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钕铁硼生产企业专利战略探析
国际钕铁硼生产企业专利战略探析!
时间:2009-11-06 08:52:55
我国的稀土资源丰富,这为钕铁硼行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近些年来,我国粘结钕铁硼和烧结钕铁硼的产量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并且总量已于本世纪初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世纪伊始,世界磁体产业的中心已经由日本转移到了中国。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麦格昆磁和Neomax握有钕铁硼的专利权,虽然我国钕铁硼磁体生产厂家达到100多家,然而具有专利授权的企业只有5家,众多的生产厂家由于没有专利授权,而很难将自己的产品发往专利覆盖的日本、欧洲和美国。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拥有巨大的资源但是却不能真正转换成为产品,可以说,专利限制已经成为制约钕铁硼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由此,有必要对美日钕铁硼企业巨头的专利战略进行宏观的评述,同时,分析其专利战略形成的背景因素,以对我国钕铁硼行业和其它稀土材料行业有所借鉴。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的企业专利战略
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的企业专利战略涉及到基本专利战略、专利网战略、专利收买战略和专利诉讼战略等。
1.1 基本专利战略
基本专利战略是企业基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了保持自己的技术、新产品竞争优势,将其核心技术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战略来保护,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的基本专利战略是整个专利战略的重头戏,基本专利也是其他专利的基础,拥有了基本专利也就有了同其他公司讨价还价的至关重要的先天条件。在钕铁硼行业,基本专利就是钕铁硼的成分专利。可以说,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正是凭借成分专利,长时间垄断了粘结钕铁硼磁体和烧结钕铁硼磁体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销售权,同时,实施其专利授权,对电子、计算机等大型公司提起大规模的诉讼。
1.2 基本专利延伸战略
基本专利延伸战略就是由于基本专利有一定的保护期,为长期占据垄断优势,对基本专利的技术作一定的技术储备,待时机成熟,重新申请专利,延长专利保护期的战略。基本专利延伸在钕铁硼行业里面表现为:在钕铁硼的基本成分专利里面添加各种新的元素(比如钴,镝,铝,铜等);钕铁硼化合物,钕铁硼含钴化合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麦格昆磁钕铁硼基本成分专利已经于2003年在日本、2006年在美国到期,但是其含钴专利却能在美国延伸到2012年;同样,Neomax公司含钴专利在日本延伸到了2008年,其钕铁硼化合物和钕铁硼含钴化合物专利分别在美国延伸到2010年和2014年,也正是因为如此,Neomax公司在其网页中用中文宣称:“2003年以后,非专利品在美国、日本、欧洲同样不可销售,若有销售现象,我们会针对驳有我公司专利的部分,依照相关条款发出警告。对于已构成侵权行为者,将提起诉讼。”
1.3 专利网战略
专利网战略又称为外围专利战略,是与基本专利战略相对的专利战略,其含义是指企业围绕专利技术,开发与之配套的外围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的一种战略。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在自己的磁粉成分专利周围布置了大量的原理相同的制备等专利,形成了自己的专利网,抵御竞争对手对成分专利的进攻。对于在我们可以查到的麦格昆磁172项英文专利资料里面,其中大部分为工艺专利,成分专利作为基本专利和基本专利的延伸数量并不多,但是含金量却相当的高。据文献,在麦格昆磁公司原来的官方网站里面,我们可以同样发现成分专利的重要性,它把认为重要的专利分列出来,其中成分专利(compositionpatents)9项、粘结磁体专利(bondedmagnetpatent)1项、工艺专利(pro-cesspatent)3项,比例为9:1:3。对于Neomax公司,其在世界各地已注册的专利200多件,且申请中的专利也有200件左右,这些也同样涉及到磁粉成分、磁体化合物、制备工艺等,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国内,Neomax公司专利主要以成分和化合物为主。通过以上的专利网战略,尽管中国的企业生产的烧结和粘结钕铁硼磁体在没有专利覆盖的中国等区域销售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磁体或者与之相关的电子产品销售到专利覆盖区,那将碰到一个严密的专利覆盖网。
1.4 专利收买战略
专利收买战略是指企业不是通过自己申请专利而获得专利权,而是花费较大的价钱从发明人或其他企业那里购买专利权达到独占市场的战略。在专利收买战略方面,麦格昆磁公司表现更加明显。麦格昆磁公司在设置专利网的同时,对于一些竞争性企业已存在的、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专利,麦格昆磁公司采取了相应的专利收买战略。麦格昆磁公司于1995年买断了三菱金属公司申请的类似的稀土-过渡金属-非金属的快淬材料专利;在同一年,又收购了Kollmorgan公司的在美国和日本申请的披露添加钴提高Nd-Fe-B的居里温度的含钴专利;并且据传闻,麦格昆磁公司也正与SII协商购买其过期的专利,因其担心将承担过去对SII专利授权的法律责任,而负担自1987年以来在日本销售MQ磁粉的授权索赔。
1.5 专利诉讼战略
专利诉讼战略就是利用法律赋予的专利保护权限,收集竞争对手专利侵权的可靠证据,及时向竞争对手提出侵权警告或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迫使对方停止侵权、支付侵权赔偿费,以达到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利打击竞争对手,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的目的。麦格昆磁公司在1998年、2001年、2004年分三次对非专利磁体使用商提起了大规模诉讼。同时Neomax公司也宣称:“若不理解我公司的专利情况,且发生专利侵权行为时,将提起诉讼,诉讼对象包括使用和销售专利侵权品的单位部门”。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的诉讼对象主要为HP、LG、IBM等大型电子公司,其目的在于:震慑具有侵权可能的公司,同时通过这些电子公司将压力传递到部件生产公司再到钕铁硼生产企业。这种诉讼带来的好处是这些电子公司在不影响其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将巨大的压力转移到钕铁硼生产企业,使得麦格昆磁和Neomax公司诉讼的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企业公司企业专利战略产生的背景因素
综上所述,在钕铁硼行业中,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积极应用各种专利战略,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效果,长期垄断了钕铁硼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市场,完全阻碍了中国公司走向世界的步伐。由此,有必要对钕铁硼行业中专利战略其产生的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钕铁硼行业中,专利战略的充分应用依赖于以下几个背景因素。
2.1 专利战略是科技领先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速进展,对包括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逐渐增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还只对签约国有约束力的话,80年代中后期《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订,以及乌拉圭回合中将其作为一揽子协议中的一部分,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各世贸组织成员的义务,则标志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加强。作为最大的受益者,这既是跨国公司长期推动的结果,也为其进一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造了条件。毕竟在世界专利和许可费用的跨国流动中,跨国公司占总收入的98%,而专利战略作为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和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更日益受到跨国公司的重视。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专利战略的应用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1985年4月1日,中国的专利制度正式确立,Neomax公司和麦格昆磁公司则立即派出代理前往中国专利局注册其专利。虽然最终由于专利新颖性的问题被中国专利局驳回,但是也客观表现了两个公司对其专利中蕴藏的巨大价值的认同。而在1998年、2001年、2004年,麦格昆磁公司对大型电子公司提起三次大规模的诉讼,表明两家公司在专利战略的应用方面更加纯熟,也更加系统,从而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取得了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
2.2 磁性材料行业技术更新时间和专利期限基本吻合
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四类:20世纪30年代末开发的铝镍钴永磁(AlNiCo);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SmCo),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硼(Nd-FeB)。在第四代稀土永磁体的研发方面,虽然氮化物的加入被置于很高的期望,但实用效果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取得相关的突破还要假以时日。而在市场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前磁体市场的主体是铝镍钴,在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以铁氧体为主,从2000年以后,稀土磁体(钕铁硼+钐钴)产值首次超过铁氧体,成为磁体市场的主体。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新磁体为用户所接受,大概要经过十年的时间,这里既有技术与工艺问题,也有应用开发与市场开拓的问题。同时,一代磁主体市场的保持时间一般在三十年左右:铝镍钴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1970年,铁氧体从1970年到2000年。而对于钕铁硼而言,从1983年首次发现,凭借其优异的性能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并在12年之后占据了市场的主体,我们相信钕铁硼在主体市场的保持时间也会在三十年左右。
从发明专利的角度,国际上一般规定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结合整个磁性材料行业,尤其是钕铁硼行业,我们可以看到这20年,正好是一代磁体从发明到占据市场主体的时间。换言之,当钕铁硼基本专利过期之时,也是这个行业走到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我们同时可以发现,在钕铁硼基本专利法律保护的20年期限之间,也是钕铁硼自身成分、制备工艺等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当这些方面也被申请为发明专利之后,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充分的地区,先导企业(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将能把这个法律上固化的先发优势保持在30年左右。2.3 下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钕铁硼行业的整体市场
钕铁硼主要应用于音圈电机、电机、核磁共振成像、通讯、音响、磁化器、轴承等领域,其主要供应给国际、国内新兴的发展产业和支柱产业,如计算机工业、通讯工业、信息工业、汽车工业、电动自行车工业、电动汽车工业、核磁共振成像医疗器械工业、CD-ROM、DVD等影像工业,随着这些工业的蓬勃发展,对钕铁硼产业的技术、质量、产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拉动了钕铁硼行业的整体市场。
在一个技术变更比较慢而市场发展异乎寻常的行业,先行企业很容易依靠专利的垄断权来保持企业的先发优势。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则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钕铁硼的开发成功解决了上述工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引发了对钕铁硼的大量需求,从而有利于两个公司提高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取得大量丰厚回报;同时,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对钕铁硼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钕铁硼行业向更高磁能积、更均质、各向异性等方向发展,从而使得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提供大量的投入进入钕铁硼的研究之中,也使得两个公司在添加钴成分和制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其结果使得专利网更加紧密,进一步控制了竞争对手的渗透。结语
任何一个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我国钕铁硼企业要想突破麦格昆磁公司和Neomax公司的专利限制,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其专利时限的解读层面,必须客观分析其各项专利战略,并对专利战略背后的形成背景因素进行深入研讨,从而从根本上理解专利战略的内在含义,找到我国企业的应对之策。
第二篇:试论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试论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学号:114A1567专业:工商管理姓名:张晓冬
摘要: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中国企业发现,必须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国外,才能在国际化大中赢得主动权。本文研究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探讨了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关键词:战略国际市场市场营销
一、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使得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的大趋势将中小企业卷入经济国际化的洪流,大企业的跨国经营,国家间的贸易或经济联盟,客观上把众多的中小企业推向了国际竞争的前线。中小企业即使不直接跨出国门,也要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走向国际市场与在国内市场经营已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因此,随着国际市场加速全球化,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营销已成必然趋势。中小企业从单纯国内经营到国际营销是个“飞跃”,更是一个“质”的变化。国际营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考验和锤炼,更是维持其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营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市场体制要求企业进行国际营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地位更加明确,市场导向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中心。竞争机制的引进,使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大为减弱。为了在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
二、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尚处于国际经营的起步阶段,企业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营销理念不清,缺乏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
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国际市场营销理念认识不清,他们常常被一种错误的观念所困扰:即认为从事国际营销风险大,困难多,那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国际营销。另外,他们还认为开拓国际市场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况且,大部分国际市场已经被竞争对手占领,现在进行国际营销也有点晚了。因此,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主动在国际市场中拼搏的精神,而将开拓海外市场的任务寄希望于其他企业,对开拓国际市场缩手缩脚,以致丧失商机。
(二)缺乏国际市场相关信息和先进的开拓手段信息化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对现在的企业来说是不语而明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准确掌握所处行业的最新动态,就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国际市场变幻莫测,经营风险很大,企业也就更加需要及时获得国际市场的最新供求信息和对贸易伙伴国的商务法律,经济及人文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以便能与国际市场及时沟通,科学地作出决策。否则不但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还很可能丧失很多先机,严重阻碍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现实情况是:信息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据调查,78.7%的中小企业认为在开拓国际市场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很多中小企业虽然走出国门,却严重缺乏获得国际市场最新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对国际营销活动的开展非常不利,具体表现为:①信息获取手段落后、国际营销通道不畅,致使客户资源贫乏,且无法与国外买家建立密切联系,有产品的厂家找不到外商,要产品的外商找不到厂家;②企业不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与国际行情、国际潮流脱节,经营理念、设计、管理和营销能力跟不上国际水平,产品的设计、功能、材质、使用方式等不能符合国际需要,产品竞争力低下;③不能详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及税务政策,很难保证与外国分销商订立的分销协议措词严谨、无歧义、不与当地法律相抵触。
(三)营销能力低,营销道德问题突出
与大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尚处于新手地位,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研究、缺少完整的营销发展战略等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力。具体表现在:①国际营销理念陈旧。;②缺乏总体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对于国际市场开拓,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及国际营销行为的实施等均带有盲目性;③市场调研意识薄弱,很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市场调研,仅靠“拍脑袋”就进入了国际市场。④营销组织机构不健全,营销网络不完善,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现代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国际营销人才严重短缺。
(四)产品档次低,缺乏品牌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额虽然很大,“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总体上来看,这些产品低档低价,缺乏品牌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产品在知识产权等方面附加值也较低,很难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中小企业制造能力很强,但是在对外贸易的增长方面却主要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的增长方式为主,出口增长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自主品牌建设薄弱,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大量靠贴牌生产来支撑贸易规模,贸易利益比较少。我国出口产品中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尚不到10%,能够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名牌几乎没有。以服装和制鞋业为例。有一组数据令人深思:2008年我国出口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5.5l美元;出口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4.5美元。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小企业虽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甚至污染环境,赚取的却是极少一部分的加工费。这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服装和制鞋生产企业的写照。同时,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五)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技术创新能力低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营销最缺乏的还是人才,尤其是懂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的素质没有太高要求。然而,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基础,高素质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和动力,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员工素质低的状况对企业的发展壮大非常不利。技术创新能力低也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营销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一直被冷落,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面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承受力差,经营状况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管理模式落后甚至有的财务管理形同虚设,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审核其财务来评价其资信,严重影响其自身融资手段的实现;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诚信意识,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基本不予贷款;此外,中小企业也囿于自身规模、实力的限制,很难找到有效的融资渠道。因而,虽然目前我国政策上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很多优惠,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不足所导致的制度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是困难重重,致使其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的重大障碍。
三、完善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策略
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存在的新问题是体制上、观念上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相互功能的结果,要解决这些新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市场营销的一种延伸和集合,市场营销的全球化是多方面集合起来,在营销中面对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需用不同的营销手段进行应对。全球化营销是不断完善,不断变化的。一些实力雄厚的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公司的营销活动。但是一旦超出国界,商品的营销和拓展就会遇到阻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等,所以需要产品有可认知性和时代的特征。
(二)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产品的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向消费者传达设计师和生产厂商的信息,通过这个从而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进行购买,达到经济目的。提高产品竞争力主要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获利能力,应加大品牌的价值评估的宣传力度,品牌的价值评估直接决定了品牌的管理质量,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水平,起到促进品牌国际化的作用。
(三)加强市场创新,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市场创新是影响企和决定企业的决定因素,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市场创新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应扬长避短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战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步入商界的战争时代,面对愈演愈烈的营销战争,企业积极寻找市场空白,开发创造新的市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重要。高明的企业应把视野投向新的市场。另外要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名牌。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重视商标的地域性,注重商标注册工作,并制定以质取胜、以科技为基础的名牌发展战略。
(四)政府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减少了对外贸的干预,但目前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企业非凡是一些国有大中型
企业走外向型道路,充分放权,要使企业走向市场,必须要证企分开,彻底改变对外贸的直接插手,干预其业务经营的做法,提高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政府应从法规、政策方面加以引导,促进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推动有条件企业向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商社发展。最后,改革企业进出口管理制度。放下一部分经营权有利于以进养出,以进带出,推动国内生产。实施反补贴,反倾销措施,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
(五)增加出口渠道,做好促销工作
国际营销中的促销手段很多,针对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首先应做好企业宣传工作,企业要赢得顾客的忠诚、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除了有技术领先和质量可靠的产品外,建立和巩固良好的企业形象尤为重要。其次,企业可利用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实行官方促销。
参考文献:
[1]朱成钢,王超.市场营销学(第五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2][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了解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识和平与发展仍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外交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关于“和谐世界”;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1][①]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2][②]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3][③]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推动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关系的决策,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做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提出备战备荒,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二)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先是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4][④]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
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力量。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江泽民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5][⑤]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科学技术进步异常迅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新的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甚至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
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
时代主题的变换,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的发展,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向各领域不断扩展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又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尤其是美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调整,实质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中国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发挥大国作用,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也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由于全球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把世界连成一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挑战。
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
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受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面临众多难题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起来、振兴起来,要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勇敢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获得了在闭关锁国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各种人才,从而极大地增
强了发展的优势。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推进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依靠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依靠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发人力资源,依靠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改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事实证明,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中国现在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世界各国应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必须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决不能靠外国恩赐,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周恩来也明确指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我们愿意和一切平等待我之国家合作,不排外,不挑衅,但必须站稳立场,否则就只能倒在外国人的怀里。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同时,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6][⑥]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安全、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同时,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世界形势仍处于“冷战共处”状态。根据当时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同时,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的进步与和平。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中国。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华关系。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这是我国外交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对外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没变。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
邓小平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主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苏争霸转入均衡、僵持阶段,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指导我们党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强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确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解决了我国外交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
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外交工作归根到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宽广胸怀和外交能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
它发展为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地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我们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整体相联系的;各个国家只有把本国的事情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支持其他国家的发展,为履行国际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发展都告诉我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要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
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下,同各国各地区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取长补短、安全上互相协作,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第四篇:国际石油公司战略
国际石油公司战略
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即将结束入世过渡期,中国将根据有关协议执行WTO的自由贸易竞技原则,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趋于一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石油环境,中国石油集团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更为剧烈变化国际国内石油市场,二是空前加大的环保压力,三是面临挑战的垄断发展模式。面对以上挑战,中国石油集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战略为了研究中国石油集团的循环经济战略,有必要首先对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进行界定。
1、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从1987年提出以来,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近年来在不断发展。针对不同领域的学者,可持续发展可能有不同的定义,但很少有哪一个概念如同可持续发展概念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联合国众多国际机构如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等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尽管在理论上,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模式。但是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即人类可持续繁衍、地球环境友好和人类福利永续最大化。
2、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循环经济根植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集约式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资源———产品———资源再生” 的反馈式流程;其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对废物的低排放。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新的产业形态。通过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分析,不难发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循环经济根植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理论上的一个具体实现。近50年来的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短期来看,资源和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长期来看,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技术的进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石,同时是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变革发展路径的决定力量。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严重、地表气温增加、沙漠化加剧、灾害性天气的频发,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重大的转变。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循环经济是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必然的重要保证。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模式。
二、跨国石油公司的循环经济战略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当今的跨国石油公司无不把循环经济作为其长期发展的基石。杜邦公司是知名的跨国公司。其产品涉及石油化工、材料和能源等众多领域。杜邦公司创造了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即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使用,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排放。它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领域取得的骄人的业绩。当前杜邦公司正从传统的化工领域转向更广泛的科学领域,将其全球业务增长定位于化学与生物科学交叉发展。为此,杜邦正在进行全球业务整合,包括分离其在中国大陆所拥有的石油公司,退出中国的能源市场,重整现有化学品业务,并大规模地投资生命科学领域。为了实施杜邦公司的循环经济战略,在过去两年中,杜邦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已超过140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杜邦公司目前一半的销售额。此外,公司还设立了2015年循环经济战略目标英国石油(BP)集团是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其业务范围涉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及发电和再生能源。其产业结构与中国石油集团非常类似。在BP2005年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集团的延续能力,这些能力包挂:更新资产、创制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随时代演化而变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吸引新生力量加入我们的员工队伍;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并赢得顾客、股东及我们的业务所在地的信任和支持。为了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BP提出了系列的战略目标: 1)专注循环技术的开发,重点发展先进地震勘探、水平钻井技术和水压裂技术、合成气技术(一氧化碳加氢)和低碳技术(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015年,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400万吨;3)发展替代能源,未来十年投资80亿英镑发展太阳能、风力、氢等替代能源;4)执行高标准环境要求,加强环境影响评估、执行环境管理标准、实施原始环境的恢复(年花费在3.66亿英镑以上)。壳牌石油公司也是基于石油及其产品的跨国石油公司,在《2005年可持续报告》的扉页也写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满足当代的需要,但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壳牌石油公司在2005年11月16日召开的“ 循环经济和绿色广东高层论坛”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壳牌的核心价值观和商业原则。我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就是以正直、诚实、守信和持续的方式进行商业运营,保护环境,创造经济和社会进步。壳牌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和资本运营中遵循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其它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立了与之相关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石油行业在世界经济向着循环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生力量其合适的选择。
三、循环经济下的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作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商和最大的炼油化工产品生产、供应商,其产业结构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各个领域。中国石油的油气生产和消费链长面广,大多涉及饮用水源地、生态敏感区;炼化装置易燃易爆,基本濒临江河湖海、居民集中区。
从而石油石化集团具有高风险特点,决定了中国石油在其上游下游及产品销售等环节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根据跨国石油公司的成功经验及循环经济的要求,中国石油集团应改变认识、建立中国石油集团循环经济模式和实施替代能源战略。
1、正确评估中国石油的循环经济形势中国石油集团自1998年七月在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重组以来,对循环经济极为重视。在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绿色能源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利用及承诺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领域对环境保护态度始终如一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中国石油各个企业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保工作,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HSE管理体系,强化环境风险管理。但是中国石油集团实施循环经济的形势依然严,特别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区的环境保护、节能和降污存在的不足应有清晰的认识,中国石油集团与跨国石油公司尚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总量是世界前五大石油公司的1.6倍至4倍。以大庆油田为例,在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大庆地区是一草肥水美之地,由于长期石油勘探和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造成了油田区植被的大量破坏,油田开采区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达95%,地下水的漏斗区高达5500平方公里。根据水文地质学的有关原理,该区的环境恢复有可能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这种现象在我国其它油气田开发区广泛存在。尽管中国石油集团已组建自己的环境研究院,但在集团公司开列的重大科技研究项目中,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投资明显不足。
2、建立中国石油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目前,杜邦公司在企业内实施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值得中国石油集团借签。中国石油集团应通过延伸石油产业链建立自己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资源(或中间产品)价值可以划分为外显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部分。前者反映可以用传统产业链,后者存在于循环经济产业链之中。潜在价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才能实现,中国石油循环经济的任务就是使石油资源的潜在价值显性化,即在原油勘探、开发、运输、油品生产、油品消费等多个环节实施内部循环经济,降低油气勘探开发成本,推动非接触勘探技术的发展,减少对油气勘探开发区的环境破坏,积极推进油气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中碳、氢、氧等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转化和利用。实现尤其油气田和石化产业优化与升级,提高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使中国石油集团的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合理利用废弃资源、推动绿色能源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新的产业、新的油气经济增长点。
3、加快实施替代能源战略。替代能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美国、欧盟和日本在2055-2006年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替代能源计划,跨国能源巨头阿莫科、BP公司、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壳牌、德士古无不在加强替代能源的投资,致力于再生能源的开发,尤其是替代液燃料、太阳能利用和氢燃料电池的开发,一些技术已有重大突破。自1973年以来,国际上众多风险投资资金都流入可替代能源领域,风险投资界的领导人物如Kleiner Perkins以及私人股权公司和对冲基金(如凯雷集团)都在生物燃料上投入赌注,中国石油集团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实施国家替代能源战略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根据IEA研究结果,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能峰值可能出现在2030年和2050年,替代能源将决定未来能源市场的走向。石油尽管石油在未来的五十年不可能完全替代,但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总有一天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石油集团目前应加强对替代能源研究和投资,利用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及时向其他替代能源延伸,建立专项基金开展替代能源的研究,把握世界替代能源的长期发展方向,从国际一流的石油天然气公司走向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
四、结论总之,循环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个具体实现。当今世界知名的跨国石油公司无不将循环经济作为自己长期发展的基石。中国石油集团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正确评估中国石油的循环经济形势,建立中国石油集团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实施替代能源战略。
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跨国石油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管理变革:突出核心和优势业务、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经营战略全球化以及管理决策信息化等
趋势一:核心能力战略
随着国际油价走高,国际大石油公司迅速从多元化浪潮中扩张起来的非石油石化领域中撤出,把经营活动集中在与油气有关的核心业务上,实施核心能力战略。国际大石油公司普遍做法是:突出回报率高的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发展特色炼油业务,将炼化一体化、化工产品的差别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作为下游领域实现产品结构最优化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油品营销和贸易,构建强大的终端销售网络,以期在销售环节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国际大石油公司石油产业链大多呈放射型结构,即油品销售量大于加工量,加工量又大于原油产量,其核心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体现在终端上。
实施核心能力战略的主要措施有:并购,为强化核心业务而并购相关企业和部门;分拆,指为强化经营力度而将一个公司分拆为两个或更多个;重组,为加强核心业务而重新整合业务和分公司;剥离,指跨国公司通过撤销、出售、互换、外包等多种形式,不断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其余还有长期协议、战略联盟等多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纵向关系形式。
趋势二:技术领先战略
随着石油资源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体现在技术竞争上。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研发经费在同业公司中都居领先地位,一般在3%~5%,有的甚至高达9%~10%。
除了不断加大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能为公司在中短期内获取竞争优势的传统技术研究和开发上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其技术领先地位,而且为了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还非常注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此外,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满足环保要求的重要手段,从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例如,随着埃克森美孚将炼油、销售业的重心朝着向市场提供高附加值、更高品质的洁净产品和特殊产品转移,新的流化催化裂化等技术显得日益重要,成为公司削减成本、获得高回报的利器。在巴斯夫研究开发预算中,50%用于开发新产品,15%用于现有产品改进,25%用于新工艺和现有工艺改进,其余10%用于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较高的科技投入使跨国石油公司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从而使公司扩张有了资本,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石化公司转让技术专利获取市场利益。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技术创新目的非常明确:使公司核心业务能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促进新产品和新事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其科研机构设置专业化、全球化,更贴近市场,对市场反应更灵敏更快捷,并形成一个具有统一开发创新战略的完备体系。
趋势三:运营一体化战略
上下游纵向一体化的业务结构能使公司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近20年来,坚持和促进纵向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大石油公司的共同选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游、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3。大多数石油公司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兼营原油运输、炼制、电子和冶金等。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上下游一体化,在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各大公司逐步向一体化演变。在世界经济加速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合作也在发展。为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国内外企业集团在调整经营战略的同时,也相应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管理体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管理体制特别是管制方式逐步向一体化演变。这种组织管理体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国外大型企业,形式上有很多子公司,实质上实行全面一体化运作,母公司作为一个主体而不是多个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国外大型企业集团在内部管理控制上实行“几个统一”,即实行统一战略,统一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调度资金和运作资金;三是国外大型企业只在必需情况下设立子公司。
通常设立子公司的主要依据是:降低进入新产业、新市场的风险,利用竞争对手优势,结成战略联盟,规避行业壁垒或法律限制,扩展与主业相关的业务或试探开辟新的业务领域,以及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
趋势四:信息化战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石油行业跨入信息集成时代,信息技术促成生产经营过程的集成化和科学化,并将成为公司战略制定、决策、调整,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监控、管理和协调不可或缺的工具。迄今为止,全球近90%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实施ERP,一些企业已经初步实现协同电子商务。每天有超过50万石油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全面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的战略、勘探、开发、炼化、营销及人财物等全面管理。因为使用ERP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壳牌化工每年节省的费用都在1亿美元以上。
未来信息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将体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信息投资重点将向技术装备转移,二是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实施,三是信息集成系统进入成熟时代并发展为统一的模式,四是重视运用计算机技术来优化决策,五是供应及销售链大量地运用信息技术,六是重视知识管理系统。
第五篇:企业专利管理制度
北京金丰餐饮有限公司
企业专利管理制度
企业专利管理制度为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和加强对 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调整职工在研究、开发及其它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同企业发生的权益关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 理、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调整职工在研究、开发及其它工 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同企业发生的权益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为加快公司的专利发展,使专利机制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动力,基层单位的专利状况和专利管理水平将作为公司评价考核其科技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目的是鼓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安全、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
第三条
技术中心的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对公司专利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
第二章
管理机构、职能、职责
第四条
知识产权办公室是负责专利管理及其相关事务的部门。在国家知识产权政策方针指导下,以服务公司为本质,以项目研发增值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公司的经济策略指引下,开展各类专利增值性服务和相关项目经营性工作。
第五条
知识产权办公室具体业务范围:
1、负责专利申请项目的审查、申报与奖励以及档案管理、产权的维持工作;
2、负责对专利项目的维权(包括专利侵权监视、专利诉讼);
3、负责组织对向国外申请专利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专利资产的综合评估与认定;
5、与专利局及专业代理机构的沟通;
6、专利技术的转让与许可;
7、专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专利项目商务体系的建立;
8、填报各类报表及上报。
9、依据本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
第六条
每年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并存档备案。
第七条
负责专利知识的宣传及培训工作。
第八条
负责申请和管理各类专利政府资助基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优惠政策。
第三章
管理工作规范专利申请
第九条
知识产权办公室设专利管理员一名,员工自主向管理员提交专利申请资料,每月汇总后领导签字并归档。
第十条
对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是否申请专利,由知识产权办公室进行检索查新和分析评价后确定是否提交审定。
第十一条
任何个人或部门不得在申请专利之前进行有关科技评价、评估、评奖、产品展览与销售等可能会导致发明创造公开丧失新颖性的活动。
第十二条
提交的专利申请由知识产权办公室定期组织专家对申报的专利进行技术创新性鉴定。第十三条
知识产权办公室对鉴定通过的专利申请汇总制表,将《检索和评价报告》和《专利申请汇总表》提交总工程师。
第十四条
总工程师审定签字之后,知识产权办公室正式委托专利代理机构或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书和相关资料。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备案。
专利维持
第十五条
每项专利在授权维持期间,由知识产权办公室与专利代理机构或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联系,办理相关的手续和费用,并备案。
专利放弃
第十六条
知识产权办公室认为某项专利丧失维持价值,可向公司决策机构提出申请放弃,公司总工程师签字确认后,方可按规定办理。
专利许可及转让
第十七条
专利许可或转让他人的,应签订书面合同。专利许可或转让的费用及相关条件由专利所有人与专利受让人协商确立,报总工程师批准,及时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公告,并报当地的专利部门备案。
专利保护
第十八条
公司及其员工应时刻注意对专利权的保护,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
发现侵权行为,应及时报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公司领导并做好调查取证工作,请求专利管理机关调处,必要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条
应自觉遵守专利法及其有关规定,不得侵犯他人专利权。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授
予专利权条件的他人专利,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
第四章
专利信息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知识产权办公室专利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专利信息的收集:①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②与本公司产品和技术有关的专利文献。
第二十二条
专利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专利信息的保存:①公司内部的各种专利管理规定;②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工作记录和有关文件;③技术合同文件,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课题组的承包协议等;④学术或技术会议、新闻媒介和展览会上公开的报告、报道和材料等。
第二十三条
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产品、技术研究开发立项之前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在项目论证和研究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跟踪检索,以确立专利的申报类型、技术关键。
第二十四条
研发项目立项之前,必须有专利申请的检索查新报告。
第二十五条
公司重大的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或者具有重大市场前景需要申请外国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办公室要进行项目专利战略研究;
及时提出分析报告。
第五章
专利的界定及奖励
第二十六条
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书”中的发明人的权利属于公司。下列情况均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①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履行公司交付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②离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公司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第二十七条
利用本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公司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八条
员工在业余时间,在没利用本公司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的前提下,并且与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无关的发明创造,则视为非职务发明创造。对于非职务发明原则上知识产权办公室不予以接受,特别的可以例外。第二十九条
发明人如果离开公司工作,不得将本公司专利技术资料带离,不得将正在申请的专利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人申请,离开前必须将自己的发明成果提供给本公司;项目结束时,要把涉及项目的有关资料及时归档保管。
第三十条
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发明专利证书”的专利,按照《所在地市级专利申请资助办法》给予相应资助;对获得授权的专利发明人,按照公司规定奖励。第三十一条
对公司专利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完成的专利数量和质量达到或超过全年计划目标的项目
组,每给予“专利管理优秀项目组”奖励,资金来源由科技开发资金列支。第三十二条
专利项目的申请、维持、网络查询、奖励等相关管理费用在公司每年的科技开发资金计划中专项列支。
第六章
专利技术的成果分享
第三十三条
本公司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或技术)进行转让或许可时,由知识产权办公室与受让人进行商务接洽。转让或许可所形成的经济收益由公司分享。
第三十四条
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或技术)应用在公司内部或投资设厂,发明设计人可以以技术入股,享受股权分红,也可以签订相关协议直接在形成的经济利润中取到一定收益,额度按双方签订的协议执行。
第七章
责任与处罚
第三十五条
员工将职务发明创造以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或者有其它严重违反本制度规定侵犯、损害公司权益行为造成公司严重损失的,公司将依法采取措施,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三十六条
公司专利管理人员玩忽职守、履行职责不当或者泄露秘密,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制度由公司技术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北京金丰餐饮有限公司
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