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

时间:2019-05-12 17:2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

第一篇: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

一、广播中心组成

1、节目制作中心:制作各种符合要求的广播节目。

2、播控中心: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将所需的声音节目播出,传送到节目传输部门。

二、混响和混响时间

1、混响:声源停止发声后,在声场中由迟到的反射声形成的声音的“残留”现象

2、混响时间:当一个连续发声的声源,在达到稳态声场后声源突然停止发声,则从声源停止发声到室内声能密度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60dB)时所经历的时间。

3、混响时间的影响:混响时间长,丰满度增加,清晰度下降。

三、播音室和控制室要求

1、播音室:(1)应有适当的混响时间,而且房间中声音扩散均匀。(2)应能隔绝外面的噪声

2、控制室:有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混响时间,以便工作人员逼真地监听节目的音质。

四、磁带录音技术

1、录音:电能转换磁能,将声音电信号通过磁头装置转换成变化的磁场,并以剩磁的形式保存在磁带上;

2、放音:磁能转换电能,通过磁头装置将磁带上的剩磁信号转换成声音电信号。

3、录音时采用的三种存储媒介:(1)磁记录:磁性材料(磁带、磁盘等),(2)光记录:感光材料(光盘等)。(3)固体记录: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存储器件)。

4、两种消音方法:(1)恒磁场消音法,(2)交变磁场消音法(超声波消音法)。

5、工作原理

(1)消磁:超音频信号消音磁头产生磁场抹去磁带原有信息。 (2)录音:输入的信号录音放大器放大+超音频信号录音磁头磁信号磁带记录。

(3)放音:磁带信号放音磁头电信号放大器扬声器。

6、数字磁带录音

(1)所记录的电信号是数字信号,是比特,而不是信号波形;(2)不必考虑线性失真问题;

(3)必须提高记录信息的密度,带宽是模拟式磁带录音机的30倍以上。

五、乐器数字接口MIDI

1、含义:电子乐器和相应带有MIDI接口的声处理设备间进行各种控制信息串行通讯的标准。

2、最基本的用途

(1)传递音乐系统中的表演和控制信息,(2)传递与乐器音色参量、数字声频采样参量及一些与设定信息相关的各种数据。

3、特点

(1)记录内容:MIDI记录设备所记录的只是与声音相关的信息,而不是记录声音的波形。

(2)音序软件:微机运行MIDI音序软件,记录来自 MIDI设备的一些表演和控制信息。

(3)同步录音:利用MIDI时间码同步器,可以操作与之相连的其它录音设备进行同步录音。

4、四个组成部分:

(1)主控键盘:传送控制器信息,一个全音域的键盘。

(2)音源模块:不带键盘的合成器。(3)鼓机(节奏器):乐曲节奏部分的演奏和编排。(4)装有音序软件的计算机(音序器或时序器):记录或者重放MIDI信息数据。

六、调音控制台

1、作用:将多种输入信号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加工处理、组合后输出。

2、组成:

(1)输入部分: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

(2)输出部分:对各个输出通道的信号进行放大、主音量控制等。(3)监听部分:监听调音或录音的质量。

3、主要技术指标

(1)增益:在80dB~90dB的范围之内。(2)频率特性:一般不均匀度应小于1.5dB。(3)非线性失真:一般应保持小于1%。

(4)噪声:输入通道放大器为低噪声放大器。(5)串音率:一般应高于70dB。

七、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两个工序

1、前期制作:通过素材采集、录音、摄录形成节目素材的工艺过程。

2、后期制作:对节目素材编辑、剪接、复制、配音、合成等制作成可供播出的完整节目成品的一系列工艺过程。

八、广播节目的播出两大任务:

1、节目播出:根据广播节目表的安排,按顺序进行编排,并按时播出各种节目。

2、节目传送:将节目信号通过电缆、光缆、微波、卫星传送到广播发射台等。相应的传音链路称为演播室至发射机链路STL(Studio Transmitter Link)。

九、节目的三种播出方式

1、直播:节目不经过录音制作工序播出方式。“播录”:播音员在进行直播的同时,也可同时进行录音,以便日后多次重播。

2、录播:事先录制好节目,需要时用放音机将节目播出方式。

3、转播:(1)实况转播:节目源来自节目演出的现场,播音员在现场进行播音解说的播出方式。(2)台际转播:节目源来自其它电台的播出方式

十、数字音频工作站DAW

1、定义:以微型计算机为控制设备,以硬磁盘为记录媒介的非线性数字音频系统。

2、组成:

(1)主机:核心中央处理器(CPU)和中央存储器(CM)。(2)硬磁盘:外部存储器。(3)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负责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并直接将数字信号送硬盘储存。在数字状态下对音频进行各种特技处理。

(4)各种接口:A/D转换器接口、D/A转换器接口和控制接口,以实现对各种功能的选择或操作。

(5)相关软件模块:利用处理软件对声音数据进行操作。

3、特点:

(1)处理软件对声音数据进行操作,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2)实际上并没有音频信号进入调音台,是用户自定义的调音台。(3)最有效的处理是去除噪声。

十一、广播中心网络化

1、主要系统:

(1)节目制作播出系统(2)新闻业务系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

2、网络化制播系统的主要特点(1)高质量、高效率。

(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节目制播。

(3)保证不间断安全优质播出,制播成本较低。(4)完善的数据库功能。

第二篇: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概述小结

第一章概述小结

一、广播:一种“定点发送、群点接收”的通信方式。广播有两层含义:

1、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系统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送节目的过程。

2、特指:声音广播。

二、广播电视三个特点

1、形象化: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递信息。

2、及时性:以电波传播的速度来传送信息。

3、广泛性:覆盖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媒介。

三、广播电视的“四化”

1、数字化,2、网络化,3、产业化,4、信息化。

四、广播电视的发展沿革

1、三代广播:(第一代)AM-调幅声音广播,(第二代)FM-调频声音广播,(第三代)DAB-数字声音广播。

2、三代电视:(第一代)黑白电视广播,(第二代)彩色电视广播,(第三代)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广播。

五、广播电视系统组成和作用

1、节目制作与播出:利用必要的广播电视设备及技术手段制作出符合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节目表)将其播出到发送传输端。

2、发送与传输: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如编码、调制等)后,经过某种传输方式(如地面射频传输、卫星广播、有线传输等)传送到接收端。

3、接收与重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变换,最终还原成图像及声音。

六、广播电视传输方式

1、地面无线电开路传输:主要业务有调幅中、短波广播、调频广播、VHF/UHF频段电视广播等。

2、有线网络传输:利用同轴电缆、光缆等媒介进行传输,通过一定的分配网络,为用户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系统。

3、卫星传输: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上的转发器进行信号的传输。

七、广播电视制播设备和技术

1、声音信号:录音室(或播音室)、传声器、拾音技术、调音台、录音设备、声音节目的编辑加工设备、高质量的监听系统等。

2、图像信号:演播室、摄像机、录像机、编辑制作设备、视频切换台等。

第三篇: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六章 电视基础知识小结

一、电视:通过通信线路将现场或记录的活动景物(带伴音)在异地及时的以图像形式重现的技术,也就是根据人眼视觉特性以一定的信号形式实时传送活动景物(或图像)的技术。

1、电视系统:从对景物信息的摄取直到在显示设备上重现出景像构成完整的工作系统。

2、电视基础:①可见光的特性,②人的视觉特性,③色度学基础知识

二、可见光谱:能够引起人眼的视觉反应的电磁波的光谱范围。

1、波长范围:380nm~780nm。

2、颜色表现:随着波长的减小,红、橙、黄、绿、青、蓝、紫连续分布。

3、亮度感觉:辐射功率相同但波长不同的光给人眼的亮度不相同。

4、三种人眼能够感知的光:①直射光,②透射光,③反射光。

5、单色光和复合光: ①单色光(谱色光):单一波长和波谱宽度小于5nm的光。②复合光(非谱色光):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波长成分的光。

6、光和色的区别:

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电磁波);色是人眼对可见光这种物质的视觉反应。

三、光源:能发光的物理辐射体。

1、光源的光谱功率(辐射功率谱):光源的辐射功率在各个波长的分布情况。

ρ(λ)=dΦ(λ)/d(λ)[W/m]

2、光源的相对辐射功率:各个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相对于黄绿光的光谱功率分布的比值。Φ(λ)= ρ(λ)/ ρ(555)

3、绝对黑体:既不反射也不投射光线,而能完全吸收入射光的物体。

4、色温:当光源发射光的相对辐射功率谱及相应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色完全相同时黑体的绝对温度(K)。

5、标准光源:色温较低,偏红;色温较高,偏蓝。①A光源(A白);2854K。②B光源(B白);4800 K。③C光源(C白);6800 K。④D65光源(D65白);6500 K。⑤E光源(E白);5500 K。

四、光度量单位

1、光通量F:人眼感觉度量的光辐射功率。光通量是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定积分。单位:流明[lm]

2、发光强度I: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I=F/Ω [ cd]。单位:坎德拉[ cd]

3、亮度B:指定方向发光强度与垂直于指定方向的发光面面积之比。B=I/S。单位:坎德拉/平方米[cd/m2]

4、照度E:是光通亮与被照物体表面积的比值。E=F/S。单位:勒克斯[lx]

五、视敏特性: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灵敏度的特性。

1、视敏函数:K(λ)=1/Pr(λ),光辐射功率的倒数。

2、相对视敏函数:V(λ)=K(λ)/Kmax=K(λ)/K(555)=Pr(555)/ Pr(λ)

六、亮度感觉

1、含义:人眼所能感觉到的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的差别及在不同环境亮度下对同一亮度所产生的主观明亮程度的感觉。

2、相对视觉阈(韦伯-费赫涅尔系数)δ=ΔBmin/B=0.005~0.05

3、对比度C(反差):原景物或重现图像的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比。C=Bmax/Bmin

4、亮度层次n(灰度级数):在画面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间可分辨的亮度感觉差级数。n=lnC/δ+1=(2.3 /δ)lnC,对比度越大,亮度层次越丰富。

七、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

1、视觉惰性:描述主观亮度与光作用时间的关系。视觉的建立和消失都有一定的惰性。

2、临界闪烁频率(fc):不引起视觉闪烁感的光源最低重复频率。fc=45.8Hz

八、人眼的分辨力

1、人眼分辨力(视觉锐度):人眼分辨景物细节的能力。θ=3435(d/l)[分]

2、特点:

①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要远低于对黑白细节的分辨力。

②人眼对运动景物的分辨力要低于对静止景物的分辨力。

九、物体的颜色和彩色三要素

1、物体的颜色:取决于该物体对人眼入射光的光谱功率分布情况。

2、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①物体本身的反射特性或透射特性。②照明光源的光谱功率

第六章 电视基础知识小结 分布。

3、彩色三要素:

① 亮度:彩色光作用于人眼而引起的视觉上的明亮程度。表征彩色光对人眼刺激程度的强弱,单位是坎德拉/平方米。

② 色调:彩色的颜色类别,色调用波长表示。③ 饱和度(色纯度):彩色的深浅、浓淡程度。彩色光被白光冲淡的程度,用百分数表示。

色调和饱和度合称为色度(Chromaticity)。

十、彩色视觉特性

1、波长定色:一定的光谱分布表现为一定的颜色,2、同色异谱:同一种颜色则可以是不同的光谱分布。人眼无法辨别光的光谱成分及功率分布情况。十一、三基色原理

1、三基色原理:根据人眼彩色视觉特性总结出的重现彩色感觉和混合的规律。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三基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彩色。

2、主要内容:

(1)彩色可分解和合成;(2)三基色相互独立;

(3)色度取决于混合比例;(4)总亮度为分亮度之和。

3、混色法

① 时间混色法:应用于彩色电视机 ② 空间混色法:应用于彩色显象管 ③生理混色法:应用于立体电视

4、混色规律: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青,红+绿+蓝=白。

5、互补规律:红+青=白,绿+品红=白,蓝+黄=白。

十二、计色系统

1、配色方程:彩色光F = R[ R ]+G[ G ]+B[ B ]= 三色分量之和 方程含义: F色光可由R个红基色单位,G个绿基色单位和B个蓝基色单位混配而得。

2、RGB计色系统(物理计色系统):利用物理三基色和规定的基色量[ R ]、[ G ]、[ B ]为单位量,用配色方程进行彩色量度和计算的系统。

①色模:m=R+G+B,代表彩色光所含三基色单位的总量,即三色系数的总和; ②相对色系数:r= R/m,g= G/m,b= B/m,也称色坐标,分别表示当三基色单位总量为1时,混配某一色光所需的[ R ]、[ G ]、[ B ]的系数。

③相对色系数之和为1:r+g+b=1。

3、XYZ计色系统(标准计色系统):选择一组假想的三基色单位(X)、(Y)、(Z),进行彩色量度和计算的系统。

①F=X(X)+Y(Y)+Z(Z)②三色系数:X、Y、Z。③特点:基色XYZ只是假想的三基色,三个色系数均应为正值;合成彩色光F的亮度应仅由Y[Y]项的系数Y决定,合成光F的色度仍由X、Y、Z的比例关系决定。X=Y=Z时,仍代表等能白光。

十三、亮度方程:

1、方程:Y=0.291R+0.587B+0.114G

2、物理含义:说明红、绿、蓝各为一个单位时的亮度。说明在配色实验中,红、绿、蓝三路基色光信号如按亮度公式加权求和,就可以得到用Y表示的混配色的亮度信息。

第四篇: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十章 电视广播系统小结

一、电视广播系统:

1、组成:

(1)信号源端:制作并播出符合一定标准的电视节目。

(2)传输部分:将播出的电视节目以可靠的方式经适当的传输通道传送到接收端,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方式(电缆、光缆)和无线方式(卫星转发、微波中继、地面超短波覆盖等)。

(3)接收端:利用适当的接收设备接收传输通道送来的电视信号,并正确重现出原始的图像及伴音。

2、传输方式:

(1)定向性传输: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传输。(2)覆盖性传输:指由点到面的传输(广播)。

二、电视调制技术:

1、残留边带调幅(VSB-AM):一种将一个双边带调幅信号通过滤波器滤掉一部分下边带,形成残留边带信号进行传输的模拟调幅技术。

形成过程:调制信号首先经过普通调幅,得到双边带调幅信号,然后再通过一个残留边带滤波器进行滤波,得到残留边带调幅信号。

优势:

1、可大大节省频带。只传输了上边带和一部分下边带。

2、接收端易于实现。接收端可从接收到的残留边带调幅信号中恢复出完整的调制信号。

2、相移键控PSK:一种载波的相位随调制信号状态不同而改变的数字调制方式。

3、正交调幅QAM:用两个调制信号分别对频率相同、相位正交的两个载波进行调幅,然后将已调信号加在一起进行传输或发射的数字调制技术。MQAM=x2QAM=2nQAM。

4、正交频分复用OFDM:将调制信号分成多路,对多个在频率上等间隔分布且相互正交的子载波进行调制,然后经频分复用组合在一起的多载波调制方式。

三、地面电视广播:

1、特点:

(1)一个频道带宽为8MHz。

(2)使用超短波(VHF和UHF)频段。

(3)模拟地面电视广播中的图像采用残留边带调幅(VSB-AM),伴音采用调频(FM)。(4)数字地面电视广播采用OFDM或8-VSB调制方式。

2、发送端对图像信号的处理过程:视频处理中频双边带调幅残留边带滤波中频处理混频和功率放大与已调伴音信号相加送往天线发射。

射频全电视信号的频谱图

3、发送端对伴音信号的处理过程:音频处理调频混频功率放大与已调与图像信号相加送往天线发射。

4、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之间有三个明显区别:

(1)视频信号的上限频率远高于音频信号的上限频率,(2)视频信号的带宽比音频信号要宽的多,(3)视频信号对相位失真要比音频信号敏感得多。

5、DVB-T发送端原理:信源编码与复用能量扩散RS编码和外交织卷积编码和内交织QAM映射OFDM成帧OFDM调制上变频天线发射。

第十章 电视广播系统小结

四、卫星电视广播:

1、构成:广播卫星、上行地球站、地球接收站、测控站。

2、使用频段:

(1)C频段(下行:3.4~4.2 MHz,上行:5.85~7.075MHz)。

(2)Ku频段(下行:11.7~12.2 MHz,上行:14.0~14.8MHz或17.3~17.8MHz)。

3、DVB-S信号处理环节:信源编码和复用 复用适配和能量扩散RS编码卷积交织基带成形QPSK调制上变频高频功放天线发射。

五、有线电视广播:

1、有线电视 CATV: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及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

2、组成:

(1)信号源:产生或接入系统所需的信号。

(2)前端:对信号进行变换、交换、复用、调制、混合处理,并将各路处理过的信号转换成一路宽带复合信号送入传输系统。

(3)传输系统:延续距离、扩大系统覆盖范围。(4)用户分配网:使用同轴电缆连接各个终端。(5)终端:系统输出口。

3、模拟前端:包括信号放大、频率变换、调制、解调、邻频处理、电平调整与控制、混合。

4、数字前端:包括A/D变换、信源编码和复用、信道编码和调制、上变频、混合。数字前端基本构成

有线电视数字前端信号处理过程。

1、A/D变换:将模拟电视信号转换成数字电视信号;

2、信源编码和复用:对数字电视信号及相关数据进行信源压缩编码,并对压缩后的码流进行复用;

3、信道编码和调制:对复用后的数据流进行信道编码和调制;

4、上变频:将调制后的信号上变频到设定的频道;

5、混合:将上变频后的其它各路信号复合成一路。

5、数据前端:对数据信号进行处理。

6、传输与分配:光缆、电缆、微波。目前主要采用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

第五篇: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四章无线电广播发送与接收技术小结

第四章无线电广播发送与接收技术小结

一、调制和解调

1、调制:在发送端,将要传送的信息(调制信号)运载到高频率的交变电流(载波)上的过程。

(1)载波:受调制的高频交变电流信号

(2)调制信号:调制载波的信号

(3)已调波:调制后的载波信号

2、解调:在接收端,从已调波上将它运载的信息检取出来的过程。

3、模拟调制方式: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4、数字调制方式:幅度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二、调幅

1、定义:用调制信号(音频信号或视频信号)去控制改变高频载波信号的振幅,从而使高频载波的振幅随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2、分类:

①普通调幅AM:主要应用于中波调幅广播(MW)。

②平衡调幅DSB-AM:主要应用于调频立体声广播副信道差信号(S = L-R)对38kHz副载波的调制。彩色电视中的色度信号对彩色副载波的调制。

③单边带调幅SSB-AM:主要用于短波广播中。

④残留边带调幅VSB-AM:主要用于电视广播中对图像信号对图像载波的调制。

3、两个重要参数:

①调幅度m a:反映调幅波振幅变化的相对程度。

②通频带B=2 Fm:反映已调波的有效带宽。

三、调频

1、定义:高频载波的瞬时频率按调制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幅度保持不变。

2、调频指数:

m f= Δωf /Ω=Δfm/F=最大频偏/调制频率

m f实质是最大的相位偏离值,表示在调频过程中,瞬时相位Φ(t)变化幅度,反应了调制深度,单位是[弧度]。

3、有效带宽:

B = 2(m f + 1)F = 2(△f + F)

调频广播标准规定B = 200 kHz;

电视广播中伴音标准规定B = 250 kHz。

4、调幅和调频的主要区别

(1)高频载波振幅:调幅的振幅是变化的。调频是等幅波。

(2)高频载波频率:调幅高频载波频率不变;调频频率变化。

(3)已调波频带宽度:调频比调幅波宽得多。

(4)声音质量:调频比调幅好。

(5)传输距离:调幅的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比调频大。

四、电波的三种传播途径

1、天波传播—经过电离层反射后到达接收点;

2、空间波传播—经过对流层在自由空间传播;

3、地波传播—地球表面传播。

五、广播电视波段(频段)划分

1、中波(中频MF);

2、短波(高频HF);

3、超短波:包括米波(甚高频VHF)和分米波(特高频UHF);

4、微波(MW):分为特高频(分米波UHF)、超高频(厘米波SHF)、极高频(毫

米波EHF)。

六、发射台的三个基本任务

1、产生高频振荡激励电能, 由高频振荡器将电源的能量转换为高频振荡的能量,产生高频电流或电压;

2、控制高频振荡电能, 用传送的节目信号(基带信号)去调制高频振荡,使高频电能按所传送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3、将受控高频振荡电能转换为空间电磁波,由天线向空间发射。

七、板极调幅发射机的组成1、激励器:产生发射机的发射频率(载频)。

2、高频放大器: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

3、被调级(高末级):用音频信号对高频载波进行幅度调制,并进行功率放大。

4、音频处理器:按发射机的要求,对音频信号进行加工处理。

音频处理器三个作用:(1)压缩节目动态范围,提高平均调幅度。(2)防止过调制。

(3)改善传输系统的信杂比。

5、音频放大器(调幅器):把微弱的、经过加工处理的音频信号放大到所需的电平。

八、脉宽调制PDM1、数字编码器:把音频信号变成一系列用脉冲宽度反映音频信息的脉冲波,、开关放大器:经若干级开关放大器放大到所需功率电平,3、低通滤波器:把音末调制级脉冲波还原为音频电压,4、射频末级:再用还原后的音频电压对射频末级进行调幅。

九、导频制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

1、编码器:将立体声的左、右两路声音信号编码成一个复合信号。

2、调频器:将复合信号调频成高频已调波。

3、鉴频器:将高频已调波解调成复合信号。

4、解码器:将立体声复合信号解码成左、右两声道音频信号。

十、导频制调频立体声编码器

1、由L和R信号形成主信道信号和副信道信号

–主信道信号:M=L+R,频谱范围:0Hz~15kHz

–副信道信号:S=L-R,频谱范围:0Hz~15kHz2、用差信号对38kHz的副载波信号进行平衡调幅,调制后的信号的频谱范围:23kHz~53kHz。

3、采用平衡调幅方式抑制副载波,降低发射功率(副载波中不携带要传送的信息)。

4、将主信道信号和调制后的副信道信号相加,另外再加上导频信号P(19kHz),就得到了基带复合信号:U=(L+R)+(L-R)M +P

十一、调频多工广播:指在正常调频节目播出的同时,利用频谱所附加的副载波来增加声音和其它信息的一种扩大业务范围的广播方式。

1、辅助通信许可业务 SCA:增加一路不同内容的单声道广播通道,基带信号中心频率:67kHz,基带信号频谱范围:61~73kHz。

2、广播数据系统RDS:为少数特定用户服务。用户购买专用附加接收设备可收听到附加节目广播。基带信号中心频率:57kHz,基带信号频谱范围:57kHz±2400Hz。

十二、调频同步广播:采用多部发射机、具有相衔接的覆盖区域、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和广播节目以实现特定区域覆盖的技术手段。

主要技术要求:(三同一保)

1、保证多部发射机之间的同频;

2、保证在发射天线馈源端系统同相;

3、保证发射机有相同的调制度;

4、保证交叠区最低可用场强。

十三、调幅广播接收机

1、天线:感应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2、高频调谐放大器:通过改变回路的谐振频率来进行频道选择,同时对所选频道的高频信号进行放大;

3、本地振荡器:自行产生高频信号,其频率与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同步改变,且总是比后者高465kHz;

4、混频器:将放大后的高频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高频信号进行频率混合,并输出二者的差频信号;

5、中频放大器:对混频器输出的中频信号(载波为465kHz)进行放大;

6、检波器:对调幅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原来的音频信号;

7、低频放大器: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

8、扬声器:完成电-声转换,并以足够的强度辐射声波。

十四、导频制调频解码器

(1)利用低通滤波器得到复合信号中的主信道信号L+R

(2)利用带通滤波器得到已调的副信道信号(L-R)M

(3)利用选频电路得到导频信号P

(4)对(L-R)M进行平衡解调,得到副信道信号L-R

(5)将主信道信号和副信道信号相加、相减,得到立体声的左声道信号L和右声道信号R

调频立体声解码器框图 L

立体声

复合信号

R

Psin(s/2)t

下载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五章数字声音广播系统小结

    一、声音广播的数字化 技术特征:(1)从模拟向数字转变,(2)从单机制作到数字音频制播网络转变,(3)从较单调的声音广播向包含数据广播、多媒体广播、交互式服务等的综合形态过渡。 二、......

    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 第七章模拟电视基础小结(合集五篇)

    第七章模拟电视基础小结 一、像素: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每个像素具有单值的光特性(亮度和色度)和几何位臵。像素亮度既是空间(二维)函数,同时又是时间函数。 二、顺序制传送:按一定......

    广播电视技术 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陈柏年)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第三章广播中心技术小结 浙江传媒学院陈柏年 一、广播电台和广播中心 1、广播系统基本组成:(1)音源采集:各种声音的信号源。(2)自动化制播系统:由各种工作站、......

    2018年浙江传媒广播电视编导考前培训

    2018年浙江传媒广播电视编导考前培训 2018年杭州影视传媒高考编导考前强化班_12月14日开班 2018年浙江城市广播电视报《星星秀影视传媒培训班》招生简章 《浙江城市广播电......

    2018年浙江传媒广播电视编导考前培训

    2018年温州传媒广播电视编导考前培训 2018年温州影视传媒高考编导考前强化班_12月14日开班 梦想者表演暑期集训班 集训说明: 集训结束。老师对学生做出测评,对学生建立档案......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广播的定义:一种“定点发送、群点接收”的通信方式。 “广播”的两层含义: 1、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系统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送节目的过程。 2、特指:声音广播。......

    浙江传媒学院专升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节目策划》重点内容

    浙江传媒学院专升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重点内容 教材:电视节目策划 第一章 电视节目策划 第一节 策划概述 1、四种界定策划概念的理念: (1)一是事前行为说,认为策划是为未来行动做......

    浙江传媒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浙江传媒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浙传院教〔2010〕26号 一、总则 第一条 课程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教学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