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体裁做题总结(共)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2.打比方 把事物事理比作什么,具有抽象性,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把„„比作„„,体现了„„的„„特点„„)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4.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5.诠释法(又称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6.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8.引言论/引用/引资料/做引用 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10.列数字/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不宜用借喻。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介绍该事物服务的)从这一角度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如《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如说明文《笑》最后几段话(23-28)“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笑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是作者用诗一样的优美语句讴歌“笑”,不属于说明或介绍“笑”的内容,所以,这几段文字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而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第二篇:语文文章体裁分类
文章体裁分类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 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中国古典文学体裁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第三篇:英语文章的体裁 [1500字]
根据不同文体的文章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新闻类文章,科普文,说明文 我们把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步骤:
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然后把握词汇与语法知识,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理解;最后再采用综合方法,达到整体全面地理解
1.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
1.归纳法,既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演绎法,即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即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即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记叙文
记叙文的几个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再介绍怎样发展的,最后是为什么是这样,通过文章升华出什么人生哲理,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三)应用文
应用文阅读属于信息性阅读,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其试题大多数是客观性较强的表层理解题,比较容易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多注意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或数据等。
(四)科普文
科普类文章是英语考试阅读理解中必不可少的题材,以介绍某一科学现象居多。在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科普类文章占有大量的篇幅。
(五)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1.下定义: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对象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
2.举事例: 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
3.做比较 : 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
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4.打比方: 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5.列数字: 通过阅读大量的说明文,学生总结归纳出常见的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第四篇:文章体裁的分类
什么是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围绕着所给话题,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内容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
在上述例题中,只要考生所写作文与“树”有关,都算切题。记叙文可写自己亲历的或看到或想到的有关“植树”或“毁树”的人、事,也可以记叙以“树”所喻之人、所喻之物、所喻之抽象的文化现象,又可以是畅想未来社会的人与树之间的生存关系;说明文可说明树(也可以是一种树)的种类、特点、作用、栽植等知识,也可以说明植树(或毁树)的作用(或危害);如果写议论文,可由树的自然特点谈起,由物及人,引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议论,如树木与“树”人,如由“树木、树林与气候”引发的生活、社会现象思考。此外,还可写成戏剧。
把握话题内容的实质,追求与话题内容“神似”,行文中可能没有提到与“树”的字眼,但也算切题。
上面的分析表明,话题作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例如所举例题,不管是写有形的树,还是写无形的树,但都应该与树有关,这样的作文才算切题。
2、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话题作文和以前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相比,给了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一般情况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试可以自拟题目。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
(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
(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将来可能会去掉此限。实际上2000年某些地区中考已经允许考生写诗歌),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
(4)想象自由。丰富的想象力是佳作的特征之一。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中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不能写。想象的自由中还要提到一点,就是思维的深度。作文的深度就是思维的深刻性。看透所写事物的本质,把握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辨证的分析事物,写出的文章才能使读者觉得有厚重感,有震撼力。
总之,话题作文的自由性的含义是作文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考生自己选;选适合考生自己的。就这一点而言,话题作文缩少了对考生作文限制的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作文的体裁
一、记叙文
二、说明文
三、议论文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可根据内容需要,穿插使用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手
我们可以用顺叙、倒叙、插叙或补叙法写作。
记叙文的一般要求:
(一)感情真实。
(二)内容具体而有重点。
(三)结构清晰而完整。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阐释道理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作出科学的解释,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
说明文的一般要求:
(一)内容须带科学性和知识性。
(二)有层次、有条理地解说论点或看法。
(三)文字简洁
三、议论文 议论文是用来分析事理、阐明观点和主张的文体。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议论文的一般要求:
(一)开头时,根据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定下一个立场或论点。
(二)以所持论点为基础,提出有力的论据或道理来令读者信服。
(三)层次须分明、语言要简练。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第五篇:CET4记叙体裁文章的阅读攻略
>> 阅读
英语四级考试记叙体裁文章的阅读攻略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阅读题所占的比重为35%,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的成绩。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成为大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是深度阅读中的三种文体。这三种文体文章的设题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考查文章大意(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ould be...);猜测个别单词的含义(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X is right?);就一些细节提问(Why does the writer.../ What does X mean?);推断题(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 paragraph X ?...)等。但是,各种体裁文章的设题和作答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这一期和下一期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记叙文体裁文章的阅读技巧。
首先大家要注意的是,在近几次考试的阅读题中,记叙文体裁的文章比重有所增加,比如2007年6 月试题中的第二篇深度阅读和2007年12 月试题中的第二篇深度阅读等。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x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记叙文的写作常伴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因此议论和抒情往往夹杂其中。无论是顺叙还是倒叙,在引出话题,讲完一件事情后,作者往往会表达个人感悟或提出建议等。说到记叙文,必然要提到它结构中的5个W(when , where, who, why, what)和1个H(how)。毫无疑问,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元素是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四级考试中的记叙文讲述的内容多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所以大家在复习时可以把教育作为一个主题,积累相关的词汇,了解中西方教育的文化差异,这对于做阅读题和听力题都非常有帮助。有人称阅读为“行踪不定的实体(elusive entity)”, 因为阅读的过程绝不是一个被动的输入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读者去理解思考的动态复杂过程。读者既要理解文章的词句,又要理解文章大意,甚至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等。前者是理解的基石,后者是理解的目的。因此,在题设中这两部分就成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们就以词句和篇章的理解为切入点,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记叙文。
一、词句的理解
1.有关因果的题设
词句的理解属于细节题。很多细节题考的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why和how, 尤其是就某事的原因提问。比如2007年12月第二篇深度阅读有两个设题与原因有关;2007年6月第二篇深度阅读中竟有三个设题是与原因有关的。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Why did someone do something? / Some-one did something because ______./ Someone attributed the success / failure to ____.对于这类题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答案。
(1)体会文中的直接引语
这些直接引语往往能清楚地表明说话者的目的和动机。比如2007年12月第二篇深度阅读中女儿的话(I just want to tell the story of an angel going to first grade.)就一目了然地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根据文章内容和常理总结
比如2007年12月第二篇深度阅读中,没有直接说出母亲帮助女儿修改作文的原因,而是通过一系列排比句表达了母亲作为一名作家深知写作过程的艰辛。其目的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其中的痛苦,想帮助她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3)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
题设中询问的原因往往出现在所讲事实的前后,这时大家尤其要意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信号词和句型。信号词有:because(of), due to, owing to, thanks to, since, as, for, so, therefor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in consequence, thus等;句型有:So the reason is(was).../ Someone does something for...等。此时,大家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阅读题所占的比重为35%,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的成绩。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成为大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是深度阅读中的三种文体。这三种文体文章的设题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考查文章大意(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ould be...);猜测个别单词的含义(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X is right?);就一些细节提问(Why does the writer.../ What does X mean?);推断题(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 paragraph X ?...)等。但是,各种体裁文章的设题和作答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这一期和下一期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记叙文体裁文章的阅读技巧。
首先大家要注意的是,在近几次考试的阅读题中,记叙文体裁的文章比重有所增加,比如2007年6 月试题中的第二篇深度阅读和2007年12 月试题中的第二篇深度阅读等。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x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记叙文的写作常伴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因此议论和抒情往往夹杂其中。无论是顺叙还是倒叙,在引出话题,讲完一件事情后,作者往往会表达个人感悟或提出建议等。说到记叙文,必然要提到它结构中的5个W(when , where, who, why, what)和1个H(how)。毫无疑问,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元素是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四级考试中的记叙文讲述的内容多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所以大家在复习时可以把教育作为一个主题,积累相关的词汇,了解中西方教育的文化差异,这对于做阅读题和听力题都非常有帮助。有人称阅读为“行踪不定的实体(elusive entity)”, 因为阅读的过程绝不是一个被动的输入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读者去理解思考的动态复杂过程。读者既要理解文章的词句,又要理解文章大意,甚至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等。前者是理解的基石,后者是理解的目的。因此,在题设中这两部分就成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们就以词句和篇章的理解为切入点,一起来学习如何阅读记叙文。
一、词句的理解
1.有关因果的题设
词句的理解属于细节题。很多细节题考的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why和how, 尤其是就某事的原因提问。比如2007年12月第二篇深度阅读有两个设题与原因有关;2007年6月第二篇深度阅读中竟有三个设题是与原因有关的。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Why did someone do something? / Some-one did something because ______./ Someone attributed the success / failure to ____.对于这类题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答案。
(1)体会文中的直接引语
这些直接引语往往能清楚地表明说话者的目的和动机。比如2007年12月第二篇深度阅读中女儿的话(I just want to tell the story of an angel going to first grade.)就一目了然地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根据文章内容和常理总结
比如2007年12月第二篇深度阅读中,没有直接说出母亲帮助女儿修改作文的原因,而是通过一系列排比句表达了母亲作为一名作家深知写作过程的艰辛。其目的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其中的痛苦,想帮助她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3)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
题设中询问的原因往往出现在所讲事实的前后,这时大家尤其要意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信号词和句型。信号词有:because(of), due to, owing to, thanks to, since, as, for, so, therefor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in consequence, thus等;句型有:So the reason is(was).../ Someone does something for...等。此时,大家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3.The streams, lakes, meadows, mountain ridges and forests that make the Poconos an ideal place for black bears have also attracted more people to the region.Open spaces are threatened by plans for housing estates and important habitats are endangered by highway construction.To protect the Poconos’natural beauty from irresponsible development, the Nature Conservancy named the area one of America’s“Last Great Places”.Q: The purpose in naming the Poconos as one of America’s“ Last Great Places”is to ______.(CET-4,2005年6月)
A)gain support from the local community
B)protect it from irresponsible development
C)make it a better home for black bears
D)provide financial secur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答案&解析
1.B)。此题是考查原因的细节题。表明事实后作者马上陈述了原因,即人们经常爱从性别的角度询问其工作的相关情况。故选B)。
2.A)。此题是考查指称的细节题。代词往往指代之前所提到的相关事物。前一句话里已经很清楚地说到engineering and the liberal arts。故选A)。
3.B)。此题是变相考查原因的细节题。文章用一个不定式表示原因,即to protect the Poconos’ natural beauty from irresponsible development。故选B)。
这一期我们来学习如何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记叙文体裁的文章。
二、语篇的理解任何文章都有主题思想。考查主题思想也就是考查记叙文六要素中的what。试题一般不会考查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 但是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是大家必须要弄清楚的。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What do we learn(conclude)from the X paragraph? / We learn(conclude)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 How did the author feel about X? / This passage is most probably taken from an article entitled “_____”.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考查语篇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考查文章大意、考查作者的态度以及为文章选个题目。
1.文章大意大家要注意的是,试题有时考查的是整篇文章的大意,有时是某一段落的大意。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往往在段落或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有表明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题句,但是记叙文就不一定了。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和概括。这种理解既不能太笼统,也不能太具体,因为主旨题的干扰项有三种:第一种是概括范围太窄,只表达局部信息或某一细节;第二种是概括范围太宽,所表达的内容超出了文章叙述的内容;第三种是文章中未提到的或无依据的信息。下面我们以2007年12月四级真题A卷中第二篇深度阅读的第一题为例,看看如何做这类题。
In this age of Internet chat, video games and reality television,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mindless activities to keep a child occupied.Yet, despite the competition, my 8-year-old daughter Rebecca wants to spend her leisure time writing short stories.She wants to enter one of her stories into a writing contest, a competition she won last year.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A)Children do find lots of fun in many mindless activities.B)Rebecca is much too occupied to enjoy her leisure time.C)Rebecca draws on a lot of online materials for her writing.D)A lot of distractions compete for children’s time nowadays.此题选D)。参见上段可知,在这个网络聊天、电子游戏和电视的时代,很多无需动脑筋的活动使孩子们分心。但是尽管如此,我8岁的女儿却想利用业余时间写短篇小说。她想参加作文竞赛,去年她获过一次奖。由此可见A)、B)、C)均为干扰项,只有D)项概括全面。
了解了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并不意味着理解了整篇文章,把握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和主题的密切关系才真正地把握住了整篇文章。记叙文实际上是夹叙夹议的文章,通过记叙得出一个结论或给出一些建议等。记叙的部分用来引出结论,理解好了结论就能更透彻地理解记叙部分的内容。所以在阅读前,大家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它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带着这些疑问,在阅读时就能抓住中心,既看得到“树木”,也看得到“森林”。读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读到一个母亲为了不让自己年幼的女儿对写作失望,帮助她修改作文,这样好让她的作文能够在比赛中获奖的故事,你的结论是什么呢?可能是感慨母爱的伟大,也可能是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干涉造成孩子心理脆弱。其实只要能讲清楚你的理由,这些结论都没错。但是作者要表达的结论只有一个,我们必须以文章为立足点,绝对不能“想得太多”。在读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后,你就明白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告诉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有所收获,而不需要事事都“把着手教”。
2.作者的态度之前我们讲了一些方法帮助大家获得作者的意图,如转折连词的使用等。对于夹叙夹议的文章,大家尤其要注意记叙与议论部分过渡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都是点睛之笔,如Now I’m not so sure.(CET-4,2001年1月,Passage 2)。从这句话可知,之前作者对某件事是非常肯定的而现在又变得犹豫了。句中的一些词组和句型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如Why should...,表达作者不认同某事;而I had done something without even realizing it.经常表示对做了某事的后悔之意。文章的结尾段(句)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态度。如2003年6月四级真题中Passage Four 的最后一段:Certainly, the biological link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is fundamental.But biological parents aren’t always preferable to adoptive ones, and biological parentage does not convey an absolute ownership that cancels all the rights of children.Q: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judge’s ruling could be described as ______.A)doubtful B)critical C)cautious D)supportive
此题选D)。这篇文章讲的是两对夫妻的孩子在出生时不小心被抱错。若干年后,一对夫妻因孩子死亡发现此事,欲夺回自己亲生孩子的监护权,将另一对夫妻告上法庭。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的监护权仍然归其养父母。从最后一段,尤其是But后的句子我们可以肯定作者对法官的判断持肯定的态度。故选D)。
3.为文章拟题目
记叙文的主题句不明显,因此给拟题目带来了一定的麻烦。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浓缩,文章的主题词(名词)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为了避免重复啰嗦往往会用一些代词或限定词A该名词的上位概念来代替。掌握了这个规则,对大家解答此类题目会有很大帮助。另外,有时还可以根据题干来确定题目。大家可以根据题干中反复出现的词为依据,确定文章的主题和题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都有重技巧而轻行动的毛病。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也不例外。我想提醒大家一句,要阅读,首先要识字。换句话说,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就要认识更多的单词。大家一定要在脑海中建立自己的单词库,并通过多种方法,如词缀法、联想记忆法等,不断让这个词库扩大和巩固,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阅读练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戒掉阅读时出声、唇动、心动等不良习惯,实践我们的攻略和技巧。我相信大家这样做肯定能得到好成绩。
1.While stepping back was difficult
for me, it was certainly a good first step that I will quickly follow with more steps, putting myself far enough away to give her room but close enough to help if asked.All the while I will be reminding myself that children need room to experiment, grow and find their own voices.(CET-4, 2007年12 月)Q: What’s the author’s advice for parents?
A)A writing career, though attractive, is not for every child to pursue.B)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freedom to grow through experience.C)Parents should keep an eye on the activities their kids engage in.D)Children should be given every chance to voice their opinions.2.I headed off to college sure I was going to have an advantage over those students who went to big engineering “factories” where they didn’t care if you had values or were flexible.I was going to be a complete engineer: technical genius and sensitive humanist(人文学者)all in one.Now I’m not so sure.Some-where along the way my noble ideals crashed into reality, as all noble ideals eventually do.After three years of struggling to balance math,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with liberal arts courses, I have learned there are reasons why few engineering students try to reconcile(协调)engineering with liberal arts courses in college.Q: The author’s experience shows that he was _______.(CET-4, 2001年1月)
A)creative B)ambitious C)unrealistic D)irrational
3.Today I research and teach at Barnard, a women’s college in New York City.Recently, some-one asked me how many of the 45 students in my class were women.You cannot imagine my satisfaction at being able to answer, 45.I know some of my students worry how they will manag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 desire for children.And I don’t dismiss those concerns.Still, I don’t tell them “war”stories.Instead, I have given them this: the visual of their physics professor heavily pregnant doing physics experiments.And in turn they have given me the image of 45 women driven by a love of science.And that’s a sight worth talking about.(CET-4, 2007年6月)
Q: What does the image the author presents to her students suggest?
A)Women students needn’t have the concerns of her generation.B)Women have more barriers on their way to academic success.C)Women can balance a career in science and having a family.D)Women now have fewer problems pursuing a science career.答案&解析
1.B)。参见选段可知,这是作者指导孩子写作的感受,也是给其他家长的建议,即她要提醒自己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尝试、成长、表达自己的心声。故选B)。
2.C)。第一段表明作者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工程师。第二段话锋一转写到现在不那么自信了,他从前的想法与现实相矛盾,随后又有进一步的说明。可见,作者过去是不现实的人。故选C)。
3.C)。参见选段可知,作者通过向学生们展示自己怀孕期间做实验的情景,使全班女生受到鼓舞,她们向作者展现出45位热爱科学的女性形象。由此推断作者是要表达女性可以事业和家庭都兼顾的观点。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