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玉文化发展潜力调查报告[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6:3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蓝田玉文化发展潜力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蓝田玉文化发展潜力调查报告》。

第一篇:陕西蓝田玉文化发展潜力调查报告

陕西蓝田玉文化发展潜力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蓝田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陕西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之一。发展蓝田玉文化是发展蓝田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蓝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传统产业的蓝田玉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蓝田玉器雕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蓝田玉石产业符合就业优先战略,符合蓝田经济发展特色。为了进一步发展蓝田玉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就业,最近,我们对挖掘蓝田玉文化潜力、做大蓝田玉石产业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予后。

一、蓝田玉文化发展的历史简述

蓝田玉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四大名玉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发现和首先使用蓝田玉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是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到了战国时期,蓝田玉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天水出土的玉钺体就是蓝田玉制作的。秦始皇的玉玺也是蓝田玉做的。蓝田玉文化发展也和中国玉文化一样,经历了神玉、君玉和民玉三个阶段。

神玉阶段。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蓝田玉制器,被认为有着通天地之神灵的功能,历史上作为祭品祭神而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在蓝田华胥镇新街村发现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玉料、玉饰品,这是有史以来首次系统性地发现了5000多年前中国人使用蓝田玉的珍贵资料。

君玉阶段。蓝田玉器作为权力标志,被历代君王作为陪葬品葬于墓穴,在战国时代君王墓中出土的玉器中就 有大量蓝田玉器。著名的和氏璧就产于蓝田。

民玉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蓝田玉开发增多,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蓝田玉进入民用阶段。一是蓝田玉器作为装饰品成为风尚,二是蓝田玉作为吉祥物用于赠与。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蓝田玉品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在明代以后,人们就将蓝田玉制作成各种图案的玉佩,带在身上祈求吉祥。蓝田玉成为精神、政治、文化、礼仪、财富、美德的代表,是真善美的化身。

蓝田玉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蓝田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左右。《周礼》记之,公元前379年,因县出美玉,以玉之美者为蓝,故置县名蓝田。从新石器时代发现有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到战国时期的大玉钺,都表现出蓝田玉坚硬的品质,细腻的纹理,华丽壮伟,精美异常,给人以庄严神秘与强烈的震撼。蓝田玉文化发现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其它玉文化难以比拟的。蓝田玉文化的辉煌历史,奠定了蓝田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蓝田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蓝田玉石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蓝田玉器加工、发展与市场营销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蓝田玉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1986年,蓝田县在原砖厂的基础上,兴建了蓝田县玉石厂,当时技工达180多人。到2011年,全县玉器加工企业和个体户达到406家,加工的玉器品种有屏风、挂屏、摆件、玉菊、山水人物、花卉、鸟兽、园艺景观等8大类1000多个品种,制做的精品价值已达到几百万元。

蓝田玉器销售主要分布在县城的三条大街和两个商城,即:迎宾路、长坪路、向阳路、城南商贸城和蓝田玉雕大世界,共有800多家商户;主要销售对象是到蓝田旅游的客人和西安周边人士,用于收藏、佩戴、赠送亲友;年销售额达到1.5--2亿元。

(二)蓝田玉石产业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

蓝田玉石的开采、加工和销售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迅速,有效地增加了社会就业,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

玉石开采情况:据调查,蓝田现有开采玉石的企业11家,个体户39家,固定工人500多人。玉石开采企业既进行开采也进行加工,个体户只开采一般不加工。开采工人人均年产值在10万元左右。某公司的瞿经理告诉我们,他们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在300万元左右。

玉器加工情况:据调查,蓝田有玉器加工企业和个体户共163家,从业人员860人,年产值1.72亿元,人均产值20万元。景华玉雕厂乌师傅月薪12000元,他雕刻的“熊霸天下”在玉雕大赛上获一等奖,玉器价值30万元。

玉器销售情况:据调查,蓝田县境内从事玉器销售的个体户有800多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户均营业额在30万左右,户均利润10万元。开店十多年的王师傅介绍,他经营蓝田玉时间很长,一年能卖100万左右,毛利润20万元左右,每年除去房租费、水电费、税费等8万多元,纯利润能达到10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蓝田县玉石产业的开采和加工,年产值可达到2.2亿元,年销售营业收入在4亿元,纯利润1.5亿元左右;玉石产业向财政上缴的税金达700多万元,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达3360多个,从业人员的人均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仅玉石产业为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达15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8.7%。

三、蓝田玉石资源优势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资源丰富。2001年,陕西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对蓝田玉石矿进行了普查,探明矿带主要分布在蓝田县的玉川镇,位置东起阳坡至核桃沟东岔脑,西至冷水沟至四女桥沟中部,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4公里;玉石矿资源储量1094万立方米。近一年来,在小寨镇的大洋峪又发现了大量蓝田玉矿石。2002年蓝田县向国家质监总局申请通过了蓝田玉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玉雕之乡”。

2、品质高贵。蓝田玉色彩斑斓,颜色以翠绿居多,其色就像白菜的嫩叶一样,故俗名菜玉,但也有乳白、青、黄、红、黑诸多交错分布,一石多色,矿物学称之为蛇纹化大理石;玉石中含有氧化的硅、铝、镁、钠、钙、铜等微量元素,莫氏硬度3—7度,密度约2.7克/厘米³。蓝田玉经物理、化学试验表明,由于玉石的形成在泉水浸湿岩层之中,所以也叫水玉,它的可溶性的矿物质非常多,用它泡水洗脸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功效,可以杀菌、美白肌肤,是唯一的一种养颜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3、历史悠久。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与和田玉、岫玉、南阳玉并称,而最有名的是陕西的蓝田玉。蓝田玉的开发利用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到春秋、战国、周、秦、汉唐,每一个时期,蓝田玉都被作为时代的代表享誉中国大地。它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政治和艺术,融万千精华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蓝田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蓝田玉的开发。1986年,蓝田建立了县玉雕工艺厂,主要生产玉枕、玉垫、玉石屏风等; 2003年建设了迎宾路、长平路、向阳路三条玉器交易大街;2004年9月举办了蓝田美食美玉节,扩大了蓝田玉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2005年县政府成立了蓝田玉雕工艺协会;2011年省总工会全省玉雕协会和蓝田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了“陕西省首届蓝田玉加工技能暨创意大赛”,对十大蓝田美文美玉进行评选,挖掘蓝田玉雕人才,提升蓝田玉的品牌价值。蓝田玉石、玉器加工由粗放型快速向高端、高雅艺术收藏品发展。

4、巨大的发展空间。蓝田玉器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一是蓝田玉的升值潜力巨大。玉石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蓝田玉的供给能力有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几年前2元一公斤的玉石料,现在暴涨到几百元一公斤; 区区百元一件的玉器现在卖到上千、上万元。二是蓝田玉目前处在价值凹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蓝田玉价格涨幅是四大名玉中最小的。新疆的和田玉十年上涨了几万多倍,云南的翡翠上涨了一万多倍,辽宁的岫玉也上涨近万倍。三是距消费市场很近。蓝田地处西北的桥头堡——西安市的近郊,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成,西安日均流动人口超过20万人,这是一支很重要的消费群体。四是蓝田玉适合高、中、低收入各种人群消费。蓝田玉既是艺术消费品,也是投资收藏品,可以保值升值,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从几百元的饰品到几十万元的摆件,品种多,门类广,深受人们喜爱,适合各种人群消费。五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关于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决定,以及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将发展蓝田玉文化产业作为重大发展战略之一的举措,是蓝田玉文化复兴的良好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蓝田玉文化将长久兴旺。

四、蓝田玉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规划不到位。蓝田玉是四大名玉中最早为世人瞩目的玉种,但是由于缺乏规划发展意识,产业发展慢于其他省份。在辽宁省岫岩县,从事岫玉器加工的企业达2000多家,销售门店达5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广东四会市从事翡翠玉器加工的企业达3000多家,销售人员逾15万人;河南南阳独山玉市场比蓝田玉市场大10倍以上,玉石产业从业人员达20万人。而蓝田从事玉石产业发展的企业不足千家,从业人员也不足万人。思想观念落后,零散无序的开采;加工工艺粗糙,设计加工的图案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销售漫天要价,无序竞争;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意识,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都是制约蓝田玉石产业和文化发展的掣肘。

2、工艺水平低,人才奇缺。由于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意识,缺乏继承人传承和创新,蓝田玉石产业工艺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玉雕工艺人才缺乏,玉雕工艺水平粗陋;能赋予更深文化内涵的蓝田玉器产品少,使得销售市场远没有达到繁荣景象。

3、管理不规范,服务跟不上。一是玉石开采的无序化。由于监管不严,乱采滥挖、破坏性开采、无设计开采现象比较严重。二是玉石矿资源低价外流现象频频发生。三是交易市场不规范,价格欺诈和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的损害了蓝田玉的美好形象,消费者望而却步。四是物流服务水平太低,玉器艺术投资与银行业务发展(担保)对接跟不上。种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蓝田玉的美好形象,导致消费者望而却步。

4、宣传不到位,优势不明显。蓝田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世人对蓝田玉的特点、玉质、价值知之不多,对蓝田玉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蓝田玉的经济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极大的影响了蓝田玉文化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1、明确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模式。一是突破地域限制,打造蓝田玉品牌。蓝田玉是蛇纹化石大理岩,目前国内外发现这种玉种的地方很多,例如,新疆、俄罗斯、肃南等地都有蓝田玉石。要将蓝田玉文化与蓝田玉产品紧密结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突破传统开采工艺,有效节约资源。小作坊式的玉石原料开采破坏性极大,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如“切割落矿干式充填人工矿柱采矿法”采玉石矿,提高玉石的回采率和利用率。三是提高玉雕工艺水平,树立人才兴玉意识。玉不琢不成器,玉器雕刻是一门传统手艺,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继承,更需要龙头企业来发展。建议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才传承,培养有实力的企业做市场当龙头,激发蓝田玉活力,做大做强蓝田玉。

2、弘扬蓝田玉文化,创建西部玉都。一是深入开展蓝田玉文化研究,加强与国内考古界、地质界、文化界的沟通与联系,不断创新玉雕艺术的新理念、新工艺,弘扬蓝田玉文化。二是规划建设以蓝田玉营销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蓝田玉文化产业园,引导分散的个体经营户移入园区经营,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蓝田玉雕市场,建设西部最大的玉都。

3、规范市场秩序,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制定《蓝田玉资源开采管理条例》及《管理办法》,建立有序、科学、环保开采的新秩序。二是制定《蓝田玉器市场管理办法》,不经鉴定的产品不准上市,坚决杜绝B、C货上市。三是建立营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机制。每月由工商、质检、玉协等部门专家组织检查,严厉打击假货,保护蓝田玉品牌。

4、立体宣传,加大推介力度。蓝田玉历史悠久,但是近几年的宣传力度、深度、广度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因此,要实行立体宣传,加大推介力度。一是通过电视台、互联网、报纸和制作纪录片进行宣传;二是定期举办蓝田玉文化节;三是积极组织蓝田玉拍卖会,开展蓝田玉器工艺品大赛;四是举办蓝田玉文化论坛,制定蓝田玉文化发展规划;五是兴建中国玉文化博览中心,进一步提高蓝田玉的知名度。

签发:李忠义

核稿:谭静池

撰稿:蓝田调查队 李锋

第二篇:陕西风土文化

陕西风土文化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D?D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面花

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面塑人物主要反映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所塑人物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其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西厢”、“雪城”等等。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木马勺脸谱

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的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这里有挂件系列、社火系列、还有古老的吉祥物系列。近300幅作品,让您大饱眼福。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今天看来这是一件滑稽的举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把木马勺上,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精神慰籍作用的,这与我们祖国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正是从这众多的纷繁民俗中生活过来的。

为什么用木马勺来绘蚩尤象呢?

据社火艺人讲,理由有三:

一、木马勺家家有之,也就是说材料可信手拈来;

二、木马勺极象人头,便于表现蚩尤形象;

三、我国古代有桃、柳辟邪之说,木马勺多为柳木所为,本身已可辟邪,为什么过去关中地区曾盛行过此俗呢?这与历史有关。关中为西周、秦、汉发祥之地,且外来影响较少。西周、秦、汉遗风至今尚有存余祭蚩尤等事不能不留下痕迹。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

安塞剪纸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长安国际书法年会

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是由陕西省旅游局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从周甲骨至秦篆,从汉隶到唐楷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长安(今西安)既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的地方,又是保存历代书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书法之乡”。1986年,试办第一届年会时,曾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书法名流前来参加献艺,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举办。届时,海内外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将云集古城,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结识朋友,并进行参观游览年会主要内容有:大型仿唐代雁塔题名仪式;历代名人墨迹展览;中外书法家笔会;优质文房四宝展销;书法理论研讨会,参观碑林、石门十三品活动等。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进行介绍。安塞农民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菲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西安古文化艺术节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是西安市举办的一项大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金秋九月在城区举办一次,与西安国际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同时开幕,历时7天,好戏连台,异彩纷呈,1998年改为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暨旅游节。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并以此为契机,带动陕西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古文化艺术节荟萃了陕西民间艺术精华,世上内容丰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精彩节目和活动项目有:

宫廷仪仗锣鼓——各种锣鼓响声震天,八面威风;各种造型的芯子、高跷、旱船、竹马、耍狮、舞龙、奇险玄妙,各领风骚。

大型宫廷焰火——包括起火、花筒、药火、星筒、纸炮5个品种,以低空杆为主,配以空中盘火和高空礼花,上下交相辉映,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街头社火表演——跑旱船,走竹马、秧歌队、载歌载舞,古城街头热闹非凡。

大型文艺节目——有各届古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演出大型音乐歌舞《长安瑰宝》、《丝路风情》、《长安神韵》、《秦俑魂》、《凤鸣长安》等,以恢宏壮观的气势,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艺术,向海内外宾客展现出西安辉煌的历史篇章,体现出“重振汉唐雄风,重辟丝绸之路”振兴陕西的宏伟气魄。有久演不衰的深受海内外宾客欢迎的《仿唐乐舞》。还可以欣赏陕西地方戏秦腔、眉户、碗碗腔、木偶、皮影等精彩节目,另外邀请有国内外文艺团体前来演出,每届推出10多台优秀文艺节目,近千名艺术家会聚古城西安献艺。

古城墙艺苑。举行别开生面古城墙夜景夜市入城式,来宾通过南门吊桥,鱼贯而入,进入瓮城,然后登上古城墙,尽情观赏文艺、武术、气功和仿唐斗鸡表演等,参与各种游乐项目,还可漫游美食街边吃边游,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仿佛进入神奇梦幻的世界。

民间工艺品和纪念品展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剪纸、泥塑、布贴、秦兵马俑仿制品、铜车马仿制品,瓷器、五毒马甲背心、唐三彩、柳编和秦绣品等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任凭游人选购。西安兵马俑石榴节

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为骊山增辉添色,令海外游客赞叹不已,驻足不前。西安兵马俑石榴节把这两项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使旅游客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在1991年举办的首届兵马俑石榴节中,身着石榴裙的16位石榴仙子给客人敬奉石榴的场面,曾倾倒万人。

兵马俑石榴节为每年9月中旬(一星期)在临潼举行。其主要活动为参观兵马俑、华清池贵妃浴旅游、万亩石榴园观赏及品尝、传统石榴节庆、骊山古烽火台点火仪式等。四时风俗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秦腔艺术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故称秦腔或西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因用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音韵严谨,有二百余种曲牌,二十四类板式,二十八种角色,二千七百多本剧目。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等几十个有较大影响剧种的母体。秦腔既有西北原野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古老剧种。米仓古道:上至秦陇下达苍阆

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因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这是古人对旺苍米仓道的真实写照。

从旺苍县城出发,过古灵溪寺向南,越灵溪上五峰山,自下而上,一段由三千七百余张石板铺就的十华里石梯路,崎岖陡峭,巧夺天工,路道由海拔586米提升到844米,这便是旺苍米仓道上最重要的何家沟路段。该路段是陕西入川经旺苍去巴中、苍溪、阆中必经之地。前不久,笔者随同旺苍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杨荣生一道,登上了该路段。

据杨荣生介绍,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古时候的旺苍境内的交通运输途径,除了东河、后坝河的水道外,陆路交通就是米仓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据考证,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南江县志》记载云: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米仓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所以,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

旺苍县境内的米仓古道,主要有四条,至今尚存,有的路段还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间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沟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在他的《题灵溪》诗中十分?情地写道:“溪山曲尽难名??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间进行的,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两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旺苍米仓道上曾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1987年11月25日,四川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占扬先生在旺苍县“木门会议陈列馆方案讨论会”上讲:“红军攻打汉中从旺苍县国华上去的,这是一条米仓道,是三国时的运兵孔道。元朝大军进四川也是走的这条米仓道,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苏区时,川陕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道。《旺苍文史资料》也载文云:东鼓城山顶,当年诸葛亮屯兵演武的‘八阵图’、点将台依稀可见。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A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

米仓道无疑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一笔浩瀚而伟大的财富,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陕西地方文化教案

陕西地方文化---陕西节日饮食民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陕西各地域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饮食内容。

2、了解陕西因地域原因导致陕北、陕南、关中等不同地区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不同的饮食特点。

3、了解陕西各地域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饮食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什么样的节日情感。

二、教学内容:

陕西各地域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初

一、初

五、初

七、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三十中吃什么、反映了什么、代表了什么意义。

三、教学重点:

陕西各地域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各自的饮食重点。

四、教学难点:

陕西各地域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各自的饮食代表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问题探究,教师作答

1、请学生说说自己家在过传统节日时吃的东西,主要集中在年三

十、初

一、初五等隆重的传统节日。

2、教师点评,(三)教学内容

1、课程导入

作为有着灿烂历史文明的陕西,丰富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陕西的传统节日与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相同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冬至、腊八等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陕西各地域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聊一下过节时我们陕西人吃什么。

2、讲课内容

初一

初一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开头之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席间当然少不了大鱼大肉,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当然我们陕西也有属于北方地区吃饺子的特色,有“更岁交子”之意。

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吃饺子也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又有人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不管何种讲究,“破五”吃饺子,寄托着人们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

初七

初七是人日子,所以吃面条

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清明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上海这里的传统是吃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看上去翠绿翠绿很漂亮的,吃起来也软糯的很。

江南一带清明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陕西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七夕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办“青苗会”。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明代,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们陕西当然以吃月饼为主。

冬至

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那么冬至吃饺子混沌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我们陕西随北方习俗也吃饺子。

年三十

除夕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隆重、最温馨、最丰盛的“大餐”。必备的菜肴有:鱼------连年有余;鸡------吉祥如意;丸子---完美;茄盒---和气;就是为了讨个吉利。菜肴丰富,水陆具备,合家团聚,儿孙绕膝,天伦之乐,尽显其中!最受欢迎的东北传统菜:“汆白肉血肠”、“小鸡炖蘑菇”、“鲶鱼炖茄子”、“猪肉炖粉条”------东北四大炖;“红烧鲤鱼”、“九转肥肠”、“葱烧海参”、“爆炒鱿鱼”------下饭最佳;“炒肉拉皮”、“干炸蚕蛹”、“虎皮鹌鹑蛋”、“盐水花生米”------下酒最宜;“油焖尖椒”、“ 火爆大头菜”、“醋溜土豆丝”、“酸辣白菜片”------素食佳品;“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酱焖豆腐”、“素焖豆角”、“酱烧茄子”-----夜宵佳品;“四喜丸子”、“梅菜扣肉”、“粉蒸排骨”、“汽锅蹄筋”、“砂锅全家福”-----温馨一家。。除夕包饺子,不要白菜陷、酸菜馅。最好是韭菜、芹菜、香菜、青椒、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聊了聊陕西传统节日吃什么,更知道为什么过节时要吃什么,今后更应铭记传统,勿忘传统。

第四篇:陕西三农问题问卷调查报告

陕西“三农”问题问卷调查报告

小村庄折射大“三农”

2014-9-30 8:58:00 陕西统计局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根本问题。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深刻地阐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陕西属于欠发达省份,“三农”问题不仅是全省经济工作的重心,更是能否2020年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那么,陕西“三农”发展现状到底怎样?前不久,陕西省统计局组织省局各社会经济调查队对11个县(市、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加快城乡一体化,使农业、农村、农民跟上现代化整体步伐,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7份,涉及11个县(市、区),23个乡镇,69个村(居)委会,207户农民,有效问卷198份,问卷有效率达95.7%。调查样本的选取采取等距随机抽样办法进行抽取,具体是:各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乡镇随机抽取3个村(居)委会,对抽中村的2013年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从高到低排序,等距随机抽取调查样本,样本的选取遵循随机原则,代表性较强。

(一)区域分布

调查样本县(市、区)分布为关中6个、陕北2个、陕南3个,分别是户县、耀州区、陇县、临渭区、华阴市、蒲城县、宝塔区、略阳县、西乡县、绥德县、洛南县。

(二)年龄分布

受访农民年龄分布为:20-30岁占8.1%,30-40岁占12.6%,40-50岁占32.8%,50-60岁占31.8%,60岁以上占14.6%。

(三)文化程度分布

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71.2%,高中文化水平21.7%,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7.1%。

二、小村庄的变化与大“三农”现实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农村环境在变美,农业发展在加快,农民生活在提高,但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是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生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区依然滞后

1、道路硬化。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老百姓门前的“致富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体现。调查显示,涉及69个调查村的村外道路基本实现硬化,“村村通”道路硬化覆盖面达到92.4%,未硬化的仅占7.6%,但“村内通”道路硬化覆盖面只有65.7%,未硬化的占34.3%。

2、自来水入户。调查显示,受访农民中有70.2%的家庭实现自来水供应,保证了生活用水方便卫生。有29.8%的家庭还未用上自来水,这部分人中有些还在使用井水,并且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尤其是陕北的一些地方,农户自来水供应还不到40%。

3、垃圾统一收集。“您家的生活垃圾是村上统一收集吗?”,对于这个问题,只有48%的受访农民选择“是”,而过半数的受访农民则选择了“否”。其中,山区县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的情况比较少,还是“垃圾随手倒,遇风到处飘”,严重影响到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

(二)合疗政策暖民心,但基层医疗水平还需提高

1、新农合满意率。调查显示,98.5%的受访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认为随着报销比例的不断增高和报销病种的不断增加,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切实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仅有1.5%的人选择不满意。

2、就诊医疗单位的选择。对于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选择中,42.9%的受访农民选择村卫生室,18.7%选择乡卫生院,选择私人诊所的为6.1%,32.3%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62.2%的受访农民选择村卫生室、乡卫生院是因为离家近和价格低,37.4%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是因为医疗水平条件好、有熟人。但大部分受访农民期盼基层卫生医疗水平和就医条件进一步提高。

(三)三成农民期盼进城落户,但进城落户担忧多

我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国家也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当问到“您愿意进城落户吗?”有31.3%的受访农民回答“愿意”,但有68.7%的人回答“不愿意”,不愿意进城落户最大的担忧是无工作、无收入,占81.8%,担忧养老得不到解决的占13.1%,住房无保障占5.1%,多数人表示城里消费高,生活压力大,对城市生活缺乏安全感,反而愿意保持现有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但水平仍偏低

1、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2013年陕西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高收入组人均收入13893元, 中等偏上收入组8151元,中等收入组5878元,中等偏下收入组4276元,低收入组2001元。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13893元的有23户,占样本总数的11.6%,人均纯收入在8151-13893元的有30户,占15.2%,表明我省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但仍有25户受访农民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1元,占到12.6%,还有86户介于2001-5878元之间,占到总数的43.4%,可以看出,过半的受访农民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位于中等及以下,显示出我省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偏低。

2、收入来源单一,消费结构雷同。在所调查的农民中,以农产品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外出打工所得收入,这两块构成了农民收入的主体。但是耕地流转滞后,有88.9%的农民选择自己经营耕地,9.1%选择出租或包租,仅有0.5%的人选择入股,由于大多选择自营,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再加上小规模养殖业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致使农民收入增长较慢。

农民家庭支出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支出、子女教育、医疗、购买生产资料等基本生活消费,一些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购买意愿不足,购买力弱。

(五)经济明显改善,但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较多

当调查中问到“您认为村子的经济状况与过去十年相比如何?”有74.2%的受访农民选择了“改善很多”,选择“改善一些”的占到19.7%,选择“无明显变化”的仅占4.5%,还有个别人选择了“不如过去”。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多数农民切身体会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但同时大家认为劳动力短缺,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比例偏大,年轻人多进城打工,缺乏国家的政策扶持,缺乏人才,市场信息获取滞后,盲目种植,种植物单一,农产品出售难现象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农民对发展的期盼

“您对发展你们村的经济有何期待和建议?”调查显示,所有受访农民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对村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希望政府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用水、道路、住宅、生态、绿化等。尤其是偏僻村组条件落后,希望继续完成农村道路硬化和改善农村环境。

(二)农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靠天吃饭现象严重,期望解决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加强管理和维护,为农田正常灌溉保驾护航。

(三)希望获得政府支持,对农村市场、农民企业、农村产业项目、农民技术培训、农村教育问题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帮助,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希望给予资金和产业支持,增加对经济作物种植的资金补贴,减轻农户种植压力。简化贷款程序,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贷款方式。发展产业项目,吸引外出打工年轻人回乡发展,解决留守人员就业,增加收入。

(五)希望加强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保障农民利益。

(六)希望加强村民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便于农民参与本村管理;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建设,多为农民办实事。

(七)希望全面推行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子女就学、住房安置和社保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在城镇安心务工创造条件。

四、改善“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刚刚实施的全国户籍改革政策,让中国进入了后农民时代,但“三农”这个沉重的话题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既需要正视,更需要综合施策,加以完善和解决。

(一)改变低效单一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一些地区就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调查显示,我省农村耕地绝大部分依然是分散落后的传统经营方式,产业规模聚集效应远未实现。因此,要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绿色、生态农业,坚持“政府扶持、龙头带动、部门协作、产业支撑”思路,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培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力促农业结构多元化,大幅增加农业产出效益,实现农民增收。

(二)坚持城乡统筹,将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轮子,要把城镇化建设同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农民搬得出,住得惯,能致富,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布局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产业承载和人口聚集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入镇,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突出解决好乡村道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的“村村通”,开展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集中统一处理垃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三)保护农民利益,拓展农民发展空间。“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好农民问题,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农民还未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去,在从事农业生产时,还是选择自己经营,靠天吃饭,这种生产模式最终导致农民收入少,增长慢。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人,从而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二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力度,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学习技术,增加收入,与城市劳动力就业互补,在促成农民增收的同时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三是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让优秀外出打工人员利用一技之长回乡办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只有真正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拓展了就业空间,保护好农民利益,才能最终富裕农民,实现小康。

第五篇:陕西广播电视《调查报告》例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调查报告

关于城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调查报告

姓名教育层次 学号07610021240省级电大陕西专业分校指导教师教 学 点

1实践课题

写作提纲

一、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的基本概况„„„„„„„„„„„„3

二、课程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

(一)理念的困惑:如何把握钟摆式的教学目标 „„„„„4

(二)综合课程具体实施中的问题„„ „„„„„„„„„4

(三)现实问题:课改需要大量资金„„„„ „„„„„„5

三、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反思„„„„„„„„„„„„„„„„

5关于城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调查报告

10秋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XXX

实践目的为大力推进我县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对我县小学课程改革,切实做好我校小学新一轮课改工作。

实践时间

3月5日至4月15日

实践对象

城关小学全体学生、部分老师。

实践方法

听课,集中听汇报、对话交流、点评等形式。

一、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的基本概况

这次实践,我们深入课堂,共听了20节语文实验课,通过点评及对话交流,帮助实验教师解答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通过集中听汇报及查阅有关资料,我们从中了解到,今年春季,各学校积极响应,纷纷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及学科指导组,认真制定课改实施意见及培训、研讨计划,把课程改革工作摆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推选参加课改通识及学科教学培训、年轻且素质高的教师加入课改实验队伍。同时,各个学区都能积极组织学科指导组人员密切配合我们的这次调研工作,使这次调研工作真正取得切实有效。

二、课程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深度、广度都是空前的,包括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这对学校以及实验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他们都要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尤其是一线的实验教师,他们既要向超前的教育目标靠拢,又要受滞后的教学评价制约;既要面临课程结构调整,综合课程实施的挑战,又要面临教学设备贫乏,教学时间紧迫的困境;他们既有一点被新理念冲击的兴奋,但更多的是压力和困惑。通过调研,我们对学校及教师在课改中存在的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彻底、透明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的困惑:如何把握钟摆式的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相应地,教学内容也做了大的变动,不再像以前的内容那样单

一、呆板,而是变得更加灵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变革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传授的方法强迫学生记住什么,而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自己想要学的东西。从重知识到重情感、态度的转变,使多数实验教师觉得无所适从,他们觉得小学阶段应该是注重基础知识的阶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将来怎样发展个性?同时,他们又觉得学习本是一件苦事,不能过分强调对学生情感的满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致使一些实验教师为了课改仅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模式的套用,而忽略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本质。另外,教师还面临着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冲突所带来的矛盾。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答案的多样性,然而,考试评价却是唯一的答案,所以教师面临着如何给予学生解释的矛盾。一些实验老师担心如果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多样性的答案给予了过充分的肯定,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考试单一评价的不适应。

(二)综合课程具体实施中的问题

1、师资紧缺,活动难以实施。现在,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一年级已开设《品德与生活》这一综合性活动课程,由于师资的编排是与原先的课程结构匹配的,所以这门课程多数学校由语文教师兼任。同时,由于这门新课程是贯彻新理念的课程,不同于以往由教师灌输知识点的教法,这样,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工作量太大(有的甚至要担任四门实验课程)。有的教师认为,像《品德与生活》这类课程内容较少,主要是以活动、体验为主,如果按照以前的教法、学法,以知识点为主,那么10—20分钟的时间就讲完了,但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但如何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教师体力消耗太大,而且会影响对其他课程的讲授。再说,《品德与生活》这一综合课程发生在自然、社区、家庭与学校等多个层面,需要家长以及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但现实中却很难得到这方面的帮助。《品德与生活》的实施需家长的配合,因为孩子的品性养成依赖于家庭环境的熏陶,而且教材上组织的许多活动也是由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的,所以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但家长往往由于工作压力以及他们传统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无关)而无法做到这一点。另外,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都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但对于学校以及教师来说,我一个真正愿意配合并且对学生的研究大有益处的学习基地是很困难的。

2、教学设备缺乏。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是教育发展的硬性保障,但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撑。尤其对于一线的实验教师来说,不仅需要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需要把新理念内化、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由实践型向研究型转变,让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进而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隐藏在教学背后的教育哲学理念进行提升,从而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成为“自觉”行为。然而,让更多实验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设备以及所需费用该由谁来承担?学校是否有能力满足教师在研究课题时提出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满足,设备不足的话,研究又如何进行下去?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各种信息资料,而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教研资料以及网络设备又怎样呢?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再美好的理念也很难实现。

(三)现实问题:课改需要大量资金

我们调研的各个学区,有的利用周六,有的利用周中夜间进行课改培训、研讨,由于每周都要进行教学研讨,差旅费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以目前学校的收入情况是无法支付教师每周参加课改研讨会议的费用。条件比较好的镇给参加课改的教师拔出了专门用于教学研讨的费用,条件比较差的就只能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解决费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学校教学设备还比较落后,实验室条件较差,有的缺乏多媒体教室。资金不足正严重困扰着一些实验学校课改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反思

首先,观念要不断更新。我区课程改革实验一个目来,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在实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比如部分乡镇课程改革经费投入不足,有些学校师资队伍还未达到新课程的要求,考试、评价改革尚未出台,课改资源短缺,等等。但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比如习以为常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这对许多人来说,不亚于一次革命。为什么少数实验教师不能全面把握理解课程标准?原因就是在这场变革面前未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超越。而观念的更新,是不可能通过一二次培训就能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其次,保障要更加有力。课改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要使之向纵深发展是困难的。因此,我区各级政府领导应该把课改作为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要通过多渠道筹措课改经费,保证课改实验的各项物质需求。同时,在学校资源配置、班额控制等配套措施上给予政策保障。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性地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共商课改大计。

第三,行动要积极主动。课改在我区才刚刚起步,从现在起,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十月份,我们要在市级课改实验基地校实验小学和山腰中心小学一年级举行教学公开周活动,做好阶段性

反思和整改交流,举办校本课程研讨会,邀请外地优秀教师观摩及讲座。十一月份,举办区级实验基地校一年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及区级观摩课、评析交流活动。所以,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好,特别是要做好课改研讨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学素质。这就要求我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引导一线实验教师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抓住重点,攻克难关,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下载陕西蓝田玉文化发展潜力调查报告[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蓝田玉文化发展潜力调查报告[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调查报告

    文化调查报告 ——千年古刹龙兴寺 塔子坝,是过去彭县最闹热的地方,因在龙兴塔南边得名。据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彭县第一次旧城改造时,撤除了梵音街,鞍子街,留出来一条县城里最宽......

    陕西终南山文化研究院企业文化

    陕西终南山文化研究院 企业文化大纲 众所周知,对所有产品和产业来说,市场的竞争大体上会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

    谈陕西旅游文化演出

    陕西的旅游文化演出赵潇松近年来,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主流,人们不满足于单纯的游山玩水,更注重人文内涵,希望在旅游中增长知识,得到心灵上的陶冶。我国西部文化古迹多,资源种类......

    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2014年11月26日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三大因素遏制陕西居民消费意愿 -----陕西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报告近几年来,中央及地方一直致力于推进扩大......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黟县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

    临西文化调查报告

    临西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 调查对象:临西县现存的重要文化 调查方法:查询临西县县志、上网查资料、走访 调查目的:更好的了解家乡文化,传播家乡文化,为家乡的......

    北京文化调查报告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

    淮安文化调查报告

    淮安文化调研报告 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