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山区积极探索旧城改造新模式
钟山区积极探索旧城改造新模式
钟山区的老城区,现名“水城古镇”,原水城特区政府所在地,上个世纪60、70年代曾受惠于“三线”建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片区域留下了无数“三线”建设时期的佳话逸事和一批老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地与日俱损,居住人口密集、房屋老旧,居民乱搭乱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基础设施薄弱,排污排洪不畅,安全隐患严重,被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列为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80处区域性火灾隐患重点整治区域之一,成为城市中的“脏、乱、差”片区。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延续三线历史文脉,钟山区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绿色理念引领、产业转型推动,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保护开发”的方式,实施“水城古镇”改造,塑造旧城形态、延续旧城文态、更新旧城业态、重构旧城生态,留形、留绿、留神、留人,打造全国首个“三线”文化城。
一、“留形”,塑造旧城形态
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产城景融合”,保护古镇历史的真实性、环境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生活的多样性。一是“保护”古镇形态。即对有历史价值的原有建筑进行修葺、完善和功能置换,有条件地保存寺庙、老墙等记忆载体,延续旧城街巷院的空间肌理与构成,重点修葺完善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卢家大院、观音阁、老城墙、城隍庙、老城百货公司等,并通过空间的腾挪与置换,重新梳理适宜新经济条件下的古镇业态,打造了三线博物馆、三线工业体验馆、大食堂、民俗文化住宿区、滨水酒吧街、文玩休闲街、水城美食小巷、手工艺一条街等。二是“畅通”景区道路。重新规划设计古镇内道路网,同时将内城河打造成生态憩息廊道,贯穿古城区、连接新城区,内外通道链接成网,陆上辅以叮当车、河中辅以乌篷船等公共交通,实现“招手即停”。三是“提供”智慧服务。用活“智慧钟山旅游”规范相关业态,将“三线”建设时期人们背着镢头、带上锅灶、挖煤炼钢的火红场景和水城古镇商贾不暇、安居乐业、繁华如梦的市井图景利用影像技术、VR技术形成数字虚拟景区,让旅游“坐享其成”;精益化配套通讯网络、智能导游、自动售货、电子地图、电子商务、智能平衡车、手机APP等智能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三边”(眼边、耳边、身边)触及服务,让游客“随心所至”;开发“警务云、安全云、城管云、卫生云”等平台,保障旅游安全、食品安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让游客“畅游无阻”。
二、“留人”,更新旧城业态
一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为愿景构建新城区。坚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相互融合与协同,以下钟山为伴,以内城河为线,形成依山就势、依河而生的山水业态,重点打造CBD综合体、滨水商住区、滨水SOHO区、滨水度假区、回迁安置区、都市稻田景观、下钟山公园、内城河休闲廊道等,塑造新城个性,展现城市特色。二是以“就地就业,安居乐业”为目标实施回迁安置。将“三变”改革引入项目征收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对征收的房屋,以“两个20%”的原则实施回迁安置,即补偿时按主体房占地面积奖励20%非独立产权商铺,余下建筑面积按1+20%置换住房;对征收的土地,除应有的土地补偿外,还给予农户每亩土地30㎡的非独立产权商铺。在回迁安置过程中,通过“三变+棚户区改造+扶贫”模式,引导群众将商铺入股到区属国有企业—荷城花园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红,共涉及754户3016人,其中城市低收入群体417户1668人。同时,按照“三变+劳务+扶贫”模式,由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承接景区工程项目建设劳务,集中为城市“干居民”,尤其是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脱贫致富。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项目业主荷城花园公司对接,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在水城古镇项目建设期间,荷城花园公司向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支付劳务费860万元购买劳务服务,解决辖区136名城市低收入群众的脱贫问题。同时由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组织有就业能力的城市贫困群众到“四校合一”平台培训,并派遣至古镇成为导游、叮当车驾驶员、景区服务员、保洁员、乌篷船船夫等,预计解决180名贫困群众的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200元以上。三是以“产城景结合、文产相融”为理念构建新业态。利用水城古镇和新城区景区美、城中心、人气旺、生态好、底蕴厚等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及“商、养、学、闲、情”等要素布局业态,完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商贸、居住六大功能,发展文化、餐饮、会展、商贸、旅游、地产等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三、“留绿”,重构旧城生态
一是显山露景。水城古镇旁的“下钟山”,平地拔起,形如“扑地金钟”,水城古镇建设,充分利用山水空间资源,将下钟山打造为山体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的场所,使水城古镇既满足市民物质层面的需求,又满足市民精神层面的需求。二是营湖理水。依托荷城花园,围绕凤池湖水,实施水城河治理项目,治理通过“截污、清淤、换水、绿化”的方式修复生态,完善排污管网建设,将水城河变成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改造中,通过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发展餐饮、文体、金融、信息、会展、地产等商业业态,促进沿线土地增值,实现了投入到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互动,真正还河于民、还清于民、还绿于民、造福于民。三是还景造景。整治城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脏乱差”等问题,拆除应拆建筑,所有单位和住户都截污纳管。针对旧城空间资源有限的现实状况,对绿化带的重新布局,人行道沿线增设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老式军用卡车等历史文物和景致,建成思源广场、三线文化广场见缝插绿、空地成景修复整个环境,建设“邮票绿地”(小块的绿化带),最大限度利用空间资源实施增绿措施。
四、“留神”,延续旧城文态
一是保护“三线”文化,传承“三线精神”。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贵州三线工业体验馆,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规划设计三线大食堂、三线主题邮局、新华书店、供销社、演播室等体验设施,以及三线建设时期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的人物蜡像。同时,还能通过微电影、话剧、相声、情景剧等表演形式对“三线”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进行再现。二是挖掘“小镇”文化,提升“旅游价值”。以“闲、慢、乐、听、赏”生活元素贯穿,建有民俗客栈、家庭旅社、青年旅社、音乐酒吧、工业酒吧、旗袍小店、曲艺小店、文玩小店等,可品酒、喝茶、听曲、看剧、遛鸟、赏古玩字画、乘乌篷船穿行于桥巷之间,让小镇“离尘不离城”。三是发展“饮食”文化,留住“舌尖记忆”。利用“三线”建设时期,各地支援者带来的多元饮食文化,丰富老城特色饮食文化,发展川渝系、闽粤系、淮扬系等菜系,打造水城烙锅、羊肉粉、羊汤锅、老城蒸蒸糕、驴打滚汤圆、辣鸡粉、春卷等特色小吃,以纯朴的乡野米香、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让游人吃遍中国菜系精髓,忆起儿时味道。
第二篇:旧城改造
探讨富民服装城对南充市旧城的改造
南充市旧城的现状
a.b.南门片区:旧城改造快速推进的条件
南门片区位处南充市顺庆区南门坝滨江生态走廊腹地,东连高坪,南通嘉陵,扼守三区交汇、两河中心的黄金地带。
此片区居民住的是大棚户,夏天燥热、冬天寒冷、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居民需要改善生活条件,旧城改造顺从民意。
此片区均是居住区,无商业形态,折迁成本低,可具操作性。
在滨江大道和玉带路的交汇处是新修的四桥。四桥的修建有利于缓解高坪到顺庆,嘉陵的交通压力,加强三区的沟通,符合城市规划。
b.西门片区:旧城改造难度主要的原因
西门片区主要以西门市场为中心。西门片区是旧城商业区,商铺折迁成本过高,只有降低该片区的商业价值,拆迁才具可操作性。
西门片区商圈形成,主要西门市场的带动。西门市场如果消亡,才能除低西门片区的商业价值。
西门市场产权的分割,形成众多的小业主。在改造中,各个小商户漫天要价,不支持政府的决策,使得西门市场的改造和发展步履艰难,成为政府的心病。面对这样的一个杂乱无序的片区,政府无从下手,无法改变现状,只得任其发展。西门片区成为了一个自生自灭的市场。
只有建成一个新的服装批发市场来刺激和加速西门市场的衰落,而西门市场的衰落将带动整个西门片区的衰落。
富民服装城在西门片区旧城改造中的作用
富民服装城是一个集服装市场,写字楼,住宿,停车场,客运等为一体的大型的服装市场。选址在人民南路和红花街之间的地段。
与西门市场相比,富民服装城购物环境舒适,价格比西门低三分之二,环境,交通非常便捷,取代西门市场指日可待。
第三篇:旧城改造
改造原因
城市旧居住区,是在一个城市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缩影。旧城一般指的是在市区的一些小区或者是厂房的改造,主要是因为这些小区和厂房年代久远,好多已经成为危房,所以必须实行改造,这种改造相对来说补偿要高一些。旧城区通常历史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比较完整,但同时也存在城市格局尺度比较小、人口密度高且居民中低收入人群占的比例比较高、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房屋质量比较差等问题。
编辑本段改造效果
通过旧城区改造,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第一,旧城区道路网络基本建成,道路交通矛盾日益缓解;第二,公用配套设施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服务供应结构得到优化;第三,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并呈改善趋势;第四,住宅长期短缺的矛盾得到根本性扭转,住宅建设飞速发展。编辑本段问题、矛盾
旧居住区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它涉及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等多方面的平衡与完善,关系到政府部门、房产开发商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分配。由于旧居住区改造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我国的城市旧居住区改造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对经济效益的过度注重和对社会效益的忽视;
二、传统改造手段的成本居高不下;
三、轻视文化效益——历史风貌和城市景观特色的丧失;
四、改造手段的单一和体制的不完善;
五、公众参与仍然薄弱。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旧居住区改造呈现多种模式、多个层次推进发展态势,改造模式由过去单纯的“旧区改造”转向“旧区再开发”。概括起来,现阶段我国城市的旧居住区改造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城市发展对经济和环境效益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二、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升;
三、趋向法制化、民主化和多元化。
第四篇: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既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又表示物质成果,反映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内容包括:①改造城市规划结构,在其行政界限范围内,实行合理的用地分区和城市用地的规划分区;②改善城市环境,通过采取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措施来净化大气和水体,减轻噪声污染,绿化并整顿开阔空间的利用状况等;③更新、调整城市工业布局;④更新或完善城市道路系统;⑤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并组织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旧街坊改造成完整的居住区。当前旧城改造方案设计的趋向为:①保持中心城市相对稳定,增加一些结构完整、规模适当的封闭式卫星城镇,城市用地被划分为一些孤立的功能区,而整个规划结构的发展,有赖于相交半放射环形系统的扩展;②在向灵活分区过渡的基础上编制各种开敞式的城市结构,公共服务中心的布局则根据完善整个城市规划结构的具体条件,具有更加多样的组合方案。
旧城改造的创新理念
在对广州南华西骑楼街进行旧城改造过程中,广州环海集团以引进现代动漫元素的方式,把动漫风格与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完美融合,打造旧城改造的文化创新方式。动漫创意文化的纳入,将使广州骑楼街危破房改造达到修旧创新、独树一格的效果,为广州旧城改造项目树立典范。
第五篇: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孙娅莉 黄春香
2012年第6期 ——党的建设
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省直机关聚集地。特殊的区位使水果湖街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些年来,水果湖街党工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党建创新为龙头,大力建设和谐、平安、繁荣、幸福街道,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诠释了“首善之街”的风范。水果湖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多项荣誉。
舞活龙头:新形势下开创区域党建新格局
水果湖辖区内既有大单位积聚、智力密集、社会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又有国有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社会矛盾突出的特点。如何发挥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把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居民动员起来,共同建设幸福街道?街党工委走出传统社区党建模式,以开放性思维审视街道党建,开创了以共驻共建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1、创新区域化组织架构。着眼区域大党建的新趋势,大力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街道党组织体系按“1+3”架构。水果湖街道工委(称作“1”)的下一级组织包括三种类型的党组织(称作“3”)。第一类为设立在街道的党群工作部,整合组宣科、工会、团委、妇联等科室职能,全面负责街道的党建工作。第二类为专门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党组织,即街道综合党委。第三类为社区党组织,即24个社区党委。二是社区党组织体系按4级网格纵深递进。水果湖街24个社区党委的下一级党组织包括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针对社区党员多、活动场地有限的实际,进一步划小社区党组织单元,全街依托街区、楼院、单位划分若干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三是综合党委组织体系按组织形态全覆盖。街道为综合党委选配2名专职党群工作者,以“领导包片、干部包点”的形式,向企业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在非公企业集中的楼宇设立党建工作信息员,围绕商圈党建、物业党建、楼宇党建、园区党建等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32家,推动非公党组织组建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建立区域化共创机制。一是建立大工(党)委制。为加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对辖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水果湖街在原街道工委班子、社区党委班子的基础上,通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协商,把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所属下级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工委、党委兼职委员,提高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完善区域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在街道层面成立由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等54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坚持半年工作例会;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坚持季度工作例会。两级协调会议发挥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的作用,负责区域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研究、决策与执行。三是实行党员代表大会制。探索建立街道党员代表会议年会制,按区域内各类党员总数2%的比例选举产生。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按社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和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党员总数15%的比例选举产生,每半年召开一次大会。两级党员代表会议主要职责是听取党组织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大事、要事、难事,民主评议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为文明和谐街道社区建设出谋献策。
3、开展区域化共建活动。水果湖地区机关单位多、党员干部多、可供整合的资源多,街党工委主动协调,充分整合,取得了共驻、共建、共享、共荣的多赢效果,受到辖区单位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是队伍联管。实行区域党员分片分类管理,对纯居民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流动党员“共管”、离退休党员“协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1万多名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公益性岗位,参加各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实现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二是活动共创。街道社区党组织设定党建项目,辖区单位党组织认领党建项目,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围绕居民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内容设立若干项目,提供给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街道每1-2年开展一次区域党建先进单位、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增强了街道党建工作合力。三是阵地共建。采取街道筹一点、辖区单位助一点的方式,联手共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张家湾、东亭、茶港、青鱼嘴、岳家嘴等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改造。通过有效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保障了区域党建工作和群众活动的开展。
勇立潮头:高起点上再造发展新优势
抓好街道党建工作,必须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水果湖街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发展已经站在较高的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是党工委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党工委不断自我加压,追求更高更强,始终勇立发展潮头。
1、以大招商壮大经济总量。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实施全员招商“落户行动”,强化属地纳税税源“回家行动”,深化中北路沿线楼宇资源开发,不断提升企业入住率。加强楼宇信息动态管理,坚持每月对辖区写字楼、商住楼闲置资产信息摸底、调查,定期向区招商局、总部区办公室等部门反馈,定期举行重点项目工作例会、楼宇物业公司联谊会和走访企业等活动。引入专业策划机构,大力宣传、推介水果湖的区位优势,策划包装一批新兴楼宇、文化产业园区。去年,全街引进资金50亿元,新引进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超额完成计划的125%。
2、以大项目提升经济素质。针对水果湖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资源稀缺的实际,确立高端高效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三大建设”,即中北路金融街建设、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建设和东湖西岸楚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武汉乃至全省重要的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商业消费中心,不断提升经济业态和竞争力。目前,街道已积聚中国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等金融机构10多家。新引进武汉中央文化区、工行知音广场、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高尚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汉中央文化区,极大提升了街道产业业态和品位。2011年,水果湖街实现全口径税收17.5亿元,继续保持全区街道前列。
3、以大建设推动发展平衡。水果湖地区虽然东部省直单位集中,经济发达,但是西部困难企业多,面貌相对落后。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小打小闹改造,效果难以有大的改观。街道确立“大破大立”的思路,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进战略资本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实现了以大建设、大拆迁实现民生大改善、发展再平衡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全街通过大力推进东沙连通、武汉大道改造、中北路改造、省建机改造、红岭危改、轨道4号线东亭站建设、余家湖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房屋10000多户。通过大拆大建,一批困难居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补偿,住进了整洁漂亮的还建小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水果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牢记心头:新挑战面前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
水果湖街社会关注度高,改革发展稳定压力大,居民对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要求高。面对挑战,街党工委找准定位,把“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辖区单位、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宗旨,以建设“湖北省最文明、最安全、最和谐的地区之一”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1、推进大部制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原来管理体制中科室设置多、分工过细、人员力量分散、职责相互交叉、科室人员忙闲不均、落实执行协调不便、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水果湖街率先在武昌区进行“大部制”改革。全街按照“一室、两部、两中心、一队”的组织架构,裁撤“一人科室”,建立六大“部室”,消减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一中心、两站”的工作平台。即在社区“两委会”领导下,设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综治工作站。通过大部制改革,把“巴掌变成了拳头”,整合了力量,形成了合力,初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2、推进示范区建设,提高服务标准。水果湖街情特殊,服务工作应高于、优于一般地区。街党工委把打造文明、综治示范区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加以推进。以确保安全稳定为核心,切实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力度,辖区实现了案件的侦破率上升、群众对综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上升、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上升、辖区“110”刑事警情连续多年下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街道结合开展“城管革命”、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律意识和参与热情。水果湖综合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社会品牌效应。
3、推进民生问题解决,提高服务实效。为了使群众诉求真正有人受理,街道在党员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的岗位服务承诺、“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承诺和“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承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和便民服务台,广泛开展“党员包门栋”、“党员跑腿代办站”特色活动,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跟踪服务,发放“党群连心卡”15000多张,公示服务内容和程序,使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入万户”活动,上门走访16000户居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需求。针对影响群众幸福感的1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公开承诺,及时有效予以解决。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就业需求,街道联合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水果湖地区流动党员专场公益招聘会”,为失业和未就业流动党员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武昌区委水果湖街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