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定、确认、转评职称资格条件及程序
职称申报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助级职称
1.大学本科毕业(不含符合见习期满考核定职条件人员),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不含符合见习期满考核定职条件人员),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3.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取得员级职称并从事员级技术职务工作四年以上;
4.符合相应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中申报助级职称条件的人员。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中级职称
1.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助级职称并从事助级技术职务工作四年以上;
2.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级职称并从事助级技术职务工作四年以上;
3.符合相应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中申报中级职称条件的人员。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高级(副高)职称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中级职称并从事中级技术职务工作二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取得中级职称并从事中级技术职务工作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取得中级职称并从事中级技术职务工作五年以上;
4.符合相应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中申报高级职称条件的人员。
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副高级职称并从事副高级技术职务工作五年以上;
2.符合相应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中申报正高级职称条件的人员。
职称认定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实行见习期满考核定职
1.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中级职称;
2.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中级职称;
3.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助级职称;
4.大学专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助级职称;
5.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员级职称
初定、确认、转评职称资格条件及程序
一、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初定
㈠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初定(以下简称初定)是指对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见习期满,经单位人事部门对其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合格后,经批准即可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需再进行评审。具体规定如下:
1、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初定为“员”级职务任职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再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可初定为“助师”级职务任职资格。
3、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初定为“助师”级职务任职资格。
4、研究生班毕业或第二学士学位获得者,可初定为“助师”级职务任职资格。
5、硕士学位获得者,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可初定为“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6、博士学位获得者,可初定为“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7、对于取得“后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前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其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可累计计算。
㈡ 在初定工作中,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专业与所学的专业相同或相近。若所从事的专业与所学专业不相同或不相近,须按规定的程序报经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㈢ 国家教委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中等专业院校毕业生不实行初定,须按规定程序报经相应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㈣ 国家已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的系列,属于本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不含成人高等、中等专业院校)毕业生可实行初定(有特殊要求的系列除外);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应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㈤ 初定专业技术职务,由本人填写《初定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一式3份),经所在单位签署考核意见,连同学历证原件及复印件,报各区县(市)人事(职改)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审批。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确认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确认(以下简称确认)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调动工作后,调动前后的专业岗位相同(或相近)并属同一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但其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属不同人事(职改)部门审批的,应在调入单位试用考核的基础上,由新的审批部门对原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进行重新认定。
㈠ 调动工作前后的专业岗位相同(或相近)并属同一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属同一人事(职改)部门审批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再履行确认手续。
㈡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确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报市职改办审批,确认中、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由各区县(自治县、市)人事(职改)部门或市级主管部门审批。其任职资格取得的时间按原评审委员会通过的时间计算。
㈢ 办理确认手续需提交的材料:①《关于重新确认XXX同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请示》;②《确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一式三份、样表见附件二);③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复印件)。
三、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转评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转评(以下简称转评)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岗位发生变更,且变更前后的专业属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或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岗位),重新申报评审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㈠ 转评应在单位试用考核的基础上,按新的岗位及系列规定的标准条件,报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才能取得同级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任职资格时间从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之日起计算。
㈡ 变更到国家已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的系列,不实行转评,而应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合格,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㈢ 转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无外语、计算机要求的系列转换到有外语、计算机要求的系列,必须参加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并取得有效成绩。
㈣ 专业技术人员变更工作岗位后,应及时办理转评手续,需晋升高一级职务的,其本专业工作任职年限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变更前后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工作年限可以累计计算)。
第二篇:初定和确认专业技术职务所需材料
初定专业技术职务所需材料
1、初定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A4,双面,打印)
2、学历复印件
3、教师资格证
4、普通话等级证书
5、新教师岗位培训证明
确认专业技术职务所需材料
1、确认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A4,双面,打印)
2、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复印件或任职文件复印件、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第三篇:公司股东资格确认
公司股东资格确认:静态与动态的考察
导读:股东资格是公司股东享有股东权的基础,股东资格确认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本文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静态的考察
所谓静态的考察,是指在公司正常存续、股东不发生变动或者股东发生变动后已由公司进行了某种记载或登记的情况下,对股东资格确认规则的考察。
(一)静态下有限公司的股东资格确认。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有限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是公司章程应当载明的事项;有限公司成立中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的事项包括股东的姓名或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有限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股东的出资额、出资证明书编号,股东发生变动后,公司应将股东变动情况记载于股东名册;国务院制定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有限公司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为公司登记事项。第31条规定,有限公司变更股东、有限公司的股东改变姓名或者名称的,应当自发生变动之日或改变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因此,在静态的情况下,公司章程的记载、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应该都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公司股东的情况,都可以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而且,对于依法正常运转的公司而言,以这几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来确认股东资格,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公司运转不规范或处于非正常状态,公司没有按规定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没有置备股东名册,或者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出资证明书,对公司股东情况记载不一致,使得依据这几个标准判断股东资格得出的结果不一致,在出现争议时,以什么标准来确认股东资格呢?一般认为,当公司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事项不一致时,应当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对此,我基本上是赞同的。但是这一规则只适用于股东名册有正确记载的情况,实践中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公司股东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并非罕见。如在公司成立后至公司置备股东名册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没有股东名册的记载就否认股东资格或影响股东行使权利。有些公司没有按照规定置备股东名册,但是我们也并不会因此认为公司没有股东。
我认为股东资格确认规则主要是解决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公司记载不规范或没有记载时,如果不涉及第三人,则在确认股东资格时,应该着重考虑以一些公司内部文件(如股东协议、出资证明材料、股东会决议等)为证据来判断。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尤其要注意出现不一致的原因是在公司方面还是在股东方面,如果是由于公司过失导致记载不一致,就不应该让真正的股东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股东资格争议涉及到第三人利益的问题,则处理原则和方法又有所不同。如果第三人因为相信公司章程或公司登记机关的记载,与公司登记的股东发生股权转让、股权质押交易,则应该以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原则来处理股东资格确认的问题,至于公司内部的问题,可以通过追究不法履行法定或约定义务者的违约责任或损害赔偿责任等途径来救济受损害的股东。
(二)静态下股份公司的股东资格确认。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的发起人的姓名或名称是公司章程和企业登记之绝对必要事项。股份公司的非发起人股东毋需在公司章程中记载或在登记机关登记,股份公司成立后发起人股东依法转移股权时,也不需要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可见,对于股份公司来讲,无论在静态还是动态情况下,以公司章程的记载或登记机关的登记为标准来确
认股东资格没有普遍意义,也没有法律依据。
在静态的情况下,股份公司确认股东资格可以概括为:确认发起人股东,可以以公司章程或公司登记为准;对于包括发起人股东在内的记名股东资格的确认,应以股东名册的记载为准;对于无记名股东,则以股票的持有并出示为准。
二、动态的考察
所谓动态的考察,是指从公司股东发生变动至其变动情况在股东名册上得到记载这段期间内,对股东资格确认规则的考察。在发生股权转让、赠与、继承或公司的合并、分立以及其他引起股东变更的情况时,股东变动至其变更登记完成有一个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股东名册的记载与公司股东实际情况是不符的。其它在静态情况下可以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文件也均与公司股东的实际状况不符,因此在这个期间股东资格确认规则应该与静态情况下的规则不同。
为避免出现在公司办理股东变动的确认及变更登记过程中的股权虚置或股东权利的真空状态,在动态情况下的股东资格确认规则设计上,应明确规定将公司的原有合法股东或依法取得股权的新股东依法以书面方式通知公司股权变动情况并向公司提交有关的合同或其他有效证明文件之时,作为新老股东权利的交接点,依法取得股权者此时即可取得股东资格,可以行使股东权利。这一规则对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都可以适用,但是不适用于依法取得股权者未通知公司以及股权变动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情况。
根据公司法第36条和第145条的规定,在股权转让完成后,将股权转让结果记载于股东名册是公司的义务。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既然是公司的法定义务,又完全是公司自身可以控制的行为,因此不应该允许公司因自己未及时履行法定义务而拒绝承认新股东。从公司经营风险转移的角度来分析,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在发生股份变动状况之日起,公司经营风险以及公司各项决策执行所产生的后果均会转移给新股东承受,而如果在规则设计上允许公司在权利人通知公司后拒绝股东享有和行使权利,就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的原则。在实践中,公司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前受让方行使股东权利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公司股权变动信息的记载、公示,一般并不影响第三人对公司资本、公司偿债能力等交易安全因素的判断。所以,采用这一规则并不会造成不利后果。但是为了尽量缩短动态情况持续的时间、减少不稳定状态,应该以公司法的明确规定,促使公司以最高的效率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等事项。
公司法第145条第3款规定,股份公司股东大会召开前30日内或者公司决定分配股利的基准日前5日内,不得进行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这一规定是为了便利公司股东会的召开和股利分配等事项的操作,并不是限制依法取得股份者的股东资格。这表明即使对记名股东,股东名册也并非确认股东资格的唯一依据,未登记在公司股东名册上的人可能是公司的合法股东。公司法的这一规定,不仅与上述的动态规则并不冲突,还可以从侧面印证动态规则的合理性。
对于被公司不当拒绝或延误在股东名册上登记的股份取得者,应该允许其行使股东权,即从其向公司提出股东资格确认请求之日起,该股东可以主张受益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可以请求撤销公司未向其发出召集通知的股东会的决议。公司拒绝或妨碍新股东行使权利的,新股东可以起诉公司,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股东资格确认的静态与动态,是相对的。对于发生变动的那一部分来讲,是动态的,股东资格确认应适用动态规则,而对于未发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又是静态的,股东资格确认应适用静态的规则。因此,静态与动态规则一般是同时分别对不同的股东适用的。对绝大部分公司来说,静态是常态,动态是非常态;在动态的情况下,一般总‘是动中有静。但在上市公司中,流通股股东在每个交易日都会发生变化,实际上没有一份股东名册能够完全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股东的情况,它只能反映截止到制作该股东名册的特定时刻的股东状况,因此,对上市公司而言动态是常态。
确认股东资格的静态与动态考察,主要是针对公司内部关系的。对公司外部关系来讲,尽管在公司
股东名册变更前可以确认依法取得股份者的股东资格,但是新股东对其股权的处分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公司外部人员认知公司股东,是以公司股东名册的登记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为依据的。
第四篇:如何确认公司股东资格
如何确认公司股东资格?
------------------
作者:陈其象文章来源:金圣律师网点击数:323更新时间:2010-1-2公司股东资格是出资者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证明公司股东资格的文件有出资证明书、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等。
一、股东权是社员权,认定股东资格主要依据团体法而非个人法。
二、确认股东资格基本原则: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实质性证据例外适用原则。
1.形式化证据是通过一定的证据外观和载体予以识别的证据,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并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公示的证据:
A.形式化证据包括公司章程、公司股东决议、股东名册、工商登记等;
B.形式化证据不包括出资协议书、出资证明书、股份转让协议书等未经法定程序公示的证据。
C.各种形式化证据发生冲突时,原则上应当坚持公司章程优先适用原则。
2.实质性证据是指投资者通过出资行为而取得的证据:
A.出资证明;
B.事实出资行为等。
三、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及其行为的自治性文件,是确定股东权利义务的最主要法律依据。
1.公司章程是判定股东身份的主要依据;
2.没有在公司章程记载为股东的人不具有股东资格;
3.经过工商登记的公司章程与未经工商登记的公司章程不一致时:
A.发起人股东资格争议的,应以已登记的公司章程记载为准;
B.股权受让股东资格争议的,应以新章程记载为准。
四、工商登记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于股东资格而言工商登记只具有宣示功能和公示意义,不具有设权的性质和功能。
1.是否经过工商变更登记不影响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也不影响受让人对股权的取得;
2.工商登记与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发生冲突时,一般以被记载股东股东为真正股东,除非被记载股东存在被冒名顶替的情形。
3.工商登记证明意义:
A.对公司设立时发起人股东的证明意义:设立登记中记载的股东名称或者姓名的人可以对抗公司、其他股东和第三人主张其具有股东资格;
B.对受让取得股权股东资格的人的证明意义:股权变动登记是已经成立的公司的一项法定义务,不能认定未经工商登记就不具有股东资格。
五、股东名册是解决公司和股东之间关系的法律文件,具有对抗公司的功能(权利推定力):
1.股东名册上被记载为公司股东的人仅凭该记载就可以主张自己为公司股东,而无须向公司举证自己的实质性权利;
2.股东名册只是证权文件而非设权文件,公司可以相反证据推翻;
3.股东名册未作记载的股东,并不必然不具有股东资格;公司不能仅以股东名册未记载为由而具有对抗真正权利人主张股东资格的效力。
【陈其象律师提示】
①公司法不认可隐名股东的存在。
②公司法对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
A.实际出资不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唯
一、主要证据,实际出资人不因其出资当然成为公司的股东;
B.发起人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依次为:工商股东登记→公司章程记载;
C.股权受让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依次为:公司章程记载→工商股东登记。
③公司法没有规定股东出资不实股东身份否定制度。
④在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内部关系上:
A.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相公司主张权利;
B.公司亦可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识别股东,并仅向记载于股东名册的人履行诸如通知召开股东会、分配利润等义务。
C.实际出资人与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之间有关“名实出资”的约定,仅在定约人之间产生效力,一般不能对抗公司。
⑤在股东与公司之外的第三人之间的外部关系上:
A.应当坚持外观主义原则;
B.即使因未办理相关手续导致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与实际权利状况不一致,也应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因合理信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而作出的行为效力。
⑥《公司法》第33条是认定股东资格的基本原则:
A.股东与公司关系:股东可以凭借股东名称上记载行使股东权利(如果股东名称上没有记载,股东可以依据出资协议书、出资证明书、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章程等证据,请求确认其股东资格,并要求公司记载于股东名册);
B.已登记股东资格纠纷应坚持“登记资格优先”原则(但以非法手段骗取登记或者伪造登记的情形不受保护)。
------------------
【法条链接】
《公司法》
第三十三条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股东的出资额;
(三)出资证明书编号。
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全国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2007年5月30日)
(三)关于审理涉及公司纠纷案件的问题
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赋予了公司法律关系各主体广泛的诉权,增强了公司法的可诉性。公司法颁布以来,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适用公司法律案件逐渐增多,可以预见,今后此类案件的数量将继续增加,案件类型将更加多样,对于我们审理公司纠纷案件的能力与水平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公司诉讼是民商事审判比较新的领域,审判实务中仍然存在很多具体问题的把握和法律适用的问题。下面,我就公司诉讼的几个原则性问题谈几点意见:
第一,正确认识公司自治与司法介入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人民法院审理公司纠纷案件的积极意义。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是保障公司自治、矫正公司自治机制失效的重要手段。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既是公司法对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法定要求,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因此,人民法院对于公司内部各有关主体之间的各类纠纷,要根据公司法就有关主体的民事权利保护的规定依法介入,而不能仅以争议属于公司自治范畴而不予受理。其次,要坚持受理公司纠纷案件的法定条件。公司是股东自治的产物;公司的管理与运营也是公司自治的范畴,司法介入只是对公司自治机制的补充和救济。因此,人民法院对于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他们与公司之间产生的内部纠纷,应采取慎重态度,坚持穷尽内部救济原则。公司法明文规定应当首先履行内部程序的,人民法院受理相关案件应以满足了法定条件为前提。当事人没有履行内部程序即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最后,司法介入公司治理,应当尊重公司自治。在审理涉及公司法适用问题的民商事案件过程中,要尊重公司章程的规定和股东之间的约定,准确识别公司法规范的性质。对不违反公司法禁止性规范的公司内部约定,应当依法认定有效。
第二,要尊重公司的团体性,维护商事主体的稳定。在公司僵局问题的处理上,要正确把握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关于股东请求解散公司规定的立法宗旨。股东提起公司解散诉讼的事由必须是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这里的经营管理的严重困难不能理解为资金缺乏、亏损严重等经营性困难,而应当理解为管理方面的严重内部障碍,主要是股东会机制失灵,无法就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决策:这里的股东利益受损不是指个别股东利益受到损失,而是指由于公司瘫痪导致公司无法经营造成的出资者整体利益受损。在审理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调解手段,首先寻求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当事人之间不能和解的,要尽量促成当事人通过股权转让、减少注册资本等途径实现纠纷股东的分离,以保持公司作为商事主体的存续,维护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等相关主体的整体利益。只有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途径穷尽后仍不能解决矛盾的情况下,方可采取判令强制解散的方式处理。
第三,正确适用外观主义原则,注意维持公司内部各民事主体之间约定的效力。公司法律关系具有很强的涉他性,公司机关的内部决策、内部各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往往涉及公司外部当事人的利益。在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外观主义原则,在维护公司内部当事人约定的效力的同时,优先保护外部善意当事人的权利。在审理涉及到股东资格认定及其与外部第三人之间关系方面的有关纠纷案件时,要准确理解和适用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在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内部关系上,股东可以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相公司主张权利,公司亦可依据股东名册的记载识别股东,并仅向记载于股东名册的人履行诸如通知召开股东会、分配利润等义务。实际出资人与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之间有关“名实出资”的约定,仅在定约人之间产生效力,一般不能对抗公司。在股东与公司之外的第三人之间的外部关系上,应当坚持外观主义原则,即使因未办理相关手续导致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与实际权利状况不一致,也应优先保护善意第三人因合理信赖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而作出的行为效力。
第四,正确处理资本多数决原则和少数股东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一直是公司诉讼的焦点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资本多数决原则是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维持公司治理结构的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制度,应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得
到充分的贯彻。但是,当前公司诉讼也反映出存在大量的控股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地位,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侵害少数股东权利的现象。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注意在资本多数决原则和少数股东权保护之间寻求妥当的利益平衡,实现对资本多数决原则的遵守和少数股东权的保护并重。在审判实务中,要注意区分股东权的类型,正确选择保护方式。对于股东因其固有的、非经股东自身同意不可剥夺的权利,遭受控股股东侵害请求救济的,应予以支持:对属于资本多数决处分范围的股东权,要尊重公司多数股东的意志:对虽属资本多数决原则处分范围的股东权,但被控股股东滥用权利予以侵害的,要依照公司法第二十条关于不得滥用权利的规定,保护少数股东的正当权益。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胡克诉王卫平、李立、李欣股东权纠纷一案的答复
【解读】
①有限责任公司确认股东权归属最关键是公司对股东的承认或者认可。有限责任公司对某一公司成员股东身份的承认意味着所有其他股东作为一个整体对该成员股东资格的认可,其他个别成员的异议不能与之对抗。
②公司对股东身份承认的形式是股东名册登记或者公司章程记载。
③股东出资瑕疵不能否认其股东资格:
A.通过出资成为股东,其出资瑕疵并不必然导致股东身份的丧失;
B.通过受让股份成为股东,其未支付对价不能成为直接否定其股东资格的理由;
C.对出资瑕疵者或者未支付对价的受让人,其他股东或者转让股份的原股东可以向其主张违约责任,进而主张解除合同,解除出资瑕疵者或者未支付对价之受让人的股东身份。
文章录入:陈其象责任编辑:陈其象
第五篇:初定专业资格呈报小结
转眼之间一年的时光悄然飞逝。对于我这个刚刚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转折。在这近一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收获良多,不仅加深了对原来学校中学习的知识理解,而且把书本上的东西与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了自我见识,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步入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在思想方面,首先,我觉得态度决定一切,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但能使别人对你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能促使自己不断努力,积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保持良好的心态、摆正学习者的位置,是一名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必备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初进企业的新员工,我们有的只是理论知识,然而实际操作和理论是有很大的偏差的,很多宝贵的东西是靠实践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良好心态,摆正一个学习者的位置,遵章守纪,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
在学习方面,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认识新的事物,去摸索各种设备的操作,认真的学习新的知识,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立即虚心向师傅或者同事们请教;并且慢慢去探索,尽量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尽心尽力的去完成,因为每完成一件工作,我就收获一些知识,即小流而成江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尽早独挡一面。
在工作方面,我一直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认真努力。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工作中总是充满着艰难与坎坷,只有经历过辛苦的磨练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面对困难时,要有着奋勇拼搏的精神,迎难而上,积累工作经验,沉淀自我的知识能力,用自己的汗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双手铸就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工作中,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我适应并喜欢上这份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工作能力,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工作经验也需要很长时间去积累。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要不断的去学习、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力争自己专业技术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为适应单位发展的新形势,今后还需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勤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