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13:4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第一篇: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2007年秋季,我省全面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我校上上下下都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新课程实验工作中。全体教职工、行政各职能部门、高一年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和布置工作,制定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中新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全体教师特别是高一的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和教研,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一年中,我校高一年级22个班进入新课程改革,参与教师73人,学生1365人。一年来,我校高一新课程实验工作开展较为顺利,现将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新课程教学管理与实施

1、组织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对课程实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抓住要点,把握方向。每月召开两次专题研讨会,检查、总结课改工作进程和经验,及时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各种方案,力求创新,确保质量。

2、师资条件:高一年级共配备任课老师73名,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38人,本科学历71人.这样的教师结构具备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绩突出。

班主任现状:22个班级的班主任总体素质都较高。其中有省、市、县优秀教师,汉中市名师等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也有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工作热情很高,在学生工作中思想先进,有创意,很受学生的欢迎。

3、资源利用: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所有上级组织的培训和教研,学校都积极支持,做到全员参与。同时,注重利用校外资源,聘请省、市专家及学校骨干教师,成立了 “教师培训”、“校本研究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专家指导小组。建立了以汉江钢铁集团、朱氏电器、高力制衣、陕西长征运输集团等企业和社区为主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4、教学管理:严格按照陕西省新课程课时规定,开足课程,合理安排学校课程计划。能根据陕西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制定本校的实验工作方案与课程方案,严格按照新课程文件精神进行行政管理,教研科研、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

5、教学实施:严格按照《陕西省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和《陕西省新课程工作方案》制定我校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程,科学制定课表。教导处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多级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感知。制定选课指导手册,多渠道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多渠道获得知识。《汉中教研》对我校新课改作了专题报道,省教育厅、省教科所两次组织专家组来我校进行调研,市内6所学校来校学习、交流。我校网站创建了“新课改教研通讯”专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改工作。

(1)做好学生家长的宣传工作。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召开学生家长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营造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

(2)做好高一新生的培训工作。重视对学生进行新课程的培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使高一新生了解、认识高中新课程,在思想和行动上逐步进入新课程。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习方法上的转轨,走好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的第一步。

二、新课程背景下师资培训与教研

学校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加强制度保障和组织管理,为教师提供校内、校际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并积极推动校本教研,努力达到以科研促教研,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保证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实施。

1、参加各级培训:制定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注重培训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构建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学校精心组织全体高一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县级的各类高中新课程培训。要求全体教师结合培训体会,认真领会课改精神,交流心得,转变理念、提高认识。有3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7位教师赴海南、广东、西安、渭南、宝鸡等地参观学习,86位教师参加了汉中市新课改培训,112位教师参加了远程教育培训。形成了“外出学习培训”、“网上远程培训”、“校内岗位培训”的多层次培训机制。

2、开展校本培训:大力发展校本培训,通过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元化的培训,教师观念和行为发生了转变,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组织校本教研:制定学校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等,围绕课程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务处组织高一年级广泛开展教学研讨课活动,本学年高一年级共进行省市县校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展示课”63节。

4、重视课题研究:学校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科研奖励制度,营造了科研氛围。通过培训和研究,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的难点重点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研究。现参与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5个,市县级课题16个。

三、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有益探索及工作亮点

1、新课程教学评价

学校注重改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全方位、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多方面。

2、“问题即课题”

“以教育、教学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学实验,以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是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学校针对新课改成立了教科研处,以课题研究引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现已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开展了24个课题研究。

3、新课程教学反思

学校教务处、教科研处每月组织一次专题会议,研讨新课程教学情况。先由教科研处拟定思考题,教师预先思考,会上交流,会后总结。各科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由最初的每周一篇到现在的每节一篇,使教师能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4、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制度建设

学校建立集体备课和周教研活动制度,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发挥集体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改革课堂教学,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① 要求集体备课突出研究风气,增强实效性。要研教研学,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体备课务必须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② 发挥教研组作用,集集体之智慧,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教研活动要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写好教学随笔及教学反思。

③ 鼓励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倡导教师之间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长。在加强同学科教师交流的同时,特别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文、理相通,相互借鉴。

5、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综合各种各类资源,特色办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抓好第二课堂和社团组织,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抓特长:每周一、周四第七节为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参与率达80%以上。抓重点: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一组、一站”(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广播站),参与率25%。抓提高:通过举办演讲比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抓实践:学校与汉江钢铁集团、消防队、天荡派出所、边寨村等单位和社区开展“手拉手”活动,到校外实践、采访,到敬老院义务劳动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抓激励:学校把握各项指标评价学生,倡导学生张扬个性,促进和谐发展。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在2007年的“国庆文艺汇演” 和2008年“元旦文艺汇演”中,我校学生两次获得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汉中市文艺调演。我校体育代表队参加汉中市中学生运动会,囊括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并取得4金6银的骄人战绩。在“5.12”汶川大地震期间,同学们积极动手,搭建防震棚、活动教室,自制防震报警设施,收集资料在校内外广泛宣传防震知识,自办防震减灾板报,使我校的防震、教学工作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6、建立学生档案 做好学分认定

认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及时整理、展示、评比、总结。我们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等,与考试测查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树立了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培养了积极观察、经常反思、勤于总结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分认定工作是我们从未涉及的新课题,作为省级课改样本学校我们尤感重任在肩。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了我校《学分认定实施方案》。给每个学生印制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旨在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平时测验及模块考试等全程跟踪并给以综合性评价:学习过程(40%)--其中学生课堂表现占20%、作业完成质量占20%(以上两项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确定);平时检测、练习占10%、模块考试占50%。在此基础上又印制了《高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认定表》和《高中学生模块修习学分(补考)认定表》,使学分认定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能本着客观、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在第一学年的四个学段各模块学习结束后,学分认定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扎实、充分,实行和操作起来便有矩可循、有条不紊,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纠纷。随着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尝试吸收一定数量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学分认定活动。

学分认定的有序实施,不仅浓厚了学风,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怎样评价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学会了理解和宽容,懂得了尊重和自尊。使班级更加团结,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同学相处更加和睦,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5.12”当天,接到学校地震警报迅速撤离教学楼的通知后,高一⑧班立即有4名男生不顾自身安危,同时冲到本班腿有残疾的李向阳同学的桌前,将李向阳同学迅速的由六楼教室轮换背到操场;高一⑿王涛、赵江波等同学在撤离过程中,发现楼梯拐角处有一胆小学生两腿发软不能前行,他们立即将他抬到安全地带„„由于全校师生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在“5.12”及以后的历次余震中,同学们都能迅速安全撤离,没有一人伤亡。中央电视台于2008年6月5日专程来我校对学生防震避险紧急疏散演练进行了现场直播。

7、开足开齐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按照课程标准,我们在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的同时,始终坚持四个原则:适宜于课改的推进,适应于社会的需要,适合于学校的实际,适用于质量的提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结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对部分学科大胆地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确保各学科课程的顺利开展:我们在2007年7月就选聘了两位专职通用技术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外出学习取经。同时聘请汉江钢铁集团的工程师、朱氏电器的维修技师、高力制衣的设计师为我校的客座教师,突出体现该学科的实用性、技术性和趣味性,并将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了工厂、社区、车间;为解决生物课师资紧缺的矛盾,我们采取分散和集中并用的排课方式:在2008年6月前,安排生物课两周3节(已达到师资的极限),在6月份高考结束后,立即利用高三教师进行补充,安排每周3节,以保证授课课时数达到规定标准;为解决专用教室的不足(如音乐室、美术室),我们对音乐和美术采取大小课制(单班上课与合班上课并存);为体现狠抓基础和发展特长并举,我们对体育课采取行政班和走读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基本技能按行政班授课,特长训练按走读班授课„„这些灵活多样的课程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我校现有师资的紧缺,又弥补了学校教学场地、设施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们在继续扩大与汉江钢铁集团(机械制造与加工)、朱氏电器(电器使用与维修)、高力制衣(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企业合作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选课志愿,又与陕西长征运输集团勉县公司、勉县农技站、黑潭沟茶场达成协议,在2008—2009学年新增汽车驾驶与维修、经济花、果的栽培与养护、茶叶种植加工、中国茶文化与陕南名茶等多种实用技术和地域文化的选修课开设,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教育资源,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课改工作的一个瓶颈,操作难度较大,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家长对新课程认识理解不够,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

3、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尚待提高。

我们将以教研组为单位,准备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争取每个学科,每个备课组都有一门校本课程,这样学生在选修课方面将有大的选择空间,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条件。

4、实施新课程时因我校的生源素质较差,学习方法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很大的挑战。加之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于初、高中衔接提出更高的要求。

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评价问题,针对我校的生源实际,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终结性评价——省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我们将组织科任教师密切关注,专题研究,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力争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对下阶段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有制度保证

高中教育有毕业和升学的任务,那么学生应该如何选科?怎样做才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高中毕业会考或学业水平测试怎么要求?高考方案与课改有什么关系?因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早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以解答学校和教师心中的疑问。

2、教学设施配套。

教学硬件设施配套的问题应尽可能解决,如专用教室、实验器材、活动场地、图书资源等等。否则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可能是纸上谈兵。

3、强化新课程培训。

希望省、市主管部门多组织新课程培训,学校将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的新课程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和落实校本培训。通过岗位培训,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走近新课改,我们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大,教学研究还要更加深入。我们将借助陕西省课改样本学校这个平台,不断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式,让学生和新课程同行,让教师与新课程同行,进一步促进我校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确保全省普通高中从2010年秋季起始年级开始,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立足实际,借鉴先期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市区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莲山课 件 >认真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建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校为本、区域联片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课程资源交流平台;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制定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工作重点。

(一)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全体高中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人员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要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州级、县市区级培训和校本级培训。要优化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部门资源,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等手段,加快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逐步形成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中的现代化教研培训网络,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统筹协调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配合学校为新课程实验提供资源保障。各级教育部门要与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并实施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规划,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要联合高校、教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形成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省教育厅要采取分区域、分类指导方法,加强对实验教材选用的指导与管理,统筹安排全省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

(四)推进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验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建立符合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五)提高新课程实验的指导与管理水平。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实验新课程。要因地制宜地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课程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保障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要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使学分管理成为体现学生学业发展过程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课程有效实施的专业咨询、指导和研修机制。

(六)加大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实验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要建立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制度,重点在制度建设、课程开设、课程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师资建设、设备配置、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积累成功经验。

(七)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省教育厅要组织力量对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高校招生及考试制度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制定《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要求与方向,努力形成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须报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备案后公布施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配套政策。各市州及县市区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机制,全面组织和协调宣传、编办、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力量,在舆论宣传、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条件改善、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要制定出台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相适应的教师编制、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设施装备等配套政策。同时,要成立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对新课程实验的决策、实施、监控提供咨询和科研支持,对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市州及县市区要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特色化、多样化建设,<莲山课 件 >切实加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投入力度,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实行适当的政策倾斜。省财政在2010年至2013年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师资培训、地方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示范实验基地建设、课改样本校建设、经验交流与推广等各项工作。各市州及县市区也要根据实际,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资源开发、跟进培训、专项研究、设施装备等,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校本教研,促进专业发展。各级教育部门要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校本教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学校和教师教研活动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和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要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形成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使新课程实验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研组(学科组)建设,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鼓励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政府督导部门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纳入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普通高中学校督导评估范围,完善督导评估方案。要组织开展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专项检查和阶段评估,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积极、稳妥、有序进行。

(五)加强专业指导,提高工作实效。省内各有关高校要积极进行教师、师范生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相适应,为普通高中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师资。鼓励和支持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为基础教育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人才。要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全高素质学科教研人员,明确新时期教研员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教研机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教研机构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组织力量深入教学第一线,切实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六)加强区域交流,总结推广经验。要以省及市级示范性高中或样本校为基地组建区域协作体,充分挖掘区域内教研机构与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要探索建立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加强教师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咨询答疑、在线研讨等活动,展示精品课程,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传播先进经验,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要根据新课程实验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促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设宣传专栏等形式,向社会介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宣传新课程改革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社会氛围,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实施。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

四川邻水九龙中学

四川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10年下半年在我省全面推行,这无疑为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历史的契机和发展机遇;也在中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征程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了高中新课改给我校带来的既是也是机遇,更是挑战,是充满探索、艰难曲折和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我校作为一所西部农村中学,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坚决贯切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严格执行新课改理念,健全学校课改领导机构,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狠抓新课堂改革的落实,认真组织高一全体教师进行课改实验,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在县级教育各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新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确立学校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要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学校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吸取教训,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九中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制定学校新课程改革目标: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等“多样化”生存方式的社会,要求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是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复合型人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围绕着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人的培养目标的。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为此我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有四个:

1、构建富有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打造高效益的课堂,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全面、适应课改要求的师资队伍,为新课改提供支撑。

4、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我校推进课堂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方案 为课改实验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为了全面推进学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以冯春梅校长为“课改第一负责人”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和具体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课程研究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各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明确分工和职责,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程度地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组织好对实验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撰写方案、计划、总结。

为了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迈得更为扎实,学校于2010-2011年先后制定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高中新课程排课方案》 《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高中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方案》《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方案》 《高中学习方法介绍》等,这些方案的出台使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建立完善学校教育培训体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锻造一支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优秀教师团队是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学校通过完善机制、开展校本培训、引导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等措施,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评价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激励机制——让每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即将专家请进校园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同时每学期派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培训,让老师们接触学术界最前沿的理论与成果,把握课改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精神,自领导到教师,全员行动,参加省新课改教育理论通识培训、教材培训等。在这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影响下,九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高级教师68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教学能手17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符合课改要求、适应九中特色的师资队伍。

(三)重视课改宣传 探讨教改热点,占领舆论阵地。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熟悉、了解并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当中来,我校分发《告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议,向广大新高一学生家长们介绍高中新课程改革,宣传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普及理论学习和探讨教改热点为目标,及时报道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每学期末发放《九中家校联系书》,让学生、家长、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布置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发展能力。通过在校园悬挂高中新课程宣传横幅:纳新吐故,辩证解读课程标准;扬优弃弊,理智改善教学行为。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创造了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四)认真进行模块学分认定 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新课程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行,学校成立九龙中学学分认定委员会,建立《九龙中学学分管理和认定办法》,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并等级评定,建立《九龙中学学生素质发展手册》,评定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最终登记评定合格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学生的最终成绩与学分由教务处统一批量导入学生“阳光档案系统”。

(五)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各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以“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课堂测评”等活动为基本形式,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问-学-论-练”四段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师生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此,我校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了严格要求。首先,教研组必须推行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同时编制好学生各科的学习案,保证课堂教学有充足的资源。其次,必须组织建立各学科课堂教学标准,并且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上课,教学环节应当具备,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小组学习模式,重视课堂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不断提高课堂效率,逐渐形成我校特色的“问-学-论-练”四段教学模式。再次,我校还每学期定时展开新课堂赛课活动,如示范课,新教师学习课等,构建《九龙中学新课堂体系下的评价标准》,实施“改造课堂行动方案”,打造特色课堂,让有一定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不仅符合课改理念,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造名师,加快我校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学校课改氛围。

(六)建立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展开社团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锻造、自创社团、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以文体活动为主的各类社团十几个,包括篮球、田径、音乐、舞蹈、信息技术、科技制作、书画等方面内容。它们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学生的活动类课程。在评价中学校规定凡参加科技创意类活动的学生,都将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如果在比赛中获奖,则填写《奖励加分登记表》,经学分认定委员会核实后,酌情加分。通过参加课外社团实践活动,推动学校新课程教育的良性发展,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批批特长生不断涌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加强对外考察学习交流,积极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把我校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我校自去年以来,先后派出学校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到江西、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借鉴这些地区课改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夏校长带队到青岛学习,回来后积极整理资料,做汇报,推广考察成果,进行针对性的赛课活动,极大的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还有王良玉校长到河南永威中学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回来后在我校初中大力推行,举办初中教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赛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新课改研讨会,赛课活动,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先后有多位教师参加市、县等各级赛课比赛并获奖。如语文组冯永芳老师参加广安市高中组赛课比赛,荣获市级一等奖。

(八)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编制校本课程。

如我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历史组的《三国与人生》、《川东文化》;语文组的《阅读习惯的培养》;生物组的《探索生命的奥秘》;数学组的《数字与生活》;政治组的《领袖气质探究》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对国家课程的延伸与拓展,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我校学生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选择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校新课改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我校高一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在实施小组学习时,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亲历各组,分别给予有效指导、点拨,使各组学习效果、质量得到保证。例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直接指导点拨学生的时间长达90%。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的阵地,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奴隶,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出凸现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们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初步得到体现,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采用齐读、默读、展示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反复思考文本的意义,探索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例如,在《搭支架》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支架,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有效提高了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新课程评价意识得到真实体现

从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话语和行为来看,超过90%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烂、过露的教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具体在评价话语表现以下三点:一是由强调统一的压制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话语;二是由强调单一的封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话语;三是由缺乏理性的独断性教学评价话语转变为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话语。

(三)问题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问题意识,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体现分为三类:一是课堂内学生生成问题,如历史教师在上《罗斯福新政》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是教师课前生成问题,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回应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在《永恒的眼睛》中事先设置问题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思考、想象,激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课前学生生成问题,课堂解决问题,课内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如语文教师在上《乡愁》这篇语文课时,课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课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生成问题,问题分三个模块,即“知识园”、“我知道”、“考一考”。学生以小组合作展示的形式解决问题,教师是真正的指导者、评价者。这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新课程试验的机遇,大力采用、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使学生在科技的氛围中提高科技素养。大多数学科加快了把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进程,总结了有关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运用的经验和规律;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加速器的作用,是建构整体优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情境意识普遍得到广泛体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情境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如《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首先以“乌鸦”的故事引入,渲染了与课程内容一致的教学氛围。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投影仪,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基本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如教师在上《我总会和您在一起的》时,用媒体播放惊心动魄的故事片段和图片,立刻把学生引向课程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课程试验也会影响和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三年的新课程试验,使广大教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改善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了新课程试验的进展,使高中教学改革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2.教学基本能力不断提高。驾驭课程教材能力是搞好试验的基础。通过抓好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基本掌握了新课程。如对新大纲,一要做到正确理解课标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二要对课标的重点内容要用“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理解和把握,进而会运用新大纲的要求和精神理解教材、指导教学,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对新教材,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要做到深刻理解教材,正确分析教材和科学处理教材,使之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通过一年的新课程试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设计的能力、评价与总结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变化,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科研意识普遍加强。课改促科研,推动了群众性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教研成果颇丰。一年来,学校共收到各级发表或交流论文100余篇,获奖论文20多篇,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个人,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学校课改工作的发展。

4.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教学骨干队伍。抓住新课程试验的机遇,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如今,涌现了一批不同年龄层次在全市、县知名的骨干教师。共有10多名教师做过县级研究课,多名教师在市、县级评比活动中获奖,涌现出的学科教学骨干队伍在我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1.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随着课改的进行,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学科教学注重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校高2013级学生的学科能力,如语文的写作能力、英语的听说能力比往届学生要强。二是理科更加重视实验,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高中开设活动课、劳技课,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增强。三是各学科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增加研究性学习内容,地理、生物、美术等学科开展研究性课题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概括,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课改,广大学生的自学、自思、自强、自律的良好习惯和品质进一步形成。

3.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试验开始,不少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会受影响,对新课程试验心存疑虑。测试表明,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认真进行试验,学习成绩是可以保持稳定的,教学质量不会降低。

4.学生的艺术素养有所提高。按新课程计划开设了艺术课程,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反映,过去欣赏音乐,只不过是官能欣赏,满足于悦耳罢了,现在知道,还应从音乐要素、音乐风格、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等角度来欣赏,达到理智的欣赏,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这种艺术欣赏价值的变化,说明高中生的艺术修养正在逐步提高。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新高中课程试验三年来所取得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坚持把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试验的核心,也是课改的方向。

2.坚持把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工作贯穿于试验的全过程。认真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搞好新课程试验的重要前提。3.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水平的工作贯穿于试验工作的全过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搞好试验工作的关键。4.坚持加强教学管理,把管理和教研相结合贯穿于试教全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是搞好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思想和观念还相对滞后,当前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确立,已经形成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尚未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尚有差距,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尚不规范,个别学校教学设置较为落后;新课程还要不断改进;课改和考改互相配套、促进,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二)基本策略

1.以“三个代表”思想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实质,继续坚持课程改革,积极推广课改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进一步树立课程新理念。要用大课程观,并结合我市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向,充分研究和理解经修订的新课程计划、新大纲及新教材,为在扩大试验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3.继续搞好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试教骨干教师的作用。

4.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加强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新课程试验的质量。重点研究专题有:大力开发地方和学校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继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5.进一步完善以研究、指导和管理课程改革为主要职能的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回归教育的本质,顺应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时期,九龙中学将一如既往,坚持深化素质教育不动摇、坚持提高教学效益不动摇、坚持发展办学特色不动摇、坚持打造农村教育品牌不动摇,在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中继承和创新,在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中探索与进取,努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宽松

和谐的环境,为邻水县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

(讨论稿)

根据省厅和市局的部署,2009年秋季我校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工作。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的全方位变革。推动这场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成效,不仅需要全校广大师生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也有赖于广大家长、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做好宣传工作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面向多元群体,整合多方力量,拓宽宣传渠道,为我校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目标

(一)统一全校教师思想。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充分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使之自觉充当课改的宣传者、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二)提高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度,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宣传和交流,引导家长了解课改、感受课改、走近课改,达到认识、理解、支持课改的目的。

(三)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加强宣传和联系,征集建议,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利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具体实施

(一)思想重视,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高中课改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视宣传工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确定成立课改办公室,并落实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建立由教务处、课改办、政教处、艺术组等组成的宣传队伍,明确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努力争取通过各种渠道向师生、家长、社会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引导师生、家长、社会各界了解高中课改,明确高中课改的意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共识,为我校高中课改的实施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培训先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每年7至9月,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熟悉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以突破和更新。组织全体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参加省、市、县、校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做到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采取主体参与、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确保全体教师均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广泛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宣传网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及时、准确、通俗易懂地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新课程,实现校内外宣传同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同步,学校教育行为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步。

1、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宣传教育。在校门悬挂条幅、校内设置展板专栏等形式,结合每个月宣传教育的主题,不断改变宣传内容,将整个校园布置成为对社会公众进行新课程宣传教育的大课堂。

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在建)、校园广播台、校报专刊。我们将通过校园网站、广播台、校刊,报道我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工作和进展情况,形成立体式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发出我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声音。

3、让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一些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可邀请社会人士参与,一些课程可以聘请社会杰出人士担任教职员,一些报告的主讲人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尤其要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施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让社会各界在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举办家长培训。拟召开两次家长会,第一次在每年的10月份上旬召开,主要议题是课程改革的通识教育;第二次在每年的12月底召开,主要议题是学生选课问题。此外,我们还将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及不定期进行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交流,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5、发放宣传教育资料。在寄发高一新生录取通知的同时,向每一位高一新生家长寄发《致高一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详细介绍课改实施,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化解家长的担心和疑虑。除此以外,我们将发放给学生及家长的宣传资料主要有《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指导手册》。我们要求学生将发放到他们手中的资料等都要带回家和家长一起阅读,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让家长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6、设立家长接待周。在第一学期,我们将设立家长接待周和新课程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课堂,零距离接触我们的课程改革实验,并回答家长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7、通热线电话。在整个学年,我们将定期开通热线电话,组织老师接听,回答家长或社会人士有关课程改革的质询。

8、鼓励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学校的课程决策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学生选课和课程评价等更是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学生家长课程资源的作用,让家长来参与学生新课程教育,引导家长在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支持新课程实施。

9、在高一新生入学训练期间,由课改办、年级主任及班主任结合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课改宣传,做好迎接新学年、新学期、新课改的准备。

10、搞好开学教育,第一次升旗活动,第一次校会,第一次班会,各科任教师的第一节课,由校领导、年级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负责对全体学生进行课改的动员和宣传。

(四)积累经验,交流推广,持之以恒。

高中新课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宣传工作任务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要积累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组织课改经验交流,持之以恒加强学习宣传。我校将利用《雷店高中校报》,每半年结集出版新课改中教师们撰写的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等,给实验教师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机会,并表彰课改实验工作的先进学科、年级,先进个人。推广好的做法,推进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社会各界和家长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多种形式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当然,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对社会各界和家长进行新课程宣传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以事实说话,用成功的课程改革回报社会各界。因此,我们全体教职员工要认认真真制订好每一个实施方案,切切实实安排好每一个工作环节,仔仔细细落实好每一个教学步骤,紧张而有秩序,谨慎而有作为,从而把学校推进成灿烂的阳光地带,让新苗茁壮成长,把学校打造成学生昂首起飞的平台,让年轻的学子从这里展翅高飞,以此作为对社会各界和家长进行宣传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总结报告

新会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科组

我校从2001年开始,在初、高中各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就更加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按省的有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课,在这几年中,信息技术课的管理得到加强,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一、加强校本教研,重视质量监控

1.组建实验研究小组。组建科组、备课组二级新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形成教研网络系统,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2.搞好师资培训,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召开新课程计划和新大纲、新教材培训会,举办研究课、观摩课及评价活动等。通过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抓好教师对新大纲、新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环节,达到转变教育思想,由“三个不适应”(对实施新课程的观念不适应、把握不适应、方法不适应)到“三个适应”,树立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驾驭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价和总结教学的能力。

3.加强教学专题研究。抓住试验过程中的重点课题,如新课程的使用和评价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4.监控质量。从宏观上研究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秀课例比赛和编题比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实际进行模块教学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高一实验了科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粤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两本教材。总体感觉两本教材一是内容太杂,整本教材重点内容不突出,学生学下来感觉什么东西都没学到,教师教起来也没有成功感;二是过于侧重文字化的东西,课本好像文科教材,实用的技术内容太少,而且教材中还有多处较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对中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考虑得也不够。我们的改进措施是结合课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技术中渗透素养,突出技术。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市招生,既有实验班、又有普通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主要是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同学虽学过信息技术,但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教学方式上我校是传统集体备课,目标达成度高,每课都有课堂任务文件,并自建学习用网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任务文件、素材、教学指导和学习范例,为学生相互交流信息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平台。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一 课时是我校“老传统”,老师如果讲得多、细的话,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习,老师如果讲得少、操作简单的话,学生又不明白,而且到下一周上课时,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只能通过完善网络服务,完善学生机器软件,完善教学方法上动脑筋。对于知识性、理论性、常识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以Word形式填写知识要点并上交;而操作性、技巧性强的内容,我们以作品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上交,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教学设备上,机房除了教师机外,均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为机房提供保障服务。充分利用校园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子教室软件用远志多媒体教学平台,能有效操控学生机器,学生机都带有硬盘保护,秩序井然。

在高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计算机品牌机与组装机的比较,Photoshop学习之旅,病毒的防与治,电子竞技的利与弊,家用电脑配置方案,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都觉得课标是最大的权威,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也是最大权威,本模块我校试验了粤教版的教材。老师实施课程的时候,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造成了课堂的内容与课本某些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又由于虽然现在有个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但信息技术课目前而言还摆脱不了“次科”的境地,作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再三强调也于事无补,班主任等老师与家长也“私下”对信息老师要求:课外时间不要安排信息科的作业。

而且网络技术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门比较“伤脑”的科目,中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够成熟,实施起来就更加举步唯艰了。实际教学的解决方法:

1、尽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条理的组织;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建立起课堂网站主页,并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访问;

3、实验课内容则通过模拟演示与老师示范为主进行讲授,如组网中双绞线、水晶头制作与网卡安装等,则采用老师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知道制作过程,再结合教学视频演示,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晶头,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简单的组网方法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实验了粤教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以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教材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如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5种常用的方法,声音的采集提供了4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选择其中某种方法 2 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集方法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校具有良好设备条件,基本可满足本模块的实验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的处理,需掌握大量的软件工具,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周一课时,平时缺少上机练习,很难满足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工具的学习应有主次之分,教材应以

一、两个软件为重点,贯穿全书,以点带面。

(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人们目前普遍都有一个共识: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依附到一定的具体的领域方面的应用才能真正的体现信息技术价值。所以信息技术自然而然的被指望用于改进其它学科教学的新工具之一,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课例评比都是以“应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简单的要求制定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我觉得这是非常教条的做法,因为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最客观的标准应该是本节课内容是否被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学以致用了,而不是以某一种是否被应用了做为标准。

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它们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比较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本学科的互补优势在哪,这才是最根本的。

我校在一些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整合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数学课程内容,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就非常紧密,只是中学数学目前对算法的要求较低,学习算法时,不上机似乎也影响不大。信息技术可以是教师教的工具、可以是学生学的工具、也可以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已被广泛认同,但对后两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科组教师2004年以来撰写了以下教学论文:《在高一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探讨》,《浅谈高中IT教材处理的几点原则》,《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程序设计课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教学模式》,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在《广东教育》(综合版)发表。

三、形成发展性管理的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我们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缴交及考勤等方面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再加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出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等级考试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只要练习一下模拟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加大难度很有必要,甚至要提高等级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而且至今为止,下一届学生等级考试的方案仍未出台,希望能发挥等级考试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中学的地位。科组教师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开发在线评价系统,开展小组互评的实验,并积极撰写论文,其中《利用校园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在2006年在《广东教育》(教研版)第6期上发表。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与积累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它应该满足教师自由存放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满足资源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利用方面的可比性与可改进性,与方便教师之间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且这一点对于其它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且想方设法让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是达到共享、互补,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积件(即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完整课件,如动画演示、视频、网络程序以及文档介绍等)、科技小论文、时事新科技报告等。我们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以备课组为依托,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全部放到校园网,实现高度共享。

由于新课标实施至今,信息技术教师除上课外,还要参与机器维护及处理日常与计算机相关的事务。但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思考、收集、制作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网络技术应用课有些内容是相当抽象的,如二进制、IP地址与掩码和计算机网络了网划分的关系,域名与域名系统,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如果不借助科学、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演示再结合讲解与实验,恐怕想学好这些基础是比较费劲的事。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我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在教师中开展宣传,布置各备课组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本学期,高二级开设校本课程《算法的实现》,由高二学生自主选修。

五、课程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能力能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我校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做好“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的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抓骨干,以点带面。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科组中有广东省中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高中新课标培训主讲教师。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同时,落实师徒制,做好传、帮、带,促进一批教师的成熟。

3、抓示范,共同发展。加强各类学校的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到其他兄弟中学进行听课学习。

4、抓活动,提高效益。教师培训工作要抓落实就离不开培训活动,在新课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一方面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多种渠道自觉进行自我培训。由于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素质。(2)一般活动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备课组、科组研究活动,开展随堂课、示范课等听课、评课活动。结合这些活动,积极推荐实验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论文竞赛和课件(积件)制作比赛活动。(3)学习、运用、总结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学,实现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动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加强小组、个人经验的总结,写出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在应试教育尚未彻底退出教育舞台,面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要求,科学地评估教师新课程实验工作,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着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校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不但观其言,更要观其行。评价中,不但要关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首创性,更要注重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新知识特别重要,我们在科组在努力实践校本教研的构想,把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团队。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非零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非常大,这给我们开展教学带来困难。我们希望,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逐步缩小与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差距。信息技术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扎根于实践,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其基础,教材的编写要渗透基本功的训练,明确对学生上机实践的具体要求,要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技术,提高素养。部分学生上了高中,键盘的操作还非常陌生,导致各种各样的操作效率低下,影响学习的效果,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的操作技能,如指法练习,汉字输入不能丢掉,这些都是学生享用终生的。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我们要从计算机教育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削弱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的学习。当然,我校的教学设备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某些模块的要求,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的科研力度也还有待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教学交流较少。总之,我们会跟着新课标一起成长。

下载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高中新课程实验,对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开拓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教育科研,都是崭新和具有前瞻......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化隆县民族中学 为了事实求是地反映我校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情况,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兹对我......

    高中美术07-6-6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

    关于开展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的通知 各高中美术教师: 我市普通高中首轮美术新课程实验历时三年,即将结束。各区教研部门、美术学科教研会和各普通高中学校在美术学科......

    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考察材料[优秀范文5篇]

    200x年秋季,我省将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校作为黑龙江省示范性高中,*基础教育的排头兵,对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程实验高度重视,制定出*实验中学新课程实验整体方案,成立......

    新课程实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年级新课程实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张生安 2011-09-04 我于2010年7月28日-----8月8日参加甘肃省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培计划”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成绩优秀。又于201......

    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新课程实验在我校已实行了一年,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

    新课程实验总结

    新课程实验总结——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课堂教学观音寺镇王行庄小学二00九年七月新课程实验总结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

    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精选多篇)

    高中新课程实验信息技术阶段性总结报告 我们信息技术科组是一个特殊教研组,即承担本组的教学内容,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又要参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师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