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阶段报告张丽纳:培养中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与实践2006总结报告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培养中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度课题阶段总结报告
双辽市实验中学张和平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学校心理教育由产生至成熟,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使学校心理教育在21世纪获得更大发展。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目前,学校心理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心理教育实验,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和科研部门合作或单独进行实验,并取得不少成绩;第二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不断获得改进。许多学校进行心理教育课程化实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方法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情绪辅导多个方面,除了活动课程、讲座之外,还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技术手段,并在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还不够密切,仍需作很大的努力。
(二)我校学生心理品质现状:
为了摸清我校学生心理状况,为了研究我校学生中所存在心理障碍的成因,我校在各年级抽样共633人,实交卷625人,采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包卫著)的心理测试表,调查显示: 从心理测试情况来看: ①整体分析:
N项:心理十分健康神经正常的占53%(低于6分),精神有些疲倦的占32%(7-10分),有神经不安症、神经衰弱的占15%。S项:精神状态较好的占63%(低于6分),精神有些紧张的占26%(7-10分),有精神分裂倾向的占11%。P项:思维方面没有偏执倾向,不胡乱猜疑、敌视夸大的占80%,而稍有偏执妄想症状的有20%。结论:说明我校学生大多心理较健康,但不正常倾向者人数也不少。②各个年级情况单项分析:
从调查比例数据来看,初
三、高
一、高二年级的N、S、P值正常比例较低,而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较高。高三的正常值在各年级中趋于稳定。
从学生心理障碍成因情况来分析,我校学生在四方面存在着心理障碍:
Ⅰ、在社会因素方面:54%的学生看到社会腐败现象忧虑焦急。在所有因素中,这个问题比例最高。
Ⅱ、在学校因素方面:45%的学生感到班级学风不浓、课堂纪律差,焦急苦闷;44%的学生认为同学间学习竞争激烈,感到压力大;认为学校应试教育严重,产生逆反心理的占31%;感到老师对自己冷漠,心理郁闷的占29%。这四个方面较为明显。
Ⅲ、在家庭因素方面:比例较高的有因学习上家庭压力太大而烦躁闷闷不乐的(32%)、因家庭不和、父母或亲友间有矛盾而焦虑苦恼的(28/%)、因家长限制其兴趣,与父母不投合感到代沟很深而烦闷的(27%)。
Ⅳ、在自我因素方面:学习方法不适当、苦学成绩也不理想,心情沮丧的占42%;学习基础差、屡考屡败,苦闷不乐的占39%;意志不坚定,自信心不强,自卑自弃的占39%;比赛或考试失利,虚荣心得不到满足,失败感加大,郁闷痛苦的占38/%;爱好太多,学习紧张而烦恼苦闷的占33%。结论:可见,学生们的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都与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因素息息相关。其中,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基础、意志力、性格和抗挫能力等方面都易出现问题;学校里班风、教师素质、教育模式等方面,家庭中教育方式、期望值、家庭关系等方面及社会风气的好坏,也都极大地影响并决定着学生们的心理状况。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社会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2)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
(3)当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使独生子女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易产生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目前,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来学生许多心理上的冲击;
(4)大众传媒中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能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2、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能健康成长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青少年期的心理发育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
3、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发展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将优化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师心理水平,缓解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更好地提升教师素质,也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课题界定: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1、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2、培养教师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处理自己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3、探寻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研究内容:将目标分解为三个内容展开研究: 学校教育系统:
1、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并选择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按照良好的学习程序以及习惯进行学习;
2、品德行为指导: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发展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意志情感和心理保健指导: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人格品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保健能力;
4、人际关系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他们交友的方法和原则;
5、青春期性知识指导: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育的规律和自身的生理特点,正确对待自己和异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道德观;
6、职业指导:通过测量手段,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性格、体力、家庭、经历进行考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
7、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水平,驾驭课堂、处理应激行为的能力,具有自我调适、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家庭教育系统: 进行家长职业特点和心理品质状况我研究,针对家长情况,探讨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社会教育系统:
探索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的可操作方式,优化心理教育的社会环境。
(三)课题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曾说:“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出了全面素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 在当今时代,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应激状态的持续,竞争压力的增大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面临当前时代的需要,根据我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品质情况,我校决定以“培养中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在学校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该项课题要围绕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品质问题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意志情感和健全性格、青春期性心理,进行自我心理保健、心智能力和未来职业等指导,同时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在学校教导、政教、团委开展的教育教学和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灵信箱;板报橱窗和校报中创办心理教育专栏,宣传和进行心理教育;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创设心理教育良好外部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办家长学校等多种教育途径;心理健康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创建社区心理家园等,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保持健康的乐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培养自娱的兴趣爱好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测验法:对学生进行测验,了解当前中学生心理品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开展提供依据;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组织各实验成员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挖掘理论,分析案例,汇集经验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情境教育法:设计情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班级自治教育法:通过班主任顾问制或个体和团体辅导、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律、自尊、自信的品质;
四、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积极做好课题研究筹备工作;
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课题小组组长:张和平——负责课题全面工作
课题小组副组长:张丽纳、王福友、武凤良——管理课题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课题小组成员:张丽纳、王福友、武凤良、张艳、林风雨、王菲、闫丽君、田国强、赵德永、林亚慧、张健、刘松、刘银亮、史莉丽、魏国辉、刘国平、侯爱丽、王艳波——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承担课题任务
本课题负责人和参加人员共19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7人,三级教师1人。其中,高中教师10人,初中教师9人。从事各科教学工作有英语学科3人、语文学科3人、数学学科1人、物理学科2人,化学学科3人,生物学科2人、政治学科1人、地理学科1人、体育学科2人、计算机学科1人。校级领导4人,中层领导2人,班主任7人。年龄在25岁-30岁有5人,在31-40岁有10人,在41岁-46岁之间有4人。在所有研究者中,年龄层次比较适中,学科教师参与均衡(所有研究者均授课,校级干部也不例外),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比例协调,构成了一个较合理的研究群。
2、组织实验教师结合工作实际设立子课题
具体内容为:
张丽纳、张艳《对普通中学教师和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与对策分析》——全校师生; 王福友、武凤良《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校学生; 林风雨、刘 松《学科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初一一班和高一一班
阎丽君、刘国平《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与措施》——高一四班和高二三班 赵德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高二和高三年级体育特长生 王艳波《青春期性道德观的探索》——高一和初一年级学生
田国强《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高一五班和初三一班 魏国辉《单亲学生心理教育研究》——高二一班
刘银亮、史莉丽《班主任如何解决“中等生”的心理问题》——高三二班 侯爱丽《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初二年级学生 王菲《增强优秀影片对学生心理辐射的探索》——初二年级学生
林亚惠、张建《加强体验性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初二年级和高二一班学生
实验教师们的子课题各具特色,研究点基本上都作到了切合实际,有新意。
3、建立健全课题研究制度,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我校结合《双辽教育科研工作有关制度》,建立健全本校的课题研究制度,有《课题管理制度》、《课题实验教师培训学习制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制度》、《课题经费投入及保障制度》、《课题档案管理制度》等。学校要做到“三个一”即:每个学期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每个月召开一次活动汇报会,每学期期末教师都上交一分活动材料和研究成果。学校对教师研究工作给予极大的物质保障,多次购买心理健康教育图书和光盘,并订购国家级刊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大力推动课题研究的开展工作:
1、转变认识,扩大宣传,增强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验氛围。
学校在06年3月中旬召开学校中层领导会议,在会议上研究确立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从政治组一个组的研究向全校推开。在4月和5月学校召开的两次全校职工大会上,校长和主管领导分别介绍心理教育开展的意义、价值和我校原有的实验状况,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该项课题研究。会后,有一批青年教师愿意并主动参与到实验研究中。
9月份,学校在收到省课题立项批准评定书及材料后,撰写了开题报告,召开开题大会,邀请局教科所领导参加,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实验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创设了一个实验研究的良好氛围,烘托出一个较好的开局场面。
2、及时把握方向,明确研究任务。
在9月份开题会之后,学校制定出课题研究计划,对三年的研究工作做了明确而详细的打算,使实验教师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在计划中,该课题准备阶段为06年3月—06年7月,实施阶段为06年8月—08年12月(在这个阶段又分为“四步走”),总结阶段为08年12月—09年3月。每个阶段如何去做,在计划中都有具体的说明,使实验教师有章可循。同时,学校要求实验教师从自己子课题特色和实验学生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情况,建立自己子课题计划。
在9月底,学校带领实验教师制定实验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在10月份进行调查;在10月中旬召开工作指导会,指导实验教师按照学校总计划,开展学习心理和人际关系交往心理知识的教育,开好家长会,提高家长亲子教育水平;11月份检查实验工作情况;12月下旬,要求实验教师上交材料,撰写学期总结报告,在07年2月份召开经验交流会。学校在工作中始终把握研究总方向,带领教师们有条不紊地进行。
3、搞好学习培训,做理论的践行者。
学校深知,实验教师们光有一股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一双能够腾飞的翅膀。为了使实验教师能够有实效性的研究,学校组织实验教师于06年5月参加四平市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在06年7月—8月,指导实验教师观看光盘,阅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借阅有关书籍,在网上下载优秀文章;在9月份开题会上,让实验教师学习局教科所专家的讲话;在10月、11月又分别下发了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包卫著的《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的有关“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的学习材料,让实验教师们学习、写笔记。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务求扎实有效。
(1)开展大型集体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06年8月,学校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10天的军训活动,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和适应能力。06年9月,召开大型特色田径运动会,对学生进行合作、团结、竞争意识的教育,增强集体荣誉感。06年10月底,召开家长会,创办家长学校,班主任举办了有关家庭心理教育方法和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的讲座,鼓励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关心学生身心健康。06年11月,开展大型演讲会,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点。06年12月,对高中生进行“同学间出现矛盾应该怎么办”的大讨论,使学生增加对人际关系心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这几次大型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2)在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在实验教师中有6位班主任,他们在研究中针对班级存在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和解决,对一些特殊团体或个人都给予高度关注和帮助。比如针对“单亲学生”、“犯错误受到处分的学生”、“性格怪异、孤僻自卑的学生”、“参与打架斗殴的小团体”、“上网不学习的小圈子”。另外对本班中农村住宿生以及与异性交往密切的学生也格外费了许多心思。经过班主任的个别辅导和团体教育,所针对的不同学生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朝良性方向发展。
除了谈话谈心,班主任们还通过班会、晨会,班级劳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抗挫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班级学习风气较好,学生情绪稳定。(3)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声却胜似有声。
学校中的所有实验教师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每天都走上课堂面对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如何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教师们是个务必解决的问题。实验教师们采用了课堂导语、作业试卷评语去赞美和鼓励学生,在课堂解答问题来客观评价学生,讲解学习本科知识的方法等方式,结合所讲学科知识中本身凝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来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有的不是班主任的实验教师还通过课堂下和学生谈心,来启发他们的心智,不失时机的点拨,来促进学生发展。
(4)校报《地平线》板报、橱窗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块舞台。
为了使学校处处皆教育,我校利用校报、板报、橱窗等渠道来作为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舞台。在06年9月和11月两期校报上,学校均刊登了实验教师的论文或感悟文章。在板报橱窗中,留下了各班学生的文艺作品和优秀文章,都表达了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美好心声。
(5)优化美化学校环境,缔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和谐空间。
我校于05年初至06年9月,一直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善。在06年9月,高大美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典雅秀丽的宿舍楼改建和古朴端庄的实验楼整修都顺利结束,使得学校整体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校园之中,红楼绿树,灰瓦白壁。小亭花坛,蜂飞蝶舞。整洁的校园,美观的楼群,令人赏心悦目,是学生学习怡情养心修德的好处所。
五、课题研究成果的情况: 在该课题开展以来,实验教师们都努力地投入工作和研究中,取得了各方面成绩。06年实验教师闫丽君被评为双辽市骨干教师,四平市先进个人;校长张和平、副校长张丽纳及实验教师闫丽君、刘国平、赵德永、侯爱丽等人的7篇论文分别获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实验教师张健、侯爱丽、刘银亮、林亚惠4人在我市举办的公开课中分别取得一、二等奖;张健老师在我市教学设计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团委书记王菲组织学生在省市举办的科技艺术大赛和纪念长征60周年征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六、下步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及安排:
1、继续进一步统一思想,作好研究指导工作,使课题研究向纵向发展。
2、在各个渠道上仍继续培养学生学习心理和交际心理,同时,进行健全人格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3、将对高
三、初三学生进行系列考前心理辅导讲座;
4、努力组建实验班心理辅导小组
5、将大力开展青春期知识辅导活动。
6、如有可能,培养出几位心理咨询员,创办心理咨询室。
课题工作是一项艰苦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学校相信在全体课题参加者的共同努力下,扎实研究,勇于探索,会开创一条实验中学特色办学之路。
2009年6月
第二篇: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照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无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象不容忽视: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在中学生中,像徐立弑母、刘海洋烫伤黑熊、网吧纵火等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寻找其中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左”的思想教育影响,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
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感到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中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感情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对中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两个目的:
1.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二、研究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有些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
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能进行。其实,我认为,习惯的养成、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有实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培养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社会和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中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八项重点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八项重点内容入手,在整个初中三年生活中分步骤、分层次、有侧重地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根据对学校部分教师和全班家长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总结、整理出来的。又将以上四方面责任心、八项重点内容,细化为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形成研究内容指标体系。
2.培养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
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背诵、理解、体会含义到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榜样激励:中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情境体验:在班队会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行为训练:按照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日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班级、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会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初一年级阶段
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制定研究方案;
进行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研究;
初步试行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阶段
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充分利用家长课堂,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学期末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阶段
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力争推广;
撰写研究报告。
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材为根本目的,符合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将会在人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塑造一个人的过程,也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更新过程。对于当今这些缺乏实际锻炼的中学生来说,能否经得起考验,战胜困难越过坎坷,关键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及时鼓励、赏识与协助。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必先具备良好的习惯,一方面是起楷模作用,一方面是具备指导的能力。所以,终身学习是教师的生命发展阶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种自我培养,自觉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责任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研究实践中,我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依学生的主观意愿,基础水平和能力去逐步实现。良好习惯养成是目标,在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出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实现,自觉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调控。
教育学家叶圣陶早就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培根也谈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通过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抓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科研并无神秘性,只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抓住实质,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一定会有成效。
毕业论文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海淀党校2001级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班
学号018806057
阜成路中学王云颖
第三篇: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总结报告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地图是地理科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会读图就成为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同学对着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因此,看不懂地图和不能在记忆中形成地图概念是地理学习的最大的障碍,往往让很多的学生对地理敬而远之。那么,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打造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效课堂呢?经我们的教学实践总结和问卷调查,初中生之所以感觉地理难学,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特点,或者说教师没有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学会读图、用图是建立空间感的基础,是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的前提,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以求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实验教材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构建学生头脑中的地图,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是我们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
2、将有效教学理念深入师生心田,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能身心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促进其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边研究,边总结。
1、进行问卷调查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
2、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写出案例分析及反思报告。
四、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在校学生。方法:
1、文献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深入学生,了解当前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个案法:通过部分学生读图、用图的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4、总结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8——2016.9)为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具体做法:
1、为课题顺利进行,准备理论书籍和学习资料,实验教师积极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继续教育,学术研究,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新动态及可以借鉴成功,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同时请教研室专家指导。从而提高理论水平。
2、通过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现状。
第二阶段:(2016.10——2017.5)为实践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落实到实验中。
第三阶段:(2017.6——2017.7)为汇集总结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汇集统计和分析,同时,完成结题报告。
六、初中学生地图读图能力低的原因对策
1、学生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掌握不够;
2、学生对地图的类型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某个地图所代表的区域;
3、学生对地形图、气候图的特点没有掌握;
4、教师在授课时,对地图部分讲解不到位。
我们经调查、问卷、谈话、归纳得出提高学生地图阅读能力的措施、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地图阅读能力的辅导,强化地图基本要素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图例的记忆。
第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孰能生巧,并在小组内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对重点图型,进行点拨,让学生掌握读图技巧。
第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绘制简单的区域轮廓图、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七、研究成果
经过对以上措施及对策的实施,大部分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学生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逐步提升。
八、成果验证
通过我们的努力,在这次期中地理考试中,学生人均分数比上一学年提高了五个百分点,部分学生在考试中读图、填图方面成绩提高幅度较大。
九、新发现的问题 在我们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发现:
1、少数学生懒于动手动脑,不利于学生地图读图能力的提高;
2、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这些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逐步解决。
第四篇: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14年6月,我们承担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这一课题于2014年6月向省教研室申报立项(课题编号:14HXKTL23)。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以臧戎校长为组长的主持带领下,经过全体成员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共同探究,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基本上达到预期实验目标,现将我们课题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发展教育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促进了新了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推动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从多个角度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这对于教师解读疑难问题,积极实施新课程,有重要意义。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组成立了以臧戎校长为组长,化学分片教研新区片片长李华老师、西工区片长江燕老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要求按照市教研室贾老师的要求,详细制订了课题研究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参与研究,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题主要内容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化学实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本课题针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与之相适应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其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研究历年全国中考探究性的实验试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借助典型实验试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原理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展现实验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4、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5、进行趣味小实验以及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6、拓展实验成果,开展校本研究,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实验,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测定学生常喝的各种饮料的酸碱度、用碳酸饮料快速制备二氧化碳、对比新鲜水果与久置水果中的VC含量、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等,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7、通过实验考试,将学生实践能力转化成成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显性的体现方式,便是他们在实验考试过程中有条不紊的操作以及平时培养的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将能力最终转化为成绩。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
1、问卷调查;
2、学生实验;
3、学生座谈;
4、个人学习;
5、中考实验试题方向研究;
6、学科组研讨;
7、外出观摩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
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带动教研组学科教师学习研究教材演示实验和全国各地中考探究性实验题,并以教材演示实验或教材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为基础设计改进实验或新的探究实验,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另外直接对所从事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的调整、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实施计划、实施内容、方式和方法。适当的将其延伸到课外的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总目标: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课题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
具体目标:
1、探讨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教科研气氛的形成。
2、探讨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让每个学生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明确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探讨适合本校及本地区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我校化学成绩有明显提高,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措施
1、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4月)
主要任务:
(1)、成立课题组,补充人员。课题立项后,鉴于研究实践需要,本课题组成员先后增加了老师参与实验的班级扩大为十六个班。同时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内容。
(2)、课题组负责人臧荣校长和成员李华老师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侯克玲、姚青老师分别从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和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3)、召开课题组成员大会,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
(4)、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针对学生情况,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本课题组特设置了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对参与本课题的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及综合分析,再次确定研究的具体实验内容和方向,将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以上调查表的结论是,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课堂或课后,教师都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实验机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4年5月至2015年月)
主要任务:
(1)、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工作。对前一阶段的“理论”进行“实践”,在实际实验操作中实现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神秘。学生实验后感知,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化学探究实验是这样有趣啊。
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课非常地费时间,而且班级间的差异非常大,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可以考虑把一些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内容放在课前进行,由学生“评价小组”评选出几个最佳方案在上课时供全班同学讨论之后,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应该精选有代表性的实验来尝试教学。
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操作和创新等能力。
(2)、进行化学实验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
根据实验情况,以学校为本,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该年级化学实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编撰成册,并有针对地设计对完成化学实验教学有辅助作用的录像、设计及课件等。
(3)、进行教材使用、课程实施实验。
选择“实验班”,对所编教材进行试用,做好对比工作,本课题的成果更具实际意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
采集、整理、分析课题的实践资料,汇集成果,总结推广。
2、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1)、问题的发现
虽然国家已经给我们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特别在城市的薄弱中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学生生活资源又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提出本课题就是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能适应我们薄弱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之路。具体体现在:
a、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到全体学生
我们发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如下现象:某些学生在实验前已填好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忽略一些细微现象与反常现象,甚至视而不见。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相关能力与正确科学态度的培养。
b、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
当前,化学仅在初三开课,每周课时比较紧张虽然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但部分初中仅将化学实验看作是中考的一部分,关注理论知识,忽略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热情,学生实验目的不是很明确。一些学生实验前没有预习习惯,在实验中不严谨、不规范、不动脑,实验完成后不记录实验结果。
c、在探究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不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代替学生分析,直接给出结论。这些都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为了节约时间,不提前做相应实验,只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图片观察记录现象,从而使学生失去积极主动地思考的探索精神。
d、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普遍反映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堂纪律不够好,其次反映“实验时操作认真、规范”做得不好。每周化学学科只有3~4课时,学生分组实验时间显得不足,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已显得仓促,更谈不上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了。与此同时,由于注重了“探究”,却忽略了验证实验的教学,缺乏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规范操作的示范教学,其结果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未能得到提高,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化学实验兴趣,分组实验时袖手旁观。
(2)、问题的对策研究:
针对课题组老师在教学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每月课题的老师都要碰头一次,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课题组主持人臧戎校长根据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一一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法;李华老师提出了把小组比赛作为一种常规引进分组实验课堂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江燕老师提出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论教,构建和谐开放的新课堂的对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侯克玲老师针对中学生实验操作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对成因进行系统地分析,对问题一一采取了对策。课题组所有成员又分别成立化学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愿望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后动手操作实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使课题组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局限性,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建议学生将微型实验室搬到实验室、家中,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 “实验角”,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化学社团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课件的设计等,把模拟实验室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模拟实验室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特意让学生进行错误操作,使实验过程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5)、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证。
2、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一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化学有机结合起来,试图用各种新的小实验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6)、有创造毅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创新的同时更扎实了学生的基础,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我校的实验考试成绩取得优异的成绩。
3、教师完成了一些基于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论文多篇。
4、总结了一些学生在家易于完成的趣味性高的家庭小实验,并编写成校本教材。同时校本教材被评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洛阳实验区课题阶段性成果评比优秀校本教材。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的研究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还有差距,在本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将进一步针对性本课题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新课标下学习的受益者。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通过一年的课题实验研究,我们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们要在市教研室的领导下,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研水平。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指出,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体验全部的教育过程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在现在的教育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很难落到实处的,许多突出成绩的获得都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的。而小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人的生命意义的丰富与发展,这是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的认识和实践,更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张扬,完全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也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与呵护。这些教育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不尊重生命。而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象“隐性暴力”一样,这种看不见的暴力将会极大地破坏和感染周围的人。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孩子们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除社会、家庭和孩子自身心理素质偏差等因素外,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学生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要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孩子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家长,他们把学习当作了孩子唯一的出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除了学习外什么事也不要小孩做,一旦孩子的学习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他们就对孩子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放任自流。因此,开展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彰显生命的价值。
二、课题的界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自变量:
1、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一些活动。
2、创设有关生命教育的氛围。
3、在各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因变量:
1、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提高生存的技能。
3、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生命。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2、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掌握技能。
3、建立起学校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
4、教师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学生,真正地从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和呵护学生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以及学生对生命的了解和态度的现状调查。
2、如何在学科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从了解和肯定生命的意义,珍惜个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到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3、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制。
4、开设心理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5、教师逐渐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6、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生命的技能,保护自己的生命。
7、基于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研究,对他的成长的过程做好记录。随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文献法:广泛学习国内外有关射干那么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研究。
五、研究目标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04—05)
(1)组建课题组;
(2)选择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06.09—2008.06)
(1)进行有关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孙金虎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朱燕、许建桃
(3)在各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徐艳娟、张云
(4)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徐卫平
(5)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张玉振
孔文
(6)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研究。
朱燕
(7)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全体课题组成员
(8)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编制。
全体课题组成员
(9)邀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08.09—2008.10)
(1)撰写结题报告;
(2)教师撰写论文,出论文集
(3)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调查分析、研究现状 1、问卷调查
现在的小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对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很少,为了对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我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问卷调查题。我们分别对三至六年级的
使得《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有所依托,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现状有的放矢,调整、改善现有的研究模式。我们在2006年12月份对大路中心小学三到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问卷共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的是定案型即封闭型问卷,对问题的答案作了限定,这样便于数量化统计,但也可能损失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另外,小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旺,在接受调查时可能不如实反映自己的情况,这也是本次调查的弊端之一。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约有55%的学生表示家庭教育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有重要关系,40%的学生表示与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只有5%的学生认为与自己的天性有关。由此可见,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随着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五(天)加二(天)等于零!”折射出学校教育的脆弱。抵御消极因素方式是教育社会化,让社会、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生命教育提倡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同时生命教育也提倡向社会开放,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当问到“身心健康、学习优良、游戏活动三者之间你看中哪一个”时,35%的学生选择身心健康,25%的学生选择学习优良,15%的学生选择游戏活动,还有25%的学生选择三者都重要。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你经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15%的学生选择“是”,55%的学生选择“不是”,30%的学生选择“有时觉得”。这说明还有很多学生对自己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拓展《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体验个人生命价值。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所增强,但近些年来,一些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身心脆弱、自制力差、不珍惜个人生命,或因玩水、玩火、不守交通规则等各种原因而轻易放弃宝贵生命的现象屡见报端。看到这些可爱的学生失去幼小的生命,我们深感痛惜。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必须自觉担当起“生命教育”这个重任,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基于此,我们认为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环境教育、营造氛围
1、学校环境。
环境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一个文明校园,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建设一个文明校园,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努力从校园环境的层次、内涵和质量上提升生命教育的含金量,养成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的态度。为了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学校这着力在环境布置上体现生命教育的主题。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学校就在努力营造倡导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学校门口的醒目处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校园文化主题“关爱生命
快乐成长”,靠南边的墙壁上写着“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我成长”的标语,以及张贴着很多张运动的宣传画,教学楼的墙壁上也有一些激励学生成长的人生格言。每个教室的走廊上都张贴着古诗词,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打上了亮丽的底色。
2、课题组经常利用学校的橱窗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比如:生命的起源图片展;安全教育你我他,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征文,防艾滋病宣传、毒品图片展等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可贵。实验班也要求利用晨周会积极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同时也要利用好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激励学生了解生命,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的教育,从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3、社会、家庭环境
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目前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分渴求,再度引发人们深埋心中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功利主义替代了教育的生命关怀,使得一些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放弃教育对生命的引导,对生命价值的挖掘,对生命精神的关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积极、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了一个各种思想充斥、各种观念斗争的熔炉,全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用正面的舆论宣扬生命的价值,共同担负起对年轻一代生命教育的责任。
(三)积极探索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课题组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
1、学科教学渗透
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这些课的好坏,不是单纯任课教师的理论灌输,也不是单纯的说教,它需要我们任课教师用心教授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作真实的生命个体来对待,真正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无疑是现阶段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最易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就是一幅幅由文字构筑的连绵画卷,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徜徉在如此美妙的画卷中,让久困于城市、教室之间的学生沐浴在自然的阳光中,享受自然、社会的和谐之景,放飞心灵,体验生命存在是一种快乐,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美丽,挖掘学生潜在的对生命的热爱;《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
等,不同的国界、不同的时代,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相同的执着追求,而他们各自的生命的价值因他们的执着得以体现,生命的意义在追求中不断完善。在向学生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用对真理、正义、事业和理想的不断追求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坚韧,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得到升华;个体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和无垠的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柔弱甚至残缺,但是就是这样有限和脆弱的生命个体在其生命过程中却能显现去无比强大和光辉的生命力量。《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等几篇从不同角度诠释生命及其意义的文章引领学生叩问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初步的哲学之思。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数学学科中也能进行生命教育。比如对有些反映比较慢的学生,我们要建立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尽可能的呵护。给他们多一点爱,如:我们班的张继伟同学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要在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感到压抑和自卑。我了解他的心情,鼓励他回答问题,每次我都注意找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然后激励他,没有多久他就增强了自信心,慢慢地他举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上来了。这是老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儿童有学习、探究的天性。儿童的这种天性是人的创造性的基质,教育的责任应当是激励、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圆的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多形式、多途径地去认识圆。学生自学探究热情很高:有的折,有的画,有的量,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争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表明其积极学习意向的产生,正是这种活动,智慧得以生成。唯有如此,课堂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积极的学习状态和生命体验才会真正得以形成。
体育课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主要之一。体育是学生身体锻炼和技能技术形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有一个强健体魄的有力保障。但从学生锻炼过程中的思想变化看,却包含着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值的完善等各种优良品德的形成。如:集合时的“快、静、齐”、队列训练中的“齐步走”等经常性的训练,对学生进行严明组织纪律的渗透教育。体育老师经常安排一些小型的比赛,让学生参与,如拔河比赛、班级篮球比赛等等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各项比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锻炼。
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让世界充满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无不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专题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个人的自然生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课地方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传授,让学生通过《生命教育》学习、主题阅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主题讲解,活动延伸和生动的电化教学,了解个人生命的来历,知道生命的成长规律,认识生命的个体差异,相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消除了学习基础薄弱、身体矮小同学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细节中发现自身的优点,提升自我生存价值。教学中,教师还十分注重网络资源,通过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个人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的理解。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家长对学生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要倾听孩子说话,宽容与约束并重,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2)开设各种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我们课题组邀请交警大队的人员为学生做了交通安全的讲座,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学生通过讲座,充分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还邀请了派出所的民警和政府的法制宣传员为学生做《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毒品》等法制讲座,听讲座的学生纷纷在我愿做守法小公民上以及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条幅上签字,不仅自己懂得了这些常识,还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其中许洁茹、戴晨阳等同学还写了的心得体会。另外学校还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教育宣传。
(3)卫生与健康知识讲座。学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卫生知识讲座,让学生
3、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了一次“珍爱生命、健康发展”图片展宣传,利用学校橱窗向学生多次展出了安全教育图片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图片展等。
全校各班都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队活动。分别开展了“交通安全我知道”、“讲诚信”、“生命的起源”……这些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知道生命的价值
少先队结合争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活动和同伴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一次以“观看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
4、课外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同课外实践相结合。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如老师通过播放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从飞的生命历程,帮助同学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珍爱生命的热情,唤起了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超越自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胚胎发育、出生过程,体验父母给予生命的不易,实验班老师组织学生参观从胚胎到出生,再到婴儿的哺育的录像,让学生体验妈妈怀孕的艰辛和父母养育的艰难,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学会呵护个人生命,提升个人的生命品质。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在学校里除了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以外,也要锻炼坚强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课题组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时间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放松学生的心情。如春天外出远足,爬圌山、放风筝等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组织学生为全镇的孤寡老人捐钱捐物,并为老人们去打扫卫生,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添光彩活动”“我也来当一天家”活动,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会感恩。
课题组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开展一期“珍爱生命、健康发展”的专题辅导讲座,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七、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首先,学生的生命意识有了加强,我们通过学科渗透、各种讲座和主题班队会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思,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已经蔚然成风。学生也养成了较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大的张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设计了各种的小型比赛,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小白灵歌咏比赛、手制小报比赛、跳绳、踢毽子比赛等等,这种非知识内容的比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立项,我们学校基本确立了以“关爱生命 关注成长”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氛围,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课题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研究中,课题组所有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教师知道,生命教育通常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言行,以自己的心灵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在师生的交流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共同得到发展。其中,龚舒英老师参加品德与社会基本功大赛获得了镇江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张玉振老师体育课获得了镇江市一等奖。多人次参加论文交流和比赛,其中获省等级奖3篇,市级奖
篇。
阳光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