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2 18:1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英和中坚力量。关注和重视当代大学生以健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途径。济南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如何,特别是十一届全运会后,济南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是否有所变化,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所改善等,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济南市10所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加状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动机、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十一届全运会影响下,济南市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较大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课外体育活动中,但在参与时间、频率及强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运动动机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增强体质、运动娱乐及社会交往。3.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人兴趣及锻炼习惯,外部因素主要是运动设施及学校体育氛围。4.在课外体育活动项选择上,大学生多喜欢传统活动项目,如球类、散步。男女生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受全

运会影响,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开始进入学生的视野,如射击、手球。5.济南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以早操和班级、院级比赛为主,大部分学校建立了体育俱乐部和协会。6.济南市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上有较大的集中性,高校体育场馆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选择。7.济南市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及管理普遍达不到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英文摘要】As the most dynamic of social group,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elite and workforce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Atten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health as the core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 the universities sports bounden duty.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which is the main way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healthy.What is status of the Jinan university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especially after successful hosting 11th national games in 2009,jinan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does the concept of variation,universities develop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whether improved etc,these problems have a certain value for study and educatio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interview

survey of research methods,to jinan in shandong province.10 colleges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s involved in state undertakes investigating.From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consciousness,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The study results are as follows:1.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11th national games,Jinan university stude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ports have greater progress,more and more students can activly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Bu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exist certain disparity with national requirements.2.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sport motivation varieties, rich in content.The obvious diversity trend among the top three respectively, is to enhance their physique, sport and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intercourse.3.Jinan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s multifaceted.Its own factors mainly reflects in students’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exercise habits, external factors is sports facilities and school sports atmosphere.4.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project,students choose to traditional activities, such as ball,mainly walk.Gender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the boy choose more integral, confrontational, competitive projects,while girls prefer body building projects, such as aerobics, jogging.5.Jinan university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morning exercises and class, management of hospital most schools mainly level game, established sports clubs and associations.6.Jina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on the choice of places have greater centralization, college sports venues are students take par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primary choice.7.Jinan university sports facilities and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cannot reach management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关键词】济南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十一届全运会 【英文关键词】Jinan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11th national game 【目录】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要5-68-99ABSTRACT6-7前言

8-16

1.1 选题依据1.2 研究目的、意义91.2.2 研究意义9

1.2.1 研究目的1.4 文献1.4.2 我国

1.3 研究任务9综述9-161.4.1 课外体育活动概述10-11有关体育的主要法规制度11-1414-15

1.4.3 国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方法1.4.4 国内研究现状15-16

16-2016-1718-2018-1919-202.1 研究对象16-182.1.1 调查对象的抽样

2.2 研究方法2.1.2 样本的基本情况17-182.2.1 文献资料法182.2.3 数理统计法193.研究结果与讨论20-43

2.2.2 问卷调查法2.2.4 访谈调查法

3.1 济南市大学生健康状况及课外体育活动意识20-25状况20-2121-2525-3225-2727-2929-3232-343333-34

3.1.1 济南市大学生健康

3.1.2 济南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识3.2 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3.2.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3.2.2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析3.2.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分析3.3 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程度3.3.1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频度分析3.3.2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时间分析3.3.3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强度分析34

3.4 影响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34-40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外因素分析

34-35

3.4.1 影3.4.2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因素分析35-36馆状况对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分析36-40济南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全运会简介40-4141-43

3.4.3 高校体育场3.5 十一届全运会对

40-433.5.1 十一届

3.5.2 济南大学生对全运会的了解情况

4.1 结论4.结论与建议43-45

43-4448-494.2 建议44-45附件 149-58

参考文献45-48附件 258

致谢

第二篇: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

康跃明 王建辉 杨林

(黑石小学体育组 湖南 长沙410111)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料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沙市各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情况、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与国家要求差距较大,是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运动场地和器材的严重不足、学生在校学习负担太重仍然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建议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督促各学校认真贯彻中共7号(中发[2007]7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把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实到位。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 体育活动 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各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落实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的教育专著、资料汇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等,为分析比较提供理论依据。

2.2 访问法和观察法 在研究中笔者走访14所城乡小学,实地观察并记录了每所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面访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等137人,丰富比较分析的依据。

2.3 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活动,首先根据“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并将初稿呈2名湖南一师范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得到认可后,再根据专家审核评价的反馈意见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3.1 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 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广的大课间活动是近10年来被实践证明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也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时间保证的较好方法,有效保证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根本前提。

表1 大课课间活动开展情况

学 校 纳入课表并实施 未纳入课表并实施 纳入课表百分比 60.14% 小学 100 0

对所走访学校的观察记录和面访情况统计表明,将大课间活动纳入课表并实施,且保证每次活动时间达到30分钟的学校占调查总数的57.14%,此类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较深,能领悟阳光体育的精神,知道阳光体育的锻炼作用。但有42.86%的学校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大课间活动。见表1。

表2 学生每周参加课间活动次数统计

0-1次 2次 3次 4次 5次

学生人数 332 494 699 277 107 百 分 比 17.39 25.87 36.66 14.51 5.6 调查表明90.76%的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达到3次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还有很多学生与这一要求相差很远。见表2。

3.2 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与组织形式

表3 你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统计情况

排 位 男生项目 人数 百分比(%)女生项目 人数 百分比(%)

第一位 篮 球 405 41.6 羽毛球 218 26.2 第二位 足 球 300 26.3 乒乓球 154 18.5 第三位 排 球 144 13.4 跳 绳 119 14.3 第四位 乒乓球 78 7.2 排 球 118 14.2 第五位 羽毛球 67 6.2 健美操 103 12.4 第六位 武 术 42 3.9 篮 球 89 10.7 第七位 其 它 15 1.4 其 它 31 3.7 表3表明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多个(类)体育活动项目中,男生最喜欢参加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女生最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选择上,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男生喜欢富有挑战性、活动量大、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多以轻松、愉快、活动量较小、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表4 你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形 式 人 数 百分比(%)

自由组织竞赛 998 60 个人单独活动 389 21 参加体育活动小组 271 14.7 参与社会活动等 90 4.3 从表4可以看出,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与同学们一起自发组织自由组合的竞赛,说明了小学生有较强自我参与活动的能力和较强竞争意识,喜欢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水平相近的同学一起活动。参加校内各种锻炼活动小组和俱乐部的人数较少只占14.7%,说明有组织有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加强,另外,在面访中有部分学生希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

3.3 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体验调查

表5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体验

赞 成 反 对 说不清楚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有课外体育活动 1476 77.32 160 8.36 273 14.31 课时心情很好

2、课外体育活动比在教室 1588 83.17 148 7.74 173 9.09 学习更容易感到身心自由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1286 67.36 255 13.34 178 9.30 后感到身心愉快

4、对挤占体育活动课 1556 81.49 185 9.67 168 8.84 的行为非常反感

5、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833 43.62 551 28.84 545 28.54 的开展形式很满意

从表5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益处,81.49%的学生非常反感挤占课外体育活动课的行为,同时对各学校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单一的课外体育活动,满意率仅为43.62%。

3.4 班主任老师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情况

表6 班主任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赞 成 反 对 说不清楚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学生数 百分比 老师数 百分比

426 22.4% 87 63.2% 1237 64.8% 16 11.7% 246 12.9% 34 25.1% 对“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体育活动”这一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师生的调查情况来看,结果存在很大的反差。有63.2%的班主任老师的观点是非常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老师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只得到22.3%的学生认同;仅有11.7%的班主任老师因各种原因反对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给学生的印象却有64.8%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老师持反对意见。其实,这种师生之间平时缺少沟通造成的反差,已经影响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错位,更影响到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种负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见表7。

3.5 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从前面调查可知,小学生是非常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但是还是有部分学校和学生选择不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究其原因,学生问卷表明影响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中,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见表7。

表7 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可选多项)

排 位 影 响 因 素 人 数 百分比% 第一位 场地器材不足 1283 67.2 第二位 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长 930 48.7 第三位 班主任和家长是否支持 714 37.4 第四位 组织形式内容单一 712 37.3 第五位 担心安全问题 180 9.4 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过长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是否支持的态度也是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以及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不可忽识的因素。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活动场地不足,除“先天”不足外,挤占体育活动场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按照《湖南省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能达到I类标准,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场地、器材就相对减少,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调查还发现,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多以篮球、排球、羽毛球为主,开展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小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正确,动机明确,两者的共同指向都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且大部分小学生都喜爱并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使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是以与同学一起自发组织自由组合的竞赛活动为主。由于男女生不同的生理特点表现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普通缺乏有效的管理。

4.2 建议:

4.2.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引起各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用行政手段督促各学校增加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学校校园运动氛围,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大学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4.2.2 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小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4.2.3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希望班主任老师和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增加师生互动渠道,帮助学生释放过重的心理压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4.2.4 完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和比赛制度。可以根据学生要求组建各种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俱乐部,并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开展小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除了开展以“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等为主题的冬季长跑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外,还要充分挖掘体育资源、推广一些在场地、器材等方面花费小而组织简易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多开展一些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和能发挥学生团队精神的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真正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体育》(中学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6-730 [2]蒋海龙·苏州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9;(01):12-15 [3]刘海元·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中央7号文件的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教学; 2009;(01):5-6

第三篇: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结题报告

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黄安平

一、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以人为本,发展个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新基点。如何拓宽学习视野,扩大体育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正在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学校体育改革以教学为中心,主要立足于完成体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今,大多数学校还一直沿用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无论是从时空安排上,还是从组织形式内容和活动评价方式上已远远不适应学生心理,生理和发展的需要,更令人担优的是有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并且随意性很大,甚至屡屡被占他用,这根本谈不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实践证明,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单一的、乏味的集体练习方式和一些成人化、竞技化的活动内容已暴露出许多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制约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今天,学校体育的改革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来重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因此,为了探索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们课题组于2002年11月确定了“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途径,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提高我县学校体育办学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科研能力,推动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属于调查研究,其主要目标是:一是在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指导下,通过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作用,着力探索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二是调查分析影响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调查了解掌握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和尚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三是探讨中学生因地制宜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方法。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一二三工程》的指导下,指导学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活动,探索培养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新途径。

(二)研究的内容:

通过分析当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我们确定了五个方面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1.武鸣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2.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利用因素,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3.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4.培养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研究。5.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办法的研究。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所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武鸣县中学生和中学体育教师。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对全县各县直和乡镇共五十三所公办中学,抽样二十三所中学进行调查,其中,高中4所,初中每乡镇1或2所,共19所中学,随机抽取2400名学生和80名体育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学生有效问卷2320份,老师有效问卷73份。为更全面了解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真实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还深入到学校中去,对部分中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还不定时的深入到学校去观察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从中了解到不少真实材料。

(四)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界定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体育课以外学生参加的校内、校外和家庭体育锻炼的总和,它包括:学生在学校内参加的体育活动课、早操、课间操和学校外体育活动等。其中本课题所研究工作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指中学生在校内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体育工条例》中明确指出:“普通中、小学生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民健身一二三工程》也强调“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事实证明,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活泼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而且课外体育活动,学生自主性强,灵活多样,兴趣高涨,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及课题组成员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以抽样调查法及书面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同时还采用访问调查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辅助办法,具体调查研究过程如下: 1.优先选用抽样调查法及书面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在全面开展调查之前,我们对部分中学生和体育老师作了局部调查,与此同时参考了有关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调查方案以及两套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老师问卷各一套),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学生课外体育的参与行为、参加意识、参与兴趣和参与动机;二是体育教师对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看法及经验体会,以及家长对子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三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现状;四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等方面的问题。问卷采取封闭题和开放题相结合的方式,对那些程度分级要求的问题,采取设立封闭题的方式(选择提),而老师问卷还希望得到老师的反馈和建议则设立两条开放题(简答题)。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问卷以匿名方式答题,并在发放问卷前做好有关老师(发放问卷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全部回收问卷后,经课题组审核确认有效问卷后才着手进行统计,所有调查问卷统计工作全是由课题组成员采用人工录入法,为确保统计的准确性,我们对每一份问卷的统计都认真校对。

2.深入到学校中去访问调查和观察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通过课题组成员与学生、老师之间面对有目的的地谈话,进一步了解中学生在学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并且不定时深入到学校中去实地观察并记录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大量收集第一手材料,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上述调查,对调查所得的全部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

(二)整合学校体育资源,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1.整合校内体育设施资源,改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条件。一是改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提高场地利用价值。一年多来,我县有不少中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千方百计筹备资金,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改造和扩建以前狭小的体育场地设施,有的学校重新整合一些陈旧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把一些竞技化、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所喜欢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至今,以武鸣高中、锣圩高中为代表的高中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都大有改观,走进城镇二中、宁武一中、甘圩中学、双桥一中,„„等等初中学校,首先展现在你眼前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这足以证明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已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相信我县各中学学校体育不久将来会走上更新的台阶,二是制作体育器材,发挥体育器材的各种功能。目前我县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种类不多,很多体育老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配合学校制作或鼓励学生自制、自备学生所喜欢的体育器材,发挥体育场地器材多种功能,积极改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条件。

2.整合课外体育资源,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一是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台。传统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之所以比较单

一、老化,这主要是我们体育老师缺乏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近两年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很多学校体育老师注重对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改进,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灵活运用规则;加强校本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力度,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比如:不少学校已开展有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软排球、气排球、武术、板鞋、绣球、跳竹竿舞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发展我县群众性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在组织形式上已有很多学校组建有体育兴趣小组、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使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二是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为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两年来我县各个中学都有不同程度地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以课的形式落实到课表上,目前我县各中学早操时间约有15—20分钟,课间操普遍是20——30分钟,下午课外体育活动课一般是35—45分钟,这从时间安排上已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若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那么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会大有提高。

(三)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新格局。

1.教师实现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我县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大多是沿用老模式较多,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随着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需要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本着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原则,以有利于增进健康和体质出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体育竞技成绩至上的影响,我县有不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仍沿用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活动内容单调,组织形式单

一、乏味,有的学校只重视体育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指导。这种单一 的课外体育活动格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必然会被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所取代。所以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我们尽最大的努力,采取最有效的办法面向全体学生,力所能及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内容,我们都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四、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根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尚未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在狭小的场地和有限的体育器材下,要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硬件来讲是一个大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因此,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自身的场地器材条件,师资力量及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并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来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内容和练习手段。一年多来,在我们政协文体委员活动小组的提议下,县教育行政部门十分关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各个中学都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的作用。有很多学校能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出发,能考虑本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重视民族体育内容,比如:城厢镇二中、宁武一、二中课外体育时间,学校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热闹非凡,学生对这两项运动兴趣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县民族中学能充分利用县业余体校人力和体育场地资源,重点开展篮球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两项运动已成为该校体育传统项目,而且这两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我们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但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一)深入了解掌握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只属一般(可参见课题调查报告,以下同)。令我们深感优虑和担心的是,我县中学生在正常工作日和天气下,每周参加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早操和课间操除外)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2.20%;被调查的23所中学中还有9所学校每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到3次;能保证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30%。面对如此现状,就主要原因我们进行各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过重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第三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第四是学校没有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第五是学生尚缺乏自我锻炼能力。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的强弱是其是否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练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从调查中可发现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意识较强,绝大多数学生较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还有极少学生体育意志令人担扰。因此,体育教师应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引导,加大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活跃因素,对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提高体育锻炼效果有十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兴趣还算可以,大部分学生对早操、课间体育活动较感兴趣(占被调查人数的69.6%),很多学校都能认识到抓好两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方面灵马一、二中、武中、武高、镇一中等中学都有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措施,致使学生做操比较认真、投入,做操质量较高。然而,还有个别学校不够重视两操活动,尚缺乏管理经验,学生做操马虎,没精打采。因此,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对现行的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作一些改进,除了做广播操外,还可增添一些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也可不拘于一种,既可集体活动,也可分散活动,从而使两操活动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我县中学生有90%以上较喜欢球类运动,特别是篮球运动这与我县群众篮球运动,基础较好有直接关系。因此,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着重从球类运动入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我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这表明中学生思想上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使方法和手段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挥更好的锻炼效果。

(二)调查分析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其中,内因包括参与动机、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等因素,关于这方面内容已在前面提到,在此不再重复。至于外因包括教育体育体制和方针政策、学校认识与观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和家长及老师等因素。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能很好地得以全面贯彻,一些学校把升学生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勿视了学校体育工作。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面动因。我国应试教育观念“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还比较严重,学校体育工作仍然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老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近几年来,我县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虽大有改观,但尚未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学生人数多,但体育场地器材有限,这是制约我县各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改变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落后现状,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组织管理是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措施。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有52.28%的中学生和24.6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有29.60%的学生和10.9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者,组织管理跟不上。由此可见,学校课外体育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从组织开展活动内容、形式以及组织者都要科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我国政府部门有关决定、通知、条件等来执行,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敢于实践。

家长和老师是否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体育老师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会影响到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基本因素。调查表明,有94.60%的学生家长支持自己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59.16%的学生希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实践证明,哪个学校领导支持和关心体育工作,体育活动老师尽职尽责,班主任支持并经常鼓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练,那么学校体育工作会搞得非常出色,其中,我县双桥一中、灵马一、二中,城厢镇一、二中、县民族中学,县实验学校、武鸣中学、武鸣高中等等学校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较高,所取得成绩令人满意,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称赞。

(三)探索出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多,要有效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得到全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活动才能有较地进行。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和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等两种途径及方法入手,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全面逢勃发展。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由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主管。政教处、教务处督促、检查考勤、量化评分,体育教研室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老师和各种体协等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2)明确目标管理:明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权力,做到有职有权,职责统一。

一是学校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与提高质量的办法。二是政教处、教导处每天有人负责监督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检查并协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活动正常开展。三是体育组、班主任、辅导老师、体育协会等互相配合,根据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时间表、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及措施等。

(3)完善制度管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必须要完善各种制度,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做到:①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分别成立不同的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由学生与体育组、辅导老师一起制定每学期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活动。②活动时间得到保证。学校严格按有关教育法规、通知、条例等来执行,认真抓好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工作,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③活动有检查评比。由政教处、体育组、学生体育协会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小组,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公布于众,并作为评定“先进(文明)班级”的依据,从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2.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建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台。

改革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体差异很大,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若沿用传统的活动模式,固然可以保证活动的开展,但存在着主观意识消极淡薄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锻炼活动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一些集体锻炼项目之外,主要是在两种形式上下功夫,即一是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二是组织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各样体育竞赛活动,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教师则给予指导及协助。

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一般比较单

一、老化,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一年多来,我们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关精神,注重对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改进,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灵活运用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注意对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引用,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例如:课外体育活动中,我们以中学生所喜欢的篮球运动为龙头,在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配合下,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内容,使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样。其中篮球竞赛我们简化很多规则,让规则更接近我们学生的运动水平,组织形式上多采用三人制,四人制和五人制篮球赛相结合。为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场参与比赛,我们还把每场球分成五——六节进行比赛,而且规定每个学生最多能上场比赛1或2节,球赛中间休息时间还附加投篮比赛,并将投篮比赛成绩加入总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养成,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县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新亮点。如今有不少学校能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多种用途,发挥一物多用。有的学校已重新整合一些陈旧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化“大”为“小”,活用“小”场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合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乒乓球赛、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诱导学生对这些比赛逐渐产生兴趣,形成爱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在充分发挥校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优势作用的同时,很多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其中,县城的学校都能与县业余体校合作,开展各种体育项目训练与比赛,共同研究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板鞋、绣球、珍珠球、武术、跳竹竿舞等等。农村基层学校能充分挖掘校外自然环境所赋予的优势(山坡、草地、公路、江河„„),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和活动形式,并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越野跑、游泳、爬山、远足等等),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中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充分利用课外体育锻炼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优势运动项目,模拟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证明,学生对学校优势体育项目兴趣极高,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在自己的体育组织里学生们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自主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得到施展,身心也十分愉悦,也对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参加各种单项体育组织(俱乐部)的学生的体育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能带动全校体育逢勃发展。例如:我们城厢镇中学生篮球俱乐部每学期不仅承办学校各种篮球赛,而且还负责组织指导各班级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训练和比赛,自我提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文体活动,成绩突出。其中,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男子组和女子组篮球赛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历年来没有得过的好成绩;田径俱乐部也负责协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这也是我镇中学生历来最好成绩的一次;乒乓球俱乐部每学期都将乒乓球联赛贯穿于整个学期活动过程,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男子单打冠、亚军。由此可见,成立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六、讨论

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学生形成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尚不够稳定,学生体育俱乐部模式还要进一步完善,因地制宜进行自我锻炼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们今后要:

(1)继续以体育新课标为指导,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2)继续加强研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自主锻炼”的方法、能力、意识与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逐步形成习惯。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组

2006年6月15日

第四篇: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推荐]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和其他学院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人格特征的调查,由于其所学专业、生活环境、性别的不同,在内外向性格、人格特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对于探究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校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人格

体育活动

大学生

艾森克个性问卷

Abstract: Survey physical activity and persoity of the students from education college and other college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by questionnair.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major, living environment, gender, there will be obvious difference on character personality, this can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a deep looking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onality, promoting education, developing the revol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Keywords: personality

sports University student

EPQ

前言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心理疾病引发的大学生犯病、自杀、危害家庭及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呈递增趋势。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由于人格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缺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些大学生即使学到了很深的专业知识,也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因为他们还不具有完善的人格。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有10%-3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人际关系不适、抑郁、偏执等人格障碍占重要比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成才密切相关,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时期是生理、心理趋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的许多因素,尤其是教育将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体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形式,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体育作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大脑会形成强烈的兴奋性,并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运动和代谢反应,运动中需要不断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使得练习者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体力参与运动。体育活动的过程,本质上讲就是克服自我,战胜自我,进化自身,提高自身的过程。在某一种体育行为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渐渐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因此受到的影响是深刻的。

本研究主要针对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民族传统、运动训练)和随机抽取其他学院的学生来展开调查。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现状,分析其差异并究其原因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大学人格发展的完善,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活动课的指导以及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体育类学生中共发放100份,有效回收88份,回收率为88%,其中体育教育(男20,女12)32份,运动训练(男18,女10)28份,民族传统(男16,女12)28份;同时在非体育类学生中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80份,回收率为80%,其中男生44份,女生36份。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网络搜索为主要途径,以及其他相关报刊杂志进行资料收集。查阅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掌握了关于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前提。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广泛查阅有关材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份《大学生体育活动及人格调查》的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间、类型等。第二部分采用艾森克简式量表中国版,该问卷由48个问题组成,只需约10分钟完成测试,其效度和信度都较高。EPQ 量表包括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4 个分量表,每个测题提供“是”与“否”两个备选答案。所有问卷统一收回后,算出EPQ 各量表P、E、N、L 粗分,根据年龄、性别转换成标准T 分,结果以(x ±s)表示。所得出的数据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包进行t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标准。1.2.3访谈法

选取体育类和非体育类的学生分别进行采访调查,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使本研究更加深入细致。1.2.4逻辑分析法

对已有的材料和调查问卷内容,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1.2.5数理统计法

用SPSS16这个软件进行效度、信度、标准差、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2.1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如题干中的“人格”,“健全人格”,还有“心理健康”,只有建立在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得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和调查,否则将事倍功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作者对这些概念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进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人体在人格智能上得到发挥,在社会交往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情感表达上达到最佳体验,在完成工作中实现最高的效率,生活质量上形成持续改善。2.1.2人格

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面貌方面区别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1.3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界定包括三个方面:

1、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潜力,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遇困难能坚持努力,具有丰富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求新和求知能力强,想往高质量生活。

2、适合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自我认知的水平与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内心与言行协调一致,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3、人格健全者有一个很好的人际社会关系,尊重、理解他人,给人以安全感和幽默感,吸引力强,善于帮助他人,民主意识强。2.2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本次抽样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从锻炼频率看,有81%以上的大学生每周都有运动,在体育类学生中不存在不运动的学生,每周运动在四次以上的约占70%,这部分人群在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中比较集中。每周运动在两次次以上的占24%,每周运动一次的约占6%。而在非体育类学生中每周运动四次以上的仅占6%,与体育类学生相差甚远,每周运动两次以上的占18%,每周运动一次和基本不做运动的均占38%,其比例最大,这与体育类学生正好相反。在运动持续时间上,体育类学生的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于60分钟和30—60分钟,其比例分别为92%和8%,同样的大于60分钟的人群在运动训练和民族传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统的学生中相对较多。而在非体育类学生中,小于30分钟的占的比例最多,约48%,30—60分钟的比例为32%,大于60分钟的比例仅为20%。在体育类学生中男女生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体育类男生在运动频率和持续时间上比女生多。

体育类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属于特殊群体,其人数较少,所以说大学生中属于典型的体育人口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且这类人口一般都出现在体育类学生中,其他院系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令人堪忧。

2.3体育类专业和非体育类专业EPQ各量表得分比较,见表一 表1 体育类专业和非体育类专业EPQ各量表得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P E N L 体育类 88 52.20±8.73 58.53±4.53 56.86±7.37 38.94±4.81 非体育类 80 47.59±6.67 46.39±8.45 61.23 ±6.91 46.07±6.25 t值 2.68 9.47 2.8 5.962 P值 0.011 0 0.008 0

从表1中可见,体育类与非体育类学生除P 项分值差异不显著外, E 项, N 项, L 项分值差异均极其显著(P < 0.01~0.001)体育类学生具有E 分显著高, N 分和L 分显著低的人格特征。在E项上,体育类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倾向,表现出好交际、热情、冲动、爱社交,广交朋友,渴望兴奋,喜欢冒险,行动常受冲动影响。这与体育类学生具有的反应迅速、灵活,思维敏捷、神经兴奋性高、条件反射易于建立、反应能力强等特点是相吻合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N 项上,从总体看,体育类学生的情绪反应适中,个别运动员也存在情绪偏于不稳定倾向,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体育类学生要时常面对与各种强手比赛所带来的压力,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是必然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成绩的发挥。但总体而言,体育专业学生情绪稳定性比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强,可能是由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及时缓解了疲劳,使身心都得到了充分放松,劳逸结合,达到了愉悦身心的作用,使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的缘故。而非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较少,则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小一些,特别是女生,过于焦虑和情绪化,意志力薄弱.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在L项量表上,体育类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体育类学生,表现出直率的人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格特征,而非体育类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掩饰性。这可能是由于体育类学生与非体育类学生相比长期的进行体育锻炼甚至有些学生从小就进行体育锻炼养成了他们果断、真诚、坦率的人格特征。而非体育类学生从总体来说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较少,所以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2.4体育类学生总体趋势分析,结果见表2(x±s)表2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运动训练专业EPQ得分比较

组别 例数 P E N L 体育教育 32 49.29±9.35 59.73±3.60 59.19±6.43 38.68±4.39 运动训练 28 54.88±8.22 58.57±5.41 65.51±4.59 38.05±3.69 T值 1.73 0.60 3.04 0.59 P值 0.049 0.56 0.009 0.57

组别 例数 P E N L 体育教育 32 49.29±9.35 59.73±3.60 59.19±6.43 38.68±4.39 民族传统 28 56.11±6.97 59.48±3.34 63.99±6.43 38.48±4.14 T值 2.46 0.20 2.15 0.14 P值 0.029 0.84 0.04 0.89 从表2可以看出,体育类学生内部在E、L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都表现出外向和诚实、坦率的人格特征。而在P、N上民族传统和运动训练的学生表现出明显高分特征,与体育教育学生有显著差异(P < 0.05)。说明民族传统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较体育教育的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这可能与他们长期从事紧张而单一的周期性训练和所面对更高层次的各种竞争强手比赛带来的压力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明显的不稳定因素对运动员最佳成绩的发挥是有负面影响的。因为运动员与对手参赛具有较强的竞争心理,产生紧张的情绪,造成情绪不稳定是必然的。可是,这种情绪最好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否则,过分紧张和情绪明显不稳定将会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映,进而影响最佳成绩的发挥,如果将情绪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则有助于优异成绩的获得。积极的心理和心境毕竟有助于优秀运动员获得成功。

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专业相比,做事更冷静、慎重,行为拘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谨。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专业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多从事了较长时间的竞技训练和比赛,而竞技技能的形成和竞技水平的发挥就需要适当的兴奋性作基础,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将影响到运动员运动技能的表现、成绩的发挥。只有长时间的竞技训练和比赛才可能对人的兴奋性产生影响。所以,他们的做事方式更感性化,轻松兴奋,随遇而安,不顾危险,当然有时难免有冲动和过激行为。在处理事件时可能更多地表现出情感至上,运动员等级越高这种感情至上的表现越明显。这种现象可能与体育锻炼的生理机制有一定的关联。通常认为体音美专业学生的情商比较高,源于他们的专业更多地刺激人的右侧大脑。敢为性更是体院学生的写照,他们表现出了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精神,做事很少有过多的担忧,认准了就实施。

我们知道三级运动员在这里主要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虽说也是从事体育的,但是他们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一样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是通过全国的高考统招才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体育训练的。所以,他们和运动训练以及武术专业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运动训练和武术专业的学生多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高中教育,有的甚至从小就在体校长大。这两类学生的成长经历的不同,所以其在诸多的人格维度上表现出差异也是毋庸置疑的。2.5体育类专业男、女生EPQ得分比较,见表3 表3 体育类专业男、女生EPQ得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P E N L 体育男 54 52.06±8.49 60.83±3.37 62.35±5.52 36.89±3.27 体育女 34 49.50±6.46 56.23±4.61 58.60±7.37 41.84±2.89 t值 1.05 3.63 1.93 4.95 P值 0.31 0.002 0.071 0 从表3可以看出,体育类男、女生在E、L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说明体育类女生和男生相比表现出掩饰性、内向的人格特征,这和女生本身的心理特征相符合。女生和男生虽然所处的大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相同,但由于男生来自于社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比女生稍大,因而焦虑、担忧、情绪反应该要比女生强烈。但在本次调查中N量表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2.6非体育类专业男、女生EPQ得分比较,见表4 表4 非体育类专业男、女生EPQ得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P E N L 非体男 44 46.94±7.10 49.75±8.23 56.67±4.90 43.70±5.56 非体女 36 48.096±53 42.85±7.60 56.80±9.48 47.97±6.17 t值 0.38 3.40 0.054 2.436 P值 0.71 0.003 0.96 0.026 从表4可以看出,非体育类男、女生除了在E、L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 < 0.05),在P、N上均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个研究结果与一些参考文献中所提到的在N上存在显著差异不一致,他们认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从心理承受方面女生比男生差,女生心理素质没男生好。所以女生表现出的焦虑、担忧等情绪反应比男生强烈。所以也不排除因误差所致出现这种结果,这还有待以后的研究来证明。2.7体育类女生与一般女生的EPQ得分比较,见表5 表5 体育类女生与一般女生的EPQ得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P E N L 体育女 34 49.50±6.46 56.23±4.61 58.60±7.37 41.84±2.89 非体女 36 48.85±5.87 42.52±7.70 56.17±9.37 47.29±5.56 t值 0.566 7.62 0.884 3.177 P值 0.58 0 0.39 0.006 从表5可以看出,体育类女生与普通女性在N 分、P分差异不显著(P > 0.05), L 与E 项分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 0.05~0.02),体育类女生具有E 分显著高、L 分显著低的特点,说明体育类女生较普通女性具有外向性、直率的人格特征,不存在情绪不稳定的倾向。显然, 体育类女生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总之, 体育类女生在与普通人的人格比较中, 具有外向、真诚、直率的人格特征。体育类女生与普通女性虽然性别相同,但其进行的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比普通女性多好几倍,一周运动四次以上的人数占总数的75.1%,每次运动60分钟以上的占总数的85%。这使得她们的性格倾向于外向,表现出开朗、活泼、好动、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格特征,为人也更加真诚、坦率。而在非体育类女生中,在课余时间分配中,很多女生把时间都花在上网和逛街上,基本不做运动的女生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达到51%。所以造就了她们安静、好静、保守、不善言谈等特征,这一类型的女生通常朋友较少,但有挚友,行为不易受冲动影响,不爱兴奋的事,做事有计划,生活有规律,做事严谨,倾向悲观。

2.8体育类男生与一般男生的EPQ得分比较,见表6 表6 体育类男生与一般男生的EPQ得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P E N L 体育男 54 53.68±9.40 60.46±3.59 63.08±5.66 36.73±3.37 非体男 44 47.11±6.94 49.75±7.99 56.91±4.88 44.25±5.91 t值 2.83 5.43 3.29 4.78 P值 0.149 0.027 0.004 0 从表6可以看出,体育类男生与普通男性除P 项分值差异不显著外, E 项, N 项, L 项分值差异均极其显著(P < 0.03)体育类男生具有E 分, N 分显著高和L 分显著低的人格特征。说明体育类男生较普通男性具有外向,情绪偏于不稳定和直率的人格特征。这与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息息相关,在体育类男生中,每周参加体育活动4次以上的占到80%,而持续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占到90%。而非体育类男生在活动次数和持续时间上明显比体育类男生少很多,还有近10%的男生几乎不做运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影响,较高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向理想方向发展。体育类学生和非体育类学生相比性格外向,情绪较稳定,为人真诚、坦率。

3.1.2在体育类学生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的学生其人格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运动频率、运动量和持续时间方面存在的不同而造成的。尤其在N量表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3.1.3体育专业男女生除了在E、L项上表现出差异外,尤其是在L量表上差异显著,在其他两个量表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体育类女生和男生相比更内向,掩饰性也更高。

3.1.4非体育类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和体育类男女生一样,也主要集中在E、L两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个量表上,但不同的是两者在E量表上的差异较显著。说明非体育类女生和男生相比性格的内向程度更高。

3.1.5 体育类女生与一般女生在N、P上差异不显著, 在L 与E 项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而且E 项的差异程度更高(P=0)。说明体育类女生和一般女生在内外向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3.1.6体育类男生与一般男生除P 项分值差异不显著外, E 项, N 项, L 项分值差异均比较显著(P < 0.03),尤其是在L项上(P =0)。说明体育类男生较普通男性具有外向,情绪偏于不稳定和直率的人格特征。

3.1.7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3.2建议

3.2.1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智力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主动、被动,只有当个性心理有了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激发起智力因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的身心同时施加影响,参加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使大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而且锻炼了大学生的心理,完善了大学生的人格。所以一方面要激发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她们的锻炼习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项目,使他们自发、主动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

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性别、年级、专业以及不同人格个性的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和爱好,创设他们喜欢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并设置相应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只有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激发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造就健康体魄,才能为未来发展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2.2因个体人格特征差异采用不同形式的体育教育

经过许多成功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从工商巨富、军政要人,到各界明星、科学家、艺术家,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并不单纯是智力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人格文化。当今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处于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针对大学生不同人格特征而采取不同形式的体育教育,从而塑造完美大学生的人格显得格外重要。3.2.3对高水平运动员要尤其注重其心理素质的培养 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专业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具有自身所特有的人格特征。这可能与他们大多数人都在长期地进行体育训练,有些甚至从小就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有关。希望运动员与教练员对这些人格特征加以重视,做好训练和比赛期间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整,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处在积极、健康的水平上。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应重视心理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

参考文献

[1]滕春燕,何贵满,童建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4):54-57 [2]王全法,李忠敏.高校学生课外体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1999,15(3):l02-103 [3]袁玉涛,刘春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4)[4]任晓静,陈英柏,李强.高校体育教育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科技信息,2000(2)[5]王志勇.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3(2):44—46 [6]张志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普通专业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1(3):42—45 [7]刘雪勇.体育教学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理论探新[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92-397 [8]阳云.体育教学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理论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5):517-519 [9]曹西文.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85-86 [10]蔡传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7(1):37-41 [11]黄勇,顾郑军.体育类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浙江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高校体育活动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报,2008(1):211-212 [12]李化雨.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学校教育,2006,(27):97-98 [13]王浩,陈建华.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及其途径[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007,30(7):911-912 [14]刘贵恩.论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7(3):109-112 [15] Bailey CM, Arnett PA,Barwick FH,Morgan TD,Pincus AL.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sports-related concussion testing [J].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2008,23(6): 657-657 [16] Fomin YA.Sports impact on the shaping of personality [J].SOTSIOLOGICHESKIE ISSLEDOVANIYA, 2008,10:143-146 [17] Panachev VD.Sports and personality-a sociological study [J].T SOTSIOLOGICHESKIE ISSLEDOVANIYA, 2007,11:125 [18] Li, J.Consideration on sports personality [J].JOURNAL-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2002,36: 128-130 [19] Leesa Morris, Jo Sallybanks,Katie Willis and Toni Makkai.Sport,physical atctivity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 in youth [J].Youth Studies Australia,2004,23(1): 47-52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大纲

论文大纲

前言国内外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1100字左右)

1.1国内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550字左右)

1.2国外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550字左右)研究内容与方法(500字左右)

2.1研究内容(250字左右)

2.2研究方法(250字左右)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现状调查报告(2500字左右)

3.1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现状数据结果展示(500字左右)

3.2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2000字左右)

3.2.1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情况(1000字左右)

3.2.2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笔记本电脑使用情况(1000字左右)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4000字左右)

4.1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00字左右)

4.1.1消费问题(1000字左右)

4.1.2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所产生的影响(1000字左右)

4.2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2000字左右)

4.2.1解决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消费问题的措施(1000字左右)

4.2.2解决大学生笔记本电脑使用中村在问题的措施(1000字左右)5 笔记本电脑产商的营销策略建议(3000字左右)

5.1营销中存在问题(1200字左右)

5.1.1客观问题(600字左右)

5.1.2营销推广问题(600字左右)

5.2营销策略建议(1800字左右)

5.2.1产品策略(600字左右)

5.2.2价格策略(600字左右)

5.2.3促销策略(600字左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指导教师简介

下载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济南论文:济南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舒文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社会......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学生为例 一、选择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人们比过去更愿意......

    中专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中专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徐四军 湖南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对目前我国中专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专课外体育......

    对广西高校游泳池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大全]

    【关键词】 大学;游戏池;开发;利用游泳运动是人们最热衷的体育运动之一,也将随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而备受青睐。目前我国没有足够的财力为群众建造充足的游泳活动场所,这就形......

    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最终5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广西高校健美操选修课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女大学生喜欢拉丁健美操加形体减肥的教学内容,男生大多喜欢健美操,但......

    驻保高校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研究论文(5篇范文)

     【摘要】本文对驻保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饮食健康做了详细的调查,找出了影响大学生营养和健康的因素。我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驻保高校部分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且......

    关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 题目: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时间:2009年12月5日 调查地点:贵州大学南校区 调查对象:贵州大学学生 指导老师:赵安琪 调查人员:农学院09植保组长:张元俊 组员:......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人!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份!回收…........