选修模块,学生可在高二开设的校本课程中有针对的选择。

新课程精神除了注重学生的实践创造和自主探究外,还注重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质量管理的转变。高一新生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明确全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方案和要求,增加其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避免部分学生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散漫作风的延续。常规教学中,我们以通过全省信息等级考试为目标,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掌握和实施,强调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探讨,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我们认为这几方面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平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包括构思、方案、技术实现、小组分工与合作等,期末进行一次正式考试,等级考试前二周进行复习及模拟考试。

二、教学方面

(1)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思想 在课改中,我们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就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认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但更着重强调的是教师要担负起学生的学习经验重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责任。

课程目标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平时授课中,我们即要结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强调学生获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还要培养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

(2)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主动出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我们组教师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都进行深入改革。整个教学让学生发展个性,尽显所长,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我们组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也要从原来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不是因为学习信息技术而学习信息技术,而转向把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问题过程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确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敢于探索、总结经验。

(3)注重过程,重谈感受,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进行,一切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留意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还想学习什么等。我们把时间尽可能分配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老师从中经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把课堂教学从传统上老师的“教”转变到现在学生的“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互动外,还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进行小组的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而“综合活动”则更加全面地让学生有发展个人才华的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问题,综合地体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课改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改革,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智能发展倾向和个性特长,关注对学生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倾向,为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和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评价方面

(一)等级考试

我校自从2006年参加等级考试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每次考前都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抽出部分时间来组织学生复习,为每次等级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高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率高达100%,高

一、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率也在90%以上。

(二)学分认定

我校的信息技术学分认定主要照如下的操作进行:

①过程性评价共40分:其中出勤5分、学习过程及态度15分,信息技术实践活动20分。

出勤5分——每旷课1节扣1分(经批准的病、事假,由任课老师给学生补修所缺课时,不扣分),旷课总节数超过5节时,不能取得该模块学分。(出勤情况由课代表课前点名确认)

学习过程与态度15分——不带课本上课,每次扣0.5分,上课时偷偷玩游戏,每发现一次扣1分。

信息技术实践活动20分——包括活动质量(10分)和活动完成情况(10分)。活动质量由自评、他评相结合确认;活动完成情况,独立完成、并按时上交,无故不上交一次扣1分,抄袭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②终结性评定60分

终结性评价由平时作业和测试、模块测试构成,各占50%。模块测试在模块结束时,由学科备课组负责命题、评卷,并给出成绩。

③综合评定分

综合评定分=过程性评定+终结性评定,综合评定分在60分以上的,给予该模块满学分,不及格的不取得学分。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

我们在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2)努力开发老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a)更新传统教学观点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信息技术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b)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c)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d)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e)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的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它们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使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作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作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其他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事观摩、研讨、辅导和帮助,教师还要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参加工作以后完成的。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随着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他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动平台不断充电,提高素养,加强专业发展。

目前,从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学历情况来看,他们的学历层次相对于几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也希望多学习一些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用的东西,但是一方面没有时间学。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身兼数职,又要上课,又要做网管员。课时多,网管员工作又繁琐,有时还要为其他学科的教师制作课件,确实没有时间。另外一方面,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也有不少迷惑的问题。比如只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却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学习最好。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我校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与不足,我们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积级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力争把我校的新课程改革一步一步地推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总结报告

新会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科组

我校从2001年开始,在初、高中各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就更加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按省的有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课,在这几年中,信息技术课的管理得到加强,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一、加强校本教研,重视质量监控

1.组建实验研究小组。组建科组、备课组二级新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形成教研网络系统,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2.搞好师资培训,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召开新课程计划和新大纲、新教材培训会,举办研究课、观摩课及评价活动等。通过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抓好教师对新大纲、新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环节,达到转变教育思想,由“三个不适应”(对实施新课程的观念不适应、把握不适应、方法不适应)到“三个适应”,树立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驾驭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价和总结教学的能力。

3.加强教学专题研究。抓住试验过程中的重点课题,如新课程的使用和评价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4.监控质量。从宏观上研究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秀课例比赛和编题比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实际进行模块教学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高一实验了科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粤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两本教材。总体感觉两本教材一是内容太杂,整本教材重点内容不突出,学生学下来感觉什么东西都没学到,教师教起来也没有成功感;二是过于侧重文字化的东西,课本好像文科教材,实用的技术内容太少,而且教材中还有多处较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对中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考虑得也不够。我们的改进措施是结合课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技术中渗透素养,突出技术。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市招生,既有实验班、又有普通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主要是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同学虽学过信息技术,但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教学方式上我校是传统集体备课,目标达成度高,每课都有课堂任务文件,并自建学习用网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任务文件、素材、教学指导和学习范例,为学生相互交流信息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平台。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一 课时是我校“老传统”,老师如果讲得多、细的话,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习,老师如果讲得少、操作简单的话,学生又不明白,而且到下一周上课时,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只能通过完善网络服务,完善学生机器软件,完善教学方法上动脑筋。对于知识性、理论性、常识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以Word形式填写知识要点并上交;而操作性、技巧性强的内容,我们以作品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上交,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教学设备上,机房除了教师机外,均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为机房提供保障服务。充分利用校园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子教室软件用远志多媒体教学平台,能有效操控学生机器,学生机都带有硬盘保护,秩序井然。

在高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计算机品牌机与组装机的比较,Photoshop学习之旅,病毒的防与治,电子竞技的利与弊,家用电脑配置方案,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都觉得课标是最大的权威,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也是最大权威,本模块我校试验了粤教版的教材。老师实施课程的时候,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造成了课堂的内容与课本某些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又由于虽然现在有个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但信息技术课目前而言还摆脱不了“次科”的境地,作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再三强调也于事无补,班主任等老师与家长也“私下”对信息老师要求:课外时间不要安排信息科的作业。

而且网络技术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门比较“伤脑”的科目,中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够成熟,实施起来就更加举步唯艰了。实际教学的解决方法:

1、尽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条理的组织;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建立起课堂网站主页,并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访问;

3、实验课内容则通过模拟演示与老师示范为主进行讲授,如组网中双绞线、水晶头制作与网卡安装等,则采用老师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知道制作过程,再结合教学视频演示,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晶头,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简单的组网方法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实验了粤教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以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教材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如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5种常用的方法,声音的采集提供了4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选择其中某种方法 2 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集方法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校具有良好设备条件,基本可满足本模块的实验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的处理,需掌握大量的软件工具,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周一课时,平时缺少上机练习,很难满足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工具的学习应有主次之分,教材应以

一、两个软件为重点,贯穿全书,以点带面。

(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人们目前普遍都有一个共识: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依附到一定的具体的领域方面的应用才能真正的体现信息技术价值。所以信息技术自然而然的被指望用于改进其它学科教学的新工具之一,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课例评比都是以“应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简单的要求制定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我觉得这是非常教条的做法,因为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最客观的标准应该是本节课内容是否被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学以致用了,而不是以某一种是否被应用了做为标准。

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它们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比较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本学科的互补优势在哪,这才是最根本的。

我校在一些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整合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数学课程内容,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就非常紧密,只是中学数学目前对算法的要求较低,学习算法时,不上机似乎也影响不大。信息技术可以是教师教的工具、可以是学生学的工具、也可以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已被广泛认同,但对后两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科组教师2004年以来撰写了以下教学论文:《在高一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探讨》,《浅谈高中IT教材处理的几点原则》,《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程序设计课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教学模式》,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在《广东教育》(综合版)发表。

三、形成发展性管理的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我们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缴交及考勤等方面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再加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出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等级考试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只要练习一下模拟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加大难度很有必要,甚至要提高等级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而且至今为止,下一届学生等级考试的方案仍未出台,希望能发挥等级考试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中学的地位。科组教师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开发在线评价系统,开展小组互评的实验,并积极撰写论文,其中《利用校园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在2006年在《广东教育》(教研版)第6期上发表。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与积累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它应该满足教师自由存放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满足资源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利用方面的可比性与可改进性,与方便教师之间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且这一点对于其它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且想方设法让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是达到共享、互补,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积件(即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完整课件,如动画演示、视频、网络程序以及文档介绍等)、科技小论文、时事新科技报告等。我们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以备课组为依托,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全部放到校园网,实现高度共享。

由于新课标实施至今,信息技术教师除上课外,还要参与机器维护及处理日常与计算机相关的事务。但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思考、收集、制作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网络技术应用课有些内容是相当抽象的,如二进制、IP地址与掩码和计算机网络了网划分的关系,域名与域名系统,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如果不借助科学、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演示再结合讲解与实验,恐怕想学好这些基础是比较费劲的事。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我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在教师中开展宣传,布置各备课组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本学期,高二级开设校本课程《算法的实现》,由高二学生自主选修。

五、课程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能力能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我校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做好“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的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抓骨干,以点带面。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科组中有广东省中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高中新课标培训主讲教师。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同时,落实师徒制,做好传、帮、带,促进一批教师的成熟。

3、抓示范,共同发展。加强各类学校的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到其他兄弟中学进行听课学习。

4、抓活动,提高效益。教师培训工作要抓落实就离不开培训活动,在新课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一方面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多种渠道自觉进行自我培训。由于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素质。(2)一般活动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备课组、科组研究活动,开展随堂课、示范课等听课、评课活动。结合这些活动,积极推荐实验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论文竞赛和课件(积件)制作比赛活动。(3)学习、运用、总结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学,实现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动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加强小组、个人经验的总结,写出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在应试教育尚未彻底退出教育舞台,面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要求,科学地评估教师新课程实验工作,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着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校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不但观其言,更要观其行。评价中,不但要关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首创性,更要注重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新知识特别重要,我们在科组在努力实践校本教研的构想,把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团队。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非零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非常大,这给我们开展教学带来困难。我们希望,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逐步缩小与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差距。信息技术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扎根于实践,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其基础,教材的编写要渗透基本功的训练,明确对学生上机实践的具体要求,要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技术,提高素养。部分学生上了高中,键盘的操作还非常陌生,导致各种各样的操作效率低下,影响学习的效果,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的操作技能,如指法练习,汉字输入不能丢掉,这些都是学生享用终生的。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我们要从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削弱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的学习。当然,我校的教学设备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某些模块的要求,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的科研力度也还有待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教学交流较少。总之,我们会跟着新课标一起成长。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确保全省普通高中从2010年秋季起始年级开始,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立足实际,借鉴先期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市区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莲山课 件 >认真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建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校为本、区域联片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课程资源交流平台;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制定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工作重点。

(一)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全体高中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人员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州级、县市区级培训和校本级培训。要优化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部门资源,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快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逐步形成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中的现代化教研培训网络,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统筹协调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配合学校为新课程实验提供资源保障。各级教育部门要与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并实施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规划,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要联合高校、教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形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省教育厅要采取分区域、分类指导方法,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全省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

(四)推进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验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建立符合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提高新课程实验的指导与管理水平。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实验新课程。要因地制宜地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课程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要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使学分管理成为体现学生学业发展过程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有效实施的专业咨询、指导和研修机制。

(六)加大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要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制度,重点在制度建设、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积累成功经验。

(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省教育厅要组织力量对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高校招生及考试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制定《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要求与方向,努力形成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须报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备案后公布施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配套政策。各市州及县市区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机制,全面组织和协调宣传、编办、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力量,在舆论宣传、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条件改善、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要制定出台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设施装备等配套政策。同时,要成立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对新课程实验的决策、实施、监控提供咨询和科研支持,对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特色化、多样化建设,<莲山课 件 >切实加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投入力度,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实行适当的政策倾斜。省财政在2010年至2013年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师资培训、地方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示范实验基地建设、课改样本校建设、经验交流与推广等各项工作。各市州及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资源开发、跟进培训、专项研究、设施装备等,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校本教研,促进专业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校本教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学校和教师教研活动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和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要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形成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实验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研组(学科组)建设,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鼓励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督导部门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普通高中学校督导评估范围,完善督导评估方案。要组织开展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专项检查和阶段评估,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进行。

(五)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工作实效。省内各有关高校要积极进行教师、师范生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相适应,为普通高中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师资。鼓励和支持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为基础教育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人才。要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全高素质学科教研人员,明确新时期教研员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教研机构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组织力量深入教学第一线,切实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六)加强区域交流,总结推广经验。要以省及市级示范性高中或样本校为基地组建区域协作体,充分挖掘区域内教研机构与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要探索建立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加强教师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咨询答疑、在线研讨等活动,展示精品课程,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传播先进经验,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要根据新课程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促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设宣传专栏等形式,向社会介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宣传新课程改革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社会氛围,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实施。

第四篇:[高考必看]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

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

强化研究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济南市教学研究室

随着2007年新课改高考的结束,新课改工作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年。三年多来,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深入研究、有效实施、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可以说,实施新课改的三年是不平凡的三年,三年中我们既有接受新理念洗礼的欣喜,也有探索新课改模式的辛酸。正如许多学校老师所说,面对新课改,我们曾经豪情满怀,也曾经犹豫彷徨,但我们毕竟走过来了,而且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今天,我们认真地总结课改三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

济南市高中实施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本”,采取“培训、模拟,推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逐步建立了起能够适应济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对于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济南教育“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新跨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济南市教研室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围绕高中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方法、教学的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和高考复习的有效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三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基础建设,搭建优质教育平台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解放思想、解放思路、解放手脚”为根本指向,创造性地、响亮地提 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新理念,以此统领全市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 施“中心提升,周边发展,城乡互动,优质均衡”的四大战略,大力实施了“五个一优化升级工程”,市教育局直接投入资金1.2亿元,带动县(市)区政府财政、学校、银行贷款以及社会投入资金30.39亿元,先后为各学段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l_8万多个,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了教师培训“双百工程”,每年选派各100余名教师到澳大利亚、英国、加

拿大等国接受国外培训或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高校接受培训;针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校长治校能力差、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生就学难的现象,启动了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了农村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校长培训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学生“爱心助学工程”,组织了“农村义教大行动”、“支教支校”活动,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在我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05年普通高中一批招生学校由3所增为12所学校。总之,经过近几年努力,我们筑就了一批优质教育高地,为全市选择优质教育开辟了更多更好的空间,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搭建了更宽更广的优质教育平台。

(二)注重实效,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为增强课改师资培训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对高一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及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队伍的特点,采取“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培训方式,从“两个阶段、三个维度、四个层次”全面展开。“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集中培训,以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教材培训为主要内容,在教师实施新课程教材之前进行。以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对话研讨等为主要形式。第二阶段为分散研修,在课程改革推进和新课程教材使用整个过程中进行。通过教研活动、课堂观摩、课例研讨、跟踪指导等有效形式开展校本研修,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促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个维度”即师资培训工作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教材培训”三个维度展开,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高中教师参加全员性通识培训;高中骨干教师和承担高一新课程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

四个层次”即按照“因人而异,因校制宜”的原则,第一个层次是对教育行政干部进行通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使广大教育干部集中精力学习,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课改的目的意义,同时可以创造高中课改工作氛围,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增强对高中课改的紧迫感,提高了培训质量,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第二个层次是对各级教研员进行培训。专门组织高中教研员学习研讨高中课改实施意见,邀请部分知名课程专家讲课,赴定点学校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观摩。各学科教研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学科中心组成员共同研修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第三个层次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者培训。在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基础上,近几年组织1000多名学科骨干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高中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全部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中骨干教师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市教育局组织的教材培训,初步建立起全市高中新课程培训者队伍,承担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开展全员性教师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个层次是对一线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经验,按照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规定凡拟进入课改实验的教师均应接受新课程师资培训,并参加相应的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市教研室十科教研员对承担新课程的全市高中一年级全体5000余名教师分学科集中进行教材培训,提前进行备课,并就新教材的组织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师研究课标,驾驭教材,科学的取舍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反思,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交互式研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家一致认为,学科教材培训尤其是案例教学是我们能够顺利进入高中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抓典型学校,以点带面

按照省教育厅“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有关要求,济南市确定了省实验中学、历城一中、济南九中三所普通高中学校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定点联系学校。根据三所学校实际和不同办学特点,在全面模拟的基础上,分别确立了重点研究课题。山东省实验中学办学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生源质量较好,办学优势明显,重点研究模拟新课改中的课程管理、课程编排、学分管理等内容。济南九中,作为一般普通高中,地处济南市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市区西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多年来,九中坚持探索课改,全校选修课及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有声有色,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为此我们确定九中重点研究高中课改行政班与教学班结合下的学生管理办法。历城一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地处济南南部山区,依山傍水,有着极为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可供开发,为此我们确定历城一中在课改实验研究中重点放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三所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的放矢,积极展开各项课改模拟实验,在全市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上三所学校均做了典型发言,为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四)科学谋划,推进课程落实

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使教育者在责任、意识、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从观念和管理上取得了突破,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体现。根据国家课改要求和济南市教学实际情况教研室制定了《济南市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科学研究,整体谋划,分类推进,开设好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必修模块是新课程的核心部分,从根本上决定着高中教学质量。我市按照课标及模块学的课时要求认真开设。必修课的开课思路是,在高一年级开齐学术类课程的必修模块,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较早地进人课改的氛围。当然针对有些必修科目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的情况时,学校也会及时作出调整,适当增加课时。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而选择性的实现则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实现的。按照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升学需求的选修课开设体系。

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是:高一以校本课程选修为主,高二以国家选修课程为主。对于国家课程的选修从非学术性课程人手,从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学科开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依次推开,逐步延伸到主要学科,最终实现全部学科的自主选修。全市大多数学校能按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文化课领域里的课程都能开足开全,音乐、艺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课情况较好。多数学校能够突出学校特色,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为引领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市开展了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开放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气、活力、激情与创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初步呈现。如:济北中学、山师附中、济南中学等学校开展学案导学法、历城二中的情境教学法、章丘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山师附中的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济钢高中形成了“情景倒人——合作探究——达成共识——理解运用”式教学模式;济南一中、济南二中、济南九中、章丘四中等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济钢高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四环节”教研模式。即:研究一节课——学习一篇理论文章或经验介绍材料——集体备课——总结。实验中学创新采用“六人圆桌”式课堂教学模式等。生物学科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政治学科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于2006年3月结题。“读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化学有“学案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提倡合作探究式教学,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地理学科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六)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教学质量检测

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渝的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座谈会、研讨会,调研等活动发现,教师能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在课堂教学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但忽视了关注课堂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实施新课改,要向课程改革要质量,以市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坚持“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大了对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力度,市教研室各科室和各区县教研室把教学监测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去抓,教研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实行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监测制度,随机实施课堂教学监测,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指导。课堂教学质量检测措施得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也已列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教研人员下校听课,举行观摩课、评优课的重要环节,形成惯例,成为促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2006年市教研室下校开展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共有30多校1000多位教师300多个班18000多名学生,认真编写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倡导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与以往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不同,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多数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知识竞赛、环保活动、科普活动、参观名人故居、办学报等,并且使活动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取得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如历城二中学校的二十多架钢琴向全体学生开放,使音乐教育不仅面向特长生,而且面向全体学生。济南二中的“机器设计制作”活动、章丘四中的科技创新发明活动、济南九中、济南中学、外语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让学生走出了教师和校园,广辟了更为广泛的学习渠道,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山东省实验中学几年来还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不仅使高中新课改走向纵深,而且探索了高中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年9月19日,中国教育报二版头条刊发山东省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成特色“品牌”的专题报道,介绍省实验中学的经验。他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部分,其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一目标定位,与素质教育的重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实验中学每到暑期,都有上千名学生、百余名教师参与行业体验。校外实践内容不仅有列车乘务服务和超市服务等行业体验,还有1698名学生注册了青年志愿者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暑期的“游学天下”也受到400多名学生追捧。几年下来,实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同的社会群体直观地感受了新课改的现实转变。

(八)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高水平的指导,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功能,帮助学校落实新课程的各项任务和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是教研员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教研员要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强调研究、指导和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新课程实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对广大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而是挑战。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为发挥各级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和服务型的教研队伍,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训和提高,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教研员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在每年教研室举行的读书班上,除了组织政治理论的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外,我们还安排了教研论坛和教研员上研讨课,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大家互相评课,在教学研讨 的过程中,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教研工作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在教研工作中实施了三项转移。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和课题研究前移。探索“四个转变”的教研方式:一是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既教研人员要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起确定具体的课题,边学习理论,边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边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与推广。二是变学科本位研究为跨学科的整体研究,既教研人员从学科型转向综合型,由单兵作战转向协同作战,既要重视学科教学各个学段之间的纵向研究,又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横向研究,特别是综合课程的研究。同时,还要把必修课、选修课、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等结合起来研究,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得更好的整体效应;三是变应试研究为素质评价的研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从评价体系的高度来研究考试。“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四是变单纯教的研究为学和教的研究,我们要引导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并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高效率学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法。

三年来,市教研室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 学习和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和和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完成了大部分必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印发给全市各校,为帮助教师把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供思路和案例。其中多项成果已正式出版。在全省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中有150多篇优秀教学设计获一等奖。九个学科《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教学案例分析》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省推广使用,其中《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必修1和必修4》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使用。九个学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复习指导丛书》也由山东教育出版社。

(九)以教学能力大赛促课程改革

三年来,市教育局为了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基础教 育教学质量,由市教研室承办的全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和骨干教师大赛活动。活动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宗旨。大赛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理论、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四项。

全市中小学4万多中青年教师中参加,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初赛(区县教育局、市直基层学校)选拔,全市共有61个团队、2929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笔试,经过笔试产生出1045名入围选手进行了封闭式课堂教学比赛,经专家组现场考核,产生出513名获奖选手和18个团体奖,并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市教育局刘元刚局长在表彰大会总结中说到:大赛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展示了风采,提高了素质,锻炼了队伍;二是总结了经验,体现了创新;三是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研究的合力。市领导对大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价这次大赛有三个好:一是形式好,大赛是一次大练兵、大竞赛、大提高;第二是组织好,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参赛的教师发挥了水平,有许多创新和发展;第三是效果好,大赛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冲击力,使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大赛中得到充分的释放。他要求认真总结大赛的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办下去,争取越办越好,使之成为我市教师岗位竞赛的品牌平台。大赛的成功组织,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加强新高考的研究,实现高考新突破

山东2007年“3+x+l”新高考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突出了我省的地方特色,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等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在高考备考中,济南市教研室本着“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对高三年级复习备考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在指导思想上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把握目标。要贯彻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要求,加强对山东省2007高考方案的学习和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加强对复习策略的研究,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全面领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深入学校虚心听取各高中学校对高三年级备考的意见,我们组织了全市分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围绕省“3+x+1”高考改革方案举办了三次专家报告讲座,成立了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小组,积极开展高中基本能力测试研究工作,举办了“06、07年济南市基本能力测试2次研讨会”,编制“基本能力测试”调研试题。

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备考中,我们加强了对高考备考的分析和研究,注重了考试诊断功能的研究。采取了“一试带四会”的形式和做法,即每次大型考试,都及时召开教学工作现场会;召开各学科的教学分析会,分析查找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局领导参加高三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求:一要坚定信念和目标,让济南市的学生能上理想的高校。二要狠抓两项工作: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三要落实集体备课的时效性,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研究高考信息,贴近高考命题。四要平心静气不浮躁,取长补短,实事求是,找到切入点,冷静应对高考。在全市高三教学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将落实进行到底”的要求。对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落实、信念落实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找出不落实的问题、分析不落实的原因、制定抓落实的措施、重建抓落实的制度。市教研室实施的集中教学视导,有力的促进了不落实问题的整改。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力拼搏,我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又上新台阶。今年我市保送生388人,占全省843人的46.02%;本科录取2007年比2006年增加1742人。一批本科录取人数比去年净增998人。章丘四中学生景清以总分696分的成绩,成为高考济南“裸分”第一名,同时也是山东高 考理科“裸分”第一名,实现了我市高考成绩的新突破,2007年高考我们向全市人民交了 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引发的思考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

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目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处在深化实施的关键阶段,有些问题是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需要解决的,还有许多问题,不是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所能解决的,而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的问题,需要行政部门领导和业务职能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位专家、同行们帮助解决,在这里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1.评价制度的问题

新课程下的高考制度改革滞后。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用人制度、观念和现实状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矛盾,加上目前学生结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要求接受高层次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导致社会上过热的追求升学教育,、高中发展过热,职业教育受到冷落,使国家各类教育不能科学地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理念很好,但是,操作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且各校之间在学分认定上存在差异。如何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高考如何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正确的导向?这一系列问题,尽管我们作了许多努力,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问题依然很多,这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也是课改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2.师生面临的压力问题

课改的初衷,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给学生个性发展据供空间。但是由于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压力问题、课程与教材问题、优质教育不均衡问题、学校管理和师生教与学自身的问题等等,使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很无奈的工作,但高中毕业生必须要面对高考,虽从07年山东高考方案中看,关注了一些问题,但是由于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两条线的现状,以上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负担过重的问题,比起课程改革前没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压力和负担正在向低龄学段延伸。造成“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健康状况下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渐行渐远,使人们产生了不少困惑,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课程开设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全课程,把国家课程人为地分为主科与副科,课程开设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随意增减课时的现象严重。综合学科课程的开设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开时停,把课时挪做他用的现象较为常见,特别是《通用技术》课,有的学校甚至长期不开课。有些科目成为课程表上有而课堂上无、检查时有而平时无的“形式课程”,导致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打折扣。音、体、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随意眭很大,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高中课程的建设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4.师资培训需要持续有效

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许多教师反映,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培训者介绍的理念非常好,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真正落实起来很难,既使用上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方法,教起课来也走样、变味。其实通识培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

另外,课程改革的理论较多,可指导教学实践的专家不多,部分学校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学习和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较少,信息闭塞,不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发展变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到位,缺乏操作层面上的高水平的指导,平时又缺乏自觉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造成了教学上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基本能力下降,导致一些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这部分教师急需加强学习和培训。

5.教学效率低、教学模式形式化的问题

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能力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已经成为一个较明显的问题。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操作上又不自觉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在学生的课桌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练习集和成套的考试题过多,缺乏教师的指导选用,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各科练习叠加在一起,使学生陷于题海之中。有的教师教学起点把握不当,教学内容过难,备课不充分,念教材、抄教参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还存在一些教师存在依赖《教参》和“教案集”的现象,不会合理的取舍教材,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学生要学,新课程删去的内容学生要补,有的学校干脆给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教材或者参考读物,新课程力求改变的“繁难偏旧”现象,还一时难以改变。

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对话”变成“问答”,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探究活动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现代教育技术不用或滥用,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集中表现为课件泛滥。有的课堂上教师播放一张张幻灯片,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有的课俨然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战。

6.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材的模块增多,知识量增大和书本增厚,明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以高一语文为例,传统的教材仅一本共29篇课文,一学期教学刚好完成。课改后,必修的部分一学期有2本教材,共50篇课文。在教材编排上,学科之间的不协调,物理学习中用到数学学科的一些知识时,数学还没有学到。教材从内容上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许多过去一个整体的知识,被人为的割裂开,比如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就在数学2中先讲“立体几何初步”再在选修2—1中讲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时间跨度大,而且在“立体几何初步”中也把过去的知识顺序进行颠倒,先讲几何体,再讲严密的点线面关系。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细致研究解决。

三、深入研究、扎实推进、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一)深入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一轮课改之后,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课程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人研究。

为了更好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要积极进行新课标、新课程的探索和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新课改必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靠一两次的培训来解决的,也不是靠一两个名师就能解决的,所以要想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使每个进入课改的教师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才能解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体系,一是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与促进,二是能达到资源共享。教研室为进一步搞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了重点联系学校。2制定和规范了校本教研制度。3.根据各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学实验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扎实有效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1、加快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要教学研究中不断深入探索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提供教学案例,精心打造师生交流的平台,更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互动,为师生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交流渠道。深入研究新课程下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坚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和谐统一;坚持知识的有机整合;坚持讲练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要重视课标和教科书资源的利用,力求做到吃透课标,理顺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编写顺序,按照服务于教学需要的原则,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好教科书。要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新课程下的学生既是教学信息的“需求方”,又是教学信息的“供应方”,学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注重运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质疑、观点及其搜集到的资料等重要教学资源。要主动开发社会资源。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理清教材思路;明确分工,集思广益寻找鲜活的教学案例,精心设计问题,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3.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各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保证高中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教学质量水平,按照“看基础,比发展”的原则,结合实际,完善我市制定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分类评价试行方案,要在实践中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还要重视教学过程性的评价。要对学生上课的表现,给予及时地评价和记录。要保护学生参与的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和书面作业情况纳入过程性评价之中,详细记录。改革结果性评价。要对考试题,进行大胆改革,突出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的考查,同时不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4.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研究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始终抓住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不放松,建立课堂质量监测制度,以学生的发展、提高、收获来评价教师的教,不只是以教师的讲课、表演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随堂检测”的研究,将“随堂检测”与视导、听课、评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相结合,形成惯例,把检测寓于一切教学研究活动中,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堂上,解决在今天,决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成为“问题学生”。总之,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的需要,我们必须要积极地去面对,坚定不移地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课程改革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教研室要在课程改革中充当先锋兵和生力军,过去和现在我们一直在努力地为课程改革做作贡献,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为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益经验,为“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范文模版)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广州市第七中学物理科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在我省从2004年开始,已进行了一个循环,2007年6月7-9日,首届新课程实验毕业的50万高中毕业生考生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第一次“新高考”,意味着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一个阶段的结束。

七中物理科的全体教师,也跟广大的老师一起,在这三年里投身到这场大变革当中为课程实验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一.认真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投入改革

2004年4月,正值高三一摸结束不久,科组长周兆棠就受市教研室派遣,赴京参加了国家教委在北京主办的四省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培训学习班。除了认真学习有关的文件外,还自拍了不少专家大会专题发言的录象带,为回来后进一步理解新课标做好准备。

2004年7月,科组组织了刘贻嫦、谢传耀老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广州市新课程标准学习班。周兆棠老师在学习班内担任主讲。

从2004年到2006年,科组内高中教师共11人全部参加了各年的物理、通用技术两门课的培训班,全部及格,领到了上岗证,实现了“全员学习,持证上岗”的要求。

三年来,科组一直组织老师坚持各种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各级老师积极参加市教研会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发言,讨论。周兆棠老师在2004年市高一教研活动上分别做了《必修1教材与试验本教材的对比》、《实验探究在必修1的体现》的发言,宋丽蝉老师在2005年上学期在市高一教研活动中做了《关于高一必修课程复习的意见》的发言。2006年3月,周兆棠老师又代表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在“广州、韶关、东莞、清远四市新教材研讨会”上做了“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的发言,汇报了科组、教研会在两年实施过程中的体会。二.运用邓小平理论,谨慎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在三年的新课程实施工作中,我们始终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摸着石头过河”,小心、谨慎地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1.充分重视,敢于创新:

2004年9月新课程改革开始在我省实施,科组组织了足够的力量担任本届的高一任课老师,除了科组长从高一一直跟踪到高三进行一个循环的试验,取得经验外,其余两位老师都是教龄20年和10年以上的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为后来进行的一系列把教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行为形成了坚强的后盾。

新课程改革一开始,我们高一备课组就应教研室的要求,推出了公开课“位移与路程——如何实现探究”并制成光碟,发至各区,由各区教研室教研员组织老师进行研讨、取得共识。在市教研活动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2004学年段,我们还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必修1 ”的教学中,进行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的研讨课分别由任教的三位老师讲授,科组全体高中老师进行研讨,探讨在执行新课标过程中应怎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与猜想 ”的教学。随后,又在2004年11月份开放日由周兆棠老师推出了探究课“牛顿第三定律”供前来老师研讨。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中所提到的“探究与猜想”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在2006学,我们又以“共点力平衡条件”这一课题,尝试让学生从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条件”及高一刚掌握的“合力”知识,自己去上好这节课。两位老师肖哲君和翁华分别设计并实践了这一教学过程,全科组的老师通过对这节课的讨论明确了“探究”的深层意义,并且体验到了“师生互动”“温故知新”在这种实验课中的作用。

在2005学年,由陆文玲老师主讲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桂湘贤老师主讲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公开课,在2006年5月,由翁华老师在区主讲了“探究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公开课。2.善于总结,不断改进

对于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组都及时总结,并在科组内不同备课组之间进行交流,以防冒进或避免后来人再走弯路.2005学年一开始,我们就在高

一、高二备课组内召开了经验交流会,让备课组长把在上一学年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比如教材的处理,教辅资料的使用等向新高一老师介绍,在三年的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下面的一些工作:

(1)强调了集体备课,集体研究,统一对课标的认识,发挥集体力量。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对教材,甚至对不同教材之间的研究显得很重要,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每周至少有一个小时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材与教案,讨论每节课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体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对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筛选和精练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精神,为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们在2005年学就开始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3系列”授课的顺序、内容都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在“必修2”机械能一章教学中,把“功率”安排的教学顺序放在前面;2006有把“选修3-5”中,“量子物理初步”的教学与后面内容也做了调整,使其系统性与新教材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更靠近。

(3)积极改进评价方法

2004年,我们曾想按照专家们的想法,搞一套比较完整的“发展性评价系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制定标准比较难以界定,于是还是沿用老一套方法,从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去进行衡量。2005年,我们结合第一年的经验,采取了“个人自评,小组评议”的方法,在一些重要的环节上进行了实验,比如:对某个重要概念的见解、课堂提问、实验问题的讨论,慢慢地学生也习惯了在这些场合的评价活动。从宏观上开始改变了教师们脑海中“一卷定终生”的观念。

(4)把实验课与探究问题有机的结合

通过三年的摸索,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标准方面有了一些进步,特别是在实验探究方面,做到了如何灵活地把分组实验与授课内容结合,提高效率,比如: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关系的问题,教材上是把它与授课结合在一节,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个实验,我们还是果断地把它与课文内容分开,以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 充分领略这个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猜想-实践-探究-评价”这个过程。

3.重视学生的反馈,结合实际,不断调整课改的重心

科组十分重视学生在课改中的信息反馈,由于课标新,教材新。且由于“削枝保干”的新理念是新教材编写的基调,教材的系统性明显降低,学生大部分不适应。因此每年都定时召开科代表会议,听取对教法、进度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对模块讲授的深浅度,比如对选修3-4中相对论的讲授,我们在第一年高二授课后,学生反映比较抽象,我们在05级的教学工作中,就把它改在3-5教学之后,在学生有了量子理论的初步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进步,才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成绩、交谈以及对比中敏锐地发现,在“必修”课程的授课中,学生对“必修2”的内容掌握存在较大的问题,而“必修2”无论是在知识系统或各类考试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2006级的教学中,经过两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决定把这部分的教学定为必修课程的重点模块,减慢授课进度,降低难度,让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在此期间,尽管出现了教师因各种情况缺员的意外,但科组还是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调动高

二、高三老师支援,力保高一年级在这关键时刻的教学任务能按质、按量完成。三.积极参加各级的教育科研活动

课改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教师在其中除了实践外,必须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科组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工作,除了落实学校规定的每个老师的听课任务外,集体备课、讨论教案成了科组的常规工作。

此外,科组的老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发起的“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以陆国新老师为主的三位老师开展的课题为“物理活动课发展性评价”在“广州市教育局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中获得二等奖。陈鹏等老师参加了“原认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主要成员)在“第6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上获二等奖。周兆棠老师参加了省级课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历时三年,现正进入结题阶段。另外陆国新、周兆棠、陈鹏、桂湘贤、张菊、肖哲君、韩郡老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物理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把专家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市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相关的符合课标要求的教辅资料,科组老师谢传耀主编了“选修3-1”指导书、周兆棠老师主编了“必修1”指导书和“必修2”指导书的编写以及2007年《高考备考指南》的编写。为教改的护航工作出一分力。

四.在教改中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教改工作的三年,科组的青年教师始终在教育的第一线。

由于本科组的特殊性,教师年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在2004年教改的第一年就遇上了实际的问题,意识到这个问题,科组组织了青年教师工作小组,在听课、实验各方面全面对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进行落实,以适应教改的需要,如2005年让陆文玲老师担任了公开课《力的合成》,2006年肖哲君和翁华分别采用了不同授课形式讲授“共点力平衡条件”一课,在科组和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老师中共同研讨。让陆国新老师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这些措施,大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翁华老师在广州市第一届青年教师解题比赛中获奖,陈鹏、陆国新、桂湘贤在广州市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初赛中获二、三等奖。

五.始终把物理实验摆在教学媒体的第一位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非常强调“过程与方法”,其中的“探究与猜想”的大部分目标都与教学的主要媒体——物理实验有关,除了千方百计保证课标的常规实验、演示实验要100%上课堂外,科组还大力开展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和活动课、环保教育课,在实验基础上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介绍光污染、电磁污染等现代环保教育理论。科组的噪声监测小组就是把实验与理论结合的一个活动,组织教师学生参加这个小组,并写出相关的文章。

此外,科组还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主要工作,科组长每年了解仪器的配备情况和实验员的工作。对每个老师要求能做好本年级的每一个实验。把它列入考核范围。

科组正在进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建设,使科组的实验室达到示范性高中的要求,让物理实验加快走入现代化的阶段。

下载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8月2日至8月8日,我参加了高中教师暑期新课程培训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班的课程。短短的几天学习虽已结束,但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收获良多。在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大全5篇)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体会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座后,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张世宏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在整个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新课改包含了很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

    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笔者敢言,在本次高中新课程的所有学科教材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变化可谓最大,它从原来的“软件说明书”,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科书。在去年福建省全面......

    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2007年秋季,我省全面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我校上上下下都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新课......

    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讨论稿)根据省厅和市局的部署,2009年秋季我校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工作。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

    公地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报告

    公地学校新课程实验总结报告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积极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全面贯彻......

    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 四川邻水九龙中学 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10年下半年在我省全面推行,这无疑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