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难点和对策
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难点和对策
王冬春
“三合一”改革后,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是县(市、区)市场监管局执法办案的工作重点。在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时,执法人员经常遭遇以下困境和难点:
一是当事人规避检查。根据获得的上级交办、群众举报、上下牵连等案件线索,执法人员到违法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时,当事人为逃避检查,故意离开生产经营现场。特别是执法人员对实施经营行为的当事人不熟悉的情况下,即使当事人混杂在围观的人群中,也不会出面接受检查,导致执法人员无法制作《询问笔录》,无法收集违法证据,无法作出查封、扣押等具体行政行为。
二是当事人拒不配合。虽然找到了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当事人,但在调查取证阶段,当事人拒绝接受执法人员的询问,不在《询问笔录》和《现场检查笔录》上签名确认,对抽样取证的物品不予认可,对执法人员采取的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不予配合,对执法人员送达的法律文书不予签收,并根据执法人员留臵的法律文书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甚至以受到抢劫、偷盗等名义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是当事人暴力抗法。因绝大多数食品安全违法生产经营当事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且投资少、成本小,被执法人员检查执法时损失不大,在遇到执法人员检查时没有多少后顾之忧,容易情绪激动而产生暴力抗法行为;有的公开污辱谩骂执法人员,有的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殴打执法人员、掀翻执法车辆,还有的抢夺被执法人员扣押的经营工具和商品,导致执法工作无法进行。
四是当事人不服处罚。由于食品安全违法生产经营罚款数额起点高,一些投资少、规模小的违法行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认为处罚执法不合理、合法不合情;有的收到法律文书后一走了之、异地继续经营;有的把行政处罚决定全当一纸空文,拒不履行法律义务,坐等人民法院强制执法;有的受到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后,先听证、后复议、再诉讼,让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疲于奔命、知难而退。
产生上述困境和难点的主要原因:一是违法行为当事人对被抽查的食品质量没有底,担心因贮存时间、环境污染、操作不慎等原因导致被抽查的食品不合格;二是违法行为当事人担心因产生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受到起点就是5万元的重罚,不仅让生活难以为继,还会“因罚返贫”;三是个别当事人因食品违法行为受到处罚后,在对执法人员怀恨在心的同时,也积累了如果规避执法检查的“经验教训”,从而产生不到场、不配合甚至暴力抗法的现象。
针对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遭遇的困难和难点,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和执法人员应当从以下几外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法律宣传,营造法治氛围。要采取广播电视经常宣传、报刊杂志重点宣传、相关时节集中宣传以及向食品生产经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全方位宣传《食品安全法》,全面梳理和广泛列举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者各种违法行为,对社会发展的危害和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突出曝光食品安全典型案例,让依法生产经营成为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让消费者向合法经营市场主体购物消费和接受服务,让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者没有生存之地和发展空间,让全社会支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行动。
二是创新取证方式,保证依法行政。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食品安全违法当事人产生不到场、不配合甚至暴力抗法的原因,改变传统的调查取证方式,采取先期暗访、周边调查、现场录相、熟人指认、村居干部带路等多种形式,在外围充分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再与违法行为具体当事人和相关人员交锋,让当事人无法回避。即使当事人规避检查或者不配合执法,执法人员也可以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当事人生产经营的食品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安全隐患,视情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
三是组织联合执法,增强执法权威。要建立健全联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工作协调机制,对重、特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要迅速甄别判断,主动请求公安、城管、住建、卫生等部门和社区村组干部配合,从多方面对违法行为当事人施加压力,迫使当事人配合执法行动、主动接受调查、积极配合处理。对不出场、不配合的当事人综合采取教育训诫和制约控制措施,对不明真相的群众予以劝返,对暴力抗法的当事人,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臵,从而进一步提高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四是强化源头治理,提高执法效能。要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责任制,实施“监管责任网格化、责任人员公开化、监管执法痕迹化、层级管理规范化、考核督查精准化”的“五化”监管,突出抓好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批发企业的监管,抓好源头管理,突出源头查处,阻塞源头漏洞,在“抓大”、“罚大”的同时,兼顾“小微型”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监管执法,落实食品小作坊监管责任。对“小微型”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要以小见大、拓宽范围、深挖源头,通过“小案”变“大案”,全面净化食品安全消费市场环境。(
第二篇:违纪案件查办的难点及对策
违纪案件查办的难点及对策
对违纪案件的查办是《党章》赋予各级纪检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党的十六大和中纪委六次全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案件查办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分析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违纪案件显现出一些新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和特点,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对于我们提高办案水平,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根据这次培训班学习了解的一些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我们认为影响当前查办基层案件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案主体多元化。从近几年的办案实践看,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由单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案中案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多发性、交叉性、团伙性和关联性等特点。违纪人员有的熟知政策和法律,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找空子钻;有的身居要害部门,在体制、管理漏洞上做文章;有的披着合法的外衣,却干着腐败的勾当,这些都给案件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是作案手段智能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腐败分子的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化、智能化。他们利用信用卡、电脑、网 络等科技工具作案,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洞不钻。现在即使是一些普通案件,其作案的手段也非常高明,更加狡猾和复杂,用老办法查案将难以应付。
三是办案阻力人情化。现在纪检监察干部几乎每查处一起案件,都有人说情干扰。有的是老同学、老朋友、老乡讲情;有的是自己的亲属为别人求情;有的是上级领导打招呼,这些纷至沓来的各种人际关系,往往会使查办的案件“夭折”、“搁浅”、“流产”,严重影响了正常办案。
四是办案专业人员匮乏。一方面,由于机构改革,纪检监察机关整体办案力量相对不足,不能保证办案需要。另一方面,专业办案人员严重匮乏,现在有不少案件涉及金融证券、网络、房地产、期货市场、工程发包等领域,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真正懂行的办案人员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工作的开展。
针对办案中遇到的这些难点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讲究方法策略,提高办案成效。要成功地突破案件,必须加强领导、周密安排,讲究策略。否则,因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案件查办工作。因此,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组织实施上要突出全面性。对于大案要案,纪委书记要做到亲自安排、调度和协调,副书记要亲自带队组织办案,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实行“四定一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一包到底。二是方案制定上要体现周密性。在掌握了案件的线索之后,如何组织案件的具体查处工作,必须有一个明晰而周密的方案。要针对案件线索中涉及的问题,拟好调查提纲,并要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做到有备无患,以适应突发情况的需要。配备办案人员,应根据案件的类型、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复杂与简单的程序来配备。要找准查办案件的突破口,对需要查清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可能遇到哪些问题都要制定一个详细的预案,确保办一个,成一个。三是方法运用上要讲究策略性。一个案件能否最终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查办工作的方法策略。只有方法策略对路,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三个“突出”。一要突出一个“快”字。确定案件线索后,为避免违法违纪者串供、订立攻守同盟、转移赃款赃物,就必须加快办案进度。二要突出一个“巧”字。在具体工作中,要因人因案而异,巧妙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抓住关键人和关键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在取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突审作案人,用确凿的证据摧毁其侥幸心理,最终促使整个案件的有效查办。三要突出一个“用”字。要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条例》和《行政监察法》等赋予的权限办案。首先要准确地用好“两规” 措施,提高成案率。对一些重要案件的涉案人员,一旦掌握确凿证据,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要迅速采取“两规”措施,防止串供、毁证。其次要用好封帐权。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件,采取先封后查的措施,从财务帐目中寻找线索,既可以有效地防止财务人员作弊以及毁账等事情的发生,又为深入调查案件打下基础。再次要用好建议停职检查权。一些担任领导职务和掌握实权的涉案人员,他们利用关系对抗查处的手段很多,致使调查工作难以进行。
二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办案合力。随着改革的发展,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工作中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空间越来越广,这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优势,加大部门协同办案力度,形成办案合力。一方面,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办案人员在突破案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案情需要,请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将审理行为前移到调查环节,这对于准确认定案件性质、快速审结案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明显触犯刑律的案件时,要及时通报司法机关,并在案件基本查清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司法机关要及时地把查办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及不够追究刑事责任但已构成违法的案件移交过来,追究党纪、政纪处分。在查办一些重大案件时,纪委一定要搞好组织协调,将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监督部门 的人力、信息、职能、手段等资源组织起来,综合运用,形成整体合力,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力量不足的问题,克服在查办案件中存在的“条块分离”倾向,而且有利于一些案件的快查快结。
第三篇:信用社银行防范案件难点和对策
信用社银行防范案件难点和对策
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频频发生案件,新案、大案、要案、发案率、发案范围存在居高不下和扩大的趋势,风险状况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制约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中的瓶颈问题,是当前监管部门和农信系统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现状
(一)基层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对于做好案件防范工作,有些信用社领导和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案件防范工作片面地理解为案件防范工作主要是指大案要案,只要不出现大案要案,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重业务、轻防范的思想在部分领导和员工中颇有市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农村信用社及其网点的案件防范工作往往滞后于业务工作,案件防范工作未能全面贯彻和深入开展,对辖内基层社及网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
(二)思想安全教育乏力,防范效果不尽人意。农村信用社对基层网点员工从事业务技能操作方面比较重视。而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比较乏力,特别是对案件防范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创新。员工也难以有时间和机会接受安全防范方面的培训,对一些必需的安全防范知识只能依靠文件和相应的制度来纸上谈兵,人事调动的频繁,岗位不固定,任务的巨大,使员工难以静下心去钻研安全防范知识。因此,对安全防防范知识缺乏了解,了解的渠道也比较单一,缺少实际安全防范演练机会,造成对案件防范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三)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尽管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在执行和落实上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员工对案件防范的认识和意识不到位,缺乏全局观念,过分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在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形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久而久之,形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越积越大,最终酿成大案。
(四)案件防范缺乏手段创新。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案件防范上,一是领导会上强调,而忽视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理解程度、执行程度。二是案件防范手段方面,只注重硬件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变化、环境变化,防范手段仍然是以硬件和制度为主,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有效性。
二、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执行落实漏洞颇多
1.柜台业务操作不规范。目前,农村信用社都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是,许多内控制度在落实和执行上是为应付检查或流于形式。例如: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有些信用社在人员安排上未按信用社规定合理安排,存在业务发展与人员配置不协调,缺岗缺员,协储人员、临时工顶岗现象时有发生;在业务操作上,会计出纳人员短期交接手续不全,不是缺少监交人签章,就是保险柜钥匙、账簿、凭证未登记移交,存在交接不清,责任不明;款项交接登记簿存在建而未用或登记款项填写不明晰;大额提现不登记或漏登、内勤工作日志内容记录不完整,印章分管、凭证销号流于形式,未按操作规程办理业务,而是随心所欲,会计传票、账簿章印不全,临柜业务未换人复核,事后补章现象;传票、凭证、对帐单乱放、乱丢,事后造成帐务对不上的现象屡屡发生。挪用现金上缴贷款利息、白条顶库、库存现金量严重超限额等等现象时有发生„„
2.信贷管理比较粗放。突出为贷款“三查”制度执行流于形式,贷前调查走马观花,调查报告简单,调查资料缺失。贷时审查把关不严,大额贷款审批往往不是以信贷人员的调查为基础,而是由领导好恶说了算,“鼓肚贷款”、“一支笔”贷款现象较为普遍。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规定对大额贷款实施跟踪检查和填写跟踪检查档案,对到逾期贷款未及时发出贷款到期通知书,贷款风险难以掌握。超权限贷款、跨区域贷款、冒名贷款、一户多头贷
款以及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给日后贷款管理埋下了风险隐患,而且也容易诱发职务犯罪。
3.票据贴现业务不规范。有些信用社开展此项业务时一是先斩后奏,未经批准便开展业务。二是缺乏对贴现业务的专业人员,识别能力差,匆匆上马,难免出现风险。三是监督力度偏弱。对票据业务的监督偏弱,往往只看从中获利多少,而对票据业务的风险判断不能有效识别与监督,从而引发风险。
(二)面上强调多,基层执行效果差。突出表现在领导往往是以念文件、口头的形式将上级要求传达到基层,便完成任务。不能认真地针对本辖区信用社实际状况、防范漏洞、风险大小去具体制定案件防范措施和对策,而是例行公事、机械地布置案件防范工作,造成了基层信用社员工对案件防范的认识偏差,认为案件防范是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导致在基层在案件防范工作中,风险意识不强,执行效果差的局面。
(三)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制度形同虚设。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虽然普遍制订了员工岗位职责,明确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某些细节问题上仍然不够具体化,相互不科学、不细致、不流畅,每个岗位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往往衔接上出现漏洞和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混岗、混业操作的现象。例如:出纳、会计不按规定相互替换、替代;轮岗制度、强制休假制度流于形式;协储人员、临时工顶替重要岗位,造成责任不明确,风险隐患频频出现。
(四)目标任务大,绩效考核不合理,员工怨气大。目前,许多信用社为了加强竞争力,不是从内部去最大限度地解放员工的思想,去搞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而是加大揽储任务、放贷有任务、收贷有责任,完不成任务者一是离岗揽储、下岗收贷。二是扣发工资、奖金等。而相对联社机关、领导则存在任务小或无任务的局面。导致员工因完不成揽储任务而工资收入急剧下降。加之存在基层信用社人少事多的现象,领导与员工之间收入差别较大和思想工作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合理等因素,造成员工的不理解,存在怨气大、唠噪多、抵触心理增强,继而影响工作。
(五)企业文化教育缺失,导致员工理念支撑缺失。对于企业文化,许多信用社领导和员工简单地认为只不过是娱乐活动,面子工程,应付上级检查,无关大局。为此,有些信用社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时,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存在模糊认识,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来做,缺少统一规划,没有深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过于片面,往往只注重广告、环境文明、仪表装饰等外表形象,而不注重内在本质的建设。不是从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方面入手,把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都纳入以人本的轨道上来,也没有坚持人是信用社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使员工不能在一种和谐愉快而又富有朝气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经营。导致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与建设初衷出现南辕北辙现象。
(六)主动性防范少,被动性防范多。由于案件防范工作年年提、年年讲,许多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也没有出现案件,于是有些信用社对案件防范工作出现放松警惕、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现象。领导要求时就动一动、来检查时就紧一紧,出现问题就改一改,多年来的习惯性管理对案件防范形成的痼癖、麻痹思想,没有主动性地从根本上对案件进行重视和防范,导致安全隐患日益积累。
(七)内部检查稽核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进行自查或本联社进行检查时,许多检查是走形式,一是检查事先已知道,被查单位有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效果可想而知。二是都是本单位的,所以碍于情面,被查出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是害怕问题暴露影响自身利益,对检查出的问题采取瞒报、漏报、少报。
(八)案件防范宣传力度偏弱。案件防范宣传工作是整体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环节,有些信用社对案件防范的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敢大张旗鼓地进行案件防范工作的宣传,怕影
响信用社的信誉、声誉和经营,只是在信用社内部进行宣传、教育,开展活动。造成案件防范工作对外缺乏威慑力,对内缺乏说服力,严重影响了案件防范工作的开展。
三、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难点
(一)点多面广、机构分散、管理困难。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决定了其网点多、机构分散、网点偏远的特征。相对来讲,就必然多了一份不安全因素。因历史亏损或其他原因,造成偏远的、较小的信用社在硬件投入上比较困难,部分网点安全设施达不到要求,较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发生案件的机率较大。
(二)人员相对复杂,管理培训缺失。信用社员工交流制度在执行上存在难度,原因是信用社员工的工作安排,一般以员工居住地为原则,这就形成了大部分信用社员工本地化的局面。而有些信用社没有本地员工或不足时,则招聘临时工代替或以协储员替代,在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往往因其不是信用社正式员工,安全教育、思想培训等方面的培训而无法参加,容易形成了案件防范的空白点。
(三)防范体制不完善,形成漏洞颇多。许多农村信用社在案件防范工作中,注重面上工作较多、员工日常防范教育较少;硬件建设较多、“软件”建设滞后;照本宣科较多、开发创新较少;日常防范不重视、上级检查搞突击。往往在突击抽查和检查中,许多安全漏洞便表露无遗,(四)员工素质相对较低,贯彻执行时容易出现偏差。由于信用社员工的素质相对专业银行还较低,在贯彻执行案件防范工作中,不能对案件防范的重要性、意义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将案件防范工作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部分信用社员工在贯彻执行中采取“领导讲领导的,自己做自己的”,在执行中也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案件防范在实际工作中形同虚设。
(五)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员工队伍稳定。员工思想稳与队伍稳定与否是关系到安全防范的问题关键和基础。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问题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情绪,继而影响到案件防范的效果。例如:分配到我市各县、市信用社2001届省银行学校信合专业毕业的30多名学生,在毕业4年后,许多成为信用社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但是在提拔、评先等方面却没有资格,因为不是信用社正式员工。而至今仍然成为信用社的正式员工的原因是省联社没有指标。而同样的2000届省银行学校信合专业的30多名毕业生,在工作4个多月后,便成为信用社的正式员工。学生们几经反映,但是音信石沉大海。巨大的对比和反差,使有些学生在工作上产生压力,思想上产生了动荡,失落感日益剧增,心灵上受到了伤害,朝气不再蓬勃,信心受到打击,对在信用社的前途产生了怀疑。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不可避免的将成为信用社的风险隐患。
(六)监管部门措施不能有效贯彻。农村信用社对监管部门下发的文件、要求、措施等,少数农村信用社不能有效贯彻,从思想上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认为监管部门是外部门,没有直接影响,对自己的在约束方面、利害关系方面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对监管部门在案件治理工作布置的任务、要求、措施,不是置若罔闻、不予理睬,就是流于形式的贯彻,造成在案件治理工作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七)人情大于法规。农信社人员基本上来源于农村,受传统观念影响,地域、家族、亲戚、朋友相互之间关系纵横密布、错综复杂,加上法制观念淡薄,制度的执行力往往受到上述因素影响而不能贯彻执行。多起案件的发生无不与人情大于法规有关,这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对策
(一)建立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案件专项治理长效机制是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对此,农村信用社要针对本辖区的风险状况,结合全国合作金融机构案件专项
治理电视电话会议内容,制定案件专项治理方案、治理措施、治理目标。切实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常抓不懈。全面建立起“查、防、堵、惩、教”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健全、执行有力、内控严密的案件查防体系,实现案件总数和涉案金额、单位资产案件数量、单位网点案件率的大幅下降。
(二)建立企业文化机制,增强道德观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要解决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道德观问题。在当前,如何用现代的道德观念来教育人,用严谨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人,是当前农村信用社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一是要加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来,依靠企业文化、培养和增强员工的道德观念、建立个人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企业凝聚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行为管理策略。农村信用社领导要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以人为本理念, 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和对后进员工的转化作用要恰到好处。要用正反典型教育人,用敬业精神鼓舞人,用道德观念凝聚人,用先科学机制激励人,用优良环境培育人、用真诚爱心关心人,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行为能力。三是建立相互沟通桥梁。农村信用社许多案件的发生或风险隐患是与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有着必然的联系。为此,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建立和疏通沟通渠道,加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理解和协调,以消除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心理障碍。领导要知道员工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思想工作、疏导劝解工作,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家庭、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员工克服其心理障碍,消灭不良情绪,保持员工队伍和人心的稳定。四是调整机构结构。农村信用社要逐步改变基层社人才馈乏,一线人员少,机关机构臃肿的现象,尽可能地精简机关人员机构,加强一线力量。
(三)人心稳定是防范案件的基础。要充分挖掘员工的个人行为潜力,一是对拔尖人才要恩威并济,在政策上不偏不倚。对信用社的业务技术骨干,一方面要委以重任,给予他们业务技术职务方面晋升的机会,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另一方面,对他们也要严格要求,对其不规范的操作和不检点的行为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纵容其成为特殊“公民”。要让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能自觉自愿地为国有金融事业的发展释放自己的能量,又感到有必要珍惜自己的这一份事业,能自觉遵守信用社的行为规范。“关爱”是留住人才的策略,“严格”也是留住人才的手段。只有恰到好处地施行关爱与严格,才能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天地,只有不拘一格地选拔和运用人才,才能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在重用的同时施以重“锤”,才能锻出适应现代合作金融事业快速发展的好钢来。
(四)规范操作是案件防范的保证。俗话说“十个案件十个违规”,农村信用社所有案件的发生,都是由违反操作程序,有章不循、有制不遵、有令不行造成的。为此,农村信用社在案件防范中首先要规范员工的操作,严格按照银监会“十三”操作规程、风险提示进行操作。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规章制度,“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各项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的导火索。因此、只有规范好大梁、才能校正好小梁,才能使案件防范各项工作取得效果,才能将案件风险隐患从源头进行杜绝。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是防范案件发生的手段之一,农村信用社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列入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要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做到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收入公开。特别是要坚持用好的制度和作风选人,在人员的使用上、提拔上、处理上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搞内外有别,做到对己要严、秉公守法。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接受群众的监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从源头上堵住腐败漏洞。同时严格要求员工,遵纪守法,提高员工廉洁自律的主动性、自觉性。
(六)建立案件举报、堵截奖励机制。信用社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对违规违、违纪行为和案件线索向上级部门举报的权利。对违规违纪的现象、行为、指令有权拒绝执行。信用社的上
级部门应尽快建立案件举报、堵截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的,要对举报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作为晋升、晋级的参考依据。对成功堵截案件的不但要进行奖励,而且要将堵截案件的做法加以推广,为更多的信用社提高防范案件能力奠定基础。
(七)加强专业防范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对基层网点员工进行安全防范的业务培训,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中的中基础工作,安保部门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基层网点员工的安全防范知识的基础培训、还要对员工进行心理培训、道德培训、行为培训、以提高员工的防范技能。不但要对安全防范常识和法规方面的培训,还要对安全防范应急措施、突发事件方面的培训,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安全防范方面的实际演练,做到遇事不慌、有条不紊。
(八)加大案件防范宣传力度,提高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宣传工作作为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网点要针对安全防范的经常性和集体性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安全防护期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案例和经验教训,结合工作和网点实际探讨安全防范工作的开展,努力形成培训“一个安全员,带动全网点的点面效应”,县联社还可以组织创建安全文明网点等活动,增强上下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检查、监督力度,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多次督促都不予以整改的网点,坚决依法依制进行处罚,并通过内刊、文件进行通报,促使其他类似单位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同时也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九)建立案件防范压力传导机制。监管部门及农信上级部门要下决心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在案件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上热下冷、上紧下松、上严下宽、上细下粗”问题,着力解决监管部门压力大而农村信用社无压力的问题,要定期召集辖内县(市)级联社主要负责人到监管部门汇报案件情况,采取监管通报、诫勉谈话、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建议给予降职或撤职纪律处分等切实措施将案件压力传导给农村信用社。对发生案件信用社,要及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做到一案一报。
(十)严格执行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制度。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制度是农村信用社防范案件发生的必要手段。对此,农村信用社不能以人员少、员工业务不熟等理由,将轮岗制度、休假制度置若罔闻、束之高约、流于形式。
(十一)强化内外部稽核检查制度。一是将内外部稽核检查相结合,采取日常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特别是注重突击查,加大检查频率和力度,找出信用社在执行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风险点,将信用社暴露出的问题与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充分发挥内部系统监督机制。对业务经营、人事管理等活动中存在群众反映较为突出问题和易发案件重要岗位的管理,要注重加强信访、举报和稽核工作,强化纪检监察、内审的检查作用。明确案件移送的标准及责任,形成治理案件的合力。三是加强内部审计的力量,加大内审审计力度。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基本建设管理、财务资产管理、大宗物品采购审计等,从中发现和查找商业贿赂的行为,正确判断和把握商业贿赂给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带来的影响,尽可能使治理措施更加有效。四是农联社上级部门、监管部门要有重点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检查、稽核,特别是对易发案件的业务、岗位、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检查。
(十二)案件防范要进行创新。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案件防范机制、措施、手段、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漏洞日益凸显,许多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有效地防止和杜绝案件的发生。为此,需要监管部门、农信管理对此进行探讨、研究和创新,才能逐步地将农村信用社案件发案率有效降下来。一是案件防范要全员参与,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案件防范要求,避免案件防范工作“上热下冷、上严下宽、上紧下松”,不能搞应付差事式的案件防范。二是道德教育要抓紧。要切实从思想上解决好对案件防范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执行。要从抓道德教育入手,开展“正反两面”教育,在思想上常年树立案件防范意识。三是防范机制创新。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新形势下的案件防范机制,包括防范手段、措施等,要有前瞻性、预防性,绝不能搞“亡羊补牢”式防范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对农村信用社可能出现的案件,要及早做好应急准备,防止突发案件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十三)配合监管部门工作。农村信用社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对案件防范工作的布置、安排,对监管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措施、要求,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按照监管部门对案件防范工作的管理、处理、上报程序规范案件防范管理工作,不能搞形式、搞应付、搞自己骗自己的案件防范工作,要及时上报案件防范工作情况,遇突发案件、重大案件、刑事案件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格式上报监管部门,以利于监管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
第四篇:信用社银行防范案件难点和对策
近两年来,农村信用社频频发生案件,新案、大案、要案、发案率、发案范围存在居高不下和扩大的趋势,风险状况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制约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中的瓶颈问题,是当前监管部门和农信系统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现状
(一)基层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对于
做好案件防范工作,有些信用社领导和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案件防范工作片面地理解为案件防范工作主要是指大案要案,只要不出现大案要案,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重业务、轻防范的思想在部分领导和员工中颇有市场。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农村信用社及其网点的案件防范工作往往滞后于业务工作,案件防范工作未能全面贯彻和深入开展,对辖内基层社及网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
(二)思想安全教育乏力,防范效果不尽人意。农村信用社对基层网点员工从事业务技能操作方面比较重视。而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比较乏力,特别是对案件防范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与创新。员工也难以有时间和机会接受安全防范方面的培训,对一些必需的安全防范知识只能依靠文件和相应的制度来纸上谈兵,人事调动的频繁,岗位不固定,任务的巨大,使员工难以静下心去钻研安全防范知识。因此,对安全防防范知识缺乏了解,了解的渠道也比较单一,缺少实际安全防范演练机会,造成对案件防范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三)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尽管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在执行和落实上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员工对案件防范的认识和意识不到位,缺乏全局观念,过分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在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形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久而久之,形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越积越大,最终酿成大案。
(四)案件防范缺乏手段创新。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案件防范上,一是领导会上强调,而忽视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理解程度、执行程度。二是案件防范手段方面,只注重硬件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员工的思想变化、情绪变化、家庭变化、环境变化,防范手段仍然是以硬件和制度为主,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有效性。
二、农村信用社案件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执行落实漏洞颇多
1.柜台业务操作不规范。目前,农村信用社都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是,许多内控制度在落实和执行上是为应付检查或流于形式。例如: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有些信用社在人员安排上未按信用社规定合理安排,存在业务发展与人员配置不协调,缺岗缺员,协储人员、临时工顶岗现象时有发生;在业务操作上,会计出纳人员短期交接手续不全,不是缺少监交人签章,就是保险柜钥匙、账簿、凭证未登记移交,存在交接不清,责任不明;款项交接登记簿存在建而未用或登记款项填写不明晰;大额提现不登记或漏登、内勤工作日志内容记录不完整,印章分管、凭证销号流于形式,未按操作规程办理业务,而是随心所欲,会计传票、账簿章印不全,临柜业务未换人复核,事后补章现象;传票、凭证、对帐单乱放、乱丢,事后造成帐务对不上的现象屡屡发生。挪用现金上缴贷款利息、白条顶库、库存现金量严重超限额等等现象时有发生……
2.信贷管理比较粗放。突出为贷款“三查”制度执行流于形式,贷前调查走马观花,调查报告简单,调查资料缺失。贷时审查把关不严,大额贷款审批往往不是以信贷人员的调查为基础,而是由领导好恶说了算,“鼓肚贷款”、“一支笔”贷款现象较为普遍。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规定对大额贷款实施跟踪检查和填写跟踪检查档案,对到逾期贷款未及时发出贷款到期通知书,贷款风险难以掌握。超权限贷款、跨区域贷款、冒名贷款、一户多头贷款以及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给日后贷款管理埋下了风险隐患,而且也容易诱发职务犯罪。
3.票据贴现业务不规范。有些信用社开展此项业务时一是先斩后奏,未经批准便开展业务。二是缺乏对贴现业务的专业人员,识别能力差,匆匆上马,难免出现风险。三是监督力度偏弱。对票据业务的监督偏弱,往往只看从中获利多少,而对票据业务的风险判断不能有效识别与监督,从而引发风险。
(二)面上强调多,基层执行效果差。突出表现在领导往往是以念文件、口头的形式将上级要求传达到基层,便完成任务。不能认真地针对本辖区信用社实际状况、防范漏洞、风险大小去具体制定案件防范措施和对策,而是例行公事、机械地布置案件防范工作,造成了基层信用社员工对案件防范的认识偏差,认为案件防范是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导致在基层在案件防范工作中,风险意识不强,执行效果差的局面。
(三)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制度形同虚设。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虽然普遍制订了员工岗位职责,明确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某些细节问题上仍然不够具体化,相互不科学、不细致、不流畅,每
第五篇:浅析新时期违纪违法案件特点及对策
浅析新时期违纪违法案件特点及对策 郧县党风廉政建设网2010-03-26 09:11:34 作者:杨青林 贺 振 来源:县纪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腐败也不断蔓延,特别是在新的时期,腐败表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动向。在诸多新的反腐败课题面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和强劲势头,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思路,正确认识执纪办案工作,积极开创反腐败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一、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新特点
1、违纪违法范围扩大化。“拔出萝卜带出泥”,是当前一些违纪违法案件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案中案频发的真实写照。在这类案件中,违纪违法行为不再简单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向集体、组织行为发展,由单一部门、行业向各个部门、行业和社会各个领域扩展,所牵涉的党员干部往往有数十人、甚至百人之多。比如湖南郴州腐败窝案涉及党政干部、商界人士达158人。同时,以领导干部家庭为核心的家族腐败化也呈上升趋势,一些领导干部表面上两袖清风、清正廉政,暗地里却唆使、纵容自己的亲属大肆受贿,或利用手中权力为亲属开办的公司等经济实体牟取暴利。
2、违纪违法领域多元化。当前,违纪违法现象已不再是个别领域的个别现象,而是在诸多领域均有呈现的普遍现象,违纪违法已蔓延到社会各个领域。比如公款行贿、收受回扣、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买官卖官、贪污受贿、侵吞窃取瓜分国有资产、截留挪用套取私分国家专项资金、司法腐败、教育腐败、医疗腐败、组织人事腐败等等,已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3、违纪违法主体智能化。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官员愈来愈多,腐败分子大多“学历高、智商高、阅历丰”,他们进行违纪违法行为的作案方式由利令智昏、不计后果的“冲动”型,转变为处心积虑、预谋在先的“智能”型。他们
处心积虑研习法律法规,在违纪违法中化解风险、逃避打击,钻法律空子,使隐性腐败的“安全系数”更大。
4、违纪违法手段隐蔽化。一些腐败分子不再作现行违纪违法,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期权化”、“转让”、“洗钱”的交易,掩盖受贿之实,逃避法律制裁。比如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自2003年起,先后四次收受礼金,总计约22万元,却尚未构成受贿罪,其原因在于他收礼金并未为他人谋取利益。可以说,期权化腐败等新的腐败形式已对传统的违纪违法定性构成冲击,一些违纪违法定性已明显滞后于新的反腐形势。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违纪违法分子利用计算机黑客技术伪造数据,骗取、侵吞国有资财,利用互联网赌博等,由于电子证据的取证难度,也给传统的取证认证制度带来一定的冲击。
二、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
1、自我放任,不思进取。剖析违纪违法案件,不难发现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他们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爱学习、求进步。但随着仕途的发展,职务的一次又一次提升,他们逐渐迷失了,得意忘形,思想上不思进取,工作中不学无术,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精神颓废、思想信念丧失。从受之有愧到习以为常,从谨慎行事到肆无忌惮,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偏离正确轨道,道德观日益败坏,享乐主义日趋膨胀,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思想,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以权谋私的工具,大行违纪违法之为,在违纪违法道路上愈走愈远,愈陷愈深。
2、体制不完善,监管有漏洞。制度不健全和制度不落实等制度建设上的弊病容易滋生腐败,对腐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无章可循,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民主集中制。二是制度不完善,不系统,不规范,存在漏洞。特别是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存在漏洞,有可乘之机。三是制度管理存在形式主义,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不去执行或难以执行,形同虚设。四是存在权大于法,以权代制现象。有的单位“一把手”将组织赋予的权力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独断专行,为所欲为。
3、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及时。一是缺乏对党政“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存在“不敢监督、不好监督、不能监督、不想监督、不善监督”的现状,这是反腐败机制上的重大软肋。二是基层组织对一般干部和无职党员监督不力,一般干部和普通党员近乎无人监督,以至违法乱纪时有发生。三是在有的地方管理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民主生活会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流于形式。
三、有效应对违纪违法案件新特点的对策
1、多措并举,广扩案件线源。一是突出重点,紧紧围绕违纪违法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类型,坚持把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贿赂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人事权、审批权进行权钱交易的案件;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破产和经营活动中贪污、挪用、私分国有资产的犯案件;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利用司法、执法权索贿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案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金融、土地管理办法等领域中的贪污贿赂案件;跑官要官案件等等作为办案重点。二是紧紧盯住违法违纪的新特点不放过。针对腐败“家庭化”的特点,注意盯住领导干部家属、子女、亲属经商办企业或非法敛财的问题;针对腐败分子多有“贪色”的特点,注意盯住涉及包二奶、嫖娼等问题,对有此类问题的领导干部要注意深挖细查。针对违纪“人情化”的特点,注意盯住领导干部交友比较滥、身边大款多、身边工作人员不检点的问题;针对捞钱铺后路、期权化腐败的特点,注意盯住领导干部离职退休、岗位转换前后的问题。三是拓展案源渠道。在注重依靠信访举报和深挖“案中案”的同时,注意向加强执法监察、专项检查、审计监督、解剖非正常亏损企业等渠道延伸,注意从社会信息中提炼线索,从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中发现线索,从新闻舆论中发现案件线索,从所办案件中发现新的线索。
2、整合资源,壮大办案力量。要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纪委在查办大案要案中的组织协调职能,把直接承担查办案件任务的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监督等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优化组合,形成整体合力,达到最佳的办案效能。办案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重点突破党员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检察院重点突破非党、非监察对象的违法犯罪问题;公安部门重点负责监控和抓捕涉案对象;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重点负责查核违反财经纪律、偷漏税、做假账等违纪问题。同时要健全案件线索移送制度,防止各自为政、延误甚至不移送违法违纪线索问题的发生。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强纪检监察系统内部办案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法律、经济、管理等业务培训,根据地方实际加紧建立办案人才库。
3、改善装备,提升科技含量。针对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日趋隐蔽化、智能化、数字化,反调查手段日益增多、能力日益增强的现状,要切实注意解决偏重使用“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等传统方法调查取证、办案手段单一的问题,学会运用录音、录像、技侦等现代化取证手段,提高查办案件科技含量,以应对新形势下调查取证的新难题。
4、狠抓落实,加强制度预防。大多数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与制度的不健全、制度的“形式”落实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对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深化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中,应切实着力抓好以下制度建设:一是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制度。凡是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定要经过党委或党组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人无权改变集体的决定;二是实行权力分解制度,对有审批权的部门和管人、管钱、管物的部门实行权力分解,制定相互制约的制度,防止个人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三是严格执行政(村)务公开制度,杜绝暗箱操
作。对重大决策、财务收支等情况,属公开范围的一律公开,对未真正落实政(村)务公开的单位,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四是严格落实财经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和政府采购等制度,认真组织经济责任审计,严格把好财政资金和其它资金收支审批关,堵塞漏洞,杜绝一切违规资金的运作行为;五是切实加强对制度落实的监督,纪委等有关监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严惩玩忽职守等不落实制度的行为,努力打造查办案件的“互廉网”。
5、标本兼治,认真履行职能。反腐败斗争要以查办案件惩治腐败为重点,严肃党纪国法,震慑违纪违法,遏制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和蔓延。同时,要注重标本兼治,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以制度化、规范化、多样化的警示教育为目标,创新教育形式,以违纪违法案件为载体认真开展剖析,查找体制机制上的不足和漏洞,及时健全制度、堵塞漏洞,防范腐败案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