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未成人保护条例
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未满十八周岁公民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第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决定保护未成年人的重大事项;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 会。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有关社会团体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的主任由同级人民政府的负责人担任。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日常事务。
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第六条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宣传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组织监督检查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三)研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协调督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五)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
(六)接受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投诉、检举、控告,并督促有关部门处理;
(七)应当履行的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关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残疾人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协助国家机关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每年九月的第三周为本省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
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家庭中的其他成年人应当协助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教育、保护未成年人。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责任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成年人代为监护,并与未成年人和受委托的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关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生活 保障。在委托监护前应当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意见,并将委托监护情况及时告知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影响未成年人。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情况,关注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和思想道德状况,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传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引导未成年人参与家庭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劳动和活动。
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证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学校的指导,掌握正确 的教育和监护方法,并配合学校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
第十四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有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电器、燃气等可能危及未成年人安全的设备、物品,并给予未成年人户外活动安全的相关指引。
第十五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酗酒;
(二)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三)旷课、逃学;
(四)沉迷网络;
(五)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流浪;
(六)赌博、偷窃、吸毒、贩毒、卖淫、嫖娼;
(七)携带管制刀具和其他危险品;
(八)毁损公共设施及其他公私财物;
(九)阅读、观看、收听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迷信、恐怖内容的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十)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
(十一)其他不良行为。
第十六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教唆、诱骗、胁迫、纵容或者包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侮辱、体罚、虐待、遗弃、买卖未成年人;
(三)允许、强迫未成年人订婚、换亲和结婚;
(四)允许、强迫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失学、辍学;
(五)允许、强迫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务工;
(六)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七)因未成年人有违法犯罪行为而拒绝履行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
(八)其他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和健康的行为。
第三章 学校保护
第十七条学校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针对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支持和引导本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以及 其他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并保证必要的活动经费。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执行国家关于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执行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时和作业量的规定。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未成年学生寒暑假期、法定节假日补课,加重未成年学生学习负担,不得延长其在校学习时间,保证未成年学生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参加文化、科技以及公益活动的时间。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者测试,不得公布未成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
第十九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活动设施和场所,不得违反规定出租、出借校园内的场地、房屋和设施。
第二十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及其教职员工不得组织未成年人参加与教育无关的活动或者与其年龄、身心健康不相适应的其他活动。确需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的重大庆典、外事活动,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健全门卫、值班、巡逻、检查等安全管理制度。教职员工对校园内及其 周边扰乱教学秩序或者侵犯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应当立即制止,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定期检查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饮食安全,改善卫生条件,向未成年人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以及玩具、文体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地方或者行业的卫生、安全标准。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的设施并定期组织自救演练。遇有突发事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对未成年学生开展法制、道德和自我保护教育,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和公共安全知识。
学校应当配备健康辅导员,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咨询。对进入青春期的未成年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对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的未成年学生给予积极的关心和指导。
寄宿制学校应当配备生活辅导员,加强未成年学生在校 期间的生活指导和安全保护。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反映和了解未成年学生的情况。对旷课、逃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会同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时教育、规劝,促使其返校上课。对有不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如实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并加强教育、管理。
学校处分未成年学生,应当听取其本人以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陈述和申辩,并给予书面答复。受处分的未成年学生确已悔改的,毕业时其处分记录不载入个人档案。
第二十四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及其教职员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恐吓、歧视、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
(二)违反国家规定向未成年人收取费用;
(三)向未成年人索要或者变相索要礼品和财物;
(四)强迫、变相强迫未成年人购买或者向未成年人推销读物和其他物品;
(五)为谋取经济利益要求未成年人从事劳动;
(六)其他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未成年人,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便利和帮助。
第二十六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了解和掌握留守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加强与其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第四章 国家机关保护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未成年人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流动人口中的适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并根据需要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未成年人实施义务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拒绝招收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违法开除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留守 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指导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学校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督促、生活关爱、心理疏导等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指导和督促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为留守未成年学生提供必要的寄宿条件。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学校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采取多种形式,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教育培养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建设适合未成年人的文化、体育、科普活动场所和设施纳入本地区城乡规划。县(市、区)应当有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新建或者改建的城镇、居民小区,应当建设适合未成年人的文化体育设施。
未成年人活动场所不得出租或者转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设施。因城市建设确需占用的,应当就近新建不低于原标准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适合未成年人活 动的文化、体育、科普场所和设施。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设施,定时向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校在节假日期间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
第三十二 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加强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相关营业场所的行为。
公安、文化、新闻出版、通信管理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以及手机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网络信息提供商的监督管理,防止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接触不健康信息。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创作。
新闻出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学教材和教辅 读物出版、发行市场的监督管理。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图书、报刊、影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及其周边的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实行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民警,加强装备配备,把校园及其周边地区作为治安巡逻、监控的重点区域,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治安隐患,预防和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或者其周边设立警务室或者治安报警点,帮助和支持其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第三十五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门口或者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及其周边道路设置交通警示标志,施划人行横道线,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等设施。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从事未成年人接送服务工作的车辆和驾驶人员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食 品药品监督和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有害未成年人安全和健康的食品、药品、玩具和游乐设施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周边提供餐饮服务和销售食品、文具、玩具等市场的监督管理。
卫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校内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控和营养健康指导。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未成年人生活救助工作。
民政、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对患重大疾病且生活困难的未成年人实施医疗救助。
第三十八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单位和个人用工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非法使用童工、不执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等违法行为。
第三十九条 司法机关对遗弃、伤害、虐待、拐卖、绑架未成年人和胁迫、教唆、诱骗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 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在司法活动中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者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了解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为办理案件提供参考。必要时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组织进行社会调查。
第四十二条 对羁押、服刑或者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未成年犯在被执行刑罚期间,执行机关应当加强对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解除羁押、服刑期满或者解除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做好对羁押、服刑或者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家庭、学校和有关组织应当予以配合。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有关主管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制定帮教措施,共同做好帮助、教育和矫正工作。
第五章 社会保护
第四十四条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四十五条 未成年人集中活动或者可能危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公共场所,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经营管理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对可能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游乐设施定期进行维护,并在显著位置标明适应年龄范围和注意事项。对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的体育娱乐项目,应当指派专业人员指导,确保未成年人人身安全。
第四十六条 中小学校周边二百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学校周围不得设立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娱乐场所以及其他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经营者应当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的标志。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经营者应当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限制进入的标志,并设专人专岗加强管理。对难以判断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第四十七条 禁止以猥亵、调戏、侮辱或者其他方式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犯。
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进行乞讨、兜售商品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
第四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和其他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或者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学校、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身份的资料。
第四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社、互联网等公共传媒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宣传,创作、出版、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
任何单位或者媒体出版、播映图书、报刊、影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文化产品时,对其中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观看的,应当作出中文警示说明,并不得在公共场所或者有未成年人的场所展示;不得刊登、播放和张贴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以及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影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声讯和网络信息。
第五十条 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断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者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第五十一条 鼓励具有法定资质或者资格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生理、心理、法律、教育咨询服 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及其教职员工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娱乐场所以及其他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并给予行政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未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或者游艺娱乐场所未设置未成年人限制进入标志的,由文化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根据各自职权责令改正,并给予行政处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或者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向未成年人提供的,由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进行乞讨、兜售商品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或者未在显著位置设置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志的,由烟草专卖或者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七条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对本行政区域内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单位,应当督促其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八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保护未 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职责,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对提起申诉、检举、控告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所称学校,是指实施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以及其他承担未成年人教育任务的机构。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1994年4月16日江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7年6月20日江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草案)
目录
第一章总 则
第二章申报认定和规划编制
第三章保护与利用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 则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美丽乡村,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抢救优先、合理利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和扶持。
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传统村落保护负主要责任,应当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各项工作。
第五条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全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市、县(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按照本部门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对传统村落内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旅游、财政、环保、国土、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工作。
第六条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统村落的日常管理,具体承担以下工作:
(一)配合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二)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保护发展项目;
(三)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四)依法制止违反规划的行为;
(五)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第七条传统村落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按照法律、法规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做好村民宣传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二)组织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指导、督促村民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保护文物古迹,合理使用传统建筑;
(三)对有损毁危险的传统建筑进行登记,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四)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传统建筑的构件,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五)对违反传统村落保护规定和要求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结合,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等工作。
第九条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应当调动原住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影响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资、捐赠、认领、租赁、投资入股、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
第二章申报认定和规划编制
第十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村落,经征求村民意愿,可以申报传统村落:
(一)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者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二)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三)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四)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者地域特色鲜明,或者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第十一条申报传统村落,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及照片;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十二条申报江西传统村落,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向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与条件,从已批准公布的江西传统村落中推荐。
第十三条传统村落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编制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经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报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三)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
(四)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及近期保护项目;
(五)传统格局、不可移动文物、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要求及措施;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要求;
(七)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
(八)村落人居环境规划。
第十五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与村庄规划合并编制,其规划范围、基本内容、成果深度应当符合村庄规划编制的要求。
第十六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通过论证会等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保护发展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第十七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布。
经依法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三章保护与利用
第十八条传统村落应当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维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态。
第十九条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保护传统村落内承载历史记忆、农耕文明的各类载体及习俗,传承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应当开展传统村落各类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登记传统村落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等情况,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为保护利用、分类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十一条对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要求,依法核发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在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违反保护发展规划的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毁林开荒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域、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其他损害传统村落历史风貌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对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环境要素,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第二十四条禁止在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第二十五条在传统村落建设控制地带新建、翻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其色调、体量、高度、形式等应当符合整体风貌要求,并保证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轮廓线和主要视线走廊不受影响。
第二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传统村落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标志牌应当在保护发展规划批准后三个月内设置完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传统村落适合人居生活需求。
第二十八条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配备专门保洁人员,配置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九条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农村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建设集中式或者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网。
第三十条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统村落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报县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传统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严格落实各项防火安全保障措施,依法建立专职或者志愿消防队伍,定期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
第三十一条传统村落中,具有历史、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价值,未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认定为传统建筑:
(一)建筑类型、空间、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等具有建筑艺术特色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
(二)反映本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
(三)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四)名人故居、旧居、纪念地以及具有历史事件纪念意义的建筑物;
(五)其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教育、艺术价值的。
第三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的普查,拟定传统建筑名录,并征求利害关系人和专家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对传统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传统建筑档案,并报上一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对有损毁危险的传统建筑,组织编制抢救修缮计划,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传统建筑所有人自筹资金修缮传统建筑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
第三十三条传统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传统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
鼓励、支持对传统村落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传统村落设立摄影绘画、乡村体验游、农业生态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基地,促进居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对传统建筑可以进行保护性利用。鼓励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传统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场所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民宿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第三十五条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应当从传统村落的经济、交通、资源等条件出发,正确处理环境承载能力、村民接受意愿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对开发类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应当先予保护。已经实施开发的,应当加强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力度。
第三十六条传统村落所在地县、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设立公司,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鼓励传统村落的居民以其所有的传统建筑、房屋、资金等入股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第三十七条传统村落被辟为旅游景区的,景区经营者应当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居民的合理收益,并从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
传统建筑被辟为参观游览场所予以开放的,景区经营者可以与传统建筑所有人签订协议,约定传统建筑所有人合理的收益分成。
第三十八条鼓励金融管理机构制定融资优惠政策,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第三十九条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区域,可设立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区(县)予以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示范区(县)的保护和建设,在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第四十条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监督员制度。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聘请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居民任监督员,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实施及村落内建设活动进行监督。
鼓励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公众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四十一条在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当执行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
第四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日常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违反保护发展规划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四条传统村落经批准公布后,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保护状况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跟踪监测。
在定期检查和跟踪监测中,发现存在未及时组织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违反保护发展规划开发建设、对传统格局及传统建筑保护不力等问题的,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
第四十五条已批准公布的传统村落,因保护不力导致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由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文物)部门,责成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限期整改,采取补救措施。
整改期限届满后,由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审核未通过的,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濒危警示通报。
传统村落破坏情况严重且无法补救的,提请传统村落的批准机关从传统村落名录中除名并进行通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报批保护发展规划的;
(三)擅自修改依法批准的保护发展规划的;
(四)未依法将批准的保护发展规划予以公布的。
第四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核发规划许可证,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八条因县级人民政府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传统村落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已批准公布的传统村落被除名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降级以上处分。
第四十九条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违法单位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违法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传统村落标志牌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附 则
第五十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以外的传统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参照本条例传统建筑保护规定执行。
第五十四条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者传统风貌,应当予以保护的村落。
本条例所称历史环境要素,是指反映村落历史风貌、构成村落特征的要素,如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
第五十五条本条例自年 月日起施行。
第三篇:江西省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纲要
江西省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纲要(2005-2020)
一、引言
古城镇,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字典”,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些发展特别悠久的古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古城镇特别的城镇格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发展步骤的加快,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不不断被冲蚀,造成地域人文景观的破坏和难以恢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应文化,景观也强调人与文化的作用,表达出人文精神或人文深层次心里的感知,保护人文景观,不仅仅是保护景观,同时也是保护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内涵。
二、浮梁县古城的社会发展条件
浮梁古城镇位于赣东北,公元621年建县,初名新平,公元742年更名为浮梁。地灵人杰的浮梁县自然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近80%,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当地特产是“一瓷二茶”: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因而浮梁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唐代的浮梁茶也曾闻名天下,在敦煌遗书之《茶酒论》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分别留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美名,于是又被人们赞为“中国名茶之乡”。如今浮梁古城镇保护和发展中,应该充分利用该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同时发掘新资源,更要保护好已有的资源,又好又快的发展浮梁县古城。
三、浮梁县古城在规划期内发展目标
通过对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截至2011年末耕地面积18688公顷,其中水田16607公顷;当年减少耕地面积7公顷;当年造林面积1860公顷;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7910公顷;垃圾处理站1个;加强了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4.6%,污染物减排完成任务的150%。
在2020年的规划时间内,浮梁县古城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整洁、优美,保护并合理利用古城的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们对浮梁县古城的自然与人文系统的调节、修复和发展的能力,使人与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互惠互生。
四、浮梁县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1、交通门户,区位优势明显。浮梁县古城地理环境较好,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的上方,周围有景黄高速和206国道经过,并且有江河流经,可以水路运输,运费低廉。
2、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保留着古时风貌的大量建筑,显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成就,蕴藏着传统优秀的民风民俗,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和足迹。
五、浮梁县古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浮梁县古城镇体系是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积聚看似分散、独立的村庄个体。由基层村、中心村、乡镇三个层次组成。小城镇的各个功能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合理的布局来沟通人、物交流。浮梁县古城的总体布局为组团混合型。
居住用地布局。包含住宅和其间距、场地和绿化等用地。浮梁县古城的居住用地为分散布置。有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受到用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副产业的保护和交通设施的分布等。这样布置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的地貌并开展生产,缩短交通时耗。
公共建筑用地布局。包含公共建筑和附属设施,内部的场地和绿化等用地。根据浮梁县古城的居民对设施使用的要求出发,确定其服务半径。结合浮梁县古城的交通组织、不同公共建筑对环境的要求、古城的景观组织和利用原有基础进行建设。设立了中小学、医疗机构、文化娱乐用地、行政办公机构等。为浮梁县古城居民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提高了古
城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建筑用地布局。包含各种所有制的生产性建筑和其设施内部道路、场地和绿化等用地。考虑浮梁县古城的现状和风向玫瑰图,选择靠近水电,能源供应充沛、水文条件较好、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和不污染环的。该地段位于古城的东北方,符合生产用地的要求。合理的保护了浮梁县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促进了古城的健康发展。
仓库用地布局。包含短期或长期存放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仓库和堆场。位于浮梁县古城的北方,靠近水源,且地势较高,方便生产或生活资料的运输和集中存放。
道路交通布局。浮梁县古城的道路系统采用在利用现有的交通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线路并将浮梁县古城的各个地区联系起来。有一级、二级、三级道路贯穿其中,使用便利,沟通了古城内部和外界物质和人力的交流。在靠近水源的位置合理的设置了港口,为大规模的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
六、浮梁县古城的性质与人口、用地规模
浮梁县宏观影响的范围是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浮梁县古城的主要部门为农副林产业和旅游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在规划中拟定了起具体的发展部门和行业方向。古城有着古时风貌的大量建筑和优秀的民风民俗等特色,对古城的发展具有影响力。
浮梁县古城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分为镇内总人口和镇区人口。有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且随着浮梁县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受很多因数的影响。
浮梁县古城用地是规划范围内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古城的用地构成由: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浮梁县古城的性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影响古城经济发展水平和小城镇用地规模。对古城的保护规划有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七、浮梁县古城能源规划建设
浮梁县古城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在城域内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体。通过全面的资源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资源原则,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协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制定古城保护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八、浮梁县古城供给水规划建设
给水规划工程和浮梁县古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是古城存在、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给水工程由取水、输水、水处理和配水四个部分组成。在核算了古城的用水量,浮梁县古城供给水工程围绕了古城主要的给水区域,给水管网的布置呈树枝状,充分利用地形和水源,设立了两个自来水厂,满足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各种工农业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等。
九、浮梁县古城电力、电信规划建设
电力工程规划应以浮梁县古城的实际情况和总体规划深度的要求进行规划。考虑线路布置的短捷、保证居民及建筑物的安全、兼顾运输便利、注意地形和不占耕地、良田的原则进行建设。浮梁县的三个变压器分别位于东北、西部及南部,东北部为城镇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满足人口集中地区的供电,也为其他地方的生产和生活用地提供了便利。电信工程的选址应选址安全,远离强磁场、强电力的场所,注意线路的安全和隐蔽等原则。为古城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十、浮梁县交通规划建设
浮梁县的交通规划是该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城域之间和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有力保证。建设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道路体系结构,加大客货车站建设力度。在浮梁县现有的道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再建设,节约工程成本也减少工程量的输出。浮梁县的港口顺应了地理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在靠近水滨的地方,且周围有一级、二级和三级道路,水陆联运带来物资的沟通便捷。在滨水的港口布置,应遵循“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避免干扰,各得其所”的原则。并且余留一块地用于生活,供古城居民和旅游者游览休憩。
十一、浮梁县古城的基础设施规划
浮梁县古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包括给排水工程、电力、电信工程、燃气工程和管线工程综合规划。燃气工程和管线工程的建设应该从古城的总体规划和气源的合理布局出发,同时着重有利生产、方便运输、保护环境这些要点。建立与古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先进、分布合理、规模适度、便利群众的基础设施,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十二、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措施
1、成立保护机构,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浮梁县古城的保护。政府加大对古城保护的资金,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科学编制浮梁县古城规划,合理的规划浮梁县古城镇区域生态环境体系。规划生态功能分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制定与古城规划管理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古城的各个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所有规划新增的建设项目要与规划进行协调后,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后进行选址,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的又好又快发展。
3、结合浮梁县古城的现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古城的产业定位、环境支撑能力的不同,科学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和相关指标,同时注重协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避免低质量城镇化发展。
4、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5、制定保护措施,加大投入实施。对所有的文物保护点实行挂牌保护,严禁任何可能有损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工程实施。在重要的文物保护点设置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提醒居民和游客,共同保护古建筑,防止有损文物的行为发生。
十三、浮梁县古城近期建设规划
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不仅要着眼长期利益,考虑远期发展:也要注重现实,在3~5年间进行近期建设,逐步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进行一期规划,集中资金,成片建设。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修缮古建筑和遗址,加强古城特色,有利于良好的镇容镇貌的形成。第二期是建设生产生活区的规划,考虑远期的整体布局和古城的保护、发展。抓住浮梁县古城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矛盾,进行连贯成片的建设。有利于古城的保护和居民经济文化物质水平的提高。第三期是通过完成古城的生态绿地建设,协调建筑与环境,达到具有浮梁县古城特色的和谐美好的城镇。
第四篇: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办法
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办法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著名商标认定,保护著名商标注册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动江西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著名商标,是指具有较高市场声誉和商业价值,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依照本办法规定予以认定的注册商标。
第三条 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江西省著名商标的认定与管理工作。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认定或者采取其他变相方式认定江西省著名商标。
第四条 认定江西省著名商标,应当遵循自愿申请和公开、公正及个案认定的原则。认定时应征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商标注册人请求保护著名商标权益的,应当向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认定著名商标的申请。
第二章 著名商标的认定
第五条 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以下简称:认委会)。
第六条 认委会人选由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确定,委员人数为单数。认委会不定期召开会议,审核“江西省著名商标”申请。
认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 认委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受理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推荐著名商标的申请;
(二)受理申请人对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不予推荐异议的复核;
(三)复审申请材料;
(四)认定江西省著名商标。
第八条 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履行以下职责:
(一)接受本辖区申请人申请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的材料;
(二)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作出推荐或者不予推荐意见;
(三)同意推荐的应当上报推荐材料;一并与申请材料送认委会办公室。
第三章 申请条件和提交的材料
第九条 申请认定著名商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该商标注册人为本省依法设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自然人;
(二)该商标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连续使用期满三年;
(三)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在省内或者国内同类产品中质量和售后服务优良,且在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好的市场信誉;
(四)使用该商标的商品的年产量、销售额、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同行业或者国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
(五)该商标注册人有健全的商标使用、保护和管理措施。
第十条 申请认定著名商标,应当提交以下文件或者资料: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营业执照》自然人身份证和《商标注册证》等证件的有效复印件;
(三)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三年来实现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年产量、销售额、利润和市场占有率。
(四)该商标的广告发布情况;
(五)该商标使用、管理和保护的有关资料;
(六)与该商标知名度有关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按照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条件提供有关材料,并由申请人负举证责任。
第十二条 申请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应当填写《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申请表》,并向所在地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申请。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著名商标认定条件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初审,认为符合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条件的,签署意见后向认委会推荐;对不符合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条件不予推荐的,应将初审结果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三条 申请人对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初审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认委会申请复核。认委会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复核决定。申请理由成立的,由认委会受理; 申请理由不成立的,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认委会认为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推荐上报材料需要调查核实的,可予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通知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申请人。
第十五条 申请人可委托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协会)或商标代理机构申请江西省著名商标认定。
第十六条 认委会办公室对’申请著名商标认定的材料进行核查,提出审核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提交认委会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认委会根据已申请的材料,召开认委会全体会议表决,经二分之一以上委员投票同意方为有效。
第十七条 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具备江西省著名商标条件的,予以认定,发给《江西省著名商标证书》,并予以公认定保护工作收取公告费,任何单位不得乱收
第十九条 江西省著名商标自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有效,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内,著名商标注册人可以向认委会申请延续,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每次延续有效期为三年。
著名商标有效期满后未办理延续手续的,不得继续使用“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字样。
第四章 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条 自著名商标认定之日起,他人将与该著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一部分使用,且可能引起公众误认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核准登记;已经登记的,著名商标注册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撤销。对在著名商标注册之前已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不具追溯力。
第二十一条 未经著名商标注册人许可,不得擅自印制和使用著名商标所指商品特有的相同或者近似的包装、装潢。
第二十二条 著名商标注册人可以在其著名商标所指商品及包装乙装潢、说明书和广告中使用“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字样。
第二十三条 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的,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从著名商标中择优推荐。
第二十四条 著名商标注册人依法转让其注册商标的,著名商标受让人应向认委会重新申请认定。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有权撤销其著名商标资格,并予以公告:
(一)著名商标申请人弄虚作假,或者采取其它不正当手段骗取著名商标的;
(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和著名商标认委会组成人员在推荐、认定著名商标的工作中,有徇私舞弊行为钓;
(三)著名商标注册人违反商标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仍不改正的。
第二十六条 未经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伪称商标为江西省著名商标,欺骗公众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改正。
第五篇:江西省2018年保险销售人考试题
江西省2018年保险销售人考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__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A.胁迫 B.欺诈
C.侮辱、诽谤 D.侵犯人身自由
2.人寿保险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年龄自然保费与此年龄死亡率的关系是____ A:又被称为农村保险
B:指在农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保险 C:既包括财产保险,又包括人身保险 D:是财产保险
3.一般来说,财产保险公司提取保费准备金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 A:保险标的的账面金额 B:保险标的的市场价值 C: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 D: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
4.因政治原因或订约双方不能控制的原因,使债权人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被称为。A:技术风险 B:经济风险 C:社会风险 D:政治风险
5.下列哪种行为,不符合守法遵规原则的要求? A:以《保险法》为行为准绳,遵守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
B:遵守保险监管部门的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服从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C:遵守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的规则
D:不挪用、侵占保费,不擅自超越代理合同的代理权限或所属机构授权
6.成数分保的特点,决定了成数分保的适用范围有限。下列不属于成数分保适用范围的是__。
A.新创办的保险公司 B.成熟的保险险种 C.各类转分保业务 D.互惠交换业务
7.保险代理机构申请换发许可证前连续__个月没有开展业务的,中国保监会不予换发许可证。A.1 B.2 C.3 D.6
8.甲从银行贷款10万元用于购车,银行按照合同约定将10万元现金交付给了甲。关于这一事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10万元现金的所有权归属于甲 B.10万元现金的所有权归属于银行 C.甲可用10万现金购买房屋
D.将来甲返还给银行的应当是银行当初交付给甲的10万元
9.关于团体保险中每个被保险人的保险金额,说法正确的是__。A.一般按一定规则确定,被保险人选择空间较小 B.由团体成员自己决定
C.由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协商确定
D.对单一投保人的保险金额一般没有上限
10.在员工福利计划中,下列不属于保障型福利项目的是__。A.法定社会保险 B.补充养老保险 C.工作环境保护 D.团体寿险
11.王刚2010 年4 月满60 岁,该月他将自己储蓄50 万元中40 万元以趸缴保费形式购买保险公司养老年金,年金期间为一年,从2011 年5 月开始从保险公司领取养老金,该年金方式按给付起止时间分类属于__。A.延期年金 B.即期年金
C.趸缴保费延期年金 D.单人年金
12.在保险经营中,保险人控制逆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等。A.分保 B.再保险 C.不予承保 D.超额承保 E.有条件地承保
13.在收入保障保险中,__指的是因残疾使得被保险人不能从事任何职业的情况。A.绝对全残 B.原职业全残 C.推定全残 D.列举全残
14.在意外伤害保险中,如果各部位残疾程度百分率之和超过100%,则按下列哪种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__ A.1倍保险金额
B.不超过2倍保险金额 C.按单项最高伤残比率 D.按多项加权平均比率
15.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期限”__。A.是将来确定发生的 B.是将来不确定发生的 C.是将来确定不发生的 D.是将来可能发生的
16.下列关于卫生人力的表述正确的是__。①卫生人力是指服务于卫生系统,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工作的人员全体②在我国卫生人力分为卫生技术人员、其它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四大类③国际上通常用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师)数来比较不同国家卫生人力资源水平④在我国,卫生人力的主体是卫生技术人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7.基金的财产所有者是基金的()。A.管理者 B.投资者 C.托管者 D.代理人
18.保险代理公司拟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须具有。A:《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 B:《保险代理人展业证书》 C:《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 D:《保险代理合同书》
19.保险合同解释原则中,必须尊重双方当事人在订约时的真实意图进行解释的原则是____ A:申请人填写的《出险通知书》 B:申请人填写的《索赔申请书》 C:申请人签署的《出险授权委托书》 D:申请人签署的《理赔授权委托书》 20.以下基金类型中,基金公司财产为投资者所有的是__。A.封闭式基金 B.公司型基金 C.货币市场基金 D.契约型基金
21.从市场运行环节来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保险市场主体自我约束、社会舆论监督构成了团体保险市场的__。A.安全体系 B.服务体系 C.监控体系 D.保护体系
22.平安险按其英文原意是单独海损不赔。在实务中,保险人不赔单独海损的情况是指()。A.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单独海损 B.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单独海损
C.由于意外事故发生后自然灾害造成的单独海损 D.由于转运或者装卸造成的单独海损
23.与信托基金模式不同,企业年金基金会模式的主要特点是:__。A.企业年金基金不具有独立的基金法人形式 B.企业年金基金不独立于举办企业 C.企业年金基金不能采用DC模式 D.企业年金基金不进行投资运作
24.保险经纪人参与防灾防损时,可依据自身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专业优势,对客户作深入的风险调查分析,对客户的__进行评价。A.服务机制 B.风险管理机制 C.营销管理机制 D.监管机制
25.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期限”__。A.是将来确定发生的 B.是将来不确定发生的 C.是将来确定不发生的 D.是将来可能发生的
26.{单选26}
27.{单选27}
28.{单选28} 29.{单选29}
30.{单选30}
31.{单选31}
32.{单选32}
33.{单选33}
34.{单选34}
35.{单选35}
36.{单选36}
37.{单选37}
38.{单选38}
39.{单选39}
40.{单选40}
41.{单选41}
42.{单选42}
43.{单选43}
44.{单选44}
45.{单选45}
46.{单选46}
47.{单选47}
48.{单选48}
49.{单选49}
50.{单选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