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小班化历史与社会教学小见
初中小班化历史与社会教学小见
------------------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历社与社会
备课
课堂教学
作业
摘要: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是我国教育改革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大班教学走向小班教
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我在教学的备课、课堂教学以及作业检查评改三个环节里进
行了一系列尝试与调整。
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是我国教育改革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大班教学走向小班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调整。
初中历社与社会小班化教学中,备课尤其显得重要。对于教师而言,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上好课,一定要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在小班化情况下,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处处为学生着想,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德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此外,在备课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备《游历华夏》时,我给普通班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能够选择合适的路线,收集相关的资料,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给实验班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班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小班里,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动频率,活动空间大大增加,时间更充裕,使得每个学生情绪高昂,都能尽情发挥,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互相质疑对答,每次活动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是实验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求胜心切,有疑敢质,有问敢提,愿意乐于参与,主动参与性极强。一改过去历社与社会课教师满堂灌,枯燥乏味,学生兴趣索然的情况。如在讲《东西部差异》这一框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台商老板欲在内地投资,因不了解内地具体情况,不知道该到东部投资还是去西部投资。让三个学生做为台商的参谋组,余下同学分为两组,分别做为东部代表团和西部代表团,两个代表团的任务是游说台商来自己区域投资。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体现自己代表地区优势和对方地区劣势的相关资料做为论据证明自己的优势,展开了激烈了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乐在其中,抢着发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团队配合也十分到位,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相关知识点掌握透彻,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业是教学情况的反馈,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检查学生有没有完成指定的作业,有哪些明显的缺点和错误,对哪些知识点掌握还不够,主观题用词是否精确,以及作业是否整洁。在检查中,对于完成很好的同学给与适当的表扬,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应了解和分析原因,必要时给与适当的批评。对于班上的后进生,如果经常注意他们的作业看他们是否每天完成,是否做对,那就能够促使他们更努力做到独立地比较正确的完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再配合个别辅导等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便有可能使他们逐步跟上全班的步伐。检查还能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订正后,教师第二次检查到该本作业,必须认真检查订正的情况。如果订正后仍有错误或根本没有订正的,教师应及时予以批评。在检查中要多关心,照顾成绩较落后的,成绩不稳定的,有几次未完成作业的,以及请假缺课的学生。看他们是否赶得上。因为落后往往是逐渐积累而成的。一次,二次落后,就可能形成长期落后,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为了充分发挥独立作业应起的作用,使学生每做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收获,教师在处理学生作业中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评讲。学生的日常作业经教师批改后也给与等级成绩评定。有时还可以加上简短的评语。主要是肯定成绩。如果应做的作业未全部做完,或本子写得不整洁,或上次作业未订正,就酌情降低成绩等等。并指明缺点,提出明确要求。批改中发现好的解法特别是创造性的解法,要在课内公开提出并进行表扬,必要时在教室内开辟专栏公布,以示推广。第一次批改,必须作好记录,记下错在哪里?哪些人错?发现的问题如果是比较普通的,就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教师如认为必要,还可以再布置一些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去做,以期加深印象,避免重犯。有些问题材是教师在讲课时预料到的,还有些问题是由于疏忽而发生的错误,它们恰恰说明对于订正或批改过的作业经常进行总结性的讲
评的重要性。处理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可以各种各样,没有一定的模式,方向。无论用何种方法,只要能使学生从作业中得到收获,便可取而用之。
小班化教学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文张利红)
本***0000
文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的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依据、建立小组和合作学习的操作等方面对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初探和思考。
合作学习小班化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在中外教育史上都可以发现其生动的实践案例。《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强调学生之间的彼此切磋和相互交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加以要求与提倡,自有其必要性。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模式。
“小班化教育”:所谓的“小班化教育”就是一种班额数(class size)较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宗旨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就是在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与能力特点,把合作的观念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小班化教育”给予“合作学习”实施以物质条件,而合作学习则赋予“小班化教育”这个载体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以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团体动力学原理”:团体动力学(Gorup dynmaics)认为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中的。例如:一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作出某种反应在这样做的同时,这个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置身于同伴群体之中,受着这一个群体中同伴的共同情感、态度和相互关系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少年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关系作用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教育公平理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里指的平等,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要求,而是要有针对地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由于小班化的班级人数不多,可以将这种平等变为现实。
3.1合理分工,选配组长
科学搭配、合理分组是搞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主角,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受益者。生活在其中,就要关心集体、关心同伴,别学习主动、积极发言的学生不要“垄断”发言,要帮助学困生创造多思考、多发言的机会。选配组长,老师也不要包办代替,应让组员自己选举产生,一个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担任不同的组长。设立“发言组长”(有人发言时,负责组织其他同学仔细聆听)、“记录组长”(别人发言时,负责把主要内容记录下来)“、“纪律组长”(个别学生开小差,负责及时指正)等,只有这样合理分工,每个成员才有强烈责任感,才能把合作学习进行下去。
3.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
合作必有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时,不要轻易否定其他人的看法,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再进人更大范围的讨论,这样会营造一种探究学习的浓厚氛围,也能鼓励学生勇敢发表看法。教师要深人课堂,时时监控,参与学生讨论,并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学习习惯。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
3.3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虽然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并不是说课课都采用合作学习。因此要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要千篇一律,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彩多样,如何将内容选准选精,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课程改革实践告诉我们,选择合作学习形式,内容应遵循三点:一是模式化。即在以前教师的训练下,对学习某方面知识形成了较固定的模式,学生能按此模式逐一解决。如:跟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教多的课程内容,学生较为熟悉,可以认真的设置教学模式。二是认知基础连续性。布鲁姆的学习变量法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基础对学习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教学中需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的疑问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三是可协作性。在知识解答后疑问就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如:典故,与中学生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社会现象,就需设置情景分工合作,利于学生接受
1.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D.三角贸易 2.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出自文艺复兴时期哪位著名画家?()A.但丁
B.哥白尼
C.凡•高
D.达•芬奇 3.“„„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以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的海地„„在内。”留下这段遗言的航海家应该是()A.达•伽马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
4.文艺复兴伊始,有一部文学作品描写了人类战胜邪恶,到达人生真善美境界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故事片,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种种罪恶,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贪婪。这部作品是()A. 《哈姆雷特》
B.《奥赛罗》
C.《神曲》
D.《李尔王》 4.“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把世界连成一体开始于()B A.文艺复兴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英国工业革命 5.16世纪前后,欧洲诞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下事例能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有()B ①新兴资产阶级大力宣传人文精神
②“知识就是力量”观点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③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④16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他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是()A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哥伦布 7.“就在1689年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家„„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国家正式结束。”这个国家应该是()B A.意大利
B.英国
C.西班牙
D.法国 8.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英国议会”、“制约王权”、“君主立宪”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重要法律文件是()A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9.“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对于以上材料的解说不正确的是()C A.该材料摘自《权利法案》
B.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C.体现了孟德斯鸩的“三权分立”学说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0.“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这一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开始于()D A.克伦威尔执政时期
B.查理一世统治时期 C.查理二世统治时期
D.《权利法案》颁布后 11.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这是为了纪念()B全品中考网 A.来克星顿枪声打响
B.《独立宣言》发表 C.萨拉托加战役胜利
D.1787年宪法通过 12.“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全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最终赢得了对立。”——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这段话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中国北伐战争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因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B A.《拿破仑法典》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
14.拿破仑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对欧洲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贡献的是()B A.发动“雾月政变”
B.制定拿破仑法典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远征俄国
世博会是展示科技进步的舞台,也是人类回望历史的平台。
15.1889年,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之际巴黎举办世博会。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A.来克星顿枪声
B.颁布《人权宣言》
C.攻克巴士底狱
D.波士顿倾茶事件
16.1789年发生在法国的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其主要原因是法国大革命 A.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B.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彻底摧毁法国封建制度
D.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
17.有人认为,2010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将成为丰田公司的“滑铁卢”。“滑铁卢”作为失败的代名词,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D A.克伦威尔
B.圣马丁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 18.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1851年,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当时陈列的展品不可能有()D
①珍妮纺纱机
②网络长椅
③火车机车
④汽车
A.①②
全品中考网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世博会的举行,集中反映了某一时期工业化成就,世界上首次举办世博会的时间和国家应该是()C A.16世纪
意大利
B.17世纪
法国
C.19世纪中期
英国
D.20世纪
美国
20.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工业革命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 B.《英国人富尔顿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C.《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工业革命是从珍妮纺纱机的使用开始的》
21.甬台温铁路通车,实现了台州人民的百年夙愿,火车最早的发明者是()
A.瓦特
B.哈格里夫斯
C.史蒂芬孙
D.福特 22.倍受同学们喜爱的NBA球星很多是黑人。历史上与非洲黑人大批来到美洲有关的史实是()B A.光荣革命
B.三角贸易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 2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句话深刻批判的殖民主义的罪恶行为是()B A.建立殖民机构
B.贩卖黑奴
C.发动殖民战争
D.侵吞土地(破仑。
(2010•湖南长沙)1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5.T(2010•福建莆田)23.1639年,英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
23.把《人权宣言》改为《权利法案》(2010•湖北黄石)41.判断分析题:(7分)
华盛顿和拿破仑是世界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讨论两人的共同点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甲: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乙:都是通过发动政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 丙:都为本国制定了一部资产阶级的《民法典》 丁:都将本国建成资产阶 级共和国政体的国家
以上只 有一个正确观点,请你判断谁的观点正确,并指出其他三位同学观点的错误之处。41.甲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乙的观点不符合华盛顿的情况,华盛顿是通过选举成为美国总统的;(2分)丙的观点只符合拿破仑;(2分)丁的观点不符合拿破仑,拿破仑最后建立 的是资产阶级君主制(或军事独裁)政体。(2分)
(2010•江苏盐城)29.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主要代表作是《蒙娜丽莎》。29.B(2010•湖南永州)31.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31.√
(2010•湖南株洲)28.玻利瓦尔因领导拉美独立战争功勋卓著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四、列举题(2010•安徽)13.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航海壮举是___________。(2)新航路开辟(开辟新航路);
(2010•广东广州)18.请举出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四部即可,4分)18.《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答出其中4项即可,4分)
(2010•吉林)1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4分)(1)创作《哈姆雷特》,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家——(2)提出进化论,沉重打击神权统治根基的科学家——(3)提出相对论,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科学家——(4)创作《英雄交响曲》,歌颂资产阶级革命的音乐家—— 12.(1)莎士比亚(1分);(2)达尔文(1分);(3)爱因斯坦(1分);(4)贝多芬(1分)。(2010•吉林长春)16.列举17~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领导人。(5例即可,5分)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法国大革命、罗伯斯庇尔、拿破仑、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5项即可,其他答案正确也可)(5分)
(2010•辽宁营口)21.列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发表的文件。(3分)
21.英国——《权利法案》(1分);法国——《人权宣言》(1分);美国——《独立宣言》(1分)
五、材料分析题
(2010•安徽)15.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是解读历史的标尺。
材料一
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为了珍惜它们,1329年,佛罗伦萨人在城楼上安装了最早的机械钟。全品中考网 ——摘编自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佛罗伦萨人安装机械钟的行为是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中什么思潮的影响?(2分)材料二
过去以天位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2)从材料二看,“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应开始于()(2分)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材料三
1949年10月,有位诗人以一句“时间开始了”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喜悦心情。1978年12月,对于无数中国人来说,“时间又开始了”„„
(3)这位诗人“喜悦的心情”是因什么重大事件产生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怎样的转移促使“时间又开始了”?(4分)
(4)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2分)15.(1)人文主义(2分);(2)D(2分);(3)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分);(4)珍爱时间就是珍爱生命;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好的制度、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必须以经济建设中心、改革开放等。(任答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2分)
(2010•四川宜宾)1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
——莎士比亚
(1)材料一中莎士比亚的名言反映了当时的西欧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的核心主张是什么?(4分)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2)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为了实现其主张,陈独秀等掀起了一场什么重大运动?(3分)材料三:
(3)材料三文章所示的鲜明观点是什么?由这篇文章的发表而引发的大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联系?(5分)11.(1)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2)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3)全国范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10•四川宜宾)1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0~1870年英国煤产量(单位:万吨)年代 1800 1820 1830 1850 1860 1870 产量 1100 1740 2400 4940 8000 11000(1)材料一反映的趋势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动力方面的哪一重大技术进步显著地促进这一趋势的出现?(3分)材料二:(见右图)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此,你有什么认识?(4分)15.(1)英国煤的产量迅速增加;改良蒸汽机。(2)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3)内燃机的发明。煤和石油的大量开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们在利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兴利除弊。(2010•河南)24.(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中期,面对殖民主义的暴行,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斗争结果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维护了民族尊严。这一时期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一般有三种结果:一是民族独立并逐步强大;二是民族独立但社会发展缓慢;三是失败,殖民统治进一步加强。
(1)请仿照示例,完成问题一和问题二。示例:
结果:民族独立但社会发展缓慢。
名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原因:西班牙、葡萄牙实行的封建统治,独立国家确立的社会制度落后。问题一:结果:民族独立并逐步强大。(2分)
名称:
原因:
问题二:结果:失败,殖民统治进一步加强。(2分)
名称:
原因:(2)在这一时期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物,你最敬佩的是谁?请说明理由。(2分)24.(6分)(1)问题一:名称:美国独立战争。(1分)原因:独立后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意思对即可,1分)问题二:名称: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1分)原因:英国殖民者的疯狂镇压;英国殖民者实行分化政策;印度王公贵族的妥协。(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1分)(2)如: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取得民族独立。他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玻利瓦尔:他率领起义军英勇作战,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章西女王:她是印度杰出的女英雄,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英国军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评价只要符合人物特征,一条即可,2分)。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小班化”教学中一些见解的
历史与社会“小班化”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千金中学
熊莺
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是我国教育改革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大班教学走向小班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调整。
初中历史与社会小班化教学中,备课尤其显得重要。对于教师而言,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上好课,一定要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在小班化情况下,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处处为学生着想,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德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此外,在备课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在备《游历华夏》时,我给一般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能够选择合适的路线,收集相关的资料,理解我国区域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给领悟高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班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小班里,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动频率,活动空间大大增加,时间更充裕,使得每个学生情绪高昂,都能尽情发挥,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互相质疑对答,每次活动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求胜心切,有疑敢质,有问敢提,愿意乐于参与,主动参与性极强。一改过去历社与社会课教师满堂灌,枯燥乏味,学生兴趣索然的情况。如在讲《东西部差异》这一框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台商老板欲在内地投资,因不了解内地具体情况,不知道该到东部投资还是去西部投资。让三个学生做为台商的参谋组,余下同学分为两组,分别做为东部代表团和西部代表团,两个代表团的任务是游说台商来自己区域投资。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体现自己代表地区优势和对方地区劣势的相关资料做为论据证明自己的优势,展开了激烈了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乐在其中,抢着发言,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团队配合也十分到位,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相关知识点掌握透彻,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业是教学情况的反馈,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检查学生有没有完成指定的作业,有哪些明显的缺点和错误,对哪些知识点掌握还不够,主观题用词是否精确,以及作业是否整洁。在检查中,对于完成很好的同学给与适当的表扬,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应了解和分析原因,必要时给与适当的批评。对于班上的后进生,如果经常注意他们的作业看他们是否每天完成,是否做对,那就能够促使他们更努力做到独立地比较正确的完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再配合个别辅导等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便有可能使他们逐步跟上全班 的步伐。检查还能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订正后,教师第二次检查到该本作业,必须认真检查订正的情况。如果订正后仍有错误或根本没有订正的,教师应及时予以批评。在检查中要多关心,照顾成绩较落后的,成绩不稳定的,有几次未完成作业的,以及请假缺课的学生。看他们是否赶得上。
无论用何种方法,只要能使学生从作业中得到收获,便可取而用之。
小班化教学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第三篇: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
历史小班化教学反思
朱常林
小班化教学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而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而实行小班化的真正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时间和空间参与,这样增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而教学的主阵地则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达到提高小班化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教学设计(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节和本章节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堂课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章节学习目标、思考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思考题和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如根据课本问题设计一些生活中题目或一些趣味性练习等。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有利与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参与课堂。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指导法、演示法、讨论发和联系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局限性,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目的。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标准,即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师生实际等进行选择;其次要多了解
和熟悉有关的教学方法,交叉或结合的进行。
现代教学媒体进入课堂,它的运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二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三是要对照教师的自身条件。
四、教学组织的设计: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小班化教育中,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五、进行二次教学设计: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我们在研究小班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决不能孤立地看以上五个基本环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时不但要考虑每个设计是否是最好,而且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如何组合成最佳,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第四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感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感悟
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 金英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效教学因此成为当今研究课堂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今年三月底,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定海举行的“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策略研讨会暨农村课改‘携手行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了三节教学活动研究课,分别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生活》、《洋务运动》,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颇有感悟。
一、基于理解教材的目标确定与内化,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的,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首要条件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与否和内化程度如何。
现实中,许多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手中有标,心中无标”,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往往是参考书上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几段文字,备课时加以整合,抄下即可,课堂教学时依然“我行我素”,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师生精力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结果。
如讲授“知识就是力量”一课时,老师按照教参上列出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很多的情境,如印刷史的发展演变、介绍海伦凯勒、张艺谋、肖琴和肖燕云两姐妹的命运,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就是力量。但给人的感觉是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的落实并不十分紧密、有效。笔者认为对教材没有进一步挖掘,过分遵循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教材的编写顺序作为了教学的顺序,没有把教学目标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按我对教材的理解,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不必完全依据教学参考书上所列的条目,可以确定地更简洁明了些:①感受知识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知识是推动变化的巨大力量;②理解学习、教育与获取知识、创造文明生活的关系。教学内容的重心抓住“改变”,着眼于知识的“贡献”,所以课堂上应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不仅举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例子,而且举不同社会时代(如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里知识改变生活的例子,在讨论知识所起的推动作用中感受知识的巨大力量。
课程标准往往是对一单元或一大课而言,在具体到一课时的教学时,我们必须充分解读本节课及本课所在单元的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老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读教材,找出教材的重点、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要“依标施教”,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大胆删减取舍,重组开发,不能以教学参考为中心,甚至有时可以质疑课本的表述,理性、全面地看问题,尽可能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广的领域,而不是片面、狭隘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到位、更科学、更有效。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核心和灵魂,为有效教学而选择、创设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情境都要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展开,都是为这一教学目标而服务。反过来,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
教学情境的激趣性、科学性是指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知识的逻辑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内在感受是愉悦的、轻松的。如上“洋务运动”一课时,老师为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为下一个环节的活动辅垫,安排了抢答,但课堂上却变成了提问,因为抢答的问题比较简单直白,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如“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哪本书里提出来的?”等等,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其实这一环节可以变通,这些直白简单的问题安排小组抢答,在规定的短时间内以准确率作为小组竞赛成绩的评价标准,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又如为突破“洋务运动的意义、历史评价”这一重难点时,老师创设了“材料证史”的情境,列举了大量史料。学生依据材料证史是动心动脑的过程,这本是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但笔者认为教师选取的史料不适宜,除“李鸿章把自己称为大清国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段材料形象、生动外,其他材料过长、过难、而且枯燥,问题设计直白,特别是第一问“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能否达到‘自强’的目的?”与材料联系也不大。这种问题情境肯定是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如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学情境作一优化整合,保留视频材料和④,重新创设问题,这两则材料既有视听效果,文字描述也较为生动形象,容易拉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落实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表现为,情境的整合优化。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追求观赏价值,没有深入挖掘情境内部蕴藏的知识要素,情境利用率不高,匆匆行客般在学生面前呈现,浮光掠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再精美的情境,假如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我们就要大刀阔斧地砍掉。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其内涵而言,指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变化,产生愉悦的内在感受。教学要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就得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新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知识改变生活”一课时,教师构建学生主体型的课堂。教师导入开门见山,“老师的角色是同学们的服务员,是陪伴者,同学们是男主角,女主角”,第一步: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要求自主研读;第二步: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总结历史与社会学科独特的阅读方法,即“看引言――看标题(往往是一课的论点,即重点)――找论据(子目之间的关系)――找联系(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列问题”;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如各小组围绕学习目标提出2-3个有质量的问题;第四步:小组各亮观点,自评互判;第五步:奇思妙想,展望20年后的生活。整堂课老师不拘泥于教材,也没有使用多媒体,用板书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贯彻始终的是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务实的学法指导,可谓是“原生态”,可谓是敢于创
新,敢于探索。这种课堂结构和教学风格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梳理是自主学习的真谛,它比机械告诉学生本课重点要有效得多。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教学中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的,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对不同意见有理解和评价的机会,这时学生不仅有思维的“灵感火花”的闪现,还会出现思维的“偏差和短路”,有利于或干扰着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处理好教学开放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宽广的知识储备,而且具备基于课堂生成的点拨和引导的娴熟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师生双赢的,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上从少知到多知;过程与方法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老师呢,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内化后,收获了通达;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收获了经验,在和谐、流畅的对话教学收获了灵感,捕捉和巧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时感受到思维碰撞的快乐。每一堂课我们用心去解读,认真去设计,最后收获的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风格。有效教学应当成为每位有志于历史与社会教学者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5版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3.牛学文:依标施教,有效教学
4.徐建红: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总结:
(一)社会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社会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因此,对社会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另外,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社会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社会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社会小作文”,或写读后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社会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 是很有益处的。
(二)社会课上的辩论赛
课堂讨论一直是社会教学的难点,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各自陈述意见,再自由争论,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顺境逆境孰利孰弊”,正方的观点是“顺境利于成长”,反方的观点是“逆境利于成长”,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社会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社会课上的热点问题
社会与政治部分家,教学内容还涉及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启发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社会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以上的几个方法是我在教学海洋边拾到的几个贝壳。
林冰淑
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