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8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省政协调研)

时间:2019-05-12 17:5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0228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省政协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0228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省政协调研)》。

第一篇:20090228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省政协调研)

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

中共文殊镇委员会 文殊镇人民政府

2009年3月4日

首先欢迎尊敬的侯主席和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下面我就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文殊镇位于市区东南18公里处,镇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2074户,7389人,耕地面积17007亩。目前,镇、村、组道路全部硬化、绿化,实现联网,自来水贯通全镇,受益率100%,农电入户率100%。广播、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74.3%,电话入户率70.16%,移动电话持有率47%。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农村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按照市委“四个带动”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从“六抓”(即:抓党建、抓民生、抓规划、抓培训、抓村容村貌的整治、抓新农村建设)入手,树立起“重规划、强龙头、抓民营、建园区、创品牌”的强烈发展意识,服从“农民工作抓增收致富,农村工作抓面貌改变,1 / 7

农业工作抓高效科技”的三农目标,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全镇农业增加值达到478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4150万元,启动民间资金583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468元,是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的1.84倍。

近年来,随着我镇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投资247.07万元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了全镇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嘉文公路和中心小学至冯家沟五组道路建设,投资504万元完成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8年完成了16个居民点7公里道路改建任务。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适龄青少年入学率100%,在完成中小学校舍改建的基础上,投资300万元完善了学校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大幅提高,2008年中考上线率81%。文化体育场所建设不断完善,现已建成镇村农民健身场地11个,农家书屋7个,完成了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项目。2008年投资723.2万元实施了居民点改造项目,完成改造1808户,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投资46.9万元完成了22户残困户和23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新建沼气池134户。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产出率,万元田面积达到500亩,5000元以上的350亩;通过暖棚养畜、养殖小区等项目的实施,“万元院”总户数达到509户,形成规模养殖310户。农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有序开展,农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得纯收入3402元。农业产业化项目不断壮大,2 / 7

引进了啤酒花种植加工产业化生产项目,带动农户种植1650亩,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6796人,参保率达到94.15%,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全镇参保人数2728人,占应参保人数的48%。完成村级卫生所改造工作,投资7.6万元,新建标准化卫生所5个,有效改善了我镇农民群众的日常医疗问题。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五保户供养、双拥优抚等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2008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468元,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但相比我市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农民群众可支配性收入偏低,主动投资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能力不高,在购买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投资产业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依然较弱,对新品种、新产业采取观望态度,不能大胆尝试规模化生产。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产品特色不突出、品牌意识不强,各村的支柱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四是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科学技能水平仍然偏低,农民技能培训始终处于较低层次,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问题,致使农民

/ 7

就业渠道不宽。五是乡镇工业产业本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联动、互动性不强。城乡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弱化,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量上的扩张,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六是劳动力输转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实现转移,大部分属于无组织、无目标、无保障的自发外出务工。七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聚集带动作用发展不明显。八是土地流转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农业生产化程度低,每户的承包地分散成若干小片,缺少完整的大面积土地, 导致机械耕作、农田灌溉较为困难,制约了我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限制了水利设施的有效利用。九是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成了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农民不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权利。十是城市化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层次较低,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和城市居民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水电、煤气、暖气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不能实现统一供气和供暖;生活垃圾、生活排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统一清运和排放没有形成。

/ 7

三、围绕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结合嘉峪关市新文大桥建设和讨赖河南岸70平方公里新区开发规划,用3—5年时间实施新镇区建设项目,把农民逐步转化成产业工人,土地主要用于供应城市肉、禽、蛋、奶和花卉蔬菜的生产。

(一)突出“城市带动农村”,建设八大功能区域。按照市委提出的“四个带动”战略,把农村整体纳入市区规划,实施镇政府整体搬迁工程,利用3—5年时间建成综合管理服务区、观光旅游区、畜禽水产品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建材工业区、商贸流通区、社会服务区、居民小区8大功能区域。

1、发展工业企业。我镇拥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人力、市场等,在南市区的发展带动下,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落户我镇。依托工业企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非农化。

2、发展商贸流通业。依托南市区商贸流通中心的建立,凭借我镇的地理优势发展商贸业,通过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市场(即规划中的商贸市场)来发展物流业和商贸业,以此来带动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物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要素互动的有效载体。一是抓好物流市场载体的建设。伴随新政府的搬迁,规划中的大型农贸市场将使我镇物流基础设施加强。二是抓好物流网络建设。组建镇级农资、良种、农村生活消费品等配送中心,在各村建设直销网点,所有商品由配

/ 7

送中心直接提供给营销网点,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确保质量安全。三是抓好物流信息体系建设。通过镇综合服务站,整合我镇村级信息网络,在镇服务中心和村营销网点建立信息终端,及时向农户提供信息。

3、发展城郊型经济。利用临近市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旅游观光农业,提高现有度假村的档次和水平,对运行效率低下、甚至闲臵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通过建设一批农业新品种展示园、百果园、植物园等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供游客观光、采果、住宿、度假、游乐,了解农业生产、享受乡土情趣,使之成为利用“三农”的优势和特色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式,促进城郊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

(二)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一园四基地”。依照文殊镇6个村土地资源分布和现有状况,按产业划分为“一园四基地”,以发展专业化合作村,逐步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为城市提供肉、禽、蛋、奶和花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名贵花卉生产基地;新鲜优质果品、名贵苗木供应基地;肉、禽、蛋、奶供应基地。通过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建立产业科技示范区。各村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完成1-2个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切实起到特色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整理开发后的农田集中连片,促进我镇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 7

(三)突出规模化经营,探索土地流转模式。稳步推进土地管理和流转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在保持现有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府引导农户土地的流转和承包,改变我镇耕地较为分散的现状,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推动我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利用水利和相关配套实施,探索农场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讨赖河南岸的开发使用权,建设高标准的花卉生产基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逐步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四)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河口新村社区的水、电、暖、煤气、排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用3年时间建起一个新社区;二是规划文殊镇小城区的水、电、暖、煤气、排水、通讯、住宅、商贸一条街的设施完善;三是通过道路建设加快城市的延伸,建设以嘉文大桥为起点沿南干渠直通文殊村的道路,建设以新文大桥为起点沿北大河南岸到冯家沟村的道路;四是信息化建设,实现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三网合一”建设,通社区、通农户;五是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实行田、路、渠、林配套措施。

/ 7

第二篇:龙镇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汇报

2011年龙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2011年4月5日)

龙镇位于五大连池市区东部,吉黑高速、鹤嫩公路、哈黑铁路在镇内通过,行政区域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6.2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4个社区,7300户,2.2万人,耕地16.47万亩,草原11万亩,林地0.35万亩。行政区域内和周边有5个国营农场、6个部队农场、7个国营林场和沾河森工总局,驻镇中、省、市直单位25家。龙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教职工172人,中学在校学生494人,小学在校学生1310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有企业138家,其中个体企业127家,规模企业11家。自来水入户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85%,全镇住房平均砖瓦化率62%,城镇化率35.7%,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0元。龙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示范镇,首批省级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示范镇,黑河市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省确定为环境优美型乡镇。2010年被黑河市确定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示范镇。几年来,先后被省民政厅授予省先进乡镇人民政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文化乡镇称号。被中共黑河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一、2011年重点工作

(一)明确发展方向,落实任务目标

按照五大连池市委六届十六次全会精神要求,结合龙镇总体发展思路,2011年龙镇将加快实施以“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产业发育为重点,普惠民生为目标,创新机制为手段,和谐稳定为基 1 础”战略,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为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产业名镇。

1.城镇规模扩大。示范镇龙镇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到2011年底全镇城镇人口要达到25600人,新增幅度达到20%,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2.经济发展加快。依托示范镇龙镇资源、区位、环境、人文和产业基础及优势,建立产业发展集中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豆薯总产预计实现35000吨,农业生产总值实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 %,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3.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人均收入实现9300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3.社会事业繁荣。全镇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高中阶段升学率有所提高;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文化体育设施比较健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95%以上;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低保户和“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卫生院、中心小学、室内综合性活动室、5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休闲健身广场、综合性集贸市场,并继续将五保户集中到市中心敬老院供养。

4.居住环境优美。全镇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市场化运作建设集中供热站;力争建设污水处理厂,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公共设施管理实现社区化,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5.管理科学规范。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城管、城建、自来水、环卫处管理服务职能。通过民主、科学、依法有效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二)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1.制定城镇控详规划。预算投资100万元,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对龙镇近4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城市建设设计,对龙源街、龙兴街近1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根据省百强镇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启动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的通知》要求,试点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工作方案、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试点镇总体规划和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市场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3月30日,杨市长和黄市长带领发改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来龙镇调研,明确了各专项规划的编制责任主体,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社会事业规划由镇政府负责,市场服务体系规划由商务局负责,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局负责,各专项规划力争4月底前完成。

2.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龙镇小城镇基础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2011年拟建项目九项。一是红灯记广场公园。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北安农垦分局投资绿化,建设1.7万平方米红灯记广场公园,目前已经完成初步设计,有两套设计方案:第一套设计方案预计投资1228.7万元,第二套方案预计投资1336.4万元。力争投资50万元,新上电子大屏幕一块。同时对八卦街高标准科学设计并推进落实。二是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移民。2011年新建楼房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现在已有4万多平米的完成规划设计 3(2011年龙镇农场计划新建3层以下楼房60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出台棚户区改造、土地复垦、购房补贴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优惠,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内聚集,将北河屯、古东河屯全部搬迁到镇内。3月25日市委范书记、政府黄市长、政协王主席到龙镇调研,3月30日杨市长、黄市长到龙镇调研,就整屯搬迁工作明确了政策:两个屯的现有居民根据现居住面积每平方米补助500元,到镇内购楼享受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农村泥草房改造政策,每平方米大约1350元,每户限购面积60平方米,超购面积按市场价格,现在已经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两个屯实际有房屋建筑总面积5007.4平方米,需财政搬迁补助资金300万元(北河屯住房46所,158口人,房屋建筑面积3079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84.5万元;古东河屯47户,162口人,房屋建筑面积1928.4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15.5万元),两个屯有意愿购楼户 户,购楼预约面积为平方米,待资金落实即可组织实施。三是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项目。通过市发改局争取城镇供水项目,计划投资60万元,维修改造自来水管线5000延长米,彻底解决镇内居民饮水供应不足的难题。现已完成项目编制,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四是扶贫开发项目。投资58万元,实施镇内增产村和镇西村扶贫开发项目,分别建设村办公室一所、休闲广场一处、打深水井一眼。五是开通龙兴街公交线路。投资100万元,新上公交车4辆,实现龙兴街全线通车。六是力争实施龙兴街、次干道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63.8万元与龙镇农场合力贯通龙兴街,建设1300米白色路面,铺装2000米人行道、实施绿化、亮化和排水工程;投资186.83万元,硬化总计1840延长米,宽3.5-6米的总面积9830平方米的次干道6条。七是加强城镇管理,提升城镇综合执法水平。经3月25日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 4 隶属于龙镇的城市管理监察中队划归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负责龙镇管辖区域内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监察中队由龙镇党委、政府和综合执法局双重领导。组织关系由龙镇党委政府管理,其他事宜归综合执法局领导。机构编制、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等事宜待市政府研究综合执法局城市监察大队机构编制、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等问题时一并统筹解决。城管监察中队的成立,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公益性岗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村、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创建 “三优”文明城镇为载体,改善人居环境。八是人口聚集。积极推进产业发育增加人口就业,吸引外来人口,同时加大宣传,使镇内四个村的人口,由农业变成非农人口,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城镇低保。

(三)培育主导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依托资源、区位、环境和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一是物流业。以现有的粮食流通企业和粮食批发大市场为基础,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现正在招引锦州华强集团,欲到龙镇投资10455万元,成立富通物流有限公司,建一处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300万吨的物流中心,已经完成先期可研及建设规划,正在协商用地及项目申请准备工作。二是精深加工业。通过招引大庆客商,投资5000万元,在发展村建设年生产1.2万吨的苏打水厂一处,项目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计划购置国产生产线2条,水处理设备1套,并探索开发地热温泉旅游;扩大超越、北华山野菜加工厂规模,年保鲜蔬菜、山野菜1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利润4万元;依托旺仔冷冻屠宰厂和兴盛大牲畜定点屠宰厂,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年加工8万头(只),创造产值3200万元,利润144万元;利用 5 龙镇宏达生猪屠宰厂,年屠宰生猪6000头,实现产值600万元,利润60万元。三是面粉加工业。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投资3600万元,新上一套300吨的小麦加工生产线;黑龙江省龙垦面业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新上日处理240吨小麦加工设备。四是旅游业。依托历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建设红灯记广场和《红灯记》原型人物雕塑。五是现代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降豆、增禾、扩经”的目标,2011年计划播种大豆7.5万亩,小麦4万亩,玉米1万亩,马铃薯3万亩,中草药0.1万亩,蔬菜0.4万亩,杂粮0.5万亩,力争达到三年轮耕一次。土地规模经营达到7万亩,以农场托管、承租方式实现开发村、向东村土地规模经营整屯推进;重点建设发展村1000亩玉米、2000亩小麦,3000亩马铃薯,开发村3000亩小麦、1000亩玉米、20万平方米棚室蔬菜和向东村5100亩大豆7个示范园区;扶持向东村奶牛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打造奶牛养殖专业村,力争年存栏奶牛350头,依托宏达生猪屠宰厂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生猪2500头;开展职业技能及创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数量,打造龙镇劳务品牌,年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努力营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完成今年龙镇造林规划总面积249.55亩目标任务。同时对镇内区域显著地段进行绿化。

(四)合力共建共赢,促进区域发展

加大场镇共建力度,与农场紧密配合,在农业、工业园区、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加强农业共建力度。继续加强农机、农技、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计划建设向东村5100亩大豆、开发村1000亩 6 玉米,1000亩大豆示范园区3处,3个园区全部采用农业标准化整地耕作模式。场镇间农机跨区作业达到5万亩以上,其中深松整地1万亩,机械收获3万亩以上。

2.加快工业园区共建步伐。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与龙镇农场的工业园区建设,共同将园区打造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建设进行详细规划,为企业入驻搭建平台,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今年,龙镇农场将修通火车站——工业园区——高速公路辅路8.5公里的道路,其中火车站——工业园区路宽12米,并进行绿化和亮化,打造景观大道,园区——高速辅道路宽8米,道路的升级改造,将大大提升园区的建设速度和水平。目前,园区已有纯净水厂、苯板厂、免烧砖厂等5家小型企业入驻。

3.共同谋划大项目。一是污水处理项目。2010年4月龙镇农场已经聘请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对龙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投资4000万元。目前龙镇政府通过市发改委向省有关部门申报立项。二是集中供热项目。招引客商进行市场化运作,争取引进一家供热公司,建设一处集中供热站,实现地方统一供暖,并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力争达到一流的服务水准。三是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农场现已完成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前期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规划工作,该项目投资5200万元,已列入农场十二五规划上报到省农垦总局,目前我们正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中。

4.拓宽共建领域。本着“资源共享,平等共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管理界限,在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探讨合理的共建切入点,拓宽合作共建领域,有效整合公共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拟将龙镇农场职工医院设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提升龙镇区域医疗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龙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城镇建设资金匮乏。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能力有限,导致自我发展乏力,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没有城镇特点和风格。已往楼房的设计、规划、立面效果、色调等没有明确要求,自己特有的风格没有体现出来,而对历史现存建设的重新修饰和规范发展也需要时间和资金。四是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公共服务功能不强,就业平台不是很充分,城镇吸纳农民的引力不大。五是城乡居民享受的政策不统一,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使工作推进难度加大。六是村屯合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大量资金。七是供热工程、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大项目可研报告、规划和向上争取等方面前期费用较大,困难较多,但却是近期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推进措施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宣传搞好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建设目的意义,统一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全面宣传扶持政策,搞好思想发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以产业为依托,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特别是发挥本地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培养龙头企业,搞好相关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无公害蔬 8 菜种植园区。明确产业聚集区具体位置、规划面积和功能定位。发展商贸,搞活物流,增加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

3.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推进。深入实施场镇共建,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宽小城镇领域合作共建,推动与附近农场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共同进步。

4.强化考核督促工作。加强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定期进行检查、召开会议推进。要制定建设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要把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列为“绩效工程”进行目标管理,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

高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材料

为解决农村吃水困难问题,高新区投资800余万元实施了高新区农村人畜吃水解困工程,建设引黄供水工程3处、管网廷伸工程10处、单村供水工程6处,打深井5眼、大口井2眼,建设加压泵站1座,建阀门井、水表井80座,铺设供水管线24211米,有力的缓解了农村人畜吃水困难。但当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等限制,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自来水,单村供水仍然大面积存在。随着近几年地下水污染的不断加剧,单村供水工程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05年以前各村自行建设的工程,标准低、维护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截至2008年底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但仍有19个村、2.21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为我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广大农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高新区工委管委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于2009年启动了全区城乡“同源同网”供水工程,计划2009年底实现全区城乡“同源同网同质”供水。

高新区“同源同网”供水工程自2009年10月1日开工建设,05国道以西石桥地区由淄博市自来水公司投资建设,205国道以东四宝山卫固地区由管委会投资建设,至2009年底共铺设供水管道26.4公里,完成投资1600余万元,全面完成主管网建设任务,全区55个村居有52个村居实现“同源同网同质”供水,喝

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其余3村由于地势较高,采取单村供水方式,加水处理设备,实现“同质”供水。

在工程实施的同时,管委会始终把百姓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出台了淄高新管办发[2009]93号《关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意见》,明确了惠民补助政策,对农村居民按照每人每天50升的定额进行补贴,定额内水费由高新区财政全额补贴,体民情,察民意,把“惜民、爱民”落在实处。

通过工程实施,保障了高新区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改善了农村群众生活质量,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了区域投资环境。

第四篇:峪泉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2011

峪泉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中共峪泉镇委员会 峪泉镇人民政府

2011年3月5日

峪泉镇地处嘉峪关市近郊,辖嘉峪关、黄草营和断山口3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人口924户,2999人,耕地6031亩。是甘肃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属典型的城郊型乡镇,毗邻市区,地域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旅游资源丰富,镇区内有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悬壁长城、黑山石刻等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目前已形成旅游餐饮、交通运输、劳务经济、绿色蔬菜种植、现代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甘肃省文明乡镇”、“甘肃省明星乡镇”、“甘肃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甘肃省双拥模范先进乡镇”、“甘肃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乡镇”。2009年,嘉峪关村被评为甘肃省新农村试点建设先进村。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87元,比2008年的6756元增加1231元,年均增幅8.8%。

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雄关区委、区政府及市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嘉峪关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及“四带动一加强”发展战略,立足我镇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镇区旅游资源丰富、毗邻工业园区等有利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一)依托城郊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近年来,我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挖掘种植业增收潜力。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发展订单农业。每年引进在我镇具有发展优势的农作物新品种5—8个,以订单农业形式鼓励农民发展玉米制种、瓜菜制种及订单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2010年全镇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700余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61.5%,发展订单农业150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25.3%。二是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两年先后组建了嘉峪关市峪民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嘉峪关市富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嘉峪关市富尔康绿色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嘉峪关村农产品营销协会、黄草营村养殖协会、黄草营村金田良种繁育协会,农民进入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三是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将黄草营村184亩退耕还林地开发成一个年出栏家禽5万只,产值300万元的规模化绿色生态散养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典型引路”的方针,计划在嘉峪关村和黄草营村各建设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目前工程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扶持和规

范镇区小香猪养殖和鸿翔蓝孔雀养殖场等新型养殖企业的发展,投资5000万元的嘉峪关村金凤凰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开发项目2010年已完成投资600余万元。2010年全镇家畜存栏量达58598头(只),增长2.7%,出栏量达36700头(只),增长9.6%,养殖业发展迅速。

(二)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近年来,我镇以工业强镇为主线,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快非农产业发展。一是合理规划镇区产业区,将产业区开发和嘉北工业园区开发相结合,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吸引适应我镇发展需要的、环保型加工企业来镇投资,目前已有安邦、宏焱、生利等28家冶选、加工、新型建材、物流企业积极落户我镇辖区。二是利用辖区内丰富的砂、土资源,成立了运输业协会,组织动员农民从事交通运输业。目前,全镇共有165台载重汽车、28台装载机、8台挖掘机从事运输业。三是持续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壮大企业经济总量,增强对本地农民的吸纳能力,2010年全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500万元,同比增长15.5%,镇域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依托旅游产业带动,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近年来,我这充分利用地处城市近郊优势及辖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围绕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和石关峡景区,鼓励引导村民发展风雨雕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工制作,开发驼马队等旅游项目。二是围绕辖区旅游线路和农村果园林地,加快农家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的开发力度。形成了以嘉峪关村一、二、三组和黄草营村一组为代表的农家乐餐饮聚集区,通过组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逐年增强,餐饮业年收入已达300万元以上,目前全镇已有旅游餐饮企业60余家,从事旅游服务的人数达到450人,旅游服务业正在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新来源。

(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近年来,我镇通过加强对劳务经济的组织领导,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与园区配置并举、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并重、分散输出与有组织输转相结合的劳务输出良好发展格局。一是充分依靠我镇现有技能培训力量和社会培训力量,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汽车驾驶、电气焊、司炉、计算机操作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培训200至300人。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达到“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以品牌打市场”的目的。二是进一步发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和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强化用工信息搜集和跟踪服务,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平台。2010年,全镇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到1241人,农民纯收入的75%来源于二三产业。

二、以狠抓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镇村基础设施水平近年来,我镇按照“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和“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

中、人口向镇区集中”的“三化三集中”目标和原则,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快新镇区开发建设。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完成了新镇区供排水、供热、双拥路改造、嘉黄公路改造和峪新路建设等5大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小康住宅71套;投资500多万元建成新镇政府、派出所、土地管理所办公楼;投资300万元,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新镇区农贸市场。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07年至2009年,先后投资870多万元完成全镇所有18个居民点的改造工程,改造内容包括乳胶漆粉刷沿街墙面、更换大门、修筑门楼、整修道路、硬化人行道、浇筑花池和架设太阳能路灯等。2010年,投资170余万元引导补贴资金完成嘉峪关村6个居民点(282户)农户后院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内容包括统一砌筑后院墙、更换后院大门、新建卫生厕所、修建养殖暖棚、修缮杂物房、硬化后院路径、疏通后路等,并在在居民点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投资470万元,完成嘉峪关村和黄草营村16.8公里灌溉渠道改造工程,灌渠运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渠系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市交通局的支持下,每年改造村组道路10公里,使村组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以强农惠农为目的,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我镇始终坚持以保障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

权和监督权为目的,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一事一议” 政策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全镇“永靖会议”精神,通过设置惠农政策明白栏、发放惠农政策“一册明”及“一折统”、建立惠农政策咨询室等方法,保证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镇应发一折统1387本,一册明1373本,实发一折统1387本,一册明1373本。2010年,为享受农村低保的57户125名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12.67万元,为3名“五保户”发放补助金1.13万元,为22名患病群众发放大病医疗救助金10.34万元;累计向487户1630人发放救灾救济金12.42万元和46份价值200余元的救济物品;发放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等优抚款14人4.89万元,慰问金8500元;发放残困户、贫困户危旧房改造补贴资金26万元;落实各种计生奖扶资金8.4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1.85万元;办理汽车、摩托车补贴共48辆,兑付“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7.51万元。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统筹推进社会事业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镇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争创“平安乡镇”。建立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机制,各类案件发案率连续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二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各类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化解率达

%以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受理率达100%,化解率达90 %以上。三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完成全镇3个村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了农村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促使政府公开服务延伸至农村,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社区的各项服务,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四是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8%以上)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合率达到80%以上)为配套,其它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五、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我镇积极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途径和办法,努力实现以党建资源的统筹来激活和带动各类资源的统筹,以城乡党建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促进全镇统筹城乡发展的全面提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好各级组织部门搭建的“双结双带”帮扶平台。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和各村的关系,做好服务,推动城乡党建资源统筹,激发农村党建工作活力,进一步促进以城带乡、共建共享工作;同时积极协调各帮扶单位采取项目带动、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协助各村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以及帮助它们完善各项基

础设施建设。各村与帮扶单位共达成帮扶项目8个,其中2010年完成2个。二是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把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着力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推动突破发展、富裕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上,奋力开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三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镇立足实际,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以创建“五个好”、“五带头”为主要内容,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活动载体,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着力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构建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市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关镇试点

工 作 汇 报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6日)

城关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耕地面积6.6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39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后,镇党委、政府紧抓优先试点这一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镇规划项目总投入资金2518万元,分四年实施。通过两年试点,全镇现在提出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确定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拉经济,以经济促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2009—2010年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共完成总投资1322万元,占计划

投资1297万元的101.9%,其中市、县财政各90万元,部门整合594万元,群众自筹548万元。完成主要工作:产业开发:完成毛杏改良2000亩,新栽苹果1800亩,建成蔬菜骨架大棚402座,日光温室20座,种植紫花苜蓿2000亩,新建暖棚50座。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3眼,维修机井4眼,新打水窖200眼,新修水渠4200米,供水管线延伸12公里,自来水入户150户;新修村组道路41公里;绿化村组道路37.5公里。铺设中心村排洪管道20公里,完成了东区紫东花苑安置区整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作;完成征地2470亩,协调拆迁158户632人,落实失地农民836户3798人每月100元生活保障金,规划失地农民安置点8处,土地整理项目在建面积2318亩。社会事业发展:在原郑村新修居民集中点1处29户,配套设垃圾箱10处,安装路灯10盏,建成五保家园1处,新修镇中心敬老院1处;新修文化广场2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处,硬化中心村院落6000平方米,绿化5000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8个,新修村部2处、村级卫生所6处,完成2处新修村部、3处村卫生所的图纸设计和选址规划工作。科技培训:建成镇培训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10间220平方米,并配套培训设施,培训科技明

白人1800人。制度建设:完成了六大制度建设创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切实进行贯彻落实。

(二)2011年试点工作情况

2011年计划投资1090万元。计划完成如下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总体规划及居民集中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川区新建水泥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培育地椒茶苗100亩,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建设: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压埋供水管线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灌渠4000米,新修中心村排洪管沟700米,拓宽整修环棚道路4公里,绿化村组道路6公里,更换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四平线1000米,完成居民集中点及设施大棚电网主线建设。新修七里河至安湾村组道路2公里,整修丰台至鳌背村组道路水沟12公里;新修高庄、五里沟、路坡3村村部。社会事业:在祁川村新修小康农宅43户,改厕43户,配套修建沼气池43个,硬化居民点周围道路200米,安装路灯20盏,垃圾箱15个,维修村幼儿园房屋7间,配套购置办公桌椅40套,硬化祁川小学校园1500平方米,栽植绿化树100株,在后河

自然村建成、绿化公墓区1处20亩。宣传培训: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建设与创新“六大制度”。

目前完成645万元,占计划1090万元的59.2%,完成主要工作:村庄规划:完成祁川村的总体规划以及居民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分项规划,达到“五图一书”标准,并制作了效果图。产业开发:在祁川村北面山新建300亩核桃园1处;新建蔬菜骨架大棚87座;在金龙村租地100亩,培育地椒茶苗100亩并租地100亩,培育绿化苗木100亩。基础设施:在祁川村新修水塔2座(旋老、后河),压埋供水管线1100米,完成自来水入户40户;衬砌渠道4000米;拓宽整修铺砂村组道路4公里;现已建成高庄村部,路坡村部主体已建成;在祁川村完成道路绿化6公里(环园路2公里,杂果园道路3公里)。社会事业:祁川后河居民点目前开工25户,主体建成19户;维修祁川村幼儿园1处,购置办公桌椅40套,电脑、电子琴、玩具等教学设施。宣传培训:宣传农业农村工作,培训科技明白人2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按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统一全镇干群思想,把产

业开发和县城开发结合起来,把城郊村的建设和县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示范带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把城区失地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化管理;依托茹河川区开发,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依托塬区优势,扩大苹果生产规模,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强化考核,靠实责任。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纳入“三位一体”目标考核之中,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村级班子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力地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取得成效及变化

通过两年的试点,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全镇把发展生产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立足自身实际,以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等为支撑,一是打造了“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区养殖,城区非公经济”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村级道路、水利灌溉、小康农宅、村卫生所、村级文化广场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强势推进,有力地带动了全镇各项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试点,2010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673.6万元,占县上下达任务643.5万元的104.6%,同比增长15%,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完成投资11170万元,较上年9690万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40元,比上年2581元人均增长459元,2011年有望达到3355元。经济促进文明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村民自治、投工投劳、财政奖补”等方式,以生态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有效地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实现了经济促文明的最终目标。

四、几点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在实施项目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点倾斜,能够使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

二是每年在项目实施前应先预借部分启动资金。

三是在部门整合资金筹措上,力度再大点,对整合不到位的应有一定的处理措施。

下载20090228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省政协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0228文殊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省政协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欢迎莅临游河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010年,游河乡在区......

    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最终5篇)

    一、基本情况我镇总面积4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500户,1.9万人,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年收入万余元。近几年,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总揽全局,致力于抓机遇、强基础、增实......

    2011某某镇调研城乡一体化汇报

    关于牛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情况汇报近年来,牛首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有关会议精神,立足“一区三园五城”(普陀堰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度假区......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XX区天宝路以北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 工 作 汇 报 ×××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19日)我县辖17个乡镇,8个社区,687个行政村,总人口83万。全县现有各类药店、医疗机构、餐饮店、保......

    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一、 社区基本情况。社区位于**市东部,隶属于****,下辖12个居民小组,526户,1998人,耕地面积2178亩。**社区整体上属于传统的农业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县政协办:根据府协办发【2010】16号文件《关于开展府谷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调研内容做简要汇报。一、农村劳动力......

    关于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明确了到2012年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全市城镇人口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标台,城市居民利用公交出行率达到30%,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