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蒙药产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中蒙药产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作者
特木尔(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医药产业又是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为此成为发达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崛起,为医药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医药工业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和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17.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出口国之一,我国医药工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原料药、中间剂、制剂、制药机械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据统计,我国有医药企业5000多家,能够生产24大类1300多种化学原料和3500多种制剂。中医药由于其天然特征,毒副作用较小,对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具有特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正在成为世界医药学研究的热点。
内蒙古医药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基数较小,目前医药工业总产值约为9.3亿元,其中中蒙药产值约1.5亿元。近年来,内蒙古医药行业改革改组力度较大,哈慈集团,白求恩医科大学,东北虎集团等十几户国内知名大企业及亿利集团、吉盐化集团、盘古集团、伊利集团等区内二十多户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介入我区医药企业,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从目前实际状况看,以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为主的技术改造将提升整个医药工业的生产质量水平,预计将有30—40户企业通过GMP认证;金双歧、羊胎肽,扫日劳七等一批新型生物和蒙药将逐步在全国医药界占居重点席位,带动内蒙古医药产业的结构升级。
蒙医药学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是蒙药的原产地和发祥地。她吸收了中医、藏医等医学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是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行业。目前,蒙药在学术、科研、临床、生产及药材资源等都集中在内蒙古,这是我区大力发展蒙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加速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特别是生物和蒙药的发展,提高中蒙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对内蒙古整体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对弘扬民族医学、继承民族文化将作出较大贡献。
我认为在大力发展中蒙医药产业中应主要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重培养造就龙头企业
内蒙古中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使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集团集中,使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企业集中,从而构筑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龙头企业,要重点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拳头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医疗,面向国际需求,增加蒙药的技术附加值。只有发展规模经济,才可能铸造品牌,从而有能力,有实力与国内外企业抗衡,才能把蒙药推向世界。
第二、选择发展特色领域
蒙医药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肝病等有独特疗效,在预防、康复、保健、抗衰老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在发展方面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开发和发展优势及特色医药品种,对主要品种从临床经验整理、挖掘、提高,到常用方剂有效成份的提取和筛选,新组方、新剂型等各环节深入研究、加快开发,做到高效、稳定、可控,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药材资源也确定重点发展领域,以道地、绿色、特色为标准,从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原理出发,运用现代技术选育,栽培中蒙药材。
第三、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近几年来,内蒙古的一些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中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先进省区比较仍有新药品种数量少,一、二类新药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我区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区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性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今后,必须建立若干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加大蒙药新品种和制剂新技术的开发力度。研制和发展一批二类以上蒙药新品种,争取若干蒙药产品以治疗药物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对蒙药有效偏方、秘方、准方和验方的研究,制成一批中成药新品种;运用现代制剂新技术,对传统产品二次开发,发展一批中成药新品种。要重视质量控制标准和有效的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
第四、实现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
目前,我区将药用植物种植、药材加工和生态治理综合一体,实施了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科学范例。已初步形成甘草、黄莲、沙棘、肉苁蓉等产业链条,这些药用植物大多在极端条件下生成,具有特定属性,其深加工或综合利用产品功能确定、作用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医药的升温、农业产品比价关系、信息的误导等因素,目前我区许多地区或农民个人规划或开始规模种植药材。盲目引种问题、市场出路问题、甚至价格下跌问题将会很快显现出来,因此,药源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机结合是避免盲目建设、保障医药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五、采取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内蒙古政府已成立了生物及中蒙医药领导小组,负责对中蒙药生物医药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今后需进一步明确生物及中蒙药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协调各医药管理部门、生产经营企业按统一目标进行工作,各尽职责,把工作落在实处。
制定特殊扶持优惠政策,如设立生物药、蒙药产业化发展基金和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三类以上新药的研究开发费用应予以政府补贴;企业用于新药或新技术的研发费用,财政在所得税中给予返回(或减免所得税)。
第六,创造蒙药发展软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生物及蒙药法规体系,综合配套的鼓励政策等形成相对完备的政策环境;通过推进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制环境;通过完善和建设与医药产业上中下游产品供应链相配套、网络化的区域环境,形成产业化配套环境;通过培养和造就富于创新、勇于竞争、精简合作的人文文化,形成和谐进步的人文环境。
第二篇: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医药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医药产业又是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为此成为发达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崛起为医药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医药工业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和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17.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出口国之一,我国医药工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原料药、中间剂、制剂、制药机械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其中,蒙医药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学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是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行业。内蒙古把蒙药开发列为大开发战略项目之一,是国家“绿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医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人才匮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缺乏资金及人力投入,已成为制约蒙医药业发展的“瓶颈”。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技术和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力,造成关键技术的原创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制约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
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六)品牌影响力小,投入不足
对蒙药药理、药效以及作用范围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国内知名的蒙药品牌,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疗效机理缺乏认识,制约了产业发展。同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投入能力不强。政府对蒙药科研、生产的扶持力度不够,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较少,导致产品研发严重滞后,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竞争力不强。
(七)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研究机构和蒙医高等院校势单力薄,且资源整合不够
全区蒙医药工作人员只有5000人左右,虽然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有蒙医药研究所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独立的蒙医药大学,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体系严重滞后。蒙医药研究机构也不成体系,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药厂、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仪器设备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
二、加快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使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加快内蒙古蒙医药事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是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在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挖掘整理蒙医药古籍文献、提高蒙医药人才素质、加强蒙医药科学研究、推进蒙医药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蒙医药标准化工作,2005年专门成立了自治区蒙医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拨付专项经费,开展蒙医药的标准化工作。
(二)培育造就龙头企业,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内蒙古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依靠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产品,铸造蒙药品牌。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业发达省市比较仍显新药品种数量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内蒙古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内蒙古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型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
全区现有中蒙医药机构107所,综合医院多数都设有中蒙医药科室,75.4%苏木乡镇卫生院、61%的嘎查村卫生室、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7%的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今后应该建立健全以自治区、盟市蒙医院为龙头,以旗县蒙医院为骨干,以综合医院蒙医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和农村牧区卫生院、卫生室为网点的蒙医药服务体系。作为蒙医药机构发展和完善的保障,首先,进一步完善蒙医药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统一管理、归口协调、分工合作”管理体制;其次,以旗县级蒙医院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牧区三级蒙医院服务网络建设,并配备蒙医及医护人员;最后,大批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同时,提升蒙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将来蒙医药业的发展需要。
(四)创建优良品牌 弘扬民族文化
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的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和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树立中蒙药的知名品牌。可采用三步走的策略:1.品牌建设策略。继承传统蒙药文化和药方,利用优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药效好、毒副作用少的非处方药品,起个响亮的名字,设计出安全、方便、特色包装,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公益广告宣传片,选择好传播媒体,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深深地影响现在和潜在消费者群体,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2.品牌发展策略。品牌发展依托消费者的认知和满意。所以,蒙药制药企业必须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和近期的营销策划,建设好营销研究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深度调查研究消费者(患者、亚健康者)的心态和需求,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让更多的患者满意,让患者口服心服,巩固蒙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3.品牌管理策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态度好、患者很满意,良好的品牌形象自然就形成。保护品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法律。维护形象主要是加强品牌管理。品牌管理需要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营销管理队伍作为保障,避免发生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和终端市场失控的结局。
(五)搞好药材基地建设,保障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野生药材有计划采集、保护的同时,运用 “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基地 ”的模式,大力开展自治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地道药材、大宗药材的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建设蒙药材生产基地,逐步达到蒙药材的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开展优势品种的种植基地建设。
总之,加速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提高蒙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不仅对内蒙古经济和蒙古族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且对弘扬民族医学、继承民族文化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
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
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制度,对于提高我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迄今为止取得差强人意的成绩,但再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针对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所需解决问题及未来发展思路,我国各界学者对此也纷纷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行,城市基本养老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保障还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还不能实现完全意义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即便如此,我国学者对此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例如叶汉雄认为我国在缩小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差距上具有其可行性。他认为我国有缩小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差距的政治、经济、民意基础以及宏观上的政策支持(叶汉雄.缩小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差距的可行性分析);高君认为城乡二元化和碎片化的弊端,决定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必将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高君.基本养老保障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基于浙江德清县新农保推广的思考)。
在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障方面,我国学者也给出了他们的一些建议。陈正光认为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统一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由政府强制举办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零支柱组成),采取多元化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多元化的制度安排必然造成人群之间的攀比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多元化制度应该朝向一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为此,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通过城乡居保、机关事、比单位养老金制度分别与职保并轨实现(陈正光.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朱海波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了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障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基本养老保障基金的筹集及基本养老金的发放对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障一体化进行了制度设计(朱海波.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高君在通过对浙江德清县基本养老保障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第一,深化改革传统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规定,第二,有效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并轨,优化城乡养老保障转续机制,第三,深化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划清财政投资比例,第四,不断完善管理整合,加强基金管理机制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高君.基本养老保障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基于浙江德清县新农保推广的思考);肖金平、林燕按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外在型结合的模式来重构我国现行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其基本要点是在城镇,把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在结构上分离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全国意义上的现收现付制,可采取税收的融资方式,替代率为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25%。第二个层次为资本化的个人帐户。把从现行基本养老保险中分流出来的个人帐户部分(占工资总额的11%)与企业补充保险合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在农村,以县为单位建立社会统筹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乡村集体经济,这主要靠乡村工业企业税收中予以照顾或减免。其次,国家财政要拿出一部分。个人帐户部分主要是农民个人缴费,实行完全积累,由国家立法强制。这部分资金必须进入资本市场,实现有效的保值增值。国家对于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待农民60岁以后,按个人帐户的储蓄额(个人缴费及其增值金)逐月发放养老金。并认为此模式是在继承现行城乡基本养老保障优势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肖金平,林燕 关于重构现行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
二.对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均等、公平的思考
平等、公平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亦是如此。周巧红,吉淑英等人在对山西省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研究中提出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的目标是实现全面的机会平等、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均等,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使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责任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其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项目包括譬如吃饭、穿衣、住宅、安全、医疗(部分)等生存方面的最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在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基本权益保护状况等方面,其由低到高,依次呈现生理需求、服务需求、安全与社交需求三个层面的递进状态。同时三大需求项目的实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工资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紧密联系,其水平与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直接相关(周巧红,吉淑英,徐州全,刘彩丽.山西省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研究);侯志国认为要强化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公平性,首先要加强维权,进一步加强公民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障力度,包括加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护,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法以及健全社会保障权司法保护机制。其次需要以困难群体为重点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后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支持力度(侯志国.多学科视角下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公平性研究)。
三.政府在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的作为
我国学者黎民认为政府机制对于养老保障既有其积极的方面也有其局限性。其积极方面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规制和税收等强制性的再分配手段取得必要的资源,将养老保障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第二,政府具有很强的分散社会风险的能力;第三,政府可以克服外部效应和减少交易成本;第四,政府可以运用养老保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其局限性体现在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政府干预带来的某种公平损失以及相关的道德风险和政府自身能力的局限。并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在养老保障中重点应发挥如下作用:利用特有的合法强制力为养老保障提供一个相对完备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即提供养老保障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产品;承担再分配的责任,并直接供给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产品,保障老年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权益,增进社会公平;调动各方面参与养老保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促进非正规养老保障计划的发展(黎民.养老保障中的政府机制与政府行为)。
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上,我国学者苏保忠 张正何认为在立法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职权优势,在制度安排方面,政府应关注社会公平,在组织管理方面,政府应推进体制创新,在财力支持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监督管理方面,政府应重点防范养老金的运营风险(苏保忠,张正何.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定位)。
四.相关养老服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我国学者董红亚在对中国政府养老服务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后,提出我国政府养老服务需要研究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思路:第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明确养老服务含义,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第二,明确政府、家庭职责,探索构建共担互补协调的养老服务机制;第三,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加快养老机构发展步伐;第四,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董红亚.中国政府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研究
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养老力量的弱化,政府养老压力的增大。一种基于与民间组织合作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上。我国学者章晓懿认为在养老服务领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模式有共销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二种不同的形式。并在对上海市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后指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模式业已建立,但是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表现出共销模式的特点,而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则已具备合作伙伴模式的特点。尽管这两种合作模式在合作双方的对等性、合作过程的自主性,以及合作关系的稳定性等方面存着区别,但二种合作模式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与现实契合,而且任何一种合作形态都会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章晓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
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合同治理的策略选择上,朱玉知和张雯认为在观念上需注重平衡多元的价值,因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合同中包含多种价值,如服务的质量、服务供给的公平性等。每一种价值如果走到其极致都会发生扭曲;在转变模式上,理顺政府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是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重要保障;在合同关系的管理上,需要改善合同运作的法律环境,并认为起草并签订一份尽可能完善的养老服务合同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顺利实现的首要前提(朱玉知,张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优化治理——基于合同制治理理论的思考)。
(二)机构养老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的老人,特别是缺乏自理能力的孤残、高龄老人,不得不接受机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在城镇居民养老方式中的比重增加、地位上升。许爱花分析了目前我国机构养老服务中的现状,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机构养老服务的经验,提出在社会工作视阈下完善城镇机构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第一,坚持养老机构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包括制定养老机构的法律法规以及保障老年福利体系的良性运行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第二,在社会工作介入方面,做好老人入住机构前的衔接工作以及构建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络;第三,倡导积极老龄化,实现余热生辉(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张迺英和王辰尧通过对我国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政府购买过程的公平公正;第二,构建合理的评估机制,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第三,充分发挥养老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第四,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防止道德风险(张迺英,王辰尧.我国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是由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在经历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于近年提出的又一种养老模式。我国自2001年起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在对多年来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发展状况研究后,孙泽宇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第二,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第三,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社区支持网络;第四,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机制(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同时,我国学者杨春通国对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提出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三点对策与建议:第一,始终如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步伐;第二,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第三,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不断满足亿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服务需求;第四,正确处理好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社会化服务与子女应尽义务、点与面、走出来和走进去、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加快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推进速度(杨春.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孙迎春在对南京市栖霞区居家养老调查中提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政府需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多功能,复合型服务社区,建设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拓展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并有效整合养老资源形成养老合力,实现以家庭自我养老为基础,开拓虚拟养老服务,整合志愿服务力量(孙迎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南京市
栖霞区居家养老调查)。除此之外江海霞和陈雷将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结合起来,认为政府应引导和促进老年有效需求,在政策上对老年产业加以扶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开创居家养老服务新项目。同时促进老年第一、二及第三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以及发展相关教育产业建立一支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实现多方联动,协同配合,形成广泛的社会动员和价值关怀,促进老年产业发展,更好地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江海霞,陈雷.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
五.国际视野
我国学者蔡昉在总结国际相关经验,提出来深化改革的新视角和路线图,认为我们需要把养老保障体制的设计看作是生产性的,而非仅仅是消费性的制度安排,应该从多方位考虑和获取养老资金来源,而不是仅仅将其看作公共财政的责任,应从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就业政策相配合的角度,筹划养老保障制度,应该将养老保障的社会化进行到底(蔡昉.重新思考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兼论国际经验的相关性)。
时间银行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卡恩首次提出并创设了时间银行模式,该模式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践,,但是整体而言$时间银行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任志华和高贵如通过分析时间银行模式及其自身缺陷,继而分析时间银行应用于社区养老的现状和问题,再以时间银行模式为基础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新模式,最后在新模式下就如何有效应用到我国社区养老提出建议:第一,理论建设方面。我们的学者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的改进时间价值银行模式;第二,政策扶持方面,政府需要在政策上进行鼓励和扶持;第三,制度保障方面,国家机构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时间价值银行的实施形成制度保障;第四,技术支持方面,时间价值银行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平台,人们借助这个平台给在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同时等自己晚年的时候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人们在这个平台上拥有自己的个人账户!通过个人账户进行时间价值币的储蓄和支出以及转让和赠予等(任志华,高贵如.时间价值银行模式在社区养老中的应用;夏辛萍.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探)。
六.参考资料
1.高君.基本养老保障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基于浙江德清县新农保推广的思考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2.陈正光.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3.朱海波.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4.肖金平,林燕.关于重构现行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0(1).5.周巧红,吉淑英,徐州全,刘彩丽.山西省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14(6).6.侯志国.多学科视角下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公平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7.叶汉雄.缩小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差距的可行性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8.黎民.养老保障中的政府机制与政府行为[J].学习与探索,2004(6).9.苏保忠,张正何.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10.董红亚.中国政府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人口与发展,2010,16(5).11.章晓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与民间组织合作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12.朱玉知,张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优化治理——基于合同制治理理论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9,25(1).13.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4.张迺英,王辰尧.我国政府购买机构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15.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1).16.杨春.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10(6).17.孙迎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南京市栖霞区居家养老调查[J].特区经济,2012.18.江海霞,陈雷.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J].特区经济,2010.19.蔡昉.重新思考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兼论国际经验的相关性[J].经济学动态,2008(7).20.任志华,高贵如.时间价值银行模式在社区养老中的应用[J].特区经济,2013.21.夏辛萍.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探[J].人民论坛.2012.
第四篇:学校德育中应重视中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中应重视中学生个性发展
重视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认识。一个人只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才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教育激励机制,产生成就欲和自我教育的要求,才能意识到自己在集体、社会中的地位,从而努力按照社会、集体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相反,自我意识的泯灭,主体地位的失落,会带来个性的扭曲、变态,形成自卑心理、依附心理及双重人格,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消极厌世,没有进取心,这些都影响着品德的形成。诚然,个性发展中的自我意识、动机、性格、气质等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但个性发展与品德具有密切的关系。品德的形成受个人动机和需要制约,性格中呈现出浓厚的道德色彩。因此说,个性影响品德的形成,而品德的形成反过来又对个性施以影响。
德育过程既要重视个体的社会化,又要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互依存的。人具有社会性,人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个性化要以社会为基础。同时,个性发展又是社会化的前提条件,离开个性化的社会化也是无生命力的。现在,许多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个性化教育的结果。当然,我们强调个性发展,并不排斥集体主义教育。个体意识绝非个人主义,1
前者强调承认个体存在的价值,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才能,而后者以自己利益为中心,为了自己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两者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个性发展与集体发展是相得益彰的,充满活力的个性正是集体的活力所在。青少年正处在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将对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中加强个性发展教育的思路应是: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学生到了九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
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组织学生读书,背名家格言,讲情感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
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 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老师不仅可以向学生提出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而且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军”、“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一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二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
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三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总之,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第五篇:发展煤化工产业
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是按照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
一是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加快焦炭和电石行业结构调整。彻底淘汰土焦、改良焦,限期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重点在炼焦煤、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设焦炭、电石生产基地,新建焦炭不得低于200万吨/年(焦炉炭化室高度须4.3米以上),电石不低于30万吨/年(单台炉容量≥25000KVA)。
二是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鼓励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粮棉主产区建设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新建煤制合成氨装置,加压气化不得低于30万吨/年,常压或低压气化不低于20万吨/年。
三是稳步发展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石油替代产品。其中,煤炭液化尚处于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以民用燃料和油品市场为导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和二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建设大型甲醇和二甲醚生产基地,认真做好新型民用燃料和车用燃料使用试验和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新建煤制油品不得低于300万吨/年,煤制烯烃不低于60万吨/年,煤制甲醇和二甲醚不低于100万吨/年。
目前我国煤化工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近年来,焦炭、电石行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尚需继续加大清理整顿力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
但煤化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对资源、环境等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实际开工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并不多,大部分项目尚在规划研究阶段。
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近一时期煤化工产业电石和焦炭等产品严重过剩,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一些地方不顾资源承受能力片面追求产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了上述问题对资源供给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负面影响;从产业布局、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原则;要求各地区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深刻认识盲目发展的危害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源、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关系,从规划入手,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正逐步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变。石油替代产品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必要的,但煤化工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涉及面广,工程建设复杂,实施难度大。近期工作重点是: 抓紧制定、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电石、焦炭等行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煤制甲醇、二甲醚、油品、烯烃等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新型民用和车用燃料使用示范及标准制定工作。
从各方面进展情况看,“十一五”期间,焦炭、电石等行业结构调整仍是煤化工产业工作重点。煤制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要待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后,才能逐步展开。目前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各地区要严格按照《通知》精神,切实做好煤化工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核工作,对拟建和在建项目认真清理;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相关产业的衔接,为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处理好与原料的衔接关系,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量利用劣质煤、高硫煤进行煤化工产业;充分处理好与水资源的关系,我国产煤地区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大型煤化工年耗水量大,大规模的煤化工可能会打破局部地区水平衡,水资源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企业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
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安全发展,认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
目前世界化学工业重心东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对我国化学工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但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化工产业内在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内化工产品市场持续增长,市场将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化学工业集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进入煤化工领域门槛相当高。首先是资源保证问题,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很高,且消耗大。以水为例,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水,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通常高达几千万立方米,吨产品耗水在十吨以上。此外,还将面临环保容量的限制发展和倒逼机制问题。
“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做后盾,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计算和衡量因石油紧缺及油价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实际上油价走势谁也预测不准。”李晨表示,“煤化工是一个巨大型项目,进入这一行业,必须有强大的煤炭资源做背景,同时要有煤气化等核心关键技术。”
为避免煤化工项目的盲目跟风,去年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缺水地区煤气化和煤液化项目的建设。煤化工项目各项消耗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或强制性规范要求。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产业面临升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作为价值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发展潜力大的煤化工产业,面临的主要形势是技术与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煤化工领域应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
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
对如何促进我国化肥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费维扬建议,国家要出台优惠和激励政策,大力扶持大化肥国产化装备的研发制造。
费维扬说,现在煤炭的大化肥国产化示范装置有了,要促进其推广。还可以选择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集成国内创新技术,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争取以比引进国外技术低50%的成本,建成处理能力提高50%和能耗降低20%的年产50万吨合成氨示范装置。在二三年内实现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工程后,在“十一五”后期组织推广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
我国煤化工领域起步比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化学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煤化工的产量占化学工业(不包括石油和石化)大约50%,合成氨、甲醇两大基础化工产品,主要以煤为原料。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并在近年来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基于国内石油消费的增长和供需矛盾的突出,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等技术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加快速度,能源化工项目已经启动。
有专家表示,我国煤化工业能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和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推动煤化工洁净电力联产的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专家同时提醒,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正值工业化的前夜,还远不到大型工业化的程度。因此,“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讲,煤化工需要适度发展,稳步推进。”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行业处于启动期,因而要慎重进入煤化工领域。(记者赵惠 见习记者卢青/证券时报)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20 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
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山西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的另一个广阔空间和战略重点是煤化工产业。当前,全球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且居高不下,使煤化工具有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煤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要抓住机遇全力发展化肥、甲醇及衍生品、乙炔电石、乙烯、丙烯、粗苯加工、煤焦油深精加工、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项目,力争使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积极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煤—电—铝、煤—铁—钢(铸)、煤—焦—化等多种产业链条,打造多元支柱产业群,真正把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现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努力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等广泛运用于煤矿开采、安全监控、环境保护和煤炭资源深加工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煤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煤矿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方面实现研发突破并推广应用。二是大力发展支撑煤炭、焦炭生产和销售的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服务业。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运煤的铁路和公路专用通道;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完善煤炭、焦炭等市场体系,建立煤炭交易市场,发展网上定货、交易的现代电子商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