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泾县优质水稻基地扩建项目工作总结
泾县优质水稻基地扩建项目工作总结
泾县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云岭镇靠山村,耕地面积3064亩,其中水稻1820亩、旱地1244亩,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为主,种植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2013年合作社在此实施了750吨优质水稻基地扩建项目。土质一般,是该乡主产粮区和中低产田主区。为此,结合国家农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决定对该项目区耕地推行改良措施,以增强土壤持续增产潜力。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优质水稻基地扩建项目的主推技术主要有平衡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新品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等,为使技术落到实处,泾县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精心安排,认真实施,圆满完成了1500亩水稻平衡施肥示范。
今年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泾县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靠山村项目区开展1500亩的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示范,经过认真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利用项目资金的扶持,在项目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使项目区的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项目区广泛开展了实用技术的培训,受到了农户的好评,管理部门的赞扬。2013年在项目区开展了新品种示范等工作,取得了品优产量高、群众评价高的良好成效。
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科技措施
1、宣传培训:从2013年3月开始,合作社组织专家在项目区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课堂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培训内容以水稻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病虫草的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实用技术为主。到2013年6月份,项目区的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在项目区开展工厂化育秧工作,引进了新品种,工厂化育秧推广1500余亩,达到90%不倒伏、提高亩产10%左右。有效促进了项目区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了他们运用科技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用科技来进行生产的技能。
2、购置生产资料:2013年3月20日,根据测土配方的结果,进行1500亩的平衡施肥示范,组织水稻专用肥按1500亩示范面积备足,并足量发放到户(专用肥15公斤/亩)。
3、统防统治示范:2013年5月开始,在靠山村开展1500亩的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示范。并在项目区设立测报点进行病虫害测报调查,综合县植保站的病虫测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病虫防治卡,发放给农户,组织农户进行统一的病虫害统防统治。并配备10台机动弥雾机进行专业化防治。在示范片上推行BT防治螟虫、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等生物药剂,提高防效,提高农产品品质。
4、确定示范品种:在靠山村位于322省道旁建立了1500亩的新品种示范基地。根据安徽省农委的品种推广方向、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及农民种植意向,确定以扬两优6号为主要品种进行示范。在新品种示范区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确定了“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管理方法”的技术措施。2013年4月中旬,在项目技术指导组的统一指导下,展示区农户统一在4月15-17日播种,并计划统一在5月16日左右进行栽植。在管理上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
5、深耕松土:对项目区1500亩的稻田,进行深耕松土技术,通过机械深耕,加深耕层5厘米,耕层深度达20厘米,改良了土壤结构,保肥保水功能增强。全面提高耕地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地持续增产能力。采取机械与人工相结合方式,2013年3月底前已全面完成。
(二)、土建工程
按方案要求,新建仓库350平方米。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监理到位,合作社的负责人经常到现场进行检查指导,使土建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确定专人负责,督促施工人员按项目要求进行施工。
(三)、设备购置
按项目要求,通过农机补贴形式已购置耕作机一台套。目前所有的设备正投入到生产应用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共购置平衡施肥示范中水稻专用肥76吨,价格2200元/吨,资金16.7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万元;深耕松土,加深耕作层,提高地力,建成高产稳产田,投资29.5万元,全部为自筹资金,财政资金主要购置机械燃油费,项目区农户进行投工投劳;病虫害统防统治,购置生物农药等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投资12.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万元用于购生物农药;项目共购置新品种杨两优6号、深两优5814和Y两优1号620公斤,价格50元/公斤,资金3.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万元。
项目区新建仓库350平方米,投资42万元,全为财政资金。
项目区购置耕作机一台,投资8.5万元,财政资金3.5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
三、工作措施
1、责任落实到位。项目领导组明确规定了水稻平衡施肥由合作社负责,负责人:吴敏;技术总负责农艺师:柳晓彪。
2、技术服务到位。为促进水稻平衡施肥示范的实施,编印了相关的技术资料,做到项目区农户人手一份。其次是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技站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来回检查,发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与指导。
3、物资供应到位。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2013年3月底将水稻专用肥等生产资料组织到位,并及时发放到户。
4、工作管理到位。乡镇将项目管理纳入对干部岗位目标考核管理范畴。在实施的各个环节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同时,在资金使用上严格相关财务制度,做到不挪用、不拉用资金,使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
泾县天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二〇一三年七月
第二篇: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议书.
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背景
2001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后,通过10年实施,现农业部对其中的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办证条件即将进行重大调整,提高办证门槛、减少企业数量、而后扶持企业(在种子生产、品种选育、种子加工方面做大做强,确保民族企业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一、项目基本条件
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具备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征求意见稿主要条件。重庆吨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具备种子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有长期从事品种选育、生产、经营的人;有自有水稻品种渝优11号(渝审稻2004004、瑞优5号((渝审稻2006005、桂农业公告(2009 4号、川优5240(渝审稻2009002、永优21(黔审稻2009004号及自有糯玉米品种爱糯1号(渝审玉2005012号、瑞糯2008(渝审玉2007017和代理油菜品种天油97(渝审油2010003;有种子生产基地2000余亩;有稳定的种子销售网络。
二、投入
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投入现金300万元(其中100万
左右用于购买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办证条件中规定的种子加工、检验的必须设备,其余条件由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模大以后需公司提供部分短期周转金用于收购生产种子。
重庆大良种业有限公司投入300万(其中100万现金,品种作价200万。
三、规模设计
2011年(因种子经营特殊,一般以6月至次年5月为一经营种子生产2000亩,购买一渝审玉米品种,销售种子30万公斤。
2012年种子生产4000亩,销售种子50万公斤。2013年种子生产5000亩,销售种子70万公斤。
四、投入产出情况 2012年利润180万元。2013年利润250万元。2014年利润320万元。2012年2月15日
第三篇:项目扩建报告
5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扩建项目300万元的
兴业贷款申请书
共青团河南省委:
为切实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将奶牛养殖业向纵深推进,奠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通过调查论证,我社决定在现有奶牛场的基础上,扩建5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项目投成后,可带动150多人再就业,增加豫北地区的鲜奶供应量,吸收转化10000多亩秸秆资源,4年内可收回投资。项目总投资1500多万元,其中自筹1200万元,但发展中流动资金紧张,特向上级请求扶持300万元的兴业贷款支持,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
特此申请
申请人: 鹤壁市富邦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2007年5月10日
鹤壁市富邦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500头 标准化奶牛养殖场扩建兴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论
鹤壁市富邦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立足本地实际,以发展奶牛养殖、牧草种植、饲料加工、鲜奶销售一条龙式的合作组织。为响应当前上级提倡的关于大力加快畜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奶意识日益增强、饮奶群体逐步壮大、市场对奶业发展的需求量加大等大好形势,结合实际,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能源转化,积极发展奶牛养殖业,给人们提供丰富健康的营养食品——鲜牛奶,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合理安排转化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44人再就业,对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扩大区域经济,巩固畜牧强省,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社特提出500头奶牛养殖场的扩建项目。
二、项目背景
从2006年我国第三度奶业形势分析报告中显示: 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奶牛养殖业继续保持发展较快的态势,鲜奶市场销售价格有所上涨,奶牛存栏数和奶类产量保持平稳发展。河南省奶类产量100万吨,同比增长40%。国内几大乳业巨头,伊力、蒙牛、三鹿、光明等相续在河南郑州、新乡、焦作、原阳、平顶山安营扎寨,预想今后奶制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长,河南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即将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加快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省政府于2006年7月18日出台了豫政„2006‟37号文件,《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为我省畜牧业当前与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省畜牧局谢振生局长又在会议上做了“加快我省现代畜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讲话”,会议精神令从事畜牧养殖业的人们备受鼓舞,当前团省委又出台了一系列兴业资金扶持政策,河南畜牧业又迎来一次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三、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申报项目所在地浚县,是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扶持发展畜牧业的40个重点县之一,享受政府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浚县地处于河南省北部,属华北平原,面积1030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农村劳动力23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牧、工、商、贸综合协调发展的平原农业经济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年相对温度59℃,平均无霜期206天,年降雨量在280-1180毫米之间,地下水资源充沛,水质无污 染,对发展奶牛养殖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浚县是农业产粮大县,每年的夏秋两季,可收获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小麦、玉米杆、花生秧、大豆秧等)产生利用率极低,许多环境保护意识差的农民收粮后,直接在田里焚烧,不仅造成环境污染,更严重浪费资源,因此,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转化再生资源,发展奶牛养殖业可使当地的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可起到积极的节能环保作用,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落到实处。
浚县的奶牛养殖发展是从近年来才起步的,此前,奶牛养殖业近乎空白,据2000年统计,全县栏奶牛存栏总数不足50头,养殖人员不超过15人。随着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也把如何加快发展我县的奶牛畜牧养殖业高度重视起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人们从事奶牛养殖。
2003年以来,浚县有部分人员从事奶牛养殖,但基本属于分期饲养,少则三头,多则十来头,不成规模。不仅没有科学规划的养殖场地,象防疫、配种、排污、鲜奶销售等环节也都缺乏合理保障与科学系统管理,造成养殖效益不佳。鲜奶销售困难、养殖发展缓慢、资金流转困难,已成恶性循环问题,家庭作坊式的无规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县乃至豫北地区奶牛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为有效解决在奶牛养殖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2003年4月份,以养殖大户秦胜军、秦春芳、朱明文为主的等11户 养殖户经多次商议,并到郑州、济南养殖小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做出决定,为快速将我县的奶牛养殖形成规模化小区模式,将目前的散养殖户集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集中到公作社养殖小区集中饲养。通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一合作组织,严格制定了章程,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使原来的散养模式在单家单户发展过程中解决不了的资金、技术、鲜奶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得了有效的解决,通过合作社几个月来的运行,这种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大大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由于管理集中,营销规范,有效的保证了鲜奶源的质量,扩大了鲜奶的销售市场,受到乳品生产企业的好评,鲜奶价格比以前散户养殖有明显提高,合作社成员养殖效益明显增加,养殖户从事专业合作养殖的信心与决心空前高涨,本县乃至滑县、濮阳等周边地区奶牛养殖户要求加入合作社的络绎不绝。
四、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资金筹措方案
该项目的建设方案是按照社员第一次大会确定的“集中饲养”、“分区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入股社员是按比例基础建设投资,按比例收益”、“统一管理”为基础的经营模式,扩建位臵选址于浚县王庄乡东枣林村村北路西的养殖场,主要考虑到防疫等系列问题,对入驻合作社养殖场的养殖户在购买奶牛遇到技术困难时,由合作社负责聘请专家帮助解决,小区聘请有高级畜牧师二名,购臵了自动挤 奶设备,鲜奶保鲜贮奶设备,运输设备,为有效解决个别养殖户购牛资金困难,“合作社”内部成立了相互贷款担保小组,互相担保,并由合作社用固定资产提供担保,委托合作社负责人前往农村信用社进行协调担保贷款,解决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该项目完成共需投资1525万元人民币,其中用于基础建设200万元,用于新引进奶牛资金1000万元,还需流动资金300万元。
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该项目的实施,由合作社经社员选举的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实施,负责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合作社设主任1名,负责本社全面生产经营事务,设副主任2名,一名负责技术、内部管理,一名负责财务,后勤供应等日常经营事物。委派聘请畜牧兽医两名常年驻场负责牛群疫病防治、配种工作,并下设有挤奶小组、饮料加工小组、财务结算处、伙房等。为提高社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合作社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畜牧师到合作社进行现场技术讲解,培训社员精通相关养殖技术,有效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项目达成后,扩建养殖小区可达150多亩的养殖场地,实现存栏奶牛1500头以上,年产优质鲜奶6000吨,实现产值1500多万元,可实现当地农作物秸秆转 化收入达560万元,转化牛粪做为食用菌基科,创收入达400万元。
2、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可转化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工人300多人当地再就业。
3、环境效益:该项目每年可消化所在地农作物秸秆16500多亩,杜绝了当地农民焚烧秸秆现象,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秸秆做为牛奶饲料过腹还田,既可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又为当地农民使用沼气提供优质原料及双孢菇种植茎料子,使用沼气后产生的废渣、废液又是绿色无公害蔬菜必备的有机肥,带动农民用于农作物种植减少、节约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及农用成本,可直接带动20000亩的耕地农作物进行有机作物的种植,无形中成了一个从绿色有机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养牛――鲜牛奶深加工销售——牛粪转化为食用菌种植基料(或沼气原料)——食用菌深加工出口销售(沼气供人日常生活)――食用菌种植废料、沼气废料可用作美国红提葡萄的有机肥――生长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循环经济链条。因此,实施本项目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七、本项目的可行性及投资回报率预测
本项目是在充分的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的,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本项目负责小组成员高度重视在实际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已形成一支高效、务实、团结的领导 6 小组,有力的保证了项目如期进行。由于本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是由合作社社员组成的,各成员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由于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合作优势,各项事务进展有序,在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在4年左右基础建设资金予以收回。
八、项目进展中的困难与解决问题的途经。
在项目的进展中,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及流动资金筹措比较困难,是制约本项目发展的关健所在,解决方法为社员自筹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积极争取团省委兴业项目资金贷款300万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现。
九、综论
为促进奶牛养殖业在豫北地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本项目的实施对巩固我省畜牧强省、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因此实施本项目是可行的。
鹤壁市富邦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2007年5月10日
第四篇:雷州市优质水稻技术推广
雷州市优质水稻技术推广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指引下,湛江市相继实施了以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为代表的重大农业推广项目。因此,雷州市各级主管部门重视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整合资源优势,狠抓关键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宣传,极力创新推广方式,自2008年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以来,连续6年取得了湛江市第一名的好成绩。本文通过对雷州市优质水稻技术推广作了阐述。
一、雷州市优质水稻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指引下,湛江市相继实施了以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为代表的重大农业推广项目。特别是雷州市自2008年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以来,连续6年取得了湛江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创造了广东省优质水稻大面积集中连片单产历史最高记录。
(一)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优质水稻的示范基地建立,让农业生产者了解到优质水稻的重要性。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进行优质水稻的好处,了解到优质水稻给人们带来的收益,这样在进行优质水稻生产的过程之中才能够有更好的表现。通过示范基地的生产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让人们对优质水稻有一个更切合实际的认识,这样会更具有说服力。雷州市优质水稻能够有今天这样好的发展,也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利用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样生产的好处,才使得优质水稻生产地区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根据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和品种潜力制定技术方案,充分发挥了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推动了雷州市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增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6年累计实施13.2万亩,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721公斤,比全县增产22.3%,辐射带动全市水稻亩产由项目实施前的501公斤,提高到2013年的571公斤,增产14.2%。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5.4万亩,采集土壤样本3650个,分析化验相关指标项目2.1万项次,推广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为主的沃土工程45.4万亩次,为粮食高产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二)创新综合技术突破水稻单产纪录
雷州优质水稻项目实施以来,针对生产中的主要技术障碍和制约高产的关键环节,累计引进高产优质良种30多个,引进示范水稻机械化育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机械化播种收获等新技术4项,开展品比试验、水稻氮钾后移、病虫防治药剂等试验16项次。筛选出一批适应城雷州市种植的优质高产主推良种和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药剂;优选出最佳施肥配方及施肥方式。坚持了密栽培、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防种(插)、收农机农艺结合、秸秆还田配套为核心的水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路线。强化主推品种、播(种)插(秧)时间、插植密度、肥水运筹和病虫害防治五统一。开展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特色品种配肥研究与应用”等3个自选课题项目,分别获得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进步奖。通过科技转化应用,2008年南兴镇草洋村种植宜香1577,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756.3公斤,2010年松竹镇山峰村种植渝优35,2013年龙六镇谢家村种植天龙优540,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65.7公斤和782.5公斤,刷新了雷州市水稻单产新纪录。
(三)发挥良好减灾保产增效技术
农业是露天工厂,雷州市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干旱、低温阴雨寡照、倒春寒、洪涝、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根据本地气候资源变化特点及不同年份间气象差异,在水稻生产上,针对农村山区,提出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通过选用稳产性好、抗旱、耐病品种,适时早播,化学调控及病虫害综防等技术减灾保产。在农业基础条件好,光温资源充足的农村洋田区,选用突出优质兼顾抗倒伏高产的良种,达到提质增效。在蔬菜生产上,引进示范稻茬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不但实现了不违农时抗淋播栽,降低劳动强度,避免秸秆焚烧造成污染,在节本增效的同时还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
(四)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展示带动作用 建立高标准样板田,以点带面,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我们坚持“村有示范户、乡有示范片、镇有示范方”的工作思路,为全市粮食生产树立了标杆。累计建立水稻高产百亩核心示范片2100亩,平均亩产755.4公斤,比全市平均亩增产15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乡镇17.36万亩水稻,亩均增产19.5公斤,增幅4.1%,总增稻谷338.52万公斤;建立蔬菜稻草覆盖栽培示范片3500多亩,带动全市年推广免耕栽培5.7万亩,节约生产成本500多万元;建立水稻机械化播种、插秧示范1400亩,均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展示带动作用。
二、实施雷州市优质水稻种植的基本途径
(一)重视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项目实施以来,雷州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市长为组长、农技中心及项目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导,并将其列为乡镇农业产业化考核的重点。其次是组建科技指导组,落实科技指导员。依托市业务主管部门科技人员组成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责任制,制定方案,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从镇乡抽调技术骨干100多人,建立包抓示范户制度。对科技指导人员从进村入户指导时间、实施成效、示范户评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镇有技术骨干、乡有技术标兵、村有技术能人”的技术网络。
(二)整合资源优势,狠抓关键技术
一是整合技术力量,形成合力。市农业局将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业务站全部纳入项目实施小组,形成技术推广部门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强化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包村联户指导,各尽其能。二是整合项目资金,落实物化补贴。将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全面整合,向高产示范村倾斜,仅高产创建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20多万元,从良种、肥料、农药等方面实施物化补贴,统一供种、供肥,发放到户。保证了以项目建设,助推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
(三)广泛开展技术宣传,极力创新推广方式,采取“项目带动、企业参与、部门协作”的运作模式,广泛吸纳粮菜专业合作社、粮菜加工及供种企业等多方面参与,延伸服务链条,提高种粮群众效益。累计推行优质稻订单生产4.85万亩,订购稻谷3500多万kg,为农民增收700多万元。在项目村遴选科技意识强、在群众中有威信的村级农民协理员,培育科技示范户,作为工作联系和指导的重点。利用电视讲座、雷州市农业信息网、现场会、板报、专家大院等多渠道广泛宣传培训。2008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00多场次,培训农民8.5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0.5万份;重要农事季节召开现场会30多场。大规模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有力的促进了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起点高、规模大,影响深远。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促动下,示范村围绕粮食产业先后组建专业合作社5个,培育专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20个,依托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带动,确保水稻、甘蔗、蔬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市协调科技、财政、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纵横联合,把有限的财政支持资金用到重点区域建设。仅2013年以草洋、谢家为代表的20多个示范村,共吸引各类涉农资金1280万元,累计建成“U”型渠道衬砌42km,硬化田间机耕道路65km,新建抽水机井32眼,配套输变电线路4km,改良土壤1.2万亩,预计年可增加粮食221.75万kg,油料37.5万kg,年增加种植业总产值738.45万元,多部门一盘棋、大协作的联动机制为粮食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结束语
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来,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目标,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目前情况看,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仍不如经济作物,短期内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的局面难以改善,农产品价格难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难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较大提升,因而必须以经济效益激发种粮者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其他政策扶持。第二加快经营机制创新。积极鼓励探索发展加速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和防止种粮副业化甚至土地抛荒现象发生。第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固县36.4万亩基本农田,中低产田仍占到44.6%,旱涝保收面积也仅达到20.15万亩。为此,首先应进一步加大水利等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难题;其次是把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培育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作为挖掘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三要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控面源污染,确保土地资源健康永续利用。第四突出农业科技支撑。相对照专家指导与农民习惯种植,以及普通大田管理和高产示范方比较,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至少有50~150kg的增产潜力,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轻简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同时稳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技能。
第五篇:现代农业水稻项目专题
建设高标准农田 发展现代农业
三台是四川丘区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19万亩,农业人口128万,主要农产品总量大,粮食72万吨,油料11万吨。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比较差,一是保灌面积不大,占总耕地53.16%。二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占总耕地48.59%。所以种植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差。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增产能力,生产效益,我县近几年大力推进高标农田建设,特别是通过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实施,成片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促进了项目区粮油产业快速发展,规模生产快速发展,农机化作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项目建设规模大 质量高
2013年我县在石安镇、高堰乡实施2169.48万元现代农业水稻项目中,为了实现项目受益面积最大化,项目区排灌、农机作业、太阳能杀虫灯等功能设施配套化,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整合小农水项目、千亿斤粮食项目、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项目投资累计4920万元,在项目区,完成田型调整10078亩。新建田间作业道29.511km,完成田间渠系工程31.414km。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000亩,新增节水能力52.31万立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6.24万公斤,油菜籽2.7万公斤。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成方连片、土地平整、道路联网、渠系配套”,满足农机作业需要。项目实施中,农业局编制印发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建设质量标准,派出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村上组建质量监督小组按高标准跟踪监督,总结出田(土)型调整的方法:小改大—每块田(土)要达3亩以上;弯取直—小弯取直,大弯随弯;坡改梯—坡田改成梯田,便于机械作业,田型调整后,项目区内全部实现田土大块,平整度达标,耕作层深厚。
农业产业发展快
效益好
项目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在制定项目方案的同时落实产业发展,根据项目区不同区域特点,2014小春在项目区石安、高堰分别建4000亩“双低”油菜、5000亩高芥酸油菜生产基地,神农粮油、西普化工二家企业订单生产,加价收购,实行专用品种、连片种植,仅此今年油菜种植户亩平增加收入36元,专用油菜已成为项目区的特色产业。2014年大春在项目区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引进推广川优6203优质稻6000亩,集中连片种植,实行订单生产,企业加价收购,提高农户种植效益。
规模化、机械化实现同步推进
由于项目区生产条件的改善,今年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石安开展水稻代耕、代种,生产全程托管式服务,托管水稻全部实行机耕、机播、集中育秧、机插、机防、机收。高堰乡、石安镇专合社流转土地579亩,石安镇永泉村种植大户租赁耕地100亩,进行规模种植,同时带动全镇发展粮油规模种植大户18户,迅速形成了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势头。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进驻石安,今年全面展开了项目区小麦、油菜机收,不仅大幅度降低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秸秆粉碎还田,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
为了确保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实施,实现规模大、进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的目标,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以统筹规划为前提、助推产业为目标、群众满意为标准,创新理念和思路,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注重前瞻性,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切实提高规划质量。坚持注重可行性,开门搞规划,把规划原原本本地交给基层干部群众,充分听取合理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广泛的民意支撑。坚持注重整体性。按照“集中投入、分期实施、连片建设”的原则,整体推进,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统筹、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模式,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细化责任。三是强化技术指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县农业局抽调技术骨干到项目村驻点,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工程质量监管、督促工程进度。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制定项目验收办法、验收标准,严格验收程序,确保程序不缩水、环节不走样。四是强化资金监管。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要求,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一是全面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确保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二是统一财政资金补助标准及补助资金使用范围,统一竣工验收程序,三是是对各项目村建设内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及投劳折资等账务管理情况进行公示公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五是强化项目整合。在全额落实县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的基础上,我县以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土地治理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2013年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项目资金4920万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监督、统一验收、分类实施”的原则,集中打捆投向项目区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六是强化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无论是在项目规划还是项目实施中,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真正成为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为确保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工程持续有效利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对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努力探索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的管护新模式。一是对渠系工程的产权,明确归村级用水户协会所有,作为建后管护的主体,依法享有工程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项目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和用水户协会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并与目标考核相挂钩。二是对田型调整形成的资产,按承包面积量化到收益农户,其产权归农户所有。按照农田管护标准,全权负责农田的日常管护工作。三是对田间作业道路所形成的资产,归村民委员会所有,并按各村民小组区域内的已建田间作业道长度,将其资产细化到各村民小组,全权负责项目区田间作业道路日常维修养护工作。
通过现代农业水稻项目实施,使整个项目区新增灌溉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新增节水能力52.31万立方米,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6.24万公斤,油菜籽2.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产值3666.08万元。
现代农业水稻项目为我县在石安、高堰、塔山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有力推动了项目区10万亩粮油基地建设,推进了产业发展,推动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形成,大大加快了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