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粮食产量调查工作总结
moumou县粮食产量调查工作总结
粮食产量调查工作是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搞准县级粮食产量数据是搞准国家粮食产量数据的基础,是国家加强粮食生产宏观调控、实现粮食分级管理的需要,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意义重大。为切实做好我县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工作,县统计局领导统一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抽样调查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多次实地培训及组织乡镇分管领导、统计员、辅调员进行多次培训。会上局主要领导传达了全省粮食产量抽样调查会议精神,强调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搞准基础数据。局专业人员对调查制度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粮食产量实测数据,从内容、程序和实际操作上作了耐心细致的辅导,使得参加培训人员对抽样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粮食抽样调查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所得出的抽样调查数据就会不难,就不能正确反映县的粮食生产的实际产量。播种面积是决定农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积搞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的程度。实地勘察及了解农产的情况是粮食抽样调查员必备的条件,只有实地去看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调查地块的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了解农户对哪些作物的想法及意见,只有深入了解地块及农户的想法才能算真正的搞好粮食产量工作。
经过三年以来对粮食抽样调查工作的了解,真正了解到粮食抽样工作,对搞准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的粮食产量起着重大的意义。
粮食抽样工作是我从实统计工作二十多年来最为艰难、最麻烦、最辛苦的工作,实地调查必须穿梭于深山野岭,脚踏深泥毛丛,冒着被野猪、毒蛇等各种野兽的袭击的危险,真算的上是心惊胆战的工作,但为了我热爱的统计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上级交给我的粮食抽样工作,不顾艰辛是值得的,热爱才是更好完成工作的重要因素,信念才能促使我勇往直前。
第二篇:2013粮食产量调查手工台账目录
宣汉县2013年粮食产量调查手工台账目录
1、样本点基本情况调查表
2、样本点地块登记表
3、小春播种面积台帐
4、大春播种面积台帐
5、实测作物逐块估产面积核实表(小麦、水稻、玉米)
6、实测作物放样实测地块样本分布表(小麦、水稻、玉米)
7、实测作物放样实测位置图(小麦、水稻、玉米)
8、农产量抽样调查放样实测作物卡片(小麦、水稻、玉米)
9、非实测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表(小春、大春)
10、夏收秋收粮食生产情况基点汇总表
第三篇:提高粮食产量
趣味种植
2014级3班李泰中
2011年世界人口超过70亿人,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人,210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人!一组多么让人惊叹的数字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地球上的资源就逐渐的减少了,但是我们的智慧是神圣的,可以想尽办法来弥补。而我就从小小的粮食问题中,发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传统的种植业是离不开土壤的。这是因为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还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其实,植物离开土壤也能够生存。只要给它提供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并且加以固定,注意通风,植物离开土壤也能成活。现在种植业发达,可以不利用土壤,进行无土栽培,种植业就大大的提高了效率。无土栽培顾名思义就是不用土壤,用其它东西培养植物的方法。
介绍完无土栽培后,下面具体讲解怎样提高产量。
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人类活动的地方有限,为了保证利用好每一块土地,使每块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采用楼面种植法。现代化城市迅速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利用这些高楼的侧面来种植瓜果蔬菜,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总有一些人反对,这样做很费精气神。如果从好的方面想的话,还是有好处的:
一、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
二、净化空气。
三、大面积美化我们的城市。等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实际操作起来的确很费劲,首先做一个大的框架,来固定植物的位置。在框架与框架之间做出一个精细的喷水管,主要喷出一些水、无机盐和植物所需要的东西。框架内部横排、竖排排列均匀,把植物放在每个凹槽中进行培养。上面说到无土栽培,就是利用这一点。在给植物浇水的同时,也为高楼的玻璃进行的清洗。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等到植物成熟后,需要大面积回收处理。问题是怎么回收呢?使用人工的话,速度一定不行,体力也不足够。想到一个办法,植物成熟后,由电脑远程控制,固定植物凹槽的部份就自动将植物包好,从框架边的运输管中送出,装载在车上,运回总部进行加工处理。这样一来既节省的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我的幻想里,如果世界人口过多粮食不够分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的方法,地上地下得到充分的利用,就不用再愁粮食问题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四篇: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
赵树丛
2008年第1期
1月1日出版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民生之本,是重要的战略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支撑这个战略产业的基础。在目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要养活13亿多的人口,尤其要狠抓粮食生产,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夯实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
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常年粮食产量在500亿斤以上,年调出粮食100亿斤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安徽省启动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两大行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不断向能力提升转变,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路子。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572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增产占全国的19%。2007年,安徽克服洪涝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再创新高,预计全年总产580亿斤,增长1.4%。坚持科技驱动,强化三个作用。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从安徽的实践看,科技在促进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一方面,我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着力强化现有农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普及活动,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粮食单产水平的大幅提升。2006年,全省小麦单产304.5公斤/亩,增长18.9%,水稻单产393.6公斤/亩,增长2.6%;2007年,小麦单产比上年又提高15.5公斤,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水稻单产预计41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4.1%。
二是依靠科技,改善品质。我们认真组织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开展水稻良种补贴项目与良种挂钩试点,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步伐,并在全省建立了小麦、水稻主导品种区域展示点40多个,为筛选和确定优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不断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优质品种推广提供充足种源,保障优质品种生产出优质产品。此外,我们大力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提高优质品种的商品一致性。2007年,全省小麦和水稻的优质率分别达61.3%、65%,分别比2005年提高21.1%、14.5%。
三是依靠科技,避灾减灾。针对暖冬气候和倒春寒易发特点,我们通过扩大半冬性粮食品种比例和控制春性粮食品种早播,有效地避免和减轻了春季冻害。针对水稻夏季高温热害,我们通过调整播种期、更换品种和灌水调温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减轻了高温天气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坚持政策调动,激活三种力量。要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发挥政策的调控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干部重视粮食生产、农技人员服务“三农”和农民种粮三个积极性。
一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切实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实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是调动农技人员的服务积极性。我们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开展农技人员驻点包片和进村入户,切实把科技服务“三农”落到实处。我们还对农技人员建立考评制度,使工作绩效与职称评聘等挂钩,对成绩突出的农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调动了广大农技人员服务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调动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省政府建立了考评激励机制,将“两大行动”纳入基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对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的大县实行奖励政策,在全省营造出了重视粮食
生产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重粮抓粮的粮食生产新机制。
坚持示范带动,突出三个重点。典型带动是我省促进粮食生产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方法。一是抓大县。大县是优势产业带。我们在全省建立了10个小麦重点县和15个水稻重点县,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快科技转化、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推动这些县的粮食产业升级和发展。目前,全省已有9个县(市、区)进入全国小麦高产县行列,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是抓大片。大片是集约化经营。我们在64个县建立了600万亩小麦核心示范区和50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并安排专项经费对示范区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实行“五统一”服务。另外,在生产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农民观摩,把无形的技术变为直观的现场,以引导农民、培训农民、带动农民。
三是抓大户。粮食生产大户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示范带动能力强。我们支持土地依法有序向种田能手集中,对种粮大户实行直接补贴和对口技术服务,并对典型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目前,全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7953户,经营土地占全省耕地的2.6%,年产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的3.1%。
坚持行政推动,做到三个到位。行政推动是粮食生产政府首长负责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抓好三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省委、省政府主动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主产省的职责和义务,积极组织实施“两大行动”,稳定全省粮食生产。为尽早实现“两大行动”目标,省政府制定了粮食高产攻关方案,成立了攻关领导组织,建立了考评奖励机制。粮食主产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两大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实施计划,逐级加大粮食生产工作的力度。
二是资金保障到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组织实施“两大行动”;安排救灾补改种专项经费1500万元和水稻病虫害防控专项经费1000万元,强化农业减灾工作。近年我们还从粮食风险基金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中安排1.45亿元,用于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
三是生产指导到位。我们在全省建立了32个小麦“三情”监测点和31个水稻苗情监测点,对小麦和水稻生产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实行分类田管。我们组织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对接,实行对口技术帮扶,并通过现场观摩、专家指导、电视字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推动各项田管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大水稻病虫害和灾后生产自救的指导力度,有效地减轻了连续两年的水稻病虫害大发生和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影响,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坚持服务联动,构建三个体系。做好粮食生产的各项服务工作,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从粮食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公共服务。我们一方面建立了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与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管理;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组织优质良种采购与供应,广泛开展订单生产,定期发布粮食与农资市场价格行情,促进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是鼓励公司服务。我们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为种粮农户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它们面向粮食生产的实际需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生产发展,促进产业开发。
三是发展自我服务。我们按照农民合作社法的精神和要求,积极发展小麦协会、稻米协会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我们在全省大力培育种粮大户,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使之率先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第五篇:企业做好粮食产量预计的意义
企业做好粮食产量预计的意义
做好当年粮食产量预计(估产)工作意义重大,对国家规划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粮食仓储、加工和经营贸易企业,更要熟知本地当期的天气、年景和预计粮食产量,对企业的储藏、加工、贸易的数量、后期的粮价走势做最后决策。进而由县到市,掌握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粮食产量。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了解以下六个方面:一知天文;二熟地理;三懂政策;四通民意;五学科学;六掌技术。
一、知天文
农业生产――天气变化和粮食产量是一个不可分的链条。人类通过几千年的农事活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气候变化是决定当年粮食总产量的重要因素。
1.春季要做好春耕生产的记录
农谚有“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飞雨地生金”,“春雨贵如油,滴滴皆黄金”,“二月清明麦栽后,三月清明麦栽前”,“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这些是先人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①作物(水稻、玉米)播种期(4月中旬~6月初),记录好当地(县、市、省)的水分(降雨量mm),日照(小时)和温度(℃)。
②播种质量:在气候“三要素”不足的情况下,如寡照多雨形成低温,将延长播种期或坏种;如少雨光照强形成春旱等自然灾害。经过毁种、补种造成作物品种、面积变化及三类苗,它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
③出苗率:根据春季自然灾害的程度,掌握地块(山坡、岗地、丘陵、平原、河沟)的出苗率,是以苗成百分比定产的重要依据。
东北辽、吉、黑地区农时延后,与黄河流域不同,这期间农业生产的节气有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2.夏季要密切关注田间管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①田间管理,苗期虫害的发生,除草剂的效用,等等,如05、06年春季的低温造成除草药剂和苗、草的不同步,失效率较大,影响作物生长。
②夏季从5月农作物出苗,到7月份的三个多月,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水、旱、风、雹、虫危害程度。农谚“涝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③作物长势,苗情――杆棵长势,“豆收旁枝,麦收齐。”“稻收分蘖,米收齐。”
随时随地注意公路、铁路两旁不同地势、地块的水稻、玉米长势,从苗遮垅开始观查,到玉米抽出雄蕊(蓼);从水稻插(抛)秧苗长齐遮稻池,到扬花吐穗,都要做好仔细观查和记录。
这期间农业生产节气有:夏至、小暑、大暑、处暑、立秋。
3.秋季是作物成熟关键的季节
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①特别关注水、旱灾害,这时期辽宁省水灾、风灾多受我国9~12号台风的影响。
②作好农作物生长期间(4~9月)水分、日照、温度的情况积累。
③初霜日的早晚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④水、旱、风、雹、虫等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和减产程度。
⑤籽粒成熟度,接近粮食估产实际。
这期间农业生产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当然春、夏、秋节气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如近30年气候变暖,受“厄尔尼诺”环流,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作物生长期也将延长,适种玉米的纬度逐渐往北延伸。如2006年秋分是9月23日,但滞后一个月时间仍然是高气温,使东北玉米、水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二成(20%)产量。
二、熟地理
企业所在地政区的地理情况,全国、省内或者本市、本县和附近乡(镇)。
1.范围,俗称叫边栏四致。从省、市、县讲东经、北纬,几山几水几分田,几分道路和庄园,东西南北四周毗邻的地形、地貌、水文、土质(有机质含量PH值),分山地、丘陵、平原和黑土地、黄土地、河淤土,等等。
2.作物品种:适种的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高粱、小杂粮,经济作物、引进作物、蔬菜作物、白色工程(大棚)作物。
3.抗灾能力:铁岭(辽北)就是一个旱涝保收之地,素有“大旱小丰收,小旱大丰收”之称,水土担旱,抗涝能力强。地区不同抗灾能力不一样了。
4.政区范围内当地购买能力、农业人口留量和商品量等基本情况,作好与历年对比。
三、懂政策
懂政策这一条很重要,要想搞好粮食产量预计工作就必须要知道国家过去和现在关于农业和粮食政策。
1.历史到现在看
①、建国前粮食产量1.13亿吨。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田园荒芜。
②、1949~1957年8年时间,粮食产量1.95亿吨。耕者有其田,走合作化道路,平安生产,平安生活。
③、1958年~1977年20年时间,粮食产量3.0亿吨。减产因素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增产因素化肥、种子、科技革命因素。
④、1978~1984年6年时间,粮食产量4.0亿吨。分田到户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
⑤、1985~1989年5年时间,粮食产量4.1亿吨。普遍认为粮食过关,人为放松,减少投入。
⑥、1990~1999年10年时间,粮食产量4.5~5亿吨。省长负责制,粮食政策改革,粮食企业改制。
⑦、2000~2006年6年时间,粮食产量4.8亿吨。中央和地方分开,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2.从2004年~2007年中央连续下达了4个(1号)文件,对农村实行了“两免一减”,过去补贴到粮食部门,收购时对送粮农民补贴等措施进行改革,实行种地直接补贴。可见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粮食重视程度,对农村工作和对农民的关怀。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我国怎么预计粮食产量
世界许多国家如美国和欧盟以及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是根据当年播种(实际)面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天气,了解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综合推算粮食作物产量。我国粮食预计产量是国家统计部门在夏、秋两季作物成熟前下达估产工作。如辽宁秋粮估产是省政府在9月初布置田间估产工作,国庆节前上报预产,10月20日秋收作物上场后上报场院估产(实产)。当然这个数字主要是市、县和乡政府为主,统计部门的点测、点调数字为辅,结合农业部门工作,也参考气象部门的意见。
四、通民意
要想获得较准确的粮食产量,最简洁的办法,就是同农户座谈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增或减。要想取得这个数据,就要放下架子,“广开言路多方听取不同意见,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
1.历史的教训,回忆三年困难时期,一辈人都经历过,试想种地之人食不果腹,何谈生产的原动力,何谈农业的再生产。
产需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矛盾对立的统一。
2.当今不断上涨的物价和不断上涨的生产资料,基本抵消了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补,这也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去秋开始玉米粮价上涨,国务院已经肯定是恢复性上涨,因为玉米还有上涨的价格空间:一是终将与国际玉米价格接轨;二是玉米物有所值与大米、白面的剪刀差要拉平;三是快速发展的玉米是深加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四是物价和生产资料不断上涨的拉动;五是种地成本不断上涨,如玉米2003年成本180元/亩,2004年210元/亩,2005年240元/亩,06年270元/亩,07年将达到300~320元/亩左右。
价格作用玉米面积要不断扩大,粮食产量还有上升之势。
五、学科学
科技是生产力,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量,科技投入也是一条主要渠道。
1.耕种方法,古时有刀耕火种之说,发展到广种薄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们还是三尺距离一棵玉米,中间套大豆,名曰“狗撵兔”的耕作方法,一亩800多株玉米,只能打250~300斤,所以有“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奋斗目标。
2.化肥革命。种地直接上化学肥料,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我国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的。1963年昌图县头道公社某某生产队上化肥,有的队长不相信化肥的作用,在仓库闲置不用,还有的上一块扔一块,隔一垅上一垅,进入雨季植株明显不同,上了化肥的杆粗叶绿秋天大增产。化学肥料的使用也促进了玉米密植增加株数,同为1.8尺垅宽,1尺株距亩株数为3333株。
3.种子革命。过去种地是把上年的粮食留点好的,就是下年的种籽了。现在是杂交、双交种子。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科技大大提高了种植的密度,提高了亩产,增加了总产。现在“太空种子”也要问世了,我国现代育种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4.塑料薄膜覆盖,水浇地、空中水库(人工增雨)等科技不断发展和使用,使粮食单产提高,增加总产。
农业科技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日益增强。农业生产正朝着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些都是要搞好粮食产量预计工作密切注意的。
六、掌技术
做好粮食产量预测工作,在熟悉上边几方面以外,具体工作要注意做好工作笔记和以下几点:
1.春季播种开始,作物生长期(4月~9月末)的半年时间里的天气(水分、日照、温度)记录。化肥使用品种、数量。农药投放数量、效果。种子发芽率。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等等。
2.夏季主要掌握苗情,特别是灾害情况,是否三类苗。统计局(市、县)上报的播种面积分品种(7月10日省、市、县都有了)。
3.秋季
①注意田间管理。
②各种灾情统计和影响粮食产量的程度。
③深入田间,与县、乡、村干部、农民座谈,年景、灾情与上一同品种、同面积的对比。
④做好场院估产工作,学会计算堆、垛、栈的计算产量方法。
4.综合是粮食产量预测的收口。
要与统计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和同级政府部门沟通,不断听取各方面对今年年景的看法和意见,结合自己当年工作资料,参照上年估产,实产对比,拿出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