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作文教学难的困扰,很多时候作文教学方式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切身感受。其实只要冷静思索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将学生的手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紧紧束缚,学生没有写作的自由和自主权,多数作文由老师指定“写什么”、“怎样写”,甚至一些老师为了应考,让学生背各种类型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关。”朱熹也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水源头活水来。”叶圣陶老先生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而实际的作文教学普通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的指导;重作文技能熟练,轻作文能力与以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停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够融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能够自主能动地去表达生活,学生的作文就会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空洞、虚假、没有鲜活的个性,更不用说充满童真童趣的灵性了。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确立了《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科研课题,以“大语文观”为背景,研究探索一种适于教学实践,操作性较强且操作灵活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基础上,实现学生由“自主作文”向“自能作文”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能力。
关于“自主作文”、“自能作文”的研究省内外都有,我们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许多文章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经验,但发挥作用于实践的不多。本课题旨在转变观念,探求一种让学生实现由“自主作文”向“自能作文”发展的作文教学和学生习作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流程,树立“大语文观”下的“大作文观”。
“自能作文”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就是要建立开放型、发展型、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动性,激励学生想说就说,鼓励学生爱说爱写,帮助学生会说会写,引导学生说好写好。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本课题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关于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
构建高效的实施习作教学的实践流程,最终实现发展学生“自能”作文能力。
本课题的主要依据: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以往的教学的不足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并要求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促进中学
生自能作文的策略,构建中学生自能作文教学的新模式。从七年级开始,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三、关键词语的界定:激趣、积淀、开放、合作、互阅,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构件一种适合于实践操作的学生“自主——自能”作文发展模式;
(二)、兴趣是自主作文的一种内在动力。本课题致力于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能动参与作文过程。
(1)营造氛围: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激起学生想说想写的欲望。
(2)成功体验:设立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3)学科融合:将相关学科引入作文课的教学。
(三)、树立一种“大语文观”下的“大作文观”,形成在一种广泛阅读基础上的习作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并注重书本阅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完成对语言的积累。
(1)课内与课外“双轨阅读”,扩大阅读量。
(2)引导主动、用心地参与生活实践。
(3)发展学生作文个性化。
①创新选材;②开放体裁;③淡化形式;④激发情感。
(四)、对学生习作进行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穿插,获得对成文后的满足和自豪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
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中学生自能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初中生自主作文的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初中学生自主作文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通过实验的研
究,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行动研究提出的策略。通过设计实验班和控制班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不同策略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
主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凤凰语文网站,参与凤凰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4、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调查方法。
5、个案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具体措施及方法 :
1、首先,要树立两种思想:一是习作必须建立在广泛而自由的课内
外阅读上,大量的阅读,厚积而薄发,在此基础上的习作教学应该是鲜活而有发展性的,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才能达到“自主作文”、“自能作文”的境界。二是“大作文观”思想,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想通过每学期十来篇作文的教学来实现“自主——自能”作文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更不能只想着作文而忽略了广泛的积累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其次,要实现“五个转变”,一变“先导后作”为“先作后导”;二变“详细指导”为“独立习作”;三变“课内习作”为“课内外结合”;四变“限制体裁”为“体裁不拘”;五变“少褒多贬”为“多褒少贬”。
2、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大量阅读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指
导学生用课堂学得的方法、知识去阅读课外书籍,使“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建立学生阅读档案,收入学生如实填写的读书报告单,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
3、加强古诗文背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初一门注重创设情境,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初二年级注重
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写好片段,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初三年级进行自主、自能的“快速作文”训练。“快速”重在快速的思维、快速的表达、快速的修改。
5、课下以写日记、办手抄报等形式的练笔活动要持续而加强,发挥校报在激励学生写作兴趣上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释放学
生的写作热情。
2、合作性原则:习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还体现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3、创新性原则: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广泛性原则:以课堂、校园向家庭、社区、社会延伸,注重与自
然、生活、社会的融合。
七、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广泛阅读,形成积淀问题。
3、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问题。
4、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科融合的问题。
5、师生互阅作文评价体系的问题。
八、实施步骤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2009.4——2009.6 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组,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草并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二)、2009.7——2010.7 实施阶段:边实验、边总结、边学习、边论证,扎实开展实验,做好过程性材料积累。
(三)、2010.8——2008.12 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提供优秀案例,编辑学生优秀论文集。请有关部门鉴定结题。
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组 教师关于“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论文
2、《兆麟初级中学优秀习作选》
3、课题研究报告
4、优秀研究课例
九、完成实验的保障措施
(一)课题负责人李瑛老师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是哈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曾多次出过公开课、示范课,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并多次撰写过国家级论文。曾参加过哈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该同志具有中学一级职称,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高,教育改革观念强。主研人员中,有两名哈市级骨干教师,五名县级骨干教师,均是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经验。该课题组成员年轻而富于进取精神,可以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研究,保证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群众性,时间充裕,经验丰富。
学校有研究课题的丰富资料,开通了因特网能及时的获取信息。
学校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在时间上、设备上、经费上给予保障。并将该课题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由教育科研室进行管理和指导。
中学生自能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双城市兆麟初级中学
第二篇:“自能语文”的理论与实践
“自能语文”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自能语文”理念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成长。“244” 是“自能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模式,先学后教,语文实践,合作学习,学习单,这四大要素有机地融合在各个环节之中。独特的评价方式,为“自能语文”的实施保驾护航。
【关键词】自能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6-0062-03
一、“自能语文”的缘起
在考虑如何进行教育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我们究竟希望获得怎样的教育成果。1936年,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教育是忘掉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整整80年过去了,智者的话语依然振聋发聩。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普特南也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继续进行自身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从以上几位大家的话中不难看出,教育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在进入生活时,不是一棵随风摇摆的小草,而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一个能够于人类文化承担自己责任的人。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科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对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自能语文”是什么
1.“自能语文”的观点概述
所谓“自能”,不妨从“自”和“能”两个层面把握其内涵。在“自”的层面,强调主体的主动性;在“能”的层面,强调主体内部因素的功能,即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智能,具有发展的无限潜能。简单点说,“自能”就是“自己能够”。举例来说,“自能阅读”就是“自己能够阅读”,“自能作文”就是“自己能够作文”,以此类推,最后达到“自能学习”“自能发展”的目的。可以说,“自能”是真正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所在。判断一个孩子有没有“后劲”,主要看他是否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一线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后来却表现平平;有的孩子小学阶段成绩一般,后来却大有成就。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孩子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自能语文”的理论探析
(1)哲学基础。哲学的观点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把握教育教学的核心。
(2)古之“慎独”。“慎独”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含义,《辞海》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慎独讲究个人修养,是一种修为境界。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新的知识经验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来;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自身意义建构的过程。
(4)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自能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5)个体差异原理。个体差异原理是在遗传、环境和个体能动性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性别和外貌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心理上。自能发展,并不是搞“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要达到某个高度,而是强调差异,其落脚点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做更好的自己”。
3.“自能语文”的要素阐释
“自能语文”要素主要有4个:先学后教、语文实践、合作学习、学习单。课堂实施中,这些要素将有机地融合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1)先学后教。顾名思义,“先学”就是在集中交流和指导之前,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教”不单是指教师教,还有学生自学后的“兵教兵”,即通过更正、讨论、各抒己见,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则在巡视过程中,有意识地搜集常见错误,为集中教学作充分准备。
(2)语文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由此可以得到语文实践的定义:语文实践是个体关于语言方面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性质的准确把握。就目前而言,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综合性”这两点研究的多,对于“实践性”这一点研究的少。以下结合福建省普教室陈建志老师的观点,不妨在这里多说几句。
“实践性课程”是与“知识性课程”相对而论的。比如知道几大洲几大洋,这是“知识性课程”的内容,而游泳则属于“实践性课程”。一个人知道再多的游泳技巧而不下水去练习,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游泳的,所谓“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骑自行车、开小汽车也是“实践性课程”,知道操作方法后,更重要的还是要上车去练习。作为“实践性课程”的语文,不是老师今天讲几个比喻的定义、明天说几种作文开头的方法,学生语文素养就能提高的,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提升自己。为什么有的小孩还没上学,根本不知道“比喻”为何物,却能说出漂亮的比喻句?显然,这不是因为孩子知道了比喻的定义,而是在日常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种能力――而这,恰恰是母语课程的优势所在。知识性课程偏重讲授式无可厚非,然而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根本在于将知识的静态固体性转化为动态生成性,通过学习者主体意识的激发,创造性理解并诠释知识内涵,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学习方式。由此看来,语文实践要摒弃那种偏离语言、机械重复、缺乏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的 “题海战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制专家组成员陆志平教授将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概括为“语文素养,实践养成”8个字,就是明证。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将来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与习惯,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角色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人。合作学习还能够为“兵教兵”提供方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作一般以4人为主,也可2人或多人组合。
(4)学习单。学习单是“自能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凭借,其主要作用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有效引领。学习单的使用,可以有效实现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转变。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学习单。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前预学单
1.常规预习“四读法”
一读:默读――标段落序号,想课文大意;
二读:朗读――借助字词典,读准字音,弄懂词义,读通课文;
三读:品读――圈画重点词句,在空白处批注(批注包括感受、疑问、联想,共五处以上);
四读:拓读――阅读课文相关资料。
2.本课特设
查找资料,给安徒生设计一张名片。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中共学单
1.默读课文5~11自然段,完成下表。并从文中选择你最感动的一次幻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课堂练笔我最棒
我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延学单
1.回顾课文填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点写了小女孩()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次幻象。第一次看到了(),因为小女孩非常(),她渴望得到()。第二次看到了(),因为小女孩非常(),她渴望得到()。第三次看到了
(),因为小女孩非常(),她渴望得到()。第四次看到了(),因为小女孩非常(),她渴望得到()。第五次看到了(),因为小女孩非常(),她渴望得到()。这些幻象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突出表现了小女孩()。
2.拓展延伸
阅读《丑小鸭》《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安徒生童话作品。
三、“自能语文”怎么做
1.“自能语文”的课堂模式
都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然而,对于大部分一线老师而言,需要一定的课堂模式作为其教学辅助。何谓课堂模式?即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的。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构建了小学语文“244”阅读教学模式。
(1)什么是“244”阅读教学模式。小学语文“244”阅读教学模式中的“2”指:两个“支点”,一个是“语文实践”,一个是“学习策略”;第一个“4”指: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四向对话;第二个“4”指:阅读教学的四步流程:起、承、转、合。四步流程可以拓展为:起课,导入初读,整体感知;承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转折,品读赏析,探讨形式;合课,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起课,一般包括“导课”和“初读”两个部分。“导课”即导入新课,“初读”包括“读通读顺课文”和“概括课文大意”。
承接,即探究课文“讲什么”,紧紧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这一两个问题最好从学生的质疑中提炼而出,当然,也可以是教师直接提问,一切根据学情而定。例如,何捷老师执教“人教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在“品语句,体悟文章内涵”这一细读环节,他紧紧抓住三大问题:“围绕着青年作画的过程,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重点品味描写青年观鱼的语句,看看能否找到他成功的其他因素”“他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转折,即探究课文“怎么讲”,重点关注言语形式。还是以何捷老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为例。在课堂的第四环节“析写法,解读文章密码”,何老师问:“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模仿。你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一两处吗?”孩子们各抒己见,何老师最后从巧设悬念、暗铺伏笔两种表达特色方面进行点拨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合课,即对全课所学进行巩固和拓展。“合”的形式很多,比如感情朗读、读写结合、当堂训练、拓展阅读等。
(2)“244”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转”是“244”阅读教学模式四步流程的第三个环节,它对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学习语文文字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将阅读教学的重点由单一的内容理解引向对言语形式的品析、借鉴、运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从而达到“语用”的目的。
如何“转”?各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低年级在重点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上,主要以有特点的词语及句式为主,做好“转”的工作。例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王晓露老师抓住了ABB、AABB、ABCC等不同形式的颜色词,既让孩子感受到蝴蝶的色彩之美,又实现了词语的有效积累。又如执教《鸟岛》一课,不妨重点关注关联词句式“因为… 所以…”和“…因为…”。
中年级的“转”主要体现在抓有特点的词、句、段、修辞手法之上。例如:教学《赶海》一课,应该多关注语气词的使用;教学《槐香五月》,应该多关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赏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二自然段是因果句群,第三自然段是并列句群,第四、第六自然段是总分句群,这些段式结构的学习,感悟与模仿运用当是重点。
高年级的“转”主要是关注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阅读方法、语言风格等。关注篇章结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总―分―总”结构;关注写作手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倒叙和《大江保卫战》中的点面结合;关注阅读方法,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渗透“诗文对照、想象画面、角色体验 ”这种文包诗的阅读策略;关注语言风格,如体悟《夹竹桃》中季羡林先生“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
2.“自能语文”的评价方式
(1)“面向学生而坐”的独特教师听课方式。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课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很多课堂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教师这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甚至是过分有结构、过分完整;而从学生这边看呢,学生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比较多样,但是学生“学的活动”则呆板、机械、单调。“自能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倡导从关注“教师教”转移到关注“学生学”。表面上这只是教师听课坐位姿势的一种改变,实际上是一种理念的重大转变。毕竟,教学的落脚点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多少。
(2)评课重点关注“过程与方法”。目前的评课,教师关注“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的过多,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太少。究其原因,“知识与技能”容易衡量判断,“过程与方法”不易观察评价。“自能语文”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不仅关注“当下的事”,更关心“未来的事”,着力培养学生“带得走的习惯、方法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聚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正像孩子动手做一个实验,其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的乐趣体验、自主尝试、方法总结、毅力增强、团队合作却显得更为宝贵。
(编辑:赵 悦)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实践研究
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实践研究
<摘要>
心理咨询是一个范围非常广的概念,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心理咨询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中学生心理咨询又只是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部分。各个流派的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各自的心理咨询的技术方法,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和理论基础,但这些咨询的技术方法并不是全都适用于中学生,对于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其它年龄段的人群都有一定的区别。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也称为青春期,是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看问题还不够全面,个性心理倾向性还不够稳定,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还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针对其它群体的心理咨询的技术方法直接用于中学生。这就需要在实际的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过程中去不断地总结和归纳,以选择出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更好地帮助中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预期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咨询与治疗的方法。
2、通过课题的实施,提高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问题。
3、通过课题的实施,解决如何让老师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而又不触犯学生的隐私,如何有效地实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咨询,如何让学生自觉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自我渲泄与调节,在恰当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方式寻求辅导和帮助的问题。
研究内容
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采用的咨询技术和方法
2、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所采用的咨询的技术和方法
3、中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各种技术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实验周期
2011年3月—2013年4月
(二)实验步骤1、2011年3月—2011年7月为准备阶段
确立研究课题,选择实验对象,作好实验前的工作,制定研究方案2、2011年7月——2012年12月为实施阶段
按照实施计划拟订的措施,选择对象,进行实验。
3、2013年1月——2013年4月为总结阶段
作好实验后测,整理实验记录,统计分析实验法,拟订实验报告。
成果展示的形式
用实验学生行为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题各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经验论文,用理论和示范课形式来展示科研成果。
第四篇:加强作文评改,促进学生“自能作文”
加强作文评改,促进学生“自能作文”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一般是学生把作文写好后交给老师,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为什么要修改等,则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待老师将批改好的作文本发下后,许多学生一看分数了事,连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也不读。这种典型的“教师辛苦批阅,学生收效甚微”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作文缺乏责任心。不少教师虽已意识到应通过学生自改、互改等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但在指导方法、训练方式等方面还缺乏具体招术,因此效果甚微。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促进学生自能作文,从而推进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呢?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作文教学“自改”、“互评”、“师批”等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模式为:
一、自读自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写话作文源于“说话”,但是,从说话到写话,从口头语上升到书面语,其间的复杂,自非随意说话可比。然而我采用的“自读自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这一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关。
一读:修改字词病句
以大声朗读的方式通读全文。由于人的思维在不断递进或跳跃,文章难免出现表达障碍,或词不达意,或写字笔误等情况。特别是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太粗心”。因而小作者在作文完稿后,回头理一理全文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采用大声朗读的方式,来提高注意力,要求学生在第一遍修改时务必出声,发现错别字、用错词、不通顺的句子,立即加以改正。如,有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作文中写道:“奶奶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一样礼物给奶奶,表表晚辈的一份孝心。送什么呢?我突然想起,奶奶的眼睛少了一个盒子。对了,我用自己的零化钱给奶奶买一个眼睛盒吧!”难道非要取下奶奶的眼睛放在盒子里不可?毫无疑问,小作者的用心是好的,由于粗心所致,把“眼镜”误写成“眼睛”了,闹了一个大笑话,当小作者大声朗读时,发现了错误,自己笑出了声。
二读:圈点好词佳句
在教学中以默读、轻读交替的方式,赏读自己的习作。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每篇文章都会有成功之处,大至布局谋篇,小到标点词语的妙用。第二次读时,我让学生圈出自己习作中的“神来之笔”。程序为:默读
圈点
思考好在哪里
用赞美的口气轻读精彩部分。只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成功”,才能唤醒其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写作热情。
三读:检查作文思路
如果说前两遍读改基于感性认识,那么第三遍的修改则掺杂了更多理性成份,正是有了这种理性思考,才能更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向“自能作文”方向发展,第三遍的修改主要着眼于学生安排了作文材料的思想。逐段默读,完成①该段主要反映什么?②理顺要表达的意思。③把段落主要意思写在作文旁。
四读:批注推荐之处
以浏览的方式再读全文,把要向他人推荐之处(重要内容的安排,中心思想的贯穿,写作技巧的运用等)在稿页旁作好批注。
五读:写出综合评述
默读写出总评,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①字迹;②好词佳句的运用;③条理;④详略;⑤连接;⑥中心;⑦修辞;⑧感情;⑨不足⑩等级……每次训练有所侧重。
(注:中低年级重点训练“一读”、“二读”,高年级逐步过渡到综合训练。)
二、互评互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学生作文后,经过自读自改,作文的质量已有了提高,但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有差异,对于作文能力差的学生,仅让他自读自改,显然还不够,所以我在每次作文后首先是进行自读自改,再次安排第二步:互评互改。
1、父母评价。叶圣陶先生教子作文时,要求孩子每天写些“东西”,然后大声读给先生听,先生听后只说“懂”或“不懂”。若是“不懂”孩子势必反复修改,直至听者“听懂”为止。这种做法既有序(从小每天写每天改);又有法(改得让人听懂)。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也借鉴了这个成功经验。也要求学生每次习作后,将作文读给父母听,直至父母写上评价:“听懂了”。
2、同学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习作,仔细阅读对方的作文。然后发表见解,至少谈两点:一成功之处,二不足之处。互评互改共同提高。首先在评价同伴的作文时,要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就要用语言来表达,就要有一定的逻辑、判断、概括等能力。因此在互评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也促进了学生自能作文。其次在评价中,欣赏了同学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不知不觉中取了人之长处,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也就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3、集体评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作文中的句、段、篇,在班上展示或小组交流,让学生来评改。请看:四年级的同学如何修改下面一句话:
“这回的鞭炮响,我觉得比刚才的那个响多了。”
同学们纷纷发言。
“这句话不通,要删去前一个‘响’字”。
“‘我觉得’三个字是多余的,因为辨别声音当然要凭感觉。”
“要使句子更简洁,干脆把多了两个字也删去。”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老师根据大家的修改意见,将原句改成“这回的鞭炮比刚才的那个响。”
又如,最近在四年级的看图习作训练《接爷爷》的作文讲评课上,我选择了一位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同学们提了不少意见:
“文章在描写人物对话中,加入了西部开发的话题,在浓浓的亲情中融入时代气息,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接爷爷时,用大量的笔墨描写西部开发后给西部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却撇开了对小聪爸爸的描写,主次不分,冲淡文章本意。”
“结尾写小聪晚上梦见自己来到西部农村看到的情景,对‘接爷爷’这个题目来说,是画蛇添足。”
最后小作者再次对文章进行了修改,这篇作文被推荐参加县小学生苗苗杯作文竞赛。
是的,在互评互改中,学生明白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话:“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三、教师评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学生作文经过自改、互改、小组评改后,再交于教师批改,教师批改一般分三步。
1、粗批
教师把经过自查,互改好的草稿收来通览一遍,然后分甲、乙、丙三等,采用不同的方法批改,并第一次评分。甲等作文一般只“略输文采”,或给它“锦上添花”,或在应该“添花”之处加以注明,让学生自己去“找花”、“添花”;乙等作文语句比较通顺,但在选材立意方面会有不尽人意之处,教师则向他推荐某些甲等作文,指导他们适当选材,重新构思;丙等作文往往错别字多,病句多,内容不够具体,教师就在作文中画上各种符号,让学生自己修改。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尽量多就少改,更不能越俎代疱。这种粗批,笔传口授,花时间少,针对性强,学生乐于接受,效果较好。
2、讲评
过去常把作文讲评在批改完后进行,时隔一两周,印象渐淡,无异是放“马后炮”。教师如在草稿上粗改后及时进行讲评,效果就好。讲评要本着目标施教和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进行,对甲等作文既肯定成绩又严格要求,让他们再攀高峰;对丙等作文则适当降低标准,肯定成绩要满腔热情,指出缺点要婉转具体,让他们“一文一得”。
讲评后,学生及时(最好当天)修改作文,小组内再互念自己改后的作文,组内通过后,草稿方能腾正在作文本上。
3、评语
心理研究表明,教师的评语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提高反馈的效益,因此作文的评语除了要有“三性”、“三合”(“三性”即针对性、连续性、准确性;“三合”即评语扣合单元作文训练重点、评语与分数吻合、眉批与总批相结合)外,更要遵循“鼓励、尊重、培养兴趣”的原则。一篇作文,凝结着学生的心血,是学生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是学生思想感情,自我人格的展现,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尤为敏感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把它作为折射自我形象,透视自我心灵的镜子。一般来说,在老师眼中,学生作文总是显得很幼稚,毛病也很多,小的修改无济于事,大的修改又很难做到,所以常在评语中罗列出作文的种种缺点,忽视其中的优点。应当看到学生作文再“差”,也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这些“闪光点”,不可求全责备,全盘否定,更不能使用尖刻,讥讽语言伤学生自尊心。我们常常发现每当作文发下后,学生急切地翻开本子,用充满期望的神情读着老师写的评语,当看到一段好的评语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某种理解和肯定,心理上获得了某种成功感、满足感,脸上露出愉悦的笑意。例如,一次我出了个“快乐的星期天”的题目,让学生作文,一位平时讨厌写作文的男学生,写了与父亲下象棋的事儿,因为下棋是他的爱好,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生动。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给大家介绍了他的作文。并写了一段这样的“评语”:我从你的作文中观看了一局非常精彩的象棋赛,这简直是一场无硝烟的战斗,那紧张的气氛让我连大气也不敢出,一直为你捏着一把汗,终于你――“未来的棋手”战胜了下棋“高手”(你的父亲)。为你的胜利欢呼!后来我批他的日记本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的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夸我的作文记叙清楚,描写生动,感情真挚,引得同学不约而同地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了我……作文本发下来了,本子上不少句子下划了红波浪线,许多词语上加了密圈,题目左边批了个“优”,这时的我比赢了棋更兴奋,更激动。”打这以后,这个学生再也不讨厌写作文了,而且作文也越来越好。几年来我一直采用这种“谈心式”的评语,在与学生娓娓交谈中,肯定了他的优点,赞扬了他的成绩,婉转地指出文章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对作文渐渐地产生了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能作文”。
经过几年的上述方法的作文评改尝试,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效果明显,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不断地提高,达到了“自能作文”的目的,全面提高了语文的自能素质。
第五篇: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照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无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象不容忽视: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在中学生中,像徐立弑母、刘海洋烫伤黑熊、网吧纵火等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寻找其中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左”的思想教育影响,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
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上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感到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中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感情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对中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两个目的:
1.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二、研究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倘若缺失了这些因素,人的其他部分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由此可见,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与责任心培养的统摄性。而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开展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有时还存在误区。有些人认为:只有安排了专门的时
间,习惯与责任的教育才能进行。其实,我认为,习惯的养成、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有实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培养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社会和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中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八项重点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八项重点内容入手,在整个初中三年生活中分步骤、分层次、有侧重地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根据对学校部分教师和全班家长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总结、整理出来的。又将以上四方面责任心、八项重点内容,细化为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形成研究内容指标体系。
2.培养中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
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背诵、理解、体会含义到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B.榜样激励:中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的良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重点放在身边榜样的树立上,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C.情境体验:在班队会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行为训练:按照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日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班级、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会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初一年级阶段
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制定研究方案;
进行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研究;
初步试行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阶段
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充分利用家长课堂,进行家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学期末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阶段
抓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力争推广;
撰写研究报告。
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材为根本目的,符合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将会在人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塑造一个人的过程,也是实实在在的自我更新过程。对于当今这些缺乏实际锻炼的中学生来说,能否经得起考验,战胜困难越过坎坷,关键要有教师的科学指导,及时鼓励、赏识与协助。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必先具备良好的习惯,一方面是起楷模作用,一方面是具备指导的能力。所以,终身学习是教师的生命发展阶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种自我培养,自觉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责任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研究实践中,我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依学生的主观意愿,基础水平和能力去逐步实现。良好习惯养成是目标,在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出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实现,自觉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调控。
教育学家叶圣陶早就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培根也谈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通过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抓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科研并无神秘性,只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抓住实质,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一定会有成效。
毕业论文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海淀党校2001级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班
学号018806057
阜成路中学王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