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一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导 学 案 吉林 敦化高级中学 任军
【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课堂导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49年,国民党退往()。此后几十年,台湾海峡像一道鸿沟,隔开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1979年元旦,()发表《()》,宣布采用()统一祖国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大陆十亿人口(),()。”“()”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要顺利收回(),还必须实行()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1982年,英国首相()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问题,可以用“()”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解决香港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①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两国政府在(),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措施,允许台湾居民(),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同年,祖国大陆成立()。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和()。1992年,两会达成()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后来虽因台湾地区()使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困难,但两岸()仍冲破阻力,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两岸直接()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反对(),主张台海()。中国共产党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一道,坚决阻止任何()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握手。
●“()”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互动探究】
1.“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可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台湾地区完全自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3.“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有()
①台湾问题 ②少数民族问题 ③香港问题 ④澳门问题 ⑤邻国边界问题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6.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于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坚持不妥协立场 B.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主动权越大 C.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开始丧失 D.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7.学习“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个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立:“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由的资本主义制度。
8.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往转变的原因是()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③台湾当局也被迫逐渐放松对“三通”的限制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1.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是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 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①台湾一小撮分裂势力搞“台独” ②某些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③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采取和平方式符合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问题探究】
一、简要指出台湾与祖国几次分离与回归的历史
二、(2003年高考江苏文综卷)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近代史上,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哪两场侵略战争直接相关?(2)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哪一次反侵略战争申取得了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3)近代史上,哪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分别割占过我国的香港岛和台湾岛?
(4)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国哪一位领导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5)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先后对哪两个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三、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归祖国的怀抱。时隔八十周年,闻老先生九泉之下仍难以瞑目。回答下列问题:
(1)试述194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试举出中央政府对台湾实行行政管理和台湾人民哲死捍卫国家主权的事例。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1.A 2.A 3.B 4.D 5.C 6.B 7.C 8.B 9.D 10.B 11.B 12.A 效果检测:
答案:
一、简要指出台湾与祖国几次分离与回归的历史。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及回归
第一次: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第二次: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第三次:1949年解放战争后,蒋介石败退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隔绝分离状态。当今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前两次分离是由外来侵略造成的,后一次分离是由内战问题造成的,纯属中国内政问题。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二、(1)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抗日战争
(3)英国 日本
(4)邓小平
(5)香港 澳门
三、答案:(l)香港、澳门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台湾于1945年回归祖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割据台湾,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分离状态,20世纪80年代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坚冰被打破,交流频繁。
(2)行政管理:①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②清朝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④1945年10月国民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捍卫主权:①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收复台湾。②1874年,台湾人民顽强阻击日军进攻。③1884年,刘铭传击退法军进攻。④1895年,丘逢甲、徐骧领导反对日本割台的斗争。⑤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中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第二篇: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约5分钟)
先播放一段《七子之歌.澳门》的音频资料
师:同学们,80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这组感人肺腑的诗篇。他用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侵占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于祖国统一的渴望。那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闻一多先生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指的是哪儿呢?
生:(回答略)
师:不错,这七个急待回家的孩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新中国成立之时,除港澳台三地外,其余失地都已陆续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么,剩下的这三个孩子接下来的命运又将如何,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去重访新中国寻求统一的历程。
(二)进入正课(约35分钟)
师:闻一多先生所提到的这三个尚未归家的孩子,究竟是如何远离自己母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忆一下关于港澳台问题的点点滴滴。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
师:在第四单元中我们曾经学过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入侵的历史,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初步概括出香港问题形成的过程。
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
通过这三个条约,香港一步步的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从此便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但也正是这些条约,为99年后中国收回香港提供了理论依据。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新界的租期为99年,根据这一条约规定,中国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就具有了合法性。
2.澳门问题
1557年,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官员,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887年,中葡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正式取得在澳门殖民的权利 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有所不同,从方式上看,香港是英国通过武力夺取的,而澳门则是葡萄牙长期不断侵蚀的结果,从时间跨度上来讲,澳门被侵占的时间更为久远。
3.台湾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台湾的史实: 三国时,吴国的卫温到达今天的台湾地区(古称琉球)元朝时,建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地区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及其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2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必须将其占领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
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割断了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台湾与大陆悠久的历史交往表明,台湾至始至终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一湾浅浅的海水怎能割断两岸人对于统一的渴望。正如余光中所写的那样,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寄托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无限眷恋。而正是这样一种深厚的感情,为祖国未来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师:在回顾了以上这些史实之后,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究竟有何不同?
生:(回答略)
师: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问题,属于国际问题的范畴,而台湾问题是战争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那么面对这些内政外交上的难题,国家领导人到底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1)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2、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正式构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使“一国两制”成了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证的国策。(2)一国两制’的涵义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行“两制”的前提;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将对维护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是整个构想的核心。
三、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1.香港的回归
①香港的回归的历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他进行会谈。1982年,阿根廷用武力收回了被英国强占了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动用了皇家海军2/3的力量,在美、法的支持下,跨越13000公里,远征马岛,打败了阿根廷军队,夺回了马岛。它保住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让英国人找回了久违的自豪感。撒切尔夫人携马岛余威访华,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当时英国态度强硬,不肯让步,一度是谈判陷入僵局。邓小平在与这位“铁娘子”交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使中断了的中英谈判重新焕发了生机,最终双方于1984年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在广泛吸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
1997年,中国政府成功收回了被英国侵占了155年之久的香港,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澳门的回归
师: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1985年,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随着葡萄牙国旗的缓缓降落,澳门的历史也随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继香港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又一重大胜利,从而使我国的统一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
问题三: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3、台海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将台湾问题分作隔绝-——暖风——寒流——契机四个时期 1.隔绝:提供蒋氏父子照片。指出他们也坚持一个中国。2.暖风:
①1979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③1987,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关系重大转折。
④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⑤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⑥1995: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⑦2005,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两党隔半个世纪再度握手。从《告台湾人民书》的发表,到台湾方面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到“九二共识”的达成,再到两党再度握手。台海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暖风,和谐发展、盼望统一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但是与这一主流相悖的则是一些主张分裂、阻挠统一的行为。3.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 “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独势力)
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
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为什么?(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4.契机:国民党马英九在台湾掌权,两岸关系出现新篇章。
第三篇: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单元第3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如:
①请一个同学阅读预习时查阅的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七子之歌》导入新课。②安排一个同学提前准备,为大家演唱歌曲《七子之歌》,然后教师提问,大家以前在什么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导入新课。
③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许多同学去过香港、澳门,所以教师可提问:有哪位同学去过香港吗?香港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同学们知道香港回归是因为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吗?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教师应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发出和平统一的呼吁,标志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建议教师从当时社会背景切入,请同学们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意义,最后教师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统一、结束分裂的唯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可利用的照片、电影、电视图像资料非常多,同学们也都从电视台的节目中目睹过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教学设计中回旋余地大,教师可准备节目录相片段给大家重看。
1.教师可向学生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并获得成功的则是对香港问题,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2.教师在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条件时,应先请同学回顾,英国殖民者利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割占中国的香港岛和九龙司地方一区,又在1898年强租新界,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其次,应从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切入,分析香港回归的背景,了解中英谈判的艰难,然后提出问题: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条件有哪些?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香港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由于邓小平外交才能的杰出,及党和中央“一国两制”方针的切实可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意识到国力是外交的根本保证;又增强了学生对党、对中央人民政府的信任感。
3.香港回归的意义,建议教师从香港回归对香港、中国、世界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对香港而言,回归祖国怀抱,实现平稳、保证繁荣;对中国的意义,百年雪耻,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迈出了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对世界影响,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分裂局面的形成,教师简单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支持下,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形成分裂。教师可利用课文后学习延伸部分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阅读余光中先生的诗,使学生感受到诗中表达的两岸分裂、骨肉分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2.两岸关系和缓,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教师只需点出党和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下采取了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两岸关系缓和,迫使台湾当局回应,为“汪辜会谈”准备了条件,为下面问题的学习做好铺垫。3.两会成立和“汪辜会谈”,教师简单介绍两会成立,得到两岸政府分别授权,“汪辜会谈”为两岸加强交流建立了正常化渠道,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建议教师利用[资料回放]由学生分析八项主张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关系,然后教师指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说明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具有一贯性、连续性,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细化,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
5.台湾政局的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时事,明确党和政府现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政策,了解两岸人民阻止任何分裂图谋,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非常强烈,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为祖国复兴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海南省海口市海师附中 左燕)
课改沙龙 该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教师通过补充相关的社会背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一国两制”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如对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目,教师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切入,使学生更能深刻认识到“一国两制”是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切实可行的纲领;对于“香港、澳门的回归”一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香港问题得以解决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国力是外交的根本保证,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本课,新课标要求“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鉴于有关祖国统一的史实与材料丰富,建议教师将此内容设计为一节活动课。
活动目的:1.以香港、澳门回归和回归后的繁荣与发展,证明“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切实可行的纲领;回归促进了香港、澳门地区的发展,回归也促进了祖国的繁荣;以中国封建社会四次大一统时期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繁荣领先于世界的史实,认识统一是促进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再结合时政点评,使学生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认识统一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举措。2.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学会协作学习。
课前准备:学生按照兴趣分为“时事组”“历史组”“大陆组”“香港组”“澳门组”“台湾组”,分别收集时事政治资料、祖国统一历史以及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发展状况资料,做成演示文稿。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可能遇到的历史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问题。
活动课流程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实况,切入活动课的主题“统一祖国,复兴中华民族”。
2.“历史组”展示中国封建社会四次大一统时期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繁荣的状况,说明本组的观点“统一是促进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3.“香港组”展示香港回归前后的变化,得出结论“回归促繁荣”。4.“澳门组”用多媒体展示澳门回归后的变化,得出结论“回归促发展”。5.“大陆组”则主要展示回归后大陆与香港、澳门的经济文化往来以及对于大陆发展的促进,得出结论“回归促交流,回归促发展,回归促国力的增强,回归促国际地位的提高”。
6.“台湾组”则展示台湾人民抗议李登辉等一小撮“台独”势力的事实,说明“统一”是众望所归。7.“时事组”则介绍国内国际形势,说明完成统一大业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
8.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归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活动成果:
每人写出一篇感想,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期主题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展板。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刘飞)
第四篇: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情检测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有()
①台湾问题 ②少数民族问题 ③边界问题 ④香港、澳门问题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却首先在香港、澳门回归上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不适用于②③。
答案: D
2.“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 两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央人民政府 代表行使主权 ②“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③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④“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是对“一国两制”这一概念的全面认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国两制”中,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但不是完全自治,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的主权仍由中央政府负责。
答案: C
3.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构想被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解析: “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香港、澳门能通过外交手段收回,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答案: D
4.下列有关澳门回归的史实,正确的有()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是澳门能够回归的主要原因 ②结束了葡萄牙长达400多年的占领 ③香港问题的解决,为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澳门特区可以和台湾地区一样拥有高度自治权和军队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澳门回归祖国可以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 D
5.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解析: 1974年和2008年面对不同的形势,但是台 湾当局都秉承一个中国的原则,做出了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决策。
答案: C
6.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有关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大业
B.都适用于“一国两制”
C.都要与外国政府谈判
D.都牵涉到外国势力
解析: 本题易错选D。错选的原因是认为台湾问题没有牵涉外国势力,实际上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是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所以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是台湾问题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问题。
答案: C
7.(2011•湖南省湘潭市高一统考)台湾乡土文学家钟 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海峡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
解析: 这句话体现了 两岸人民落叶归根的思乡情节,表达了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答案: A
8.台湾商界表示,“三通”为台湾渡过金融危机增强了巨大信心。那么“三通”能够实现开启的原因是()
①两岸人民的要求和热切盼望 ②两岸经济文化等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国共两党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的结果[
④台湾接受了“一国两制”方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④的说法不准确,据此并不能说明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答案: B
9.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国民党主席连战说:“我们是一家人。”这表明“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因此我们“共同的大事”是()
①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 ②两岸和解 ③中国人要重新振奋起来 ④反对“台独”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宋楚瑜、连战的话都表明海峡两岸本为一家,在此之下,两岸人民应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统一。③与材料主旨没有关系,排除含③的A、B、C三项。
答案: D
10.“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 最佳方式。“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可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③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④有利于台湾地区完全自治
A.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台湾不能完全自治,故④不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2)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一种什 么原则?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 本题以台湾问题为主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分析概括能力。第(1)问要归纳概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应从“一国两制”的内涵上去分析,“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独立自主 解决自己国家的内部事务;第(3)问应仔细阅读图片,分析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要结合时事热点分析问题。
答案:(1)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2)独立自主解决内 部事务的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3)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状态已被打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岸已基本实现“三通”。
第五篇: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东安二中
唐良兵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
本课教材讲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事,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好素材,又是综合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新旧教材重叠之处。在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新教材中增加了“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性学习总结”等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初中历史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帝国主义国家对港、澳、台的侵略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其它科目也涉及到了“一国两制”和港、澳、台问题。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
2、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依据:通过了解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使学生感受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的统一,认识统一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统一的必然趋势。香港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及意义
依据: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结论。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概述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及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②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③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充分认识到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宏伟气魄和非凡智慧。
三、说教法
1、教学思路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港、澳、台问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抓住“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由理论上升到实践这条线索积极的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
2、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讲授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理解。同时辅以谈话法予以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打出《望大陆诗》《乡愁》两首诗,然后提出问题,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究回答。教师讲解并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本课采用诗歌导入的方法,且诗歌的内容紧扣课题,思乡游子回到祖**亲怀抱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为新课学习作铺垫,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基础探究:你知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吗?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由来
学生探究回答后,老师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并指出香港问题是中国历史遗留问题。
2、澳门问题由来
学生探究回答后,老师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并指出澳门问题也是中国历史遗留问题。
3、台湾问题由来
学生探究回答后,老师结合课件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香港、澳门属于中国历史遗留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知识准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作铺垫。)
过渡提问: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台湾与祖**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港、澳、台问题怎样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呢?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学生回答:“一国两制”。并由此引入理论探究。理论探究:“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伟大构想的含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何意义?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涵义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一国两制”的意义
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这部分内容书上没有讲到,老师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去分析。同时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为下面的实践探究作铺垫。)
实践探究:①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情况。②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③香港、澳门回归有何重要意义?④改革开放之后,两岸关系经历了怎样发展?(暖流)⑤分析阻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寒流)
(三)、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的历程
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后,能够在课文里找出香港回归的基本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归纳总结。
2、澳门的回归
对于澳门的回归学生能够明确: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于回归的基本过程不作展开。
学生讨论探究: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用多媒体给予总结:前提条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群众基础——全国人民渴望回归。
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从港澳、中国、世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打出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总结。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设计意图:香港回归是教学重点,教材着墨较多,但纯文字讲授不免让学生兴趣索然,所以老师根据教材内容搜集了一些图片制作了一些幻灯片,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播放幻灯片并配以生动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接受信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求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学习难度。)
(四)、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台湾问题
1、两岸关系发展与交流——暖流
在前面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老师打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归纳两岸交流的一些基本史实。1987年台湾政府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90年代,两会成立,并达成“九二共识”,“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2005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会见胡锦涛总书记,自1945年以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并形象的给学生指出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股暖流,且不断在加强。
2、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寒流
学生讨论探究: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教师打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李登辉、陈水扁等);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美国、日本等)。
多媒体打出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归纳指出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得出结论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必将完成!
探究总结:
1、课堂测评
①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被各方接受B、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英国、葡萄牙政府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 ②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国耻家丑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凌青
请思考:
1、这首诗中记载了哪些历史事件?
2、你从诗的后两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课外延伸
①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两件大事,谈谈你的主要感想。
②请你以在校中学生的名义给台湾所谓的“总统”、民进党主席陈水扁写一封信,陈述你对祖国统一的企盼和你心中的愿望,以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统一。
3、知识结构体系归纳
五、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依据课程标准,认真设计了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的一些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讲到台湾问题时个别学生可能有过激的情绪,老师要注意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