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论文)

时间:2019-05-12 18:4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论文)》。

第一篇:浅谈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论文)

浅谈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

陆瑛

肖品

杭州市余杭区科技馆

杭州

311100

摘 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进入21世纪的基本战略方针。作为科普教育阵地的科技馆,其职责就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但仅靠科技馆的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科技馆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本文拟探讨科技馆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科学传播的平台,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关键词 科技馆 学校 科学传播 科学教育 合作

Analysis of H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o Cooperate with School in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LuYing

XiaoPin HangZhou YuH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HangZhou,3111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nowadays,improving people’s scientific literacy has become the basic strategic policy of many countries when the 21th century comes.As the base of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s responsible to spread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he public.However,it is nowhere near enough just depend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tself.It requires co-operation with other departments.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how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school, in order to make a platform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and to provide plenty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more practice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especially the adolescents.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chool;science communication;scientific education;co-operation 正 文

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其功能是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技馆具有强烈的教育目的性,科技馆的展览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通过富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为公众提供与众不同的科学传播。

但是以单一的常设展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不同需求,也不能广泛地开展科学传播活动。这就需要科技馆积极创新展教形式和内容,在立足搞好常设展览的同时,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努力挖掘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宽工作领域。本文拟探讨科技馆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科学传播的平台,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一、科技馆与学校的关系

科技馆与学校的相同点都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科技馆区别与学校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轻松无压力的教育环境。科技馆以生动、互动的形式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科技馆除了承担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还被赋予了培养公众科学精神的社会职责。科学精神的一个核心就是创新。我们的中小学生基础科学教育已经做的非常完备踏实了,但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欠【1】缺,科技馆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学校科学教育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科技馆是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和重要支持力量。

二、科技馆与学校的合作方式

科技馆与学校教育虽属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但他们不是完全隔离与没有联系的。不管是科技馆还是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的堆积。不管是在学校接受的科技信息,还是在科技馆接受的科技信息,只有与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发生同化与顺应,才能把外部的知识,转化为他自己积极建构的自主知识【2】。因此,科技馆与学校教育之间应该保持着相辅相成,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让科技馆的科技教育与学校的科技教育密切结合,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科学教育项目的合作模式

我国传统的学校科学教育主要是分科的理科课程教育,这种分科的科学教育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针对学科间知识割裂的弊端,当代科学教育已经开始了综合整合科学课程的改革。

因此,我国当前科学教育转变为综合化,意味着要建构起学段贯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

科学教育体系发生了变化,科学教育的目标也随之相应发生了转变。当前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科 学与社会问题,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代科技与人类生活、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在这样的多维度目 标下,就要求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科学教育系统加强沟通与合作,学

【3】校、家庭、社会的科学教育相统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明确指出,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

教育是科技馆的重要功能之一,目前许多科技馆都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的科技培训场地,但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能教学的工作人员为数不多。现有科技馆人员的配备,很少从科技人员中挑选,大多仅是一般的看护人员。科技馆工作人员也并不十分了解当前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学校科学教育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的需要、学生在科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单凭科技馆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其教育功能。

【4】而在学校中有专业骨干队伍,有优秀的科技辅导教师。学校科学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规律,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比较熟悉,是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的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群体。现在各地的科技馆都已经纷纷与教育界开展各项合作项目。譬如: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与南宁市教育局共同建立广西科技馆南宁市“教师志愿者团”;郑州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成立科学教育研究会,并开展了科学教育高级研修班。

2、展教内容与形式的合作

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不仅限于培训,科技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从实践中学习”的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展教内容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变成主动的科学知识的探索者,并有所发现和创新。

然而现有科技馆的展品设计,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单一的以展品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缺乏创新。展品的制作,需要设计者对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有深刻的领悟,才能把这种抽象的知识,通过具有功能的技术产品向公众操作、演示。实际上,科技馆和展品制作公司一般的技术人员,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很有限,无法做出具有科学智慧和水平的展品。

因此,科技场馆的建设需要优秀教育人力与课程资源的支撑。科技馆在建设中,有必要聘请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等在某一个领域具有深刻研究的专家共同参与科技馆展品的制作,形成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展品制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

展教内容也应具有教育性,可以与学校科学教育相衔接,让展品作为学校的实验、体验、动手操作的对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科学”教学的缺憾,在学科的综合性及互补性方面做出工作。

3、与学校科学教育衔接的校外、课外特色活动

如何充分利用科技馆现有资源,发挥科技馆在场地、队伍、器材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学校教育内容,与学校合作研制开发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各种互动式、体验式科普展览,组织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馆精心设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教育活动,是每 个科技馆都在思考的问题。

2006年6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明办、教育行政部门、科协应按照《“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加强协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把“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做实做好,为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新的贡献。“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关键是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结合起来。为社会各方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内容搭建平台,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

以杭州市余杭区科技馆为例,“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首批的试点对象被选为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以及科技教育资源向相对匮乏的学校。活动的内容包括科普大篷车展品、科普展板、科普讲座和科技互动课。在区教育局和区科协的支持下,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活动的普及面很广,效果非常好。

通过“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工作不断的推广,可以达到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优化社会科普资源配置,提高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除了“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活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也是科技馆工作的一大亮点。要培养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不单是学校正规课堂学科教育的任务,从某种涵义来讲还要靠课外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就目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非常重视青少科技活动的开展,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竞赛。但受到场地、师资、设备等多种原因的限制,有些学校平时很难开展此类活动。

科技馆与学校加强合作,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相互开放、资源共享的各类人才培训基地体系。科技馆利用阵地和科普资源,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如帮助学校培训科技辅导员、支持学校开发拓展性课程、指导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科教活动所需要的设备等,着力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品牌

2007年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即“使杭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使杭州公益性场馆建设和使用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目标,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即由党委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整合全市科技、文化等公益性场馆资源,向全市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打造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的“杭州模式”。

“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对科技馆等公益性场馆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馆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改善展示手段,提高参与互动功能,开发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增强第二课堂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科技馆成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

同时,学校也要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可以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科技馆特色,协助科技馆设计适合青少年学生的互动式、体验式参观项目,为青少年学生制定可供选择的“活动菜单”,吸引更多青少年学生到科技馆参与活动。

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不是一般的课外活动,而是对学生教育方法和课外活动行为模式的一次变革,它通过促进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教育与教学的融合,积极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科技馆与学校教育合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科技馆与学校建立科普资源共享机制

科技馆与学校拥有各自的人力、场地、产品与信息等科普资源,为了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把分散的,质量不太高的科普资源积累和集成起来,然后把它加工成优质的科普资源,就能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丰富、更高水平的科普服务。

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时,需要科技馆与学校观念一致,达成共识,更需要有规则的制约。

2、在开发教育项目、设计科技活动时要突出科学教育目标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是科学教育的重 要目标。科技馆与学校在开发教育、设计科技活动时,要自始自终体【5】现科学性。通过培训和活动,给予青少年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帮助他们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有益于他们继续学习科学,而且将会引导他们在未来沿着正确的途径去探索、去创造。

3、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出发

无论是教育培训项目还是各类科技活动的设计,都应从是否符合孩子的经验和兴趣,是否贴切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等方面考虑。只有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才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学以致用。

科技馆是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机构,它与学校的科学教育与培训合作、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有效地形成了覆盖广、层次多的科学传播网络,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使公众更贴近科学,理解科学。

参考文献

[1] 刘文利.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非正规学习[J].教育科学,2007(1),41-44 [2] 陈伯成.科技馆(或科学宫)的教育定位与特性研究.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6、26-28 [3] 高潇怡.学校、科技教育与“科技馆活动进校园”.中国科技教育,2007,10、21-23 [4] 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45-48 [5] 科技馆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吴海霞.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第二篇:科技馆合作方案

科技馆合作初步方案

上周和领导一起参观了中国科技馆,对科技馆的展厅和一些研究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中学生物教学与科技馆可以合作的方面进行一下总结:

一、科技馆常设展厅的一些项目非常好,很有带学生参观的必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能够参观这些设备和展示,更进一步的接近这些知识,更直观的了解,能够增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我们生物学科相关的展示项目包括如下几点:

1、科技馆二层——生命之谜

(1)十三种不同嘴型的雀鸟——达尔文的思索:生动再现了达尔文当时的探索过程,尤其是达尔文对于鸟嘴形状进化的思考。这部分的参观,可以加深同学们对达尔文和其进化论的了解。

(2)生命乐章:观众可以听到多种动物模型里发出的相应叫声,也可以听到动物在不同情绪下的叫声。

(3)受精过程:观众可以控制蓝色精子和黄色精子的游动速度,向上方的卵细胞发起冲刺,获胜的精子将会占领这个卵细胞并模拟形成受精卵,以及卵裂发育成胚胎的过程。

(4)生命有多长:介绍了多种生物的生命周期的差异,以及这些生物历程。具有2550年树龄的巨衫标本,其细密的年轮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

2、科技馆三层A厅——健康之路

(1)农业科学家在说:介绍了五位农业科学家及其取得的科技成果: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李振声与小麦育种、郭三堆与抗虫棉、陈化兰与禽流感疫苗、傅延栋与油菜育种。这部分内容能够增加学生遗传育种方面的知识。

(2)种植区划:介绍了20中不同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域(3)血管墙、健康之源

3、科技馆三层C厅——信息之桥(1)虚拟植物园(2)芝麻开门

4、科技馆四层A厅——地球诉说(1)会说话的大树(2)福岛胡狼(3)中国气候变化

5、科技馆四层B厅——基因。生命

这是与我们学科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区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生去看去活动的:(1)我来克隆多利羊(2)餐桌革命(3)病毒入侵(4)自然选择(5)蛋白质舞蹈

二、除了以上这些展厅内容之外,在科技馆大厅的生命螺旋能够更加直观让学生看到DNA的双螺旋结构,更加清楚直观。

科学表演台的“挑战与未来”B厅的海洋表演台,能够给学生呈现海水的奥秘等等知识。

三、另外,我们也可以联合科技馆,在学生参观完之后,进行一个科普讲座的活动,内容可以关于生物的进化,或者关于现代生物技术与我们生活的相关性等等。使学生在参观之后能够获得更多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对生物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如果进行的讲座时关于生物进化,特别是人的起源的话,后续,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进行远古人化石馆的参观,如果可以,也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进行化石挖掘活动。

2012年3月21

第三篇:新时期学校教育管理发展之我见

新时期学校教育管理发展之我见

科学的管理出高效益,这是作为校长必须意识到且努力实践的管理信条。管理是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念,管理是行动,而不是表面的了解与协调。如果一所学校只有一流的设施,有较高水平的师资,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那也不可能有一流的效益和质量。优质的学校之“优”表现在许多方面,而不可或缺的是必须具有优质的管理。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点,才能使学校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得到发展,赢得社会的美誉。要想引领学校向优向强发展,创建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作为校长就必须在管理上创新,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使教育教学资源和谐利用,达到管与理的和谐,从而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提升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校长本身应具有健康的心态,不断创新的意识

在学校的舞台上,校长是领跑者,校长跑得多快,老师们就会跟着跑多快;校长是船长,是掌舵的,你要指挥学校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远航,达到理想的彼岸。因此,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应具备健康的心态,不断创新的意识。要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办学思想不完全是一个根据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体现他的计谋、策略和韬略;它是校长向自我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的过程;办学思想不是抄来的,是校长在实践中体验、总结和进取、创新的结果。

始终能够保持一个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头脑。一流的校长既有识别机遇的敏感性,又有捕捉发展机遇的胆识。教育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教育管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动态特征,教育管理整体思路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与时俱进。

二、以人为本,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作为新时期的校长更应是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和社会责任感的。校长的人情味既是一种政治修养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与教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具体体现。

校长管理学校要以人为本,以“师为贵、生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校长应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教学目标,倡导“三全、三控”教学管理模式,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一是全因素控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的控制,包括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管理队伍,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后勤保障等。二是全程控制:控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掌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调控教学管理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检查调控―总结提高”全过程。三是全员控制:广泛调动教师、学生、管理者、实验员、家长等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这就需要校长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时刻体现人文关怀,用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两条线,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和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场,形成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让校园成为一个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圣园和成长乐园。一个充满生机和文化韵味的校园就一定会成为社会一致赞誉和学子们向往的地方。校长应着眼于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学校新“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如建筑、校内外的文化装饰与布置,物质文化应达到三个水准:净化、美化、文明化。“净化”,即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教育寓意;“美化”,即布局合理,造型优美,艺术与教育合一;“文明化”,即心灵净化、语言净化、行为文明。树立“学校建筑亦课程”理念。重视行为文化建设,树立学校教职员工课程理念。重视观念文化的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总之,构建校园文化,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反对话”走向“对话”,重视生活文化、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洽。校长应让学校硬件软化:赋予思想意义;软件硬化:有章可循、依法办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艺术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是我校创建品牌学校的切入点,也是我校目前的特色,但要想将特色变成品牌,学校就要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自己的校园文化。

四、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服务师生不言怨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其实也是服务者,为教职工服务,为学生服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新时期的学校管理理念,就是要转变观念,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家长的要求就是我们的任务,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教育是一种服务,从远处着眼,它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增强国家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从近处看,就是直接服务于家长,服务于学生。

身为一校之长,不但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情系师生,乐于助人,对教师的困难疾苦,更是热情帮助,关怀备至。在生活上,更是给教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校长对学生也要倾注了无尽的爱。哪个学生家庭有困难,热心帮助;哪个学生在纪律上有不良表现,耐心教育。

总之,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树立正确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对于引导和调控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句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新时期校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第四篇:新时期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思考

卢氏县木桐中学:罗青魁

2012年5月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央领导同志关注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一个“难”字,道理难讲清,活动难开展,学生难听进,水平难提高。但我们迎难而上,敢于克服,我认为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发挥其德育功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的更好。”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它是对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最直接的渠道。

1、寓思想教育于基础知识教学之中。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教学时统一的,思想教育必须以讲清基础知识为基础,基础知识教育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既要反对脱离基础知识的空洞说教,又要反对只抓“双基”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2、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注意补充新事例,新材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师们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像党的十五大内容,国家的最新建设成就及本省、市的建设成就等等,都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并且思想教育性也加强了。如何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借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法;运用图片、图表、漫画等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德育功能。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我教育形式。即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例如:香港回归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抢答赛,针对学生浪费问题,举办“反浪费展览”等活动。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活动,借助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请进来”,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如请公安部门进行法制专题讲座,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等。“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到农村或工厂参观、调查、写心得体会等活动。

二、抓好学校德育教育。

党的十五大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市场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加之现代化社会所出现的道德价值、原则、规范的多元化影响,在社会精神生活一些领域中出现了“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并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冲击,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抓好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立足传统道德,汲取外来先进成果。

(1)正确对待传统道德。首先,要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道德中忠君,男尊女婢,厌恶劳动等糟粕无疑要予以批判、克服和清除,而对于正直、善良、谦虚、勤劳、尊重长辈、互助友爱、拾金不昧等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传统美德则要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其自身放射出灿烂之光,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和学校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抓好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要突波局限有所创新,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常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来自律律人,教育子孙后代,我们的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害人上,还应教育学生与人为善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应将其更好地改为“害人之心不可有,爱人之心不可无”;不应停留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与“粉身碎骨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与谦的“忠”这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在今天“忠”有了新的含义,应该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那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

(2)正确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要正确对待我刚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相互渗透和撞击。一方面,对待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个人第一,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我们必须予以批判。要立足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发扬和再造之,壮大自己的根基以抵御外来思想道德文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思想道德文化中先进文明成果也要加以借鉴和吸收。

2、立足行为养成,促进知行统一

首先,要立足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身就包含着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有许多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行为的统一要求,既是我们教育和管理的依据,又是对学生自我约束的准则,我们的道德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要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重知行统一。在活动中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团结和引导青少年进步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深入开展“希望工程”和“手拉手”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植树活动,敬老活动,普法活动等等,要把这些有益的活动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并力戒形式主义使活动扎实开展,我们比仅仅是要防范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去利用学生的力量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抑制不良的行为,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美好精神的熏陶。

三、抓好师德教育,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思想品行的培育者,塑造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每一个学生,几十年来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为四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但也不可否认,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不正之风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和间接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形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师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只有言传身教、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

1、师德规范要有意。既教师应该经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教师”,无论是在三尺讲台上,还是平时在与学生相处中,均要自觉地,同时交替地扮演者各种属于教师工作范畴的角色,不放过任何机会去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义务,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中去。

2、师德教育贵在自觉。就是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就是在“无意”中教育学生。学校中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朝夕和学生在一起,老师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等都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生活习惯,也会对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有时一个眼色,一个微笑,有时一个动作,一个姿势,均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直接、间接、形象地对周围的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教师”的形象,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要求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三育”观念——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育人;学校无空白,处处育人。使全体教职工都能进一步认识“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活动中都能够自觉做到“四联系”:联系国家,联系社会,联系学校,联系自己,努力实现三个“自我”,自我摆正——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我对照——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清除自己身上的“病灶”,自我净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总之,进行德育工作是多方面的,家长、老师、集体、自我教育能力、课外阅读、伙伴交往等诸因素都在影响学生成长,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诸因素不应代替,而应协调,教育者应该组织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进行学校德育建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求实、求美、求乐、求知、求变的“五求”道路问题。应在适应学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适应是手段,提高是目的。为了提高,先要适应,不断适应,不断提高,循环往复,才能做到芝麻开花节节高。

第五篇: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一切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创造教育所具有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探索精神最能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质;创造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前提和指导,防止扩张的教育功利目的对人的主体性的淹没。

关键词:创造教育 全面发展 教育观 功利目的 主体性

保证和促进人的个性和各种潜能得以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和基本的原则。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如果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那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应该是我们社会所奉行的最高原则。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种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并不断努力地去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着眼点,当然也应该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着眼点,是我们开展和实施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它的实质是反映教育为什么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过去,我们在对待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指导思想是不明确的。自建国以来,在我国社信主义教育目的的研究和论述中,作为一种应然的教育目的,无论是由党和国家以方针政策的形式发布的,还是通过教科书或学术论文等理论形态表述的,一般都是强调坚持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但是,这种占主导、主流地位的教育目的观,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社会本位倾向的一元论教育目的观。这种教育目的观以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为理论前提,以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必须而且可能统一与整合,社会发展需要包容着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服从于社会发展需要为论证过程,并最终形成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的结论。这种一元论的教育目的观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在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面则容易导致教育行为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忽视和偏离。纠正这种具有社会本位倾向的一元论教育的观理论的片面性以及在教育实践导向方面的偏差,确立科学、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体系,就必须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同样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目标指向置于教育目的体系之中,使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体系的内涵形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二元构成。同时,由于现阶段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实际存在着的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我们的教育经常面临着这两种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对这种冲突的控制和调适。然而,当真正需要在这两种价值目标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作为教育的最高或终极的目标。这也就是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对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来说,它是教育的一种理想性的价值目标,而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则是一种现实性、工具性的价值目标,当二者在一定的意义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后者服从前者也就应该是一种必然的。

总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原则、终极目标,是衡量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价值标准。过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间题和弊端,究其根本则在于放弃或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否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是检验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的根本标准。创造教育的兴起,创造教育的理论之所以为人们广泛地认同、接受,就是因为创造教育的许多基本特征从本质上反映了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质。

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的一种自觉体现,是人们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马克思曾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出发,把创造性视为与人的“自由活动”等价的范畴。从理论上说,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著特征和充分体现,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自由的内涵及其意义:一方面,创造是主体的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创造的动机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价值目标冲动的结果,它完全摆脱了外在的、世俗的功利目的的束缚;另一方面,创造性活动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把握和驾驭。因此,这种创造性活动也就在最大限度的意义上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的目标。创造教育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的创造活动的这一意义和原则,注重人的主体意志和能动性的培养,把创造看作是人的本质,是每个人所具备的一种潜能。创造教育就是要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潜能,进而通过他们自身的创造成果去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创造教育最能从本质上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内核。

同时,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致力于教育对象创造力的培养是创造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创造力是人的智能、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作为创造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创造品质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也是人们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过去,我们的教育不太关注教育对象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实际上,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这些恰恰是他们求知、创新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决定性的因素。追求真知,致力于创新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劳动,它需要主体具备坚毅的心理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在人们充分地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今天,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屡经失败与挫折的考验,仍然义无反顾地追求新知、追求创造,更需要创造主体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思想素养。那些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贪图享乐、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是难以成就创造性事业的。正因为如此,创造教育有别于单纯的知识教育。他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强调对人的各种潜在能力的发掘,注重激发和调动教育对象积极进取、自觉追求、勇于探索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注重对他们优秀的心理品质、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培养。而这种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关注,以培养、发掘和唤起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意志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显然也是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本质精神相吻合的。

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今天,创造教育的实施、实践,也还面临着一些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明确和强调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和原则性就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于2000年11月15日刊载了复旦大学俞吾金先生题为《对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再一次引发了关于创造教育的深人讨论。笔者虽然对俞先生关于创造教育应该淡化的说法并不认同,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要注重对“为谁创造”和“创造什么”这一创造教育的前提性问题的思考,却又极为赞成。今天,人们把创造活动更多地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联系在一起(其实,科技创新只是人们创造活动中的一个部分)。科学是创造的果实,而科学对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的两重性特征,已经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科学道德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关注。人们要求科学家、发明家、创造者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或发明活动及其产生的结果、效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并用自己关注人类命运的良知,来自觉抵制危害公众利益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方面的研究;要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人品、道德,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维护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为最高原则。过去,人们曾把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看作是一种超越外在目的强制的富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活动。然而,今天人类所从事的各种创造活动几乎都面临着一个人文化、社会化和道德化的问题。任何一项创造发明活动,如果一旦与人类社会所共同坚持或认可的某些规范、原则相背离,就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

下载浅谈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学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管理能力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工作,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

    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学校教育论文(合集5篇)

    [论文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学校教育[论文摘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探究了解创造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学校......

    新时期爱国主义 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研究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是一条粗重的红线贯穿其中,艰苦奋斗,创......

    职业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1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建议措施1.1加强管理机构的改革首先职业学校必须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明确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责所在。而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

    学校教育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教育创新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在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理念......

    城乡合作共创学校教育新篇章

    城乡合作共创学校教育新篇章 ——七小应邀到礼明庄镇八沟中小 “送课” 为进一步落实局教育科的工作部署,增进校际间的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4月4日上午,蓟县第......

    学校教育与德育

    学校教育与德育 要讨论德育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德育?德育是指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教育。政治思想由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思想具有......

    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

    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政府开始大力度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对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收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在学校教育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