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大附中高中新课程试验总结报告
安大附中高中新课程试验总结报告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教研室
黄志敏
2006年9月,伴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试点的启动,我校的新课程试验活动也开始起航。三年多来,我们本着“积极、稳妥、有序”的策略原则,结合我校实际,认真研学高中新课改的新理论及其各科《课程标准》,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重点抓好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审慎有序的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探索对策,在反思中寻求发展。现就三年来我校对新课改的实践与探索进行回顾总结,以期能够对下一步的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理论学习篇
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活动,它涉及到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人才标准、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等的重大改革。要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与其的成效,就必须理论先行,增强理论的学习,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新课改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
首先,校长学习先行一步:
2006年暑假,我校丁仕文校长、方沫东副校长分别参加了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专门针对校长的关于新课改的学习培训班,学习教育部关于新课改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学习其他已经开展新课改的省市的先进学校的经验与措施,探索新课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与掌握,为我校即将开展的新课改试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7年暑假,方沫东副校长带领我校外语组教师去江苏与浙江的部分学校学习,探索英语特色班的教学规律与方法,为我校即将开设的英语特色班的课程设置、教材版本、课堂特色、课外活动以及师资配备等问题汲取可供借鉴的经验,力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009年4月,方沫东副校长和鲁义香副校长道上海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通过听报告和现场交流的方式,吸取全国的一些优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经验,也会提升我校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回来后,方沫东副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把他学习的经验和个人感悟,结合我校的实际,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报告,有力地的促进我校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水平。
其次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1、围绕学习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坚持“隔周教研”活动,由 不同的教师针对新课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以教研组为单位,全面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双本”的思想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
3、通过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4、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遵循《安徽省2008——201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与《合肥市2008-201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特别是围绕着2008年的“备好课”与2009年的“上好课”的主题,全面而系统地开展全员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5、2007年5,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安徽省“新世纪教师素养”考试;2007年暑假,我校全体教师牺牲假期的休息时间,积极响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暑期大练兵”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学习,并通过课堂教学竞赛选拔出参加区、市“教学能手”比赛的教师;2009年6月又参加了合肥市教育局组织的“备好课”笔试,全部获得合格证书。
组织领导篇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课程实验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新课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一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一把手丁仕文校长担任组长。其二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小组”由副校长方沫东担任该组组长。三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研究小组”,仍由副校长方沫东担任该组组长,最后还同时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由丁仕文校长担任该委员会的主任。
这些围绕新课改建立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相互协作、运转协调,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改工作的开展。
实践探索篇(1)打造优质课堂:
三年来,我校每年都要依据新课改精神举行两次校级课改公开课。上学期举行“高一新课改研讨课”,对新加入新课改教学的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打磨;下学期则是主要为了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改革,举行“高考复习研讨课”,力求能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考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007年4月,我校面向高校附中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不仅吸引了高校附中的很多老师来我校进行交流,而且也吸引了部分市属中学的老师参加。尤其是我校政治教师宋启芳老师面向全市高中政治教师上了一堂市级公开课,受到与会的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打磨,我们努力把新课改的精神渗入课堂教学,渗入教师的心灵。
(2)研究型学习:开展研究型课题既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获得学分的重要途径。为了搞好我校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我们首先由教研室对教师做研究型课题方面的培训,让全体老师吃透研究型课题的新理念,熟悉研究型课题的程序与方法,避免指导出现盲目性。我校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结合生活实际,做了大量富有现实意义的、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课题,比如:语文老师汪丽指导的《文章憎命达——析李煜生平遭际对其作品的影响》(牛晓璠、汤晓惠、姚奔、孙杰、杨光、宋玉婷、徐珂、宋竹青8位同学共同完成)、物理老师施启发指导的《子弹口径大小与穿透力的研究》(周玉琳、王汉民、张一阳、徐培源、吴瑞志5位同学共同完成)、生物老师徐玉晴指导的《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缪玲玲、章文静、蔡莉文、李雪雁、张昕5位同学共同完成)、政治老师宋启芳指导的《合肥市近年来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以及原因》(余厚潇同学独自完成)。
总之,我校设置研究型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突破性的改革,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树立服务社会与回报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比如,我校每年暑期都会为新入学的高一学生进行军训,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等;利用假期或课外时间到合肥市的养老院、福利院去看望老人与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近距离的接触经济动脉;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先烈的光辉事迹,重温革命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4)学生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正如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所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仅靠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做练习、考试等是不可能的,必须放手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尝试创新。
近几年,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举行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成立了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比如,我校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学校篮球队、学校足球队、体操表演队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07年,我校获得合肥市中小学三大球比赛的足球组冠军;2008年,我校获得合肥市中学生交谊舞比赛二等奖,等
(5)创办特色学校与共建班: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发展要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才能特长。我校新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创新办学思路,利用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教学优势,及时提出创办“英语特色班”的构想。2007年9月,经过合肥市教育局批准,我校开始招收“英语特色班”,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又突出了办学特色,还吸引了一批好生源,使学校在良性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9年6月份,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在合肥市教育局的牵线下,我校和合肥市七中计划于2009年秋季开始合作开设“共建班”,开始强强合作,把我校三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和良好的师资与省级示范学校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水平联合起来,必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6)积极参加校级交流活动:
2006年12月,面向高校附中开展“高一新课改研讨课”,吸引高校附中各科教师近百人次参加;2008年4月21号参加了在工大附中召开的高校附中“备战文综高考研讨会”;2009年4月,我校高中教师集体参加了安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举行的“教学开放周”活动,2009年5月,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合肥市五中的“教学开放周”活动等等。这些校际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而且增进了对新课改的理解与共识,促进了两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7)开展国际交流:
1994年,我校与美国西雅图长青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十五年来,我校和该校加强了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以及语言方面的交流,两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结成笔友,既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与友谊,又促进了我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成为我校“英语特色班”的办学特色的一个显著“亮点”。其间,长青中学五次组团来我校访问交流,对我校师生良好的素养和热情的态度赞叹不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美两国的民间交流。(8)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基层的组织者,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挑战,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力图增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我校首先对班主任进行严格的选聘,同时提高班主任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培训,制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工作规范与奖惩制度,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比如,2007年1月,学校开展了为期半天的班主任工作的专题培训,由丁仕文校长做了精彩的讲座;2008年暑假,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到苏州参加全国德育工作会议,学习各地优秀班主任的工作实绩与方法。2009年五月,我校组织全体班主任到科院附中听取全国优秀班主任报告等。(9)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转变或改善教育方法的特殊载体,还是实施新课程跟进培训的重要途径和支点。它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观、师生观以及课堂教学观,必将在教育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上,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为新课改起导航作用。
基于此,我校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一方面,我们加强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校本培训,让全体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课堂教学、学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我们更是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们在每年高一学生入学前进行的入学教育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我们每年都要对高三学生进行考前的心理咨询工作,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成绩总结篇 三年来,我校的新课改在艰苦的探索中也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绩。主要的成绩有:(1)2008年9月,我校外语组获得蜀山区先进教研组;2009年3月,我校外语组获得合肥市先进教研组光荣称号;
(2)课堂教学群星闪烁:
彭兰兰老师于2007年11月获得合肥市语文学科优质课大奖赛一等奖; 彭兰兰老师于2007年12月获得安徽省语文学科优质课大奖赛一等奖; 何黎明老师2008年4月获得安徽省地理学科教坛新星光荣称号
徐冰老师2008年4月获得安徽省美术学科教坛新星光荣称号
此外,朱林元老师和高黛云老师分别获得合肥市教坛新星和合肥市语文优质课大奖赛三等奖
(3)2009年5月,我校丁仕文校长率队申请的课题——《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与黄志敏老师申请的课题——《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双双获得合肥市立项;
(4)我校教师参编了多本与新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刘正菁老师参加“安徽省优秀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编写;黄志敏老师2008年4月参加了“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课程资源”的“经济生活”分册的编写等。
(6)大量论文与评比获奖:
如:赵书林老师的论文《图图转换法在高考试题中的灵活运用》获得安徽省三等奖(2008年8月);马兵老师的论文《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获得合肥市一等奖(2008.9);张翼老师在安徽省化学会组织的化学实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07.4)
问题分析篇
课改实验工作在我校实施过程中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新教材知识体系的连续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教材“偏旧”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但“繁难”的问题并未解决好,有的学科的教材把老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压缩,把以往几课时的内容压缩成现在的一个课时,这就使得每课时的教学内容过于丰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压缩饼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针对目前我国高中教学的实际,特别是课时有限的现实而言,新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繁多,不仅有高考的九门学科要争抢 有限的课时,甚至过去高中一般的音乐与美术也来凑热闹,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受到挤用。此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更是无法开设。这就显示出本次新课程改革缺乏细致地调研,整体构思欠妥,理想化的色彩较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3、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设计者的用心是好的,但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班额小,一般是二三十人,校内教学资源也充分,开选修课问题不大。而我国的中小学班额大,一般是五六十人,校内教学资源平时就不足,学校人力、物力、空间有限,现在要开大量的选修课,师资、场地、设备等需求成倍增加,更是捉肘见襟。
4、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但是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接收程度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有抵触情绪,还有的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教学方法是换汤不换药,这也成为新课改继续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
5、课改的深入必然会促进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与高中课改不配套的问题应尽快解决;
总之,我校的课程改革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一方面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了理论的升华,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改工作,发挥高校附中的资源与品牌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为把我校尽快建成合肥市示范性高中而继续努力。
建言献策篇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我们对新课改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应该说,这种基于现代哲学理论,尤其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教育理念,它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基本的方向,这个方向应该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但是,新课改在全国范围的试点中,各个省市与学校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与难题。因此,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分认定、高考改革还是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现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把学业水平考试放在高一进行,高一年级的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就进行文理分科。
2.高二为必修与选修混合阶段。所有文理科高考科目分文理科继续作为必修,而把原来选修内容压缩后作为选修课程,集中安排选修(班级可能要重组)。另外,各个学校可以把现为必修的音乐与美术放在高二阶段,作为选修科目供学生选修。
选修课程一般采取自愿的原则,但是,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或者和高考挂钩。
3.由于现有教材的必修与选修的内容都过于丰富,可以适当对内容和教材进行调整和压缩,把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最符合社会需要和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而那些脱离实际的、即使不是“偏旧”,却依然“繁难”的知识要坚决淘汰与摒弃。不要幻想培养“高、大、全”的学生,否则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4.要加强对各个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与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管理与监督,避免这些真正有利于提高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学习活动“走过场,走形式”。
5.各级教育行政部分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大对新课改方面的培训力度,这不仅有利于新课改的深入,而且还会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与幸福感,从而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资源的根基。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教研室
黄志敏
2009-09-22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总结报告
新会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科组
我校从2001年开始,在初、高中各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就更加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按省的有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课,在这几年中,信息技术课的管理得到加强,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一、加强校本教研,重视质量监控
1.组建实验研究小组。组建科组、备课组二级新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形成教研网络系统,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2.搞好师资培训,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召开新课程计划和新大纲、新教材培训会,举办研究课、观摩课及评价活动等。通过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抓好教师对新大纲、新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环节,达到转变教育思想,由“三个不适应”(对实施新课程的观念不适应、把握不适应、方法不适应)到“三个适应”,树立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驾驭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价和总结教学的能力。
3.加强教学专题研究。抓住试验过程中的重点课题,如新课程的使用和评价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4.监控质量。从宏观上研究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秀课例比赛和编题比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实际进行模块教学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高一实验了科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粤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两本教材。总体感觉两本教材一是内容太杂,整本教材重点内容不突出,学生学下来感觉什么东西都没学到,教师教起来也没有成功感;二是过于侧重文字化的东西,课本好像文科教材,实用的技术内容太少,而且教材中还有多处较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对中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考虑得也不够。我们的改进措施是结合课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技术中渗透素养,突出技术。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市招生,既有实验班、又有普通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主要是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同学虽学过信息技术,但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教学方式上我校是传统集体备课,目标达成度高,每课都有课堂任务文件,并自建学习用网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任务文件、素材、教学指导和学习范例,为学生相互交流信息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平台。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一 课时是我校“老传统”,老师如果讲得多、细的话,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习,老师如果讲得少、操作简单的话,学生又不明白,而且到下一周上课时,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只能通过完善网络服务,完善学生机器软件,完善教学方法上动脑筋。对于知识性、理论性、常识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以Word形式填写知识要点并上交;而操作性、技巧性强的内容,我们以作品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上交,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教学设备上,机房除了教师机外,均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为机房提供保障服务。充分利用校园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子教室软件用远志多媒体教学平台,能有效操控学生机器,学生机都带有硬盘保护,秩序井然。
在高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计算机品牌机与组装机的比较,Photoshop学习之旅,病毒的防与治,电子竞技的利与弊,家用电脑配置方案,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都觉得课标是最大的权威,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也是最大权威,本模块我校试验了粤教版的教材。老师实施课程的时候,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造成了课堂的内容与课本某些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又由于虽然现在有个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但信息技术课目前而言还摆脱不了“次科”的境地,作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再三强调也于事无补,班主任等老师与家长也“私下”对信息老师要求:课外时间不要安排信息科的作业。
而且网络技术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门比较“伤脑”的科目,中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够成熟,实施起来就更加举步唯艰了。实际教学的解决方法:
1、尽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条理的组织;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建立起课堂网站主页,并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访问;
3、实验课内容则通过模拟演示与老师示范为主进行讲授,如组网中双绞线、水晶头制作与网卡安装等,则采用老师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知道制作过程,再结合教学视频演示,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晶头,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简单的组网方法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实验了粤教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以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教材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如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5种常用的方法,声音的采集提供了4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选择其中某种方法 2 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集方法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校具有良好设备条件,基本可满足本模块的实验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的处理,需掌握大量的软件工具,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周一课时,平时缺少上机练习,很难满足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工具的学习应有主次之分,教材应以
一、两个软件为重点,贯穿全书,以点带面。
(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人们目前普遍都有一个共识: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依附到一定的具体的领域方面的应用才能真正的体现信息技术价值。所以信息技术自然而然的被指望用于改进其它学科教学的新工具之一,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课例评比都是以“应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简单的要求制定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我觉得这是非常教条的做法,因为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最客观的标准应该是本节课内容是否被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学以致用了,而不是以某一种是否被应用了做为标准。
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它们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比较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本学科的互补优势在哪,这才是最根本的。
我校在一些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整合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数学课程内容,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就非常紧密,只是中学数学目前对算法的要求较低,学习算法时,不上机似乎也影响不大。信息技术可以是教师教的工具、可以是学生学的工具、也可以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已被广泛认同,但对后两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科组教师2004年以来撰写了以下教学论文:《在高一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探讨》,《浅谈高中IT教材处理的几点原则》,《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程序设计课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教学模式》,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在《广东教育》(综合版)发表。
三、形成发展性管理的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我们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缴交及考勤等方面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再加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出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等级考试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只要练习一下模拟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加大难度很有必要,甚至要提高等级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而且至今为止,下一届学生等级考试的方案仍未出台,希望能发挥等级考试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中学的地位。科组教师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开发在线评价系统,开展小组互评的实验,并积极撰写论文,其中《利用校园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在2006年在《广东教育》(教研版)第6期上发表。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与积累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它应该满足教师自由存放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满足资源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利用方面的可比性与可改进性,与方便教师之间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且这一点对于其它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且想方设法让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是达到共享、互补,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积件(即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完整课件,如动画演示、视频、网络程序以及文档介绍等)、科技小论文、时事新科技报告等。我们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以备课组为依托,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全部放到校园网,实现高度共享。
由于新课标实施至今,信息技术教师除上课外,还要参与机器维护及处理日常与计算机相关的事务。但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思考、收集、制作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网络技术应用课有些内容是相当抽象的,如二进制、IP地址与掩码和计算机网络了网划分的关系,域名与域名系统,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如果不借助科学、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演示再结合讲解与实验,恐怕想学好这些基础是比较费劲的事。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我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在教师中开展宣传,布置各备课组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本学期,高二级开设校本课程《算法的实现》,由高二学生自主选修。
五、课程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能力能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我校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做好“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的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抓骨干,以点带面。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科组中有广东省中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高中新课标培训主讲教师。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同时,落实师徒制,做好传、帮、带,促进一批教师的成熟。
3、抓示范,共同发展。加强各类学校的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到其他兄弟中学进行听课学习。
4、抓活动,提高效益。教师培训工作要抓落实就离不开培训活动,在新课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一方面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多种渠道自觉进行自我培训。由于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素质。(2)一般活动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备课组、科组研究活动,开展随堂课、示范课等听课、评课活动。结合这些活动,积极推荐实验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论文竞赛和课件(积件)制作比赛活动。(3)学习、运用、总结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学,实现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动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加强小组、个人经验的总结,写出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在应试教育尚未彻底退出教育舞台,面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要求,科学地评估教师新课程实验工作,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着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校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不但观其言,更要观其行。评价中,不但要关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首创性,更要注重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新知识特别重要,我们在科组在努力实践校本教研的构想,把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团队。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非零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非常大,这给我们开展教学带来困难。我们希望,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逐步缩小与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差距。信息技术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扎根于实践,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其基础,教材的编写要渗透基本功的训练,明确对学生上机实践的具体要求,要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技术,提高素养。部分学生上了高中,键盘的操作还非常陌生,导致各种各样的操作效率低下,影响学习的效果,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的操作技能,如指法练习,汉字输入不能丢掉,这些都是学生享用终生的。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我们要从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削弱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的学习。当然,我校的教学设备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某些模块的要求,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的科研力度也还有待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教学交流较少。总之,我们会跟着新课标一起成长。
第三篇:2008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2008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赵州镇西门小学
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遵照湖北省改精神和市、县教育局的要求,全体师生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积极参与,稳妥推进”的原则和“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学校总体工作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继承传统,大胆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而使新课改在我校得以顺利实施。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些经验,留下了教训,经历了痛苦,存在着困惑。现将我校一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实施准备阶段
(一)成立课改小组,拟定我校新课改实施系列具体方案,确保新课程正常有序地开展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小组。接着,年级牵头组织高一各备课组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学习并借鉴全国其它省份课改经验,根据我校实际,拟定了中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实施方案。
(二)着力开展了新课程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践的主体,是最关键的课程实施者。新课程实施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践。为此,2008年暑期,学校和年级组织进行了系列新课程教师培训。
1、组织管理者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在暑期,学校主管教学的校、处干部、高一年级负责人、各备课组组长、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先后参加了了省、市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新课程理论培训学习。
2、依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2008届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员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过通识培训,全体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内容和实施策略。学科培训包括学科课程标准培训、新教材培训和专题培训。培训的方式采用了网上专修,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
二.实施阶段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制定好年级工作计划,严谨、扎实、细致、创新地抓好教育教学管理,积极落实新课改实施方案。
德育方面,为了落实普通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目标、新内容,一年来,年级以爱国、爱校、爱班、爱师、责任感和诚信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其中,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情感教育为纽带,狠抓常规落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年级以班会、晨会、讲座或观看视频等形式,组织进行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教育等等。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新生入学教育(2)选拔、培训年级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3)制订了班级管理十条建议和有关学生违纪的三条禁令(红线);(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调动和指导学生参与年级管理,设计班务日志,每周反馈各班纪律、卫生、学习等情况,一周一通报,强化日常常规的管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新的高考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的提高靠的是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新课程无论怎么“新”,课程改革无论怎么“改”,教学质量仍然是我们的生命,扎实有效、大胆创新地开展了新课程实施的系列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方面
(1)集体备课常抓不懈,贯彻好备课组长负责制,全组一盘棋。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全新的考验,加强备课组建设,发挥集体教研和备课,汇聚集体智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课堂教学狠抓精讲精炼。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讲要精,重在练。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参与程度。要求教师上课提高激情、增加趣味、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3)落实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本着打好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作业实行分层练习,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大型考试后及时做好试卷和成绩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4)两个学期中,各备课组围绕新课程先后开展了组内的研讨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的讲授活动,还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一课多讲,一人多讲的教研活动在各组竞相开展。
以上是一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评价制度如何操作、落实
新课程评价制度是课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想把评价制度落实到位,可谓困难重重,因为我们面临着操作上的诸多的矛盾。如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已有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校长和教师)与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之间的矛盾等。再加上新课改评价制度强调采取“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而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这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新课改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而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中的很多方面都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老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难度,即使有评价结果,效果也未必理想。许多评价仍流露于形式。
2、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测评,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差;评价体系过于庞杂,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家长强烈追求分数的愿望,使教师和学校课改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学校“以分取人”的观点与新的人才观错位,教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与新的教学观错位,社会、家长的以“升学率看学校”的现实与新的教育观错位。显然,这些传统的观念对课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阻力。
(二)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精神
1、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衔接问题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或用课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改进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要开发校本课程。以我们现在的客观情况,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怎样才能与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高考能力相结合等方面,我们一无经验,二无借鉴。
4、课程教学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关系到教师将来的工作岗位,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的氛围,全体教师都要燃起参与新课改的热情,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但目前不但氛围不浓,老师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新课改,仅教师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也不到位。并且存在着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教材、课堂的操作层面,但如何搞,怎样搞,搞到什么程度,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对这些问题教师困惑,年级也困惑。由此,因教师素质不高,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难以得以充分地体验、体现,对新课改的精神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的实质掌握不到位,对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不够、宽广拓度处理困难等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6、.缺乏与课改教材与教学相配套的难度和量都适中的学生训练资料。目前,市场上资料繁多,但都是训练量大,难度偏高,每天几科作业布置下去,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苦不堪言。用这些资料要慎之又慎,更何况我们的备课组每学期在选订练习资料时竟是局外人,要解决!
8.我们的学生从小学都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的,许多学生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上他们不主动,不参与。教师该怎么调动?
(三)学校管理及资金投入与课改不能匹配
1、以人为本,尊师重生。新课改要求一切管理以“以人为本”,开放管理,走向社会,这与当前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相矛盾。
2、学校对课改年级的投入与当前课改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存在矛盾。社区资源的匮乏、学校部分硬件设施不到位都制约着课改的顺利进行。
3、学校发展过程中缺少专家支撑体系的指导,更多的是自己摸索实践。如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课改指导机制,使其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经验指导,刻不容缓。
四,后期工作思路
1、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我们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作为。近两年我校学生学分认定通过率较高,其中优秀率(A等)人数较多,从而证明了我校新课程教学效果明显。
4.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规范化体育操场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新课程资源。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增强意识,克服困难,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把我校的课改工作做实、做优,为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2010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2010学新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小寺沟中学
2010学年在课程实施方面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继承传统,大胆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从而使课程实施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些经验,留下了教训,经历了痛苦,存在着困惑。现将我校一年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实施准备阶段
(一)成立小寺沟中学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拟定我校课程实施系列具体方案,确保课程实施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2010年暑期,学校成立了以邢克玉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实施小组。接着,在邢校长的直接带领下,年级牵头组织各备课组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河北省的课程实施实施方案,学习并借鉴全国其它省份课程实施经验,根据我校实际,拟定了《小寺沟中学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方案的指导思想,全年级制定了新学期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工作计划,确保了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着力开展了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最关键的课程实施者。初中课程实施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广大教师对三级课程的理解与实践。为此,2010年暑期,学校和年级组织进行了系列培训。
1、组织管理者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训。在暑期,学校主管教学的校中层以上领导、各备课组组长、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先后参加了了市、县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课程理论培训学习。
2、依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体教师深入了解了三级课程实施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课程实施的教育理念、结构、内容和实施策略。培训的方式采用了网上专修,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通过观看课程实施专家的系列讲座,学习《河北省中小学课程实施方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培训,全体教师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掌握了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相关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为新课程实施在新学期的开始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实施阶段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制定好年级工作计划,严谨、扎实、细致、创新地抓好教育教学管理,积极落实新课程实施实施方案。德育方面,为了落实普通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目标、新内容,一年来,年级以爱国、爱校、爱班、爱师、责任感和诚信教育为主线,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其中,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情感教育为纽带,狠抓常规落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小升初的衔接。同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年级以班会、晨会、讲座或观看视频等形式,组织进行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和生理卫生教育等等。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军训、学习《小寺沟中学学生一日常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新课程培训介绍;(2)选拔、培训年级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3)制订了班级管理十条建议和有关学生违纪的三条禁令(红线);(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调动和指导学生参与年级管理,设计班务日志,每周反馈各班纪律、卫生、学习等情况,一周一通报,强化日常常规的管理。(5)举行了“三管七不”和在校期间学生“禁止携带和使用手机”签名活动;(6)协助政教处,在寝、教室进行了多次管制刀具清查,消除安全隐患。并邀请县公安局法制科干部来校为学生做了两场法制讲座;(7)结合新生军训,学生实践周,并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和布置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8)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一是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同学做报告,让同学们从他们的成功经历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二是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全体同学学有方向,赶有榜样。(9)每次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试之前,以聚会或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诚实做人,诚信应考,端正学风,严肃考纪的教育。(10)多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按我省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设计,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些要求,学校依据《平泉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各班已按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语、班级审查、年级审查、学校认定等六个方面的程序进行了一次综合素质评价,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课程实施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平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综合素养的提高靠的是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新课程无论怎么“新”,课程改革无论怎么“改”,教学质量仍然是我们的生命,迎考仍然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风向标。为了使新课程的实施和三年后的中考能有最大的交集,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始终不忘“积极参与,稳妥推进,瞄准中考”的原则,扎实有效、大胆创新地开展了新课程实施的系列教学工作。
1.在课程设置方面,按照河北省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开设了语、数、外、.体、音、美、研究性学习等课程。
2.教学管理方面
(1)集体备课常抓不懈,贯彻好备课组长负责制,全组一盘棋。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全新的考验,加强备课组建设,发挥集体教研和备课,汇聚集体智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制定了制定了《备课组工作细则》和《小寺沟中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办法》,规范和强化了各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一年来,依照细则各备课组已基本形成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主备说课—集中讨论—完善个案—公开课—评课”的教学模式。每一备课组年级均设一名年级干部蹲点,年级组每位组长坚持每周下班随堂听课。每周每组确定一主备人(公开课主讲人)。各组集体备课、公开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情况,每周年级均通过几种途径(巡查、学生反馈、上交相关资料等)进行考查并详细记录在案。总体看,各备课组都已形成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工作风气,集体备课分工明确,认真到位,教研气氛浓厚。(2)课堂教学狠抓精讲精炼。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精选课堂教学内容,讲要精,重在练。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参与程度。要求教师上课提高激情、增加趣味、启发学生,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3)落实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本着打好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作业实行分层练习,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周测周练要求选好题目,全收全改,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加以反馈。大型考试后及时做好试卷和成绩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4)两个学期中,各备课组围绕新课程先后开展了组内的研讨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达标课的讲授活动,还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一课多讲,一人多讲的教研活动在各组竞相开展。(5)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着重点。初一教师队伍中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和新进教师,因此,我们始终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开学初,对新进教师进行了座谈、培训。同时,结合学校教研室的工作部署,年级组织所有新进教师逐一讲授了一堂过关课并进行了考核评定。组织实施了师徒结对,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对“师”的“指导”和“徒”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6)按照《河北省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平泉县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并发放给所有任课教师,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循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模块结业考试成绩等,按一定比例和程序,对学生的学科学分进行4次严肃、科学、公正、公平地认定,并及时公示学分认定结果。(7)组织进行了系列学科竞赛和其它课外活动。其中有语文组举行的“迎中秋,庆国庆”诗歌朗诵比赛、数学和英语学科竞赛,英语组的英语单词竞赛和学校组织的艺术节活动。(8).加强校际间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去学习。期间,学校先后派老师到黄土梁子中学、洼子店中学、等地学习、听课。把别人的经验带回来,并传达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以上是一年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评价制度如何操作、落实
课程评价制度是课程实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想把评价制度落实到位,可谓困难重重,因为我们面临着操作上的诸多的矛盾。如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已有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校长和教师)与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等)之间的矛盾等。再加上新课程实施评价制度强调采取“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而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这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新课程实施的教育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而学生发展过程评价中的很多方面都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老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难度,即使有评价结果,效果也未必理想。许多评价仍流露于形式。
2.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测评,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差;评价体系过于庞杂,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家长强烈追求分数的愿望,使教师和学校课程实施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学校“以分取人”的观点与新的人才观错位,教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现实与新的教学观错位,社会、家长的以“升学率看学校”的现实与新的教育观错位。显然,这些传统的观念对课程实施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阻力。
(二)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课程实施精神 1.课程的开设与中考模式对应的问题
面对新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原有教材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何把握好深度、广度;怎样解决好课时紧张与知识延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客观存在的追求升学率使新课程实施理念的实施、提高与中考成绩之间形成的矛盾。这些都是新课程实施与中考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目前难以找到有效的结合点。显然中考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力度。
2.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衔接问题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或用课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改进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要开发校本课程。以我们现在的客观情况,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怎样才能与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高考能力相结合等方面,我们一无经验,二无借鉴。
4.课程教学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关系到教师将来的工作岗位,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的氛围,全体教师都要燃起参与新课程实施的热情,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但目前不但氛围不浓,老师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新课程实施,仅部分教师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也不到位。并且存在着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新课程改革着眼于教材、课堂的操作层面,但如何搞,怎样搞,搞到什么程度,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对这些问题教师困惑,年级也困惑。由此,因教师素质不高,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难以得以充分地体验、体现,对新课程实施的精神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的实质掌握不到位,对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不够、宽广拓度处理困难等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5.学习方法、中考备考反映在教学进度方面的矛盾
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严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课程量大,教学任务重,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要求。总体体现为时间越来越少,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学习蜻蜓点水,没有时间训练、落实、巩固。教师为了赶进度,没有办法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6.缺乏与课程实施教材与教学相配套的难度和量都适中的学生训练资料。目前,市场上资料繁多,但都是训练量大,难度偏高,每天几科作业布置下去,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苦不堪言。用这些资料要慎之又慎,更何况我们的备课组每学期在选订练习资料时竟是局外人,要解决!
7.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的,许多学生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上他们不主动,不参与。教师该怎么调动?
8.资源匮乏
农村资源的匮乏、学校硬件设施的暂时不足、专任教师的不到位,通用技术、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等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难以大张旗鼓或根本无法实施。
四、后期工作思路
1.在课程实施教学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中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中,组织论证教学模块的教学顺序、前后衔接要点,确立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我们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作为。4.加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与重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组织并引导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经常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请外地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交流课。与此同时,还经常选派教师去外地学习观摩,吸取先进,增长见识。学科教研组活动中大家研究新标准,分析问题,反馈意见,解决问题,注重青年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5.积极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规范化体育操场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新课程资源。
6.进行评分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1)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学籍袋和成长记录袋,改进考试的方式,减少次数,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开发、创生课程的能力,发挥评价对实施新课程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过去的一味看成绩,而变为现在看综合发展的评价模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坚定信心,增强意识,克服困难,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把我校的课程实施工作做实、做优,为深化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寺沟中学 2010.12
第五篇:2.试验路段总结报告
目 录
一、选用地段
二、施工准备
三、施工组织
四、施工目的
五、试工过程
六、总结
附表 项目部组织机构
附表 主要施工管理人员和劳动力一览表 附表 试验设备一览表 附表 量砂密度标定记录表 附表 含水量试验记录表
附表(原地面)压实度试验记录(灌砂法)附表(原地面)压实度试验报告 附表 腾泸二级公路施工抄平记录表 附表 路基工程填石路堤检查报告表 附图 碾压遍数与压缩量曲线图 附图 试验路段压实厚度曲线图
附报告 K40+900右侧900米取土场土工标准试验报告 附报告(原地面)土工标准试验报告 附报告(原地面)土工标准试验报告 附表 土壤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 附表 土石比试验记录表
试验路段总结报告
腾泸二级公路第二总监办:
(一)选用地段
我标选定K42+700~K42+900段填方作为试验路段,共长200米。为保证路基稳定,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降低路基的工后沉降,试验路段按照填土和填沙砾石两种施工方案进行填筑和控制。该段设计填方高度为2.245~4.132米,按设计纵坡方向填筑。
(二)施工准备
1、该试验路段的机械已到位
卡特320C挖掘机4台、沃尔沃挖掘机2台、厦工ZL50型装载机1台、厦工ZL40型装载机1台、宣化140型推土机1台、山推推土机1台,洛阳22T压路机1台、8T洒水车1辆、东风汽车16辆,相关驾驶员及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均已到位
2.原地面的处理情况及试验路段测量放样工作
我项目部按照合同文件及相关规范已完成K42+700~K42+900试验路段的路基清场及填前碾压,经监理工程师检验,路堤基底的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并完成了该试验路段的测量、取样等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土工试验资料见附件)
3、土工试验
进场后我部试验室就对全线的土样取样进行标准试验工作,现已完成了前期所需的全部试验,可以满足路基填方的施工。(土工试验 资料见附件)
4、取土场
取土场位置:K40+900右侧900米。
材料:K40+900右侧900米为风化玄武岩,经我试验室对该土进行土石掺配从含石率为10%~70%标准试验.如现场进场材料含石率大于75%按工艺控制施工。
填方沙砾石,含石率大于75%,难于用压实度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按现场试验路段准定施工工艺。
(三)施工组织
1、项目部组织机构(见附件)
2、试验路段人员安排
试验路段由总工办、试验室、工程技术科、质检科全面负责完成,施工队配合。主要人员和劳动力见附表。
(四)施工目的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试验段填方得到试验结果及施工过程中所得参数,以便指导和控制现场施工工艺,确保填方施工达到设计要求。
(五)施工过程
一、填料的确定;最大压实厚度;松铺系数的确定。分层填筑,摊铺平整
施工前,首先对下承层进行路基测量放样,放出路基中边线位置,路基两侧各加宽50cm,以保证设计路基的压实质量。然后逐桩进行标高测量,并作详细记录。施工时在中桩和两边线处插立竹竿,在竹竿上以红油漆将分层层位线标出,按层位线摊铺整平施工。用推土机进行摊铺平整作业。推土机摊铺过程中要根据挂线做好松铺厚度控制,在摊铺初平层面上,采用人工精细平整,在表层铺撒一层嵌缝料,填料不足部分用小粒径补填平整。
待整平完成后,恢复路基中边桩,逐桩进行标高测量,详细记录。
2、碾压遍数、碾压速度的确定。
采用洛阳22T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施工,碾压速度4Km/h,频率30HZ左右。碾压顺序先自两侧开始向中间推进,后由中间向两侧碾压,每次要重复1/3轮宽进行碾压。
⑴初压:在摊铺完成;铺撒细料,层面大致平整后,进行初压,填料干燥时适量进行撒水碾压,初压时采用静压。初压第一遍时对局部补料找平,逐桩进行标高测量,并作详细记录,第二遍压实补料找平,逐桩进行标高测量,并作详细记录。
⑵振压:初压完成后,第三、四遍进行振动压实,填石混合料中的小石料被挤入大料空隙,表面细料也基本振入小料夹缝。逐桩进行标高测量,并作详细记录。
⑶补料,再振压:在振压挤密后,下沉较大处,用中小料填补,再撒细料。局部补料完成后,普遍碾压一遍后,继续振压2~3遍,边压边撒料,直到平整。然后逐桩进行标高测量,并作详细记录。
⑷终压:振压无明显轮迹及沉降量小于2mm时,最后普遍进行一次静压。
⑸检查:在每层压实后的填石路基表面,采用18.0t的振动压路 机作碾压检测,(车速2.0Km/h;频率30HZ),碾压前后无明显轮迹或沉降差小于2mm。按此方法沿线路,随机取点,每两百米测10点。外观检查无明显空隙,石块无松动现象,碾压层的填石层面平整,石块紧密。
二、最优的施工组织
1、各工序间的配合衔接
路基施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为装、运、铺、压四类,配套组成一条或多条施工作业线,进行流水作业施工。根据取土场的实际情况,需要配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各1台,配合组成一套挖、装机械组合,根据运距情况,能满足10台自卸车的挖、装要求。本装运组合需要配1台T140推土机摊铺,1台压路机碾压,1辆洒水车即可以满足要求。
2、施工人员的协调、联络、调配。
在施工现场,由项目经理负责统一协调,项目总工负责技术指导,项目副经理组织施工,现场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把关,试验人员严把材料质量,测量人员进行精密测量。
(六)总结
通过七层现场检测试验,得出最终结论:
沙砾石工艺控制施工采用静压二遍、强振五遍,最后静压一遍,压缩系数为0.797,作为今后填石路基施工工艺控制依据使用。
碎石土工艺控制施工采用静压二遍、强振五遍,最后静压一遍,压缩系数为0.810,作为今后填土路基施工工艺控制依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