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起草说明-公开征求意见

时间:2019-05-12 17: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起草说明-公开征求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起草说明-公开征求意见》。

第一篇: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起草说明-公开征求意见

《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起草说明

2008年10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核电管理条列》(以下简称《条例》)立法研究和法规起草工作。七年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组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反复论证修改,征求了局内、委内有关司局、地方能源主管部门、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意见,形成《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

一、《条例》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确保核电安全发展的需要。

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重大决策。在这一方针和基本政策指引下,我国核电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核电发展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全面总结我国核电建设运行三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外核电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总结核电安全发展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在《条例》立法中固化。也迫切需要在法律上明确核电发展的战略地位,厘清核电发展的诸多法律关系,明 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协调平衡各主体的利益关系,破解制约核电发展的难题等。以科学有效的立法保障,促进我国核电安全、可持续和规模化发展。

(二)加强核电行业管理的需要。

核电安全发展,不仅涉及核安全监管,还与核电规划布局、科学选址、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行管理、燃料保障、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市场规范、政府服务与监管、公众沟通及参与等密切相关。通过核电立法,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和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放管结合,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放开投资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培养更多的控股股东参与核电市场竞争;同时又把涉及核电前期管理、核准、延寿、退役等关键环节管好、管实。

(三)建立和完善核电法规体系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核电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核电厂选址、设计、制造、建设等安全监管以及核事故应急、核进出口、核材料实物保护等方面。在引领和促进核电产业发展,规范核电建设秩序和从业活动,激发核电市场活力,以及规范核电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尚为空白。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促进核电发展的法规,从制度层面确定核电发展方针和基本政策、核电安全保障基本要求,管理体制及相关责任主体、安全责任、建设和运行机制、从业要求、发展条件保障等。总之,制定《条例》,有利于科学处理核电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核电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依法开发、保护和利用核电厂厂址资源;有利于规范核电投资建设运营活动;有利于促进天然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及贸易、保障核燃料供应;有利于促进核电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有利于规范核电行业管理和市场主体行为;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核电法律法规体系。今年以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涉核领域立法工作高度重视,做出重要批示和明确要求。根据国家安全立法规划,《条例》也列入了2020年前提请国务院审议的法规草案,亟待制定出台。

二、立法过程

能源局于2008年10月启动《条例》起草工作,在充分调研和专题研究、听取意见基础上,2010年提出《条例》讨论稿、征求意见稿。

2011年3月后,针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原因、经验和教训,再次组织专家修改完善,从核电行业管理和促进发展角度补充完善了核安全保障方面的内容。

2013年1月,结合国务院印发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调整)和《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继续修改完善,使《条例》与两个规划内容有效衔接。

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要求,对涉及行政审批、控股股东资质 等条款进行了修改,同时,对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加强公众沟通与公众参与等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2014年10月,正式征求委内、局内、派出机构15个部门和相关部委、地方能源主管部门、核电企业、电力企业、行业协会等32家单位的意见。

2015年3月,针对涉及的核电项目控股股东准入、核电机组延寿、核电机组退役三项行政许可召开论证会。

2015年5月,通过局法改司立法审查,符合《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要求。

2015年7月,通过国家能源局第十六次局长办公会审议。按照局长办公会意见,对有关核电属性、规划制定程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进行了完善。

2015年8-10月,再次征求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基础司意见,并按照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015年11月,通过发展改革委第94次委主任办公会审议。按照委主任办公会关于研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核电项目前期管理程序的要求,设定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批复条款,并组织召开行政许可论证会。

三、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条例》起草的指导思想是:总结提取中国核电安全发展3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国外可借鉴的基本经验,并汲取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坚持安全保障发展,发展提升安全,安全促进 发展的科学理念,将其作为核电发展践行的主线贯穿于核电建设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明晰各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要求以及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总体要求,充分激活核电市场活力,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的核电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以一部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核电管理行政法规,引领和促进我国核电安全、可持续和规模化发展。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贯彻“安全第一”方针。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方针贯穿于核电建设全过程和所有的活动,保证核电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核电行业管理。在核电规划、项目选址、建设、运行、退役、燃料、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从服务和保障核电产业发展出发,明确行业管理职责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接口。

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按照“不冲突、不替代、不重复”的原则,与现行的核安全监管、核事故应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相衔接,与正在制定的《原子能法》、《核安全法》相协调。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体现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尽可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四、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

(一)核电项目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准入条件的设定。

考虑到核电项目控股股东承担其控股核电厂全寿期的核安 全管理责任,对确保核电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不宜立即全部放开,但我国核电发展空间巨大,应该在目前控股核电企业相对集中的前提下,逐步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核电建设和运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其逐步具备符合要求的资质和能力。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送审稿对核电项目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建设运行经验、人才队伍、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核安全文化以及资金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设置“持有其他核电项目25%以上股份”是确保参股方在核电项目公司内有足够的发言权,能够真正深入核电项目管理、派出骨干管理人员和积累核电管理经验,不仅仅是派出1-2个董事参与董事会。二是设置“8年的参与核电项目建设、运行的经验”是基于1个核电机组从FCD到投产需要5-6年左右的时间,而投产后再运行3年,完成一个换料周期,参股方则基本能够学习到从建设到运行的全过程有关知识经验并逐步培养出良好的核安全文化。三是设置“不少于300人符合相关资质的人才队伍及具有5年以上核电相关经验的员工数量不低于50%”主要考虑在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前,一个企业需拥有300名专门从事核电管理的人员,其中有经验骨干人员占50%左右较宜,若要求太多,会造成核电骨干人才长期闲置、浪费和核电行业人才的不合理流动。

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电示范工程,其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只承担该示范工程的建设运行,不能取代核电工程 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资质。

(二)关于核电机组延寿和退役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送审稿将核电机组延寿、核电机组退役设为必要的行政许可,主要考虑到,在核电全寿期中,核电机组的延寿和退役属于电源点的变化,涉及到能源供应、电网接入、能源结构调整等系统问题,等同于新核电项目的核准。机组延寿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审批。同样,核电机组退役存在着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量大、核与辐射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高、技术复杂、退役活动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

所以,送审稿规定,核电机组延寿、退役,由核电项目公司提出申请,经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核安全监管部门对申请提出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目前,我国暂未遇到机组需要延寿与退役的情况。

(三)关于加强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管理事宜。

核电项目数量有限,需要严格管理,确保核电安全和万无一失。经研究,我们在项目核准前设置了“前期工作批复”条款,规定列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的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前需提出申请,获得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相关前期工作。该条款属新设行政许可,设定理由一是因为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多次批示强调核电安全发展问题事关重大,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二是与《关于改进规范投资项目核准行为加强协同监管的通知》(发改投资〔2013〕2662号)中,同意对核电、大型 水利水电前期工作复函程序予以保留的要求相一致;三是这种管理模式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得到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四是符合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国发〔2013〕39号)的要求,并组织召开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审批行政许可论证会,与会人员认为设立该许可十分必要。

(四)关于核安全责任主体落实。

按照习总书记在考察“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抢险工作时,要求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送审稿中明确了核电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核电项目公司、核电运营公司三个不同主体的安全责任。

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是其所控股核电项目的核安全管理责任主体。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核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其控股核电厂全寿期的核安全管理责任。

核电项目公司负责核电项目建设,对核电项目建设的安全和质量承担直接责任。

核电运营公司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运营责任。其责任可通过与项目公司签订合同予以明确。

(五)鼓励核电技术研发和创新。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先进核电设备制造能 力,但部分关键设备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国家鼓励核电技术研发和创新。

送审稿规定设立核电发展重大科技专项,投入专项资金,支持联合攻关,推进核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鼓励核电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核电技术交易和服务市场,推广应用核电科技成果。

(六)完善核电装备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核电设备质量是核电安全运行的关键。在提高核电装备制造企业装备制造能力的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核电装备质量管理的体制机制。

送审稿从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鼓励建立质量信誉记录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设备驻厂监造管理和全寿期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做出规定,以确保装备质量。

(七)加强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

社会公众对核电和核安全的认知水平,是影响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使得一些公众对于核电的安全性再次产生了质疑,也导致了恐核、反核情绪和举动不时发生。送审稿专门设一章,即“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规定了核电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公众监督权益保障、公众参与的形式等内容,以增强社会公众对核电建设的积极参与,对项目建设和运行质量、安全以及核应急等监督,保障核电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有效落实。

第二篇: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按照会议安排,我把《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报告)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报告》的总体要求

在xx市人民政府四届三次和四届四次常务会议上,代市长xx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位副市长专题听取分管部门2021年工作汇报并认真调研,实事求是总结今年成绩和亮点,结合“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省委、xx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及精神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xx城市组团发展实际,理清2022年工作思路,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制订2022年工作目标、重点项目和推进措施,然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讨论,广泛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政府各部门、各镇办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真正向全市人民提交一份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承上启下、操作性强的《报告》。《报告》既要符合上级方针政策,把中央、省和xx市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又要符合xx发展实际。

二、《报告》的起草经过

xx代市长对起草好《报告》十分重视,安排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长岭牵头,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刘德君具体负责筹备《报告》的撰写。市政府办公室按照要求,2021年11月初,就向各镇办、市直各单位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单位在学习了“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客观总结2021年工作,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实际制订2022年工作。在此基础上,政府办秘书科文秘人员深入学习了“十九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xx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时深入各镇办、重点经济部门,开展多种形式调研,认真了解全市各镇、办事处及部门、企业的情况,经过与各部门反复沟通、对接和研究讨论,形成了关于工业发展、城镇建设、农村发展等多方面的调研材料。在收集各位副市长、各部门的文字材料后,秘书科历时一个多月,形成了《报告》初稿。代市长xx多次召开由全市重要经济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并召开政府各部门参加的常务会议等,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建议,对《报告》反复讨论、研究修改。经过一次次广泛讨论,一次次集中研究,充分吸收各方面好的意见,不断补充、完善、修改、推敲,形成了现在的《报告》(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会议审议。

三、《报告》的框架结构说明

《报告》约12000多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021年经济工作,共分为八个板块。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二是招商引资深入推进;三是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四是工业发展稳步增长;五是城镇建管成效明显;六是农村经济较快发展;七是民生建设持续改善;八是发展环境持续好转。

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讲话深入客观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工业、城镇建管、财税、发展环境、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求做到有针对性。

第二部分,2022年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共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报告》首先提出了202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预期目标,并按照省委、xx市委的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提出2022年要坚持“主基调”,抓好“两重点”,突出“四抓手”。坚持“主基调”,就是坚持“抢抓机遇、持续求进、好中求快、实干兴项”,紧紧抓住并用好各类机遇叠加的黄金时期,积极作为,务实重干,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两重点”,就是抓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突出“四抓手”,就是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盘活存量、优化环境。同时,提出了2022年需要实施的“双十五”项目和十件实事。

第二个板块用九个部分对全市2022年要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具体阐述。一是突出城镇化引领,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包括狠抓规划落实、五区互动五区相融、加快城乡统筹、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二是突出工业主导,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包括做强存量企业、强力推进特色园区建设、推进企业创新三个方面内容;三是发挥集聚效应,强力打造发展平台。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入驻条件、加快入驻项目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四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市域经济总量。包括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搞好跟踪、推进项目四个方面的内容;五是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不断夯实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包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个方面的内容;六是培植亮点拓宽领域,促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包括提升发展商贸业、大力发展物流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业四个方面的内容;七是加快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包括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理顺公益事业运行机制、全面深化其他改革、千方百计做强乡镇六个方面的内容;八是狠抓作风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包括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开展民主评议、深化服务企业内涵、严格治理企业周边环境四个方面的内容。九是强力推进民生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民生保障体系、重视民生工程建设、维护社会平安和谐四个方面内容。

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对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了论述。一是公开透明,阳光理政。二是履约践诺,诚信执政。三是恪尽职守,科学行政。四是力说力行,高效施政。五是真抓实干,务实从政。六是自重自律,廉洁勤政。

需要说明的是,今天提交会议讨论的《报告》虽经多次修改,并征求各方意见,不断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但由于写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内容多等原因,肯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我们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再次修改完善,使这个《报告》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全市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第三篇: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的说明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的说

萧山人大网 www.xiexiebang.com 2009-03-30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施天贵

下面就《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情况作一个简要说明。

一、起草过程

早在9月28日,盛阅春代区长就作出批示,要求尽快启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国庆节长假结束,办公室就着手开展了《报告》的起草工作。先后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调研,学习苏南、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经验,了解全区各镇街、部门以及企业的情况,于10月下旬列出了《报告》提纲,并提交区长办公会议讨论。

按报告提纲框架和要求,在充分采纳各政府职能部门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的基础上,12月初形成了《报告》(征求意见稿一),并下发全区各镇街、区级各部门征求意见。

在收到镇街、部门提出的反馈意见后,起草小组进行认真梳理,充分吸收意见,对《报告》作了进一步的修改,于12月20日形成《报告》(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稿),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根据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和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对《报告》进行了再次修改,形成《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二),提交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二、主要内容

《报告》的总体结构主要分三大部分内容:一是2008年政府工作回顾;二是2009年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三是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一)2008年政府工作回顾

这一部分,主要有四大块内容。

第一块内容通过一组数据,提纲性地展示我区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第二块从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发展保障不断优化、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等六方面工作,对2008政府工作进行较全面的回顾。

第三块是总结提炼。刚刚过去的2008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未雨绸缪,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其中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们总结,对新一年的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此,我们从全力促发展、着力破难题、尽力保民生三个方面,归纳提炼出2008年政府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具体内容有:

一是全力促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我们迅速而密集地出台了调整城镇土地等级和征税标准、暂停征收15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负担比例、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十条金融支持措施,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和5亿元政府应急资金,强化资金保障;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齐心合力促发展“和“十送温暖”活动,实施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优化政府服务。政府、银行、企业一起“抱团取暖”,共渡难关,确保了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着力破难题。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目标,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逆势而上,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制约难题,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急事和难事,优化了发展环境;着力排解劳资纠纷,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尽力保民生。我们始终坚持将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处于经济发展的寒冬,但我们仍然坚持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基本实现了与杭州主城区接轨;坚持加大救助力度,提高低保标准,关爱特殊群体,保持物价稳定,共筑民生和谐。

第四块是客观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同时与2009年的工作相对应。(二)2009年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这部分主要分指导思想、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三块内容。

在起草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力求全面、完整地将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融入《报告》,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方面与区委全会保持一致,在重点工作布置、重大项目安排上也与全会保持统一,并作了进一步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努力使《报告》既与全会精神一脉相承,又能体现政府自身工作特色。

根据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2009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抢抓发展机遇,以保发展为中心,以城市化为带动,按照“一化带四化”的方针,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断改善民生,构建社会和谐,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以2008年实绩为基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2%;农业总产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自营出口额增长1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以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3.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o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但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形势,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因此,与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在政府工作重点这块内容上,我们花了更多的笔墨,以较大的篇幅表明2009年政府工作理念,具体提出了要牢牢把握五个方面:

一是坚定发展信心,提升机遇把握力。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2009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冲击还在加深,以制造业为支柱的萧山工业将会遭受更大的影响,外贸进出口增幅也会随之回落,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有效遏制经济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区民营经济灵活的机制,雄厚的产业基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改革大潮中历练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让我们看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低成本扩张的机遇,看到了人才引进和资金引入的机遇。只要我们能在逆境中挖掘和培育有利因素,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昂扬的进取精神,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转“危”为“机”,确保萧山经济平稳较快得发展。

二是坚持抱团取暖,提升经济增长力。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主导作用,继续落实我区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运作好政府5亿元应急基金。充分利用国家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转型改革,以及提高纺织品等出口退税比例这些有利因素,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优化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应对困境,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做优一产,做强二产的基础上,将三产服务业作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蓝海,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三产发展、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加快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乡统筹力。认真落实中央扩内需的精神,加大政府性投入力度,以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市区对接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优质产业项目、以及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城市管理,努力实现民本、依法、长效、品质的城市管理目标。加快五大新城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强化产业支撑。深入推进组团建设,不断增强组团中心镇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完善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破解要素制约,提升持续发展力。我们要继续加大破解要素制约的力度,创新方式,为发展提供保障。不断优化土地指标配置方式,继续盘活存量,鼓励节约集约用地。加强银企合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品牌创建和经营能力,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品牌强区建设。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提高项目质量,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推进生态创建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五是关注民生需求,提升社会和谐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不管我们的发展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压缩行政支出,严格控制会议、接待、差旅等一般性开支费用,将有限的财力用于促发展和保民生。努力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坚持扩大就业,特别是提高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就业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深化“平安萧山”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三)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

第三部分是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通过用十个大方面,着力突出政府工作既分工明确又密切相关的特点。

主要是:

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自主创新,优化工业结构;

三、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强化要素保障,突破发展瓶颈;

五、坚持量质并举,发展外向型经济;

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七、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八、构建社会保障网络,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九、关注民生福祉,办好十件实事;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另外,今年十件实事的征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萧山日报》,向公众征求;二是向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征集。经办公室初步筛选,以及各位区长审阅和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最后初定了以下10件实事项目:

1.全面实施城区失管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与小区改造相结合,当年完成失管房改善**户。

2.实施区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全面推进18个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迁建和310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

3.完成西门等3家农贸市场改造,全面完成区属国有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启动全区镇、街、村和企业办有证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

4.完成省“811”新三年环境保护行动萧绍区域(萧山片)印染化工行业整治,建成并投运临浦、新塘、所前、义桥四个泵站及配套管线,实现浦阳江以北区块的污水并网。5.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全年净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员6万人。

6.完成西入城口和环城北路一期等15条地铁2号线替代道路建设,实施864公里村级公路养护管理。

7.开建人才大厦,建成人力资源市场,缓解企业发展人才短缺难题。8.加快王有史和三组团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低保两倍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

9.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帮扶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1000人以上,实现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10.完成通惠路等11条道路架空线“上改下"整治;实施北塘河、姚江河、罗婆桥等河道整治和40公里农村河道整治。

另外,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一是有关数据为初步预计数,我们将在数据更新后作进一步调整;二是由于时间关系,《报告》(征求意见稿二)成稿早于区委全会报告,所以有些提法尚需与全会报告衔接,以求保持一致;三是根据程序,提交今天会议的应该是“送审稿”,但由于时间较紧,今天的稿子与送到代表手中的是同一稿,故只能统一写成“征求意见稿二”。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报告》初步形成,在文字、内容等方面还有许多待改进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对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二)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报告起草小组将根据本次会议的要求,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第四篇: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为规范会计人员范围及其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我们研究起草了《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对《管理办法》作出如下说明:

一、制定背景

一是贯彻落实《会计法》有关精神,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管理工作。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后的《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第三十八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本法所称会计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因此,贯彻落实《会计法》有关精神,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会计人员的范围及其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等内容。

二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财政部在2017年12月11日印发《财政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财政部令第92号),废止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这一新情况,对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会计监管工作转型升级,从原有的以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管理为主,向事中事后管理服务为主进行转变。因此,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管理工作进行统筹部署和谋划。

三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工作。会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的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会计信息是实现财政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基础性信息。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会计工作有效作用,有必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明确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会计人员范围及其从事的会计工作。《管理办法》规定,会计人员是指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等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人员主要包括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1)出纳;(2)稽核;(3)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核算;(4)收入、费用(支出)的核算;(5)财务成果(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核算;(6)财务会计报告(决算报告)编制;(7)会计信息分析应用;(8)会计监督;(9)会计档案保管;(10)其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

(二)明确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

《管理办法》规定,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3)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相关专业资格资质证书,或持有会计类专业学历(学位)或相关专业学历(学位)证书,且持续参加继续教育的,表明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三)明确单位任用(聘用)会计人员的要求。《管理办法》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工作需要,自主任用(聘用)会计人员,并对任用(聘用)的会计人员及其从业行业负责。同时,《管理办法》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明确了禁止任用(聘用)会计人员的情形。

(四)明确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求。

《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依法对单位任用(聘用)会计人员及其从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指导督促会员依法从事会计工作,对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会员进行惩戒。

第五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送审稿)起草说明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送审

稿)起草说明

一、必要性

按照国务院第9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意见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部署,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经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部分修订,增加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管理内容。

(一)适应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条例》的实施,对保障医疗器械安全、规范医疗器械监管行为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医疗器械使用监管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型设备使用风险高、安全隐患大,而现有管理措施约束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一是价格昂贵、技术复杂、风险高的大型设备不断投入使用,其中不少设备技术不成熟、经济性差、成本效果低。二是一些装备使用大型设备的医疗机构不具备专业人员和技术能力等安全使用的基础。三是使用不尽规范合理,存在过度检查治疗,甚至滥用误用现象,导致的健康损害往往具有滞后性、迟发性和难以补救。四是健康信息安全保障不够。亟须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大型设备使用行为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确保资源合理有效使用。

(二)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明确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型医用设备合理装备使用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重要措施,现阶段亟须完善法制和加强刚性约束,引导和规范医疗机构装备使用行为。一是要防止从“以药养医”转变为“以械补医”。随着药品零差率等政策的实施,而合理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医疗机构收入将更加依赖于设备检查治疗,存在诱导需求的倾向。二是要防止医疗机构竞相装备大型医用设备。医疗机构良性有序竞争应体现在提高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而不是“拼设备”,导致大量资源重复投入造成浪费。三是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无序扩张。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床位规模和大型医用设备扩张的冲动,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加剧医疗资源布局不科学、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强化大医院虹吸效应,使“强基层”等既定政策效果打折扣。

(三)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改革亟须法制支撑。近年来大型医用设备管理覆盖了规划编制、申请、许可、采购、验收、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基本建立了以规划为先导、许可为抓手、阶梯配置为核心、人员资格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但目前没有法律法规支撑,难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国务院第91次常务会议要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按程序设定行政许可。同时,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型设备管理品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在线审批监管和加大信息公开等改革措施,以及建立大型设备使用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配置规划执行监督核查机制、第三方评估和行业自律等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为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依法行政,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亟须修订条例。

二、修改过程和主要思路

2015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研究确定了《条例》修订思路。随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医学、法律、医疗设备、卫生经济、管理等方面专家深入调研,并通过座谈会、书面征询、专家论证等形式,广泛听取了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有关学会协会和专家、患者,以及国内外相关生产企业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征求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等相关部委意见。经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正案》(送审稿)。

起草过程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一)坚持问题导向。此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型医用设备规范配置合理使用法制化。就是要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通过立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新条例能够适应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二)增强可操作性。在保持原条例体例和总体框架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创新,增加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管理的特殊规定内容,规范事前准入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重,同时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纳入其中,增强条例的可操作性。

(三)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国家对大型医用设备制定配置规划,优化资源布局,引导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等因素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四)强化约束力。提高违法处罚力度,增强刚性约束,以保障配置规划实施,确保实现管理目的。

三、修改内容

《条例》仍为八章八十条,总体结构和章节不变,主要修改增加内容为:

(一)规定医疗机构配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要求。一是贯彻阶梯配置理念,治理医疗机构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端设备问题。提出了医疗机构配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要与其功能定位、技术水平等因素相符合的原则性要求。二是明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国家对大型医用设备制定配置规划,并按照品目实行分级管理。三是设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应当具备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技术条件、专业人员、配套设施设备等基础,并符合配置规划,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发的配置许可证。(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七十六条)

(二)明确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行为的监督管理内容。一是加强使用状况的跟踪评估,规范使用行为。二是明确未经许可配置使用大型医用设备、以不当手段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不能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未停止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等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情形和相应行政处罚内容。(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八条)

(三)规定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管理的职责。一是依法实施配置许可,并按《行政许可法》和条例规定制定具体细则。二是依法开展大型医用设备使用评估和监督管理。三是依法处罚。(第三十四条、第五十六条、第七十三条)

下载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起草说明-公开征求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电管理条例送审稿起草说明-公开征求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