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6.22 祖国统一大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时间:2019-05-12 16:3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6.22 祖国统一大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6.22 祖国统一大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篇:高中历史 6.22 祖国统一大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祖国统一大业

一、基础训练题(艺术班必做)

1.文革期间,还是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最突出的表明了 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的践踏

B.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并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的标志性事件是 A.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3.下列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是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对《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B.密切了党群关系

C.健全国家权力的监督系统

D.反映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5.在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有: ①人事自治 ②民主选举 ③民主决策 ④民主管理 ⑤民主监督 ⑥协管自治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二、能力提高题

(一)选择题

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 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论 ④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银秀村的200亩水田由村官暗中签约出让,村民获悉后立即表示反对,情绪激昂的村民启动罢免村主任的程序,接着改选新人,保住了水田。材料反映了村民

()A.可以随意罢免村官 B.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盲目选举村官 D.阻碍现代化工业建设

8.除人民政协外,1949年至今中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还包括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村民选举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刘少奇被强行批斗。鼻青脸肿的刘少奇抗议道:“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该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

(3)材料三中法律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4)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

22课跟踪训练答案

1.A 2.A 3.A 4.D 5.A 6.A 7.B 8.C

9、(1)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2)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促使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3)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4)1998年11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

23课跟踪训练答案

1、C

2、A

3、D

4、B

5、C 6、A 7、D

8、(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一个中国原则。

(3)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历史意义: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4)“台独”势力(岛内分裂势力)、外国(西方)反华势力。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1综合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1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C.法治观念B.宗法观念D.辈份观念

B.西周中期王室衰微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2.《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分封制C.春秋时期分封制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臵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臵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臵,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氛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7.右图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下列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资政新篇》

C、定都天京D、创立拜上帝会

9.20世纪前期,下面这首歌曾做为国歌并广为传播:“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五色旗。”它很可能出现于()

A.1901年B.1912年C.1927年D.1932年

10.“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A.科学B.自由C.民主D.爱国

1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

12.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3.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

旧邦新造,飘扬

A.卢沟桥事变B.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C.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D.中央社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签发给朱德的委任状

1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15.《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6.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D.社会主义制度

17.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18.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19.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A.人民公社

C.革命委员会B.红卫兵组织D.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20.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D.1992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2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重大事件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4.对下列两幅图片表述错误的是:()

(尼克松访华时送给毛泽东的瓷塑—“和平之鸟”)

A.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重大成就的代表

B.“和平之鸟”和《楚辞集注》是中美、中日建交的信物

C.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D.该局面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5.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

①是这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之一②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③是我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一次成功的实践④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非选择题

“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上述材料简述秦朝的中央官制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摘自《明史·职官志》

(2)材料三中的“帝”指谁?其为何“罢丞相不设”?

(3)材料二到材料三官职设臵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汉代到元代中央官制的设臵上有何体现?举两例说明。

2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清)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人民版教材·必修Ⅰ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人民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1)比较三段材料,所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两部宪法性质有何不同?分别指出其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地位。

28、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1分)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

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2分)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材料三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4)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1—5BACDA 6—10BCBBD 11—15ACDAD 16—20ADDCC 20—25CDBBD

二、非选择题

26、(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指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

(3)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举例要体现中央官制的变化,如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等。

27、(1)材料一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材料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材料三是无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8、(1)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2)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

(3)《马关条约》。义军和黑旗军。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只要答出其中二点即得分,其他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的回答亦酌情给分)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历史

张静

导课时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一国两制”子目,在学生自学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子目,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 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子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祖国统一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翘首期盼,视目以待”。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随堂训练”环节中设置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程度,反馈纠正在课堂内完成,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如最后一个问题“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明确指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回答问题。

“通过这节课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中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课堂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课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第四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台湾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唯一合法代表。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造成两岸分离状态,由此产生“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实现统一的内政问题。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使“台湾问题”复杂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美国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和“双轨”政策,是“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中国政府第一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

C.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D.《中美联合公报》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 1997年12月20日 B. 1998年7月1日

C. 1999年12月20日 D. 2000年7月1日

3.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台湾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 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是()

A.马英九 B.宋楚瑜 C.连战 D.江丙坤

(二)能力提高

1.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C.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被各方接受

2.我国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主要区别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各自的权限不同

3.台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内战遗留的产物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 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三)延伸拓展

1.江泽民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各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一观点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3.撒切尔夫人曾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四)模拟练习

1.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3.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则两利,离则两伤。两岸应捐弃前嫌,携手共进。我们希望台湾同胞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共两党“和则两利,离则两伤”的最有力证明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组合式选择题是难度较大的多项选择题,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判断好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选项,然后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背景是()

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 ②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各国纷纷与台湾当局断绝关系,出现与中国建交热

潮 ④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解析:答案为A。我国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由当时多种因素决定的。

(二)例题解析

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方针有什么意义?它蕴涵着辩证

唯物主义的哪些丰富内涵?

意义: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自展才华

海峡两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请你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资料,分析目前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包括哪些。写一篇小政论文,就如何实现祖国统一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历史的昭示与未来的抉择

──写在“汪辜会谈”八周年之际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汪道涵

八年前举行的“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最高层级的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进程中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八年来,“汪辜会谈”及海协与台湾海基会的一系列商谈与对话,成为促进两岸交往、改善两岸关系的重要

标志。

“汪辜会谈”之所以成功举行,取决于双方以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以诚意和善意构建了两会交往与商谈的共同基础,这就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没有这一共识作基础,双方是不可能坐到一起来的。„„这是“汪辜会谈”能够产生政治互信并建立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基础。

“汪辜会谈”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客观现实。我与辜先生数度握手,凝结的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昭示的是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它具体地说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双方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共同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双方可以以求同存异的精神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一些政治争议,也可以就政治分歧坦诚地进行对话,这才是两岸中国人平等协商的具体写照。江泽民主席多次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1998年10月我对辜振甫先生讲的关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86个字,去年以来钱其琛副总理多次阐述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都是“汪辜会谈”历史精神的体现。我念兹在兹的,就是一个中国、平等协

商、共议统一。

„„

历史昭示着未来。坚持1992年两会共识,以恢复两会协商基础,才能真正接续“汪辜会谈”开创的对话与商谈机制,才能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下,增强互信,积累共识,使两岸关系尽早得以改善和发展。台湾当局如果真有对话的诚意,就应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1992年两会共识,以实际行动为重开两会对话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历史资料

海基会和海协会的相继成立

1990年11月21日,为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这是以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直属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任务是接受“陆委会”的委托,办理台湾当局“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国民党中常委、台水泥

业巨富辜振甫。

1991年12月16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汪道涵被选举为海协会首任会长。

两会成立后,充分发挥了沟通、化解的桥梁作用。一年内,合作处理了各类突发事件24起,建立起了相当良好的协调关系。从1992年3月到1995年6月,两会进行了包括第一次“汪辜会谈”在内的各种层级的17次商谈。

(三)学术前沿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效果及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这一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是:《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年);邓小平提出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84年)。

这一理论已经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1)香港回归祖国;(2)澳门如期回归;(3)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严重

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繁荣稳定;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四)书目网址

1.《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的白皮书》

2. www.gwytb.gov.gn(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

第五篇:《祖国统一大业》教案12(新人教版必修1)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12(新人教版必修1)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学课时:一教学课时 本课概述:

【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 的理论及其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能力要求:

识记:九二共识;简单应用: “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 【教材地位】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课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性与科学性。

2、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思 路 设 计:

本课设计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不是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是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不少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难以纳入教材之中,我通过各种途径,检索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材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①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教材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①依据:有利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历史学科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谈话法等是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用上述教学方法,融入学科渗透,通过情境创设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与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音视频材料收集等,根据课文需要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历史沧桑组、伟大构想组、成功实践组、光明前景组。

学生:由各组长根据老师的要求分工后搜集所需要的材料,组织预习课前发放的学案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课前由老师审查。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播放音像视频资料《香港回归》,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体验祖国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与要求。

教师:“你了解香港吗?香港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又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完全实现?”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略)

今天我们来学习共同学习“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推进新课:

教师:从“历史沧桑”、“伟大构想”、“成功实践”、“光明前景”四个点分组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请各组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前准备,交流探讨相关内容,可以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情境探究一:历史沧桑----港、澳、台问题出现。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为整体上把握港澳台问题的来龙去脉,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作铺垫。)

问题探究1:你了解港、澳、台三地吗?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分别是如何出现的(1)、香港问题由来

师生:共同回顾香港被占领的过程,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

合作探究:学生归纳中英“香港问题”出现的三个步骤。(2)、澳门问题由来

师生:借助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合作探究: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3)、台湾问题由来

教师:课件展示“台湾”的图片、史料。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在历史上有哪几次分离与回归?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问题探究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是否相同?有何本质区别?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学生 :不同;港澳问题是外交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问题探究3:解决这一问题途径有哪些?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来决策,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学生代表:解决这一问题我用“武力”方式,......。

学生代表:解决这一问题我用“和平”途径,......。

教师总结并过渡: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教师:课件展示“一国两制” 构想形成相关的图片、史料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二组问题:

问题探究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教师:课件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在屏幕展示:“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问题探究2:实行“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言的?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在这两种地方分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归纳。

在屏幕展示: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而经济特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教师:“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

学生:“台湾”问题。

问题探究3: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幻灯片展示)

自主学习:学生合作讨论并派代表简述。

教师:对于第一问,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

在屏幕展示: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教师:对于第二问,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

在屏幕展示: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一国两制”有利于保 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第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和运用发展。第四,“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教师过渡: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成功实践--港澳问题的解决

教师:课件播放中国香港回归前的谈判音像视频。

教师:用课件播放有关澳门回归的资料。

问题探究

1、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学生合作讨论并派代表简述,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在屏幕展示: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全国人民渴望统一。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说明: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可行性。

情境再现:引导学生再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学生介绍香港回归的历程并主持以下几个精彩片段,(这是本课的压轴,但课前由学生准备。)

课件显示:请成功实践组的同学给大家现场重温一下那一为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历史时刻--“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几个镜头。

学生主持人:请(学生扮演)“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英国查尔斯王子、首相布莱尔和离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主席台主礼台(讲台)就坐,(分别站在讲台两侧)。

学生主持人:请(学生扮演)查尔斯王子讲话

查尔斯王子: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150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那些为谈判《联合声明》的实施细节而辛勤工作的人们表示敬意。......学生主持人:请(学生扮演)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

学生扮演: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学生主持人:请(学生扮演)江泽民主席讲话

江泽民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学生主持人:请(学生扮演)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讲话。

董建华:

江泽民主席各位国家领导人各国嘉宾香港全体市民和朋友们:

今天,是一个全中国普天同庆的日子,是全球华人举杯同贺的日子。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在刚刚过去的午夜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央人民政府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和宣誓仪式。在和平和秩序中,香港走过了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我坚信,做为中国的一个特区,香港将拥有一个辉煌而成功的未来。

教师:指导(学生记者现场采访,班级学生扮演市民, 采访的内容可包括个人感受、香港发展、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等等。)

学生记者现场采访

......学生主持人:这就是香港回归的全过程。分散了155年的香港终于回家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能对香港的回归有更深的印象。最后再次掌声感谢为我们带来精彩表演的同学,谢谢。

教师: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1999年月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胞。

问题探究:

2、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先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课件展示:(1)、结束列强占领,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2)、使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为解决国际间争端供新范例。

教师: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问题情境四:光明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问题探究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了解一下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学生: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和缓(八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年)

教师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交流沟通。

教师:进一步播放两岸关系发展相关图文资料。问题探究

2、面对目前台湾现状,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学生: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归纳:观点不对。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问题探究

3、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学生归纳,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教师归纳:不利因素: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

有利因素:必然性──历史发展的大一统趋势,人民的意愿

可能性──政策(和缓交流)

问题探究

4、面对国家统一事业的现状和“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教师:课件展示“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月)”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4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学生齐读“胡四点”,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课堂知识结构:课件显示板书知识结构,让一位学生根据板书小结本课知识。课堂反馈训练:

1.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项条件中,最主要的是()a.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中国早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d.英、葡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

3.2000年3月以来,随着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共提出“海峡两岸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一个民族,两种制度” b.一个中国的原则

c.“放弃台独,两个中国” d.“一个民族,两个政府”

4、探究题:如何看待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提示: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破坏分子还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学习延伸:

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请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一下你的观点:“海峡两岸最终必然统一”--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的具体设想与建议" 提示:

3、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反思:

1、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热点,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2、如何缩小教学预设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3、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如何解决学生更有效的阅读史料?

4、如何更好地处理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仍将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下载高中历史 6.22 祖国统一大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6.22 祖国统一大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历史必修一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 学 案 吉林 敦化高级中学 任军 【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重......

    新人教必修三_Unit1_Festivals_around_...

    易仁荣特级教师工作室: 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正式开题 4月10日下午,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正式开题。该课题是由国家基础......

    17_《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新人教必修1)5篇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教案1 新人教A版必修1

    3.1.2指数函数(二) 教学目标:巩固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习题课,可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练习: 备选题如下: 1、 关于定义域 x(1)求......

    高中历史必修1小结复习[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1小结复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世袭君主制)的出现标志......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五篇范文)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教学案:《辛亥革命》 人民版必修1 一、 学习目标 本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

    2017历史必修1同步测试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doc[五篇材料]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A.提出了“......

    必修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必修一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