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中华国粹 创诗词名乡
全省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典型材料
扬中华国粹
创诗词名乡
湘潭县云湖桥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诗友:
金秋送爽好时光,万里神州桂吐香。盛会交流人气旺,群贤毕至韵声扬。很荣幸能在这样高规格的盛会上向各位领导、专家、诗友学习诗乡创建和巩固的经验。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云湖桥镇向在座各位汇报近年来我镇创建和巩固诗乡的一些初浅体会,敬请批评指正。
云湖桥镇地处湘潭县西北角,与宁乡县、湘潭市城区、湘乡市、韶山市接壤,与毛主席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紧邻,是一个拥有6.1万人口的工业型乡镇。近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我镇以增强文化软实力助推和谐发展为核心,深入开展 “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活动,大力弘扬诗词国粹,将我镇的诗词文化推上了新的高度。
一、坚持把“诗词之乡”作为一张文化名片来打造
中华诗词传承着文明、承载着精神。云湖桥镇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清朝提督王明山,曾居云湖桥石牛塘。近代国学大师、诗文大家王闿运,曾居云湖桥山塘湾湘绮楼,留下大量诗词名作。经过历史的传承,云湖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镇诗词爱好者众多,诗风盎然。从2007年建立全省首家乡镇文联,2008年被省诗词协会确定为“诗词之乡”创建对象开始,镇党委政府就把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当成挖掘文化底蕴,发展人文旅游,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文明的一项名片工程来建设。
(一)党政领导重视,为创建和巩固诗乡成果提供坚强保障。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镇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考虑,注重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资金上予以保障。一是成立机构,加强领导。成立了镇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
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人大主要负责人任顾问,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宣传委员任副组长,镇各相关部门、各村(社区)为组成单位,上下一心,共同推进此项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文化工作专题例会,听取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文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二是落实责任,加强调度。诗乡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创建与巩固并重。为防止发生“重创建、轻巩固”现象,制订了《文化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每村确定一名文化辅导员,负责指导村级创建和巩固工作。自2007年开始,每年1月18日镇政府组织全体文联委员和村支部书记召开文化工作专题会议,总结经验,安排新年文化工作,重点部署“诗词之乡”工作的推进和巩固。三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积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在镇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导民间资金支持诗词文化建设。自2007年来,共投入资金60余万元用于创建活动和诗教工作。其中,镇财政先后安排55万元、部门自筹4万元、社会支持1万元。
(二)宣传发动,为创建和巩固诗乡成果营造浓厚氛围。2008年,镇党委发文《“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方案》,全面启动诗乡创建。省诗词协会赵焱森会长曾先后五次来我镇指导文联及诗乡创建工作,并率团进村开展诗词采风活动,我镇自办刊物《云湖》及县电视台、县网、县报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湘潭日报》文化专版对我镇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版报道。自开展诗乡创建工作以来,已编印出版《云湖诗联》、《庞凤羽诗文集》、《秋苗集》、《楚人山庄》、《诗曲大观》、《石井吟》等16部本土诗文集,形成了“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
二、坚持把诗词组织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推进
云湖桥镇交通便利,草根文化创作活跃,诗词爱好者众多,我们通过筑巢引凤与助凤高飞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创建活动提供持续动力。
(一)加强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创建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创建方案要求,全镇各村、企事业单位相应成立了诗教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有机构、有队伍、有场地、有活动的“四有”标准,成立了诗词活动小
组或诗会(分会),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落实创建任务。二是壮大创作队伍。云湖桥镇于2007年元月成立了全省首家乡镇文联,拥有诗词会员21人,为进一步提升诗词创作水平,2008年成立湘绮楼诗社以来,诗词会员增至80人,全镇诗词爱好者发展到2000余人。三是建立培训网络。聘请省诗协赵焱森会长、湘潭市原文联主席赵志超任顾问,由镇文联及湘绮楼诗社相关人员组成诗词习作培训机构。全镇每年开设两期诗词爱好者培训班,诗社分季组织会员举办诗词采风创作活动,通过培训、引导,全镇诗词爱好者逐年增加,诗词作品质量明显提升。
(二)巩固阵地建设,逐步夯实创建基础。一是抓牢诗词文化阵地建设。文联及诗社把刊物建设作为诗词发展、繁荣的重点工作来抓。由镇党委政府主办、镇文联承办的《云湖》双月刊,开设有12个版面的诗词专栏,该刊物已连续办刊10年,出版60期,从未间断,免费赠阅到市、县相关部门及全镇村组、企事业单位;由湘绮楼诗社编辑的《湘绮楼》诗集已出版三期,赠阅到全镇各单位,成为诗词“五进”的措施之一。二是抓实诗词文化成果创作。通过举办诗词培训、诗词创作比赛、诗词研究会及采风活动,我镇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词创作者,自2007年以来,有200多件诗、词、歌、赋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编印各类专著16本。农民诗人李建国被收入中国诗词名人字典,其作品在各项竞赛中共获得14个奖项,他的诗歌《兴平赏荷》获首届陕西、兴平荷花节诗词楹联大赛三等奖,出版有个人诗词专著《石井吟》,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共有15位农民诗人刊印了个人诗集。三是抓紧诗词文化设施建设。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诗词文化硬件设施投入。镇财政先后投入10万元,对镇文联及湘绮楼诗社进行硬件建设,争取上级投入,对四个新农村示范点建立文化墙,设立诗词示范村5个、示范户235户;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向靠拢。如以湘绮文化品牌和诗词文化相结合的”源博园“休闲农家乐项目,已成为诗词艺术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典型。
三、坚持把诗词活动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建设
“湘绮文化”品牌,是湘潭地区的第四张文化名片,我镇以创建和巩固诗词之乡活动为契机,切合镇情,开展各类活动,让诗词创作成为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一)加强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类诗词活动。一是依托人文资源,举办大型活动。近几年来,我镇先后主办了建国60周年诗词大赛、建党90周年征文、天河杯诗词征文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先后承办了湖南省诗词协会采风活动、岳麓诗社与湘绮楼诗社联合创作活动。二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活动。各单位、村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诗词宣传、吟唱、创作、采风和辅导等各种活动,形成了读诗、诵诗、学诗、写诗的浓厚氛围。如,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聘请文艺表演小分队,以诗词说唱的方式,进村入户宣传计生国策;湘绮楼诗社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诗词创作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00人以上;镇文化站利用春节五下乡活动,开展送春联活动,每年创作书写春联千副以上。镇文联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诗作展示会,深受群众欢迎。三是利用诗词搭桥,促进交流合作。农民诗人吴冬林等以诗为桥,与远在台湾的亲友笔墨传情,对促进两岸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民诗人李建国、崔尧光等以诗会友,与周边诗社诗友吟诗唱和,相互增进感情,吸取他乡文化精髓,推动了本镇诗词发展。
(二)围绕中心,大力推进诗词“五进”建设。在诗乡创建中,紧扣和谐发展主题,以诗词“五进”活动为载体,让诗词成果为群众所共享,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诗乡创建工作的互促互进。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让诗词进农村。首先在新农村条件比较好,有诗词创作基础的云湖社区、石井铺村、石家村发展诗词文化,壮大诗词队伍,随后,以点带面,全镇47个村(社区)全部组建了诗词创作小组。镇文联、湘绮楼诗社每年举办二次送诗词进行村(组)活动,镇政府通过短信平台,每逢节假日向全镇发送“祝福诗词”,通过培树典型、宣传发动、培训提升,涌现了李建国、郭小寒等40余名农村诗人,全镇诗词之风日益浓郁。二是与镇里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让诗词进机关。把诗乡创建与巩固工作纳入镇域精 4
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列入对单位、村绩效考核内容,大大促进了诗词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营造了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镇政府办公大楼设有诗词作品展览室,镇纪委设有廉政诗词墙,省诗协赵焱森会长亲笔书写“文豪故里、诗词名乡”赠与我镇,鼓励和鞭策将诗词文化工作做得更好。三是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让诗词进校园。把诗教列入全镇中、小学校语文教学的内容范畴,培养和发现诗词爱好者,普及诗词吟唱、赏析工作,鼓励和提倡诗词创作。烟山中学编印了《青山深处的梦》,云湖中学开设了《诗词创作》兴趣班。镇中心学校组织开展“国庆诗词吟诵比赛”,各学校组织开展了“每周一诗”板报活动。四是与各种节庆活动相结合,让诗词进广场、进社区。把诗词普及、创建和巩固工作与大型节庆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让诗词走进社区并逐渐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云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齐全、机构完善,制度健全,活动丰富多彩,将诗词创作带进日常生活,让诗词作品上墙入户,形成了良好的诗教氛围。五是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开展诗词进企业活动。把创建和巩固工作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让诗词走进工矿企业,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对外形象。湖南金宏泰肥业有限公司、源博园等成立了诗词联谊会,积极组织企业诗词文化活动。
欣看艺苑花千树,喜听文风誉八方。社会和谐前景秀,一轮明月照诗乡。诗乡创建和巩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以此次盛会为新的起点,把握时代脉搏,通过组织活动、宣传推介、树立典型等方式,推进创建及巩固工作向纵深发展,让其在提升镇域文化软实力,凝聚人心、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使中华诗词文化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第二篇:扬中华美德
扬中华美德,爱身边亲人
——读《中华美德颂》有感
今天,我阅读了《中华美德颂》这本书,颇有感触。这本书主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等方面方介绍了我们的中华美德。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史,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中华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节气和道德品质。对我们的民族而言,中华美德就像源泉,滋润人们心灵的生长;中华美德就像脊梁,支起人们挺起的胸膛;中华美德就像号角,鼓舞人们前进的脚步。
这本书讲了许多记忆深刻的美德故事,有汶川地震中的最美女教师袁文婷,有沿冲村父老乡亲的健康卫士柯尊知,有人民的好法官宋鱼水„„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舍己为人的“最美司机”吴斌。
“最美司机”吴斌,他是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的一名普通司机。2012年5月29日中午,吴斌和往常一样,车上载着24名乘客从无锡返回杭州。可就在11:40左右,一块大铁片从天而降。大铁片击破挡风玻璃,砸向正在专心驾驶的吴斌,重重地击向吴斌的腹部。面对险情,吴斌并没有慌乱。他的手迅速抓牢方向盘,挣扎着伸长右腿,踩住刹车,客车开始减速,安稳地停在了路旁。随后他艰难地解开安全带,打开客车门,指挥乘客紧急疏散。就这样,吴斌忍住剧烈疼痛,用坚强的信念,在24秒内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系列精准的停车操作动作,将客车稳稳地停在了高速公路的安全区域。车上的24名乘客安然无恙,而吴斌因伤势过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职业的责任和担当。他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们要做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同学们,用我们的行动来践行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吧!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拥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
扬中华美德,爱身边亲人
同学们,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聆听老师讲课时,当你坐在餐桌前吃着美味的饭菜时,当你吃着可口的冰淇淋,嚼着香喷喷的鸡翅时,你可曾想到这一切的幸福都原自于父母,你可曾想到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呢?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而礼仪之首便是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在我国的古代就就很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汉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他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寒冬腊月,他为父母热暖被窝再挑灯夜读;炎炎夏日,父亲在外纳凉,他就在父亲的身旁摇着扇子驱赶蚊虫。他对父亲说:“父亲养育之恩孩儿应当终身相报。”长大后黄香当了官,遇上灾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同学们!黄香如果没有对父亲的挚爱,又怎么会有对黎民百姓的爱呢?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乌鸦尚懂得反哺,羔羊懂得跪乳,我们做人更应该感谢父母!父母之爱,深如大海。正是有了父母一天天的养育,我们才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才使我们能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享受人生。儿女有了快乐,最快乐的就是父母;儿女有了烦恼,最牵挂的也是父母。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他们!从古至今,孝敬父母都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令人悲愤故事:一户家境贫寒的人家,父亲早逝,弟妹嗷嗷待哺,可他都18岁了还经常逼着母亲要钱,母亲只得去卖血……这个故事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私的孩子,不孝的孩子,他的成长需要母亲用鲜血去浇灌!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位同学在家一直娇生惯养,一次,妈妈因生病耽误了做饭,他竟然大发雷霆。妈妈躺在病床上泪水涟涟,伤心不已。同学们,这位妈妈当时是多么痛心啊!自己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换来了什么呢?大家请想一想:一个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爱谁呢?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这样丧失了爱心的话,老人将流落街头,孩子将被遗弃荒野……那将是一副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
但我相信我们都是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过“孝”的宏愿,希望长大后为父母挣大钱,让父母享清福。可是,大家是否计算过,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让母亲流过多少泪,让父亲生过多少气呢?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父母会一天天老去。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一言一行来温暖父母,用一举一动来孝敬父母:父母下班了,帮他们接过包,为他们递上一杯清茶;学习之余,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当自己犯了错,父母批评教育自己时耐心倾听,不要再嫌父母唠叨……只要你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你回报父母的机会真的是太多太多。
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与长辈交流;让我们铭记父母恩情,感恩父母的养育;让我们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德;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代代相传!
最后,我愿全天下的儿女都不再娇生惯养,都做一个勤劳、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三篇:扬中华美德
“扬中华美德 做时代新人”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以培育学生优秀 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为内容,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校决定进一步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
二、实施原则
1、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是应付形式的走过场,而是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
2、坚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高校学生的原则,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感知的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外显行为,要将这种认识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三、工作目标。
1、总目标:以“孝、诚、敏、忠、礼”为切入点,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学美德、行美德、创美德;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推进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建设。
2、培养目标 以“孝”、“礼”为主题,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懂礼 貌、讲文明。以“诚”、“礼”为主题,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诺言、知礼明礼。以“忠”、“礼”为主题,培养学生忠心爱国、无私奉献、懂礼行礼。以“敏”、“礼”为主题,培养学生勤奋努力、聪明乐观、明礼行礼。
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加强领导和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1、成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全体教师和辅导员都应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宏大的工程。
(二)立足主阵地找准突破口,扎实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找准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动态链。根据学校实际,经反复论证我们选定以“孝、诚、敏、忠、礼”作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突破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循序渐进地去达到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
1、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组长应组织全组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紧扣教材、自然进行、点滴渗透、细雨润物、潜移默化。
2、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发楼道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利用班会时间集体讨论学习。
3、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两周上一节德育课;每月评选一次礼仪天使;每月举行一次日常礼仪规范大检查;每学期评选一次美德之星;每学期举行一次美德征文比赛。
4、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感受中华传统美德,诵读《弟子规》,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学生的一生提供营养。
5、各班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美德教育活动,如“美德日记”、“诚信调查”等。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化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应走出去,深入社会,贴近生活,贵在践行,难在持久。
1、每学期至少两次深入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到烈士陵园扫墓,接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看望孤寡老人,接受尊老爱幼教育。
2、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爱心捐助活动、安全教育日到街道发放交通常规宣传单等,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和礼仪常识。
3、组织学生开展“五个一”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自查一次不雅行为;每天向师长说一句体贴性的话;每周搜集一篇美德故事;每月向师长做一件侍奉性的事;每学期给亲朋好友写一封信,向他们反映自己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交流感情。
第四篇:扬中华美德
《扬中华美德,孝身边父母》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中华美德,孝身边父母》
乌鸦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再到我们身边的同龄人,有多少人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大家听说过《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吗?王祥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继母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挑拨他跟父亲的关系。年幼的王祥受尽了委屈。
一天,后母病了,想吃鱼,就命王祥去抓鱼。可是,江河都冻结了,哪里还有鱼呢?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王祥顶着严寒来到河边,他脱掉衣服,希望用体温化冰,得到鲤鱼。
想一想我们自己!平时母亲叫洗一双筷子、洗一个碗,可能都不愿意做。叫扫个地,可能也会不高兴。但后母如此难做难为的要求,王祥都毫无怨言,一心只祈求能捉到鱼,带回去奉养母亲。这么纯厚的孝心,怎会不令人感动呢?
据说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冻得浑身发抖的王祥如愿以偿。
是什么力量支撑王祥这样做呢?唯有一个“孝”字,也正是王祥的一颗孝心感动了后母。
翻开历史看看,感恩的故事还少吗?黄香九岁温席,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替父从军,赫赫有名的陈毅元帅亲手为生病的母亲洗尿裤,失去父亲的8岁的唐银花安慰失明的母亲说:“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感恩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感恩父母,孝亲敬老!谢谢大家!
第五篇:扬中华美德演讲稿
扬中华美德,孝身边父母
大家好!我是四(1)班的张锦昕。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中华美德,孝身边父母》!
乌鸦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从古至今,从伟人领袖到平民百姓再到我们身边的同龄人,有多少人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大家听说过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吗?她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养母抚养。养母三年后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养母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安眠药片被孟佩杰发现。女儿哭着说:“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120个仰卧起坐,拉脚240次,捏腿15分钟。碰上养母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一点抠出来。
是什么力量支撑孟佩杰这样做呢?唯有一个“孝”字,也正是孟佩杰的一颗孝心感动了全中国的每一个人!
翻开历史看看,感恩的故事还少吗?黄香九岁温席,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替父从军,赫赫有名的陈毅元帅亲手为生病的母亲洗尿裤,失去父亲的8岁的唐银花安慰失明的母亲说:“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过“孝”的宏愿,希望长大后为父母挣大钱,让父母享清福。可是,大家是否计算过,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我们让母亲流过多少泪,让父亲生过多少气呢?时间在无情地流逝,父母一天天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感恩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感恩父母,孝亲敬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