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挖掘打造“三线建设”文化_加快建设重庆市文化高地
深入挖掘打造“三线建设”文化
加快建设重庆市文化高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生产力。“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建设不可磨灭的一页,“三线建设”文化是新中国重大建设时期形成的一种典型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时代性、教育性、启迪性。全国“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在西南地区,核心区在重庆,位于綦江区丛林镇的晋林厂就是全国“三线建设”一个缩影。厂区内有目前最为庞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三线建设”旧址、抗战时期最为神秘的飞机制造厂(海孔洞)等历史文化资源。凭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深入挖掘和打造晋林厂“三线建设”文化,弘扬“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敢打硬拼,历险磨难、信念愈坚,饱尝艰辛、斗志更强,奉献青春、无怨无悔”的爱国创业精神,必将对全区人民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影响,提升綦江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知名度,加快构筑重庆文化高地进程。
一、“三线建设”文化的产生
“三线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国防布局的一次大调整,经济能力的一次大调度,巩固了国防,理顺了工业发展的布局,缩小了中国沿海与内地的差别。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为解决经济发展和防备侵略战争,党中央提出了一、二、三线的战略部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国家把以军工为主的一些基础产业牵往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军工企业后来也成为了中西部
地区工业发展的脊梁骨。以丛林镇晋林厂为典型代表,许多科技人才满怀豪情壮志,告别大城市,告别亲人,投身到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中来。他们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爱国奉献、不怕牺牲,有的“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把一生都献给了”三线建设”,为国防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三线建设”文化意义重大、适逢其时(一)“三线建设”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一笔物质与精神财富。“三线建设”文化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和经济布局调整中涌现出的一种典型文化资源。挖掘和弘扬“三线建设”文化,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将激发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热情,投入到建设繁荣富强渝南门户的伟大征程中。
(二)挖掘“三线建设”文化有助于建设重庆文化高地
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加快发展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审议通过文化强市9条,加快核心产业基地和文化功能区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无限魅力和广阔发展空间,我区提出了建设重庆市文化高地的目标,依托晋林厂浓厚的“三线建设”文化
底蕴和历史沉淀,将使文化产业在渝南大地上逐步展示出强劲的活力。
(三)发展以“三线建设”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大有作为
晋林厂作为最后一批搬迁的“三线建设”企业,“三线建设”和抗战飞机厂遗址保存完整。随着全国各地这类旧址的不断破损、消失,像晋林厂“三线建设”历史建筑实体保存丰富而完好的地点已是独树一臶,弥足珍贵。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晋林厂依托自身厚重的抗战和国防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等优势,进行整体策划和开发,全力发展“三线建设”文化产业,必将赋予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并催生新的文化产业链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四)挖掘“三线建设”文化是丰富全区旅游内涵的有力补充
重庆作为最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底蕴是一个重要内涵。晋林厂保存完好的50多万平米的建筑物原滋原味展现了“三线建设”时期特定的历史印记,几十年来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晋林厂区内的海孔洞在抗战时期曾是国民政府第二飞机制造厂所在地。洞中生产了我国第一架国产运输机“中运一号”,为抗战做出了独特贡献,2010年被市政府命名为“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防教育的一个基地。地理位臵处于南川、武隆与綦江几大旅游资源富集区中间的晋林厂,周边有黑山谷、龙鳞石海、铜鼓滩、古剑山、神龙峡、金佛山、仙女山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晋林厂以独具人文气息的“三线建设”文化为核心,定能作为渝南重点自然景区的有力补充,大幅提升旅游活力、潜力和吸引力。
三、新綦江挖掘打造“三线建设”文化条件成熟
新綦江是多元文化融合碰撞、交相辉映的地区,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大发展,促进文化大繁荣,依托“三线建设”文化,因地制宜打造重庆市文化高地。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
晋林厂座落在重庆市綦江区丛林镇海孔村境内,其前身为原国民政府第二飞机制造厂。1938年抗战爆发后,由南昌迁往丛林海孔建厂,1947年,该厂重新迁回南昌。在海孔的十年间,共计生产仿制伊尔驱逐机33架、仿制H-17式中级滑翔机30架,还造出中运1号双发中型和中运2号双发中型运输机,海孔在我国军工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备战备荒为背景的“三线”建设全面铺开。1965年,在“三线”建设中,晋林厂从太原迁来海孔,2003年晋林厂整体搬迁到四川彭州。至今“三线”建设旧址保存完好,完整地保留有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印迹的食堂、学校、医院、粮店、邮局、影剧院、篮球场,还有厂区公路、成排的仓库、四合院似的招待所、简子楼似的家属楼、标志性的领袖像以及高18至35米,宽18米,纵深500米,能容纳万人的神秘山洞飞机厂等生产、生活设施。
(二)厂区地理环境优越
晋林厂位于綦江区东北部,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是重庆市三环南万高速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距南万高速丛林进出口仅1公里),距綦江区城区40公里,距万盛经开区13公里,1公里范围内有万南铁路和303省道通过。厂区地处江津、綦江、南川、武隆旅游带重要节点,与周边众多的生态自然景区连成一线,形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之势。晋林厂片区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展文化旅游、休闲体验、生态度假的优越旅游条件。
(三)厂区配套设施完备
晋林厂片区内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齐备,有特殊历史印记影片拍摄基础,著名导演王小帅经在晋林厂全景拍摄反映“三线建设”题材的影片《我11》。目前,丛林镇已投入资金完成了《“黑山157”影视娱乐旅游区——万盛晋林影视基地策划方案》,制定了打造晋林影视基地宣传招商方案等。对晋林厂区及海孔湖周边的建筑物、土地、林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登记,聘请了8名专职人员负责原晋林厂区内资产资源的24小时看管维护。
四、打造“三线建设”文化,推动重庆市文化高地建设的构想
为传承和弘扬“三线建设”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打造新綦江文化品牌,加快建设重庆市的文化高地,深入挖掘和打造“三线建设”文化将成为“必选项目”。
(一)总体思路
积极依托“三线”建设旧址——晋林厂和抗战文化遗址——海孔洞,以及彰显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的丛林龙威鼓乐三大特色文化资源,围绕“三线建设”文化主线,以“影视为表,旅游为里,创意为根,文化为魂”,从旅游、影视、体验、探秘、怀旧和国防教育等方面对晋林厂片区进行整体深度开发,打造国内首家集文化研究、人文旅游、互动体验、影视拍摄、数字创意于一体的“三线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加快构筑重庆“三线建设”文化新名片。
(二)具体举措
1、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当前是文化产业继往开来的黄金时期,要结合綦江打造渝南地区文化高地的总体规划,更应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将打造“三线建设”文化纳入市、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策划,指导投资界和产业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注重以文化带动旅游、带动本地其它相关产业的产品销售和城市营销等项目建设。同时,建议责成和落实有关部门尽快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加快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筹建国家级“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会。“三线建设”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立“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会对于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挖掘“三线建设”文化,打造“三线建设”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通过广纳贤才,成立国家级“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会,并在晋林厂举办“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营造研究“三线建设”文化浓厚氛围,唤起对激情年代的记忆,让“三线建设”文化再次焕发青春。
3、建设国家“三线”抗战文化博物馆。修建“三线建设”博物馆,永久保存“三线建设”的历史足迹,展现“三线建设”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国家级的文化品牌,也是綦江区不可多得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应积极争取相关方面的支持,将晋林厂打造为“三线建设”文化的博物馆,保存“三线建设”社会遗产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通过采用一系列现代声光技术,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生动再现“三线建设”时期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激发后来人爱国主义情怀,致力创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4、打造影视娱乐旅游区。一是搞好总体定位。依托晋林“三线抗战”建设风貌及自然资源现状,按“一轴两核五区”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一轴,即以即以原晋林厂入口至海孔洞公路沿线为主轴;两核:即创意核和旅游核。五大功能区,即怀旧旅游与影视体验区、数字娱乐与拓展训练区、创意工房及影视服务DIY互动区、洞穴休闲区和乡村度假区。二是打造影视拍摄基地。对晋林厂核心区按照“三线建设”时期特有的风貌进行修复和还原,重现浓烈的历史景观,将晋林厂打造为拍“三线”片、工业片、文革片等具有特殊历史印迹影片的拍摄基地,吸引更多剧组前来拍摄,让晋林厂旧址重新焕发古老的青春。三是开展怀旧体验游。积极进行旅游拓展升级,打通晋林厂旅游环线和建好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吸引市内外游客前来追寻“三线建设”和抗战足迹,体
验抗战时期的艰险境地和“三线建设”时期的红火场面,感受影视拍摄的神奇魅力,并通过影视体验、龙威鼓乐、大型的“忠字舞”等表演,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四是开拓“三线”文化旅游。通过开发“三线”文化旅游商品、纪念品、道具及影视衍生产品,增加旅游业附加值。将原晋林厂生活服务区住宿楼和部份厂区的车间进行修复改造,开发海孔湖和海孔洞,打造水府洞天秘境,建设怀旧旅馆、老年公寓、康体雅居、休闲中心、山地高尔夫等度假游乐设施和旅游地产,增加资产利用价值,发展文化旅游,培育綦江区新兴经济增长点。
(三)保障措施
建议成立区级“三线建设”文化发展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发展规划、项目策划、优惠政策、资金支持、人才保证等,为打造“三线建设”文化,理清思路、完善举措、提供保障。同时,组建专门的招商引资队伍,按照产业整合、多元共生、合作多赢、搭建平台等模式,策划宣传营销方案,建立立体多元化宣传招商渠道,向社会、向企业、向大众大力宣传推介“三线建设”文化,为成功打造渝南文化高地,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第二篇:贯彻全会精神 打造文化高地
《贯彻全会精神 打造文化高地》
“一县一品”促发展文化版图铺新卷
导语:2005年,一个最初从国外引进、曾在湖北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的经济概念,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湖北的县域文化品牌建设中,一个县一个核心文化品牌,用文化盘活地方经济发展——“一县一品”,使得湖北各具特色的优势地方文化资源,不仅成为各地的文化宝藏,还催生出喜人的经济粮仓。
(满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满屏)2011年7月,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就“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由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专题研究、专题部署。
记者出镜:人们崇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让手工布鞋成为当下消费的潮流。一双布鞋卖到了800多元,还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礼品,这贵过皮鞋的“千层底”为何备受青睐,传统手艺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正文:踏上汉宜高速,我们前往布鞋的家乡——枝江寻访它的踪迹。紧邻着枝江高速匝道旁,一片古朴的“步步升文化园”赫然屹立,走进园区,青砖碧瓦、回廊古亭,处处彰显着江南文化气息,这里,正是那双价值不菲的布鞋出产地。
采访:布鞋制作人
贵就贵这手艺上 从取材到完成 要十八道工序 这双布鞋要200多米棉线 5千多个针眼 耗时87个小时
正文:老式纺车、古织布机,作坊街里,几十位农民给我们展示着各自的手艺,纺一条棉索,织一匹土布,纳一只鞋底、绣一朵山花,了解制作过程的同时,我们还能跟师傅现场学习飞针舞线、挑花绣朵。
采访:步步升文化园董事长李厚春
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 在我们三峡地区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 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做布鞋的习惯,人们把纳制千层底,作为文化传承、谋生的手段
正文:李厚春,“步步升品牌”的创始人,从小穿着布鞋长大的他,七年前把目光盯在家乡的传统工艺上,立志将三峡民间传统布鞋打造成文化品牌。幸运的是,2005年,湖北省文联进行“一县一品”的文艺品牌创建,枝江市也决定打造“手工布鞋”这张文化牌。
采访:宜昌枝江市文联主席胡志强
枝江不光是“民间文艺之乡”,还是“国家级民间吹打乐之乡”,选什么好呢?我们也很难抉择,光为选项目,市委就开了5次大会,后来决定发展布鞋产业文化,不光观赏性强,重要的是它能走向市场,有生命力 当时就着力打造步步升
采访:步步升鞋业董事长李厚春
取名步步升就是寓意步步高升 幸福安康两情相悦,布鞋是定情物,儿行千里,布鞋是慈母情所以说我们卖的不是产品 而是文化
正文:民族文化做产品,现代文化做市场。“一县一品”的定位,让枝江市政府各部门积极响应,全力培育 “步步升”这一文化品牌,合力打造“中国布鞋之乡”。
采访:中共枝江市委书记刘建新
围绕这一文化品牌进行整体推广 市文化局帮助步步升申请非遗,步步升作为“枝江民间手工布鞋”代表入围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劳动局将步步升确立为妇女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基地,旅游局全力打造文化园创省级4A景区,反过来步步升为枝江市带来xx的税收效益 实现4万多名农村妇女再就业
记者出镜:走进步步升展厅 感觉这里琳琅满目的各式布鞋 每一双都是一件精美的传统工艺品 如今它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还接到了不少来自欧美、东南亚的订单而整个三峡地区 就有4万农妇跟着李厚春闯市场
采访:枝江市仙女镇农户
在家纳鞋子 在村拿工资灯下赚洋钱 收入步步升
综述:“步步升”焕发的生机,正是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呈现出的活力。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催生了遍布荆楚的文化品牌格局:潜江“中国戏
剧之都”,襄阳 “中国书法名城”,荆州“三国文化之乡,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通过“文旅”联姻,一些地区更是产生了惊人的“酵母”作用:郧西县推出“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的创意,地区年产值从2008年的十几个亿上升到四十多个亿;利川大打“龙船调牌”,用一台大型歌舞《夷水利川》,带来了全市旅游的兴起;宜昌市夷陵区推出“三峡人家”品牌,去年创造旅游收入17亿,长阳以巴土文化为元素,从研发-创作-生产-展演-展销,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观点: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
“一县一品”的文化品牌,正在湖北省的产业调整中起着引领作用,在国民消费中起着惠民作用,在旅游经济中起着灵魂作用,在工业经济中起着渗透作用,在农业经济中起着创意作用,当以此为契机,实现湖北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展望: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
从2010年到2012年,湖北省财政将通过以奖励代替投入的方式,每年拿出1000万元,挖掘当地文化发展潜力与内涵,长期培育,精心打磨“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10个左右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品牌。
第三篇:依托千年书院 打造文化高地
依托千年书院 打造文化高地
季羡林先生说过:“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千百年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济世英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推动下,国学的传承与传播事业得到了大发展,众多高校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各类国学讲坛蓬勃兴起,国学研究优秀成果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日益凸显。这些对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人文社科素养,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湖南自古就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之地,在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发展的湖湘文化,是一种既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湖湘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深度挖掘湖湘文化资源,弘扬湖湘人文精神,增强湖湘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在中心筹备成立的短短三个多月时间里,省委、省政府对中心的相关工作均作了批示,由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围绕中心建设任务召开了多次论证会。正是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才得以顺利成立。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是文化建设的高地、福地,大有挖掘潜力、开发基础。近些年,在“文化强省”强劲推动下湖南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湘”字品牌享誉中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支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社科湘军”。湖南大学是教育部所属的“985”“211”高校,是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湖湘文化的重镇,岳麓书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湖湘文化“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典型代表。我认为,以岳麓书院为基础和依托打造国学研究与传播的高端平台意义重大:
首先,中心的成立,对建设“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挖掘岳麓书院传统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国学研究,大力传播经典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重新振兴岳麓书院,有利于扩大湖南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有利于加快湖南大学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
其次,中心的成立,对打造思想文化高地、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在前列有着重要意义。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走在文化强国建设前列,是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也是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的迫切需要。打造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这一高地,必将为文化强省建设增添新的重要力量,对提升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增强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中心的成立,对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总战略、总任务,有着积极意义。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注入强心针,再次吹响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号角。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科教兴省,有利于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有利于构筑中部地区人才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中心的成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指出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开展国学研究和传播,将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通过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将中心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地,打造成立足湖南、影响全国的高端学术平台,打造成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品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为此,我对中心建设提出以下五点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通过大力开展国学研究和传播,增强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是希望大家树立高端卓越的工作追求。不管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文化传播事业,我们都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瞄准高端,着眼品牌。要通过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和优势力量,打造精品力作,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是希望大家把握服务现实的时代使命。要有问题意识,国学的研究与传播,不仅要顶天,更要接地气,做到与现实结合。要有责任意识,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局服务。要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深入挖掘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是希望大家发掘、利用好湖湘文化独特的优势资源。湖湘文化在文化价值、学术思想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上对中华核心文化有着独特贡献。我们要通过传承文源、拓展文脉、聚集文气,实现湖湘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要承朱张之绪,续毛蔡风神,提高湖湘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力,力争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五是希望大家形成和衷共济的共建合力。中心以岳麓书院为基础和依托,整合省内各方优势资源,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资源。中心发展需要各方同心同德,互尊互信,团结协作,和衷共济。我也希望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省社科联、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共同建设好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其势已成,其时已至。文化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肩负起“敢为人先”的光荣使命,真正将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地,立足湖南、影响全国的高端学术平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品牌,让湖南的文化建设真正地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示范学校
——杨柳井中心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杨柳井中心学校,其小学部原是 1926年成立的私塾学校,1950年转为公办,后成为中心小学。中学部是1958年成立的杨柳井农业中学,1999年改为广南县杨柳井农职初级中学,是广南县唯一的1所初级农职业中学,教育综合改革后中小学校合并后改为杨柳井中心学校。从私塾学校到农职中学再到中心学校,学校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每一个杨柳井中心学校人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为了进一步传承她的文化,弘扬其精神,学校根据实际的地域条件,通过一届届师生的共同努力,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清幽的校园
杨柳井中心学校具有独特的育人环境,校区依山而建,四周环山,绿树成荫,多年的建筑错落有致,形成阶梯式校园。学校一直重视校园美化建设,认真搞好绿化工作,使校内主体建筑、树木花草与四周翠绿的青山相映衬,体现了自然美与现代建筑美的完美结合。环境清新优美,每天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在画卷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深深感受到这是何等愉悦学习、工作的环境。
二、人文的校园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学校坚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开拓空间”的工作思
1路,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树立“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和发展而用心插柳”的办学理念。学校突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育人的功能,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精神饱满的教师一览表到倡导“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的运动区,秩序井然的教学区,安静优雅的宿舍区,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学生随时随地都会受到感染与熏陶,做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和谐的校园
(一)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坚持《教代会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杨柳井中心学校人事制度管理办法》等,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二)创建平安校园。学校一直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为创建平安校园,学校制定了班主任签字,值周教师审批,门卫备案的严格学生外出审批程序。校内校外两条线值周制度、班级考勤日报制度等,防患于未然,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丰富校园活动。在学校积极倡导、支持、鼓励下,师生自发成立了《柳芽报》,建立了杨柳井中学学生文艺队、排球协会,组建了教职工体育代表队等。兴趣小组的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主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师生情操,普遍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艺术素质,使得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四)共掘学校内涵。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在全体师生的参与下,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
100多条,确定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校徽、校魂等。校徽主体由柳芽、太阳以及建校时间为主题。柳芽代表地域,太阳代表学生是明天的希望,时间代表纪念悠久的建校历史,外圆象征和谐校园,整体圆形的构图,象征圆满、完整,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园各个角落、用品上的校徽图案、矗立在学校中轴线的校魂、醒目的校园指示牌、温馨的警示语等,形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杨柳井中心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
(五)开展“争先创优” 活动。为营造你争我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学校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每月评出“学生眼中的好教师”、“未来之星”学生、“文明班级”“道德标兵”。同时学校从校内的勤工俭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对被评出的学生给予鼓励补助他们的生活费,使他们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得以鼓励,从而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校园氛围。
(六)开展 “手拉手”活动。学校是一个整体,为共同发展,学校长期以来师生形成共荣共进的默契。老教师带新教师专业的发展,新教师促进老教师观念的更新已是不变的传统(培训会、学科组交流),班主任带班级已是责无旁贷(班牌的张贴),科任教师带后进生已是一种潮流(耐心的辅导),特长生带学困生已是一种风气(融洽的沟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七)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活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学校倡导走班级路线。由班级教师和学生自主创新发挥特长,每班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格言。新颖独特的黑板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专栏,既能凝集班级力量,又让学生彰显个人风采。
(八)养成安静的午休习惯。为保证学生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学校要求师生统一午休。通过长期不懈的培养,我校学生已有良好的午休习惯,中午呈现静谧校园。
(九)规范的“三操”。对学生强身健体的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学校毫不含糊地严格执行,并规定值周领导监督、班主任跟班、科任教师按时授课。由于思想宣传到位,学生晨跑按时、课间操规范、眼保健操认真,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没有一个学生戴眼镜。
(十)井然的校园秩序。学生按时上课生活作息、教职工按时到位就岗、学校各口工作顺利正常运转,秩序井然已成为学校不变的旋律。
四、良好的养成教育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结合本校具体情况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养成教育之路,创设特色养成教育。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设置以德育主任为组长,教师为成员的“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出台了《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与工作制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与要求》,并制定出有关活动目标与要求、方法与措施。除此之外,学校还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施方案,并围绕“文明礼貌”、“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自立自信”四个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出台了月重点活动安排,一月一个主题,以便使我校的养成教育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
(二)为了使养成教育活动讲实效、重过程,我校又出台了关于班级养成教育过程管理规定,班级养成教育考核办法,把养成教育活
动下放在班级,再以班级定到小组。班级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制定出班级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以及活动安排、活动记录、小结回顾等。
(三)注重环境育人。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默化、清幽校园环境的熏陶、丰富校园文化的拓展、浓厚学习氛围的影响,学校呈现卫生、好学、守时等良好的养成风气。
五、温馨的宿舍管理
为了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学校还出台了宿舍管理新举措:每位教师挂钩一个宿舍,协助班主任管理所挂钩宿舍学生,并对他们定期进行补课辅导,还要求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各自挂钩宿舍寄宿生的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保证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具体做法是:
(一)要求一位教师挂钩一间学生宿舍,一对一管理帮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
(二)挂钩教师必须每天不定期到宿舍区检查,帮助学生协调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学校形成舍管教师、挂钩教师和查夜教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如今,杨柳井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园环境优雅、和谐,文化氛围浓厚,办学理念独特新颖,管理模式民主规范。全体师生牢记“把理想切成细块,填满每一天”的校训,学生爱学、会学、勤学、博学;教师业务精、有创新、重科研、促发展。现在的杨柳井中心学校校园内一股文明新风正在悄然兴起,树立起了乐学、好问、善思、勤练的学风;严谨、务实、协作、争先的教风;
和美、创新、进取的校风。我们深信,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杨柳井中心校必将极大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重庆市文化
重庆市文化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兼收并蓄,是为重庆。”重庆这座自古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山多雾闻名的山城雾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灿烂,独树一帜。
重庆传统文化 【巴渝文化】
“昨夜风雨昨夜情,旧友别来意难尽。三十二年川师歌,吹进巴山奏新韵。”巴渝文化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是由巴文化所演变而来的,也就是指巴国和巴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质的传统文化。巴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与大川之间,由于大自然的熏染,并以险恶的环境,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坚韧、顽强并且骠悍的性格,所以巴人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他们活力奔放,野性洋溢,质直好义,缺少繁文缛节。重庆的山川,铸成了重庆女儿家柔情似水但又英气勃勃的性格,以及男儿们热情似火却又坚韧豪迈的精神。重庆边缘文化色彩浓厚,这也加重了地方主义色彩,使重庆本土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地方特性。“蜀不易服巴不易俗”,巴渝人的地方意识很是严重,所以新时代的重庆要实现现代型转型,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戏剧】
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江号子】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码头文化】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饮食文化】
重庆饮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材料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火锅的发源地,并对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影响较大的。如今的重庆火锅仍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出多种特色火锅。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
重庆菜属于川菜系(Sichuan style dishes)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原来只流行于巴蜀地区,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开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对川菜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川菜风味包括重庆、成都和德阳、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重庆火锅:重庆火锅是重庆饮食文化的代表,发源于重庆,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袍哥跑船常宿于江边的小米滩,停船即升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加入各种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湿,船工吃后,酣畅淋漓。这食法便沿袭下来,并渐丰富,成为重庆人特有的美食。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火锅才真正开始出现在重庆的筵席上。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来,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
重庆饮食文化代表:重庆火锅、川菜、渝菜(渝派川菜)、水煮鱼、回锅肉、酸菜鱼、辣子鸡、泉水鸡、水煮肉片、老鸭汤、酸辣粉、鱼香肉丝、泡椒肥肠、粉蒸肉、烧白、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重庆现代文化
【红色文化】
“所谓红色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如火如荼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就是“红色中国”。从广义上讲,它既包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华,也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先进文化、进步文化的统称”。“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已经成为重庆全民参与的一场文化盛宴,一张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唱读讲传”走进千家万户,群众说:“„唱红歌‟唱出了精气神,„读经典‟读出了高素质,„讲故事‟树起了好榜样,„传箴言‟传出了凝聚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5.18万场,参与市民近4000万人次;《读点经典》丛书1-7辑发行量超过150万册;培训故事员8533名,开展有一定规模的故事会1.4万场,移动、联通手机用户上传箴言51.88万余条,转发799.65万余条,参与人数892万余人次。调查显示,超过90.57%的市民对活动表示满意或认为很好。
墙内墙外,俱是花香。去年9月,受文化部派遣,市文广局组建了重庆市文化艺术团,赴南非、纳米比亚、贝宁三国进行了访问演出,重庆市文化艺术团辗转万里,首次走进了非洲。“走出去、引进来”,精心创意、匠心独运,巴渝文化的芬芳在全球每个角落吐露。
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融合,形成了当今重庆雄厚的发展“软实力”。回首过去,眺望未来,重庆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