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振兴苏酒话黄酒解读
“振兴苏酒”话黄酒
访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庭明
“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
这是明代姑苏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允明)《新春日》里的两句诗。其实,岂止是“书生”,也岂止是“富贵时”需要“有酒”,当我们的祖先围着篝火狂欢时,就用酒来助兴了。有人说:“要是没有酒,人类世界一定会变得单调许多。”
在苏州超市、商场和宾馆里,酒柜的酒,可谓是品种繁多,玲琅满目,可是仔细看看,江苏品牌的酒,除了“沙洲优黄”,其它少有影响。记者就“振兴苏酒”主旨,采访江苏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庭明。下面,就是他的访谈录。
问:你从事黄酒行业近二十年,请你谈谈黄酒在“振兴苏酒”中的地位和前途。
答:苏酒,主要有白酒、黄酒和啤酒三种。啤酒产量属“小省”;白酒产量可以,而江苏黄酒论产量仅次于浙江,论质量由于我们恪守传统酿造工艺,明显优于浙江。日前,国家有关部门市场抽检并由新华社发布新闻,在四个优质产品中,我们公司的“沙洲优黄”名列第一,就是一个证明。目前,央视记者前来采访我厂“沙洲优黄”优质优产,我这样介绍:“黄酒酒性温和,风格雅致,酒文化古朴而厚重,与江南的风雅显得阳得益彰,脉脉相传,小桥流水,园林昆曲,黄酒丝绸便成了人们对江南的印象了。”我们公司黄酒的质量和产量经过100多年的锤炼,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的半甜型黄酒酿制工艺逐步完善,并发扬光大,目前已形成年产五万吨优质黄酒的生产能力。这在江苏省也是可以的,应该也能够在“振兴苏酒”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温故而知新。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明白振兴苏酒的潜力和前景所在。因此,我想请你介绍黄酒在世界酒史上的地位。
答:我同意你的观点。在世界酒史上,黄酒与葡萄酒、啤酒,列为人类最古老的三大酿造酒,其中,只有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特产,是中国的国粹。年前,美国考古与人类学专家麦戈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著文认定“中国人9000年前开始酿酒”,并称“这种酒和中国南方地区的米酒很相似。”我以为,这还有待于更多的地上文献和地下考古的证明,不过,我个人认为,产于南方江浙一带的黄酒。有5000年历史,是可以肯定的。不仅历史最古老,而且酿造最独特。我曾经说过,它在曲的发现,并用其曲制酒,复式发酵的酿造方式,有别于世界各国的酿造酒,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世界饮料酒生产的伟大贡献,并对现代发酵工艺和酶制剂工艺带来深远影响,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国外现代专家研究分析指出,葡萄酒中的红葡萄酒,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防治心脏病作用,其实,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书上早就写道。黄酒有保健作用,既可以作药引,又是中药丸散膏的重要辅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不同,唯米(黄)酒入药用”,具有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等治疗作用,适量长饮,延年益寿。特别可以引以为豪的是,黄酒的营养功能,西方人曾经因为啤酒含有17种氨基酸而自称为“液体面包”,中国黄酒因含有21种氨基酸而被崇尚营养食品的日本人赞誉为“液体蛋糕”。而且,说“中国黄酒,世界一绝”,绝就绝在,不仅它具有烹饪、营养、保健、药用功能,而且几千年来祖祖辈辈酿造工艺保密工作好,至今我们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在世界酒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问:吴绮在《饮虎丘酒楼》写道:“一曲高歌情不浅,吴姬莫惜倒银瓶”,诗中的“银瓶”,恐是煨黄酒的锡壶,足见当时黄酒消费之盛,请你介绍黄酒在苏州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的历史和现状。
答:明代唐伯虎在《姑苏杂咏》中诗曰:“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十日一尝新”,黄酒的消费盛况可见一斑。据史料记载,苏州城在唐宋时代就日趋繁华,酿酒业也日益发展.这与特定地理、社会和人性分不开的。第一,苏州是鱼米之乡,具有生产黄酒的优质糯米和水源:第二,苏州又是富饶之地,具有消费黄酒的社会需求,那时,大户人家自酿自饮,小户人家就地就近零沽酌饮,并催生出“酒旗菰叶外,楼影浪花中”(陆龟蒙《江竹》)的黄酒自产和销售的服务业;第三,苏州人生性平和、风雅和灵气,具有中庸文化的性格秉性,这与北方人豪爽,大口喝白酒相比,苏州人则是南方特有的温和、细腻,黄酒的酒性平和、酒体协调,恰巧吻合江南人的风雅与和谐的文化背景。历来,苏州酿酒在全国为最主要地区之一,以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吴郡酒税情况来看,那时苏州境内设有酒税征收机构近百所,年收酒税700多万贯;从现今情况来看,具有百年历史的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优质黄酒五万余吨,成为江苏黄酒“第一”,而且,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食品出口卫生注册,2007年又被认定为国家名牌,从苏酒的著名代表品牌和重点保护产品,成为中国黄酒的著名品牌,产品远销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南美洲,并被选为外交部驻外使馆招待用酒,只要我们保护好黄酒的自主知识产权,就会成为永远的输出国。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打造成“我国传统酿造黄酒第一基地”,在振兴苏酒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问:除了你刚才说的,近日国家有关部门抽检市场,新华社发布新闻,“沙洲优黄”名列红榜以外,据我所知.在国家、省市历次市场抽检中,贵公司的黄酒都有好评,请您破解“沙优”长期保优的秘密。
答:说“秘密”其实也没有什么秘密,无非是坚持一个原则和四项要求。一个原则,就是严格遵循传统酿造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四项要求,第一,我们生产企业的土壤、大气和水质,符合无污染标准;第二,主要原材料糯米,宁愿同比贵一点,也一定要选择绿色糯米;第三,整个生产流程,确保安全、无污染;第四,成品酒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国家绿色食品的一系列标准,即无污染、无公害、可持续发展。这四项要求,不是检测一次,一劳永逸,而是长期检测,严格把关,以确保每一批成品酒,任何时间,任何单位抽检都是优质的,它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成分。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物质。这里补充一点,说“沙洲优黄”没有秘密,其实也有秘密,那就是传统酿造工艺的核心技术,是秘而不宣的,保护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我国的国粹——黄酒。
问:我有幸参观公司“沙洲优黄”的生产工艺流程,也发现一些新器械、新设备,如何解读百年老厂,传统产品为与时俱进、独领风骚而采取的老工艺“保风味”,新技术“保质量”?
答:这是我国传统食品行业许多企业都在探索中的课题,像山西的陈醋厂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生物技术引入制醋领域.实现了微机调控,管道输送、机械化作业:像浙江的一些黄酒生产企业也在积极运用大型不锈钢发酵罐。我们当然不能固步自封,年年筹措资金,在恪守传统工艺的同时,进行技术改造,2007年就投入4000多万元,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几年技术改造,就一定能打造成功“我国传统酿造黄酒的第一基地”,让老工艺保证黄酒独特风味的,让新技术保证黄酒的优良品质和市场需求。那就是,“沙洲优黄”酒色橙红,酒体协调,清亮透明,醇厚爽口,芳香浓郁,甜而不腻,口感舒适。营养丰富,适量长饮,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之效。
问:你多次提出打造“我国传统酿造黄酒第一基地”,这是否在你的心目中,黄酒应该也一定在“振兴苏酒”中扮演重要角色?
答:你说得不错。苏酒也许是地域经济的原因,白酒生产基地在苏北,黄酒生产基地在苏南。诚然,白酒要重铸老牌名酒,再创新牌名品,发展地方经济,重振传统产业,是“振兴苏酒”的题中之义,但是我认为不能也不应该忽视和放松黄酒。现在,在全国综合指数排名中,我们生产的黄酒名列前六名,而白酒在同行业中排名较好的就寥寥无几了。因此,只有黄白两酒并举,才能真正“振兴苏酒”。这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随着人们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和提高,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持久,黄酒必将是饮用酒的首选。我国已故专家陈从周说得好:“中国文化,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园林、昆曲、黄酒。”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把根留住”,不仅能够维系全球华人,即便像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居美几十年,回到老家苏州就要吃家乡菜,喝家乡酒——黄酒,而且能够走向全球餐桌,就像法国的葡萄酒、德国的啤酒来到中国,走向世界一样。只有民族性,才是世界性。只要我们响应中国黄酒协会的倡议“规范黄酒生产,保护国粹形象”,只要我们把黄酒做强做大,随着我们综合国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比重提高,黄酒必然会走向世界。韩国泡菜不就是随着韩国产品,韩国人的足迹走向世界的吗? 问:从我们看,苏南的消费者在饮酒中,一年中大多饮黄酒,而苏北大多饮白酒,这其中有什么因果关系吗?
答:当然是有一定关系的。苏北多饮白酒一是受北方气候寒冷干燥的影响,白酒的刺激感强,容易驱赶寒意。苏南则多温湿,人们也就饮用芳而不烈的黄酒作为酒饮嗜好。长三角的温和气候适合饮用醇而不烈的黄酒,这也就符合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中国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黄酒以其特有的滋养人生作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了解与饮用。
第二篇:解读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第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第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
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第三篇:苏区振兴解读
特殊的时刻 特殊的关怀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之所以将赣南作为政策支持重点,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的历史地位最重要、作出的贡献最大、付出的牺牲最多。并且,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均要求重点支持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总体看,《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有较高的含金量,必将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月29日,《若干意见》获批的消息传来,赣鄱干群雀跃,赣水为之欢腾。我们如此感怀——党中央、国务院对原中央苏区人民的牵挂和关爱,始终与我们同行。我们也如此振奋——省委省政府正带领全省人民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细读《若干意见》,11章节45条意见中,五大战略定位、喜人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繁荣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扶持等七大重点任务,为我省原中央苏区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解读一: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若干意见》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列首位。《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具体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真切关爱。
从《若干意见》条款看,每一条意见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节点要求,可谓决心大、措施准、力度强。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节为例,该节明确提出: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优先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的同时,在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若干意见》也分别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等措施。
解读二:特殊政策扶持加快振兴发展
根据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困难,《若干意见》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指出,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
为帮助赣州加快振兴发展步伐,《若干意见》明确: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
解读三: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同时,《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也非常“给力”——
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
在开放合作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双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
解读四:振兴发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强调国家“输血”的同时,重在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造血”功能的思路。
《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这一要求,《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大振兴发展措施: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其中,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相关章节中提出,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支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等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若干意见》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明确的扶持措施。
解读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这一构想,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的规划研究也将提速。根据《若干意见》,国家将适时把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江港。
在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方面,《若干意见》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赣州等原中央苏区的利好措施,如取消赣州市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贷款地方财政贴息等配套费用;推进樟树-吉安-赣州、泉州-赣州、揭阳-梅州-赣州等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依托蒙西-华中电煤运输通道建设,解决赣州地区煤运问题。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聚焦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乡村如何振兴
人民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
实现“三不、两零、一全”目标,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新时代越来越迫切。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优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是基石,需要加大力度,实现“三不、两零、一全”的绿色发展总体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同时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等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将农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细化为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和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
优先发展,统筹规划是保障,需要实现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 长郑风田表示,要围绕解决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优先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宋洪远说,在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上,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上,紧扣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在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上,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和湿地养护。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完善?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曾业松指出,这不仅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了更加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通过完善土地承包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更 2 加充分、更加完善,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中央确立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基础。把农户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地块,使农户承包地权属更加明晰,农民流转承包地就能更踏实,利益预期就能更明确,农户才能放心流转、稳定流转。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石。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可以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不断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
曾业松认为,当前,要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小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轨道上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何深化?
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规模庞大,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不含西藏)2.86万亿元,村均493.6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改革要把握原则,稳中求进。目前,全国100个县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实现这个改革目标,需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国40%左右的村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60%左右的村是由村民委员会代行职能。宋洪远分析,从实践看,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方向。这个新型集体经济,新在不是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而是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的股份合作经济。
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宋洪远说,这个经济运行新机制,新在要坚持市场导向,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盘活集体资产,创新集体资产运营管护机制。需要全面激发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建设,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9.5%,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5.9%,转移性收入占比11.0%,财产性收入占比3.6%。需要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郑风田表示,要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已经明确,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按农民的意愿办,整个改革都要体现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
财新记者: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空心化”、衰败不堪,近年来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该如何理解?
刘守英:乡村振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提法。为什么提这个概念?我们过去对农村的公共政策,基本上是围绕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的需求来制定的——城市需要农村提供粮食和原料,这样基本就变成了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的农业战略,整个农村的发展就变成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由此导致整个乡村、村庄被忽视了。我们讲的“三农”,基本上就变成“农业”的“农”,“农民”的“农”主要是被带着的,讲怎么增收。并且,农业又窄化成粮食农业,农业就没得搞,人都往外跑。城市导向农村公共政策的结果就是村庄凋敝。城市化带来一部分村庄衰退、消亡是正常的,但在当下中国,整个村庄普遍破败,有的地方死寂一样地没有希望,这是不正常的。实际上,中国乡村问题是农业、农民、农村三者缺一不可的。后来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才开始有村庄的概念,但整个村庄向何处去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其中,必须要面对的是乡村现代化问题。过去,乡村的现代化是被无视的,政策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主要一头围绕农业和农民增收,另一头围绕要素怎么快速地配置到城市,乡村本身如何现代化,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乡村的现代化不解决,乡村何处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十九大在原来提“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就有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原来对村庄重视不够的弥补,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这个定位不再是,农村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农业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乡村要振兴,还需要乡村治理等一整套制度的跟进。村庄的治理制度该如何完善和支撑乡村文明、乡村稳定和乡村发展?十九大报告对农村政策的总体表述,落到乡村振兴,既顾及到我们现在乡村的现实,也预示着我们下一步要调整相关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核心是,人、地、资本,如何实现融合?
一方面,对于回流的农民,要考虑回流地(城镇)的产业集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的供给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家。另一方面,由于代际差异,很多“农二代”已经离土不回村了,生活方式完全是“城市化”的,政策要顺应这个趋势。
要让农民在流入地待得相对体面。除了稳定就业,还需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包括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解决“农三代”孩子的教育公平问题。“农一代”的问题是在城市有没有工作,“农二代”问题是融入城市,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第三代”的问题是公平的问题。如果孩子教育不解决,我们就会留下来大量非常棘手的“农三代”问题,这件事非常急迫。
而城市化的人口能不能在城市留下来,则牵涉到土地问题,土地的配置、供应方式等,都需要相应调整。过去,城市对农民进城是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亿多的人口在城市中难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待下来,这对城市来讲也一个很大的治理问题。
接下来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合法合规地让这一批农民移民在城市体面地待下去。这群人中很少会有人去购买商品房,住房保障也很难公平地将一亿多人全部涵盖。目前,已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房的试点,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相当大批难以通过商品房来获得住房的人的需求,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流动。城市里老的经济活动回报在下降,未来的城市发展取决于创新的经济活动,老的经济活动会往城乡交界处迁移,带来产业的空间重构。乡村的经济 活动也在转型升级,农业的功能、形态、商业模式等正在发生变化,市场在扩大,吸引着资本下乡。
中国未来很有可能的是,通过城、镇、乡村三者功能的分工,来调整城市的形态:城市就是知识密集、产业升级的地方,而乡村则是文化的、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在城乡之间还会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驿站”,这个地带会产生产业重构的空间,有些会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小镇。
在产业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土地资源配置对资本在城乡之间寻求投资的方向、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亟需土地制度改革,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到城市,更要考虑到如何满足乡村出现的新业态,要调整城乡土地权利体系来支持城乡互动。
第五篇:最新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最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列入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之一,再到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全面部署,进一步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统领作用。
下一阶段,各地、各级政府将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再做《###乡村振兴规划2018-2050》。
为规范表述,简化前期政策学习过程,特编本文。一、十八大以来,“三农”领域取得的4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2、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
3、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4、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三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必由之路”
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攻坚战。
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二)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在研究制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估计不久就会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