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保健院人才建设建议对策[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7: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妇幼保健院人才建设建议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妇幼保健院人才建设建议对策》。

第一篇:妇幼保健院人才建设建议对策

一、基层妇幼保健网络建设:近年来服务人口逐年递增,尤其是2017年,出生数较去年增了近三分之一,妇幼人员原先就配备不足,现在情况更为凸显;保健工作的日趋深入和细化;基层妇幼保健队伍基础薄弱,表现在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与其他兄弟县市存在差距。村级保健网络不全。建议:健全稳定人才队伍,基层保健人员更换要到家发科备案;提高妇幼人员待遇,如统一制定发放交通补贴;产后访视费用不纳入绩效等,调动现有妇幼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妇幼保健事业。

二、妇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妇计中心内部人员梯队建设薄弱,人才培养断层,中青年医生力量薄弱,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人员紧缺。建议:人员招聘形式多样化,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列入参与校园招聘单位。

三、免费药具发放机全市最少:目前我县只有****台。建议:全县再增添****台免费药具发放机,配置至我县全部基层卫生院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二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策建议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策建议

(一)把创建核心放在引入学习型组织理念,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上。

要掌握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理念,理解“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的基本内涵,掌握五项修炼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广泛开展学习修炼活动,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把创建目的放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模式上。

借助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改变当前基层党组织单一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创建适应形势需要的复合的、开放的新型管理模式;改变以往党建工作的横向或纵向管理结构,形成以基层管理为主的网状结构。发挥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全部智慧,在创建活动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能力的党员干部队伍。积极面对基层党务工作的所有课题,突出党员创新的主题,丰富党建创新的内容,培育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党建管理模式。

(三)把创建关键放在培育有利于学习的良性工作机制上。

学习力也是生产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动力。在党的工作和建设中,必须进一步突出学习的职能,重视提高广大党员的学习力,充分发掘其学习潜能,把这种潜能当作一种稀缺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学习力,不断将学习的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党组织要不断设计贴近党员实际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建立健全各种考核激励机制,使学习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加强党组织之间纵横向的融合沟通,整合共享学习资源,为党员终身学习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资源。

第三篇:建设农村文化人才的对策

怎样培养文化人才

文化人才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化产业的振兴,首先要建立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与体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开发战略体系。政府应当重点扶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企业家的培养。只有在体制机制、政策和工作制度上全方位为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才能使全社会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分类建立文化人才素质模型,定位准确、打造各类文化人才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人才开发的关键。

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分类指导,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荣誉褒奖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以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为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就是管理人才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化。从外延看,文化事业单位、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员都在这个范畴中;从内涵上看,文化管理人才更多的是对文化工作、人员、资金与相关资源进行协调、组织、引导。

文化管理人才应具备熟悉或者精通专业文化领域、把握该领域业务发展方向的专业素质,具备协调、组织、实施、控制等管理素质。具体讲,文化管理人才要有沟通能力;规划、计划能力,凡事尽量做到未雨绸缪;组织、协调能力,能全面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作为高层领导,还要具备号召能力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我们把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激活,以及在使用中再提高的过程与活动,称作人才的开发。文化管理人才开发是个持久工程,关键是做好两个转变:一是通过培养、激活、发展等手段,让文化专业人才转变成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给予人才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专业人才转变成管理人才。此外,引进领军人才、借用紧缺人才也是开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一种途径。

第三,建立科学机制,发挥团队作用。

文化创造与经营,通常是一个团队,人才开发和使用相辅相成,在团队中,要注意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以形成合力。

要发挥团队的整体作用,对关键部门要进行职责定位,高层管理者起到引导、倡议、推动、监督作用,核心岗位的工作人员起到相互协作、促进、借鉴的作用。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形成合力,可能人越多效果越差,因此需要各方互助、协调。首先要引进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良好的组织、职能、职责与岗位体系,是获得成功的前提;其次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在科学绩效考评的基础上,给予人才奖金或职位晋升等奖励,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让不同惩罚措施成为制约机制的核心。总之,只有定位明确、激励到位、制约有力,整个团队才能高效运转。

对文化人才的开发、激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科学定位,对企业的组织战略、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进行定位;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测评、选拔机制,将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三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引导、控制其工作行为;四是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制,激励人才的工作热情;五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开发体系,让人才保持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工作能力,文化产业才会获得蓬勃发展。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加强是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由于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加强 文化建设

引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广大农村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整体而言,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1、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兴起。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2、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56.13亿元,其中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为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1月,中央又专门安排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虽然投入在逐步增加,但与农村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上一些地方乡镇财力困难,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一些农民文化站年久失修,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文化站、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没有活动经费,设施简陋不堪,还有的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导致农村社会风气复杂化。

3、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素质偏低。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农村文化站文化专干不能专起来,资金投入不足,工资待遇不高,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少职业培训机会,致使目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种种原因导致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定性也不强,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3、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针。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无论是进行文化建设还是开展文化活动,无论是创作生产文化产品还是提供文化服务,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体现群众意愿。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文化饥渴得不到缓解,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从谈起,也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合当地风土人情,切合当地文化传统,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发掘各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成为文化资产优势,成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大力培育地方品牌文化。要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5、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人才队伍是巩固阵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特点,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工作的主体,丰富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离不开他们自身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重视培养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农村文化能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文化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协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活动,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村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各个地方组织一支文化科技队伍,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农民进行大规模农业科学与农业技术、文化的培训,组织各种农业、科技组织,特别是农闲时节,给农民合理的安排,真正实现科教兴农,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有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推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基层文化宣传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做出贡献的要给与表彰和奖励。参考文献:

[1]樊勇.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应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9.26.[3]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山东社会科学.2006(5)

第四篇:对策建议

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7-09-05 | 编辑:enablesite | 【大 中 小】

一、三大市场开发重点导向

要继续贯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对于入境旅游,必须加大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国家每年用于对外宣传促销的费用。对于国内旅游,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对于出境旅游,既要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角度适度发展,又要从控制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适度限制。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进一步开放旅游目的地国,特别是高消费的国家和地区,要积极慎重;其次,不能完全放开出境旅游换汇的限制;再次,在适当的时机可研究实施出境旅游消费税。

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立法工作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国家的大法尽快制订旅游基本法,并加快对现有法律、法规、条例的调整工作,使国家对旅游业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针对地县级旅游局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与文化局、体育局、文物局、园林局等是一块牌子,还有的自谋资金这样的局面,在“十一五”期间,应加强地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比如2002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管理办法》中就有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根据上全国入境旅游的业绩、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增加情况和出国旅游的发展趋势,在每年的2月底以前确定本组织出国旅游的人数安排总量,并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部门。”这种非市场经济的计划控制办法,可操作性差,应尽快修正。

三、用带薪假代替“黄金周”

“黄金周”的举办曾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国民对旅游业的认识、推进旅游业法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种用节日旅游代替假日旅游的办法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本课题组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国际惯例,采取扩大并认真执行带薪假的方式代替目前的黄金周。

四、重视区域旅游均衡发展和重点旅游区联合“十一五”期间要注意地区间旅游业的均衡发展,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带动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区间旅游业均衡发展的同时,对重点旅游区应突破性发展。这些重点地区主要是:粤港澳地区、江浙沪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海南地区。这些地区要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整合资源,建立起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联合体。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本课题组

建议,在当前旅游规划中要注重对这些跨行政区旅游的规划和引导。

五、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治理

目前,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是广大旅游者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旅行社的服务质量问题,是旅游投诉集中的方面。对此,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导游管理条例等。但是旅游消费不是经常发生的,一般旅游者对如何保证自己的权利知之甚少。因此,发挥旅游者的监督作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根本办法。“十一五”期间,应尽快实施《旅游服务标准》。

六、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

旅游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中,旅游业仅指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部门,很多旅游景点、旅游车船公司等都没有归入旅游业中。这种统计口径使旅游业的效益被明显低估。而目前执行的旅游花费统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一些地区的旅游收入数额巨大。比如北京地区2002年旅游收入(入境和国内)高达118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区GDP的37.95%,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61.02%。旅游产业的地位明显被高估了。因此,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与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统计的数量根本不可比。目前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大力推进卫星账户统计指标体系(TSA),但由于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十一五”期间,我们应尽快组织专家,研究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既便于操作,又能准确反映旅游业效益,同时还能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非常粗糙且被严重低估,而目前处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越来越重要,其中出境旅游(借方)不能忽略,也不能简单估算。因此,应尽快将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纳入旅游统计的范畴。

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7-09-05 | 编辑:enablesite | 【大 中 小】

一、三大市场开发重点导向

要继续贯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对于入境旅游,必须加大对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国家每年用于对外宣传促销的费用。对于国内旅游,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对于出境旅游,既要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角度适度发展,又要从控制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适度限制。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进一步开放旅游目的地国,特别是高消费的国家和地区,要积极慎重;其次,不能完全放开出境旅游换汇的限制;再次,在适当的时机可研究实施出境旅游消费税。

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立法工作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国家的大法尽快制订旅游基本法,并加快对现有法律、法规、条例的调整工作,使国家对旅游业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针对地县级旅游局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政府部门,有的与文化局、体育局、文物局、园林局等是一块牌子,还有的自谋资金这样的局面,在“十一五”期间,应加强地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比如2002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管理办法》中就有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根据上全国入境旅游的业绩、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增加情况和出国旅游的发展趋势,在每年的2月底以前确定本组织出国旅游的人数安排总量,并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部门。”这种非市场经济的计划控制办法,可操作性差,应尽快修正。

三、用带薪假代替“黄金周”

“黄金周”的举办曾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国民对旅游业的认识、推进旅游业法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种用节日旅游代替假日旅游的办法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本课题组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国际惯例,采取扩大并认真执行带薪假的方式代替目前的黄金周。

四、重视区域旅游均衡发展和重点旅游区联合“十一五”期间要注意地区间旅游业的均衡发展,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带动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区间旅游业均衡发展的同时,对重点旅游区应突破性发展。这些重点地区主要是:粤港澳地区、江浙沪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海南地区。这些地区要按照旅游市场的需求整合资源,建立起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联合体。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本课题组建议,在当前旅游规划中要注重对这些跨行政区旅游的规划和引导。

五、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治理

目前,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是广大旅游者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旅行社的服务质量问题,是旅游投诉集中的方面。对此,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导游管理条例等。但是旅游消费不是经常发生的,一般旅游者对如何保证自己的权利知之甚少。因此,发挥旅游者的监督作用,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根本办法。“十一五”期间,应尽快实施《旅游服务标准》。

六、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

旅游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中,旅游业仅指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部门,很多旅游景点、旅游车船公司等都没有归入旅游业中。这种统计口径使旅游业的效益被明显低估。而目前执行的旅游花费统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一些地区的旅游收入数额巨大。比如北京地区2002年旅游收入(入境和国内)高达118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区GDP的37.95%,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61.02%。旅游产业的地位明显被高估了。因此,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与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统计的数量根本不可比。目前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大力推进卫星账户统计指标体系(TSA),但由于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十一五”期间,我们应尽快组织专家,研究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既便于操作,又能准确反映旅游业效益,同时还能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非常粗糙且被严重低估,而目前处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越来越重要,其中出境旅游(借方)不能忽略,也不能简单估算。因此,应尽快将出境旅游花费的统计纳入旅游统计的范畴。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三点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11-11-11 17:14:28作者:政研室来源: 本站原创浏览次数:12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选择字色

根据对我国旅游产业链的识别研究,中国旅

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

一、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从产业网整体角度来进行旅游产业规划,充分发挥5个子系统模块及其各个产业的功能,并

利用各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产业整体优化的发展格局。另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产业的整合,并实施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模式,这将有利于旅游业之间形成“强强联合”,促进集群效应,达到资源的共享、知识转移扩散

和成本的分摊,实现多赢的局面。

二、从中观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上中下游各个产业部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产业网中的实际功能和作用,促进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和竞合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部门内部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享有的权利,并担负起自身的职责,通过延长、打开并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网,推进各产业的合作共赢。

三、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对消费人群的收入水平及实际支付能力的结构进行明确区分和准确定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制定出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旅游销售方案,开发有差异化的订单式销售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消费市场实现繁荣和兴盛。

第97期 对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加载时间:2010年11月16日文章作者: 服调中心点击次数:535次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始终把旅游业定位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加快发展。尤其是我市确立的“三大产业板块”和“四个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布局中,把北部旅游板块和雪野旅游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市旅游业得到快速起步发展。

一、莱芜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每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增幅都在15%以上。2007年11月,莱芜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3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5.9%。

二是科学规划水平明显提升。我市先后编制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三个重点景区的详细规划和17个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些都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旅游大项目开发建设不断加快。目前,我市旅游景区开发和旅游大项目建设的龙头是以雪野旅游区为核心的北部山区旅游板块。2009年,通过积极争取和筹办,首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在我市雪野旅游区成功举办,为我市提供“航空运动之城”的旅游新名片。目前,我市已有国家4A级旅游区2处,3A级旅游区4处,国家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处。

四是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市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星级饭店13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四星级饭店2家,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星级餐馆和定点购物商店17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虽然我市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旅游产业规模小,缺乏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旅游大项目;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水平低,同质化开发的问题比较严重,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游览型产品上,缺乏参与性、娱乐性强的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旅游产业急需转型升级;产业链的综合效益还未充分显现,尤其是行、购、娱等环节还比较薄弱。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北部雪野旅游区为重点,整合北部大王庄、茶业、雪野等乡镇的旅游资源,将该旅游带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湖滨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最大的航空运动基地。以莱城城区旅游发展为重点,整合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城市旅游休闲三大特色产品,加快城市旅游在整体旅游中的信息发布、资源汇集作用,迅速提升莱城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吸引力,力争把莱城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以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是加大旅游投入。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要在现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规划建设投入,围绕航空运动之城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这一中心,加大对莱芜各景区景点的规划力度,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要加大对旅游建设的投资力度,围绕旅游重点地区,拿出莱芜特色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一批旅游大项目落户我市,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

三是要加大对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宣传促销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一是建议通过专家设计,确定“航空运动之城”的统一标识(Logo),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宣传推介莱芜的城市旅游品牌。二是加强航空旅游线路的包装和策划。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旅行社的营销宣传,通过旅行社招徕更多的市外游客到我市参与航空旅游。

四是加大旅游人才的培育。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导环节,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和莱芜旅游学校的作用,设立全市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培训我市旅游发展的专门人才

第五篇:浅析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浅析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和区域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边远的一个少数民族农牧业县,昭苏县结合本地实际,在选拔人才、吸引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方面积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一、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工作的难点问题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以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看,昭苏县仅为3.7 %;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目前,昭苏县全县行政、事业总编制6082个,共空编939个,空编率为15.44%,其中事业总编制5271名,但实有总人数仅为4369人,空编902个。这些空编大部分都集中教育、卫生、畜牧系统,通过组织公开招录的方式,一定程度缓解了教师、医疗空编的问题,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缺口的问题。比如医疗系统,核定编制551名,目前实有在职人员仅为350名,空编201名。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编制296名而实有在职人员仅为147名,空编149个,空编率达到50.34%。人才紧缺已严重制约了昭苏县教育、卫生、畜牧事业发展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经济发展与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越是经济发展落后,人才流失越多;人才流失越多,经济发展就越来越落后。

二是人才流失严重。昭苏县平均海拔2018米以上,县城年均气温仅2.9°C,是伊犁州直唯一的五类县,全年无霜期仅为92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紫外线辐射强烈,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长期在昭苏工作、生活的人,只要超过40岁绝大多数都患有关节炎、心血管、风湿、肝胆等地方病。受到昭苏县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生活条件恶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昭苏县难以留住人才。一方面,复杂的周边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本地人才人心思迁,外地人才望昭止步,相当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根本不愿留在昭苏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分配的公务员,虽然国家也对昭苏执行五类地区艰苦津贴政策,而且制定了严格的新分配公务员服务年限,但受到工作环境差的影响,大部分都在想方设法调离昭苏;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生活在昭苏的干部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干部,大多数都因健康问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仅今年以来,因健康原因提前退休的干部就达39人,这也是人才流失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十分短缺,呈现出“三多三少”的问题,即: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文教卫生行业人才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少。同时,上级人才分配还存在民族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近几年为我县分配的48名公务员中,没有1名哈萨克族,作为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边境县,缺少主体民族人才的支撑,对于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此外,人才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人才“混岗”现象严重。行政岗位由事业编制人员来干,事业单位岗位无人来干。目前,我县10个乡镇中有110个事业编制人员在行政管理岗位顶岗工作,使专业技术岗位缺少人才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镇站所和教育、卫生、畜牧系统的人员力量。

二、加强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昭苏县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从优化人才配置、营造留人环境、提高人才待遇等方面入手,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以实施“三个三”举措为载体,着力打造好“五支队伍”,努力探索实践,大胆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健全三级领导体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通过州人才办与自治区地矿局联系,为我县配备了1名科技副县长。积极为乡镇选优配强科技副职,2006年,通过公开选拔为各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进一步提高了乡镇科技的整体素质,全县73个行政村也都配备了科技副村长,配备率均达100%。同时,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农牧生产一线指导工作,强化科技工作目标考核,把抓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实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验收奖惩办法。

二是认真落实“三个留人”要求。昭苏县委、政府一直把人才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县委、政府进行重大决策中积极听取专家顾问团和专业人才的意见、建议。每三年开展一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定活动,每年召开一次专业技术人才座谈会,目前,已表彰和奖励专业拔尖人才三批52人次,按时发放每人每月30元的政府津贴,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已经初步确定20名人选。在专业技术人才学习培养、科技考察、学术交流和进修培训的经费支出上给予优先保障;在教育、卫生、医疗机构主要领导的使用上,原则上从专业人才中选拔。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吸引外地人才来昭创业。2001年以来,先后将团中央、教育部下派的124名大学生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分配到教育一线,缓解了乡镇汉语教师紧缺的问题。积极与伊宁市知名卫生、医疗机构联系,开展专家对口支援活动,由州友谊医院定期派内、外、妇科专家到县中医院工作。

三是大力实施“三百工程”。今年以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组织部联合县人事、农业、畜牧、林业、农机等部门,先后开展了种养殖技术、刺绣、烹饪、农机维修等培训,有效提高了农牧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同时,实施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三百工程”,即:三年内选派100名农村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党员村干部赴内地学习取经,三年内拍摄100部符合本地实际的农牧业实用技术电教片,三年内筹建100个支部加协会兴农致富示范点。去年,在全州首次选派33名农村党员致富能手,赴北京、上海、青岛等发达省市参观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党员在农村基层的荣誉感,今年将继续选派30名党员致富能手赴内地学习,拍摄35部实用技术电教片,筹建30个支部加协会兴农组织。

三、加强人才工作的对策

加强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搭建三个平台、完善四项机制、建好五支队伍”工作思路,加大人才开发和利用率,努力开创人才兴昭、科技兴昭工作局面。

(一)搭建三个平台:一是人才教育培养平台。大力实施提素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工程,通过制定相关奖励措施,鼓励支持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修深造,提高素质。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部门”、“学习型社区”活动,鼓励岗位成才。二是人才市场平台。大力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人才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市场建设投入,抓好人才信息库建设,加强与外地人才的交流联系,努力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三是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拔尖人才制度。县四套班子领导各联系一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完善四项机制:一是人才评价机制。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有一技之长即为人才的新观念。以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分析评价实施细则》为重点,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实行企业经理人市场准入制度和任

职资格制度,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积极推行考试、考核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制度。二是人才激励机制。实行绩效挂钩、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协议工资等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引进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制度,对各单位聘请的经济技术顾问、正高级以上专家(教授)进行短期服务,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由接受服务方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开发科研项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新增利润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和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建立优秀人才体检制度。对拔尖人才每年体检一次,保证人才的身心健康。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四是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开发工作的投入。

(三)建好五支队伍:一是党政人才队伍,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公选力度,提高公选的透明度,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员干部。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围绕优势产业,抓好矿产、农副产品加工、食品、旅游等重点工程和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会引项目、会抓项目、会用项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力解决基层教育、卫生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分类分层次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四是乡土人才。把农村中从事科技、生产、经营、流通、建筑等方面的“田专家、土秀才”挖掘出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充实全县乡土人才库。五是拔尖人才。建立完善有突出贡献专家、拔尖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做好联系和服务工作。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结合中青年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特点及成长规律,适时组织各类培训班,采取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鼓励在职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力争在全县各系统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

下载妇幼保健院人才建设建议对策[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妇幼保健院人才建设建议对策[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来说,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打造一支高技能人才的国有企业团队对国有企业平台的搭建、考核及政......

    加强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模版)

    加强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沂水镇水利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动机。实现科学治水的目标,更好的为小康社会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人才队......

    后备人才建议

    完善后备人才推荐工作的建议 后备人才推荐工作经过上一阶段大家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预期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未能解决,致使迟迟不能转入实质性的培养阶段......

    关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成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

    加强班子风气建设党课对策建议

    加强班子风气建设党课对策建议通过调研感到,作为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风气建设,当前需要在防止和克服四个方面问题、大力营造四个方面风气上下功夫。一、防止和克服议......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抓基础 以抓基层、打基础为着眼点,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扎实抓好村级班子,党员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等。 一是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

    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

    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制说明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是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7]2323号《关于制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几点意见》和建设部、国......

    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

    妇幼保健院、所建设标准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妇幼保健院、所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推动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