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东湾新区简介2016.07
辽东湾新区总体情况
(2016年7月4日)
盘锦辽东湾新区始建于2005年12月,曾隶属于大洼县,原名辽滨经济区;2006年6月,被纳入辽宁沿海重点发展区域;2009年7月,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10月,被省政府确立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2011年4月,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辽东湾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同年2月,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石油化工产业)”。2013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区规划面积306平方公里,下辖荣兴、二界沟、荣滨、田庄台4个街道(田庄台于2013年3月并入,面积为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万人。
2015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3亿元,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2亿元,同比下降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4亿元,同比增长9.4%;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7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财政口径税收收入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0.2%;外贸出口总额完成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3亿美元。
—1—
截至2015年底,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489.3亿元,年均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84.2亿元,年均增长39%;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82.7亿元,年均增长106%,其中财政口径税收收入完成70.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2.3亿美元。
2016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45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270亿元,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计划完成17.5亿元,增长11.6%,其中财政口径税收收入计划完成14.5亿元,增长10.1%;外贸出口总额计划完成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计划完成1.5亿美元。
2016年一季度,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2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6亿元,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增长-1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3亿元,增长-5.7%;财政口径税收收入完成2.9亿元,增长-10.8%;外贸出口总额完成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0.2亿美元。
2016年1-4月,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亿元,增长-1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1亿元,增长6.5%;财政
—2—
口径税收收入完成4.9亿元,增长11%;外贸出口完成0.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0.2亿美元。
二、规划情况
2013年3月,市六届人大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盘锦辽东湾新区总体规划》,把新区的空间结构概括为“一带、两轴、三区”。其中:
“一带”,就是大辽河入海口及海滨沿线绿色滨水生态带。主要依托大辽河及滨海的自然风光,建设滨水公园和湿地公园,形成新区的外围自然生态防护屏障。
“两轴”,一个是沿滨海大道东西向展开的城市发展轴,这一轴线贯穿辽东湾新区的城市核心区、盘锦港和临港产业区。另一个是经济发展轴,主要是沿中华路南北向延伸,是盘锦港及临港产业区物流贸易的发展轴线。
“三区”,就是港口区、临港产业区及辽滨水城。新区在充分借鉴世界众多沿海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正坚定不移地按照港产城联动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进新区的开发建设。目前,新区港产城形象已基本树立。
2013年5月,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辽东湾新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指出,新区将围绕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这条主线,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3—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改革开放、锐意创新,改善民生、和谐幸福的原则,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东北亚合作、深入推进东北振兴等机遇,逐步把新区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宜居宜游新港城、建设成为辽宁沿海绿色产业新基地、构筑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平台、树立成为全国新区改革创新新典范。(发展定位)
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情况
在推进开发建设中,新区适度超前地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新区空间、土地和水系布局基本完成,树起了新港城的崭新形象。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日臻完善。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新区已建成主次干路350公里,大中小型桥梁及涵洞73座,“三横十四纵”路网格局全面形成。完成吹填面积72.1平方公里,平整土方约10平方公里,新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建成220KV变电所2座、66KV变电站12座,铺设电力线路310公里,电力供应得到有效保障。铺设完成给排水、供暖、供气等各类管网780公里,建成雨污排水泵站17座以及12万吨净水厂和日处理能力3万吨污水处理厂各1座,建成分输站2座和工业燃气门站1座;完成绿化面积750万平方米,主要街区和主要道路两侧绿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4—
港口配套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全面加强。截至2015年,盘锦港建成19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正在启动2个粮食和2个多用途等泊位建设,已建成5万吨级航道,正在建设10万吨级航道和规划建设25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已完成核准。盘锦港获批国家一类口岸,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投入使用,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加快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进展迅速,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申报、盘锦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通关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等工作正式启动,“盘满欧”海铁联运国际通道已经打通。2015年实现吞吐量3400万吨,同比增长8%,集装箱吞吐量35万标箱,同比增长17%。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可容纳1.6万在校生的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可容纳近万名师生的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可容纳5000名师生的省实验学校分校已建成投用,新区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和盘锦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盛京医院辽东湾分院于2013年底正式开诊,以该院为龙头,以基层卫生院和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新秩序正在加快构建。红海滩体育中心“一场三馆”全面建成使用,成功承办了“十二运”竞赛项目和辽宁省第—5—
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四、产业发展情况
新区已形成以石化及精细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为主导,以临港物流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5项,完成投资830亿元。
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不断壮大。新区以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其中,总投资200亿元的盘锦和运新材料有限公司和运合成橡胶产业园项目一、二期工程已投产,三期工程部分也已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基地。总投资138亿元的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宝来石化产业园项目一、二期工程已投产,企业新厂区也已建成投用。总投资180亿元的台湾长春企业集团盘锦化工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生产。此外,总投资845亿元的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正在做前期手续办理工作,预计年内即可开工建设。
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总投资25亿元的渤海装备辽河重工有限公司、总投资3.5亿元的安徽合力工业车辆北方基地一期工程已投产运行。总投资850亿元的80万吨/年
—6—
铝挤压型材项目、200万吨/年高纯铝项目、120万吨/年特大高精铝(板带箔)项目,并配套建设忠旺有色金属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上缴税金约150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逐步将新区打造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高端铝产品集散地。
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已获批省级物流产业示范园区,益海嘉里、汇福粮油、北大荒等9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中国(盘锦)国际石油化工品交易集聚区正在抓紧建设,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也于2014年底投入使用。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投资2.5亿元的曙光产业基地项目已运营投产;总投资10亿元的申安高亮度LED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辽宁猎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入驻园区。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承载古渔雁文化的二界沟渔村整体开发项目和整体复制苏州三大园林的江南风情园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和陆续建成;江山帝景、华源时代城等一批房地产项目陆续进入销售阶段;大连理工大学、河畔水乡住区等商圈配套重点项目的带动下,正在加快形成。
五、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7—
在机构设置方面,按照大部门、大科室制要求,不断整合优化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内部机构和职能,整体撤并职能相近机构,实现市直部门与新区机构职能的高度融合,提升行政效率,现有15个内设机构和4个产业园区。
在选人用人方面,实行竞聘上岗制度,采用封存原始档案的方法,实行全员聘用、择优上岗的方式选拔和使用干部。通过公开选拔方式,吸引3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新区创业,选调19名清华、北大、人大优秀毕业生到新区管委会工作,55名国内及一大批市直及县区优秀干部到新区任职。完善考评机制,采取干部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绩效考核结果按照一定权重折算纳入到干部年度考核中。
在经济管理方面,依托成立的石化及精细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临港物流和高新技术四大产业园区和商务与科技局,分别赋予其特定自主权,有力承接各自产业规划的实施、招商引资、经济运行、企业服务等各项职责,推进工作重心前移。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园区和商务与科技局,每年度由新区管委会对其下达共性指标和专业指标任务。
在改革创新方面,新区认真学习上海自贸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经验,坚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对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和事中
—8—
事后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局,着力把新区打造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最彻底、政策最透明、服务最高效的新区。
六、今年以来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举全市之力推进辽东湾建设落实“四个着力”先行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确定为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新区梳理汇总了99项重点工程、377项工作任务,即“百项工程”,涵盖了新区2016年各项重点工作。
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方面。重点推进投资便利化和服务便利化改革。重新梳理新区管委会现有的678项行政审批事项,做到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下放的全部下放。取消新区职权范围内新开工项目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新区减免涉企收费目录,最大程度减免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湖北襄阳高新区、青海省西宁市等地作法,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行政审批局,建立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管理体制机制。
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一是全力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以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为龙
—9—
头,以北燃、和运、台湾长春石化等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为支撑,做长做粗精细化工产业链,全力打造精细化工产成品园;以忠旺铝业、渤海装备辽河重工、合力叉车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铝型材全产业链产品、海工装备、石化装备、特色车辆及配套设备等特色制造产业,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盘锦行动纲要》,打造国家级特色装备制造园区。二是加快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加快中储粮等一大批临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打造通关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物流撮合交易平台、石油钻采设备租赁平台、车联网平台和粮食交易平台等平台经济;推进二界沟旅游景区整体开发、金帛海滩、江南风情园等旅游项目发展。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区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全面开展2016年推进企业运行及项目建设专项行动,及时解决企业运行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2016年新区计划实施产业项目72项。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28项,续建项目47项,竣工项目28项。截至4月末,新区实现签约项目13项,开、复工项目49项(其中,新开工项目10项,续建复工项目39项,复工率83%,受季节影响未复工的续建项目将于5月份全面复工),竣工项目10项。
在着力鼓励创业创新方面。加快创业新城建设,全力把
—10—
新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区。重点推进曙光科技创业核心区内的电子商务创业园、临港物流创业园、科技孵化园、加工制造产业创业园等4个创新创业园投入运营,扶持荣兴众创空间做大做强,推进二界沟、荣滨、田庄台3个街道特色创业园建设,年内确保实现新增小微企业200户、个体工商户500户。截至目前,新区新增小微企业50户,同比增长88%,新增个体工商户133户,同比增长48%。临港物流创业园入驻企业137户;辽东湾新区创业孵化中心入驻企业14余户;荣兴众创大厦入驻企业90户。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实施惠民安居工程。加快完成玉带明珠1224套公租房改造工程,在政策允许和可控情况下,将公租房政策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并适当扩大房源供给。全力推进荣兴、二界沟、田庄台镇街改造工程,并以宜居乡村建设为载体,完善镇村功能,提升镇村“造血”能力。
在全面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根据新区总体规划及企业落地建设需求,2016年新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项目九大类、104项,总计划投资34.7亿元。其中新建工程84项,计划投资24.75亿元。续建工程20项,计划投资10.04亿元。截至目前,新建项目已开工35项,续建项目复工13项。
—11—
第二篇:北戴河新区简介
北戴河新区简介
北戴河新区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沿海,东起戴河,西至滦河,北起京哈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南至渤海海域,面积425.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中国北方最优质的沙滩海水浴场,世界罕见的海洋大漠,华北最大的泻湖—七里海,22万亩连绵葱郁的林带,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把大海岸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难得的宝地。为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打造沿海城市新引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新区的保护、建设和开发,2006年1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新区,2008年4月正式组建新区工委和管委。新区发展指导方针: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崇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瞄准高端休闲旅游、科技生态研发、文化主题创意、综合会展创意、总部经济基地等主攻方向,着力谋划新司思路,培育新功能,发展新产业,塑造新特色,建立新机制,采取亲举措,建设国际知名的高端滨海旅游休闲文化新区。
新区发展战略定位:坚持人文生态立区。打造人文生态新亮点、沿海城市新引擎、新型业态新平台、城市发展新空间、特色滨海新地标。
新区发展空间布局:延续组团隔离式城市发展风格,形成“一核两翼、三带四轴”的空间布局。“一核”即中央商务区;“两翼”即南戴河特色文娱产业区和七里海生态休闲度假区;“三带“指滨海景观休闲带、近海高尚生活带、内陆新兴产业带;“四轴”即南戴河至留守营和牛头崖发展轴,黄金海岸至昌黎县城发展轴,大浦河口至昌黎腹地发展轴,翡翠岛和滦河口湿地至七里海度假区发展轴。
新区发展方向:以资源特色、未来趋势、错位发展、区域分工为方向,形成高端旅游、科技研发、商务会展、娱乐休闲、为和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型态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种植园经济、海洋经济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新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开展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高端旅游休闲项目逐步落户新区,美好的蓝图将变成事实。
一、项目名称:北戴河国际旅游度假中心项目
投资单位: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7500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200亿元
投资期限:8年
项目功能:2个生态岛;5个星级酒店;1个18洞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滨海广场;滨河公园;创意产业基地;奥特莱斯名品商业街;风情商业街;酒店式公寓。
二、项目名称: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项目
投资单位:香港雨田中国发展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2378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40亿元
投资期限:6年
项目功能:奥特莱斯主店500亩;1个游艇俱乐部;一条世界名品街;一个五星级酒店;温泉度假会所,会员配套住宅。
三、项目名称:黄金海岸海景体育公园(金海·戴河首岭)
投资单位:河北盛泰集团
占地面积:4300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55亿元
投资期限:4年,高尔夫球场已投入运营,五星级酒店于2011年5月投入运营
项目功能:2个18洞高尔夫球场;1个游艇俱乐部;1个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及配套的旅游度假别墅和酒店式公寓。
四、项目名称:南戴河国际森林体育俱乐部项目
投资单位:顺驰房地产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1965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38.96亿元
投资期限:计划2010年10月5日竣工
项目功能:18洞高尔夫球场及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五、项目名称:北戴河新区洲际北海休闲旅游城项目
投资单位:百利集团
占地面积:3000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40亿元
投资期限:5年
项目功能:打造集观赏、休闲为一体的世界休闲建筑集合群,并有娱乐表演功能;高尔夫球场。
六、项目名称:北戴河新区中心区湿地休闲公园项目
投资单位:海三金屋集团
富力房地产观赏联合体
占地面积:4600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40亿元
投资期限:5年
项目功能:湿地公园;1个18洞高尔夫球场;滨海植物园;1座五星级酒店;会务中心及行政广场;配套别墅及公寓。
七、项目名称:圣蓝皇家海洋公园项目
投资单位:澳大利亚AGD投资集团
占地面积:2338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45亿元
投资期限:5年
项目功能:1个海洋公园;1个五星级豪华会所;1个游艇俱乐部和别墅群,1个游艇维修维护中心;1个游船码头。
八、项目名称:北戴河新区七里海高端修养度假城项目
投资单位: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12000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300亿元
投资期限:8年
项目功能:休闲养老旅游度假,包括:医院学校、高尔夫球场、五星级酒店、健康管理中心、老年颐养中心、游艇俱乐部;主题商业街,配套别墅和公寓。
九、项目名称:葡萄岛综合旅游项目
投资单位:北京立顺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围海面积5940亩、填海面积2970亩,总建设规模300万平方米左右。
投资总额:80亿元
投资期限:6.5年
项目功能:游艇俱乐部、游艇泊位、帆船泊位、七星级酒店、会展中心、演艺中心、疗养中心、温泉度假村、酒堡、商业街、会员公寓、私人会所别墅、企业会所别墅,各项海上运动俱乐部、服务基地、配套设施等。
十、项目名称:秦皇岛估国际婚庆文化产业园项目
投资单位:中国大旗文化产业集团
占地面积:1000亩
投资总额:人民币50亿元
投资期限:5年
项目功能:世界观海超五星级第一休闲酒店;世界名域风情街及商住区;国际婚礼用品展示展销管;世界海滨娱乐城;爱情苹果园、情感森林。中外历代艺术品、世界名品、奢华品复制成。世界婚庆文化与贸易北戴河会展会议、世界海滨世界城市国际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秦皇岛国际婚庆文化产业园形象大使选拔大赛;中外民俗婚礼节暨国际婚庆论坛。《神秘南戴河》、《南戴河婚礼曲》、《大旗五千年---秦皇岛》等影视剧的创作于拍摄。
第三篇:海门港新区简介
海门港新区简介
海门市海门港新区(新包场镇)2012年12月成立,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原包场镇、刘浩镇和滨海新区。目前实行的是区镇合一,以区带镇的模式。新区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建设区3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万人。新区地处沿江与沿海两大开发带的中心位置,北揽黄海、南倚长江、东接吕四港、西连洋口港、南靠上海港。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隔江与上海苏南相依,是苏中、苏北接轨上海的最理想桥头堡,是江苏省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门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全市四大增长极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正在打造的最大的沿海临港产业平台之一。我们主要有区位、资源、规划三大优势。
第一是区位优势
首先是交通区位:总的来说叫“靠江靠海靠上海”。海门港新区海陆空交通便捷,“两港四机场”环抱其中,“两桥二汽渡”沟通南北,“两铁一高速”纵横交错。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55分钟,至虹桥国际机场90分钟,至南通兴东机场40分钟,至苏南硕放国际机场80分钟;至上海港90分钟,至南通港国际集装箱码头60分钟。
其次是政策区位:有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在税收上面享受诸多优惠,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省委书记罗志军连续三年到新区来考察,并高度表扬(说沿海开发要向海门这样搞),2011年曾经有一天三位省领导分别来新区考察。
第二是资源优势
主要有三大资源:
1.土地资源。新区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核心发展区域有5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一马平川,毫无拆迁。这在东部沿海地区实在是非常难得。
2.岸线资源。海岸线外3.8公里处,拥有3.6公里长的小庙洪水道,平均水深-18米,可建5-10万吨泊位十多个,顺岸我们有25公里岸线,经过疏浚可建很多2-5吨顺岸式码头。
3.自然资源。我们拥有一个上天赐予的自然资源,在海岸线外侧3.8公里处有一个3.5平方公里的蛎蚜岛礁,蛎蚜岛礁是测定中国两万年以来古海洋变化的唯一观照体,所以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第三是港城规划优势
正因为为了上述两点优势,我们就有条件进行高起点规划。规划调整后,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新区打造成“一城四中心”的工作目标和“城市学新加坡、园区学苏州、乡镇学欧洲小镇”的工作要求,新区迅速启动了总体规划编制。用总规统筹好原三个乡镇园区的发展规划,编制中注重与通州湾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兼顾好城市、产业、港口、农村、生态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规划一个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型沿海港城,确保“一城四中心”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稳步推进。
“一城四中心”建设现状:
(一)滨海港城
请澳大利亚五合国际规划设计,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新城框架正在迅速拉开,重大城市配套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海港大厦占地8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层高22层,总投资2.1亿元,现全面投入使用。全国高等示范专科学校——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海门港新校区总投资约10亿元,占地面积约1390亩。一期工程已竣工,首批学生入驻,二期工程现已开工建设。金黄海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已全面启动,到时将新增四星级和五星级高档酒店各一个。海鲜风情街一期项目建成并正式对外营业,二期工程方案设计阶段正在推进;金黄海休闲中心已经建成并试营业。四星级的海湾
假日酒店马上投入营运。占地总面积达350亩的海湾假日花园一期别墅已正式对外销售,二期别墅区已全部封底,高层有3栋封顶,3栋施工至6层,预计2013年全面建成;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高档商住区海景嘉园一期已经交付使用,二期在施工中。润海园一期1.6万平方米,已竣工进入销售阶段,职工服务中心已交付使用,其沿街商铺已投入使用。德国规划设计的科技创业园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一期已开工建设,可同时入驻科创人员2000人研发。
边防总队海警二大队、客运总站、义务教育实验学校、综合医院、五湖家园保障性住房等配套项目已全面启动;管道天然气已通气;1万吨工业水厂、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已投入运行。
港西大道、发展大道、南京路、拉萨路等“四横九纵”,共21条50公里主干道路全面贯通,绿化、亮化工程同步跟进;沿海大道、港东大道、临海高等级公路辅道等在紧张施工中,广西路东西延、港西大道南延、南京路南延、石家庄路南延、上海路北延等在全力推进中。
占地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8亿元的城市森林公园已于2011年11月正式开工,预计今年8月底全面建成。
建成后的滨海港城将填补南通东部沿海城市空白,很快成为江苏沿海的一颗耀眼明珠。
(二)深水海港中心
围绕“打造上海中心港北翼重要组合港”的目标,海门港新区加速推进码头建设、港池改造等工程。顺岸我们有25公里的岸线,结合沿岸腹地,可以大量建设2-5万吨级的顺岸式码头,这是修造船、海工装备等重装备项目的最佳选择。燕达、通光公司等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条件,才选择落户。小庙洪及西侧水道可开发利用-15米岸线15公里,规划建设5-10万吨级泊位35个,其中两个5-10万吨级码头已通航。
在三沙洪有稳定的-8米等高线与外海相通,中段有-12米的深槽,长8.6公里,两侧课件3-5万吨级深水泊位40多个。在冷家沙东北海域可开发岸线8公里,建设10个10-30万吨级码头。冷家沙和腰沙有零米以上的滩涂面积350平方公里,可用于建设人工岛。用栈桥和导堤相结合的方法将码头与人工岛陆域连接,由此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深水港口群。总投资6亿元的疏港河已经开工建设,全长5公里,建成后承载力达1000吨。
(三)现代工贸中心
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已经全部完成建设用地报批手续。规划分为三期,一期开发12平方公里,现“七通一平”全部到位,二期工程“五通一平”。空间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配套,生产基础雄厚,生产要素集聚,着力打造“新能源、新型环保、船舶修造、航空设备制造与海工装备、机电、绿色食品”等六大产业板块,已有41个亿元项目开工建设。新区注重科技创新投入,2012年科技研发累计投入
4.7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5%。区内设有航空产业、游艇产业、光纤光缆产业、港口物流产业等特色产业园,是具有海滨特色的创业乐园和生态宜居的投资宝地。
(四)生态旅游中心
蛎岈山位于海门港东北方向4海里的黄海中,是是结婚上哪个独一无二的天然两栖生物岛。它潮涨为礁,潮落为岛,平均高出海平面4.5米。它是由大小不等的3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面积约3.5平方公里。岛上资源丰富,别有天地,尤以盛产牡蛎而闻名,故称蛎蚜山。2006年,蛎蚜山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012年12月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第八个“国家海洋公园”,到“十二五”末建成国家4A级知名目的地旅游景区。
牡蛎礁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天然两栖生物岛,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顺利获批,也是江苏省首个国家海洋特别保
护区。海门沿海旅游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旅游为特色,海鲜美食为亮点的旅游产业。同时,海门港新区深入挖掘海门港新区的海洋文化、张謇文化,加快十里乡堤、龙桥改造、金色海滩温泉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高规格编制旅游规划,形成一个联接历史和未来,涵盖海洋和陆地的高品质旅游景区。
(五)渔获集散中心
渔港池东西长1500米,港池宽50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新区全面推进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40万平方米内港池改造结束后,可同时停泊2000艘渔船。占地近1平方公里渔货交易市场和深加工基地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建成后的国家级中心渔港将成为南黄海沿岸大型渔货集散中心之一,并形成海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
海门港新区作为南通乃至江苏沿海最具特色,综合资源最丰富、与上海交通最便捷的发展平台,其区位优势逐步提高,海门港新区将以温家宝总理加快江苏沿海开发的批示精神伟动力,进一步加大规划、审批、招商、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勇立江苏沿海大开发潮头的勇气,抢抓机遇,开拓奋进,一座以滨海临港新城、港口物流中心、现代工贸中心、生态旅游中心和渔获集散中心等“一城四中心”为框架的现代化港口新城正加速崛起于南黄海之滨。
海门港新区主要围绕三大产业进行发展。
一是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
新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有两块,分别是电动工具企业以及海鲜产品加工业。我们这个区域,电动工具企业十分密集,是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产业基地之一,我们正指导这些电动工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加快促转型。新区机电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江苏铁锚工具等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该企业已成为全球金属网十大品牌之
一。另外,新区很多的海产品加工企业,主要以冷藏为主。自从我们引进世界五百强的美国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后,该公
司先进的自动化水平以及食品加工技术刺激着新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食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更希望通过引进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企业来快速提升我们食品加工板块规模。
二是利用资源优势的装备制造业
新区拥有广阔的腹地和良好的岸线条件,所以我们正大力发展海工装备、矿山机械成套装备、环保装备、桥梁钢结构、修造船、化工设备等产业,目前吸引了一大批装备制造业份额纷纷落户,如燕达重型装备制造,中博重工、明圣重工、远威重工、凌志环保装备等。这些装备制造业的到来,使新区迅速形成了囊括众多领域的装备制造业小环境,将促使更多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他们的配件厂商将这里视为宝地。
三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储备
十二五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将依赖优势的资源来快速发展,但资源毕竟有限,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储备和培育,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支撑新区未来的发展,来提升新区未来产业的层次。现在我们正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六项内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功引入中海通科技孵化平台,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崛起。
第四篇:青西新区情况简介
青岛西海岸新区
一、新区基本情况
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批复》(国函〔2014〕71 号)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我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范围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其中陆域面积约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滩涂83平方公里,岛屿42处,沿岸分布自然港湾23处。经济总量紧排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位列九个国家级新区第三。
2013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2124亿元,占青岛市的25.5%,其中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占青岛市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4.5%,占全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4%,超过全国平均近10%的占比水平。
青岛西海岸新区集聚了港口航运、石油化工、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北船重工、武船重工等百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以及中船重工711所、725所、702所等顶尖科研院所,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的完整产业链;积聚形成了以明月海藻、聚大洋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等产业;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方兴未艾。
二、新区规划定位
6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西海岸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发改地区〔2014〕1318 号),方案中要求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把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并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规划中秉持“陆海统筹、东西统筹、城乡统筹”,新区着力构建 “一核、两港、五区”总体发展格局(如图所示):
三、新区空间布局及发展思路
2014年8月13日,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下发《黄岛新区建设发展总体思路》,以“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发展愿景,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南学浦东、北学滨海,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推进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深化对外对内开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承接新战略,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探索新机制。
新区区位条件、科技人才、海洋资源、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综合优势明显,具备推进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军民融合发展的独特条件。
为主动融入青岛新一轮空间发展布局,坚持“东部优化、西部提升、中部崛起、南部拓展”的原则,新区优化形成“一核双港、九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群发展、产城相融”的空间布局,构筑青岛“三城联动”发展的重要一极。其中一核双港,九区联动:一核,就是由东城区、西城区和中部灵山湾影视城共同组成新区核心区,双港,就是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中德生态园、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西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九大功能区”,作为新区开发开放的主战场,发挥功能区主体、主导作用,承接落实“五大定位”,推进功能区联动发展,支撑带动全域发展。
新区发展总体思路为“四新”,即承接新战略,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探索新机制,基本思路为“一二三四五六”。
“一主题”,即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
“两项使命”,即发挥好新区的两个作用,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三条主线”:即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和谐稳定。“四种能力”:即创新能力、统筹能力、聚集能力、知行能力。
“五大定位”:即建设“四区一基地”。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发挥和放大青岛海洋科研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依托港口和国家级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深远海开发保障基地;依托古镇口军港和航母基地建设,打造国际知名的海军城,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依托保税港区、中德生态园、中日韩创新产业园等园区,构筑我国参与全球海洋开发合作的示范平台,建设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建立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建设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六大战略”:即开放带动战略、文化引领战略、科技创新战略、转型发展战略、生态优先战略、人才支撑战略。
四、新区建设发展三年目标
到2016 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200 亿元,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0 亿元,年均增长13%;海洋生产总值800 亿元,年均增长17%,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年均增长22%;加快建设蓝高新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新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域、全球高端要素聚集的开放高地、生态宜居的美丽海洋新城。
第五篇:贵州省贵安新区简介
贵安新区简介
一、地理区位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区、贵阳市与安顺市相连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470平方公里),涉及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的20个乡镇,现状人口73万人。
交通区位优越。贵安新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包昆通道纵轴南部,北接成渝都市群,南望东盟自由贸易区,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中间位置,是连接大西南与泛珠三角的枢纽区域。境内沪昆铁路、沪昆高铁、厦蓉高速、贵广高速等快速通道横贯全境,使整个西南地区进入贵安新区辐射半径,三小时通达贵州周边省会,六小时抵达出海港口;东西两侧分别有龙洞堡国际机场和黄果树支线机场,使贵安新区成为连接南亚、南亚和长三角、京津冀之间的重要航空枢纽。
生态环境良好。贵安新区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200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12.8—16.2℃。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地势平坦,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湿地面积占24%,地表河流域面积占80%,自然风景区面积占24%,森林覆盖率达42%。温和湿润的气候、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洁净的水资源,稳定的地质结构,使贵安新区具备了发展健康产业和大数据产业的天然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贵安新区及周边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地处世界级的黄金旅游带,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1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使贵安新区具有打造贵州旅游集散中心的突出优势。
二、设立背景及目标定位
2012年,国发2号文件提出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随后国务院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黔中经济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安新区,提出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批复的《贵安新区总体方案》赋予了五大战略定位,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贵州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贵安新区,提出要“一年有框架、两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努力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贵州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全国极具特色的一流城市新区。
三、总体规划简况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以“生态文明引领、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特色小镇彰显、美丽乡村辉映”为布局原则,形成“一核两区”空间格局。“一核”,即核心职能集聚区(贵安生态新城、马场科技新城、天河潭新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两区”,即特色职能引领区(平坝新城、乐平产业功能区、蔡官产业功能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屯堡村寨群落、手工艺遗产群落、水脉林盘群落、滨湖湿地群落)。规划了八大产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重点打造大数据、高端电子信息制造、高端特色装备制造、高端文化旅游养生、高端服务业等现代产业集群。
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对外交通、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慢行与旅游交通四大交通系统,形成“一环四线”铁路网、“两横两纵一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四纵”骨架道路网、核心区“两横两纵”城市轨道网并与贵阳中心城区轨道线网一体化衔接。
生态绿地系统。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的生态绿地系统和“一湖五库四河多点”的区域水系湿地网络,规划了5个生态保护区、8个绿廊以及97个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公园、防护绿地、绿化广场等。
城市特色风貌。贵安新区定位为山水风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态智慧之城,规划形成生态都市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湖光山色风貌区、屯堡田园风貌区四大风貌分区。
四、组织架构
决策层。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决定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解决贵安新区规划建设中 的重大问题和其他重要事项;组长由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担任,副组长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省委副书记李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秦如培担任。
管理层。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是省委、省政府派出的正厅级机构和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行使市一级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职权,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统筹协调贵安新区规划、开发、建设工作,统筹政策制定、产业布局、对外宣传推介;组织、领导贵安新区直管区经济发展、开发建设,全面管理贵安新区直管区各项社会事务。
开发运作层。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属省大一型国有企业,承担贵安新区直管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一级开发、房地产开发以及基础产业融资、投资、建设和资本运作等工作。
五、开发建设情况
贵安新区2012年11月底正式启动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建设各项工作起步迅速、开局良好。高效扁平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组建了11个“大部门制”内设机构,探索实施雇员制,实施了投融资、开放型经济、人才科技、财税金融、招商引资、生态文明、行政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69项,全面推行企业注册“零成本”、“零首付”等19条商事登记改革措施,打造“审批少、成本低、机制活、效率高、服务优”的一流投资发展环境。规
划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按照“规划树”理念,同步开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片区控规编制,目前高起点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20余个专项规划。规划中注重统筹规模与品质的关系,在空间上采取“组团式布局、弹性结构控制”的原则,在开发建设上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格局。同时,新区与总体规划编制单位中规院建立了现场项目组和协同工作机制,实施规划与建设同步管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总长220公里的“八横四纵”骨干路网2014年将全部建成通车(其中黔中大道一期已于2013年6月建成通车),同步推进一批市政配套、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平台迅速搭建。规划建设32平方公里电子信息产业园、22平方公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在建厂房31万平方米,配套综合体15万平方米。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引领性标志性产业项目落户新区,今年将投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截止目前,与美国、瑞士、台湾、香港等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签订重大招商项目合同投资总额1000余亿元。大学城建设进展较快。围绕建成“人才高地、科创基地、生态园地”,按照“优化一期、提速二期、启动三期”的工作思路,推进一期5所高校4.4万学生顺利入驻,开工建设二期3所高校和一批景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生态文明国际研究院落户大学城,引进总投资450亿元的三个配套综合体,其中大智汇综合体已开工建
设。城乡统筹初见成效。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投融资、土地产权、社会化组织六大平台建设,以及城乡规划、基础设施、户籍管理、社会管理四个一体化。2013年基本建成13个美丽乡村和开工建设2个精品旅游景区及5个贵安小镇,将在三年全部建设完成美丽乡村,打造“城市中的田园”和“田园中的城市”。
2014年,贵安新区将按照“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开放带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产城一体、坚持山地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保护文化”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两大关键”,着力加快产业园区、生态新城、开放平台、生态环境、安置小区、美丽乡村“六大建设”,组织实施“百项工程”,全面提速新区建设发展。
六、投资发展优势
政策优势突出。贵安新区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国家赋予了金融、财税、投资、土地、人才、科技等一系列先行先试特殊政策,贵州省委、省政府近期将专门出台支持贵安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贵安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政策洼地”效应凸显,必将全面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同时,贵安新区实行两级扁平化管理模式和大部门制,行政审批事项全国最少,政务服务高效便捷,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全程代办等措施,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提速70%以上。
产业优势明显。依托资源禀赋、后发优势和中国通信三大
运营商云计算中心、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等引领性项目,贵安新区将重点打造“大数据、电子制造、休闲旅游”三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产业,“会展、文化创意、高端装备”三大在国内有影响的产业,“金融、物流、总部经济”三大在区域内有影响的产业。同时,坚持产业融合、产城一体发展,实现现代产业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要素成本较低。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贵安新区劳务成本低,为入驻企业打造产业链、区域性销售渠道和开拓原材料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贵州电力资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起源,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同时贵安新区拥有电力直供先行先试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低价稳定的电力保障。贵安新区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享有特殊政策,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土地开发成本较低。
城市建设标准高。贵安新区是“一张白纸”,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高端切入、高位推进、高质发展,坚持走组团式、点状式发展的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和“产业生态化、生活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构建“三生融合”的城市空间,建成由山川、湖泊、绿廊与城镇串成的“山水之都、田园之城”,打造诗意般栖居的“东方瑞士”。同时,高标准推进城市功能建设,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一流服务设施,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高端化国际化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