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民进柳林支部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一、提升统一战线功能,不断显现统一战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独特优势
1.凝聚功能不断提升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是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统一战线包括了各民主党派、无党
遇并存的发展时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映社会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根据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有些人就有可能谋求政治体系外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直接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对正在变化的社会进行新的政治整合的历史性任务。“所谓政治整合,是指政党把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协调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一政治整合任务完成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地位的得失,从而进一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是党实现政治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二、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1.革命统一战线转变为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和社会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对象构成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3.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并不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社会声望在全社会重新分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阶层。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产生影响。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表述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006年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扩大十五个方面: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港澳同胞;台
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内部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总的说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愿望。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总题目,按照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坚持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矛盾,积极帮助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取得新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2.统战工作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协商的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新的利益阶层和组织群体不断涌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参与政治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民主协商成为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现当家作主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主协商的要旨在于决策前的充分协商和讨论,特点是尊重各方,照顾少数。协商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参加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酝酿。协商中从善如流,凡是能够采纳的意见都采纳,不能采纳的说明情况和原
大。统战工作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掌握和了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政治态度、利益诉求和思想动向,积极宣传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多种维权、服务咨询的方便,从而使统战工作具有了最大的开放性。
总之,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功能,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00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推动方志事业不断发展,加强修志工作队伍建设
推动方志事业不断发展,加强修志工作队伍建设
丰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中共泉州市丰泽区委关于在全区组织开展以“学习借鉴晋江经验 主动思进思新思变”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学习借鉴晋江经验 主动思进思新思变”为主题,在继续解放思想上再动员、再突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凝心聚力推动我区方志事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我办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
在参加学习中,我办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按照“学习借鉴晋江经验,主动思进思新思变”重要的精神要求,认认真真带头学,原原本本深入学,联系实际扎实学,深刻领会“学习借鉴晋江经验,主动思进思新思变”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结合个人实际、工作职能、岗位职责,学习好、借鉴好、运用好晋江经验,将所汲取的“晋江精神”转化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追赶的强大动力;将所学习的“晋江经验”转化运用到推动丰泽方志发展的实践中去。真正做到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思考。
一、与“学习借鉴晋江经验,主动思进思新思变”精神相结合,深化对地方志工作意义的认识。当前,我市各地各部门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的部署,谋划规划“十二五”。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地方志工作就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地方志中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是建设地方文化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一个地方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是有眼光、有远见的表现。
地方志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编修地方志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我国古代便有史志官修的传统和制度,将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例如,清朝康熙皇帝亲政后不久,就颁布诏令,让天下府州县修志。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把修志工作当作一项应尽的职责,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我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有久远的好处。
二、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1、积极营造“官办”年鉴的工作氛围。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年鉴的权威性、综合性所决定,使它与志书一样,都同属于一种“官修”,需要方方面面密切配合、众多作者共同完成的地情书。尤其是在现阶段,要顺利协调地开展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就必须积极地营造一种“官办”的工作氛围。及时调整与充实领导小组成员,以激励参与、促进支持,加大他们与地方志工作的“情结”,增强“官办”年鉴的协调力量。
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办的主要业务是把二轮地方志书编修好。为此,要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精神与“晋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质量与进度的关系。要“好”字当头,在确保志书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能快则快,争取又好又快地完成二轮志书编纂出版任务。二是,“提炼文字、压缩篇幅”与“存史”或保存资料的关系。我们要压缩的是“高、大、套、空”的语言文字,绝不能为了压缩篇幅,简单地把资料删除,也不能把它与保存资料对立起来。“提炼文字、压缩篇幅”,是针对现有志稿大量存在的文字冗长、语言空洞、内容重复而造成的篇幅过于庞大的现状而提出的,是要以此为抓手和突破口,由此倒逼回去,引发链式反应,进而全面提高志书质量。三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与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政治性与专业性的关系。要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坚持“述而不论”,让史实说话。
3、修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形成了优良的方志文化。方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方志工作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推动地方志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然而,如何更好地推动方志事业不断发展,无疑是方志事业所面临的一个新形势。
4、努力组建一支较高素质的编纂队伍。实践告诉我们,编纂一部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并具有一定质量的地方综合志书,要靠众多的编写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加强志书编写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是方志工作的一项至关重要内容。我们应该着重抓“两个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全区多个承编单位的编纂机构,狠抓分管领导、编辑组长、采编人员、特约编辑等落实;二是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方法,狠抓全区撰稿人员业务培训的落实。可以邀请省方志委编辑处的领导、专家对稿件进行讲评,让广大编写人员进一步解决志书应“写什么?怎样写?”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最后,我们还应把该卷编辑付排后的印刷清样,反馈给原作者,再作一次校读、小改,既减少差错,又发挥培训课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加大宣传方志的力度,推动区依法修志工作上新台阶。
1、必须提高地方志工作的社会效益。地方志书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宣传、推广地方史志成果,为公众读志用志提供服务。地方史志文献应当按照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地方志文献要公开,地情文献要向公众开放,使单位、机关和个人免费利用地情资料库,把用志与修志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与全面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宣传工作,为二轮修志大造声势。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向全社会介绍方志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宣扬方志事业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热情讴歌方志战线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使地方志工作为社会各界、寻常百姓所了解、所认识;使广大方志人甘于清贫,为社会发展默默创造精神产品的奉献精神为社会所理解、所颂扬。重点做好二轮修志的舆论宣传工作。大张旗鼓地宣传二轮修志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内容、工作进程和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使全社会和各级政府了解二轮修志工作,支持二轮修志工作。在具体操作上,要因地制宜,制定周密的宣传计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从而为二轮修志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氛围。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学习借鉴晋江经验 主动思进思新思变”的精神,不断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是摆在我们广大修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方志委的关怀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推动丰泽区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011年12月12日
第三篇:充分发挥银行业作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区政协委员农业界小组
银行业如何为“一小时经济圈”内的**服务,又如何通过促进金融产业化,进而带动“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建设,这是**银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我认为,当前重要的是处理好金融供给不足及在碚银行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业务定位、信贷投放方式和在发展**金融产业的同时,与**在“一小时经济圈”的作为
中,应正确处理协调好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关系。
一、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核心基础设施项目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区因为市场经济的资源导向,已积累起相对的发展优势,政府应顺应市场规律,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投资,通过集聚效应优先发展优势行业和条件具备的区域,培育增长极。目前,**旧城、新城的诸多给排水、电、气、运等发展严重滞后投资不足的项目,“一团、二园、三城”发展中的各类项目,“三大洼地”、“三个生态产业带”的打造项目,均需在碚各银行业机构继续大有作为。各银行业应发挥“存差”的信贷资金雄厚、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推进以银团贷款形式为主的信贷支持模式,集中以区相关部门搭建的融资平台为依托,重点支持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在碚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解决集中度较高可能引发风险的问题,特别是应运用好**与国家开发银行、三峡担保公司等金融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用其优质项目吸引他们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如启动同兴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兴建,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来讲关键是支持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而区域经济中占了主体地位的是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国内外金融实践证明,在市场机制下,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与中小借贷者在距离和关系上的邻近性,导致非标准化贷款的风险相对减小。因此,要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为主导,从满足需求入手,支持区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经过统一法人改革和央行票据置换,整体实力有较大提升,特别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农村合作银行即将诞生。区政府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市场和功能定位,坚持差别化原则,服务于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优先考虑支持发展潜力大、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要继续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作用,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提供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的契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三是要从区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引导大中型银行的区级支行进行业务重新定位,促进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要抓住农业银行现正在进行股改前准备的契机,在其过渡期争取加大对在碚企业及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资金注入。
四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外地股份制银行在碚设立机构,吸引其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五是以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为契机,积极做好在碚设立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选址调研及其他准备工作,力争能早日在碚设立村镇银行。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增机构、广覆盖;拓功能、强服务”方针。其核心内容:一是,全国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6月13日国开行重庆市分行行长吴德礼做客“人民网·重庆视窗”时透露,重庆先期选择了开县、江津和长寿作为试点区县。二是,调低注册资本,取消营运资金限制。
(一)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二)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
(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
(四)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
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适应个体、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中介体系,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优势和监管优势,从而集中民间剩余资金,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尽力满足其金融需求,加快创造就业岗位。
同时,要发挥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一是要牵头做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统筹工
作。联合相关部门、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共同营造支持中小企业的氛围。
二是在区内建立多种体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增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通过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形成良好的中小企业风险转移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区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
化运作。
三、整合商业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的原则,即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重点发展有优势的石膏、石灰石等原材料深加工业及新型行业,香料、腊梅、笋竹、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业和其他特色产业,鼓励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化需求的第三产业,壮大小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实力。要针对农户的实际金融需求情况,探索多种担保办法(如动产抵押、权益抵押等),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互保贷款,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同意批准“重庆、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际,全面试点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我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等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因而政府应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探索、创新在推行新型地土流转方式中的融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增加对城乡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缓解“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异化的程度,促进**城乡快速发展。要寻求农发行政策性业务拓展中的空间,注重研究其政策性信贷业务新的定位,还要研究建立政策性业务招投标制度,鼓励商业银行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
第四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文章标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壮大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我们要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的精神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紧密结合首都实际,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做好首都的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开创首都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立足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从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提出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强调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要求全党同志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书记关于“三个重要法宝”、“四个必然要求”和“三项重要任务”的论述,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提高做好统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统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四个突出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统一战线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更加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更加密切,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
三是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做好统战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统一战线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坚持以人为本、照顾各方利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的这些要求,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必须处理好的五个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服务,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这五个方面的关系既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处理好海内外同胞关系,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做好侨胞侨眷工作。
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保持和促进这五个重大关系的和谐,使社会各界更好地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共同促进首都的社会和谐,推动首都的发展,实现首都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是首都统一战线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二、积极发
第五篇:充分发挥人大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林祥国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把这项工作纳入“两个率先”总体布局,作为全省着力推动的“八项工程”之一,制定和实施了包括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信息网络综合管理等在内的六大行动计划,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省人大常委会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围绕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依法履行职能,在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发挥了地方人大应有的作用。
一、加快社会领域地方立法,为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创造良好法制环境。实施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要靠法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社会领域立法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地方人大认真总结社会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层面,以实现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长
1效化。本届以来,我省人大常委会适应形势需要,加快社会立法步伐,先后制定了18件社会领域法规,涉及就业和劳动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重点人群权益保障、社会组织、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其中有一些立法在全国属于率先之举,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制定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工会和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支撑;制定学前教育条例,明确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职责,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园体制;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完善城镇居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制定行业协会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慈善事业促进条例,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改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等,依法保障社会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修改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制定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水上搜寻救助条例,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截止目前,我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法规共203件,其中社会立法项目76件,占总数的37.4%,与我省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践总体适应,基本实现了社会事务管理的有法可依。
二、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促进“一府两院”依法履行职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监督,目的是保障宪法、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社会管
理中的许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列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内容,推动省委关于社会管理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工作中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强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监督。先后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残疾人保障、食品安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物价调控、实施劳动合同法、物业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问题,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或开展执法检查,督促“一府两院”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存在问题,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年我们就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民生热点问题,通过审议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督办代表议案等多种形式,督促政府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定目标。二是强化对公正司法的监督。通过听取审议省法院关于执行工作、刑事审判工作、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省检察院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加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审判、检察机关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司法水平,着力解决司法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努力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群众,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和谐
稳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紧紧依靠人大代表这个主体,积极支持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社会管理中来,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就社会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视察和专题调研,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代表议案建议督办力度,每年选择10件重点议案建议,其中绝大部分涉及社会建设和管理,由常委会负责同志分别牵头督办,协调各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问题解决。按照“全覆盖、重规范、求实效”的要求,推进基层人大“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在乡镇、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人大代表之家,组织代表定时定点轮流接待选民,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和反映社会各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和建议。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破解难题。去年我省人大有关部门通过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网上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汇集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对社会管理热点问题的看法,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还对近年来我省社会立法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就社会领域地方立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社会领域立法项目提出了具体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
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领导下,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积极支持。作为地方人大,应当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努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保障、促进和推动作用。我们的体会是:
一要发挥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优势,保证党委关于社会管理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级党委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既要围绕社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凝心聚智、集思广益,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又要及时把党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转化为人大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议决定,使之成为本区域各级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动员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投身到这一伟大实践中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这是人大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
二要发挥人大作为民意机关的优势,推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权利和利益。人大作为民意机关,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履职的重点,选择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有效监督,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完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情、更加充分地反映民意、更加广泛地集中民智,使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从根本政治制度上来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发挥人大作为立法机关的优势,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涉及面广,涵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会安全管理体制等等。无论是规范政府社会管理行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等,都需要通过法律来加以规范和保障。在这方面人大可以说是大有作为,通过立法来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人大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此文为林祥国同志在第四次沪苏浙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