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

时间:2019-05-12 16:4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

第一篇: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

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

岁末年初,很多企业都会有人员晋升。那么,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有人说晋升要看能力,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员工和职位之间的匹配;也有人说,晋升要看业绩,因为业绩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和理由,请看他们的观点: 正方观点:晋升更看重能力

员工能获得晋升,首先是要能力具备,具备晋升到高一层级的岗位的工作能力或胜任力才行,光看业绩好,但能力不够,即使晋升上去了,也是拔苗助长,过犹不及。业绩是能力加努力付出的结果,好的业绩首先来自于要有好的能力,从这点上来说,晋升最终也还是要看能力的高低。因此,晋升应更看重能力。反方观点:晋升更看重业绩

企业用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创造出更好的业绩,没有业绩,光有一身本领(能力),晋升也枉然。既使晋升上去了,也不会长久。以结果为导向、业绩为导向的许多中小企业在晋升上几乎都更看重业绩,因为业绩才是根本,也是评估人才能力高低的实践检验。因此,晋升要更看重业绩。

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答:

观点一:

晋升,是重业绩还是重能力?从长远和辩证的角度来看,能力比业绩更重要。怎么样才可以获得晋升?作为企业和HR,我们都必须要系统全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晋升体系,给员工一个明确的指引。

企业处于创业期,晋升往往比较看重业绩。因为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业绩,用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解决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才是关键,这时没有系统的能力评估手段和工具,晋升参考依据唯一更为直观且又符合战略导向的就是业绩。业绩为王,业绩为胜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一切围绕业绩为主的激励是最有效的。

到了发展中期,企业需要快速增长,但内部管理和员工能力却往往跟不上发展,这时候老板和HR往往会发现原来业绩优秀的人晋升上来后,在新岗位上的业绩并不够理想,有的甚至令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是员工能力不具备,无法胜任更高层级的新岗位工作,造成这种彼得效应的是晋升时只看业绩,而没有太多涉及对员工能力的诊断分析和评估考察。大家知道,影响业绩好坏的因素有环境、机会、态度和能力,环境和机会是外部因素,而态度和能力是内在因素,尤其是能力,它是员工内在的核心才干,是决定业绩的最重要和关键在因素。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的持续完善,能力在晋升中的地位越发突显,与业绩同等重要。

到后期发展成熟阶段,企业实力较强,业绩稳定,管理也比较规范,已自成体系并具备能力评估的水平,这时候的晋升就比较看重能力,因为此时的业绩增长更为不容易,需要更多的是内在能力的比拼。企业转型升级或业绩有突破性的进展,进行二次创业,需要的是更加有超凡能力的人才晋升到重要的岗位,能力自然就成了侧重考察的方面。目前,对于我们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大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管理比较基础和薄弱,面临着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压力,晋升往往更看重业绩。

而对于一个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企业来说,晋升往往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核心能力。成熟企业考察员工晋升的因素主要从态度、能力、业绩三方面综合入手,员工晋升的操作准绳往往是“态度是前提、业绩是门槛,能力是关键”。

工作态度和价值观是一票否决制的前提,哪些人品不正、心态不好、价值观与公司企业文化不符的员工,无论其有多大的业绩,多强的能力,都不能提拔重用的,对待这种人,非但不能晋升,严重的还应从团队中给予清退。态度合格,都是“好人”,接下来就看业绩,企业发展最终靠的是业绩(利润),能力再强,但没有业绩或业绩较差,是无法与竞争对手去抗衡的,没有业绩基础的晋升是不够有说服力和正激励导向的。所以,业绩是晋升的门槛和基础。态度好,过往业绩也不错,但能力并不达标,业绩的取得更多的是得益于好的机会和环境,这样晋升显然是违背岗位最优匹配原则的。只有员工具备承担更高岗位、更大工作挑战的能力才能胜任晋升后的工作,才有基础创造更好的业绩。好的能力是创业好业绩的源动力。

最后总结一句话:晋升,业绩和能力缺一不可,短期看业绩,长远看能力。

观点二:

今天的主题,如果从实际出发,可能会二者会兼顾,但是从辩论赛的角度来讲,我支持正方观点: 业绩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有业绩的人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创造良好的业绩,但是有能力的人创造业绩的机会要比常人大的多呀!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关键时候都会把机会留给有能力的人,就像NBA前公牛队的比赛一样,决赛时间,教练会把最后一投的机会交给乔丹来完成!

古人云:虚位以待、能者居之,提拔一个位置,首先选用有能力的人担任!换用人力资源专业术语就是:人岗匹配。对于企业或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者来说,用人以能还是用人之绩。众说纷呈,各持一词,个人观点:晋升更看重能力!具体如下:

一、大禹治水、舜帝禅位

远古时候,舜帝在位期间,天降大水,天神鲧偷带神土——息壤来到人间,平息水患!天帝震怒,再降水患,鲧歉疚自杀身亡,其子禹有神的智慧,蛟龙的本事,大熊的力气,舜让禹子承父业,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变堵为疏根治水患,舜年老之时,禅位于禹!

如果禹是绣花枕头----一肚草货,舜会将治水大业交给禹?那简直就是开全国人民玩笑!没有金钢钻就不揽瓷器活,如果禹没有能力,他敢接手这项差事?那简直就是打着灯笼进厕所——找死!

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子牙出身低微,漂泊不定、困顿不堪,老婆都嫌他不能养家糊口,而让做老光棍。但是姜先生身怀雄心壮志,听说西伯候发布招聘广告,一把年纪来应聘,姜先生一没简历,二没辉煌业绩,三没关系,只能不走寻常路,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传说中的装X,还对樵夫说了一句经典的装X宣言: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结果,西伯候亲自前往面试,并且封为相,最终,姜先生身揣杏黄旗、手握打神鞭、坐跨四不像,一张封神榜,辅佐武王开创周朝基业,自己也被封于齐,成为传说中的齐国始祖!

如果单论业绩,凭姜先生的至尊“屌丝”扮相,估计也就是看大门、清洁工的份!建功立业?做梦吧!所以,对于有能之人,你给他一个位置,他就还你一片江山!

三、孙武练兵杀王妃、统兵灭楚震天下

山东人孙武出身将军之家,自小喜欢兵法,18岁时躲避战乱跑到苏州隐居,作为自由职业者过起“宅男”生活,并写下兵法十三篇!恰逢吴王阖闾即位后遍求人才,想成就霸业。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关系户伍子胥向吴王推荐了孙武,吴王哪敢相信这个小白脸有本事?并且用情景面试法试试虚实,让他训练宫女!结果训练过程中两上妃子拎不清,孙武犯二要杀之并且还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结果杀王妃后,军训果然训练有序!最终吴王重用孙武,与伍子胥一道三战三胜灭楚而回!

对于吴王来说,市场上根本没有听说过孙武这人,只是内部员工介绍说这人有能力、有才华,正好公司要开拓市场,就用孙武这个“宅男”做销售总监试试!事实上这个空降兵果然好用,胆大心细脸皮厚,积极抢战市场份额,使公司成为行业霸主!如果以业绩而定,估计孙武只能去做公司内刊编辑或总经理秘书一职!

四、诸葛亮隆中一策、天下三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前的经历和孙武有点类似,但是诸葛亮强在身名在外,刘备兄弟三个想做职业经理人,但是又混不好,经常和老板关系紧张,老是被辞退。最终兄弟三商量还是创业吧,自己做老板,弄个股份公司玩玩,三人一合计,刘备做董事长、关羽和张飞都是做销售的料,需要招聘总经理!听猎头圈子中推荐,说有个人叫诸葛亮非常有才华,如有诸葛亮坐镇的公司,基本上上市不再是梦想!但是诸葛亮又没投简历过来,只是听说其人有管仲、乐毅之才。于是兄弟三登门面试工,结果招聘的被应聘的给凉在一边,还好董事长求贤若渴,最终在茅屋中,诸葛亮与刘备讨论了公司的战略,并为其指出公司的发展之路,所谓隆中一策、天下三分!自此,诸葛亮也开始了他的职业经理人身涯,并以董事总经理的身份开创了他的传奇人生!

有能之人未必有绩,以绩量人,则能人屈之!用人之才、用人之能,用人之长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五、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台拜将展奇才

秦末农民战争,韩信在淮安街上被小混混欺负,落魄到靠漂母施舍饭吃得以生存,后来应聘到项梁公司,公司被项羽收购后,韩信多次通过意见箱向董事长项羽写建议,未被理睬,于是负气跳槽而去!结果在新的公司,起点低又违反纪律,当公司要开除他时,他对劳资关系专员夏侯婴说,自己可以为公司抢占订单!于是夏侯婴将韩信推荐给董事长刘邦,刘邦通过背景调查认为,韩信农民工出身,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工作经验单调、又没有业绩,就放在市场部打杂!恰好人力资源部经理萧何经常招人,便与韩信聊天,认为这个人非常有才华,能力突出,便再次向董事长推荐,但是还得不到重用!当董事长出差时,韩信不想再浪费青春就跑路,人力资源部经理萧何听说后,连夜开宝马车追回来,当即电话联系刘邦,要想把公司变成行业老大,世界500强第一,非韩信不可!最终董事长刘邦亲自在公司职工在会上发布红头文件,任命韩信为董事长助理兼销售总监,韩信幸不辱命,帮刘氏集团打跨原来的老东家!

韩信开始有业绩?三无人员,二次跳槽、一次差点被开除!韩信的成长完全就是一个有能力的犀利哥的奋头史!从淮阴市井笑韩信,到登台拜将封齐王,没有秘诀,唯有能力罢了!

历史表明,时势造英雄,又何尝不是英雄创时势!孟子云:贵德而尊士、贤者居位、能者在职!故天下之事,有能者居之。现代企业管理中,用人是为了育人,育人是为了更好的留人,留人以利不如留人以职!你的位置影响你的业绩,你的业绩又来源于你的能力,而你的能力又决定你的价值!

企业中,有德有才有绩的人让老板省心、有德有才无绩的人让老板放心、有德无才有绩让老板担心,有德无才无绩的人让老板操心,无德无才无绩让老板杀心!有时候晋升不仅仅是能力和业绩的事,都是功夫在诗外呀,可以是:朝中有人好做官,也可以是:论资排辈熬出头,还可以是汪洋进北京——书记换人,更可以是梁山好汉排座次——宋江说了算!但是不管怎么说,千万不能是“和尚进教堂——拜错主子”这样的话,连念经的机会都没啦

第二篇:晋升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

晋升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

岁末年初,很多企业都会有人员晋升。那么,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有人说晋升要看能力,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员工和职位之间的匹配;也有人说,晋升要看业绩,因为业绩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和理由,请看他们的观点:

正方观点:晋升更看重能力

员工能获得晋升,首先是要能力具备,具备晋升到高一层级的岗位的工作能力或胜任力才行,光看业绩好,但能力不够,即使晋升上去了,也是拔苗助长,过犹不及。业绩是能力加努力付出的结果,好的业绩首先来自于要有好的能力,从这点上来说,晋升最终也还是要看能力的高低。因此,晋升应更看重能力。

反方观点:晋升更看重业绩

企业用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创造出更好的业绩,没有业绩,光有一身本领(能力),晋升也枉然。既使晋升上去了,也不会长久。以结果为导向、业绩为导向的许多中小企业在晋升上几乎都更看重业绩,因为业绩才是根本,也是评估人才能力高低的实践检验。因此,晋升要更看重业绩。

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知识讲解]

有人说,晋升要看能力,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员工和职位之间的匹配;也有人说,晋升要看业绩,因为业绩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匹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对于面对生存压力、还未形成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而言,晋升应该多看业绩;而对于那些实力较强、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以能力为晋升依据则更为妥当。

一位教授在给EMBA学员讲课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晋升看能力,奖励看业绩”。他认为,晋升主要考察人的能力和岗位的匹配程度,所以应该看能力;业绩却反映出员工对公司做的贡献,所以应该根据业绩对员工进行奖励。如果只按业绩进行晋升,被提升的员工可能并不具备新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而产生彼得效应,即被升职的员工在新的岗位上不能产生与过去一样辉煌的业绩。

学员中有一位HNK公司的CEO,他认为这个原则很有道理,就把它在自己企业中全面推行。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非但没有出现可喜的变化,还引起了明显的负作用:公司业绩开始下降,员工们开始抱怨,内部矛盾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教授的观点有误,还是自己公司的文化出了问题?他百思不得其解。

晋升看什么

Lazear在1981年提出了关于晋升的“竞赛理论”,即所谓的“晋升看业绩”。他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描述为一场体育比赛,获得胜利的员工将得到晋升,获得高工资。“竞赛理论”在得到很多学者青睐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批评。

批评者们认为,首先,它的理论假设是错误的:一个员工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就可以推论他会在更高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如果工作的性质或环境发生变化,这个假设就不一定成立了,因为不同的工作对员工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竞赛理论”以表面的公平掩饰事实上的不公平,牺牲了企业总体效率。“晋升看业绩”往往导致企业选择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员工去担任需要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本身而言,给一个科技专家一个大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往往比给他一个行政职位要大得多。

Baker、Jensen和Murphy在1988年通过研究发现,晋升的两个目的是很难匹配的。每位员工只有相对优势,如果企业根据员工在低级职位上的表现来决定晋升,虽然实现了激励,却容易违反资源配置的要求,甚至会出现“所升非人”的情况(彼得效应)。如果按照员工在高级职位上的期望表现(即能力)来决定晋升,则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却可能损害激励,员工们都会努力让主管认为自己有管理才能而不是努力提高业绩,使激励的导向出现偏差。

对此,Baker等人认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用晋升解决员工和职位之间的匹配,用奖金解决激励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晋升看能力,奖励看业绩”。

这个方法在理论上虽然可以解决晋升的两个目的之间的冲突,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在激励作用上,奖金无法代替晋升。对员工来说,晋升的激励作用要远远大于奖金。许多研究都表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忠诚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晋升机会的影响;其次,在逐级晋升的情况下,“用晋升解决员工和未来职位之间的匹配”的命题有逻辑错误。例如在晋升阶梯大于等于三级的情况下,只有能力最适合第二级的员工可以晋升到第二级,而那些能力与第三级岗位最匹配(与第二级并不匹配)的员工就不会得到晋升,他们永远无法升到第三级,企业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有效的资源配置。

能力与业绩的PK

“晋升看能力”和“晋升看业绩”,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优势,在什么情况下更合适?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考核的依据

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以员工在前一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来预测他将来的表现,通常会导致将操作技能最优的员工晋升为中层管理者,从事需要很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而将最擅长沟通的中层管理者晋升为高层管理者,从事决策性工作,容易造成“工作与特长错位”的现象。

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则直接以员工将来所在岗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来考察员工是否能够胜任。从人岗匹配原则和对企业人才的充分利用方面来讲,这种晋升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容易造成管理者为争夺稀缺的职位,主要着眼于短期战略或者本部门目标的实现,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互配合的协作精神,忽视企业整体的长期战略。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则是着眼于企业未来岗位的需求来选拔和配置人才资源,有利于企业整体的长期战略的实现,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

所以,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按能力晋升优于按业绩晋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泛实行的企业责任承包制就是一种按业绩晋升的应用,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按业绩晋升,员工会更积极地完成企业的业绩指标,达到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按能力晋升,员工则可能会投入更大的精力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如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等。如今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目标管理等方法,就是将企业总体目标层层分解,最终落脚点在部门和个人的业绩指标。企业的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总体目标,个人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因此,实行业绩导向的晋升方式有利于企业阶段目标的实现,而能力导向的晋升方式则着眼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实现。

激励的导向

相对奖金而言,晋升对员工激励的导向作用更大,因为晋升不仅意味着工资的增加,还是能力和身份地位的体现。在绩效管理中,表现最好的员工理应得到最有价值的奖励。因此,晋升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以业绩为导向也是符合绩效考核理论的,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培养向优秀员工看齐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精神。

但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员工不再将业绩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他们会努力让主管觉得他们有管理才能,或者热衷于同主管领导搞好“关系”。同时,本来工作积极性很高却晋升无望的员工可能变得消极怠工,如果有条件甚至会选择离开企业另寻发展空间。

环境的影响

员工的业绩通常是由技能、机会、态度、环境四个因素决定,即SOME模型(Skill、Opportunity、Motivation、Environment)。除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业绩的好坏还会受到外部因素(如机会和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业绩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不成正比。因此,员工获得好的业绩并不一定代表他比别的员工优秀,有可能是因为他拥有较好的外部资源。而能力则是员工本身所特有的,基本不受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百安居在选拔培养未来经理人的过程强调,申请人的业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因为销售店经理的业绩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

考核指标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业绩指标是量化的、客观的,具有充分说服力,一般也是企业和员工最为关注的。能力却是抽象的,虽然目前能力测评的客观性已经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仍无法从本质上消除主观性的影响。

衡量一个员工能力的高低,一般是通过人才测评技术。人才测评的信度与效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任何一种测评方法都存在着可操作性、时效性、适用性等问题,无法达到很高的信度和效度。现在人才测评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于人才心理及个性的测试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度,但是关于人才工作能力的测试准确度仍然比较低。

如果缺乏准确的标准,挑选管理者时可能会出现依据“关系”选拔的情况。人们总是有低估别人而高估自己的倾向,在以能力为导向的情况下,如果员工认为获得晋升者的能力不如自己,就会感到不公平,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以业绩为导向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大部分员工感到公平和信服,便于现实中企业的操作和应用。

考核的成本

对业绩进行考核,可以直接以员工过去的工作业绩为考核指标,考核成本较低。而对候选人的能力进行测评,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测评体系,必须聘请优秀的测评专家对每一位候选人进行全方位的测评,成本比较高。

综上所述,在实际应用中,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和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两者各有所长,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选择。

案例分析应用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为什么HNK公司实施能力导向的晋升方式不但没有很好地激励员工,还引发了很多问题?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家公司有这样几个特点:① 这家公司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业绩是至关重要的,公司内部形成了业绩至上的文化氛围;

② 内部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裙带”关系,公司制度不完善,管理也不规范;

③ 公司虽然推行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制度,但是在对员工进行能力测评的过程中,并没有聘请测评专家,也没有使用专业的测评工具。

根据两种晋升方式的特点可以看出,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对HNK公司更合适,因为应用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可以:

① 使员工关心自己和企业的业绩,更加务实,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② 考核指标清楚而且明确,是最为公正和实用的管理办法;

③ 与企业目标联系紧密,便于企业目标和股东利益的实现;

④ 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培养向优秀员工看齐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⑤ 让众多“关系”失效,防止员工之间的勾心斗角;

⑥ 考核成本较低,考核的信度和效度有所保证。

而HNK公司推行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制度,则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① 员工热衷于参加各种培训或搞好“关系”,使企业经营业绩下降;

② 与现有的企业文化相违背,制度的推行受到阻力;

③ 领导提拔听话的或者有“关系”的员工,使企业的管理更加混乱;

④ 业绩优秀的员工得不到相应奖励,抱怨受到不公平待遇,工作失去积极性。

⑤ 由于没有邀请专业的测评机构,也没有采用有效的人力资源测评工具,评判员工能力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HNK公司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几乎所有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仍是生存,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也没有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企业大多都存在着比较复杂的“裙带”关系;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在员工的能力测评方面还比较薄弱,能力测评的效度和信度不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企业和员工对业绩都比较关注;许多企业都是传统的管理体制,同一

岗位系列在不同层次上工作的内容差别不大。对于这些企业,应用业绩导向的晋升方式仍然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不过,对于实力较强、管理比较规范、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好的公司,可以实行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并将晋升作为整个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中的组成部分,把人才的预测、规划和发展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力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篇:晋升,靠的是业绩还是能力

晋升,靠的是业绩还是能力

有人说,晋升要看能力,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员工和职位之间的匹配;也有人说,晋升要看业绩,因为业绩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匹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对于面对生存压力、还未形成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而言,晋升应该多看业绩;而对于那些实力较强、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以能力为晋升依据则更为妥当。

一位教授在给EMBA学员讲课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晋升看能力,奖励看业绩”。他认为,晋升主要考察人的能力和岗位的匹配程度,所以应该看能力;业绩却反映出员工对公司做的贡献,所以应该根据业绩对员工进行奖励。如果只按业绩进行晋升,被提升的员工可能并不具备新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而产生彼得效应,即被升职的员工在新的岗位上不能产生与过去一样辉煌的业绩。

学员中有一位HNK公司的CEO,他认为这个原则很有道理,就把它在自己企业中全面推行。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非但没有出现可喜的变化,还引起了明显的负作用:公司业绩开始下降,员工们开始抱怨,内部矛盾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教授的观点有误,还是自己公司的文化出了问题?他百思不得其解。晋升看什么

Lazear在1981年提出了关于晋升的“竞赛理论”,即所谓的“晋升看业绩”。他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描述为一场体育比赛,获得胜利的员工将得到晋升,获得高工资。“竞赛理论”在得到很多学者青睐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批评。批评者们认为,首先,它的理论假设是错误的:一个员工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就可以推论他会在更高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如果工作的性质或环境发生变化,这个假设就不一定成立了,因为不同的工作对员工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其次,“竞赛理论”以表面的公平掩饰事实上的不公平,牺牲了企业总体效率。“晋升看业绩”往往导致企业选择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员工去担任需要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本身而言,给一个科技专家一个大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往往比给他一个行政职位要大得多。

Baker、Jensen和Murphy在1988年通过研究发现,晋升的两个目的是很难匹配的。每位员工只有相对优势,如果企业根据员工在低级职位上的表现来决定晋升,虽然实现了激励,却容易违反资源配置的要求,甚至会出现“所升非人”的情况(彼得效应)。如果按照员工在高级职位上的期望表现(即能力)来决定晋升,则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却可能损害激励,员工们都会努力让主管认为自己有管理才能而不是努力提高业绩,使激励的导向出现偏差。

对此,Baker等人认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用晋升解决员工和职位之间的匹配,用奖金解决激励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晋升看能力,奖励看业绩”。这个方法在理论上虽然可以解决晋升的两个目的之间的冲突,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在激励作用上,奖金无法代替晋升。对员工来说,晋升的激励作用要远远大于奖金。许多研究都表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忠诚度在很大程度上受晋升机会的影响;其次,在逐级晋升的情况下,“用晋升解决员工和未来职位之间的匹配”的命题有逻辑错误。例如在晋升阶梯大于等于三级的情况下,只有能力最适合第二级的员工可以晋升到第二级,而那些能力与第三级岗位最匹配(与第二级并不匹配)的员工就不会得到晋升,他们永远无法升到第三级,企业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力与业绩的PK

“晋升看能力”和“晋升看业绩”,这两种方式各有什么优势,在什么情况下更合适?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考核的依据

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以员工在前一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来预测他将来的表现,通常会导致将操作技能最优的员工晋升为中层管理者,从事需要很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而将最擅长沟通的中层管理者晋升为高层管理者,从事决策性工作,容易造成“工作与特长错位”的现象。

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则直接以员工将来所在岗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来考察员工是否能够胜任。从人岗匹配原则和对企业人才的充分利用方面来讲,这种晋升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容易造成管理者为争夺稀缺的职位,主要着眼于短期战略或者本部门目标的实现,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互配合的协作精神,忽视企业整体的长期战略。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则是着眼于企业未来岗位的需求来选拔和配置人才资源,有利于企业整体的长期战略的实现,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所以,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按能力晋升优于按业绩晋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泛实行的企业责任承包制就是一种按业绩晋升的应用,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按业绩晋升,员工会更积极地完成企业的业绩指标,达到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按能力晋升,员工则可能会投入更大的精力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如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等。如今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目标管理等方法,就是将企业总体目标层层分解,最终落脚点在部门和个人的业绩指标。企业的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总体目标,个人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因此,实行业绩导向的晋升方式有利于企业阶段目标的实现,而能力导向的晋升方式则着眼于企业未来战略的实现。激励的导向

相对奖金而言,晋升对员工激励的导向作用更大,因为晋升不仅意味着工资的增加,还是能力和身份地位的体现。在绩效管理中,表现最好的员工理应得到最有价值的奖励。因此,晋升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以业绩为导向也是符合绩效考核理论的,可以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培养向优秀员工看齐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精神。

但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员工不再将业绩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他们会努力让主管觉得他们有管理才能,或者热衷于同主管领导搞好“关系”。同时,本来工作积极性很高却晋升无望的员工可能变得消极怠工,如果有条件甚至会选择离开企业另寻发展空间。环境的影响

员工的业绩通常是由技能、机会、态度、环境四个因素决定,即SOME模型(Skill、Opportunity、Motivation、Environment)。除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业绩的好坏还会受到外部因素(如机会和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业绩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不成正比。因此,员工获得好的业绩并不一定代表他比别的员工优秀,有可能是因为他拥有较好的外部资源。而能力则是员工本身所特有的,基本不受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百安居在选拔培养未来经理人的过程强调,申请人的业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因为销售店经理的业绩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考核指标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业绩指标是量化的、客观的,具有充分说服力,一般也是企业和员工最为关注的。能力却是抽象的,虽然目前能力测评的客观性已经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仍无法从本质上消除主观性的影响。

衡量一个员工能力的高低,一般是通过人才测评技术。人才测评的信度与效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问题。任何一种测评方法都存在着可操作性、时效性、适用性等问题,无法达到很高的信度和效度。现在人才测评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于人才心理及个性的测试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度,但是关于人才工作能力的测试准确度仍然比较低。

如果缺乏准确的标准,挑选管理者时可能会出现依据“关系”选拔的情况。人们总是有低估别人而高估自己的倾向,在以能力为导向的情况下,如果员工认为获得晋升者的能力不如自己,就会感到不公平,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以业绩为导向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大部分员工感到公平和信服,便于现实中企业的操作和应用。

考核的成本

对业绩进行考核,可以直接以员工过去的工作业绩为考核指标,考核成本较低。而对候选人的能力进行测评,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测评体系,必须聘请优秀的测评专家对每一位候选人进行全方位的测评,成本比较高。

综上所述,在实际应用中,以能力为导向的晋升方式和以业绩为导向的晋升方式两者各有所长,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选择。

第四篇:选幼儿园重玩还是重学

选幼儿园重玩还是重学

在为三四岁的宝贝选择幼儿园时,父母们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是选择那些自称以学为主的幼儿园,还是选择一个游戏乐园呢?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丹尼尔说,在她们那里,像这样的困惑相当普遍。比如她和丈夫的意见就完全相反。她认为游戏对儿童智力发展很有好处,丈夫却执拗地认为孩子应该在幼儿园学点东西。

作为密歇根州一家教育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拉里对有些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多学的情况表示了担心:“现在人们总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一年级的知识,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并不是好事。”

美国儿童智力发展专家戴维教授也认为,让三四岁的孩子接受正规的课堂教育,学习各种知识是“绝对的错误之举。”他强调,尽管有一些儿童会发育超常,但绝大多数儿童在五六岁以前,大脑不足以发育到能学习阅读和计算的程度。在此之前贸然向孩子灌输这种技能,存在着扼杀儿童学习动力的危险。

北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员丽贝卡对此也深表赞同。这位心理学家曾经对“学院派”、“游戏派”和“中间派”3种不同类型幼儿园的721名4岁儿童,进行了语言、自助、社交和适应能力的比较,结果发现,那些游戏派幼儿园的孩子比其他两类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更好。由此看来,把孩子送到教学为主的幼儿园,短期看或许有些收获,但长期看却问题多多。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能导致更多的行为问题,如缺乏活力等。

第五篇: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初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探析新课改下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也呼吁解放学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扩大阅读面,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因此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倾注精力,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历史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不能忽视学生积极性的投入。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历史首先从阅读开始。

历史课本也好,历史文献也好,主要是用语言叙述的,学会阅读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的第一步。自古文史不分,有不少历史著作同时又是很好的文学著作,如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所以无论是学生现在学习历史,还是将来学习历史著作,都需要学会阅读。学会阅读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方法。

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课本的知识,由于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时序性特点,新课的知识总是或多或少

地与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他们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教师对新知识授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而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对于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三.

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

1.利用新课导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上课之前我们一般都会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钻研,在新课导入上要下一番功夫,通过各种方式制造“悬念”,以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

2.利用学案指导学生阅读

在教学中利用学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抓手。在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力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主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3.通过活动探究感悟历史真谛

在活动探究题的设计中,我们一般都会精选一两个与本课知识联系密切的历史史料,一方面用来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另一方面也以此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课堂上,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内容介绍给学生,然后由学生集体默读,或指定某个学生朗读,或教师朗读。之后,让学生复述重点、难点内容,再辅之以教师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课后阅读,要求学生依据教科书内容,注意“细枝末节”,并选择有关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这样做到了主次轻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对学生大有好处。

2、安排学生讨论,指点学生抓住表示历史发展的关键词句,辅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记号习惯。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内容,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内容,然后学生共同讨论,其间,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和总结。对教科书中的关键词句要仔细推敲,这样,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参加讨论、划出要点,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用圈点表示关键性的字词、重要地点,做记号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从而达到准确认识历史本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通过加强对教科书的阅读,锻炼学生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等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搜集到了一定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面对如此丰富、庞杂的内容如何提取有效的信息,加强教科书的研读也可以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

1.语文阅读法

自古文史相通,好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样,很多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很多,在历史课中可以引入语文教学方法,试

着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去阅读课文,先找出整篇课文讲述的历史事件,即主题,然后说出各目、各段的主要事件,即段落大意,在每段当中再找出围绕这一历史事件讲述哪些方面,即历史事件的各要素等。这样有助于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结构。

2.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课文中的 “从此”、“开始”等词语,往往用在某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开端处,如: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转折点”一词常用在历史发展过程的最关键处,如: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新教材单元主题中更有好多词语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总之,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如果都由我们教给学生不但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终身教育更需要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深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1、在自主阅读中培养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习的独立性,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体字等历

史资料,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在自主阅读课外书籍中培养查找、甄别资料的能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浏览历史资源网站,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甄别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阅读教师印发的有关材料和课外读物,课上教师只需讲重点知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对此不能任其自然,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生的效果才会显著,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然后对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探析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也呼吁解放学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扩大阅读面,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因此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学生课外

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倾注精力,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有效阅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能力 学生学习中学生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新课改 培养学生 利用图书馆 中学图书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

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格言就深入人心。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也举不胜举,比如匡衡凿壁借光、王融废寝忘食,毛泽东手不释卷,对于这些名人读书故事,我们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学生推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

力,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批中外名著,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图书馆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图书馆应创设各种机会,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人类的知识宝库”,面对这座宝库,不会利用很难进入书的世界。要想充分利用这座人类知识的宝库,使自己

成为文献的主人,善于掌握和运用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我们应通过开设图情知识课指导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查目录,检索资料,使用工具书。使学生能自由、便捷地在图书馆吸取知识,获取信息。一旦学生能真正掌握利用图书馆这把“金钥匙”,对于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将来实现终身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做好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尤其要做好以下六类读物的推荐工作。

1.课程参考书目类

这类书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如各科学习指导书、学习方法指导书等以及与必修选修课文相关或有链接的书目。

2.科普读物类

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探索》等等。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成长奠定基础。

3.名人传记类

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革命领袖,名人和

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雷锋的故事》、《一代伟人邓小平》、《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传》等。丰富多彩的优秀图书具有无限的魅力,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毛泽东的谋略智慧、周恩来的鞠躬尽瘁,雷锋的平凡伟大、张海迪的顽强不屈,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等等,这些凝聚着光辉思想的动人事迹,会激励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

4.优秀报刊

如《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我们爱科学》、《少年百科知识》等。版面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含有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5.知识读物

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6.经典名著类

这类书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当学生们读名著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教师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如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国历代文选》、《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等等,知识载体的丰富多样也是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善于学会将厚书读薄。鲁迅先生读书坚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脑到、手到”。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勇于创造,从而标新立异。“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知识的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摘录与随感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五、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网络阅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又一理想空间。指导学生网络阅读,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信息技术及检索技术培训,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掌握快捷有效的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积累整理网络资料的方法,并将优秀的学习资料能科学有序地分类、整理。

3.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使学生快速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让学生学会分析和鉴别健康有效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害。

总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深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

探析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

摘要: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阅读素养始终没在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课外阅读常常热衷于表面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愿深层的理性思考。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讨论课外阅读对于学习主体——学生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第三部分是教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应如何进行指导,指出了几条建设性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

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

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任宝祥.教育社会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下载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晋升到底是重能力还是重业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表比能力重要吗?

    本篇是论述文,要求对某一种观点(外表比能力更重要)提出 肯定或否定的看法,并加以论证。 IsGoodAppearanceMoreImportantthanCapability Nowadays,manyjobseekerswithgoodappeara......

    “心重于行还是行重于心”辩论赛

    “感恩企业在于心”陈词 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情怀,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感恩世间种种,以感恩的心来看待世界,怀着责任心......

    材料作文“重颜值还是重素质”优秀

    材料作文“重颜值还是重素质”优秀范文: 材料1:某整形医院的数据显示,高中毕业生整形人数比例逐年上升,已接近该院整形人数的六分之一。当前高中毕业生出现整形热的主要原因是他......

    重叠词大全

    重叠词大全 AAB类叠词 摆摆手 帮帮忙 愤愤然 呱呱叫 过过瘾 哈哈镜 哈哈腰 惶惶然 挥挥手 昏昏然 解解恨 开开心 啦啦队 聊聊天 咧咧嘴 溜溜转 茫茫然 毛毛雨 蒙蒙亮 面面观......

    重叠词大全

    重叠词 作者:朱立勇 重叠词,即以相同的字词组成的新词表示语气更强烈叫做重叠词,它有许多形式。主要形式有:AA、AAB、ABB、AABB、AABC、ABAC、ABCC。 AA类重叠词举例 悠悠 幽幽......

    重管理

    重管理、强素质、 创特色、走民办教育品质之路 深圳市城建景东幼儿园省级评估自评报告 一、幼儿园概况。 深圳市城建景东幼儿园创办于1996年3月,是城建集团明园公司与晶晶教......

    重安全

    重安全,守纪律,讲卫生,共创和谐校园 开学以来,学校多次提到了安全、纪律和卫生,然而,安全、纪律、卫生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下面,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提醒和要求。 一、......

    尊 重

    尊 重 高一(16)徐明月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 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融让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共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