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

时间:2019-05-12 16:1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

第一篇: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

四川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 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专家省级示范班

交 流 材 料

2017 年 6 月

目 录

科技助力凉山州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1

深入田间地头,助力脱贫攻坚

绵阳市农科院......................................6

整合力量 创新方法 助推脱贫攻坚

阿坝州农业畜牧局.................................11

依托“专家服务团队” 强化脱贫“造血”功能

阆中市农牧业局...................................17

发展产业真扶贫 技术帮扶促脱贫

屏山县农业和林业局...............................24

科技助力凉山州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2017年6月14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2015年10月8日省委王东明书记对我院实施“农业科技进贫困地区行动计划”的批示精神,遵照省脱贫领导小组关于培训好技术帮扶队伍的部署,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凉山农业产业技术扶贫中的支撑和引擎作用,2016年8月1日,我院组织召开了“关于赴大小凉山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动员与工作推进会”,决定向大小凉山17个县市各安排一个科技扶贫专家组,全面开启了我院对凉山州农业科技的全域深度合作,让我院产业扶贫经验模式和基本做法应用到凉山特色农业产业中去生根发芽。

一、主要成效

从2016年起至今,共有院领导10余人次、处所领导40余人次、专家团队200余人次到凉山州,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慰问、座谈,指导产业发展;协同凉山州农牧局集中组织17个县的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8批次的农业知识更新农

业实用技术培训,派出了33名专家开展了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蚕桑、果桑、樱桃、草莓、柑橘、苹果、石榴、葡萄等11个产业共33个专题的培训,共培训3600人次,同时采取实地指导、开办夜校等多种形式培训村级干部、农技人员、农牧民30余期2000余人次;引进农业新品种40余个,集成创新技术体系5项,建设各类科技示范基地1000余亩;培育食用菌、果蔬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由无到有,有弱向强的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走出去,改变传统思维

凉山州地处偏僻,且农牧民知识较闭塞、思想观念较落后,面对这一现状,扶贫专家意识到扶贫必先扶智,只有让农户走出去,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到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才会摒弃传统观念,从心底里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才能使农业产业在科技支撑下持续发展下去。在盐源,苹果专家谢红江组织种植大户到山东等地实地考察,农户在了解学习苹果栽培新技术、新模式后,接受专家提出果园改建建议,主动积极参与改建,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接受新的种植理念,这样以点带片扩面的调整,促使整个苹果产业实现了提档升级。

(二)摸准需求,组织农技培训

根据进村入户调研获得的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我

院学科优势,针对性开展了培训提高基层技术服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如8月9日,我院生核所所长带队的德昌扶贫组与县农牧局一起,举办了一场针对驻村农技员和基层乡镇农技人员共80余人的产业技术扶贫培训会,根据地方实际需求,集中培训了“现代标准化果园建设及栽培技术”、“山羊及林下养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航天优质稻配套管理技术”。会后,大家一致认为培训会很接地气,通俗易懂,且操作性强。

(三)亲身垂范,带好人才队伍

从长远考虑,扶贫要依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依靠科技支撑,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才能真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我院专家以特别能吃苦、特别熟悉生产、特别理解贫困农户的精神,和当地驻村农技员及农户打成一片,主动作为。并与各地主动协调,由我院派出专家为首席,在每个县市组建一个以“省、州、县”技术骨干为主体的产业技术服务团,不仅“走进去”指导驻村农技员和基层农技工作人员开展技术服务,而且计划安排让驻村农技员和基层人员“走出来”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技能,培养一支扎根于此、永不离开的本土技术人才队伍。

(四)注重巡查,优化产业科技扶贫措施

在产业帮扶过程中,由院组织专家每半年开展一次巡查,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2016年9月,由我院任光俊副院

长带队,率领了水稻、蔬菜、果树、食用菌、马铃薯等创新团队专家到凉山巡查,每到一个地方,与地方政府和产业大户进行深度沟通交流,帮助地方政府把好产业发展方向的关口,并提出相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科技扶贫措施,使产业得以有序地发展。

三、经验模式

通过在凉山州木里县多年对口帮扶,以及近年的全方位科技扶贫,我院摸索出了“四步工作法”破解科技扶贫的“五大难题”。即:第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编制科学规划,破解产业发展“方向”问题;第二步,深入田间地头,依托农民夜校,破解农民主体“观念”问题;第三步,建设示范基地,全程技术监控,破解产业所需“技术”问题与技术“推广”问题;第四步,创新产业模式,联结企业农户,破解产品销售“市场”问题。

同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经验模式,供农业产业扶贫借鉴。

(一)建立科技合作培训机制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作用,通过跟班学习导师制、现场培训会、专题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对贫困地区驻村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和产业发展带头人进行能力提升培训,为产业扶贫提供人才支撑。

(二)建立产业示范基地。由科研单位和贫困县共建主导

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优新品种种子种苗繁育保障基地,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样板、提供关键支撑。

(三)注重激励机制创新。院地合作制定科技人员赴贫困地区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办法,既要有精神奖励、政策帮扶,更要有体现科技人员价值的物质奖励。

四、下一步安排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科技扶贫。

(一)继续开展进村入户产业技术扶贫。让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直接到贫困县、贫困村,进入千家万户,落到田间地头,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撑。

(二)继续开展面向驻村农技员的“提能增技行动”。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对省、市、县下派的扶贫人员和当地基层技术人员及种养大户进行技能培训,让大家成为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共建精品示范基地。选择积极性高、代表性强、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建设精品小农场及示范基地,科技的增粮增收效果让广大贫困农户看得见、摸得着、能学会。

深入田间地头,助力脱贫攻坚

绵阳市农科院(2017年6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委扶贫攻坚工作部署和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绵阳市农科院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关于组建农业产业综合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的通知》(川农业函〔2016〕46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自身人才、科研技术和成果的特点,结合绵阳市农业现状和脱贫攻坚实际,及时组建了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认真开展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绵阳市唯一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1938年建成的四川省稻麦改良场绵阳分场,至今已有79年历史。现有在职职工102人,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具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专家、市级拔尖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17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农艺师49人,中级职称27人,博士研究生10人,硕

士研究生43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213项。同时,我院连续二十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所”,现为“全国文明单位”。

我院按照省农业厅要求,将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由书记、院长任团长,各研究所(中心)农业技术专家任成员的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下设蔬菜、小麦、畜牧、中药材等10个技术专家服务小组,共有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农艺师49人,农艺师27人,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43人。先后深入绵阳的9个县市区、阿坝州的红原和壤塘县、秦巴山片区的广元市和巴中市以及中江县等绵阳周边区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新品种带动示范、结对共建帮扶和产业规划等脱贫帮扶工作。

二、工作成效

绵阳市农科院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和探索,在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工作上有了一定的效果。

一是积极探索了不同区域的农业增收模式。针对绵阳藏羌山区特点,在北川和平武县开展了春播马铃薯、特色马铃薯、优质天麻等示范种植和生态土鸡(平武红鸡)、地方山羊(北川白山羊)养殖技术的指导示范工作;在高原藏区的红原和壤塘县开展了高原错季蔬菜(食用菌)高产栽培与深加工技术集

成示范及培训工作;在龙门山区的江油市、安县等地开展了乌药、附子、天麻等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指导和示范;在丘陵旱山区的盐亭和梓潼县开展了水稻制种和玉米、薯类、蜜柚、猕猴桃等栽培种植技术的指导培训;针对平坝区的三台县开展了麦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指导培训。以地域特点为基础,以创新模式为手段,助力农民增收。

二是助推了特色产业优化发展。我院专家服务团积极参与三台县麦冬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建设,根据麦冬的种植现状、采收情况、产量以及市场行情等方面为三台县种植户出谋划策,通过联系企业加强合作,优化麦冬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依托我院中药材专家技术优势,成立江油附子专家大院,开展品种种质创新、栽培技术研发、成果示范推广、人才提升培训等工作,通过建立科技成果服务三农的融合机制,实现优化附子特色产业、助力江油经济发展的建设理念。针对绵阳藏羌山区的地域特点,我院畜牧专家积极开展“平武大山红鸡”和“北川白山羊”的提纯复壮、选育及示范推广工作,以科技手段优化养殖模式,塑造山区养殖品牌,并联合养殖企业抱团发展,建立品牌发展战略,打开销路,创造效益,真正实现产业化。蔬菜服务专家小组在红原和壤塘县开展以紫色莴笋为代表的特色蔬菜产业化技术帮扶工作,助力高原藏区脱贫攻坚。

三是增强了地方脱贫攻坚信心。通过调研发现,贫困地区

因缺产业、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缺信息导致对脱贫攻坚缺乏信心。我院专家服务团借助自身科研优势,通过深入一线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为贫困地区带去了种养技术和农业信息。并通过联系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江油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绵阳市翔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绵阳蜀弘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将农业产业与企业业务进行对接,解决了贫困地区缺乏资金和市场等问题。通过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最终让地方产业得到发展,群众收入得到增加,地方脱贫攻坚实力得到增强。

三、主要做法 1.组织到位是基础

绵阳市农科院高度重视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帮扶工作,将专家服务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划分,由书记、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责任分工落实到各专家服务小组及个人,工作中坚持有组织领导、有目标任务、有具体措施、有检查督导,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推进。

2.保障到位是关键

始终坚持人员到位、资金到位、物资到位、时间到位,有效保障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帮扶工作。我院要求全体在职技术科研人员全部加入专家服务团,各施专业所长开展技术帮扶,并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每年保障了

100万元以上的相关经费,用于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3.服务到位是核心

我院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各个帮扶对象分别进行了产业调研与规划,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专家服务团技术培训指导、新品种示范带动、结对共建等服务帮扶工作,并按地区和专业分别创建种植和养殖QQ群,各服务小组专家通过网络和电话对种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不同阶段的主要工作等进行技术指导。

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我院将认真按照省厅的要求继续发挥农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优势,以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引领为重点,以“深入田间地头,倾情三农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为己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入百姓家,为三农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整合力量 创新方法 助推脱贫攻坚

阿坝州农业畜牧局(2017年6月1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牧产业扶贫工作,根据四川省农业厅的要求,我局在全州农牧系统组织实施“农牧科技人员进贫困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实现贫困村农牧技术扶贫全覆盖,提升农牧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能力。我们的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一是2015年8月在省农业厅启动“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后,我局成立了阿坝州农业畜牧局扶贫领导小组,并由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分9个片区包县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全局成立了13个技术扶贫小组,工作任务层层落实,从而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选派606名农牧技术人员,深入到全州606个贫困村结对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行动;三是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我州地域广、气候类型复杂、产业分布零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农牧技术人员下得去、住得下来,切实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

难题,克服单个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局限性,在每个贫困村派驻一名农牧科技人员的基础上,整合全州农牧技术力量,成立农牧专家服务团、技术服务小组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技术帮扶工作。截止2017年5月底,州、县两级专家服务团上半年共开展需求调研97次,制定服务计划20项,巡回服务471次,解决技术瓶颈问题257个。

二、分级实施,形式多样

(一)整合全州技术力量,成立州级百名农牧专家巡回服务团

在全州范围内抽调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操作经验丰富、技术推广能力强、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100名(州级27人、县级73人)组成专家巡回服务团,在全州范围内,持续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巡回服务。该做法在2016年得到省农业厅的肯定。

(二)组建县级专家服务团

州农业畜牧局要求各县成立县一级农牧技术综合服务团,同时根据我州农牧业生产特色,分种植业、畜牧业两大块来开展县一级的专家巡回服务。在关键生产农时,专家服务团深入贫困村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成立片区技术服务小组

各县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布局和自然、交通实际情况,分片

区成立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如九寨沟县按乡镇成立技术指导服务队,茂县等按产业发展特色区域来成立片区技术服务小组。通过技术指导服务队和片区技术小组的及时指导和巡回服务,全州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技术短板得到较好弥补。

(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 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针对我州农牧产业存在的较大问题,积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助推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我州先后邀请全国苹果产业体系岗位首席专家及团队、全国梨首席专家及团队、全国蔬菜首席专家及团队、郑州果树所甜樱桃专家、全国牦牛专家等国家级专家20余人,邀请省农科院、省畜科院、西南民大、川农大、草科院、绵阳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和院校的高级专家40余人次,深入我州13县进行调研考察和技术指导培训。在与基地的农户互动和交流中,对生产中的问题,专家们都给予了认真的解答。

(五)加强服务团建设,提升扶贫能力

一是针对省、州派驻技术人员帮扶联系的贫困村,各县再配备一名年轻技术人员配合开展工作,实施“双农技员制度”,从而使省、州两级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更好开展技术帮扶工作的同时,帮助培养年轻技术骨干;二是通过“老带新”、“高带低(职称)”等方式,在全州范围内选拔一批年青优秀的农技员,作为专家服务团的后备力量,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及业务锻炼,从而加强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发挥农牧业专家服务团队的专业优势,给驻村农技员提供技术帮助,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帮助。截止2017年5月底专家服务团对驻村农技员培训率达100%。

三、深入实地,效果明显

(一)以科技培训为抓手,指导农民种植养殖管理技术 服务团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州、县两级专家服务团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到田间一边实际操作,一边传授技术,并编写出实用技术资料到基层培训时发给当地,培训内容采取通俗易懂,学以致用,让广大农民学后能及时地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生产力。今年已有15000多名农民接受了专家服务团田间技术培训,这种培训深受农牧民欢迎。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服务团依托雄厚的专家智力资源,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及农民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调整培训专业,通过开展专家服务团活动,团内的各位专家结合自已的特长,开设针对性强的课程,来适应各地农牧业产业发展。我州各地重点培训金川雪梨、甜樱桃、花椒、酿酒葡萄、脆红李修剪技术以及常病虫害防治技术;重楼、白芨等道地药材种植技术;雪梨提质增效、梨新品种嫁接技术;中蜂

春繁养殖技术及常见棉虫病、死蜂防治技术;藏香猪养殖技术及猪、牛、鸡常见疱虫病、口蹄疫等防治技术等。

(三)零距离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组织专家服务团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采用集中讲授、田间现场操作培训,使专家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现场手把手指导村民用科学种植方法来增收。例如:汶川龙溪乡龙溪村,专家服务团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高半山甜樱桃水果种植。种植业专家就甜樱桃果蝇防控、病虫害防治、树枝的修剪等方面进行了培训。通过专家与农户零距离的培训,现场答疑,从而大大提高了服务团的科技培训效果。

(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全程参与农业生产

我州组建专家服务团以来,采取“专家+农户”的方式,一对一地进行科技帮扶。除深入贫困村外,各专家与当地农户通过网络、电话、微信、QQ等方式,就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咨询。各专家就帮扶对象出现的农牧业生产问题,做到了全程跟踪参与。同时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及时传授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新成果,并配合各县农业部门努力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五)开办“农民夜校”,提升科技种养水平

各专家服务团在开展巡回服务时,积极配合组织部在贫困村大力开展“农民夜校”工作,农牧专家的现场授课,深受当

地农户的欢迎。各参训农户纷纷表示:开办农民夜校的方式既不耽误生产农时,又能学到知识,这种方式非常实用。

(六)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

在大力开展专家巡回服务的同时,针对我州农牧业产业特色,全州农牧系统采取农牧业专家牵头,加强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如:果树和蔬菜新品种试验、甜樱桃和苹果矮化栽培示范、羊肚菌种植、高原草莓的试种、犏牦牛的良改、牦牛标准化养殖等试验示范。截止5月底,建立新品种示范257个,其中新品种种植示范188个,面积5712亩,种子132376公斤,种苗80406株;建立精品养殖新品种示范69个,种畜919头,禽兔12536只。试验示范项目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各位领导,我们将以此次会议召开为契机,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加大技术宣传推广力度,更好地服务农牧业发展,做好技术扶贫和产业扶贫,提升群众满意度。

依托“专家服务团队” 强化脱贫“造

血”功能

阆中市农牧业局(2017年6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同志们:

大家好!

近年来,阆中市为全面落实省、南充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提升产业扶贫的精准性,坚持围绕目标、聚焦问题,着力解决好驻村帮扶农技员专业不对口、指导乏力等难题,分区域、分产业、分类别组建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增强精准脱贫的“造血”功能,助推我市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在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省级综合考核评中,阆中市在全省88个县市区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立足整体技术优势,组建“专家服务团队” 一是实现产业发展需求技术力量全覆盖部署。按照“产业交叉、技术齐全、分布合理、便捷服务”的总体要求,我们从农牧系统抽调63名具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牧技术专家,组建了10个阆中市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其中县级1个,区乡级9个,同时分产业设立粮油、畜牧、果树、蔬菜、经作、水产等6个专家服务组,实现了专家指导与产业发展需求菜单式对接服务。二是农业科技巡回指导服务全方位无死角落实。按照精准扶贫需求,我们选派、吸纳农牧业技术人员、产业发展大户、“田秀才”、“土专家”等52人,同时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20户的非贫困村分片区设立了10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围绕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常态性深入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结合农时阶段特点开展针对性特色产业发展指导,解决贫困户种养殖遇到难题,确保技术指导不落下一村一户。目前,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完成了对118个非贫困村的全覆盖走访,在大春生产等农时季节派出技术员300人次,指导贫困户6000余人次,解决种养殖难题40余个。三是实现农业科技指导点对点无间隙推动。2016年以来,专家服务团主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服务、手把手帮教,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有效对接,积极推广实施“五新”示范和“六良”配套,服务全市省定贫困村142个,参与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200余期次,推广爱媛

38、先椒1号等新品种30余个,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新技术20多项,推广耕地机、收割机等新机具300余台,发放产业技术扶贫资料汇编1.3万余册、科技资料4万多份,接待咨询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148个。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在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带动贫困农民户均增收1000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信息绿色通道,完善“321”工作机制 一是抓住三个节点(驻村农技员、科教站、专家服务团)。由驻村农技员结合贫困村实际,通过网络向局科教站提出农业技术难题清单,局科教站梳理难题清单,通过网络向专家服务团提出解决清单,专家服务团按照清单需求,选派相关专家到农技员所驻贫困村指导解决技术难题。二是务求两个主动。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队和非贫困村技术巡回小组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通过网络主动向南充市级专家服务团或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提出技术求助,由市级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团队指派专家到点位指导或开展联合“会诊”,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组织定期不定期深入贫困村一线开展技术“问诊”,做到全天候开展技术服务。三是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综合平台(阆中市农业产业技术官方QQ、微信平台)。将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成员、驻村农技员、村“两委”负责人、部分贫困户和农户代表共同纳入管理平台,农户(贫困户)随时上网咨询,专家及时会诊解决。今年5月,驻村农技员杜华在贫困村开展技术帮扶时,看到贫困户栽植的杂柑在开花的时候施了药,未施药前挂果多,后期挂果减少,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农技员迅速将杂柑照片

上传到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果树产业服务组专家赵兴波发现是因为在结实前过早施了超量防止蚜虫的药导致挂果减少,及时利用平台向驻村农技员讲解了解决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贫困户减少了损失。

三、推行多元服务方式,助力科技帮扶落地落实 一是推行“三包”服务。采取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包乡(镇)、片区专家巡回小组包村、村农技员包户;按照“关键农时季节常驻村,农民需求常到村,产业发展常联村”的具体要求,阆中市级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每周至少到联系片区乡(镇)巡回指导一次,片区专家分队和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根据贫困村需求全天候、全覆盖实行“菜单式”对接指导服务。二是创新专家服务团“讲广播”制度。片区专家团成员分村将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和种养殖技术通过录音制成音频,利用村广播向贫困户宣讲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既减少了贫困户因参加培训造成的误工损失,又降低了交通安全风险,节省了组织成本,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边听边想,边听边干,老百姓想听什么,专家就讲什么,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声影。被老百姓称为“赵喇叭”的技术帮扶专家赵秀玲,就是通过“讲广播”服务,让她所帮扶的鹤峰乡大树垭村贫困户熟练掌握了川明参、辣椒二荆条生产技术,为贫困户雷明巡传授了养鱼技术,使他的养鱼项目起死回生。技术服务极大地促进了该村产业发

展。三是倡导公开承诺服务。通过制定专家服务团成员名片,将成员姓名、专业结构、服务电话、承诺服务事项等信息在乡(镇)、村委会、产业基地、脱贫奔康产业园区广泛公开,分别设立专家解疑热线和服务监督热线,及时受理贫困群众的政策咨询、技术求助并接受社会监督。四是严格限时办结及时回访。贫困群众咨询的一般性技术问题由巡回服务小组或片区(乡、镇)专家服务团现场解决并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回访,综合性技术难题由片区(乡、镇)专家服务团联合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在1周内解决,产业规划等复合性技术问题由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组织聘请相关专家实地会诊,在2周内形成完整技术解决方案并限时回访。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不可或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中,凸显了四大作用:

一是破解了制约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增强了“造血”功能,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彭城镇刘家庙村是我市省级贫困村之一,今年该村建设脱贫奔康香芋产业园400余亩,前期香芋长势良好,但由于技术缺乏,后期管护不到位,香芋叶面从发黄到变焦,根茎从干枯到腐烂,园区香芋大面积感染了香芋芋病且愈演愈烈,当时镇政府、村两委、业主、贫困户非常着急,施药后不见任何效果。驻村农技员及时找到了阆中市级专家服务团,蔬菜产业专家团成员李思瑜利用自己平

常积累,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现场剖析会诊,专家服务团开处方、免费调运药品,协助施药、管护,及时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帮助该村及产业园度过了难关。

二是构建了新型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专家服务团成员在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农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或致富能手,指导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驻村农技员推广技术培养成科技帮手,把农业专家、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结合起来,形成服务范围更广、技术更全面的农技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了农技服务推广方式。着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药、新肥料等“五新”示范和“六良”配套推广,按需制定服务计划,探索了新形势下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手段和方式,适应了新的形势要求。

四是激励了专家服务团工作热情。制定了专家服务团培训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成员参加学习考察活动,明确了专家服务团专项工作经费,推荐专家服务团成员参与省、市脱贫攻坚专项表彰,定期督查检查服务情况,强化了工作保障和组织领导,建立了有序的“进退”机制,及时充实完善了专家服务团组成人员。2016年——2017年,我市有31名专家服务团成员分别受到省、南充市和阆中市脱贫攻坚表彰(李思瑜

等4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南充市委市政府表彰12人,阆中市委市政府表彰15人),进一步激发了专家服务团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提升了专家服务团整体服务水平。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我们在推动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工作进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初步成效,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与兄弟县(市、区)专家服务团工作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多提出宝贵意见。

发展产业真扶贫 技术帮扶促脱贫

屏山县农业和林业局(2017年6月14日)

屏山县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深度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着重发展茶叶、果树、蔬菜、畜牧养殖和食用竹等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助推农业产业扶贫。同时,充分发挥驻村农技员作用,推广实用技术,开展科技扶贫,有力促进全县扶贫工作推进。一是遴选配齐78个村一村一名农技人员开展驻村帮扶;二是组建屏东、屏中、屏西3个片区专家服务团,下设15个小分队;三是成立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指导新发展茶叶2.1万亩、果树1.6万亩、蔬菜0.47万亩、食用竹1.01万亩,产业扶贫发展良好。为全县2016年12个贫困村摘帽、7401人脱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产业扶贫、驻村帮扶情况

(一)一村一个主导产业,农业扶贫见成效。

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针对屏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状况,认真分析查找致贫原因,主要在于多数地区和多数贫困户

没有骨干产业项目,根据扶贫“五个一”要求,自2015年以来,按照一村一品规划,在贫困村着重抓骨干产业发展,不到两年时间全县新发展茶叶2.1万亩、果树1.6万亩、食用竹1.01万亩。在78个贫困村培育主导产业73382亩,其中:粮油10788亩、蔬菜4646亩、水果37662亩、茶叶20286亩;贫困村全年出栏生猪27505头、肉牛1593头、羊13726头、鸡228992只,水产养殖587亩。目前,全县茶叶发展到20.97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3.8亿元;水果13万亩,产值1.86亿元;蔬菜8.45万亩,产值1.2亿元;食用竹6万亩,产值0.9亿元。

全县已建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6个,总计面积达到1.8万亩。如锦屏镇万涡村,全村1268人发展茵红李3000余亩,形成远近闻名的茵红李专业村;大乘镇双峰村,发展茶叶近4000亩,成为优质绿茶专业村。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已经成为全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二)一村一名农技员,驻村帮扶显身手。

遴选78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技人员担任驻村农技员,精选农、林、牧系统60余名专家组成3个片区专家服务团队,对全县78个贫困村(其中:2016年脱贫12个村)、3987户贫困户、15492个贫困人口进行全覆盖技术帮扶。编制完成78个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新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4家,新

培育种养大户463户,农民合作社119个,家庭农场27家,带动贫困户2839户9623人(贫困村7401人)实现脱贫。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发展骨干产业。针对屏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认真分析查找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原因基础上,将贫困村产业发展在“十三五”农业规划中重点规划。同时,对78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按照一村一品进行规划,如:大乘镇双峰村以茶叶为主导、锦屏镇万窝村以茵红李为主导、屏山镇柑坳村以肉牛养殖为主导,形成《屏山县78个村农业产业发展脱贫规划》,全县制定了《屏山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实施方案》,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扎实抓产业发展。

(二)强化科技引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作用。依托省农科院联系帮扶屏山的优势,在屏山县政府于2016年4月与省农科院签订院县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从茶叶、果树、食用菌、白魔芋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合作,为屏山产业发展、科技推广技术支撑提供保障,促进屏山扶贫产业发展。农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为屏山制定了《绿色食品茵红李生产技术标准》,在锦屏镇万涡村建立农科院茵红李示范基地,现场开展茵红李技术培训,提高了屏山茵红李栽培水平。目前,正在制定绿色食品屏山椪柑生产技术标准。同时,开展了富硒

水稻、富硒茶叶、羊肚菌等系列技术示范,提升屏山农业的种植水平。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发展农民合作社,2016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9个、种养大户463户,家庭农场27家。通过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生产需要的肥料、农药进行统一供应,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节省了生产投资,促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锦屏镇贫困村万涡村通过专合社组建公司,对全村茵红李实行统一标准生产,品牌营销,增强了全村发展茵红李致富信心,收到较好的效果,发挥了专业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头促进作用。

(三)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园区条件。在发展骨干产业的同时,狠抓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以囤水田、生产路、提灌站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仅2016年全县实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0.42万亩,配套建设生产耕作道87.4千米、入户路87.75千米,修建水利设施水池、水窖11303立方米,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产业发展。

(四)选好驻村农技员,组建好脱贫攻坚专家团队,技术扶贫服务到位。

在认真研究78个贫困村的基本情况上,根据产业现状和发展规划,依照各村技术需求确定驻村农技人员条件,通过设

置驻村农技人员基本条件,确保驻村定损员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原则上要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工作作风实、善做群众工作,通过自荐和组织推荐的形式确定驻村农技员78名(省市4名、县级20名、乡镇54名),驻村开展帮扶。从农业、林业、畜牧、水产部门遴选技术专家成立屏东片区、屏中片区、屏西片区3个脱贫攻坚专家服务团队,下设15个小分队,以及20户以上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3个,为各乡镇提供技术支持,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

制定了《屏山县78个村农业产业发展脱贫规划》,将农业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同时,制定了《屏山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实施方案》和《驻村农技人员考核办法》,将选派的农技员落实到78个贫困村。认真落实驻村农技员双报告制度,保障到村开展工作时间。要求驻村农技员到村开展技术指导主动向单位主要领导和村党支部报告,并签字确认,确保全年到村开展技术指导不低于60天。建立驻村农技员工作日志和工作台账制度,驻村农技员到村指导后,统一填写《宜宾市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工作日志》和《宜宾市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工作台帐》,并落实村干部在工作日志上签字确认,确保“一村一名农技人员”人员落实到位,坚持专家服务团队到村开展培训每年不得低于6次以上,并自觉接受当地政府领导,主动向联系县领导、第一书记、村两委

汇报工作,与驻村工作组、联系村干部密切配合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五)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提升服务能力。

通过组织驻村农技员培训,提升驻村农技员能力,2016年组织驻村农技员培训2次98人次,全县组织村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培训会,邀请市农业局原局长林世全主讲,培训县、乡、村干部384人。将驻村农技员优先选送到省、市参加农技人员岗位知识更新培训。2015年10月以来对贫困村共计培训7622人次,其中省级培训7人,市级培训71人。完成贫困村负责人省级调训7人,市级调训71人;驻村农技人员市级调训8人;贫困村负责人、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参加县级培训212人;贫困户县级培训140人。2016年农广校牵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1人,其中:贫困村101人。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项培训180余次,培训12000人次。扎实抓好科技人员联系帮扶贫困户示范,积极为贫困户争取项目和资金,解决发展所需的茶苗、果树苗、化肥、种子、鸡苗等困难。凡是县级部门帮扶村开展技术培训需要,县农业林业局均派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培训4700人次。

(六)联建党支部,先进村帮带贫困村产业发展。通过支部联建抓党建方式,将产业发展好、党支部党建工作好的村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党总支,开展党员结对帮

扶,党员帮扶指导贫困户产业的生产技术,依据产业管理农事季节需要,现场指导贫困户生产管理,并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管理产业。如锦屏镇贫困村万涡村党支部就与茵红李发展好的小康示范村锦屏村、集翠村开展党支部联建,组建党总支,锦屏、集翠两村党员集体帮扶万涡村发展、管理茵红李,大大提高了万涡村茵红李管理水平,茵红李产量、质量大大提高,收益增加,促进了万涡村茵红李产业发展。

(七)整合涉农资金,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屏山县作为全国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集中将扶贫资金、国土金土地项目、农业发展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小农水项目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整合用于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所有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工作,基本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对驻村农技员工作、技术培训开展、科技示范等工作所需经费县财政给予了保证。

(八)加强督查目标考核,确保工作实效。

县委、政府将扶贫产业发展列为对乡镇、县级部门扶贫工作重点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实施督查,好的通报表扬考核加分,没有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减分。县农业和林业局落实专人定期收集驻村农技员工作开展情况和信息简报,按时上报省、市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电话抽查驻村农技员进村指导情况,不定期对驻村农技员的《工作日志》和《工作台帐》进行检查,将

日常考勤和技术服务情况作为驻村农技员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与驻村农技人员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补助发放挂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打算

屏山在农业产业扶贫、驻村帮扶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贫困村条件太差,山高坡陡,耕地少,农业项目难选,开展产业扶贫难;二是农业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只解决了苗木投入、部分产业路等低水平发展,在土壤改良、灌溉设施配套,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等方面投资远远不足;三是贫困村贫困户对技术的重视不够,多停留在口头上,技术到位差,产业发展不能按期实现目标;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工作难,多数名存实亡,没有真正的开展工作,导致推行标准化生产难,农产品质量差异大,开展品牌营销难。

在下步工作中,将针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产业技术的推广,发挥好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加强培训技术示范,抓好标准化生产管理,争取更大投入,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驻村农技员和专家团队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屏山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总结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脱贫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宜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四个一”产业扶贫思路,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带动模式,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发展富民产业,是实现脱贫摘帽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

为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详见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县建设千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15个,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基地21个,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1个,打造了()等一批精品果业示范点,()等特色养殖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

二是育龙头、抓对接。

一方面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如,采取某某“公司+农户(贫困户)”形式发展()等蔬菜订单生产,由企业为贫困户统一提供统一种苗、技术指导、收购,贫困户分散种植,吸纳贫困户人员参与种植达1000余亩。另一方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经营、入园进厂务工等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如,仁和王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该乡范围109户、268名贫困人员以资金或土地入股为股东,并聘请周边贫困户参与日常管理,使贫困户既可以按股份参与园区(基地)分红,又可以从中获得劳务收入。截止目前,全县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农民合作社441家,其中贫困村组建78家,吸纳贫困户376户。

三是拓市场、促融合。

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卖出去”。目前,全县建成县级农产品运营中心1个、建立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42个,为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开辟了便捷通道。今年以来,共吸收104户贫困户种植绿色水稻952.5亩;绿色蔬菜扶贫带动贫困户465户,贫困户入口986人,参与规模3916亩;精品果业扶贫涉及6个乡镇3762亩精品果业面积,带动203户贫困户参与,带动贫困人员458人。

二、强化资源整合,提高脱贫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

我局从转变贫困户思想认识、提高种养水平入手,实施智、志、技帮扶三结合。一方面依托“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班开进农村,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在贫困村举办产业脱贫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贫困户35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900余份。另一方面结合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按产业类别组建了10余个专业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一户一策”农业产业科技扶贫菜单。此外,我局还充分发挥“田教授”、“土专家”的作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利用自身的技术专长和在特色种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搞好传帮带。

二是强化项目资金整合。

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有建设积极性的贫困村予以优先安排,完善机耕道、排灌渠道等基础设施,改善贫困村产业发展条件。目前,全县10个贫困村其中()、()、()等5个村实施了标准农田改造,仁和彭家村、水边众村列入2018年建设项目,计划投资510余万元,改造农田1700余亩。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

针对贫困户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强、门槛低、补助标准具体的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如:精品果业从奖补门槛和奖补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激励,对于普通开发业主,要求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每亩奖补200元,集中连片达到300亩以上,奖补300元亩;而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则放宽条件,只要求连片20亩以上就可以享受每亩300元的奖补政策。绿色蔬菜则从奖补门槛方面进行激励,只要连片20亩即可,而对于一般业主则需连片50亩以上并且搭建钢架大棚5000平米以上才可享受奖补,大大减轻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压力。

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做好“三个到位”,确保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局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全局中心工作的“第一菜单”,坚持半月例会、专题会议和督促检查制度,定期调度研究产业扶贫相关工作。二是责任明确到位。成立县农业局精准脱贫工作和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带头落实脱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三是组织实施到位。研究制定一系列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春季攻势”“夏季整改”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同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督查落实,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本扶贫工作台账,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汇编农业产业扶贫成果集

第三篇:农业产业扶贫年终工作总结

农业产业扶贫年终工作总结 1 20xx 年以来,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上级脱贫攻坚整体部署,科学编制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择优调整驻村农技员、强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项目,顺利完成了农业产业扶贫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县 20xx 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政策,加强推进产业扶贫 (一)科学编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根据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前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出台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15 个扶贫专项 20xx 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产业扶贫工作要点,安排了工作实施进度,细化了目标任务。坚持把建设优质粮油、绿色蔬菜、优质水果、道地中药材、生态畜牧作为产业脱贫的主攻方向,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选派驻村农技员开展技术服务。严格按照“一村一名农技员”要求,向全县 45 个贫困村分别派驻了 1 名素质高、技术精、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农技员到位率 100%,为切实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持。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技术指导150余次;平时每名驻村农技人员每月进村入户5次以上,开展集中培训会和实地技术指导,印发种养殖技术等各种农业产业技术资料 2万份。同时,针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实际,组建 4 个专家服务团和 23 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为了应对疫情、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拓展销售渠道,确保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益。我县积极开展以购代扶、电商

销售、定点采购、农超对接、展示展销、订单农业、企业帮扶等方式销售推广我县农副产品。组织 20 家次企业 40 余品种农产品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 20xx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的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引导县镇金竹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主体将乌骨鸡、中药材等等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

(四)创新“短平快”产业激励机制。为贯彻落实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短平快”产业实现增收,确保精准扶贫、稳定脱贫。今年初,我县出台了《县扶持农村贫困人口发展农业“短平快”产业增收激励措施》,向积极发展生产、实现复产复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5058 户兑现产业扶持资金595.6549 万元。

二、项目推动,精准落实产业扶贫 (一)明确产业扶贫项目。20xx 年计划投入资金 3281.8 万元,实际投入资金 3801.8 万元(到位率 100%,拨付率 100%,完成率 115%),其中中央资金 1477.6万元、省级资金 1482.4 万元、市县资金 700 万元、社会资金 141.8 万元。共整合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等 5 个农业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制定项目方案、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到村开展技术指导确保产业扶贫项目的有序推进。

(二)狠抓问题整改落实。针对各级反馈我县产业扶贫相关问题,积极开展问题整改清零工作。一是由各督战小组到村督导问题整改工作,先后开展 2 次督战。二是将上级反馈和自查问题以函件的形式及时反馈到各镇,督促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问题整改工作并上报整改情况。三是针对产业扶贫、产业扶持基金使用

管理和村集体经济的相关问题,于今年 6 月初再次组织召开了由全县各镇和贫困村相关人员参加的业务培训会。四是认真开展中省反馈脱贫攻坚问题自查整改工作,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间,建立整改台账,需要长期整改的事项落实了责任部门。20xx 年,30 个产业扶贫相关问题都整改清零,并向市农业农村局报告了问题整改清零情况。

(三)全面开展指导督导。一是科学制定督战方案:《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县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和村集体经济挂牌督战的函》,文件中明确了由局领导带队成立十个督战小组,分片区全覆盖到各贫困村进行督战,重点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及带贫增收、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上级反馈和县内自查发现的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等 4 个方面进行了指导督导;二是由分管产业扶贫领导和分管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带领相关责任人员开展专项督查。今年来,十个督战小组集中开展督战工作 2 次,开展的指导督导达到 9715 人次。

三、亮点纷呈,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一)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xx 年,我县 14 项农业产业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均已全面完成。

一是现代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新建或改造粮油基地 10000 亩,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新建或改造经作产业基地 2000 亩,完成目标任务的 200%。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逐渐改善。新增农机动力 0.33 万千瓦,完成目标任务的 110%;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6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60%。

三是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全县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数达到 89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28%;推广我县特色优质农产品 65 件(次、件),完

成目标任务的 162%;截止目前,9 家企业及 3 个农民合作社的 41 个品种获得“鲜”品牌授权。

四是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 7 座,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新建农业主题公园 1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新建美丽休闲乡村1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

五是省级示范场(社)建设有力。新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9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50%;新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 9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900%。

六是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培育运行机制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128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106%。

七是产业技术支撑不断壮大。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3 个,完成目标任务的 300%;培育高素质农民 233 人,完成目标任务的 137%。

(二)多方位做好扶贫宣传工作。为了宣传好助贫增收“农业成就”,讲好帮贫扶贫“农业故事”,我县就产业扶贫展开广泛的宣传。

一是制定宣传方案,讲好扶贫故事。为了切实抓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研究制定了《县农业农村局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通过收集素材、多方位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的线上线下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做好资料收集上报等相关工作,确保讲好典型经验、扶贫故事等各类总结宣传任务落地落实。20xx 年,我县在传媒网、新闻网、文化网、省农业厅、中国经济网等宣传报道了产业扶贫等相关工作典型 50 余篇。

农业产业扶贫年终工作总结 2 20xx 年,**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经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委 x 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始终扮演着县委、县政府的参谋者、产业化工作的设计者和推行者、横向部门的协调者、农事企业和农民服务者的角色,力求争当好参谋,搞好调研,做好服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地位。

一、加大组织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

领导重视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摆上了统领全县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并切实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口各部门、财政、发改委、经委、金融等 26 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20xx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行政副科级建制,隶属于县农经委。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编制 5 人,现有 3 人,专门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组织协

调工作。

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度,在每个产业系统内,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销售等实行一体规划、一体领导、一体实施,重点是抓科学规划,抓政策引导,抓组织协调,抓典型引路。做到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到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责任制,狠抓项目、资金、时限、责任、领导“五落实”。强化监督机制,协调好工农商贸之间的关系,奖优罚劣,奖实罚虚。

三是建立检查制度。为了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我们把产业化工作列入了乡镇和各部门党政目标责任制中,并建立了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督导反馈和检查考评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比,考核结果通报全县。对从龙头企业到基地的各个环节,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层层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是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20xx 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统计工作。这次调查统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历时 1个月,通过实地调研、查帐、报表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工作任务。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经过充分地调研论证,制定并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目前,《**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和监测管理办法》等已经出台,并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坚决不搞行政干预,包办代替,而是把功夫下在引导上,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我们将落实和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放在工作的首位。20xx 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会议把宣传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和制定本级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我们协同县扶贫开发办、县经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共为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争取落实扶贫贴息、规模企业技改贴息、产业化基地建设贷款贴息近400 万元。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工商企业者纷纷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靠拢,社会资金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移。仅 20xx 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了 8 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关注产业化、参与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是规划引导。20xx 年我县制定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规划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发展区域: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 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三区两带”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鹿、牛、柞蚕、瓜果菜、鹅、蛙、药、食用菌、榛和烟十个优势产业区和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典型引导。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参加现场会、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典型的先进经验。如**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的“五统一”先进经验,即对基地农户采取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的配套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加速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开展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工作,有 10 家企业被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推荐 6 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 2 家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最近,我们又向县政府推荐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等 5 家企业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奖。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可以肯定地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为此,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

一是在资金上扶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提高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和农民资金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吸引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县 20xx 年建立了 100 万元的县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实行担保和贴息。同时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20xx 年,仅县农村信用联社就投放贷款 2.5亿元,支持保护地开发、畜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二是在税收上扶持。主要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和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

企业所得税。

三是简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审批手续。凡属项目业主自筹建设资金或利用商业性贷款从事的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类项目,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同时在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各有关部门本着手续从简,费用从低的原则,从速办理。这些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所以,我县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从环境治理、市场开拓、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

一是切实抓好“两个环境”建设,提供保障服务。首先是治理整顿软环境。为了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加大了治理产业化经营发展软环境的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挂牌保护,重点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其次是建设完善硬环境。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xx 年,县乡财政共拿出 300 多万元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的**镇和更刻乡两个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并种植了美观的花草树木。

二是大力搞好市场开拓,提供基础服务。我们努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拓“两个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第一,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积极参加农博会,向外界广泛地宣传、展示我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的产品。20xx 年,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沈阳、长春举行的农博会,蚕丝毯、蚕丝被、神虫葆真酒、茸血补脑液等农产品在中国东北亚中小企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 4 个金奖,树立了**农产品良好的品质和市场形象。第二,培育、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以销售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发展。第三,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服务。第四,通过建市场,提供载体服务。多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市场,拉动了区域内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20xx 年,我们重点建设和完善了**县鹿城市场、**县蔬菜批发市场和辽北蔬菜批发市场,同时投资 2.5 亿元的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也正式破土兴建。

一年来,我们产业化办公室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座谈会材料

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座谈会材料

一、关于光伏产业方面 主要问题:

1、项目投入资金较大,村级扶贫资金难以承受,运行成本较大。

2、收益成效因建设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3、配套电价补贴到位慢。建议:

1、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提高村级积极性。

2、规范光伏项目的招投标及建设,建议分散项目也由区扶贫办组织力量考察,推荐具有成功案例的建设方,同时规范指导村级合同的签订。

3、尽快争取拔付电价贴款。

二、关于温氏养殖方面 主要问题:

1、种苗质量较低,一般平均为5公斤左右,增长了饲养周期,造成了饲养成本的增加。

2、饲料较同类高0.4元/斤,每头猪约增加饲养成本200元。

3、环保发酵床质量不够高,造成运转成本增加。建议:与温氏养猪集团进行商调。

三、其它产业扶贫方面

主要问题:对于一些确有成效的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建议:对全区产业发展项目进行实质评估,视情况给予一定奖补。

第五篇: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X年以来,X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主推“造血式”农业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于X年组建产业扶贫指挥部,市产业扶贫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之契机,压实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与全市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共享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二)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草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X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草果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最初引种的X亩发展到现在的X.X万亩,人均X.X亩(按照全市人口算),平均亩产量为X公斤(鲜果),以市场平均收购价格X元/公斤计算,为全市人均增收X元,一批贫困户因种植草果脱贫致富。

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春林种养结合基地、联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X亩X基地,带动X户贫困户,长期用工X人,男工X元/月,女工X元/月,中药材采摘期间,临时女工X元/天,临时男工X元/天。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X市X、X和X等地建有X、X、X基地共计X亩,带动贫困户X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X万元,长期用工X人,临时用工X人次。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拼多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动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

四是育龙头、抓对接。

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服务保障力度。X年拟计划对带贫成效较好的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奖励,现正在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推荐X市老窝镇宏丰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X家合作社申报X州X年的标杆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个),完成营业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X%。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整改经营异常的X个,现正常运转的有X个,参与减贫带贫的合作社有X个,带动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户X户X人。

(三)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根据我市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扶贫实际,继续选择特色种植业(羊肚菌、蔬菜、草果、茶叶、水果、木本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业(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土鸡、中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林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生产索道、扶贫车间)三大版块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X年出台了《X市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到户项目以奖代补暂行规定》,对全市自行种植或养殖在册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政策性补助。做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X个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有X至X个增收项目。

(四)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成立X个指导组,深入X乡(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X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参与省、州专家讲授的课程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以X市百日攻击“大走访大排查”、“下沉作战、全面总攻”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

(五)做精做优绿色香料产业,构建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精做优以X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加快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其中:草果X.X万亩)。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施有机肥面积X.X万亩,绿肥种植X.X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认证企业(单位)X个,X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亩;有机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X万亩。今年新增申报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现已成功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

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

我市山高坡陡,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间,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但有不少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主要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帮助发展,自身的自主生产扶贫能力弱,因而产生的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

六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益,因此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

七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

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X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向农村覆盖,文化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各贫困村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X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库的建设。

(三)做优做精峡谷特色农业。

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目标,坚定不移打造X“绿色食品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继续重点培育六大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柑橘、香橼、火龙果、木瓜、苹果等优势特色水果种植,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着力抓好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规模化养殖、定点生猪屠宰场建设,高质量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

下载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大培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一、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种桑养蚕产业: 2018年加大桑蚕产业设施扶持力度,计划投入x万元扶持农户新建蚕房x间,其中太平村委会x间x㎡,大美村委会15......

    十三五农业产业扶贫报告

    十三五农业产业扶贫报告X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

    河南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范文大全

    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有效履行农业部门行业职责,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深入开展,巩固帮扶成效,根据《河南省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20xx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20xx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区农业局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以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脱贫为目标。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创新机制体制,谋划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项目,以“优质粮油、......

    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及对策

    **县**乡**村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及对策 去年以来,我受组织的安排对**乡**村贫困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对口扶贫工作。通过近一年时间深入农村、群众调查走访和研究工作,我充分认识......

    刘家村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刘家村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刘家村驻村农技员 向丘平一、刘家村基本情况 刘家村位于古蔺县石屏镇东部,系古蔺县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1050米,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 546户2650人,辖区有......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策划方案

    农业产业扶贫实施策划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X号)和《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X市办发〔201X〕X号......

    脱贫攻坚期内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1 脱贫攻坚期内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为切实加快我镇扶贫攻坚步伐,确保 2020 年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2014-2020 年脱贫攻坚期内,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