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东北农业大学农艺师职称作业(初级)
2012年东北农业大学农艺师职称作业
一、专业课思考题
1、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 答:(1)产量性状
(2)品质性状
(3)成熟期
(4)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5)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
(6)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2、简述远缘杂交在育种中的作用。答:(1)创造作物新类型
(2)创造雄性不育新类型
(3)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4)改良作物品质
(5)诱导单倍体
(6)用于研究生物的进化
(7)利用杂种优势
3、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答:种子是有生命的机体,种子储藏期间必然不断的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呼吸作用是种子储藏期间最重要的生理特性,一切有效安全储藏手段的出发点都 在于在损坏种子活力的前提下,把种子的呼吸作用控制到最低水平。
一、种子呼吸特性:呼吸作用的活细胞线粒体中进行,是在许多种醇作用下有机体被逐渐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二、呼吸作用对储藏的影响
1、储藏种子养分消耗:呼吸是有机物质氧化的过程,脂肪、淀粉,Pt等营养物质,都会因作物呼吸而消耗尤其处新收获种子,特别是高水分种子更甚,干燥种子呼吸作用水分较,含水量、温度升高而增强
2、释放热量和水分
3、其他呼吸产物:对种子细胞有一定程度毒害作用,积累到一定程度种子活力丧失。
三、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呼吸作用大小——呼吸强度表示或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重量的种子放出二氧化碳或吸收氧的量
1、内因包括结构、种子质量、种子生理状况等,一般未成熟的、冻伤的发芽的、小粒的、大胚的呼吸旺盛,所以种子入库前要清选分级:对大胚和呼吸强度大的种子贮藏中要注意通风、干燥。
2、外因(1)种子含水量:呼吸强度随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强(2)温度
(3)气体条件:氧气充足,有氧呼吸
(4)其他因素:①杀虫剂、杀菌剂抑制酶活性——抑氧呼吸②微生物:仓虫也会影响种子呼吸强度,通常所说的种子呼吸作用都三者呼吸之和,在高水分下,微生物呼吸大于种子
4、农作物种子中化学成分分布的特点。答:(1)种子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而很不平衡,含量相差很大,这种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含量 的差异,决定种子各部分的生物化学特性和生理机能。小麦胚在整个种子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却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分,矿物质与维生素。但部不含淀粉,而蔗糖含量却占胚部干物质总重量的20-24%胚部所含的矿物质以磷酸盐较多,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和原生质里的复合蛋白质中,此外钾盐、镁盐等的含量也不少。胚部的维生素种类很多,其中维生素B1占有种子中维生素总的60%以上,维生素E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胚的营养价值很高,是由于其中糖分,脂肪和水分含量较多,所以在贮藏中就比其他部分特别容易发生霉变。(2)在胚乳的薄细胞中充满蛋白质和淀粉。小麦种子大部分蛋白质以及全部淀粉都集中在胚乳中,皮及糊粉层含中有种子纤维素总量的90%,矿物质含量也很高,这是因为随着种子成熟过程的进行,是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系组成,其问林质素和矿物质学糊粉层细胞相关含量非常丰富的蛋脂肪和多量的维生素,糊粉粒是由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组成的。
(3)水稻、有稃大麦、有桴燕麦、粟等作物籽实外包有稃壳。稃壳是山高度木质化的细胞构成,大多的纤维素和矿物质,而桴壳中的矿物质其最主要的成分为硅质。在稻壳中,二氧化硅含量达40%灰分的95%。
二、TRIZ理论基础思考题
1、简述TRIZ理论的定义、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体系架构。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Altshuller也被尊称为TRIZ之父。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当时Altshuller在前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 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以后数十年中,Altshuller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
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主要内容
创新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TRIZ理论的强大作用正在于它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
现代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②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八个基本进化法则。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
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③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④创新问题标准解法
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等。
本文介绍了TRIZ 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我们相信随着TRIZ 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资源有哪些类型?请为信息资源和能源资源举例。
资源有哪能些类型: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举例:
信息资源是指人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和创造过程,采用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包括人的大脑)之上的,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信息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且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
一种观点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信息资源包括下述几个部分:1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2为某种目的而生产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3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4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设施、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举例能源资源:
(1)按其形态、特性或转换和利用的层次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介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核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
(2)按能否再生,可分为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须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无法在短期内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等。
(3)按对环境影响程度,可分为清洁型能源,如风能;污染型潮汐能发电机能源,如煤炭。
(4)按利用情况,可分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5)按来源分为四类: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能的煤炭、生物能等;二是蕴藏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三是各种核燃料,即原子核能;四是月亮、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相互吸引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6)按形成,可分为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一次能源或初级能源,如煤
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经过自然的或人工的加工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
3、每逢下大雪,机场需要用强力鼓风机来清除跑道上的积雪。如果在积雪很厚的情况下,强力鼓风机往往也不能有效地清除积雪。这里的技术矛盾是什么?
答:在下大雪的时候,机场往往用强力鼓风机来清除跑道上的积雪。但是,如果在积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强力鼓风机往往也不能有效地清除积雪。所以需要提高鼓风气流的速度,即为鼓风机提供更大的动力。
解决方法:我们可以用“周期性动作”原理来解决这个技术矛盾。脉冲装置让空气流按照一定的脉冲频率排出。这种脉冲气流的除雪效率是相同功率、连续气流除雪效率的两倍。
4、请用技术系统完备性法则解释帆船运输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必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动力装置 传输装置 执行装置 控制装置
第二篇:2012年东北农业大学农艺师职称作业(中级)
农艺专业思考题
(中级)
一、专业课思考题
1、谷物收获的方法有哪些?说明其主要的优缺点
谷物收获的方法有分段收获法、联合收获法(直收)和两段联合收获法三种。优缺点如下:
(1)分段收获法:用多种机械分别完成割、捆、运、堆垛、脱粒和清选等作业方法。如用割晒机将谷物割倒,然后用人工打捆,运到场上再用脱谷机进行脱谷和清选。这种方法使用的机械构造简单,设备投资较少,但劳动生产率较低,收获损失也较大。这种方法在我国的边远山区或落后的广大农村比较常见。
(2)联合收获法(直收):运用联合收割机在田间一次完成收割、脱粒和清选等全部作业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并减少收获损失。但由于谷物在禾秆上成熟度不一致,脱下的谷粒中必有部分是不够饱满,因而影响总收获量。另外,适时收获的时间短(5~7天),机器全年利用率低,每台机器负担的作业面积小,粮食的烘干、晾晒和储存也有困难。
(3)两段联合收获法:先用割晒机将谷物割倒,并成条地铺放在高度为15~20cm的割茬上,经3~5天晾晒使谷物完全成熟并风干,然后用装有拾禾器的联合收获机进行捡拾、脱粒和清选。
2、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都由哪些装置组成?说明其工作过程(1)装置组成
谷物联合收获机由收割台、输送装置、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清选装置、粮箱、发动机、传动装置、行走装置、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操纵装置、驾驶室等组成自走式联合收
获机的结构。(2)工作过程
切割,拨禾轮将作物拨向切割器,切割器将作物割下后由拨天轮拨倒在割台上。
输运,割台螺旋推运器将作物推集到割台中部,并由其上的伸缩扒指将作物送入倾斜输送器,再由输送链耙将作物脱粒,大部分谷粒连同颖壳杂穗和碎稿经凹板的栅格筛
孔落到阶状输迭器,长茎杆和少量谷粒被抛迭到逐稿器上。分离,在逐稿器的抖动抛送作用下,谷粒和杂穗短稿落到键底,然后落在阶状输送器上。
清粮,在阶状输送器和筛子抖动输送过程中,谷物和颖壳杂物逐渐分离,在落到上筛和下筛的过程中,受到风扇气流吹散作用,颖壳碎稿被吹出机外。
谷粒由谷粒升运器运入粮箱,末脱挣的断穗经复脱器二次脱粒后送回阶状输送器再次清选。
3、结合实际工作,简述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简述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与作用。
答:农业机械化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机械代替手工和畜力作业,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装备作为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由过去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转向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阶段。同时,现代农业装备的科技含量和性能也在大幅度提高。
首先,农业装备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其次,大型高效农业装备的应用,可以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具有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作用。
第三,保护性耕作几句,低牌坊、低噪音和低震动的农用动力,农村新能源和农业循环经济等“绿色”农业装备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四,增加和有效使用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田水利建设装备和大型高效农机具等现代农业装备,可以有效的提高物质装备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于低于自然灾害和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加强和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只有对现代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及其地位有了全面、正确和科学地认识,并且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始终树立正确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导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并将其推向高潮,从而走向成功。
4、结合实际工作,简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
途径。
(1)制约因素:
①农机产品水平低,性能差,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②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少,不能适应农产品持续稳定生产的需要
③农业机械化与农艺配合不默契,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④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未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途径:
①找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切入点,走农民购买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道路
②因地制宜,根据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难易程度,分项目依次推进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化
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规范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④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发展 ⑤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加强交流与合作
二、TRIZ理论基础思考题
1、简述TRIZ理论的定义、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体系架构。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
1、简述TRIZ理论的定义、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体系架构。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S.Altshuller)
在1946年创立的,Altshuller也被尊称为TRIZ之父。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当时Altshuller在前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 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以后数十年中,Altshuller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
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
程的动力。
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主要内容
创新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TRIZ理论的强大作用正在于它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
现代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②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八个基本进化法则。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③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④创新问题标准解法
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等。
本文介绍了TRIZ 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我们相信随着TRIZ 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资源有哪些类型?请为信息资源和能源资源举例。
资源有哪能些类型: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举例:
信息资源是指人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和创造过程,采用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包括人的大脑)之上的,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信息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且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
一种观点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信息资源包括下述几个部分:1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2为某种目的而生产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3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4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设施、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信息资源是
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举例能源资源:
(1)按其形态、特性或转换和利用的层次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介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核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
(2)按能否再生,可分为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须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无法在短期内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等。
(3)按对环境影响程度,可分为清洁型能源,如风能;污染型潮汐能发电机能源,如煤炭。
(4)按利用情况,可分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5)按来源分为四类: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能的煤炭、生物能等;二是蕴藏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三是各种核燃料,即原子核能;四是月亮、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相互吸引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6)按形成,可分为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一次能源或初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经过自然的或人工的加工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
3、每逢下大雪,机场需要用强力鼓风机来清除跑道上的积雪。如果在积雪很厚的情况下,强力鼓风机往往也不能有效地清除积雪。这里的技术矛盾是什么?
答:在下大雪的时候,机场往往用强力鼓风机来清除跑道上的积雪。但是,如果在积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强力鼓风机往往也不能有效地清除积雪。所以需要提高鼓风气流的速度,即为鼓风机提供更大的动力。
解决方法:我们可以用“周期性动作”原理来解决这个技术矛盾。脉冲装置让空气流按照一定的脉冲频率排出。这种脉冲气流的除雪效率是相同功率、连续气流除雪效率的两倍。
4、请用技术系统完备性法则解释帆船运输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必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动力装置 传输装置
执行装置 控制装置
第三篇:东北农业大学社会学作业(范文)
社会学复习题
第一章
一、选择
1、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D)﹡
A描述功能B解释功能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二、填空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一词。﹡
2、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将来怎么样。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一、选择 1、1、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B)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A《经济与社会》 B《社区与社会》 C《社区》 D《中等市镇》
2、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B)。﹡
A马克思 B韦伯 C涂尔干 D戴维斯与摩尔
3、把人类社会的精神成就称作文化,而把物质成就称为文明的是(B)。﹡
A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B19世纪德国学者 C19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D2 0世纪美国学者
4、把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王后”的社会学家是(A)。﹡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5、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C)。﹡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6、(B)是中国较早讲授和研究社会学的先驱者之一,1923年曾担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A陈翰笙 B瞿秋白 C许德珩 D孙本文 7、1979年(B)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学等需要赶快补课。﹡
A胡耀邦同志 B邓小平同志 C胡乔木同志 D费孝通先生
8、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C)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二、填空
1、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是(圣西门)。﹡
3、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4、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三种理想的类型,即(传统型权威)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5、当代现代化理论中的“信息社会论”的代表有:《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和《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 社会
一、选择
1、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C)。﹡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利益关系 D人际关系
2、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B)。﹡
A氏族关系 B家庭中关系 C村庄中关系 D朋友关系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A)。﹡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志缘关系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C)。﹡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
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
5、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B)。﹡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 C文化圈 D边际文化
6、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B)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7、《新人口论》的作者是(C)。﹡
A马尔萨斯 B阿尔弗雷•李维 C马寅初 D丹尼斯•梅多斯
8、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即(A)。﹡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 B提供食物、提供空气、生态平衡
C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提供热量 D生物交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D)。﹡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 C文化圈 D边际文化
10、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A)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11、社会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其主要特征是(ABCD)。﹡﹡
A.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B.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C.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D.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E.社会有丰富的文化
12、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社会规范
13、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D)。﹡﹡
A社会物理学 B社会学 C社会动力学 D社会静力学
二、填空
1、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2)简单和初步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但复杂的关系是由简单的关系组成和发展起来的。
(3)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间通过语言和行为直接发生的关系。(4)人们之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
(5)初级社会关系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邻里关系。
3、(1)时空上的普遍性(2)变异性(3)相对稳定性(4)强制性(5)阶级性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一、选择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D)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 B家庭 C阶级 D同辈群体
2、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社会规范
3、研究社会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平衡关系与相互协调的规律的学说,孔德称之为(D)。﹡
A社会物理学 B社会学 C社会动力学 D社会静力学
4、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CDE)。﹡
A技能社会化 B结构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5、社会学界对个人社会化研究的角度有(A)(B)(D)()()。﹡﹡
A文化的角度 B个性发展的角度 C历史的角度 D社会结构的角度 E整体的角度
6、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包括(A)(B)(D)(E)()。﹡﹡
A获得人格和自我 B培养社会角色 C满足情感需求 D实现文化转移 E完成世代交替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B)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B)。﹡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改善。
2、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3、预期社会化:是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三、简答
1、简述个人社会化的特点。(1)强制性。
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受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2)能动性。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都有一定的选择性。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
四、论述
1、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外界社会环境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
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一生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1.学校: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从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同辈群体:①在同辈群体中,大多数活动并非由某种权威所安排,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2.②个人在同辈群体中可以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1.工作单位:①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很大。
第五章 社会互动
一、选择
1、根据社会约束力的强弱,以下排序中正确的是(C)。﹡
A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宗教 B法律、宗教、风俗习惯、道德
C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D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2、“入乡随俗”是一种(D)行为。﹡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顺从
3、社会行为是一种(D)。﹡
A无意识的行为 B偶然性行为 C反射性行为 D有意识、有意义的行为
4、从众行为是一种(C)。﹡
A消极行为 B积极行为 C既有消极的,又有积极的 D价值中立的
二、填空
1、社会互动”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8年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
2、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是(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四、简答
1、(1)不能胜任角色,即某人不具备一定承担角色的能力,但却阴差阳错地被安排到某一位置上。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即“大材小用”、“此材彼用”。
(3)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2、(1)竞争是指以超过对方取胜为动机,互相争胜的行为方式。
(2)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公开的对抗性社会行为。
(3冲突的特征在于双方必须直接接触,冲突各方在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根本对。
(4)而竞争并不要求直接接触,也没有情绪上的对立,更不必彼此打击。
3、(1)它必须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2)它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个人或一些人夺取了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失去了得到的机会。(3)竞争的目标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与反对其他竞争者。
五、论述
1、(1)所谓冲突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冲突的产生是由于个人或团体间的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存在根本对立。(2)冲突的负功能:冲突的破坏性
(3)冲突的正功能:由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潜在力量,有可能使社会更好地调节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利益,经常地沟通意见,实行对话,避免矛盾的根本对立。(4)对冲突的调适的重要性。
(5)强调发挥冲突的正功能,加强社会调适机制。
第六章 社会群体
一、选择
1、人类的第一种家庭形式是(A)。﹡
A专偶婚制家庭 B偶婚制家庭 C伙婚制家庭 D血婚制家庭
2、群体动力论最早由(D)提出。﹡
A霍曼斯 B克里斯蒂 C米勒 D勒温
3、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4、婚姻总是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包括(ABCDE)。﹡﹡
A血缘关系 B民族 C宗教信仰 D阶级 E身体
5、人类群体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有(ABCDE)。﹡﹡ A它是生产活动的需要 B它是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C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它能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
E它是个人物质生活的要求
6、群体动力论的局限性表现在(ACDE)。﹡﹡
A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忽视了其他关系
B强调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C没有看到群体行为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动因
D研究对象还未达到普遍意义
E心理学方法多于社会学方法
7、(B)曾把群体分为家庭群体、工作群体、社区群体和利益群体。﹡ A达伦多夫 B巴克 C列宁 D马克思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下述判断中,(D)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的特点。﹡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二、填空
1、家庭的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四种。﹡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家庭的历是形态历史形态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名词解释
1、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2、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3、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地域范围,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四、简答
1、一般来讲,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初级社会群体的正负功能。
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1)从微观心理学角度看,初级社会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社会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论述
1、(1)性生活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抚养、赡养功能
(6)稳定社会功能 *请举例分别说明之。
第七章 社会组织
一、选择
1、组织平衡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D)之间的平衡关系。﹡
A组织目标与成员需要 B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 C组织与环境 D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
2、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C)。﹡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3、帕森斯把社会组织分为(ABCE)。﹡
A经济组织 B政治组织 C整合组织 D文化组织 E文化维系组织
4、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有(AC)。﹡
A矩阵制 B直线职能参谋制 C事业部制 D职能制 E直线制
二、填空
1、在组织理论意义上,(马克思·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简答
1、(1)特定的目标体系。(2)成员的角色化。(3)正式而明确的规定。(4)权威体系和科层化的管理。(5)组织是一种历史现象。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选择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是(B)。﹡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在(abcd)。﹡﹡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C闲暇时间的增加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E生产关系的变化
3、下列各项判断中正确的是(ABC)。﹡﹡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超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大批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转移属于结构性社会流动
B社会结构开放程度的提高既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强社会流动的前提
C从重视个人发展的先赋条件到重视个人后天获得的条件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D在现代社会中,先赋条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不存在了
E从流动的方向看,空间流动属于水平流动
4、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BCDE)。﹡﹡ A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特征决定的 B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 C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了
D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 E地位的获得是以个人的才能与成就为条件的
5、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包括哪些基本阶级(ABDE)。﹡
A小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 D工人阶级 E农民阶级
6、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B)。﹡
A马克思 B韦伯 C涂尔干 D戴维斯与摩尔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它是指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
三、简答
1、(1)农村改革与城乡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城乡流动。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3)所有制改革与阶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职业流动。(4)教育结构的变动促进了阶层流动与代际流动。
2、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3、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起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社会。这是因为:(1)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
(2)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也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3)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
(4)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5)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层体系分化、组合的原因与社会继替的原则。
第九章 社区
一、选择
1、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最早的国家是(B)。﹡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在联合国人口司划分的九类地区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C)。﹡
A西欧 B美国 C前苏联 D发展中国家 3、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发表的(B)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A《经济与社会》 B《社区与社会》 C《社区》 D《中等市镇》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在7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转,主要表现在(ABD)。﹡﹡
A人口从以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流动
B人口向城市郊区扩散蔓延
C城市结构由多核心式、一城多镇式向方格网状、同心圆式发展
D出现了由交通线连成的长达数百公里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E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城市经济中作用下降,而代之以服务业与知识产业
5、邓肯提出的“人文区位结丛”模式中,强调了哪些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ACDE)。﹡
A人口 B权力 C环境 D组织 E技术
6、人文区位学理论的创始人是(ABDE)。﹡﹡
A F·膝尼斯 B R·派克 C O·邓肯 D R·沃伦
7、我国城市系统金字塔的底部是(BC)。﹡ A 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8、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9、城市化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取决于(BD)。﹡﹡ A新建城市的兴起 B农业发展水平
C城市工业与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D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E人口的机械增长
10、梅多斯等人认为,为了实现长期保持生态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全球均衡,就必须(ABE)。﹡﹡
A停止人口的增长 B停止工业投资 C加速工业化 D加速经济增长 E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均衡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即(A)。﹡﹡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 B提供食物、提供空气、生态平衡 C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提供热量 D生物交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12、新正统区位理论把社区研究从空间的分布转移到(A)。﹡ A人口适应 B生态环境 C立体结构 D社区发展
二、填空
1、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区)时提出了文化失调理论。﹡
三、名词解释
1、膝尼斯的“社区”概念指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这种社区的特征是:其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四、简答
1、(1)城市社区相对地由大量、密集、异质的人口聚居而成。(2)居民基本上都是从事众多行业、职业的非农业人口。
(3)次级关系占主导地位,人际关系比较肤浅,相互交往注重功利,社会控制主要靠正式的组织和正式的规范。(4)科层组织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5)居民以其职业为中心来进行纷繁多样的活动,业余时间可以利用现代城市的有关机构和设施,或从事专业进修,或从事文体娱乐以及各种社交活动。(6)人口的异质性促进文化交流,因而居民思想开阔,乐于变革。
五、论述
1、社区概念是相对于社会而提出来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主要表现在:(1)社区是指具有某种共同联系的社会集合体,其内部关系同质性较高,也就是说,社区强调共同性的一面;社会则是由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盘根错节。
(2)社区包含着一种区域或空间的存在,既然有空间和区域范围,那么就意味着社区实际上有一种边界,尽管这种边界有时不太明确,相对含糊,但它总是存在的。而社会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泛指各种社会关系。(3)一种类型的社区结构通常是单一的,其内部的各种要素主要有某种共同之处而连接起来;而社会结构非常复杂,社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按各种各样的方式结合起来,而且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合力,维持着整个社会体系的均衡。
社区与社会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1)社区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
(2)社区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之一,理解和认识社区的结构、形式和发展历程,有助于人们认识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2、(1)经济生活的功能。经济生活的功能亦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这是社 区的首要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 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担负这一功能的经济组织通过社区的纵向格局和横 向格局进行经营活动,前俱在社区内部,也在更大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作 用。
(2)社会化的功能。任何一个人的社会化都是在这个或那个社区里进行的。也正是通 过这一渠道接触更大社会的文化。对社区成员起社会化作用的包括家庭、邻里、学校等正规与非正规组织,还包括社区之外的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中学校最能体现社区的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的功能。在各种控制力量中,当地政府拥有更多地是通过各种组织和规章制度来进行外在控制。在各种控制力量中;当地政府拥有最大的强制性权力。
(4)社会参与的功能。社会越是人们就地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和活动之所,人们往往通过与社区事务来参与更大的事务,社区参与功能的组织。
(5)社会福利的功能。社区社会福利功能的特点是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农业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执行功能的组织。
第十章 社会制度
一、选择
1、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称(C)。﹡ A社会关系 B社会制度 C社会结构 D社会规范
2、下列关于道德的论述,正确的是(ACDE)。﹡
A道德由习俗发展而来 B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弱
C道德比习俗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强 D道德相对于法律,约束力更广泛
E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形式
3、下列行为中哪些不属于社会行为(BC)。﹡﹡
A“追星族”对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 B口渴想喝水
C过度疲劳时产生幻觉 D受到伤害时对对手进行报复
E小学生受到老师表扬后更加努力学习
4、制度必须由以下要素组成(ABC)。﹡﹡
A组织体系 B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体系 D意识形态 E强制权力
5、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B)。﹡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利益关系 D人际关系
6、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A)。﹡
A氏族关系 B家庭中关系 C村庄中关系 D朋友关系
7、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C)。﹡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志缘关系
8、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A)。﹡﹡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 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
二、名词解释
1、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2、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三、简答
1、(1)任何社会需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社会控制,无法维持个人生存和群体活动。
(2)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个社会也要求其成员处于某种协调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失控”现象进行制止或制裁。
(4)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运转的一种自行调节机制。
2、(1)时空上的普遍性(2)变异性(3)相对稳定性(4)强制性(5)阶级性
四、论述
1、社会制度的正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社会化功能(4)文化传播功能(5)整合功能 社会制度的负功能:(1)制度本身的惰性
(2)制度内部结构可能出现的混乱(3)人为因素 *联系实际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
一、选择
1、“入乡随俗”是一种(D)行为。﹡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顺从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ABCE)。﹡
A社会进化 B社会革命 C社会改革 D社会发展 E社会倒退
3、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DE)。﹡ A和平遗愿 B静坐抗议 C骚乱 D集会游行 E暴力革命
4、美国社会学家挨·弗里阿基安提出了几个说明革命即将来临的经验指标,它们是(ACE)。﹡
A都市化程度的增长 B社会普遍的不安 C性的混乱的广泛扩展 D知识分子对政府忠心的转移 E非制度化的宗教现象极大地增长
5、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是(C)。﹡
A直线式的前进 B循环式的前进 C波浪式的前进 D曲折的倒退
二、填空
1、根据社会变迁的方向,它可以分为(社会进步)、(社会停滞)、(社会倒退)。﹡
2、(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三、简答
1、(1)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日趋加快,这在当今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显著。(2)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越来越大。(3)现代社会变迁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4)现代社会变迁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5)现代社会变迁的相关性日趋增强。
2、(1)社会变迁是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包括基本制度、基本结构和基本面貌三方 面的内容。
(2)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3)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4)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的,往往有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5)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
3、(1)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又不依赖于社会而独立存在、既影响到社会又受到社会 影响的自然环境因素,即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将它视为社会变迁的决定力
量,或是最终的决定力量。(3)与政治组织有关的权威因素。
(4)文化因素,即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中形成的一
套观念、社会价值、知识、技术等。
四、论述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结构性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新中国的的建立是对中国向何出去的回答,也是对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作出的正确选择,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的开始,社会结构发生重组。
(2)因为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很难,这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结构重组的道路必然是坎坷不平的。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性发展的第四个转折点。
(4)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次改革对于结构转型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5)整个社会结构由于这一变革而静悄悄的转型,但结构性冲突也变的愈加明显和激烈。
&(答题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十二章 社会现代化
一、选择
1、A·G·弗兰克提出了(D)。﹡
A增长极限论 B后工业论 C依附论 D世界体系论
2、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3、“世界体系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弗兰克 B梅多斯 C沃勒斯坦 D贝尔
4、“信息社会论”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信息社会同工业社会相比,有许多崭新的特征(ACD)。﹡﹡ A信息成为战略资源
B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
C先进的通讯与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 D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⑤技术成为战略资源
5、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ADE)。﹡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欧化” C杜绝剥削现象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E对外开放,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道路
6、英国的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了(D)。﹡
A社会进化论 B社会革命论 C社会改良论 D社会循环论
7、社会运行的评价最主要是(A)。﹡
A协调程度评价与发展程度评价 B运行程度评价与协调程度评价
C社会运行的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 D社会运行的满意度评价
8、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D)。﹡ A人口多 B交通发达 C生活水平高 D集中度高
9、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
A工业化 B农业发展 C人口众多 D科层化
10、我国对小城市的发展方针是(D)。﹡
A积极发展小城市 B控制小城市的数量 C稳妥发展小城市 D合理发展小城市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现代化:它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三、论述
1、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2.3.4. 社会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现代化是一向复杂的系统进程; 社会结果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 个人角色分化 社会组织分化
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的分化 理性化
理性化;
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持续而迅速发展;
经济不断而迅速的增大 经济结果的改变
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相互促进 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 1.2.
1. 1.2.城市化; 人的现代化。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一、选择
1、《世界观察》研究所的L.R.布朗认为,人口增长的负作用有(ABCDE)。﹡
A通货膨胀加剧 B个人收入下降 C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D野生动物灭绝 E矿物资源枯竭
2、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ABCDE)。﹡
A民族构成 B家庭构成 C宗教信仰构成 D文化教育程度构成 E职业和行业构成
二、论述
1、在转型社会期间,角色失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它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
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角色不清:它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
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怎样去做。
1.角色中断:它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
的现象。
1.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现象,是由于
多种原因是角色扮演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 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
到更多的矛盾。
&(答题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
一、选择
1、舆论控制属于(BC)。﹡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E微观控制
2、罗斯认为,社会控制包括(BDE)。﹡
A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B对意志的社会控制 C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D对情感的社会控制 E对判断的社会控制
3、“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B)提出的。﹡﹡
A库利 B罗斯 C米德 D萨姆纳
4、离轨行为包括(ABC)。﹡﹡
A违法行为 B违章行为 C违规行为 D适应性行为 E从众行为
5、社会控制的工具性手段包括(ABCDE)。﹡﹡
A身体惩罚 B精神惩罚 C经济处罚 D组织处分 E说服劝告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成员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2、是由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控制。
三、简答
1、(1)任何社会需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社会控制,无法维持个人生存和群体活动。
(2)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个社会也要求其成员处于某种协调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失控”现象进行制止或制裁。
(4)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运转的一种自行调节机制。
第十五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选择
1、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ABCD)。﹡﹡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历史法 E实证法
2、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包括(BCD)。﹡﹡
A问卷调查技术 B社会测量技术 C资料收集技术 D资料分析技术 E社会学方法论
3、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BCDE)。﹡﹡
A关于社会问题方面的社会学 B生活形式方面的社会学
C关于自然现象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社会学 D关于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E边缘学科性质的社会学
4、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有(ABCD)。﹡﹡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E帕森斯
二、论述
.1、(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联系实际举例论述
第四篇:农艺师职称评审申报材料
农艺师职称评审申报材料
xx职改办:
*同志,男,汉族,生于1964年5月21日,现年42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出生于xx县xx镇七里村五组,现任*乡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该同志于1981年在xx中学高中毕业,1987年在xx县农广校中专毕业,20*年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自考毕业。该同志于1985年10月参加工作,任xx镇农业技术员;1990年调gg乡农技站工作,1991年任农技站站长;1992年调xx镇农技站工作,任xx镇农业开发公司副经理,1993年任xx镇农技站站长;1994年调gg乡农技站工作,任站长和农业开发公司副经理;1997年评聘为助理农艺师;20*年竟聘为gg乡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该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思想品质好,思想健康,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对人态度和蔼,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性坚定,亲民爱民,与党同心,勇于开拓创新,勤奋工作和学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表率作用突出。该同志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脚踏实地地当好人民公仆,工作上认真负责,严格遵守“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承诺,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使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该同志服从组织安排,工作踏实肯干,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同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十年以来,先后在xx镇、xx镇和gg乡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水平高,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该同志每年被我乡评为农业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20*年1月上报县委组织部为群众满意的共产党员,20*年5月上报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该同志能胜任农技、农经、林业等不同岗位,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工作方法得当,工作业绩突出。
在争先创优方面,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工作不拈轻怕重,在中心人多,摊子大,债务重,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为党委政府着想,加班加点完成中心本应三个人应该完成的事务工作,去年和今年以来,各种清理表册特别繁多,工作难度大、量多,他都能按时按质全面交帐,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能给领导当好参谋。在遵纪守法方面,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清正廉洁,做到了模范遵纪守法。在为农服务方面,该同志以事业为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和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每年年初及时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编制全年农业生产管理栽培技术,每年编发农技简报十余期,为农户印发科技资料2000余份,农业技术咨询3000余人次,举办农技培训6—8次,深入农户和田间不计其数,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难必解,为广大群众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在统防统治方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购回防治特效药,及时组织乡村机防队人员深入农户田块统防,使gg乡近两年病虫害损失明显减少,得到了县委、政府及农业局的认可。在推广良种方面,讲求稳、准、优、特、新,严格执行种子法,杜绝了生产的不稳定因素,每年推广杂交良种4吨多,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使良种得到了良法,让百姓受益。在抓退耕还林方面,严格县上纪律,工作中不讲人情,按要求办事,坚持了公平、公开、公正,对群众反映的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坚持追根求源,一查到底,基本达到了让群众满意,做到兑付及时准确。在中心内部管理方面,能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工作运转正常,保证了中心运转和业务的开展。在完成中心工作方面,积极深入联系驻村农户,按乡上要求,给群众讲清道理,让群众知晓,使所联系的村各项工作能按时完成。在以点示范方面,以5、7、8村为重点,主动搞点示范,达到以点带面,推广全乡大面积的工作。该同志从1997年评为助理农艺师以来,每年考核都达到了称职或优秀。其中20*年考核为称职,20*年考核为称职,20xx年考核为优秀,20xx年考核为优秀。详细考核情况见该同志四年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表。
b同志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积极肯干,刻苦钻研业务。为我乡开发农业,推行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效益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农业服务中心运转正常,工作开展有序,任务完成较好,深受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意推荐yyy同志评审为农艺师职称,望逐级批准!
第五篇: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简介
2012-01-09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依托于东北农业大学,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2008年开始筹备建设,2011年正式落成,同年注册成立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
科技园以有效整合学校与社会综合资源为主导,以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强化现代农机装备开发为主要特色,坚持政府引领、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政、产、学研三方合作,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发展的建设模式。重点强化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生物制剂等领域及其配套支撑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截止到2011年7月,科技园累计有入园企业40家,涉及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肥料及制剂及服务行业5大类,其中教师创办企业30家,约占75%。学生创办企业2家、校友创办企业4家和4家配套服务性企业。全部企业中36家为科技型企业,约占90%,这些企业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且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均与东北农业大学有实质性的联系。
园区现有管理人员9人,本科生以上学历占100%,年龄结构合理,管理人员素质高,学历高,凝聚力强,业务水平高。园区下设企业发展部、科技信息部、教育培训部和财务部4个部门,各职能部门相互联系,互为依托共同承担科技园各项工作。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孵化能力,将逐步形成以科技园为引擎,三个专业园(化工路农业示范专业园、黑龙江省畜牧业科技园区、江北食品科技产业专业园)为骨干,若干个产业基地为联动的三维一体化纵深部署格局。科技园将在校东侧化工路与闽江路交叉口处规划建设约5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大厦和约1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利用强大的平台优势,撬动大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立足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使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成为资源集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物产业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