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 统计指数(学生练习2012.9)
第六章 统计指数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统计指数的意义和作用,熟悉统计指数的计算公式及其编制方法,掌握统计指数的经济意义及其因素分析原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2.平均指数的计算 难点: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三、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狭义的指数是反映 及 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的。
2、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和。
3、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 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 指数。
4、统计指数按其所使用的基期不同,分为 与。
5、综合指数分 指数和 指数。
6、编制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指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7、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用 作。
8、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一般用 作。
9、在总体动态与各 动态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叫。
10、p1q1p0q0(q1p0________)(_________p0q1)
11、p1q1pq00qppq10_______.0012、商品销售量指数=商品销售额指数。
q1qq0p0013、Kq是 指数。
q0p014、调和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是以 指标为。
15、固定结构指数,就是把作为权数的 这个因素。
16、分析工人总体结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必须把各组工人的 这个因素固定在。
17、平均指标的动态,取决于 和 的变动程度。
18、算术平均数指数是用来编制 指标指数的,它是以 指标为。
19、若干有数量联系的统计指数所组成的整体称为。利用它不仅可以进行指数间的,还可以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动对 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2、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 D、调和平均数指数
3、编制综合指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A.选择基期问题 B.选择报告期问题
C.选择同度量因素问题 D.选择计算单位问题
4、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5、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是用()A.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B.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C.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D.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6、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7、编制价格指数,一般是用()A.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B.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C.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D.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8、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A、基期质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9、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B.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 C.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 D.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10、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序时平均数
11、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是()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B.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 C.对个体价格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D.对个体价格指标进行平均
12、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10%,销售量增长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A、30% B、32% C、2% D、10%
13、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销售量指标指数时,它是以()A.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B.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C.基期的价格为权数 D.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
14、如果物价上升10%,则现在的1元钱()
A、只是原来的0.09元 B、与原来的1元钱等价 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 D、只是原来的0.91元
15、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用来编制价格指数时,它是以()A.报告期的价格为权数 B.基期的价格为权数 C.报告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D.基期的销售额为权数
16、某企业2003年比2002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A、10% B、30% C、100% D、9.09%
17、因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数量指标指数时,就要用()A.几何平均数的公式 B.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 C.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公式 D.位置平均数的公式
18、某厂2003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6%,产品产量指数为96%,则该厂总成本()
A、提高了1.76% B、提高了1.9% C、下降了4% D、下降了6.8%
19、因统计资料的限制,不能直接用综合公式计算质量指标指数时,就要用()A.几何平均数的公式 B.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 C.加权调和平均数的公式 D.位置平均数的公式 20、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是()A、数量指数 B、质量指数 C、个体指数 D、综合指数
21、以下哪个是质量指标指数()A.销售额指数 B.销售量指数 C.销售价格指数 D.工人人数指数
22、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指数是()A、数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 C、个体指数 D、质量指标指数
23、若销售量增长5%,零售价格增长2%,则商品销售额增长(B)A.7% B.7.1% C.10% D.2.1%
24、下列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25、某市200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2002年增加到15600万元。零售物价指数提高4%,则销售量指数为()A.130% B.125% C.126% D.26%
26、商品销售额的增加额为400元,由于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410元,由于价格()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10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5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10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5元
27、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5%,固定结构工资指数增长15%,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下降或增长()A.+18.5% B.+14% C.-10% D.-11.5%
28、某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25%,利率提高20%,则利息额增加()
A、45% B、50% C、5% D、12.5%
29、狭义的指数是指()
A、动态指数 B、总指数 C、定基指数 D、个体指数 30、根据个体指数和报告期总量指标计算的总指数是()A、综合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D、可变构成指数
31、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固定在()A、基期 B、报告期 C、都可以 D、视具体情况而定
32、我国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方法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数指数 D、固定权数平均数指数
33、为了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程度,应计算平均工资()A、可变构成指数 B、结构影响指数 C、固定组成指数 D、都不是
34、平均指标指数是()
A、平均数指数 B、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C、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D、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35、算术平均数指数是()
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B、对个体质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C、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 D、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平均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
1、按指数包括的范围可分为()A.简单指数 B.加权指数 C.个体指数 D.总指数 E.平均数指数
2、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3、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A.比较作用 B.平衡作用 C.权数作用 D.推算作用 E.同度量作用
4、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品产量指数 B、商品销售额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5、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A.劳动生产率指数 B.商品销售量指数
C.价格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E.职工人数指标
6、某商品基期售出50公斤,报告期售出60公斤,指数为120%,该指数为()
A、数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销售量指数 E、个体指数
7、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A.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B.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C.质量指标指数以基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D.数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E.随便确定
8、统计中通常所讲的指数()
A、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相对数 B、具有平均数的性质
C、是一种综合性的代表值 D、可用来分析现象变动的原因 E、可用来反映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9、如果用p表示商品价格,用q表示商品销售量,则公式p1q1p0q1的意义是()A.综合反映价格变动和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B.综合反映价格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C.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增减的销售额 D.综合反映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消费者增减的货币支出额 E.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10、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中的作用有()A、比较作用 B、平衡作用 C、权数作用 D、推算作用 E、媒介作用
11、编制统计指数的作用主要有()A.综合反映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B.综合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C.利用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因素分析 D.利用指数分析法对经济现象变化作综合评价 E.综合反映总体内部的构成和性质
12、综合指数()
A、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的动态相对指标
B、分子分母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乘积之和 C、分子、分母有一个是假定的总量指标 D、综合反映多种现象的变动程度
E、固定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观察另一个因素的变动
13、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产品产量指数 B.播种面积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单位成本指数 E.物价指数
14、平均数指数()
A、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B、是各个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C、其权数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 D、是我国目前编制物价指数的常用方法 E、有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之分
15、某地区商业企业职工去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32%,这是()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16、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A、综合指数 B、平均数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D、平均指标指数 E、可变构成指数
17、某企业甲产品单位成本报告期为基期的120%,这个指数是()A.个体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 C.质量指标指数 D动态指数 E.静态指数
18、某种产品的生产总费用2003年为50万元,比2002年多2万元,而单位产品成本2003年比2002年降低5%,则()A、生产费用总指数为104.17% B、生产费用指数为108.56% C、单位成本指数为95% D、产量指数为109.65% E、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为2.63万元
19、平均指标指数包括()
A、固定权数算术平均数指数 B、固定构成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 E、结构影响指数
(四)、是非题
1、广义指数就是各种相对数。()
2、总指数就是加权指数。()
3、编制综合指数的关键问题是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的选择。()
4、编制平均数指数,实质上就是计算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5、如果物价上涨10%,则现在100元钱只值原来的90元了。()
6、总指数可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而个体指数不能这样分。()
7、在我国统计实践中,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固定加权平均法。()
8、总指数能说明不可相加现象总变动的情况。()
9、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元素的时期是可以选择的。()
10、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总体内涵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11、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测定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12、对于多因素分析要使用连锁替代法。()
13、工资总额增长10%,平均工资下降5%,则职工人数应增长15%。()
14、平均指标指数实际上就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15、综合指数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16、综合指数是根据全面资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非全面资料计算的。()
第二篇:练习9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新规”
练习题
(九)单位名称 姓名 岗位 成绩
一、单选题(在下列供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代码填入括号内。)
1.()是贷款人为降低和化解贷款风险而采取的重要补救措施之一。
A、贷款追加 B、贷款展期 C、贷款重组 D、合同约束
2.一般来讲,短期贷款到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之前,贷后管理人员应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以督促借款人筹备资金按时足额还本付息。
A、1周 一个月 B、1天 半个月 C、三天 1周 D、三天 一个月
3.()是贷后管理重要的手段之一。A、贷后检查 B、账户管理 C、固定资产贷款追加 D、合同约束
4.()是贷款损失的重要原因。A、贷前防范
B、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
C、贷款合同执行中的不可预测因素 D、贷后管理不善
5.对确系无法收回且符合一定条件的不良贷款,经规定规范的审查审批流程后可进行()。
A、合同约束B、核销处理C、策略调整D、贷款重组 6.有关借款人经营状况的预警信号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丧失重要客户
B、主要客户的订货变化无常或超出正常水平
C、推迟更新过时的无效益的设备D、冒险投资于其他新业务
7.()是信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贷款风险形态变化记录的重要依据。
A、贷后风险监测 B、贷后管理定期报告 C、贷后检查 D、贷后风险预警
8.信贷档案管理应做到()、专人负责、按时交接。A永久管理 B、分段管理 C、直接管理 D、间接管理
9.()是加强贷款管理、保护贷款安全的重要基础。A、规范地记录信贷档案 B、规范地保管信贷档案 C、规范地使用信贷档案
D、规范地记录、保管和使用信贷档案
10.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化解和防控()的过程。
A、信贷风险 B、操作风险 C、信用风险 D、市场风险
二、多选题(在下列供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代码填入括号内,答错一个本题不得分。)
1.贷后管理应主要做好贷后检查、贷款质量分类与风险预警、()工作。
A、贷款本息到期收回 B、不良贷款管理 C、贷款档案管理 D、借款式信用状况重评
2.不良贷款盘活是通过()等方式,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A、注资 B、借款 C、债务转移 D、贷款重组
3.()决定了银行必须主动、动态、连续、全面地跟踪关注客户生产经营过程。
A、经济活动的周期性 B、客户信息的不全面 C、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 D、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 4.加强贷后管理是()的需要。A、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B、防范信用风险 C、防范操作风险 D、提升银行竞争力水平
5.银行必须建立一套()信贷风险的贷后管理机制。A、监测 B、控制 C、反馈 D、调节
6.贷款存续期内,贷款人应通过()和()等措施,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类或调整。
A、风险预警 B、风险监测 C、风险评价 D、贷后检查
7.对担保贷款,在整个贷款存续期间,贷款人应对担保人和抵(质)押的担保能力进行跟踪检查。对于保证担保主要检查保证人()。
A、财务状况是否恶化
B、是否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诉 C、是否已歇业、解散、清算 D、保证人的保证代偿能力
8.贷后管理操作规程基础框架,包括贷后风险监测、()、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
A、信贷资产贷后检查 B、押品管理 C、客户维护和服务 D、本息收回
9.下列属于财务状况的预警信号的是()。A、债务大量增加 B、还款意愿降低 C、冒险兼并其他公司 D、资产状况恶化
10.对于不良贷款,银行可尝试对借款人、()等进行恰当的重组。
A、借款利率 B、担保条件 C、还款期限 D、借款品种
11.不良贷款管理主要通过债权管理、贷款重组、()、贷款核销等方式实现不良贷款损失最小化。
A、贷款诉讼 B、贷款清收 C、盘活管理 D、以资抵债管理
12.对于抵(质)押担保,对贷款人做法描述正确的是()。A、贷款人应在抵(质)押合同有效期间,督促抵(质)押人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履行各项义务。
B、检查抵(质)押人是否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诉讼,是否已歇业、解散、清算等,抵(质)押物权属是否发生争议
C、检查抵(质)押是否发生毁损,是否被再抵(质)押等。D、贷款人还应建立押品价值重估制度,定期对押品价值进行重新评定。
13.贷款人要在贷后检查的基础上建立()和()。A、贷款质量迁徙制度 B、贷款质量分类制度 C、风险预警体系 D、贷款质量分析制度
14.贷款人及时进行风险分析与预警应当逐级、依次完成()程序。
A、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B、风险分析 C、风险预警处置 D、后评价
15.贷款发放后。贷款人这按照()的原则要求进行贷后管理。
A、主动 B、静态 C、动态 D、持续
三、判断题(请判断以下各题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订正。)
1.贷后管理作为贷款管理的最后阶段,是指从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后到贷款收回整个期间内,贷款人对贷款进行静态管理的过程。()
2.贷款新规特别强调了对借款人回款账户的动态监测分析,其中,“专门账户”,特指《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的“专用账户”。可以是一般结算户或基本结算户。()
3.贷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贷款本息按时足额收回。()4.对于逾期贷款,贷后管理人员应次日对该授信客户和保证人发出逾期通知书,督促授信客户和保证人在催收通知上签字或盖章后作为回执留存。()
5.贷款人可在贷款前与借款人约定如未来总投资超预算,追加投资应由借款人自行解决;如需对外借款,无须经贷款人同意。()
6.贷款新规要求借款合同针对可能对贷款偿还带来风险隐患的情况设置违约条款,并要求借款人遵守承诺和保证,否则将承担相应违约责任。这是贷款人的重要权利。()
7.贷款人经审查审批同意追加贷款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项目发起人应配套不低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追加投资。无须追加相应的担保。()
8.经贷款人同意,个人贷款可以展期。一年以内(含)的个人贷款,展期期限累计可超过原贷款期限。()
9.一般而言,当借款人信用状况较好、贷款安全系数较高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不要求借款人专门的还款准备金账户。()
10.对于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人必须指定或设立专门的资金回笼账户。该账户只能是在贷款人处的账户。()
11.贷款担保是第二还款来源。()
12.《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一年以上的个人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与原贷款期限相加,不得超过该贷款品种规定的最长贷款期限。()
13.不定期贷后检查是根据风险监测或日常管理中发现风险线索或征兆后,进行的现场或非现场延伸检查。()
14.审核银行内部授信流程的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是放款款执行部门的职责之一。()
15.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核准放款的前提条件是项目资本金在贷款发放前全部到位。()
16.贷放分控的法规要求,放款执行部门首先应独立于前台营销部门,其次还应独立于中台授信审批部门。()
17.贷款新规将资本金到位审核作为贷款发放与支付的重要前提条件,要求贷款人在放贷之前必须予以确认。()
18.债权管理中维护诉讼时效的方式,主要是向借款人发送催收通知书,采取公证催收方式,扣收借款人账户资金等。
19.债权保护,是指要跟踪借款人行为,严密监控客户经营状况和理大经营变化,并调查客户隐性财产、其他债权、债务,防止借款人转移财产、放弃债权、提前归还其他债权人债务等情况发生。()
20.抵债资产处置要按照权限和程序报批,抵价的确定要以评估机构评估价值为依据,并按权限提交贷审会或风险资产管理委员会审议。()
四、简答题
1、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五个方面?
2、做好贷后管理的工作的总体要求有哪些?
3、贷后管理的具体操作要点有几个主要方面?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农信社如何加强贷后管理?
第三篇:云南统计信息9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11.03.02 11:00:59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规模继续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趋势初步得遏制,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失业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就业形势整体上保持平稳。
一、人口总量低速增长,人口素质进一步改善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年底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3474万人,比2005年增加271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2%,比“十五”时期下降了0.09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5.89‰降至2009年的5.05‰。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年均增加人口由“十五”时期的803万人减少至680万人。我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20.2%降至2009年的19.6%,为世界人口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09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2.13‰,全年出生人口为1615万,出生率比2005年下降了0.27个千分点。“十一五”期间中2006-2009年4年期间出生率维持在12.09‰-12.14‰的水平上,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为1600万人,比“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少出生32万人。
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009年末东部地区[1]人口为52762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40.1%;中部42169万人,占32.0%;西部36730万人,占27.9%。
(二)人口素质进一步改善
据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2009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为6.8%,比2005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8.2%,比2005年降低了2.88个百分点,而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达到12.9%和39.1%。文盲率继续降低,2009年我国人口粗文盲率为5.91%,从2006年的7.59%,分别下降至2007年的6.90%和2008年的6.43%。文盲人口性别差异较大,2009年男性文盲率为3.08%,女性为8.83%。
(三)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6.59%,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与2005年的42.99%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974万人,年平均增长0.9个百分点。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西部较低。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7.0%、44.3%和39.4%。“十一五”时期,中西部城镇化速度呈现加快趋势,2009年,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增幅低于全国0.2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高于全国0.3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高于全国0.19个百分点。
(四)流动人口规模继续增加
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2]规模1.4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3%,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5%,四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33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25万人。
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一是迁移流动人口中男性略多于女性,2009年迁移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二是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15-59岁年龄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体,达到1.6亿,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9.8%。
(五)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偏高,到21世纪初达到116.9,并继续一路走高。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6,2006年为119.25,2007年和2008年又分别攀高至120.22和120.56。2009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虽然下降了1.11,但仍超出正常水平(103-107)上限12.45。“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高位徘徊,说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六)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
伴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714万人,占总人口的12.5%;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1309万人,占总人口的8.5%。2005年以来,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05年老年抚养比(指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表明每100名15-64岁年龄人口要负担的老年人数)为10.67,2009年为11.6。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速度加快,2005年至2009年的4年间提高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从2010年开始的20年时间里,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率和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将会陡然加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欠发达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解决未富先老的问题更为急迫。
二、积极就业政策效果显著,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一)就业总量稳定增加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加2170万人,年均增加542.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年均增加947.3万人;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年均减少404.8万人。
在就业总量稳定增加的同时,就业质量较高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也呈逐年增加态势。“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140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573万人,年均增加292万人,改变了“九五”、“十五”时期连续下降的局面。
(二)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就业人员总量稳定增加的同时,就业结构继续得到改善。
1、城镇就业比重明显上升。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继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36.0%上升到2009年的39.9%。
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继续提高。随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国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05年的33970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9708万人,年均减少1066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1808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684万人,年均增加9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7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6603万人,年均增加708万人。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23.8:31.4转变为2009年的38.1:27.8:34.1,第一产业年均下降约1.7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多降约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多升近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上升0.7个百分点,略低于“十五”时期0.8的升幅。
3、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5088万人,比2005年增加1394万人,年均增加349万人;2009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年均增加888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三)城镇失业得到有效控制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增加,就业总量矛盾十分突出。据测算,每年仅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学生都在1000万人以上。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各种结构性矛盾的加剧,以及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对我国就业形势产生了较大冲击,使我国的就业安置任务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就业,同时加强了对失业的调控力度,积极稳妥地应对各种就业矛盾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4.3%的较低水平(图3),为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及一系列配套法规,强化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明确了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为积极就业政策的长期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所有城市街道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7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全国已经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以及失业救济与援助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在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9年末,全国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37123所(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24921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7250所。“十一五”时期的前4年,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各类求职者成功介绍工作7944万人次,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组织技能、转岗、创业等各类培训9596万人次。
(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第四篇:9统计教学设计
9、统
计
执教者:钦南区那思镇小学 李王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了呢?老师来考考大家:(请一排学生站起来)其他同学来统计这排同学中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统计)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召开啦。(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场面)
仔细观察,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引导学生说说操扬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些运动?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1)提出问题
谈话:小猪乐乐看着运动员们都在为班集体争荣誉,心里也想为集体做点事。山羊老师说:那你就为运动员做好服务工作吧!这里有些运动服。课件出示山羊给两种红、蓝不同颜色的运动服给小猪分发。请你给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每只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跳高的运动员每只发一件蓝色的运动服。
该分别发几件呢?你能帮小猪解决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2)收集数据
谈话:你们说得对,只要统计出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各有几名运动员就知道了,也就是按运动的项目进行统计。(3)整理数据
指导完成第92页第一个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汇报。指名说说你的做法。
2、按动物种类统计。(1)提出问题
谈话: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猪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小猪还想为运动员订午餐,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显示:小狗喜欢吃骨头套餐、小兔喜欢萝卜套餐,小猴喜欢香蕉套餐。这三种午餐各订多少份呢?
你们能帮小猪想想办法吗?(学生思考,回答)(2)收集数据
引导:比如说要订骨头套餐,就必须统计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对,要统计出参加运动会的小狗个数。引导学生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3)整理数据
指导完成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统计,教师继续巡视。(4)交流汇报。
谁来说说你统计出来的结果?
3、归纳小结。
我们已经帮小猪解决了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分类的标准不同)
有什么是相同的?(学生自由说说)
教师归纳:同一种事物,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去进行了统计,就看你想要怎么去统计。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为了给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们发奖品,山羊老师买了一些杯子给小猪分发,小猪挑花了眼,你能按要求帮助它整理好这些杯子吗? 课件出示习题一。
学生整理:(1)分有把、无把。(2)分价格。
2、“想想做做”第2题。
运动员进行了一天的比赛也饿了,山羊老师给他们买了些饼干当点心吃。这些饼干形状不同,颜色各异。这时老师又给小猪一个更难的问题:该如何把这些饼干分好发给运动员们呢? 课件出示习题二。
引导:哪位同学有好的方法能又快又准地分好这些饼干吗?(指导学生有序、作记号等方法去分类好,整理数据。)学生思考——回答——整理数据——汇报。
3、拓展应用练习题。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进行统计,比如我要了解班级的人数情况,可以怎么进行统计? 引导说说可以按性别、小组这两种标准去统计。让学生自由完成拓展应用练习题,再订正。
四、回顾总结,延伸。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2、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统计你感兴趣的事物。
第五篇:统计继续教育练习一
练习一
公 共 基 础 题 部 分
一、选择题(请单击正确选项前的单选按钮,每题2分)
1.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20%)。
2.总量指标(反映某种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3.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4.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5.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6.某乡镇统计员认为部分企业在填报统计报表时少报了营业收入,便直接动手修改,该统计员的行为属于(篡改统计资料行为)。
7.统计行政执法主体不包括(各部门统计机构)。
8.在分析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时,常采用(相关分析法)。
9.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10.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11.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性别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复合分组)。
12.按照《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建筑业)。
13.综合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称为(总指数)。
14.复议决定撤销或确认其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5.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16.为获得某批日光灯产品平均寿命数据,现随机从中抽取100件产品,测得平均寿命为2000小时,则样本平均数为(2000小时)。
17.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10)年左右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18.某等距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230)。
19.国家的最高监督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0.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是内予以公开。
二、多选题(请单击正确选项前的多选按钮,每题2分)
1.地方性统计法规不得与(A、统计法律B、统计行政法规)相抵触。
2.统计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A、B、C、D、E全选)。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分别于(B、1996年5月15日C、2009年6月27日)修正。
4.《统计法》第41条规定罚款可以适用的主体是(A、企业事业单位B、其他组织D、个体工商户)
5.对行政机关作出的(A、罚款B、警告C、行政拘留)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受处罚的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6.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是(A、B、C、D全选)。
7.统计违法行为具有四个特征(A、B、C、D全选)。
8.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A、鼓励B、支持C、引导)。
9.依据《统计法》第15条的规定,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A、表号B、制定机关D、批准或者备案文号E、有效期限)。
10.加强统计行政执法工作,必须实行执法工作的(A、规范化B、制度化C、经常化)。
专 业 题 部 分
三、专业题(请单击正确选项前的单选按钮,每题2分)
1.下列哪项属于轻工业:纺织
2.某水泥企业的生产流程是:购进原材料煤矸石,生产水泥熟料,继续加工成水泥对外销售,其中中间产品水泥熟料不对外销售,有关资料如下:1-5月份入库单显示,窑外分解窑水泥熟料8万吨,水泥6万吨;1-4月份有关财务核算显示,销售收入8000万元,销售量20万吨,在制品、半成品余额500万元;去年财务资料显示:在制品、半成品余额1000万元,根据以上资料,该企业1-5月份本期产值为:1900万元
3.《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报表制度》采用(全面)调查方法。
4.某地本年单位GDP能耗是0.82吨标准煤/万元,上年单位GDP能耗是0.85吨标准煤/万元,节能率为:(3.50%)
5.下列行业属于第二产业的是:煤气公司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工业用水、压缩空气属于耗能工质)
7.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来料加工的成品价值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记入能源购进金额(运输费和装卸费)
9.某企业全年消费能源合计469万吨标煤,其中工业生产用能468万吨标煤,非工业生产用能1万吨标煤,加工转换投入44万吨标煤,产出23万吨标煤,回收利用124万吨标煤,该企业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21)万吨标煤
10.统计单位产品能耗的一般原则(分子项与分母项的统计口径要相同)
11.工业统计中,出口交货值的计算范围、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与(工业销售产值)完全一致。
12.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工业销售的原则
13.下列哪项属于工业销售产值的范围:向本企业内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14.重工业不包括:食品加工
15.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不包括(已付货款但还在运输途中的产品)
16.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是指(参加R&D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和分摊在参加R&D项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
17.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能源库存不包括(代外单位保管的商品)
18.重复用水量的计算原则包括:开放原则、“源头”计算原则、异地原则和(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重复再用,在任何情况下都按照重复用水统计)原则。
19.工业企业的试验发展不包括下列哪个活动(对引进技术直接应用或仿制)
20.R&D经费内部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